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ergetics and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a single copper atomic chain wrapped in a carbon nanotube:a first-principles study
1
作者 张建民 杜秀娟 +1 位作者 王素芳 徐可为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09年第12期5468-5473,共6页
In the 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 the energy and electronic structure are investigated for a single copper atomic chain wrapped in (4, 4), (5, 5) and (6, 6) armchair carbon nanotubes by using the first-... In the 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 the energy and electronic structure are investigated for a single copper atomic chain wrapped in (4, 4), (5, 5) and (6, 6) armchair carbon nanotubes by using the first-principles projector-augmented wave potential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4, 4) and (5, 5) tubes are too narrow to wrap a Cu chain, but the (6, 6) tube is nearly ideal to wrap a Cu chain on its centre axis. Wider tubes are anticipated to wrap more than one Cu chain spontaneously with forces amounting to a fraction of a nanonewton. Although the tube-chain interaction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tube diameter of (4, 4), (5, 5) and (6, 6) successively, the charge density of the Cu@(6, 6) combined system still does not show complete superposition of that of the pristine (6, 6) tube and Cu chain. Successively reducing the restrictions of (4, 4), (5, 5) and (6, 6) tubes on the Cu chain leads to a reduction in shift of the highest peak of the Cu chain towards lower energies, that is from -0.5177 eV of the isolated Cu chain to -1.36785 eV, -0.668 eV and -0.588 eV for the Cu@(4, 4), Cu@(5, 5) and Cu@(6, 6) systems, respectively. In reverse, the strong metallic character of the Cu chain also enhances the metallic character of the combined systems so that the broader pseudogaps of the pristine carbon nanotubes around the Fermi level change into the narrow pseudogaps of the combined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per atomic chain carbon nanotube electronic structures first-PRINCIPLE
下载PDF
First-Principles Study of Electronic Structure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Silicon/Carbon Nanotube
2
作者 Wenyu Wang Jiangang Xu +1 位作者 Yunguang Zhang Guixia Li 《Computational Chemistry》 2017年第4期159-171,共13页
A supercell of a nanotube formed by a carbon nanotube (CNT) and a silicon nanotube (SiNT) is established.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and optical properties are implemented through the first-principles method based on th... A supercell of a nanotube formed by a carbon nanotube (CNT) and a silicon nanotube (SiNT) is established.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and optical properties are implemented through the first-principles method based on th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with the 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 (GGA). The calc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6, 6) - (6, 6) silicon/carbon nanotubes (Si/CNTs) presented a direct band gap of 0.093 eV, (4, 4) - (6, 6) silicon/carbon nanotubes presented a direct band gap of 0.563 