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nderstanding the medial ulnar collateral ligament of the elbow: Review of native ligament anatomy and function 被引量:5
1
作者 Joshua R Labott William R Aibinder +1 位作者 Joshua S Dines Christopher L Camp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8年第6期78-84,共7页
The medial ulnar collateral ligament complex of the elbow, which is comprised of the anterior bundle [AB, more formally referred to as the medial ulnar collateral ligament(MUCL)], posterior(PB), and transverse ligamen... The medial ulnar collateral ligament complex of the elbow, which is comprised of the anterior bundle [AB, more formally referred to as the medial ulnar collateral ligament(MUCL)], posterior(PB), and transverse ligament, is commonly injured in overhead throwing athletes. Attenuation or rupture of the ligament results in valgus instability with variable clinical presentations. The AB or MUCL is the strongest component of the ligamentous complex and the primary restraint to valgus stress. It is also composed of two separate bands(anterior and posterior) that provide reciprocal function with the anterior band tight in extension, and the posterior band tight in flexion. In individuals who fail co-mprehensive non-operative treatment, surgical repair or reconstruction of the MUCL is commonly required to restore elbow function and stability.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anatomy and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MUCL is imperative to optimize reconstructive efforts, and to enhance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outcom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ive anatomy and biomechanics of the MUCL has evolved over time. The precise locations of the origin and insertion footprint centers guide surgeons in proper graft placement with relation to bony anatomic landmarks. In recent studies, the ulnar insertion of the MUCL is described as larger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with the center of the footprint at varying distances relative to the ulnar ridge, joint line, or sublime tubercle. 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is to consolidate and summarize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regarding the native anatomy, biomechanical,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entire medial ulnar collateral ligament complex, including the MUCL(AB), PB, and transverse liga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bow Anterior bundle Medial ULNAR collateral ligament NATIVE ANATOMY Biomechanics VALGUS stability
下载PDF
Elbow ulnar collateral ligament injuries in athletes: Can we improve our outcomes?
2
作者 Lauren H Redler Ryan M Degen +2 位作者 Lucas S McDonald David W Altchek Joshua S Dines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6年第4期229-243,共15页
