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江盆地大际山U-(Mo)矿床围岩蚀变特征及微量元素迁移规律——对区域内U、Au成生关系的指示
1
作者 田建吉 刘畅 +1 位作者 吴玉 李秋实 《世界核地质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434-449,共16页
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的右江盆地,是全球第二大的卡林型Au矿(共伴生有Sb、Hg、Tl异常/矿化)矿集区,有着滇黔桂“金三角”的美誉。值得注意的是,该区除发育Au(-Sb-Hg-Tl)矿床外,还产有大量赋矿岩性和控矿构造相似的U矿床(点),成矿特色鲜明... 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的右江盆地,是全球第二大的卡林型Au矿(共伴生有Sb、Hg、Tl异常/矿化)矿集区,有着滇黔桂“金三角”的美誉。值得注意的是,该区除发育Au(-Sb-Hg-Tl)矿床外,还产有大量赋矿岩性和控矿构造相似的U矿床(点),成矿特色鲜明。前人对该区Au矿开展了大量研究,而U矿研究较少,对U、Au的成生关系尚不清楚。基于此,文章选取右江盆地内典型的U矿床——大际山U-(Mo)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岩矿相学研究和地球化学分析,厘定了矿化的围岩蚀变为硫化、沥青质化、磷铝锶石化、硅化和伊利石化,揭示了矿化过程中Re、Tl、Mo、U、Cd、Ni、Co、As、Sb、MREE的相对富集。蚀变矿物组合及元素迁移规律约束大际山U-(Mo)矿床中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牛蹄塘组,成矿流体应为还原性有机流体与地表-近地表酸性、氧化性流体的混合,矿质沉淀发生在低温、酸性、还原环境中。综合分析认为,右江盆地内U、Au分布特征及矿床成因具有明显差异,二者应是不同成矿事件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岩蚀变特征 元素迁移规律 大际山U-(mo)矿床 U、Au成生关系 右江盆地
下载PDF
Three-Dimensional Thermo-Elastic-Plastic Finite Element Method Modeling for Predicting Weld-Induced Residual Stresses and Distortions in Steel Stiffened-Plate Structures 被引量:1
2
作者 Myung Su Yi Chung Min Hyun Jeom Kee Paik 《World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18年第1期176-200,共25页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paper is to develop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method models for predicting the weld-induced initial deflection and residual stress of plating in steel stiffened-plate structures. For this p...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paper is to develop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method models for predicting the weld-induced initial deflection and residual stress of plating in steel stiffened-plate structures. For this purpose, three-dimensional thermo-elastic-plastic finite element method computations are performed with varying plate thickness and weld bead length (leg length) in welded plate panels, the latter being associated with weld heat input.