eV. The top of valence band was fundamentally determined by the Si-3p states and C-2p states, and the bottom of conduction band was primarily occupied by the C-2p states and Si-3p states in the Si/CNTs. It was found that (6, 6) - (6, 6) Si/CNTs have smaller energy band gap and better conductivity. Besides, Si/CNTs have satisfactory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luminous efficiency in ultraviolet b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tubeS electronic structure OPTICAL Properties first-principles
下载PDF
Electronic structures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a SiC nanotube with vacancy defects
3
作者 宋久旭 杨银堂 +2 位作者 王平 郭立新 张志勇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5,共5页
Based on first-principle calculations,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s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a single-walled (7, 0) SiC nanotube (SiCNT) with a carbon vacancy defect or a silicon vacancy defect are investigated. In ... Based on first-principle calculations,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s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a single-walled (7, 0) SiC nanotube (SiCNT) with a carbon vacancy defect or a silicon vacancy defect are investigated. In the three silicon atoms around the carbon vacancy, two atoms form a stable bond and the other is a dangling bond. A similar structure is found in the nanotube with a silicon vacancy. A carbon vacancy results in a defect level near the top of the valence band, while a silicon vacancy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three defect levels in the band gap of the nanotube. Transitions between defect levels and energy levels near the bottom of the conduction band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formation of the novel dielectric peaks in the lower energy range of the dielectric fun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 nanotube vacancy defect first-principles study electronic structures optical properties
原文传递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下O和Na掺杂单层h-BN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国建 彭章娥 +1 位作者 刘琳 罗剑平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2,共7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O、Na单掺杂及O和Na共掺杂单层h-BN的形成能、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结果表明:单掺杂体系中,O掺杂N位置、Na掺杂B位置时,掺杂形成能最低;共掺杂体系中,O和Na邻位掺杂,掺杂形成能最低.与单层h-BN相...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O、Na单掺杂及O和Na共掺杂单层h-BN的形成能、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结果表明:单掺杂体系中,O掺杂N位置、Na掺杂B位置时,掺杂形成能最低;共掺杂体系中,O和Na邻位掺杂,掺杂形成能最低.与单层h-BN相比,引入杂质原子后的体系禁带宽度均减小,其中O掺杂为n型掺杂,Na掺杂为p型掺杂,而O和Na共掺h-BN体系为直接带隙材料,有利于提高载流子的迁移率.在光学性质方面,Na掺杂h-BN体系与O和Na共掺h-BN的静介电常数均增大,在低能区介电虚部和光吸收峰均发生红移,其中Na掺杂体系红移最为显著,极化能力最强.因此Na单掺和O和Na共掺有望增强单层h-BN的光催化能力,可扩展其在催化材料、光电器件等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层h-bn 第一性原理 掺杂 电子结构 光学性质
下载PDF