Injury to the ulnar collateral ligament(UCL) most commonly occurs in the overhead throwing athlete. Knowledge surrounding UCL injury pathomechanics continues to improve, leading to better preventative treatment strate... Injury to the ulnar collateral ligament(UCL) most commonly occurs in the overhead throwing athlete. Knowledge surrounding UCL injury pathomechanics continues to improve, leading to better preventative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rehabilitation programs. Conservative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partial injuries, improved operative techniques for reconstruction in complete tears, adjunctive treatments, as well as structured sport specific rehabilitation programs including resistive exercises for the entire upper extremity kinetic chain are all important factors in allowing for a return to throwing in competitive environments. In this review, we explore each of these factors and provide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the available literature to improve outcomes in UCL injuries in athle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bow ULNAR COLLATERAL ligament VALGUS instability Tommy John surgery Rehabilitation Overhead ATHLETE Improved OUTCOMES
下载PDF
Osborne’s韧带悬吊尺神经前置术结合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在肘管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王蕊 田宇 +1 位作者 李文艳 王维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24期2632-2636,共5页
目的探究Osborne’s韧带悬吊尺神经前置术结合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在肘管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拟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进行Osborne’s韧带悬吊尺神经前置术治疗的肘管综合征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 目的探究Osborne’s韧带悬吊尺神经前置术结合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在肘管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拟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进行Osborne’s韧带悬吊尺神经前置术治疗的肘管综合征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行常规手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分并指Lovett肌力分级、肘管综合征功能评分以及治疗前后肘上—肘下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水平。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Lovett肌力分级、肘管综合征功能评分均有改善,Lovett肌力分级4、5级患者所占比例增大,且研究组术后6个月Lovett肌力4~5级占比、肘管综合征功能评分优良占比及肘管综合征功能评分为85.00%、90.00%、(12.56±2.15)分,均高于对照组[61.57%、70.00%、(11.02±4.1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两组SCV、MCV均较术前升高,且研究组SCV分别为(47.55±6.65)、(53.66±5.46)m/s,MCV分别为(46.38±7.55)、(53.33±6.45)m/s,均高于对照组[(43.88±5.56)、(48.26±5.97)m/s以及(42.77±7.11)、(47.46±7.31)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肘管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Osborne’s韧带悬吊尺神经前置术结合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术后尺神经肌电图SCV、MCV水平,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管综合征 Osborne’s韧带悬吊尺神经前置术 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 分并指Lovett肌力分级
下载PDF
外侧副韧带的双重重建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的疗效
4
作者 任世东 姜德欣 胡静波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3年第10期897-900,共4页
目的研究外侧副韧带的双重重建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创伤后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单纯性尺侧侧副韧带手术,研究组行外侧副韧带的双重重建术... 目的研究外侧副韧带的双重重建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创伤后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单纯性尺侧侧副韧带手术,研究组行外侧副韧带的双重重建术。比较两组术后Mayo肘关节功能(MEPS)评分、异位骨化分级、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后研究组MEPS评分高于对照组(t=15.61,P<0.05),VAS评分低于对照组(t=16.13,P<0.05)。两组异位骨化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4,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5,P>0.05)。结论外侧副韧带的双重重建术能有效提高创伤后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患者的肘关节功能,提高疗效,减轻疼痛程度,且无明显严重并发症发生,可作为临床治疗首选手术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 外侧副韧带 双重重建术 疗效 肘关节功能
