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ovel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control system for restoring motor function of post-stroke hemiplegic patients 被引量:4
1
作者 Zonghao Huang Zhigong Wang +3 位作者 Xiaoying Lv Yuxuan Zhou Haipeng Wang Sihao Zo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23期2102-2110,共9页
Hemiparesis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onsequences of stroke. Advanced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s are essential for restoring motor function in hemiplegic patients.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pplied to the affe... Hemiparesis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onsequences of stroke. Advanced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s are essential for restoring motor function in hemiplegic patients.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pplied to the affected limb based on myoelectric signal from the unaffected limb is a promising therapy for hemiplegia. In this study, we developed a prototype system for evaluating this novel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control strategy. Based on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and a vector machine model, a self-administered, muki-movement, force-modulation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prototype system for hemiplegia was implemente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ardware design, the algorithm of the system, and key points of the self-oscillation-prone system.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totype system for further clinical trials, which is being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the proposed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STROKE motor function REHABILITATION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timulator circuit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Passive activity enhances residual control 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2
作者 Yanqing Xiao Mingming Gao +6 位作者 Zejia He Jia Zheng Hongming Bai Jia-Sheng Rao Guiyun Song Wei Song Xiaoguang L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2025年第8期2337-2347,共11页
Patients with 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retain the potential for volitional muscle activity in muscles located below the spinal injury level.However,because of prolonged inactivity,initial attempts to activate these... Patients with 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retain the potential for volitional muscle activity in muscles located below the spinal injury level.However,because of prolonged inactivity,initial attempts to activate these muscles may not effectively engage any of the remaining neurons in the descending pathway.A previous study unexpectedly found that a brief clinical round of passive activity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volitional muscle activation,as measured by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In this study,we further explored the effect of passive activity on surface electromyographic signals during volitional control tasks among individuals with 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Eleven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mplete thoracic spinal cord injury were recruited.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data from eight major leg muscles were acquired and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passive activity protocol.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assive activity led to an increased number of activated volitional muscles and an increased frequency of activation.Although the cumulative root mean square of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amplitude for volitional control of movement showed a slight increase after passive activity,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brief passive activity may enhance the ability to initiate volitional muscle activity during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tasks and underscore the potential of passive activity for improving residual motor control among patients with motor 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cycle training epidur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motor training passive activity physiological state spinal cord circuit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volitional control task