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s are verified by a comparison with experimental database which was obtained by the authors in separate studies with full scale measurement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method models developed in the present paper are very accurate in terms of predicting the weld-induced initial imperfections of steel stiffened plate structures. Details of the numerical computations together with test database are docum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EL Stiffened-Plate Structures Weld-Induced Initial Distortion Weld-Induced Residual Stress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Method THREE-DIMENSIONAL Ther-mo-Elastic-Plastic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ull Scale Measurements
下载PDF
Mo在颗粒型复合材料金属陶瓷中的作用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宁 胡镇华 崔昆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1994年第3期45-48,共4页
研究了高镍金属陶瓷中Mo的最佳加人量,并分析了Mo在金属陶瓷中的作用。结果认为:在40Ni金属陶瓷中Mo的最佳添加量为13wt%,在30Ni金属陶瓷中Mo的最佳添加量为15wt%;且Mo量的添加使组织中环形相尺寸变厚... 研究了高镍金属陶瓷中Mo的最佳加人量,并分析了Mo在金属陶瓷中的作用。结果认为:在40Ni金属陶瓷中Mo的最佳添加量为13wt%,在30Ni金属陶瓷中Mo的最佳添加量为15wt%;且Mo量的添加使组织中环形相尺寸变厚,粘结相中固溶的Ti,Mo,W元素含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陶瓷 颗粒型 复合材料
下载PDF
256×256元MOS微电阻阵列动态场景生成装置 被引量:8
4
作者 赵松庆 吴根水 +2 位作者 刘晓宁 李睿 陈海燕 《航空兵器》 2015年第6期40-45,共6页
基于MOS电阻阵列的动态场景生成装置所生成的红外动态图像具有帧频高和动态范围宽等优点。且装置体积小、质量轻、抗振抗冲击能力强,是红外制导半实物仿真系统目标/干扰环境模拟器的优选之一。本文介绍了256×256元MOS微电阻阵列动... 基于MOS电阻阵列的动态场景生成装置所生成的红外动态图像具有帧频高和动态范围宽等优点。且装置体积小、质量轻、抗振抗冲击能力强,是红外制导半实物仿真系统目标/干扰环境模拟器的优选之一。本文介绍了256×256元MOS微电阻阵列动态场生成装置的系统组成、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和达到的技术状态,可以为制导武器半实物仿真红外成像目标模拟器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6×256元 moS电阻阵列 场景生成装置
下载PDF
Mo对Ti-Mo系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及其强化效应 被引量:10
5
作者 卢金文 葛鹏 赵永庆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5,共5页
对不同Mo含量β单相区锻造的Ti-Mo合金在相变点以上进行固溶处理,然后对合金进行显微组织分析和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Ti-1Mo合金和Ti-2Mo合金主要由等轴的α相组成,Ti-4Mo合金主要由针状六方马氏体α′相和原始β晶界组成,当合金Mo... 对不同Mo含量β单相区锻造的Ti-Mo合金在相变点以上进行固溶处理,然后对合金进行显微组织分析和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Ti-1Mo合金和Ti-2Mo合金主要由等轴的α相组成,Ti-4Mo合金主要由针状六方马氏体α′相和原始β晶界组成,当合金Mo含量超过10%(质量分数)时,合金主要由等轴的β相组成。晶粒尺寸统计结果显示:晶粒尺寸与固溶时间呈指数关系;在固溶时间一定的条件下,晶粒尺寸随固溶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合金中Mo含量的增加而明显减小。另外Ti-Mo合金的强度随晶粒尺寸的减小而提高,但合金的塑性变化不大,最后对影响合金强化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原始β晶粒尺寸 mo元素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下载PDF