下载PDF
磁共振在肘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5
作者 陈西玲 雷杰华 潘晓敏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年第18期70-72,I0003,共4页
目的:研究在肘关节损伤诊断中使用磁共振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因肘关节损伤来泉州市正骨医院接受治疗的肘关节损伤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对其采取磁共振检查,将检查结果和手术证实结果进行比较,对磁... 目的:研究在肘关节损伤诊断中使用磁共振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因肘关节损伤来泉州市正骨医院接受治疗的肘关节损伤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对其采取磁共振检查,将检查结果和手术证实结果进行比较,对磁共振检查的诊断效果进行分析。结果:102例肘关节损伤患者中,有100例患者经手术证实存在肘关节骨折,有58例患者经手术证实存在肘关节韧带损伤,有43例患者经手术证实存在肘关节肌腱损伤。磁共振检查对不同类型肘关节骨折、韧带损伤、肌腱损伤的诊断符合率与手术结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磁共振在可以无创且直观地反映肘关节损伤患者的骨骼、韧带、肌腱损伤情况,能为医师的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损伤 磁共振 骨折 韧带损伤 肌腱损伤
下载PDF
基于网球训练中肘部韧带损伤机制的运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4
6
作者 黄祁平 肖建忠 蒋桂凤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11-213,共3页
目的:为网球训练中认识和预防治疗急、慢性肘部疾患提供基础。方法:大体解剖分析肘关节周围的形态结构特点,观测按序切断桡侧相关结构、尺侧副韧带时分别表达的肘关节后外侧旋转度变化和外翻旋转角度变化。结果:(1)观察到尺侧副韧带前... 目的:为网球训练中认识和预防治疗急、慢性肘部疾患提供基础。方法:大体解剖分析肘关节周围的形态结构特点,观测按序切断桡侧相关结构、尺侧副韧带时分别表达的肘关节后外侧旋转度变化和外翻旋转角度变化。结果:(1)观察到尺侧副韧带前束由前部纤维和后部纤维组成,桡侧副韧带止于环状韧带和尺骨冠突的外下方;(2)检测到肘关节在屈曲30°~60°时,尺侧副韧带前束呈现内侧部较松弛而外侧部紧张,肘关节屈曲60°~145°后,前束内外侧紧张度无明显差异,后束在肘关节屈曲60°~145°后出现紧张;肘关节桡侧副韧带复合体对维持关节外侧的稳定作用约占50%,伸肌及伸肌腱膜起协同作用。结论:桡侧尺副韧带和尺侧副韧带前束是肘关节主要的稳定结构,副韧带的不同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结构的改变将导致该部机能失衡,研究结果能为网球训练及网球肘的预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部韧带 网球肘 上肢标本 运动解剖学
下载PDF
肘关节稳定性的应用解剖和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杨运平 徐达传 +2 位作者 赵卫东 张义生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43-245,共3页
目的 :为临床认识和治疗急、慢性肘关节不稳定提供基础。方法 :解剖观察肘关节副韧带的形态结构特点 ,测量依序切断桡侧软组织 (包括桡侧副韧带 )时肘关节后外侧旋转度的变化、依序切断肘关节尺侧副韧带时其外翻旋转角度的变化。结果 :... 目的 :为临床认识和治疗急、慢性肘关节不稳定提供基础。方法 :解剖观察肘关节副韧带的形态结构特点 ,测量依序切断桡侧软组织 (包括桡侧副韧带 )时肘关节后外侧旋转度的变化、依序切断肘关节尺侧副韧带时其外翻旋转角度的变化。结果 :①尺侧副韧带前束可分为前部纤维和后部纤维 ;桡侧副韧带部分止于环状韧带 ,部分止于尺骨冠突的外下方。②屈曲 60°以前 ,尺侧副韧带前束的外侧部紧张而内侧部较松弛 ,肘关节屈曲超过 60°后 ,前束内外侧处于同等程度的紧张状态 ;后束在肘关节屈曲超过 90°后才被拉紧。③肘关节桡侧副韧带复合体对维持关节外侧的稳定作用约占 5 0 % ,伸肌及伸肌腱膜起协同作用。结论 :肘关节副韧带是维持肘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 ,在肘关节的运动过程中 ,副韧带的不同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 稳定性 应用解剖 生物力学 研究
下载PDF
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形态结构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友华 汤锦波 +2 位作者 纪标 刘璠 吴菊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5-117,共3页
目的:探讨国人肘关节内侧副韧带的组成、结构特点以及肘关节在不同屈曲角度下各组成成分长度的变化规律。方法:取60例4%福尔马林溶液防腐保存的正常成人尸体肘关节标本,仔细解剖出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各组成成分及起止点,然后分别测量各组... 目的:探讨国人肘关节内侧副韧带的组成、结构特点以及肘关节在不同屈曲角度下各组成成分长度的变化规律。方法:取60例4%福尔马林溶液防腐保存的正常成人尸体肘关节标本,仔细解剖出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各组成成分及起止点,然后分别测量各组成成分起止点的宽度以及肘关节在不同屈曲角度下,前束、后束、斜束的长度,同时观察其形态学变化特点。结果:肘关节内侧副韧带由前束、后束、斜束组成,斜束未出现率为10%,有3种类型。前束起点宽度为7.96±0.93 mm,止点宽度为9.17±1.1 mm;后束起点宽度为9.86±1.57 mm,止点宽度为14.06±2.81 mm;斜束宽度为起点18.55±2.27 mm,止点宽度为13.37±2.62 mm;前后束长度随肘关节屈曲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斜束的长度则无变化。结论:肘关节内侧副韧带由前束、后束、斜束组成,斜束未出现率为10%,分三型。前束在肘关节屈曲90°时最长,此时亦为最紧张状态,后束则随肘关节屈曲角度增大而逐渐变长,而斜束的长度不随肘关节屈曲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 内侧副韧带 出现率 正常成人 形态学变化 紧张状态 角度 起点 目的 组成成分