下载PDF
基于步态事件和sEMG的功能性电刺激起始点研究
3
作者 邓昌仁 陈恩伟 +1 位作者 张佳峰 王勇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0-595,共6页
足下垂患者步行过程中进行功能性电刺激可以帮助其恢复正常行走能力,而准确确定功能性电刺激的开启时间至关重要。文章针对该问题,利用步行过程中下肢的角速度和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提出一种以步态事件与肌肉... 足下垂患者步行过程中进行功能性电刺激可以帮助其恢复正常行走能力,而准确确定功能性电刺激的开启时间至关重要。文章针对该问题,利用步行过程中下肢的角速度和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提出一种以步态事件与肌肉动作点之间延时关系为控制策略的足下垂步行过程中功能性电刺激准确开启的方法。根据步态信息和sEMG电信号特征对大腿处的角速度数据进行步态事件划分,试验结果表明步态事件划分得具有良好一致性;利用模糊熵算法对去噪后的sEMG信号进行肌肉运动起始点T muscle的判定,确定T muscle与脚尖离地(toe off,TO)之间的延时时间关系;结合所划分的步态事件特征点,确定电刺激起始点T on。该文为足下垂治疗中功能性电刺激开启时间点的确定提供了一种新的辨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分析 表面肌电信号(sEMG) 模糊熵 功能性电刺激起始点 足下垂
下载PDF
肌电诱发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肌肉表面肌电图及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观察
4
作者 刘宏生 海中烨 张瑞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4年第4期111-114,共4页
目的 探讨肌电诱发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肌肉表面肌电图及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27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肌电诱发组与NMES组各135例。检测并分析两组患... 目的 探讨肌电诱发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肌肉表面肌电图及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27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肌电诱发组与NMES组各135例。检测并分析两组患侧肌肉表面肌电值、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BI)及步态时空参数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6周后,肌电诱发组肱二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表面肌电值、GMFM和BI评分显著高于NMES组(P<0.05);两组步态周期、双足支撑时间、步宽显著降低(P<0.05),步频、步速、步长、步幅、患侧支撑时间、健侧支撑时间显著增大(P<0.05),肌电诱发组步态周期、双足支撑时间、步宽显著低于NMES组(P<0.05),患侧支撑时间、步频、步速、步长、步幅显著大于NMES组(P<0.05)。结论 肌电诱发NMES治疗可显著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步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诱发神经肌肉电刺激 偏瘫 步态时空参数 肌肉表面肌电图
下载PDF
肌筋膜指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慢性盆底痛综合征对患者炎症指标及盆底肌电图、肛肠压力的改善效果
5
作者 赵妮 向雪雯 +1 位作者 赵娜 彭显秀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年第6期1306-1311,共6页
目的:探讨肌筋膜指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慢性盆底痛综合征(CPPS)患者炎症指标及盆底肌电图、肛肠压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5月本院收治的CPPS患者197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刺激组(n=98)与指法组(n=99),均给予神经肌肉电... 目的:探讨肌筋膜指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慢性盆底痛综合征(CPPS)患者炎症指标及盆底肌电图、肛肠压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5月本院收治的CPPS患者197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刺激组(n=98)与指法组(n=99),均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指法组同时行肌筋膜指法放松。对比两组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盆底肌电、肛肠压力以及疼痛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CRP、IL-6、TNF-α水平均下降且指法组(7.56±2.42 pg/ml、252.14±146.17 mg/L、1.92±0.56 ng/L)低于电刺激组(9.45±2.57 pg/ml、381.58±147.59 mg/L、2.48±0.63 ng/L),两组前后静息阶段值均下降且指法组低于电刺激组,两组5次快速收缩阶段、10秒持续收缩阶段、60秒持续收缩阶段值均上升且指法组高于电刺激组,两组力排直肠压、肛管最大收缩压水平均升高且指法组(6.32±0.76 kPa、25.15±2.32 kPa)均高于电刺激组(5.78±0.47 kPa、23.89±2.43 kPa),两组排便感觉阈值、肛管静息压均下降且指法组(55.84±6.06ml、8.39±2.25 kPa)低于电刺激组(61.49±7.17ml、11.32±3.41 kPa),重度疼痛程度指法组(5.1%)低于电刺激组(10.2%)(均P<0.05)。结论:肌筋膜指法放松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能更有效降低CPPS患者炎症反应,减轻盆底肌紧张度,恢复盆底功能,缓解患者疼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盆底痛综合征 肌筋膜指法 神经肌肉电刺激 盆底表面肌电评估 肛肠压力 疼痛 炎症反应
下载PDF
通关利窍针刺法联合吞咽障碍电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6
作者 王笑 于洁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1期53-56,共4页