第一性原理研究电场对BN纳米管电子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何开华 郑广 +2 位作者 王清波 陈琦丽 王希成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34-340,共7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电场对BN纳米管的电子结构的影响.首先对在不同电场强度下的纳米管几何结构进行了优化,可以看出纳米管沿轴方向层间距出现了不规则的变化.电子能带结构显示,在电场作用下,zigzag型和armchai...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电场对BN纳米管的电子结构的影响.首先对在不同电场强度下的纳米管几何结构进行了优化,可以看出纳米管沿轴方向层间距出现了不规则的变化.电子能带结构显示,在电场作用下,zigzag型和armchair型两种结构纳米管的能带向低能方向移动,并且导致纳米管的带隙有显著的减小.电场使得armchair型纳米管的带隙发生了从间接带隙向直接带隙的转变.在电场作用下,纳米管的两端态密度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正负电荷沿轴向出现了沿轴向的空间分离,Mulliken电荷分布图揭示出最高占据轨道和最低未占据轨道分居在纳米管的两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结构 第一性原理 bn纳米管
下载PDF
第一性原理研究c-BN和h-BN的弹性性质与电子结构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宁 董磊 李德军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1期34-37,共4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对c-BN和h-BN的弹性性质和电子结构进行理论计算,通过Voigt-Reuss-Hill方法计算得到多晶体的体模量、切变模量及杨氏模量.结果表明:c-BN和h-BN的弹性模量分别为913 GPa和239 GPa,切变模量分别为409...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对c-BN和h-BN的弹性性质和电子结构进行理论计算,通过Voigt-Reuss-Hill方法计算得到多晶体的体模量、切变模量及杨氏模量.结果表明:c-BN和h-BN的弹性模量分别为913 GPa和239 GPa,切变模量分别为409 GPa和98 GPa,硬度分别为67和16 GPa.K/G和泊松比均表明2种化合物具有很大的脆性.同时,根据计算得到的2种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图进一步分析了二者弹性性质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c—bn H-bn 弹性性质 电子结构 密度泛函理论 硬度 态密度
下载PDF
BN纳米带几何结构和电子性质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安博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20期4691-4694,共4页
采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了不同带宽下BN纳米带的几何结构与电子性质。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带宽的增大,BN纳米带边缘发生形变,键角增大,B-B键键长增大。当带宽约为1.7 nm时,B-B键发生断裂。电子性质研究表明:随带宽减小,最高占据轨道(HOMO)/最... 采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了不同带宽下BN纳米带的几何结构与电子性质。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带宽的增大,BN纳米带边缘发生形变,键角增大,B-B键键长增大。当带宽约为1.7 nm时,B-B键发生断裂。电子性质研究表明:随带宽减小,最高占据轨道(HOMO)/最低非占据轨道(LUMO)能隙减小。对电子态密度(DOS)及赝能隙分析表明:BN纳米带带宽越小,在费米能级处DOS越大,且赝能隙越小。这和GNR比较相似,说明BN纳米带越窄电子越容易从价带向导带跃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n纳米带 几何结构 电子性质 第一性原理
下载PDF
BN纳米管的径向压缩特性与电子结构
8
作者 沈海军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03-705,734,共4页
采用Tersoff势的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10,0)BN纳米管的径向压缩,并与相应碳纳米管的压缩力学特性进行了比较;采用半经验PM3量子化学方法计算了径向压缩变形后BN纳米管的电子结构,分析了压缩变形对BN管电子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1)BN... 采用Tersoff势的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10,0)BN纳米管的径向压缩,并与相应碳纳米管的压缩力学特性进行了比较;采用半经验PM3量子化学方法计算了径向压缩变形后BN纳米管的电子结构,分析了压缩变形对BN管电子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1)BN管的径向压缩刚度与碳纳米管相当,但能量吸收、抗压缩载荷与抗变形能力却低于碳管;(2)随着压缩变形的增大,BN管的HOMO能量增大,LUMO能量和LUMO-HOMO能隙减小,其化学活性与导电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n纳米管 径向压缩 压缩特性 电子结构
下载PDF
高压下立方BN的力学、电子结构及光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孙雪苗 刘红宇 +1 位作者 贾睿 姜苏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5-122,共8页
为了研究不同压力下c-BN的力学性质、电子结构以及光学性质的变化,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构建了不同压力下c-BN的晶体模型.发现c-BN在不同压力下均力学稳定,随着压力增加,c-BN的弹性常数逐渐增大,材料的可压缩性逐渐变差;c-BN在零压下的禁带... 为了研究不同压力下c-BN的力学性质、电子结构以及光学性质的变化,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构建了不同压力下c-BN的晶体模型.发现c-BN在不同压力下均力学稳定,随着压力增加,c-BN的弹性常数逐渐增大,材料的可压缩性逐渐变差;c-BN在零压下的禁带宽度为4.367 eV,表明c-BN是间接宽带隙半导体,随着压力增加,c-BN的禁带宽度逐渐增大,态密度谱图变化不明显;对Milliken布居分布在不同压力下进行分析,表明随着压力增加,B、N原子杂化后形成的B-N共价性增强.对c-BN的复介电函数、折射率、反射率等进行分析,发现随着压力增大,它们都产生一定蓝移,且在整个可见光谱范围以及红外与紫外(约从204 nm开始)光谱的很大范围内都透明.研究结果对高压下c-BN的应用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n 力学性质 第一性原理 电子结构 光学性质