下载PDF
铰链式支架外固定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侧副韧带的修复探讨 被引量:11
9
作者 沈钊雄 沈楚龙 +1 位作者 杨康勇 吴栩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4-47,共4页
目的铰链式支架在肘关节恐怖三联征中的应用,已得到创伤骨科医师的广泛接受。文中在联合应用铰链式支架的情况下,对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侧副韧带修复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6年8月佛山市中医院创伤骨科三联征患者23例。手术中... 目的铰链式支架在肘关节恐怖三联征中的应用,已得到创伤骨科医师的广泛接受。文中在联合应用铰链式支架的情况下,对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侧副韧带修复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6年8月佛山市中医院创伤骨科三联征患者23例。手术中均首先进行尺骨冠状突骨折和桡骨头骨折的复位固定,后根据外侧副韧带复合体(LCLC)的损伤程度及肘关节的稳定性决定其修复,内侧副韧带复合体(MCLC)不修复,最后采用铰链式支架固定肘关节于屈肘90°、前臂中立位。平均随访时间13.7(8~26)个月,测量肘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弧度,采用HSS评分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结果23例患者末次随访时平均屈伸弧度(122.2±11.9)°,LCLC止点重建和未重建屈伸弧度分别为(120.3±13.1)°、(125.6±9.0)°;平均旋转弧度(118.7±14.3)°,LCLC止点重建和未重建屈伸弧度分别为(116.0±13.1)°、(123.8±16.0)°。HSS评分(82.0±12.6)分。优良率78.3%。1例出现桡骨头半脱位,1例出现桡骨头骨不连,未发生复发性肘关节后脱位,6例出现肘关节异位骨化。结论在铰链式支架外固定下不必常规修复MCLC,同时,未引起肘关节明显不稳定的LCLC损伤可不行修复,配合铰链式支架外固定能获得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铰链式支架 外固定 侧副韧带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
下载PDF
改良肘关节内侧入路尺侧副韧带手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8
10
作者 杨运平 徐达传 +1 位作者 石瑾 傅群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03-204,共2页
目的:为肘关节经肌肉入路尺侧副韧带(UCL)修复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成人肘关节标本35侧,解剖观察尺侧副韧带前束、肘部屈肌总腱及尺、正中神经分支的解剖关系,并行摹拟手术。结果:UCL前束起于肱骨内侧髁的前下方,止... 目的:为肘关节经肌肉入路尺侧副韧带(UCL)修复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成人肘关节标本35侧,解剖观察尺侧副韧带前束、肘部屈肌总腱及尺、正中神经分支的解剖关系,并行摹拟手术。结果:UCL前束起于肱骨内侧髁的前下方,止于尺骨冠突内侧的小结节,UCL前束位于尺侧腕屈肌肱头、尺头之间的深层;尺神经在肘管中部与尺侧副韧带前束的平均距离为(0.9 ± 0. 1)cm,在肘管的远侧出口,距尺侧副韧带的尺骨止点(0.6±0.3)cm;尺神经至尺侧腕屈肌尺头肌支的入肌点距肱骨内侧髁的距离为(3.7±0.8)cm;正中神经最靠近切口的分支距切口的距离,在肱骨内侧髁和尺骨结节水平分别为(1.6±0.5)cm和(0.9±0.4)cm。结论:经尺侧腕屈肌的肱头和尺头之间、自肱骨内侧髁向前外侧至UCL尺骨止点以远约2 cm为一损伤较小的安全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 手术入路 应用解剖 尺侧副韧带前束损伤
下载PDF
尺侧副韧带完整性对肘关节稳定性的影响及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范凌 潘显明 +3 位作者 权毅 邓少林 李伟 屈波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2436-2438,2441,共4页
目的探讨尺侧副韧带与桡骨头在肘关节稳定中的作用以及评价手术修复尺侧副韧带后的外翻稳定性。方法取12侧尸体上肢标本,制成骨-韧带标本,建立尺侧副韧带(M C L)损伤伴有或不伴有桡骨头(R H)骨折的模型,并随机分成:完整肘关节组、M C L... 目的探讨尺侧副韧带与桡骨头在肘关节稳定中的作用以及评价手术修复尺侧副韧带后的外翻稳定性。方法取12侧尸体上肢标本,制成骨-韧带标本,建立尺侧副韧带(M C L)损伤伴有或不伴有桡骨头(R H)骨折的模型,并随机分成:完整肘关节组、M C L切断+R H完整组、R H切除+M C L切断组、R H切除组和M C L重建组。在肘关节屈曲0、30、60、90和120°时,测量前臂在施加2N m外翻力矩下的肘外翻松弛度。结果在肘关节不同屈曲角度,完整肘关节的外翻松弛度最小,R H切除时肘外翻松弛度增大,单纯M C L切断时肘外翻松弛度大于单纯R H切除(P<0.05),R H切除+M C L切断时肘外翻稳定性最差,M C L重建与完整M C L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M C L是对抗肘关节外翻不稳的主要结构,其次是R H。单纯R H骨折不能复位内固定时,R H切除是可行的;若合并M C L损伤时,可在有效修补M C L的同时作单纯R H切除,必要时行R H置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 尺侧副韧带 稳定性
下载PDF
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的诊断及治疗 被引量:2
12
