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egetation and Community Changes of Elm (Ulmus pumila) Woodlands in Northeastern China in 1983-2011 被引量:1
1
作者 LIU Li WANG He +1 位作者 LIN Changcun WANG Deli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3年第3期321-330,共10页
Elm (Ulmus pumila),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 temperate zone, contributes to a special savanna-like woodland in typical grassland region in the northeastern China. This woodland performs a variety of ecologica... Elm (Ulmus pumila),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 temperate zone, contributes to a special savanna-like woodland in typical grassland region in the northeastern China. This woodland performs a variety of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environmental signifi- cance, such as decreasing soil erosion, stabilizing sand dunes, preserving species diversity. However, in the last approximate 30 years,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productivity and distribution area of elm woodland has decreased severely. A series of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to find out whether the climate changes or human disturbances caused the degradation of elm woodland and how these factors af- fected elm woodland. In this study, undisturbed, plowing and grazing elm woodland were investigated in 1983 and 2011 by using Point-Centered Quarter metho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getation change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as analyzed by Bray-Curtis ordin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2011, species diversity and understory productivity of undisturbed elm woodland decrease slightly compared to those of undisturbed elm woodland in 1983. However, nearly 60% of the species is lost in the plowing and grazing elm woodland relative to the species undisturbed elm woodland in 1983. Interestingly, plowing stimulates the growth of elm and certain understory species through furrowing soil and accelerating soil nutrient turnover rate. Grazing disturbance not only leads to species loss and productivity decrease, but also induces changes in elm growth (small, short and twisted). The mean age of the elm was 29 -4- 2 yr in undisturbed and plowing elm woodland, while only 15 yr in the grazing elm woodland. The results of Bray-Curtis ordination analysis show that all sample stands clustered to three groups: Group I including the undisturbed sample stands of 83UE (undisturbed elm wood- land in 1983) and l lUE (undisturbed elm woodland in 2011); Group II including sample stands of PE (elm woodland disturbed by plowing); Group III including samples stands of GE (elm woodland disturbed by grazing).