下载PDF
空位浓度对纤锌矿BN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0
作者 张志远 熊明姚 +2 位作者 文杜林 吴侦成 苏欣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1-165,共5页
本文采用了第一性原理研究了空位缺陷纤锌矿BN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通过对能带结构、态密度分析发现:缺陷体系由于B、N的缺失,费米能级附近出现杂质能级.相较于本征体系,随着空位浓度增加,杂质能级变多,跃迁能量减小.N空位缺陷的纤锌... 本文采用了第一性原理研究了空位缺陷纤锌矿BN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通过对能带结构、态密度分析发现:缺陷体系由于B、N的缺失,费米能级附近出现杂质能级.相较于本征体系,随着空位浓度增加,杂质能级变多,跃迁能量减小.N空位缺陷的纤锌矿BN态密度总体向低能区移动,且能级相较于B空位缺陷的纤锌矿B_(22)N_(24)明显增多.从复介电函数和光学吸收谱分析中发现,随着空位浓度的增加,缺陷体系纤锌矿BN在可见光区域的吸收逐渐增强.尤其是B22N24在可见光区域出现的吸收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空位 纤锌矿bn 电子结构 光学特性
下载PDF
A First-principles Study on Gas Sensitivity of Pd or Pt Loaded(5,5)Carbon Nanotube with a Di-vacancy Defect to CO and NO
11
作者 QIU Kai LI Lei +3 位作者 FAN Hong-Wei WEI He-Zhuan AN Sheng-Li JIA Gui-Xiao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10期1747-1752,1741,共7页
Binding energies and geometrical and electronic structures for adsorptions of CO and NO on metal M(Pd or Pt)loaded or M and di-vacancy co-decorated(5,5)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M-CNTs or M-V2-CNTs)are studied us... Binding energies and geometrical and electronic structures for adsorptions of CO and NO on metal M(Pd or Pt)loaded or M and di-vacancy co-decorated(5,5)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M-CNTs or M-V2-CNTs)are studied using a GGA-PBE method in the work.The calc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vacancy defect in a perfect(5,5)tube opens the band gap,makes the(5,5)tube transform from a conductor into a semiconductor,and strengthens the adsorption of metal M on the(5,5)tube.For the adsorptions of CO and NO on M-CNT and M-V2-CNT,the CO and NO molecules can be both chemically adsorbed on loaded Pd or Pt atoms due to their active adsorption sites.NO is easily adsorbed on M-V2-CNT because of its electron configuration with a high 2p energy level and its adsorption significantly changes the band gap of M-V2-CNT and makes M-V2-CNT transform from a semiconductor to a conductor.However,the adsorption of CO can not cause the conductivity of M-V2-CNT change.M-V2-CNT has a good sensitivity to the NO gas,suitable as a sensor for detecting the NO gas molecule.In addition,the existence of di-vacancy defect decreas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 or NO and Pt-CNT,which will contribute to the desorption of CO and NO gases.The work is expected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designing NO sensing de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 sensitivity carbon nanotubes first principle di-vacancy electronic structures
原文传递
磁性原子吸附单壁碳纳米管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2
作者 袁志红 陈俊佳 +2 位作者 李鹏 马江将 李克训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27-2136,共10页