目的探讨通关利窍针刺法联合吞咽障碍电刺激在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21年6月—2023年5月收治的102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对象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1例.... 目的探讨通关利窍针刺法联合吞咽障碍电刺激在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21年6月—2023年5月收治的102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对象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1例.对照组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通关利窍针刺法联合吞咽障碍电刺激.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治疗30d后的表面肌电图、吞咽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结果研究组吞咽功能治疗总有效率96.08%高于对照组的7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咽喉部位表面肌电活力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d后,研究组最大波幅值高于对照组,吞咽时长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SWAL-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d后,研究组SWAL-QO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行通关利窍针刺法联合吞咽障碍电刺激,可显著提高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增强咽喉部表面肌肉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关利窍针刺法 吞咽障碍电刺激 缺血性脑卒中 吞咽障碍 吞咽功能 表面肌电图
下载PDF
助力电刺激训练对脑性瘫痪患儿核心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7
作者 杨晓颜 杜青 +4 位作者 周璇 张树新 邓巍巍 陈楠 龚春丹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观察助力电刺激训练对脑性瘫痪(脑瘫)患儿核心稳定的疗效。方法:从2011年11月—2012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脑瘫患儿中选择19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就诊顺序分为2组,观察组10例接受包括助力电刺激在... 目的:观察助力电刺激训练对脑性瘫痪(脑瘫)患儿核心稳定的疗效。方法:从2011年11月—2012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脑瘫患儿中选择19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就诊顺序分为2组,观察组10例接受包括助力电刺激在内的康复治疗,对照组9例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患儿入组后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88)和表面肌电图仪对患儿进行评估,分析脑瘫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中B区(坐位)、D区(站立位)、E区(行走、跑和跳)及腹直肌、竖脊肌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GMFM88、B、D、E区)及腹直肌RMS值、竖脊肌RMS值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康复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GMFM88、B、D、E区粗大运动评分、腹直肌RMS值、竖脊肌RMS值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GMFM88、B、D、E区粗大运动评分、腹直肌RMS值、竖脊肌RMS值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GMFM88、B、D、E区粗大运动评分、腹直肌RMS值、竖脊肌RMS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助力电刺激训练有助于改善脑瘫患儿的核心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助力电刺激 表面肌电
下载PDF
步行模式下肌电生物反馈性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即刻足底压力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元香南 李晓婷 +4 位作者 李菡婷 刘宇 孙师 万峪岑 张志强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91-1196,共6页
目的研究步行模式下肌电生物反馈性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即刻步行速度、足底压力的影响。方法 18例脑卒中患者,患肢因脑卒中引起足下垂内翻,患者存在部分主动踝背屈能力(肌力>2级)。肌电生物反馈性功能性电刺激前后,受试者... 目的研究步行模式下肌电生物反馈性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即刻步行速度、足底压力的影响。方法 18例脑卒中患者,患肢因脑卒中引起足下垂内翻,患者存在部分主动踝背屈能力(肌力>2级)。肌电生物反馈性功能性电刺激前后,受试者在足底压力测量步道上分别进行测试。分析比较脑卒中患者刺激前后步行的足底压力特点;比较步行速度、初始触地时间、触地时间占支撑相百分比、峰压力值、冲量、触地面积等指标。结果刺激后脑卒中患者偏瘫侧的初始触地点大部分由足跖部外侧移至足跟部;偏瘫侧足跟部初始触地时间提前,足跖部外侧的触地时间相对延后,足跟峰压力值、冲量、触地面积均增加(P<0.05)。同时,非偏瘫侧足跟部初始触地时间也提前(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性功能性电刺激可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异常模式,使得患者在提高步行稳定性及诱发正常步行模式上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肌电生物反馈性功能性电刺激 步态 足底压力
下载PDF
针刺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24
9
作者 张茜 付海燕 +2 位作者 刘欢 高汉义 高雪 《中国康复》 2016年第1期39-41,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2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吞咽功能训练和神经肌肉电刺激,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治疗前后...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2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吞咽功能训练和神经肌肉电刺激,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表面肌电分析(记录sEMG最大波幅)、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20d后,2组患者的sEMG最大波幅、VFSS总评分及咽期VFS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神经肌肉电刺激 吞咽障碍 表面肌电分析 透视吞咽功能检查
下载PDF