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long time distur- bance of the plowing and grazing have converted elm woodland to different community types. Climate change is not the primary reason causing the degradation of elm woodland, but plowing and grazing disturbance. Both plowing and grazing decrease the vegetation composition and species diversity. Grazing further decreases vegetation productivity and inhibits the growth of elm tree. Therefore, we suggest that reasonable plowing and exclusive grazing would be favorable for future regeneration of degraded elm wood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m (ulmus pumila woodland species diversity plant distribution Bray-Curtis ordination
下载PDF
锡盟沙地榆(Ulmus pumila L.var.sabulosa)遗传多样性的RAPD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方祯 宛涛 +1 位作者 伊卫东 蔡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71-76,共6页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标记法对内蒙古浑善达克锡盟沙地榆6个居群和对照家榆4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采用14条引物共获得118个位点,平均每个引物扩增条带数为8.4,个体水平上呈多态性的条带83条,占70.34%。根据遗传距离和...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标记法对内蒙古浑善达克锡盟沙地榆6个居群和对照家榆4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采用14条引物共获得118个位点,平均每个引物扩增条带数为8.4,个体水平上呈多态性的条带83条,占70.34%。根据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锡盟沙地榆和对照家榆明显聚为两大类,表明经过漫长的进化,锡盟沙地榆产生并保留了较大的遗传变异,因此支持其作为家榆变种的结论。锡盟沙地榆各居群间遗传距离存在一定的差异,与其地理分布位置有极大的相关性,表明RAPD可用于锡盟沙地榆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D 遗传多样性 锡盟沙地榆
下载PDF
重金属镍对白榆(Ulmus pumila L.)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苗秀莲 刘传栋 吕艳伟 《种子》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4-7,共4页
以我国常见的树木白榆种子为材料,在实验室内研究了不同浓度镍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污染效应。结果表明:1mg/L浓度的Ni 2+能提升白榆种子的活力,但5,10mg/L浓度的Ni 2+已经对胚根生长有了显著抑制。50,100mg/L浓度的Ni 2+则对白... 以我国常见的树木白榆种子为材料,在实验室内研究了不同浓度镍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污染效应。结果表明:1mg/L浓度的Ni 2+能提升白榆种子的活力,但5,10mg/L浓度的Ni 2+已经对胚根生长有了显著抑制。50,100mg/L浓度的Ni 2+则对白榆种子中后期的发芽和生长明显产生了伤害,导致成苗率极低或无法成苗。表明低浓度的Ni 2+促进白榆种子的萌发和生长,而高浓度的Ni 2+则有抑制作用。发芽抑制的阈值范围在10mg/L左右,胚根伸长抑制的阈值在0~5mg/L范围内,胚轴伸长抑制的阈值在5~50mg/L范围内。白榆施肥后土壤镍浓度应不超过5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榆 发芽
下载PDF
白榆(Ulmus pumila L.)光驯化后的快速光曲线变化特征 被引量:16
4
作者 韩炜 徐新文 +4 位作者 李利 李生宇 罗玉新 周艺 郭灵丽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38-744,共7页
用饱和脉冲调幅式叶绿素荧光测定仪PAM-2100,分别测定了驯化于强光和弱光下的白榆(Ulmus pumila L.)叶片的快速光曲线。结果表明,驯化后的白榆叶片样品,其光合特征值发生明显改变。①强光驯化使得瞬时荧光Ft值升高,弱光驯化下非光化学... 用饱和脉冲调幅式叶绿素荧光测定仪PAM-2100,分别测定了驯化于强光和弱光下的白榆(Ulmus pumila L.)叶片的快速光曲线。结果表明,驯化后的白榆叶片样品,其光合特征值发生明显改变。①强光驯化使得瞬时荧光Ft值升高,弱光驯化下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高于强光驯化值;②弱光驯化后,吸收能量的比例参数Y(Ⅱ)大大减小,主动散失能量的能力参数Y(NPQ)增加,但是对于结构性保护能力参数Y(NO)影响不大;③强光驯化后的白榆叶片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rETRmax远大于弱光驯化后的相应值,相应的初始斜率α和半饱和光强Ik也具有类似的规律。市内环境的光合有效辐射不会对白榆造成光合机构的损伤,强光驯化更有利于白榆的光合作用;在干旱区植物中,白榆具有较强抗性和竞争力;市内绿化规划时,建议将白榆种植在阳光直射处,既可以充分发挥白榆的强光抗性,又可以为一些阴生绿化植物减少阳光直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榆(ulmus pumila l.) 叶绿素荧光 光驯化 快速光曲线 拟合 能量 分配策略
原文传递
