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xidative Molecular Layer Deposition Tailoring Eco-Mimetic Nanoarchitecture to Manipulate Electromagnetic Attenuation and Self-Powered Energy Conversion 被引量:3
1
作者 Jin-Cheng Shu Yan-Lan Zhang +1 位作者 Yong Qin Mao-Sheng Cao 《Nano-Micro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9期224-237,共14页
Advanced electromagnetic devices,as the pillars of the intelligent age,are setting off a grand transformation,redefining the structure of society to present pluralism and diversity.However,the bombardment of electroma... Advanced electromagnetic devices,as the pillars of the intelligent age,are setting off a grand transformation,redefining the structure of society to present pluralism and diversity.However,the bombardment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n society is also increasingly serious along with the growing popularity of"Big Data".Herein,drawing wisdom and inspiration from nature,an eco-mimetic nanoarchitecture is constructed for the first time,highly integrating the advantages of multiple components and structures to exhibit excellent electromagnetic response.Its electromagnetic properties and internal energy conversion can be flexibly regulated by tailoring microstructure with oxidative molecular layer deposition(oMLD),providing a new cognition to frequency-selective microwave absorption.The optimal reflection loss reaches≈−58 dB,and the absorption frequency can be shifted from high frequency to low frequency by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oMLD cycles.Meanwhile,a novel electromagnetic absorption surface is designed to enable ultra-wideband absorption,covering almost the entire K and Ka bands.More importantly,an ingenious self-powered device is constructed using the eco-mimetic nanoarchitecture,which can conver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to electric energy for recycling.This work offers a new insight into electromagnetic protection and waste energy recycling,presenting a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radar stealth,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aerospace engineering,e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idative molecular layer deposition Eco-mimetic nanoarchitecture Microwave absorption electromagnetic attenuation Self-powered energy conversion device
下载PDF
一种有效抑制可植入无线能量传输中EMI的方法
2
作者 柴东林 吉彦平 +2 位作者 李嘉伟 王文思 师瑞峰 《现代电子技术》 2023年第20期69-75,共7页
随着植入式医疗器械的广泛使用,尤其是脑机接口火爆一时,磁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凭借在传输效率以及传输距离上的独特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但磁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在传播过程中需要借助磁耦合将发射侧的电能转化为高频磁场,其中产... 随着植入式医疗器械的广泛使用,尤其是脑机接口火爆一时,磁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凭借在传输效率以及传输距离上的独特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但磁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在传播过程中需要借助磁耦合将发射侧的电能转化为高频磁场,其中产生的电磁辐射EMI问题将无法满足YY9706.102.2021等相关医用电磁兼容的标准。为此,文中通过对频率为13.56 MHz下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和抑制EMI技术的相关文献进行充分研究,深入阐述植入式无线能量传输技术中EMI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应用扩频技术,显著抑制EMI的增益。其次,对抑制基频高次谐波的方法进行研究,并深入讨论如何使用小体积的共模电感替代大体积磁环来抑制EMI。文中创新性地将扩频技术和谐波抑制配合使用解决无线能量传输中的EMI问题,且不影响磁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的效率和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能量传输 电磁干扰(EMI) 植入式医疗器械 磁谐振 磁耦合 电能转换 谐波抑制