作者 康汇 王微 +1 位作者 李红川 李剑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11期1004-1007,共4页
目的:研究手术重建肘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治疗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的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20例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患者的资料,男12例,女8例;年龄30~60岁,平均45.5岁;右侧16例,左侧4例。9例有肘关节脱位史,6例有肘关... 目的:研究手术重建肘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治疗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的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20例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患者的资料,男12例,女8例;年龄30~60岁,平均45.5岁;右侧16例,左侧4例。9例有肘关节脱位史,6例有肘关节骨折史,5例无外伤史,所有患者为闭合性损伤。结合患者病史、查体及术前X线、MRI检查明确诊断。经保守治疗时间超过2个月无效,20例均在全麻下取患侧掌长肌腱作为重建移植物,行肘外侧韧带复合体的重建,术后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康复锻炼。结果:术后20例均获随访,未出现感染、肘关节功能明显受限等现象,平均随访16个月(12~23个月)。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标准和VAS评分标准对手术前后肘关节功能进行评分,术前HSS评分75.2±8.3,术后94.1±5.4;术前VAS评分6.7±3.2,术后2.3±1.5;术后评分均优于术前。结论:肘外侧韧带复合体是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的首要限制结构,重建肘外侧韧带复合体是治疗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 韧带 关节 创伤和损伤
下载PDF
肘关节内侧副韧带的解剖、功能及生物力学的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纪标 王友华 +2 位作者 赵敦炎 杨淮海 刘红兵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年第2期97-99,共3页
目的:通过对肘内侧副韧带的解剖,为临床诊治肘关节内侧不稳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解剖40例成人尸体肘关节标本,观察肘内侧副韧带组成及形态结构特点,并测量肘关节在不同屈曲角度下韧带成分的长度。加外翻力矩,测量有完整韧带、切断前束... 目的:通过对肘内侧副韧带的解剖,为临床诊治肘关节内侧不稳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解剖40例成人尸体肘关节标本,观察肘内侧副韧带组成及形态结构特点,并测量肘关节在不同屈曲角度下韧带成分的长度。加外翻力矩,测量有完整韧带、切断前束、切断后束、切断前后束肘外翻角度的变化。结果:(1)肘内侧副韧带由前、后、斜束组成。(2)前、后束的长度随肘屈曲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斜束的长度不随肘关节屈曲角度的变化而变化。(3)加外翻力矩切断前束、切断前后束以及切断后束在肘关节屈曲大于90度时,肘外翻角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肘内侧副韧带由前、后、斜束组成。肘内侧副韧带前束是维持肘外翻稳定的重要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 内侧副韧带 解剖 稳定性
下载PDF
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韧带损伤的X线影像学特点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吴云强 吕杨训 +3 位作者 崔伟 柳维 周贤挺 杨雷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11期912-915,共4页
目的 :探讨肘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对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的作用及韧带损伤时肘关节侧位X线影像学中桡肱率变化特点。方法:取冷冻保存的新鲜成人肘关节标本20侧,将标本制成肘关节"骨-韧带"标本,随机分为两组。利用自行设计... 目的 :探讨肘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对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的作用及韧带损伤时肘关节侧位X线影像学中桡肱率变化特点。方法:取冷冻保存的新鲜成人肘关节标本20侧,将标本制成肘关节"骨-韧带"标本,随机分为两组。利用自行设计的维持肘关节后外侧旋转活动度的设备固定标本,A组按次序切断外侧结构:A1组,外侧韧带完整的标本组;A2组,切断桡侧尺副韧带组;A3组,增加切断环状韧带组;A4组,最后切断桡侧副韧带组。B组分为:B1组,外侧韧带完整的标本组;B2组,切断桡侧副韧带组;B3组,再切断环状韧带组;B4组,最后切断桡侧尺副韧带组。分别摄肘关节侧位X线片,在PACS系统中测量桡肱率,比较各组的差异,并统计分析。结果:A组,统计分析各组数据,各组间桡肱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统计分析前2次切断韧带,各组间桡肱率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切断桡侧尺副韧带(B4组),与前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桡侧尺副韧带是限制肘关节后外侧旋转脱位的主要结构,环状韧带、桡侧副韧带为次要结构;并根据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X线影像学特点将其分为4个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 关节不稳定性 X线 韧带
下载PDF