NaCl胁迫对不同白榆品系生物量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32
5
作者 张晓晓 殷小琳 +3 位作者 李红丽 苏丹 贾淑友 董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7258-7265,共8页
以3种一年生白榆品系(Y65、Y1、Y34)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5种浓度NaCl处理(0、50、85、120、155 mmol/L)下其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及光合参数等指标的变化,探讨3个白榆品系的耐盐性差异及其光合参数的表征。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白榆品系... 以3种一年生白榆品系(Y65、Y1、Y34)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5种浓度NaCl处理(0、50、85、120、155 mmol/L)下其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及光合参数等指标的变化,探讨3个白榆品系的耐盐性差异及其光合参数的表征。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白榆品系生物量及叶绿素含量随NaCl胁迫增强逐渐降低,高NaCl胁迫(>85 mmol/L)会显著抑制生物量的累积及破坏叶绿素的合成。低NaCl胁迫(≤85 mmol/L)下,3个品系的光合机制以气孔限制为主,通过提高其气孔限制值而降低蒸腾作用,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而适应盐分胁迫;而高NaCl胁迫(>85 mmol/L)下,则以非气孔限制为主,通过降低WUE而减少根系对地下水分与盐离子的吸收,以此来维持自身生长。3个白榆品系中,使非气孔限制转变为Pn下降主因的NaCl胁迫浓度不同,Y65、Y1的转折点为85 mmol/L,而Y34的转折点为50 mmol/L。结论:3个供试白榆品系中Y65的综合耐盐性较高,是盐碱地种植白榆品系的优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Cl胁迫 白榆 光合特性 耐盐性
下载PDF
利用AFLP标记研究银白杨×白榆的亲子关系 被引量:10
6
作者 杨成超 王胜东 +3 位作者 杨志岩 苏晓华 何承忠 张志毅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12,共6页
从形态性状上看,银榆杨是银白杨×白榆的科间杂种.为了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搞清楚银榆杨与其亲本银白杨及白榆的亲缘关系,该研究采用AFLP技术,用20对EcoRⅠ+MseⅠ引物对银榆杨、银白杨、白榆等10个样本进行了亲子关系分析.共获得2 04... 从形态性状上看,银榆杨是银白杨×白榆的科间杂种.为了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搞清楚银榆杨与其亲本银白杨及白榆的亲缘关系,该研究采用AFLP技术,用20对EcoRⅠ+MseⅠ引物对银榆杨、银白杨、白榆等10个样本进行了亲子关系分析.共获得2 040条可统计的谱带,其中1 470条带为多态性带,多态带百分率为72.06%.结果表明:①银榆杨中既含有银白杨的基因又含有白榆的基因,且出现了双亲不具有的新谱带;②银榆杨含有的银白杨基因成分比白榆基因成分多,从聚类分析(UPGMA)结果看出,银榆杨属于偏母本型的杂种;③辽宁产地的银白杨是银榆杨杂种的母本得到进一步证实.在所有白榆样本中,尽管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无性系间对银榆杨杂种子代的遗传距离没有显著差异,但辽宁产地的白榆2号(LP-2)与银榆杨杂种各无性系的遗传距离最小,它是银榆杨父本的可能性最大;④银榆杨中白榆的基因在4个白榆样本中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但相对于辽宁产地的白榆而言,北京的白榆与银榆杨杂种的亲缘关系较远.该文还对银榆杨杂种的形成与遗传组成进行了分析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间杂种 银白杨 白榆 AFlP标记 亲子关系
下载PDF
Studies on Occurrence Ecological Factor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Ambrostoma quadriimpressum in Harbin City
7
作者 Ma Xiao-chi Wei Wei +5 位作者 Ye Le-fu Zhao Jia-nan Zhao Kui-jun Wang Zi-jian Liu Xiao-jie Fu Xue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6年第1期9-15,共7页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effects of four ecological variables on the damage levels of elm leaf beetle (different effects of minimum and maximum values, relations between each two variables were also explored) and dis...