神经肌肉电刺激诱发的下肢运动疲劳信息检测与处理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希 明东 +1 位作者 李林枫 张雪君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55-660,共6页
限制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广泛应用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由其诱发的肌疲劳。设计NMES诱发下肢运动条件下的肌疲劳检测系统。分别进行膝关节角度的检测和表面肌电信号(sEMG)的频谱分析。研究表明,平均频率(MNF)、中值频率(MDF)及AR时变参... 限制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广泛应用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由其诱发的肌疲劳。设计NMES诱发下肢运动条件下的肌疲劳检测系统。分别进行膝关节角度的检测和表面肌电信号(sEMG)的频谱分析。研究表明,平均频率(MNF)、中值频率(MDF)及AR时变参数模型参量是评价NMES诱发肌疲劳的可靠指标,并且AR模型具有显著的高分辨灵敏度,最大变化率为90.23%,大于平均频率的43.82%和中值频率的55.49%,为NMES使用过程中诱发肌疲劳的准确评价和反馈寻找到一种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电刺激 肌疲劳 表面肌电信号 频谱分析
下载PDF
电刺激腓总神经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红军 杨卫新 +1 位作者 何怀 刘传道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10年第6期482-485,共4页
目的研究低频电刺激腓总神经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经临床确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例和试验组2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除常规治疗外,另予以频率为25Hz的低频电刺激患侧腓总神经治疗(20... 目的研究低频电刺激腓总神经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经临床确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例和试验组2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除常规治疗外,另予以频率为25Hz的低频电刺激患侧腓总神经治疗(20min/次),共治疗4周(3次/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测定患者10m最大步行速度(10M)和患侧踝关节最大等长背屈时胫骨前肌表面肌电信号肌电积分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phy,IEMG)和中位频率(media frequency,MF)。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2组的10M、IEMG均有显著改善;治疗前后对照组的MF改善不显著(P>0.05),而试验组的MF改善显著(P<0.05);试验组的各项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腓总神经可以改善踝关节的背伸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图 电刺激 腓总神经 偏瘫
下载PDF
两种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方案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章晓峰 张大威 +2 位作者 郑雅思 俞李雯 杨凌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7-211,221,共6页
目的:探讨两种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CFES)方案对脑卒中患者的患侧上肢整体运动功能、抓握能力、肱三头肌和伸腕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 目的:探讨两种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CFES)方案对脑卒中患者的患侧上肢整体运动功能、抓握能力、肱三头肌和伸腕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伸腕肌群CCFES,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肱三头肌CCFES,每日1次,每次20min,连续治疗3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后用上肢Fugl-Meyer评分法(FMA-UE)和盒子积木测试(BBT)评定上肢的整体运动功能和抓握能力,并获取上肢肱三头肌和伸腕肌群的RMS比值。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评定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FMA-UE评分、BBT评分、肱三头肌RMS比值和伸腕肌群RMS比值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观察组的FMA-UE评分、肱三头肌的RMS比值和伸腕肌群的RMS比值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间的BBT评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伸腕肌群CCFES的基础上增加肱三头肌CCFES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粗大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 脑卒中 上肢 表面肌电图
下载PDF
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同步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程华军 陈尚杰 +6 位作者 许琼瑜 朱芬 焦睿 高文芳 黄石钊 刘恒 王单 《新医学》 2016年第10期686-690,共5页
目的探讨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与减重平板训练同步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同步组(A组)、分离组(B组)和减重平板组(C组),每组各30例患者。A组采用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与减... 目的探讨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与减重平板训练同步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同步组(A组)、分离组(B组)和减重平板组(C组),每组各30例患者。A组采用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与减重平板训练同步进行治疗,B组采用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与减重平板训练分离进行治疗,C组仅单纯采用减重平板治疗,共治疗3周,观察对比3组治疗前后患侧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外侧头的积分肌电值(iEMG)及协同收缩率(CR)、步速、左右步幅差、踝关节活动度(AROM)、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部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分。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胫骨前肌和腓肠肌i EMG值、踝背伸及跖屈CR、步速、左右步幅差、踝关节活动度、FMA评分、MBI评分、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均<0.05),治疗后A、B组前述各项指标均优于C组(P均<0.05),A组胫骨前肌iEMG、踝关节背伸CR及AROM优于B组(P均<0.05)。结论诱发功能性电刺激与减重平板训练同步治疗可以调节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下肢表面肌电信号,两者同步治疗改善表面肌电信号的作用明显优于两者分离治疗及单用减重平板训练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信号 脑卒中 同步 诱发功能性电刺激 减重平板训练