SO_2在Co-Mo/AC催化剂上的还原 被引量:7
6
作者 刘守军 刘振宇 +1 位作者 朱珍平 牛宏贤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19-525,共7页
本文研究了活性焦(AC)担载Co-Mo催化剂对SO_2还原的催化性能,考查了催化剂不同的预处理方法,H_2/SO_2摩尔比和还原温度对还原过程硫产率的影响,并就硫化后的Co-Mo和活性焦在催化床不同的构成对硫产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硫... 本文研究了活性焦(AC)担载Co-Mo催化剂对SO_2还原的催化性能,考查了催化剂不同的预处理方法,H_2/SO_2摩尔比和还原温度对还原过程硫产率的影响,并就硫化后的Co-Mo和活性焦在催化床不同的构成对硫产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硫化后的催化剂对SO_2+2H_2→S+2H_2O反应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在最佳反应温度300℃,H_2/SO_2摩尔比为3,空速6000 L·kg^(-1)·h^(-1)条件下,生成硫的产率可达85%,在Co-Mo/AC上H_2对SO_2的还原机理与Co-Mo/Al_2O_3上的相同,即反应分两步进行,首先在硫化钴和硫化钼活性相上H_2将SO_2加氢还原成H_2S(SO_2+3H_2→H_2S+2H_2O),然后生成的H_2S和气相中的SO_2在活性焦活性相上发生Claus反应(SO_2+2H_2S→3S+2H_2O),生成元素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硫 氢气 还原 硫磺 催化剂 脱硫
下载PDF
Mo对等离子喷焊Ni60A涂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野 王文权 徐红勇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85-190,共6页
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光学显微镜(OM)、磨料磨损试验机等,研究了以Ni60A为基体,添加不同量的Mo对等离子喷焊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i60A喷焊层中主要相为FeNi_3、Cr_7C_3、(Fe,Ni)_(23)B_6等,粗大的短棒状组织分布在镍基固溶... 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光学显微镜(OM)、磨料磨损试验机等,研究了以Ni60A为基体,添加不同量的Mo对等离子喷焊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i60A喷焊层中主要相为FeNi_3、Cr_7C_3、(Fe,Ni)_(23)B_6等,粗大的短棒状组织分布在镍基固溶体中;Mo的加入使等离子喷焊层中生成了大量均匀分布的MoSi_2、Mo_2C、MoC、Mo_3C_2等硬质相;喷焊层组织得到细化,形成更多的等轴晶;研究发现,MoC、Mo_2C主要由Mo_3C_2通过共析反应转变形成,Mo_xC_y相互聚集形成椭圆形碳化物;添加Mo之后喷焊层的耐磨性明显提高,Mo添加量为8%时,喷焊层的耐磨性较好,与Ni60A喷焊层相比,耐磨性提高了约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喷焊 元素mo 硬质相 耐磨性能
下载PDF
斑岩型Cu(Mo)矿床中微量元素富集贫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32
8
作者 马生明 朱立新 +2 位作者 刘崇民 陈晓锋 梁胜跃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21-830,共10页
依据江西城门山、内蒙古乌奴格吐山、甘肃白山堂三个斑岩型Cu(Mo)矿床试验资料,探讨了斑岩型Cu-Mo矿床中微量元素的富集贫化规律。在斑岩型Cu(Mo)矿床中,除存在成矿元素及其伴生元素的富集以外,还存在着部分亲石分散元素、稀有元素等的... 依据江西城门山、内蒙古乌奴格吐山、甘肃白山堂三个斑岩型Cu(Mo)矿床试验资料,探讨了斑岩型Cu-Mo矿床中微量元素的富集贫化规律。在斑岩型Cu(Mo)矿床中,除存在成矿元素及其伴生元素的富集以外,还存在着部分亲石分散元素、稀有元素等的贫化。发生贫化的微量元素因矿床而异,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Sr等微量元素在斑岩型Cu(Mo)矿床中显著贫化并且有随Cu矿化增强贫化程度增强的规律,可以作为判断与斑岩体有关的地球化学异常的成矿前景。此项研究成果为实现地球化学勘查指标的定量化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型Cumo矿床 微量元素 富集贫化