下载PDF
基于蚁群算法的同步感应线圈炮结构参数优化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文彪 曹延杰 +1 位作者 张媛 邹本贵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416-1422,共7页
能量转换效率一直是制约同步感应线圈炮(SICG)工程应用的重要因素。对于SICG系统,任何机电参数的改变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系统能量转换效率。为了提高SICG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建立了SICG的机电模型,以驱动线圈的结构参数、电枢结构... 能量转换效率一直是制约同步感应线圈炮(SICG)工程应用的重要因素。对于SICG系统,任何机电参数的改变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系统能量转换效率。为了提高SICG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建立了SICG的机电模型,以驱动线圈的结构参数、电枢结构参数以及两者的轴向中心距为变量,以能量转换效率为目标函数,采用蚁群算法对60 mm口径的SICG系统进行了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系统能量转换效率从5.32%提高到15.2%.为了验证优化结果,搭建了SICG实验装置并进行了效率验证实验,优化结果得到了有效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学 同步感应线圈炮 能量转换效率 蚁群算法 驱动线圈 电枢
下载PDF
直流螺旋线圈电磁发射器的能量转换效率 被引量:2
4
作者 杨栋 刘振祥 +3 位作者 舒挺 杨丽佳 沈志 欧阳建明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3-108,145,共7页
综合考虑换向过程、炮口剩余磁能和电阻的能量损耗等因素,建立等效电路模型,通过理论、数值计算和实验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常规螺旋发射器和一种新型螺旋发射器的效率。结果表明:电阻焦耳热损耗的能量最大,其次是换向磁能损失,而炮口剩余... 综合考虑换向过程、炮口剩余磁能和电阻的能量损耗等因素,建立等效电路模型,通过理论、数值计算和实验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常规螺旋发射器和一种新型螺旋发射器的效率。结果表明:电阻焦耳热损耗的能量最大,其次是换向磁能损失,而炮口剩余磁能损失最小。降低电阻、增大互感梯度、减小驱动线圈单元的匝数、增大工作电流等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发射器的能量转换效率。然而,较大的互感梯度也会带来较大的换向磁能和炮口磁能损失,造成炮管烧蚀甚至损坏、能量泄放和效率降低。另外,恒流工作模式的螺旋发射器理论效率超过轨道炮,且新型螺旋发射器结构的理论效率接近100%,未来有望在超导或较低电阻的情况下实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发射 线圈炮 螺旋线圈发射器 能量转换效率
下载PDF
无缆微管道机器人压电式能量转换装置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骆雪汇 杨宜民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36-138,共3页
针对我们提出的利用管内流体动能的新型无缆微管道机器人,对其能量转换装置进行了研究。流体以水为例,分析了选用电磁式和压电式两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可行性,指出只有PVDF能量转换装置方案适用于新型无缆微管道机器人,最后通过实验加以论证。
关键词 微管道机器人 能量转换装置 电磁式 压电式
下载PDF
火炮后坐能量转换装置动力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郭保全 黄通 +2 位作者 毛虎平 张彤 昝博勋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共5页
利用直线发电机技术将火炮后坐动能转换为电能再利用,设计了一种新型火炮后坐能量转换装置。基于等效磁路法和虚功原理推导出该型直线发电机电磁力的解析公式;按照火炮后坐运动规律建立火炮后坐能量转换装置动力学模型;并结合有限元法... 利用直线发电机技术将火炮后坐动能转换为电能再利用,设计了一种新型火炮后坐能量转换装置。基于等效磁路法和虚功原理推导出该型直线发电机电磁力的解析公式;按照火炮后坐运动规律建立火炮后坐能量转换装置动力学模型;并结合有限元法对装置电磁场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分析了该装置的电磁阻力特性和动力学特性;提出了一种利用可调电阻对火炮后坐能量转换装置电磁力进行调控的方法,并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种方法能够有效的对电磁阻力进行调控,为火炮后坐能量转换装置进一步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器科学与技术 火炮后坐 能量转换 电磁阻力
下载PDF
电磁感应式超声波换能器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万鹏程 《黑龙江水专学报》 2005年第1期41-42,共2页