下载PDF
一种自适应反馈电针系统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薛方 王丽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87-89,共3页
针对传统电针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穴位电刺激适应现象,导致治疗效果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的自适应反馈的电针系统。在对人体在不同信号电针激励下的响应进行研究建模的基础上,采用自适应反馈算法,在DSP平台上构建电针系统。通过与传统... 针对传统电针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穴位电刺激适应现象,导致治疗效果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的自适应反馈的电针系统。在对人体在不同信号电针激励下的响应进行研究建模的基础上,采用自适应反馈算法,在DSP平台上构建电针系统。通过与传统电针系统的分析对比,该系统能过有效避免电刺激现象的产生。该系统能显著提升电针治疗效果,降低医生工作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反馈算法 穴位电刺激 电针灸 肌电信号
下载PDF
Vitalstim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表面肌电图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申利坊 乐琳 闫莹莹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第11期1477-1478,共2页
目的探讨Vitalstim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表面肌电图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8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n=49)和试验组(n=49)。常规组应用吞咽训练,试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Vitalstim电刺激。比较... 目的探讨Vitalstim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表面肌电图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8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n=49)和试验组(n=49)。常规组应用吞咽训练,试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Vitalstim电刺激。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吞咽功能评分和表面肌电图。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91%,高于常规组的79.59%(P<0.05)。干预后,试验组临床检查、3次饮入5mL温水吞咽试验、60mL温水吞咽测试及SSA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试验组吞咽时程低于常规组,最大波幅值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Vitalstim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表面肌电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talstim电刺激 吞咽训练 脑卒中 吞咽障碍 表面肌电图
下载PDF
等速离心训练联合股内侧肌神经电刺激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股内侧肌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吕汐妍 任超展 +5 位作者 寄婧 徐建成 程振东 周彬彬 薛枝秀 徐秀梅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24期23-25,共3页
目的观察等速离心训练联合股内侧肌神经电刺激对膝骨性关节炎(KOA)患者股内侧肌肌力及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我院治疗的60例KOA患者分为等速离心训练联合股内侧肌神经电刺激组(试验组)和... 目的观察等速离心训练联合股内侧肌神经电刺激对膝骨性关节炎(KOA)患者股内侧肌肌力及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我院治疗的60例KOA患者分为等速离心训练联合股内侧肌神经电刺激组(试验组)和单纯等速离心训练组(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测试两组患者的股内侧肌峰力矩(PT)、单次最大做功(TW)、平均功率(AP);采用表面肌电仪测试两组患者的股内侧肌(VM)及股外侧肌(VL)的中位频率(MF),计算股内、外侧肌收缩均方根比值(RMS VM/VL)。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的PT、TW、AP均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的VM MF、VL MF、RMS VM/VL及对照组的VM MF、VL MF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的VM MF、RMS VM/VL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等速离心训练结合股内侧肌电刺激治疗,可有效提高KOA患者股内侧肌肌力、肌耐力,优化股内、外侧肌运动协调性,且明显优于单纯等速离心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性关节炎 股内侧肌 电刺激 等速离心训练 表面肌电
下载PDF
上肢机器人训练联合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对老年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欢霞 段宏霞 +1 位作者 赵忠志 胡军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23年第4期690-695,共6页