下载PDF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定量分析钢铁合金中痕量Mo元素实验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王振南 李颖 +2 位作者 张庆玉 卢渊 郑荣儿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97-1701,共5页
探索在内标物谱线选择受限情况下利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进行定量分析的可行方案,并应用到复杂钢铁合金中痕量金属元素钼(Mo)的检测分析中。实验中烧蚀激光波长为532 nm,LIBS信号的采集通过光栅单色仪、CCD、Boxcar和PMT来完成... 探索在内标物谱线选择受限情况下利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进行定量分析的可行方案,并应用到复杂钢铁合金中痕量金属元素钼(Mo)的检测分析中。实验中烧蚀激光波长为532 nm,LIBS信号的采集通过光栅单色仪、CCD、Boxcar和PMT来完成。对Mo的550.649,553.305和557.045 nm三条原子谱线峰高值随Mo元素含量的改变进行分析,利用双盲法检测分析一待测样品中所含Mo元素质量分数。待测样品中Mo元素质量分数标定值为2.111%,其中利用MoⅠ550.649 nm谱线进行分析得待测样品中Mo元素质量分数为2.229%,与标定值相对误差5.57%为最小;利用MoⅠ553.305 nm谱线分析结果次之;由于MoⅠ557.045 nm谱线发射强度较低且受到合金中FeⅠ556.9618 nm和FeⅠ557.2841 nm等元素谱线干扰,所得Mo元素质量分数为2.346%,与标定值相对误差11.15%为最大。利用三条谱线的峰高值之和进行分析得Mo元素质量分数为2.271%,与标定值相对误差为7.58%,结果优于三条谱线分别定标结果的平均值。可见,采用上述三条Mo原子谱线峰高值之和进行定量分析或对三条谱线定标分析的结果取平均值,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用单一谱线定标时由于选择受干扰谱线而引起的分析误差较大的问题。本文还讨论了实验中保持样品有效烧蚀效率稳定性的方法。结果表明,在内标选择受限情况下,保证实验条件一致性,选择合理的分析谱线以及方案也可以得到较高定量分析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 钢铁合金 定量分析 钼元素
下载PDF
合金元素Mo对钛合金相析出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卢金文 赵永庆 +1 位作者 葛鹏 周伟 《钛工业进展》 CAS 2012年第2期10-14,共5页
钛合金的相变过程中伴随着复杂多变的析出相,不同组织结构的析出相导致合金具有不同的机械性能。添加合金元素可以人为地控制钛合金中相的析出行为,但由于合金元素种类众多,合金元素对钛合金析出行为影响的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综... 钛合金的相变过程中伴随着复杂多变的析出相,不同组织结构的析出相导致合金具有不同的机械性能。添加合金元素可以人为地控制钛合金中相的析出行为,但由于合金元素种类众多,合金元素对钛合金析出行为影响的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综述了合金元素Mo对钛合金析出行为影响的研究现状,以析出相的形态和尺度为主要考察对象,归纳总结了在α型、α+β型以及β型钛合金中添加Mo元素对析出相作用的机理,并指出了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希望为以后的钛合金析出行为的研究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析出相 mo元素
下载PDF
活化元素Co对Mo-Cu合金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邹爱华 华小珍 +1 位作者 周贤良 张建云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82-684,共3页
采用机械活化法制粉,制备了活化元素Co含量不同的Mo-Cu合金。通过对密度、硬度、电导率、热导率、热膨胀系数的测试及组织的观察,研究了Co元素对Mo-Cu合金致密化工艺及其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o与Mo形成了中间相Co7Mo6,这有利于烧... 采用机械活化法制粉,制备了活化元素Co含量不同的Mo-Cu合金。通过对密度、硬度、电导率、热导率、热膨胀系数的测试及组织的观察,研究了Co元素对Mo-Cu合金致密化工艺及其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o与Mo形成了中间相Co7Mo6,这有利于烧结致密化温度的降低,当1250℃烧结1h后合金相对密度达97.71%;随着Co含量的添加,Mo-Cu合金的硬度值增加,电导率、热导率下降较为明显,而热膨胀系数变化幅度不大,与Al2O3陶瓷基片热膨胀系数比较接近;其显微组织呈细小均匀的网络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元素 CO mo—Cu合金