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effects of four ecological variables on the damage levels of elm leaf beetle (different effects of minimum and maximum values, relations between each two variables were also explored) and discussed current management measur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mong these factors, interval between elm tree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damage level by this leaf beetle species, and perimeter of elm trunk could change this effect. On the other side, while middle values for each index were deleted, effects comparison between minimum and maximum parts showed that good root soil as overwintering was related with more damage; more severe damages on elm tree would result in more control measures used; on elm tree with bigger mink, more damages were observed; and if other elm tree was closer, more damages would occur. Secondly, good root soil was related with more measures used; good root soil was correlated with smaller perimeter; good root soil was associated with bigger interval. Thirdly, more measures were correlated with bigger perimeter; more measures were also correlated with good root soil. Fourthly, bigger perimeter was correlated with worse root soil. Current dominant control measures included chemical pesticide application preventing adult insects from descending or climbing up along trunk before and after overwintering.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we should focus on elm leaf beetle management on all the elm trees instead of only on bigger elm trees at proper period simultaneously because occurrence on these elm trees were related intensively although this adult elm leaf beetle species could not fly and had limited movement 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m leaf beetle monophagous ulmus pumila ecological factor
下载PDF
盐胁迫对朴树和速生白榆幼苗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49
8
作者 周丹丹 刘德玺 +4 位作者 李存华 陈苗苗 刘桂民 杨庆山 李永涛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04-1011,共8页
以1年生的朴树和速生白榆幼苗为试材,采用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东营分院34.6‰的地下天然盐水配制所需盐水浓度,定期定量浇灌,使土壤分别达0(CK)、2‰、2.5‰、3.5‰和5‰的含盐量,各处理胁迫45d后测定其生长量(地径、苗高)、叶绿素含... 以1年生的朴树和速生白榆幼苗为试材,采用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东营分院34.6‰的地下天然盐水配制所需盐水浓度,定期定量浇灌,使土壤分别达0(CK)、2‰、2.5‰、3.5‰和5‰的含盐量,各处理胁迫45d后测定其生长量(地径、苗高)、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以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变化,研究不同盐胁迫处理对朴树和速生白榆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探究其耐盐能力。结果显示:(1)整个盐胁迫过程中速生白榆的生长量较朴树高,但随着盐胁迫强度的增加朴树幼苗叶绿素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速生白榆幼苗则低于CK呈下降趋势。(2)朴树和速生白榆初始荧光(F_o)、最大荧光(F_m)和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_v/F_m)均表现出下降趋势,与朴树相比速生白榆的F_o、F_m和F_v/F_m下降不明显,但在>2.5‰盐胁迫下速生白榆的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较朴树增加更明显。研究表明,朴树叶绿素含量在每个盐胁迫浓度下均显著高于速生白榆,但在大于2.5‰浓度胁迫下速生白榆的荧光参数变化较朴树占优势;在非环境胁迫及较低盐胁迫条件下(≤2.5‰),朴树较速生白榆具有更好的光化学性能,但在较高盐胁迫条件下(>2.5‰),速生白榆光合参数及荧光参数较朴树变化稳定,能更好的适应盐胁迫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朴树 速生白榆 盐胁迫 叶绿素含量 光合特性 叶绿素荧光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1826年以来榆树树轮宽度年表的建立及降水重建 被引量:24
9
作者 马龙 刘廷玺 +3 位作者 冀鸿兰 罗艳云 段利民 杨颖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60-369,共10页