本文使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计算了磁性原子Fe、Co、Ni吸附在扶手椅型(8,8)单壁碳纳米管(SWCNT)后吸附体系的吸附能、磁矩、电子结构、电子转移和介电性能。计算结果表明Fe、Co、Ni与(8,8)SWCNT壁外部的结合比与内... 本文使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计算了磁性原子Fe、Co、Ni吸附在扶手椅型(8,8)单壁碳纳米管(SWCNT)后吸附体系的吸附能、磁矩、电子结构、电子转移和介电性能。计算结果表明Fe、Co、Ni与(8,8)SWCNT壁外部的结合比与内部的结合更强,最稳定吸附位点分别为外部穴位、外部穴位和外部顶位。Fe、Co、Ni吸附(8,8)SWCNT后,引入了新的电子能级和态密度峰,Fe@SWCNT和Co@SWCNT吸附体系发生自旋极化,表现出磁性,但Ni@SWCNT体系仍保持自旋非极化,无磁性。此外,磁性原子的引入可以有效提高介电函数低能区域的实部和虚部,增强SWCNT的极化强度和介电损耗。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为碳纳米管在电磁防护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单壁碳纳米管(SWCNT) 电子结构 介电性能
下载PDF
Zn掺杂氮化硼的电子结构与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3
作者 和志豪 苟杰 +7 位作者 王云杰 齐亚杰 丁家福 张博 赵星胜 裴翊祯 侯姝宇 苏欣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49-1256,共8页
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三种浓度分别为0.0625、0.125、0.25的Zn掺杂氮化硼(BN)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结果表明:掺杂后三种体系的缺陷形成能均大于零,为此又计算了其应力,发现三种体系能稳定存在。随着掺杂浓度的提高,体系的带隙... 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三种浓度分别为0.0625、0.125、0.25的Zn掺杂氮化硼(BN)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结果表明:掺杂后三种体系的缺陷形成能均大于零,为此又计算了其应力,发现三种体系能稳定存在。随着掺杂浓度的提高,体系的带隙逐渐减小,且B_(1-x)Zn_(x)N(x=0,0.0625,0.125)为直接带隙半导体,B_(0.75)Zn_(0.25)N为间接带隙半导体。Zn的掺入在费米能级附近引入了受主能级,使价带上移越过费米能级,掺杂体系均具有p型半导体的特征,降低了电子跃迁的难度。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大,四种体系的静介电常数逐渐增大,掺杂体系的虚部峰值逐渐减小,且在最高峰值处对应反射率的值逐渐变小。在低能量区域内,掺杂体系增强了对光的吸收,吸收边发生红移。掺杂体系中B—N键和N—Zn键的键强逐渐增强。结论显示,掺杂Zn原子可以有效改善BN的电子结构与光学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n 第一性原理 Zn掺杂 带隙 电子结构 光学性质
下载PDF
碳锗掺杂对硅纳米管电子结构和光电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余志强 张昌华 +1 位作者 李时东 廖红华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3-239,共7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C/Ge掺杂对单壁扶手型硅纳米管电子结构和光电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征态和C/Ge掺杂的硅纳米管均属于直接带隙半导体,其价带顶主要由Si-3p态电子构成,而导带底则主要由Si-3p态电子决定。...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C/Ge掺杂对单壁扶手型硅纳米管电子结构和光电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征态和C/Ge掺杂的硅纳米管均属于直接带隙半导体,其价带顶主要由Si-3p态电子构成,而导带底则主要由Si-3p态电子决定。通过C掺杂,可使硅纳米管的禁带宽度减小,静态介电常数增大,吸收光谱产生红移;而通过Ge掺杂,可使硅纳米管的禁带宽度增大,静态介电常数减小,吸收光谱产生蓝移。研究结果为硅纳米管在光电器件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硅纳米管 电子结构 光电性质
下载PDF
Li-N共掺ZnO纳米管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雷哲锋 王发展 +4 位作者 张立岗 王欣 陈霞 王博 尚志新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21-226,共6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计算方法,系列的研究了锯齿型(9,0)ZnO单壁纳米管、Li,N分别掺杂以及Li-2N共掺杂的ZnO纳米管的能带结构、总体态密度、分波态密度。分析发现虽然Li原子单独掺杂不会对纳米管能带结构产生明显影响,但是Li-2N共掺杂...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计算方法,系列的研究了锯齿型(9,0)ZnO单壁纳米管、Li,N分别掺杂以及Li-2N共掺杂的ZnO纳米管的能带结构、总体态密度、分波态密度。分析发现虽然Li原子单独掺杂不会对纳米管能带结构产生明显影响,但是Li-2N共掺杂比N单独掺杂ZnO纳米管的结构更加稳定,而且Li-2N共掺杂ZnO纳米管是p型简并半导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纳米管 第一性原理 电子结构 Li-N共掺
下载PDF
铝掺杂单壁扶手型(6,6)硅纳米管电子结构和光电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昌华 余志强 +1 位作者 郎建勋 廖红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147-151,共5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铝掺杂对单壁扶手型(6,6)硅纳米管电子结构和光电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征态硅纳米管属于直接带隙半导体,其禁带宽度为0.42eV,而铝掺杂硅纳米管为间接带隙半导体,其禁带宽度为0.02eV。单...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铝掺杂对单壁扶手型(6,6)硅纳米管电子结构和光电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征态硅纳米管属于直接带隙半导体,其禁带宽度为0.42eV,而铝掺杂硅纳米管为间接带隙半导体,其禁带宽度为0.02eV。单壁扶手型(6,6)硅纳米管的价带顶主要由Si-3p态电子构成,而其导带底则主要由Si-3p态电子决定。同时通过铝掺杂,使硅纳米管的禁带宽度变窄,吸收光谱产生红移,研究结果为硅纳米管在光电器件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硅纳米管 电子结构 光电性质