超声检查在肘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红 霍晓明 +4 位作者 冯海洋 刘咪咪 康汇 窦榆生 付浩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6年第10期708-710,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肘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30例经临床或手术证实为肘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回顾性分析肘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声像图表现。通过患侧与健侧对比,观察韧带的厚度、内部回声、连续性、肘内侧肱尺关节...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肘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30例经临床或手术证实为肘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回顾性分析肘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声像图表现。通过患侧与健侧对比,观察韧带的厚度、内部回声、连续性、肘内侧肱尺关节间隙、韧带附着处骨质情况及周边软组织情况。结果 30例肘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中,2例韧带声像图未见明显异常。16例韧带厚度较健侧增厚,14例韧带内部回声减低或不均匀,19例韧带不同程度撕裂。17例前臂外翻试验患肘内侧肱尺关节间隙较对侧增大。7例韧带附着处可见碎骨片,10例合并屈肌总腱损伤,5例合并关节腔积液。结论超声检查能显示肘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各种表现,判断损伤程度,可作为肘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一种重要辅助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肘关节 内侧副韧带 损伤
下载PDF
锚钉Ⅰ期固定治疗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复合体止点损伤 被引量:4
16
作者 马捷 陶海荣 +3 位作者 陆雄伟 刘勇章 黎晓华 胡小鹏 《临床骨科杂志》 2011年第2期163-165,共3页
目的评价以锚钉Ⅰ期固定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复合体止点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8例急性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复合体止点损伤患者均以锚钉Ⅰ期修复内固定,术后指导功能锻炼。结果 28例均得到随访,时间2-4年。Mayo评分优良率为92.8%。结论锚钉Ⅰ... 目的评价以锚钉Ⅰ期固定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复合体止点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8例急性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复合体止点损伤患者均以锚钉Ⅰ期修复内固定,术后指导功能锻炼。结果 28例均得到随访,时间2-4年。Mayo评分优良率为92.8%。结论锚钉Ⅰ期固定急性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复合体止点损伤操作简便,疗效满意。锚钉内固定术后早期行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外科学 锚钉 内侧副韧带复合体 止点损伤
下载PDF
肱桡关节在肘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后的生物力学变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培楠 武娜 +3 位作者 张鑫 贾永利 杨新明 马朋朋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542-547,共6页
目的通过测量肘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ligament,MCL)前束在不同状态下(完整、部分断裂、完全断裂)肱桡关节的生物力学指标,探讨MCL前束在不同状态下对肱桡关节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应用人体肘关节标本,将压敏胶片(pressure ... 目的通过测量肘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ligament,MCL)前束在不同状态下(完整、部分断裂、完全断裂)肱桡关节的生物力学指标,探讨MCL前束在不同状态下对肱桡关节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应用人体肘关节标本,将压敏胶片(pressure sensitive film)置入肱桡关节间隙,测量MCL前束在不同状态下(完整、部分断裂、完全断裂)及肘关节在不同屈曲角度下肱桡关节内的生物力学指标,即压强和关节接触面积;根据MCL前束的不同状态将标本分为前束完整组(1组)、前束部分断裂组(2组)及前束完全断裂组(3组),每组20个标本,将得出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组内比较,各组在30°、60°时的压强均高于0°,到90°时略有降低,但仍高于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30°、60°时3组的压强高于1组和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90°时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1组、2组和3组在30°、60°、90°时接触面积均少于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在30°、60°时3组的接触面积少于1组和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0°、90°时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L前束在肘关节外翻稳定当中意义重要,损伤或断裂后可造成肘关节不稳定,造成肱桡关节内压强增大、关节接触面积减小。肘关节在伸直位时,肘关节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比屈曲位时可承受更大的外翻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 侧副韧带 运动损伤 生物力学