利用10个采样点230个树木年轮样本,通过树轮分析程序,建立了科尔沁沙地区域1826~2008年共计183年长度的榆树树轮宽度年表。通过分析发现,水热条件与科尔沁沙地榆树生长关系密切。以标准年表及年表t+1年和t+2年序列重建了区域1826~200... 利用10个采样点230个树木年轮样本,通过树轮分析程序,建立了科尔沁沙地区域1826~2008年共计183年长度的榆树树轮宽度年表。通过分析发现,水热条件与科尔沁沙地榆树生长关系密切。以标准年表及年表t+1年和t+2年序列重建了区域1826~2006年年降水。从过去181年来看,年降水重建序列具有2年、12年、18年和30年等变化准周期,分别经历了5个偏湿和5个偏于阶段,干旱和偏干年份分别占总年份的0.55%和16.02%,1950~2006年间偏干年数占1900~2006年间偏干总年数的78.57%,偏干阶段年数不断增加。降水出现了4次突变,1839年和1920年前后均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1861年和1958年前后均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这其中尤以1958年前后突变最为显著。总体上,科尔沁沙地近181年中,1826~1957年近130年间降水变化较为平缓,而后近50年,降水量趋于减少,气候趋于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 榆树 树轮年表 降水
下载PDF
干旱对浑善达克沙地榆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3
10
作者 张红霞 刘果厚 崔秀萍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9-44,共6页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浑善达克沙地流动沙丘顶部、丘间草地处的浑善达克沙地榆及呼和浩特市白榆叶的解剖结构进行了对比观察和分析 ,以期探讨浑善达克沙地榆在解剖学方面适应干旱的机理。结果表明 ,虽然属同种植物 ,但由于环境条件的不同 ,...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浑善达克沙地流动沙丘顶部、丘间草地处的浑善达克沙地榆及呼和浩特市白榆叶的解剖结构进行了对比观察和分析 ,以期探讨浑善达克沙地榆在解剖学方面适应干旱的机理。结果表明 ,虽然属同种植物 ,但由于环境条件的不同 ,叶片的解剖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生境条件最差的流动沙丘顶部的浑善达克沙地榆的抗旱性最强 ,具体表现为 :叶片厚 ,表皮细胞大 ,具有较厚的表皮细胞外壁与角质层 ;栅栏组织发达 ,细胞缩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浑善达克沙地榆 叶片 解剖结构 石蜡切片法 抗旱性 生态适应性
下载PDF
家榆和金叶榆光合·蒸腾及荧光参数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9
11
作者 曹书敏 杨晴 +3 位作者 杨俊明 李搬顺 黄印冉 张均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13477-13480,共4页
[目的]探讨家榆和金叶榆抗旱能力的差异。[方法]设置4个土壤水分梯度,用2年生家榆和金叶榆幼苗进行盆栽控水试验,利用GFS-3000便携式光合作用荧光测量系统测定试验苗的光合、蒸腾和荧光参数。[结果]随水分胁迫程度的加剧,家榆和金叶榆... [目的]探讨家榆和金叶榆抗旱能力的差异。[方法]设置4个土壤水分梯度,用2年生家榆和金叶榆幼苗进行盆栽控水试验,利用GFS-3000便携式光合作用荧光测量系统测定试验苗的光合、蒸腾和荧光参数。[结果]随水分胁迫程度的加剧,家榆和金叶榆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气孔导度均呈下降趋势;水分胁迫程度越高,金叶榆光合速率比家榆下降的幅度越小;在重度水分胁迫条件下,金叶榆的蒸腾速率、非光化学猝灭明显低于家榆,叶片气孔导度、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化学猝灭则明显高于家榆。[结论]在干旱条件下,金叶榆的抗干旱能力、自我调节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家榆更强,适应重度干旱环境的潜力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榆 金叶榆 水分胁迫 光合速率 蒸腾速率 荧光参数
下载PDF
不同白榆品系对滨海盐碱地的改良效果及盐分离子的分布与吸收 被引量:18
12
作者 张梦璇 董智 +3 位作者 李红丽 王强 梁玉 韩秀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40-345,共6页
为揭示不同白榆(Ulmus pumila L.)品系对滨海盐碱地土壤盐分的改良作用及盐分离子在土壤-白榆系统中的分布与吸收特征,筛选适宜在滨海盐碱地造林的耐盐白榆品系,以中度盐渍化生境下4年生的6种白榆品系(1,5,28,30,46,105号)为试验材料,... 为揭示不同白榆(Ulmus pumila L.)品系对滨海盐碱地土壤盐分的改良作用及盐分离子在土壤-白榆系统中的分布与吸收特征,筛选适宜在滨海盐碱地造林的耐盐白榆品系,以中度盐渍化生境下4年生的6种白榆品系(1,5,28,30,46,10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野外取样与室内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Na+、K+、Ca2+、Mg2+等盐离子在土壤及白榆品系各器官(根、茎、叶)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白榆可降低滨海盐碱地土壤中盐离子及全盐含量,不同白榆品系较对照的土壤全盐含量降低了55.0%~63.1%,30号白榆降幅最大。(2)不同白榆品系将Na+、K+、Ca2+、Mg2+优先积累到叶中,且叶中维持较高的K+/Na+、Ca2+/Na+、Mg2+/Na+比值,不同白榆品系通过建立新的离子平衡以适应盐胁迫环境。(3)不同白榆品系的离子吸收选择性系数均为SK,Na>SCa,Na>SMg,Na,其对K+的吸收选择性大于对Ca2+、Mg2+吸收选择性;种内差异导致不同白榆品系对Na+、K+、Ca2+、Mg2+吸收选择能力不同,28号白榆根系对K+的吸收性最强,5号白榆根系对Ca2+、Mg2+的吸收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碱地 白榆 可溶性盐离子 离子吸收选择性