下载PDF
Ni-Al-Ta/Mo合金的层错能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2
作者 于兴福 田素贵 +4 位作者 卢旭冬 尚丽娟 王铁军 孟辉 崔树森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15,共5页
采用置换原子的热力学模型,计算了Ni-Al-Ta/Mo合金的层错能。分析了Ni-Al-Ta/Mo合金中各元素浓度及温度对层错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i-Al-Ta/Mo合金的层错能随Al含量的增加而明显降低,其中,随Al浓度提高,合金中原子偏聚自由能(ΔGsγ→ε... 采用置换原子的热力学模型,计算了Ni-Al-Ta/Mo合金的层错能。分析了Ni-Al-Ta/Mo合金中各元素浓度及温度对层错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i-Al-Ta/Mo合金的层错能随Al含量的增加而明显降低,其中,随Al浓度提高,合金中原子偏聚自由能(ΔGsγ→ε)降低,可促进γ′有序相的形成是使合金层错能降低的主要原因。随Mo/Ta含量的提高,可引起置换原子自由能(ΔGγb→ε)降低,原子偏聚自由能(ΔGbγ→ε)升高;随温度提高,Ni-Al-Ta/Mo合金中的置换原子自由能(ΔGbγ→ε)增加,表明合金中发生原子置换需要外部供给能量,而引起原子偏聚自由能(ΔGγs→ε)升高,表明高温不利于溶质原子的偏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基合金 热力学计算 元素Ta mo 偏聚自由能 层错能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段岔路口斑岩Mo-热液脉状Zn-Pb成矿系统硫化物微量元素的分布、起源及其勘探指示 被引量:11
13
作者 金露英 秦克章 +3 位作者 李光明 李真真 宋国学 孟昭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417-2434,共18页
岔路口斑岩Mo-Zn-Pb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北段,是近年来新发现的超大型斑岩-热液脉状Mo-Zn-Pb成矿系统,脉状Zn-Pb矿化直接叠置在斑岩Mo矿化顶部。本文挑选岔路口斑岩型矿化及热液脉型矿化的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通过EMPA、ICP-MS等多种... 岔路口斑岩Mo-Zn-Pb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北段,是近年来新发现的超大型斑岩-热液脉状Mo-Zn-Pb成矿系统,脉状Zn-Pb矿化直接叠置在斑岩Mo矿化顶部。本文挑选岔路口斑岩型矿化及热液脉型矿化的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通过EMPA、ICP-MS等多种方法分析硫化物的主微量元素组成,发现岔路口各阶段硫化物均富集Mo元素,相比于斑岩型矿化各阶段中的黄铁矿,Zn、Pb、Mn、Cd、Ga、Ag、Bi等元素在铅锌矿阶段内相对富集;相比于过渡阶段,铅锌阶段闪锌矿中Mo、Co元素及方铅矿中的Bi、Cd和Ag元素含量下降。微量元素在不同阶段内的变化可能是流体降温和天水混合的结果。黄铁矿的稀土总量与成矿岩体最接近,且与成矿岩体和围岩有相似的稀土配分模式,并有较明显的Eu负异常;黄铁矿宽广的Y/Ho比值(25.0~39.0)与成矿岩体的Y/Ho比值范围(27.4~38.7)最接近,同时包括了围岩相对较窄的Y/Ho比值(25.7~31.3),这表明成矿物质主要与成矿岩体同源,可能加入了一定量的围岩物质,岔路口硫化物富Mo的特征受控于深部斑岩Mo矿化岩浆-热液系统。对比东秦岭-大别W-Mo-Pb-Zn矿集区的远源热液脉状Pb-Zn矿床,岔路口浅部近源脉状矿化中的黄铁矿具有更高含量Mo/Ag-Bi/Sb比值和Mo/Pb-Sn/Sb比值,因此浅部硫化物的高Mo含量以及黄铁矿中相关元素比值的高值,可为脉状Zn-Pb矿化附近隐伏斑岩钼矿化的勘探提供新线索。此外,与其他热液脉状和斑岩型矿床相比,岔路口矿床硫化物更富集中高温元素;且综合分析多类矿床的硫化物的微量元素后,本文还初步查明不同矿床类型硫化物富集的微量元素,这一尝试可为矿床成因的判断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闪锌矿 微量元素 矿床成因 物质来源 找矿勘探 岔路口斑岩钼-脉状锌铅成矿系统 大兴安岭北段