下载PDF
肘关节内侧副韧带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 被引量:20
18
作者 王友华 纪标 +1 位作者 吴菊 刘璠 《解剖与临床》 2005年第3期184-186,共3页
目的:探讨肘关节内侧副韧各组成成分在肘关节稳定中的作用及手术治疗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取60例4%福尔马林溶液防腐保存的正常成人尸体肘关节标本,仔细解剖出肘关节内侧副韧带的前束、后束和斜束,随机分为5组,然后通过生物... 目的:探讨肘关节内侧副韧各组成成分在肘关节稳定中的作用及手术治疗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取60例4%福尔马林溶液防腐保存的正常成人尸体肘关节标本,仔细解剖出肘关节内侧副韧带的前束、后束和斜束,随机分为5组,然后通过生物力学研究,分别观察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各组成部分在肘关节不同屈曲角度下对肘外翻角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临床治疗内侧副韧带损伤伴肘关节不稳定患者11例,随访其疗效。结果: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前束在肘关节屈曲过程中,在抗外翻应力方面起主要作用,而单纯后束或斜束损伤对肘关节内侧稳定影响不大;11例肘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经手术修复前束,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未见遗留内侧不稳定。结论: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前束是肘关节内侧稳定的主要结构,临床上当肘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时应重点修复或重建前束以稳定肘关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 副韧带 生物力学 临床研究
下载PDF
肘关节尺侧副韧带的修复重建 被引量:10
19
作者 蒋涛 黄富国 +2 位作者 徐建华 钟易林 唐仁德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评价桡骨头切除、尺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修复或重建手术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合并MCL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9月-2006年4月,对18例桡骨头粉碎性骨折合并MCL损伤患者,手术行桡骨头切除的同时,对MCL采用直... 目的评价桡骨头切除、尺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修复或重建手术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合并MCL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9月-2006年4月,对18例桡骨头粉碎性骨折合并MCL损伤患者,手术行桡骨头切除的同时,对MCL采用直接缝合修复或带蒂筋膜重建治疗。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21~57岁。跌扑伤或高处坠落伤10例,交通事故伤8例。骨折按Mason分类,Ⅲ型13例,Ⅳ型5例。15例于伤后2周内手术;3例陈旧损伤,分别于伤后4、6和14个月手术。手术修复MCL4例,重建MCL14例。结果术后18例均获随访1~5年,平均3年。根据Broberg等制定的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4例,良1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8.9%。3例肘部轻度疼痛,1例中度疼痛,14例无疼痛。肘关节伸屈活动范围110~140°,平均130°。前臂旋前35~85°,平均75°;前臂旋后65~89°,平均80°。患侧握力较健侧减少3%~28%,平均15%;伸肘力量减少8%~39%,平均30%;屈肘力量减少7%~29%,平均18%;旋前力量减少7%~31%,平均20%;旋后力量减少15%~45%,平均25%;患侧与健侧在相同外翻应力(外翻力矩2Nm)下X线片提携角增加0~11°,平均5°。以上指标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L是抵抗肘关节外翻应力最主要的因素,在无条件行桡骨头假体置换时,行桡骨头切除、修复MCL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但远期效果仍需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 桡骨头骨折 尺侧副韧带 修复重建
下载PDF
肘关节尺侧副韧带前束等长重建的定位点解剖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潘昭勋 崔岩 +3 位作者 管清丽 王业鑫 张洪鑫 王昌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69-372,共4页
目的通过解剖研究探讨肘关节尺侧副韧带前束等长重建的最佳定位点。方法 8具成人尸体完整肘关节标本,在尺侧副韧带前束上、下止点区域分别取各3个定位点,两两配对后分别测量上、下两点之间的距离在各个角度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 目的通过解剖研究探讨肘关节尺侧副韧带前束等长重建的最佳定位点。方法 8具成人尸体完整肘关节标本,在尺侧副韧带前束上、下止点区域分别取各3个定位点,两两配对后分别测量上、下两点之间的距离在各个角度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肘关节旋转中心至冠突下方尺骨粗隆最高点的距离变化与其他各组相比最小(P<0.0001)。上止点定位于肘关节旋转中心时距离变化最小,与其它两个上定位点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01)。结论等长重建肘关节尺侧副韧带前束的最佳定位点位于肘关节旋转中心点到冠突下方尺骨粗隆最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 尺侧副韧带 等长性 解剖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