下载PDF
四种山野菜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姚玉霞 蔡建培 +1 位作者 李泽鸿 王艳红 《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41-442,共2页
关键词 野菜 营养成分 分析 榆钱儿 五味子芽 扫帚菜 蕨菜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四种生境中榆树天然更新幼苗发育的比较 被引量:13
14
作者 郭柯 刘海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2024-2028,共5页
对浑善达克沙地腹地风蚀低地、覆沙草地、平坦流动沙地和流动沙丘阴坡 4种类型生境中植物群落和榆树幼苗生长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1)尽管单个样方内植物种数生境间没有差异 ,但群落总盖度覆沙草地的最低 ,流动沙丘阴坡上的居中 ,风蚀... 对浑善达克沙地腹地风蚀低地、覆沙草地、平坦流动沙地和流动沙丘阴坡 4种类型生境中植物群落和榆树幼苗生长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1)尽管单个样方内植物种数生境间没有差异 ,但群落总盖度覆沙草地的最低 ,流动沙丘阴坡上的居中 ,风蚀低地和流沙平地的最高。榆树幼苗的分盖度风蚀低地的最高 ,在流沙平地的次之 ,在覆沙草地的最低 ,流动沙丘阴坡的介于流沙平地和覆沙草地的中间 ,但与二者没有显著性差异 ;(2 )风蚀低洼地的幼苗生长的最好 ,平均高度、主根长度、叶片数和叶面积均显著大于生长在覆沙草地和流沙平地的幼苗的。生长在流动沙丘阴坡上幼苗的植株高度、叶片数目和叶面积介于它们之间 ,主根长度与风蚀低地的没有显著差异 ;(3)风蚀低洼地榆树幼苗根、茎、叶各部分生物量都明显地高于生长在其它 3种生境中幼苗的 ,流动沙丘阴坡上榆树幼苗的生物量还明显高于生长在覆沙草地和流沙平地上的 ,生长在覆沙草地和流沙平地的榆树幼苗的生物量基本上没有差异。该结果说明 ,榆树幼苗在风蚀低地生长最好 ,其次是在流动沙丘阴坡 ,这两种生境可能是浑善达克沙地榆树更新的主要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生境 榆树 幼苗 更新
下载PDF
盐碱胁迫下白榆苗期遗传变异与优良家系选择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庆贱 李悦 +4 位作者 陈志强 时瑞亭 张建秋 王国柱 张玉玲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3-57,共5页
以8个盆栽当年生白榆家系苗为材料,分6次对其施盐碱溶液,使土壤含盐碱量从0.15%开始,逐渐递增到0.95%。统计每次施盐碱溶液后白榆不同家系叶片受害形态情况,测定施盐碱前和试验结束后的生长指标。结果表明,随着盐碱胁迫的增强,中重度受... 以8个盆栽当年生白榆家系苗为材料,分6次对其施盐碱溶液,使土壤含盐碱量从0.15%开始,逐渐递增到0.95%。统计每次施盐碱溶液后白榆不同家系叶片受害形态情况,测定施盐碱前和试验结束后的生长指标。结果表明,随着盐碱胁迫的增强,中重度受害率、死亡率、总受害率呈递增趋势,而轻度受害率变化很小。方差分析显示,除轻度受害率外,其他叶片受害形态指标在盐碱浓度和家系因子上差异显著,但盐碱浓度因子对指标变异的贡献比家系因子大。根据盐碱胁迫受害症状和生长形态指标等对白榆各家系的耐盐碱能力进行评价,结果相似,选出2、7号为较耐盐碱家系,4、1、6、5号为盐碱胁迫敏感家系,3、8号为适中耐盐碱家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榆 盐碱胁迫 家系 遗传变异 耐盐碱评价
下载PDF
榆树叶中类胡萝卜素的组成和含量 被引量:5
16
作者 樊金玲 杨睿 +3 位作者 孙晓菲 朱文学 刘胜男 白喜婷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5-159,共5页
目的:分析榆树叶中类胡萝卜素主要组分的结构和含量。方法:丙酮提取榆树叶类胡萝卜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与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和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类胡萝卜素组分,依据其光谱和质谱信息并与标准品和文献相比较,确定主要类胡萝卜素的结构;采... 目的:分析榆树叶中类胡萝卜素主要组分的结构和含量。方法:丙酮提取榆树叶类胡萝卜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与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和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类胡萝卜素组分,依据其光谱和质谱信息并与标准品和文献相比较,确定主要类胡萝卜素的结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采集时间的榆树叶中主要类胡萝卜素的含量。结果: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为榆树叶中主要的类胡萝卜素组分,其含量因采集时间不同而异:叶黄素含量范围为880.2~1 385.4μg/g干样,平均含量为1 098.3μg/g干样;β-胡萝卜素含量范围为142.8~364.2μg/g干样,平均含量为297.7μg/g干样。结论:榆树叶有望成为叶黄素开发的食品新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树 类胡萝卜素 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质谱法 叶黄素 Β-胡萝卜素