目的观察上肢机器人训练联合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对老年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肌肉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以2022年10月—2023年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 目的观察上肢机器人训练联合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对老年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肌肉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以2022年10月—2023年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n=20)和对照组(n=20)。2组均接受常规护理及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上肢机器人训练,试验组在进行上肢机器人训练的同时辅以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治疗,30 min/次,1次/d,5 d/周,连续8周,共40次治疗。干预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Ashworth量表(MAS)、表面肌电的积分肌电值(iEMG)和均方根(RMS)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并比较2组的上肢运动功能、肌痉挛、肌肉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干预前,2组各指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FMA-UE评分、iEMG值、RMS值以及MBI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MAS等级评分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试验组FMA-UE评分、iEMG值(三角肌前束、肱二头肌、肱三头肌)、RMS值(三角肌前束、肱三头肌)、M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肱二头肌MAS等级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肢机器人训练联合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可显著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肌肉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其效果可能优于单独的上肢机器人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功能电刺激 上肢机器人 脑卒中 表面肌电 运动功能
下载PDF
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在神经性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耘 赵珂 程圣楠 《罕少疾病杂志》 2021年第1期10-11,共2页
目的探究表面肌触发电刺激与吞咽训练联合应用于治疗神经性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康复科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80例脑血管意外后神经性吞咽障碍患者,根据诊疗顺序号码尾号单双数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 目的探究表面肌触发电刺激与吞咽训练联合应用于治疗神经性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康复科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80例脑血管意外后神经性吞咽障碍患者,根据诊疗顺序号码尾号单双数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予以吞咽训练加以表面肌触发电刺激协同治疗,对照组仅予以吞咽训练,6周后以功能性经口摄食FOIS评分、标准吞咽功能SSA评分、洼田饮水试验及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结果比较两组的康复效果。结果经6周治疗后,观察组康复效果为95.00%,显著优于对照组(77.50%,P<0.05);干预后,观察组FOIS评分、VF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SSA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与吞咽训练联合应用于神经性吞咽障碍的康复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 电刺激 吞咽训练 神经性吞咽障碍
下载PDF
带有表面肌电反馈功能的电刺激系统 被引量:3
19
作者 郭佳莹 尉振刚 +1 位作者 王立 牛海军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16年第5期326-330,共5页
目前,多种电刺激治疗仪器应用于偏瘫患者肌肉功能恢复,但这些设计普遍存在反馈参数单一、信息变化不同步和显示不直观等缺陷。因此,该文设计了一种基于Lab VIEW虚拟仪器开发平台的带有反馈功能的电刺激系统。该系统结合了多通道肌电信... 目前,多种电刺激治疗仪器应用于偏瘫患者肌肉功能恢复,但这些设计普遍存在反馈参数单一、信息变化不同步和显示不直观等缺陷。因此,该文设计了一种基于Lab VIEW虚拟仪器开发平台的带有反馈功能的电刺激系统。该系统结合了多通道肌电信号实时采集和电刺激器等硬件系统,实现了较广的电刺激频率、脉宽和电流强度的调节范围,全程采集肌电信号,同时提供i EMG、CCR、RMS和MPF等多种表面肌电特征参数。初步实验对系统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进行了验证。该系统可以帮助医师客观了解不同患者的不同肌肉状况,探索合适的电刺激参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刺激.LabVIEW 表面肌电反馈
下载PDF
表面肌电信号评价呼吸电刺激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被引量:3
20
作者 叶韵怡 张鸣生 +2 位作者 李新平 张雷 梁桂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7-330,共4页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测量腹肌、膈肌和盆底肌肌电改变,评价呼吸电刺激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方法共31例功能性便秘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单纯盆底生物反馈治疗(16例),治疗组在盆底生物反馈治疗基础上...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测量腹肌、膈肌和盆底肌肌电改变,评价呼吸电刺激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方法共31例功能性便秘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单纯盆底生物反馈治疗(16例),治疗组在盆底生物反馈治疗基础上进行呼吸电刺激训练(15例)。分别于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对两组选用便秘评分系统进行评估,采用表面肌电图技术检测膈肌和下腹肌表面肌电均方根,Glazer法评估盆底肌肌电参数。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便秘评分系统评估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膈肌和腹直肌均方根值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膈肌肌电均方根值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Glazer法评估两组患者前基线、后基线波幅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前基线波幅值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电刺激训练可有效提高膈肌、腹肌收缩力,降低盆底肌的过度活动,增强盆底生物反馈治疗改善功能性便秘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电刺激 表面肌电 功能性便秘 生物反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