根据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振动模板的受力以及影响超声波换能器发声功率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制作大功率超声波换能器的新方法。利用该方法制作的大功率超声波换能器具有规模化生产前景。
关键词 电磁感应 超声波 换能器
下载PDF
人体动能驱动的可植入式电磁感应供电方法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韦晓娟 刘静 周一欣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5-71,共7页
当前,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满足各类治疗和诊断需求的可植入人体式医用器件日益增多,如何为其提供长期、稳定和高效的电能是一个关键问题。本研究分析了人体运动动能的量级,提出一种可植入式电磁发电装置,可适时捕捉人体动能并将其... 当前,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满足各类治疗和诊断需求的可植入人体式医用器件日益增多,如何为其提供长期、稳定和高效的电能是一个关键问题。本研究分析了人体运动动能的量级,提出一种可植入式电磁发电装置,可适时捕捉人体动能并将其转化为电能。通过理论分析、模拟及在体实验,证实了新方案可于人体运动中收集到足够的电能来对植入式医疗器件供电,并就各种影响发电的因素,如发电装置内的动态电磁场强度、运动幅度以及不同植入部位的影响进行了全面评估,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发电器件微型化的问题。对于今后研究微型植入式医疗器械的永久性充电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植入式医疗器械 微电源 电磁转化 人体动能捕捉 微/纳米医学
下载PDF
电磁感应式超声波换能器的制作
9
作者 万鹏程 《黑龙江水专学报》 2005年第2期63-64,共2页
根据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大功率超声波换能器的制作方法。通过对实验结果分析可知这种大功率的换能器对于长距离的超声波无损检测有着广泛地应用前景。
关键词 电磁感应 超声波 换能器 制作
下载PDF
新型电磁制退机对火炮复进运动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栾成龙 黄通 +2 位作者 潘玉田 郭保全 朱家萱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22,共5页
新型电磁制退机在火炮复进过程中也会产生电磁阻力,这对火炮复进运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根据电磁感应定律,结合火炮复进运动规律,对火炮电磁制退机在复进过程中产生的电磁复进节制力进行分析,建立火炮电磁制退机复进运动的动力学模型,... 新型电磁制退机在火炮复进过程中也会产生电磁阻力,这对火炮复进运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根据电磁感应定律,结合火炮复进运动规律,对火炮电磁制退机在复进过程中产生的电磁复进节制力进行分析,建立火炮电磁制退机复进运动的动力学模型,研究分析了火炮电磁制退机对火炮复进运动规律的影响。根据拟定的理想复进速度变化规律,提出了利用负载阻值调控对电磁复进节制力进行调节的方法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火炮电磁制退机对火炮复进运动的影响较大,基于负载调控的阻力调控方法能够有效减小其对复进运动的影响,使火炮电磁制退机满足复进要求,同时将复进能量转化为电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器科学与技术 火炮电磁制退机 复进运动 电磁复进节制力
下载PDF
新型无缆管道机器人能量转换装置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谭立峰 杨宜民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3-25,47,共4页
针对利用管内流体自身能量的新型无缆管道机器人,对其能量转换装置进行了研究。以管内流体是空气或水为例,分别分析了选用电磁式及压电式两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可行性,为新型无缆管道机器人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管道机器人 能量转换装置 电磁式 压电式
下载PDF
火炮用直线发电机性能研究
12
作者 黄通 郭保全 +2 位作者 张彤 昝博勋 毛虎平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11,共5页
根据直线发电机原理,结合火炮后坐运动特点,提出了一种火炮用直线发电机设计方案。介绍了火炮用直线发电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基于永磁直线发电机电磁学模型与火炮后坐运动的动力学模型建立了火炮用直线发电机的数学模型,推导了火炮用... 根据直线发电机原理,结合火炮后坐运动特点,提出了一种火炮用直线发电机设计方案。介绍了火炮用直线发电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基于永磁直线发电机电磁学模型与火炮后坐运动的动力学模型建立了火炮用直线发电机的数学模型,推导了火炮用发电机感应电动势和电磁阻力的理论计算公式,并建立二维有限元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具体分析了火炮用直线发电机感应电动势,电磁阻力以及电能后处理等主要性能的运行特点,为火炮用直线发电机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火炮用直线发电机能够将火炮后坐能量转化为电能再利用,有利于提高火炮能量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器科学与技术 直线发电机 火炮后坐 能量转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