下载PDF
稀土元素对9Cr2Mo冷轧辊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范敬国 唐望生 +2 位作者 周青春 潘应君 饶小林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15,共4页
制备了不加稀土及稀土元素含量(质量分数,下同)为0.1%的9Cr2Mo冷轧辊钢,进行了金相夹杂物形貌分析,抗拉强度和抗回火性能检测,在MM-200型环/块磨损机上进行了磨损试验,根据磨损表面形貌分析了磨损机理。讨论了稀土元素对9Cr2Mo钢奥氏体... 制备了不加稀土及稀土元素含量(质量分数,下同)为0.1%的9Cr2Mo冷轧辊钢,进行了金相夹杂物形貌分析,抗拉强度和抗回火性能检测,在MM-200型环/块磨损机上进行了磨损试验,根据磨损表面形貌分析了磨损机理。讨论了稀土元素对9Cr2Mo钢奥氏体晶粒长大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9Cr2Mo冷轧辊钢中添加0.1%的稀土元素后其抗拉强度和抗回火性能及耐磨性明显高于不加稀土元素,磨损机理主要是犁削和疲劳剥落;组织中的硫化物和氧化物夹杂形态由质软的长条状转变为较硬的粒状;加入0.1%的稀土元素时显著细化了该钢的奥氏体晶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9CR2mo 冷轧辊 耐磨性
下载PDF
元素Mo对耐火钢耐热性能影响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姚运 陈艳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8-100,104,共4页
以10种Mo元素含量不同的耐火钢试样为研究对象,通过贝氏体化热处理与铁素体化热处理两种工艺得到不同组织,并研究了Mo对耐火钢性能的强化机理。结果表明:当Mo〈0.3wt%时,Mo的固溶强化可显著提高耐火钢的高温力学性能;Mo≥0.3wt%时,固... 以10种Mo元素含量不同的耐火钢试样为研究对象,通过贝氏体化热处理与铁素体化热处理两种工艺得到不同组织,并研究了Mo对耐火钢性能的强化机理。结果表明:当Mo〈0.3wt%时,Mo的固溶强化可显著提高耐火钢的高温力学性能;Mo≥0.3wt%时,固溶强化与沉淀强化共同提高耐火钢的高温力学性能;Mo〈0.3wt%时,固溶强化效果与Mo含量0.3wt%-0.5wt%的沉淀强化作用效果基本相同;当Mo≥0.5wt%后,强化效果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火钢 mo元素 强化机理 力学性能
下载PDF
添加活化元素Ni对Mo-Cu合金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李增峰 汤慧萍 +1 位作者 刘海彦 黄愿平 《稀有金属快报》 CSCD 2006年第1期29-32,共4页
采用机械活化制粉、低温烧结和致密化处理,制取了不同Ni含量的Mo-Cu合金。研究了Ni对Mo-Cu合金的致密性、膨胀系数、导热和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活化元素Ni使Mo-Cu合金的烧结致密化温度降低,热膨胀系数的变化与Al2O3陶瓷的变... 采用机械活化制粉、低温烧结和致密化处理,制取了不同Ni含量的Mo-Cu合金。研究了Ni对Mo-Cu合金的致密性、膨胀系数、导热和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活化元素Ni使Mo-Cu合金的烧结致密化温度降低,热膨胀系数的变化与Al2O3陶瓷的变化很吻合,导电和导热性能降低,显微组织细小均匀,成为网络结构,是一种与Al2O3陶瓷封接匹配得很好的电子封接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Cu合金 活化元素 致密化 膨胀系数 导热系数
下载PDF
Mo、Co微肥配施对盆栽紫花苜蓿效应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胡华锋 李明 +2 位作者 介晓磊 郭孝 曾一民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39-42,共4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Mo、Co微肥配施对紫花苜蓿Medicage sativa生长发育、品质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Mo、Co微肥配施能促进紫花苜蓿株高、草产量的增加,粗蛋白、粗脂肪、磷、钙等营养指标含量的提高,Cu、Mo、B、Zn、Co等微量元...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Mo、Co微肥配施对紫花苜蓿Medicage sativa生长发育、品质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Mo、Co微肥配施能促进紫花苜蓿株高、草产量的增加,粗蛋白、粗脂肪、磷、钙等营养指标含量的提高,Cu、Mo、B、Zn、Co等微量元素含量增加,降低粗纤维、粗灰分、无氮浸出物的含量;而适当Mo、Co微肥配施能增加紫花苜蓿Mn含量,显著提高其株高、鲜草量及粗蛋白、P、Ca、Fe、Cu、Mo、Zn、Co的含量,显著降低紫花苜蓿粗纤维、粗灰分、无氮浸出物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营养指标 微量元素