下载PDF
榆白皮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娜 程盛宇 +3 位作者 应韬 Alaa Elshafei 于跃 郑明善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05-909,共5页
榆白皮是榆科(Ulmaceae)植物榆(Ulmus pumila L.)的树皮和根皮的韧皮部部分,广泛分布于全国各省区,资源非常丰富。主要含有萜类、苯丙素、木质素和黄酮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并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抗败血症等多种药理活性,尤其是在抗... 榆白皮是榆科(Ulmaceae)植物榆(Ulmus pumila L.)的树皮和根皮的韧皮部部分,广泛分布于全国各省区,资源非常丰富。主要含有萜类、苯丙素、木质素和黄酮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并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抗败血症等多种药理活性,尤其是在抗肿瘤方面,更具潜在的研究价值。本文全面查阅并总结近30年来的国内外文献,对榆白皮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该药材更深入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白皮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下载PDF
家榆种子老化过程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玉兰 张明 汪晓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14,共7页
该文以家榆种子为材料,在37℃、100%相对湿度(RH)条件下老化,检测种子老化过程中细胞程序性死亡(PCD)的部分典型特征.DAPI荧光染色结果清楚地表明了老化过程中产生了凋亡小体,种子DNA电泳图谱呈现典型的“梯”状条带.细胞电解质渗漏率... 该文以家榆种子为材料,在37℃、100%相对湿度(RH)条件下老化,检测种子老化过程中细胞程序性死亡(PCD)的部分典型特征.DAPI荧光染色结果清楚地表明了老化过程中产生了凋亡小体,种子DNA电泳图谱呈现典型的“梯”状条带.细胞电解质渗漏率结果表明,细胞膜在老化过程中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了相对完整性.老化初期O2.-产生速率加快,H2O2含量激增、且O2.-产生速率、H2O2含量都维持在μmol数量级.这些特征充分证明种子老化死亡过程属于PCD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榆 种子 细胞程序性死亡 活性氧
下载PDF
岭南盆景截干促芽技术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文通 王伟宏 +1 位作者 潘漫 张晚风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6期1093-1095,1102,共4页
以榆树(Ulmus pumila L.)为材料,就岭南盆景截干处理、不同植物激素配方与浓度处理、环剥与植物激素组合处理对岭南盆景发芽的影响以及促芽技术进行了初步试验。结果表明,榆树截干后,在截面以下2~4 cm的部位发芽最多;在截面上采用植物... 以榆树(Ulmus pumila L.)为材料,就岭南盆景截干处理、不同植物激素配方与浓度处理、环剥与植物激素组合处理对岭南盆景发芽的影响以及促芽技术进行了初步试验。结果表明,榆树截干后,在截面以下2~4 cm的部位发芽最多;在截面上采用植物激素处理后能促进愈合组织的形成并发芽,以配方6-BA120 mg/L+KT 120 mg/L+GA3200 mg/L的处理效果最好;环剥+6-BA处理能促进环剥口以下部位的发芽,以500 mg/L的6-BA处理的效果最好。试验结果在岭南盆景的截干蓄枝创作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盆景 榆树(ulmus pumila l.) 截干 环剥 植物激素 促芽
下载PDF
林木超深栽在沙地造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向军 刘春鹏 +4 位作者 安萍 支恩波 王学勇 刘泽勇 李新利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4期148-151,共4页
[目的]探讨林木超深栽在沙地造林中的可行性,为提高干旱半干旱沙地造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在对永定河下游沙地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含量进行监测的基础上,以白榆为造林树种,开展了深根苗与普通苗的不同栽植深度﹝1m(超深栽),0.6m(深栽),0.... [目的]探讨林木超深栽在沙地造林中的可行性,为提高干旱半干旱沙地造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在对永定河下游沙地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含量进行监测的基础上,以白榆为造林树种,开展了深根苗与普通苗的不同栽植深度﹝1m(超深栽),0.6m(深栽),0.3m(常规)﹞的造林试验。[结果](1)沙地下层土壤的水分含量较高并相对保持稳定;(2)沙地林木超深栽显著提高了造林成活率40%以上(p<0.01)。特别是使用林木深根苗进行超深栽时,即使在无灌水的条件下亦取得了很好的造林效果(成活率94%);(3)林木超深栽显著提高了苗木的高生长,但对胸径生长的促进作用仅在使用深根苗时观察到。[结论]超深栽技术适用于干旱半干旱沙地造林,建议予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栽 沙地造林 白榆 深根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