下载PDF
拉伸变形对硅纳米管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忠华 刘贵立 +1 位作者 曲迎东 李荣德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507-2512,共6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CASTEP程序,对单壁手扶椅型(6,6)硅纳米管施加不同程度的拉伸变形,研究其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研究发现,拉伸变形使得硅纳米管的Si-Si键长增加,布居数减小,稳定性降低。拉伸变形过程中,导带底的电子明显向低能区...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CASTEP程序,对单壁手扶椅型(6,6)硅纳米管施加不同程度的拉伸变形,研究其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研究发现,拉伸变形使得硅纳米管的Si-Si键长增加,布居数减小,稳定性降低。拉伸变形过程中,导带底的电子明显向低能区偏移,而价带顶的电子向高能区移动,从而能隙宽度减小。同时,由于共价键对价带电子的束缚度降低,价电子更容易受激发向导带跃迁。拉伸变形能够增大硅纳米管的静态介电常数和实数部的吸收宽度,并使介电函数虚数部在低能区发生红移,从而硅纳米管的能隙宽度减小。在近紫外光波段,红外和可见光波段硅纳米管的发光效率随拉伸变形量的增加而提高。研究结果为硅纳米管在光电器件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硅纳米管 电子结构 光学性质
下载PDF
碳纳米管超晶格结构的第一性原理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贵立 姜艳 谢萌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9-293,共5页
针对掺杂N、B、Si的碳纳米管超晶格的电子结构及拉伸性能,运用第一性原理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碳纳米管超晶格会形成类似管状结构.不同掺杂元素导致碳纳米管超晶格的结构稳定性有所不同.碳纳米管经掺杂后,能带中的能隙由半导体性转... 针对掺杂N、B、Si的碳纳米管超晶格的电子结构及拉伸性能,运用第一性原理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碳纳米管超晶格会形成类似管状结构.不同掺杂元素导致碳纳米管超晶格的结构稳定性有所不同.碳纳米管经掺杂后,能带中的能隙由半导体性转变为金属性,且费米能级处的态密度值增大,表明碳纳米管超晶格的物理化学活性增强,而结构稳定性降低.对于碳纳米管超晶格而言,结构稳定性从高至低依次为3×1碳氮、1×1碳硼和3×1碳硼纳米管超晶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超晶格 掺杂 拉伸 电子结构 稳定性 第一性原理 力学性能
下载PDF
(9,0)单臂SiC纳米管电子结构与光学性质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威虎 张富春 +2 位作者 张志勇 吕淑媛 杨延宁 《铸造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48-852,共5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框架下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计算了(9,O)单臂SiC纳米管的电子结构和光学线性响应函数,利用精确计算的能带结构和态密度分析了(9,0)单臂SiC纳米管电子结构与光学性质的内在关系。计算结果表明,(9,0)单...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框架下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计算了(9,O)单臂SiC纳米管的电子结构和光学线性响应函数,利用精确计算的能带结构和态密度分析了(9,0)单臂SiC纳米管电子结构与光学性质的内在关系。计算结果表明,(9,0)单臂SiC纳米管是一直接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禁带宽度达到了1.86eV,价带顶和导带底主要由C和Si原子的p轨道形成,Si—C键主要以sp2、sp3杂化轨道存在,这是SiC纳米管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光学性质的计算结果显示,在0~10eV的能量范围内出现了明显的介电峰,吸收带边对应于紫外波段。因此,(9,0)单臂SiC纳米管或许会成为优异的紫外半导体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 纳米管 第一性原理 电子结构 光学性质
下载PDF
锯齿型ZnO单壁纳米管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雷哲锋 王发展 +2 位作者 赵超 陈霞 王博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06-1010,共5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的计算方法,研究了n=4,6,9的锯齿型(n,0)ZnO单壁纳米管的电子结构,结果表明:锯齿型ZnO单壁纳米管是一种直接宽禁带半导体,其能隙随着横截面的增大而小量增大,并分析了锯齿型单壁纳米管...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的计算方法,研究了n=4,6,9的锯齿型(n,0)ZnO单壁纳米管的电子结构,结果表明:锯齿型ZnO单壁纳米管是一种直接宽禁带半导体,其能隙随着横截面的增大而小量增大,并分析了锯齿型单壁纳米管的核外电子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纳米管 第一性原理 电子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