下载PDF
Mo元素对TiC(100)/α-Fe(100)界面稳定性及电子特性影响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凤春 唐黎明 +1 位作者 李元喆 罗强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4-68,共5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Mo元素对TiC(100)/Fe(100)界面稳定性和电子特性的影响。建立了Mo元素处于5种不同位置的掺杂TiC(100)/Fe(100)界面模型,采用界面粘附功和界面掺杂能评价了Mo元素对界面稳定性的影响,采用差...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Mo元素对TiC(100)/Fe(100)界面稳定性和电子特性的影响。建立了Mo元素处于5种不同位置的掺杂TiC(100)/Fe(100)界面模型,采用界面粘附功和界面掺杂能评价了Mo元素对界面稳定性的影响,采用差分电荷密度、Mulliken布居和态密度分析了其对电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o原子掺杂Ⅱ位置模型的界面粘附功最大,界面掺杂能最小,界面结构最为稳定。其界面处Fe原子与Mo原子呈强金属键,与C原子呈强共价键-离子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元素 TiC(100)/Fe(100)界面 界面稳定性 第一性原理
下载PDF
超重元素Sg的液相化学条件实验--Mo和W的萃取色谱行为
19
作者 范芳丽 秦芝 +6 位作者 白静 吴晓蕾 范富有 王洋 田伟 赵梁 郭俊盛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20,共7页
通过对超重元素Sg的同族元素Mo和W在负载有萃取剂α-安息香肟的聚四氟乙烯载体上进行吸附实验,为利用萃取色谱法在线研究超重元素Sg的液相化学行为提供基础。实验结果发现,在一定的酸度条件下,Mo和W的最大吸附率可分别达到92%和87%,且M... 通过对超重元素Sg的同族元素Mo和W在负载有萃取剂α-安息香肟的聚四氟乙烯载体上进行吸附实验,为利用萃取色谱法在线研究超重元素Sg的液相化学行为提供基础。实验结果发现,在一定的酸度条件下,Mo和W的最大吸附率可分别达到92%和87%,且Mo的吸附动力学较W快。在混合酸体系HF/HNO3中,由于Mo和W与阴离子F-形成化合物的能力不同,导致它们的吸附行为有明显的差别,这为比较超重元素Sg的化学行为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同时,温度对Mo和W的吸附分配系数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它们的吸附效率都有所减小,但Mo和W在负载有萃取剂α-安息香肟的聚四氟乙烯载体上的吸附行为是自发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重元素 mo/W 萃取色谱分离 吸附
下载PDF
等离子共渗W-Mo-Y工艺及渗层组织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冰 高原 +3 位作者 陈选楠 黄学锋 赖涛 陈文琦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6-89,共4页
采用辉光等离子渗金属技术对Q235钢进行W-Mo-Y三元共渗,探讨了极间距、气压、保温时间、温度对共渗层厚度的影响,并分析了共渗层的金相显微组织、合金元素分布及物相组成。结果表明:在试验涉及的条件下,以极间距25 mm,气压30 Pa,保温时... 采用辉光等离子渗金属技术对Q235钢进行W-Mo-Y三元共渗,探讨了极间距、气压、保温时间、温度对共渗层厚度的影响,并分析了共渗层的金相显微组织、合金元素分布及物相组成。结果表明:在试验涉及的条件下,以极间距25 mm,气压30 Pa,保温时间3 h,温度1 000℃为最佳工艺参数;共渗层主要由Fe3Mo,Fe(Mo,W,Y),Fe17Y2等组成,组织为柱状晶,W和Mo的含量由表及里逐渐减少,而Y元素由于在晶界处发生偏聚而分布不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渗金属 W-mo-Y共渗 Q235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