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Partially Purified Fractions of Emblica officinalis (Syn, Phyllanthus embfica) Dried Fruits against Trypanosoma evansi
1
作者 Shaba Peter Sahab Dey +2 位作者 Bhanuprakash Veerakyathappa Singh Raj Kumar Chaudary Paulad 《Journal of Pharmacy and Pharmacology》 2016年第10期546-558,共13页
Emblica officinalis (E. oJficinalis) dried fruits were evaluated for its antitrypanosomal activity and cytotoxic effects. Vero cell line maintained in DMEM (Dubecco's Modified Eagle Medium) and incubated with Try... Emblica officinalis (E. oJficinalis) dried fruits were evaluated for its antitrypanosomal activity and cytotoxic effects. Vero cell line maintained in DMEM (Dubecco's Modified Eagle Medium) and incubated with Trypanosoma evansi for more than 12 h. MPE was added to the Vero cell culture medium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250-1,000 μg/mL) with trypanosomes concentration (1 × 106 trypanosomes/mL in each ELISA plate well) and incubated at appropriate conditions for 72 h. In-vitro cytotoxieity of MPE of E. officinalis was determined on Vero cells at concentrations ((1.56-100 ~tg/mL). Acute toxicity and in-vivo infectivity tests were done in mice. Obtained MPE ofE. officinalis underwent process of purification via column chromatography, preparative chromatography and HPLC (higher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bioassay at different strata on Alsever's medium. In-vivo assay for trypanocidal activity, MPE and PPFs (partially purified fractions) of E. officinalis with two sets of mice, each mouse was inoculated with 1 × 104/mL oftrypanosomes and treated (48 h post inoculation) at concentrations (12.5, 25, 50, 100 and 200 mg/kg body weight) were administered at dose rate of 100 [tL per mouse via intraperitoneal route (in treating parassitemic mice) to different groups of mice, 6 mice per concentration. HPLC of partially purified fractions ofE. officinalis was carried out with mobile phase ofacetonitdle: water (40:60) in gradient mode. In vitro, MPE induced immobilization and killing of the parasites in concentration-time dependent manner.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trypanosomes counts from concentration of 250μg/mL and complete killing of trypanosomes at 5th hour of observation, which was statistically equivalent to 4th hour of Diminazine Aceturate (Berenil), standard reference drug used. HPLC of the partially purified fractions revealed two major prominent peaks at retention time of 1-4 min. In vivo, both MPE and PPFs of test material did prolong lives of mice by 6-9 days but could not cure them. At concentration of 2,000 kg/kg body weight of MPE in acute test, all mice survived. For in-vivo infectivity test, mice injected with immobilized trypanosomes developed parasitemia and died while, the other group survived. MPE, PPFs and Diminazine Aceturate were toxic to Vero cells at all concentrations exception of 1.56, 1.56-3.13 and 1.56-6.25 μg/mL, respectively. From this report, PPFs ofE. officinalis dried fruits demonstrated potential pathway for a new development oftrypanocide in near future if additional investigations are put in pl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blica officinalis dried fruits in vitro and in vivo partially purified fractions trypanocidal activity Trypanosoma evansi in vitro cytotoxicity.
下载PDF
余甘子斑点病病原菌鉴定、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
2
作者 赖多 王德林 +5 位作者 周国昌 邵雪花 秦健 庄庆礼 蔡时可 肖维强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9-488,共10页
【目的】明确余甘子果实斑点病的病原菌种类,了解其生物学特性,筛选有效的防治药剂,为余甘子果实斑点病的科学诊断和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余甘子产业园种植基地采集发生斑点病的余甘子果实,采用组织分离... 【目的】明确余甘子果实斑点病的病原菌种类,了解其生物学特性,筛选有效的防治药剂,为余甘子果实斑点病的科学诊断和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余甘子产业园种植基地采集发生斑点病的余甘子果实,采用组织分离法对余甘子斑点病病果进行病原菌分离,通过形态学特征和基于多基因(ITS、TUB和EF1-α)的系统发育进化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针刺接种法测定病原菌菌株的致病力;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培养条件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通过室内毒力测定评估12种常见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从余甘子病果中分离出1株病原真菌菌株PE3,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为余甘子斑点病致病菌,其形态特征与间座壳菌Diaporthe phoenicicola相似,且其ITS、TUB和EF1-α基因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显示与D.phoenicicola聚在同一分支。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PE3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 H为7,最适生长碳源为甘油和蔗糖,最适生长氮源为酵母提取物。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450 g/L咪鲜胺乳油对菌株PE3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中浓度(EC_(50))为0.019 mg/L;其次是8%氟硅唑微乳剂、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和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EC_(50)分别为0.023、0.124和0.194 mg/L;而2%春雷霉素水剂对菌株PE3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差,EC_(50)为402.336 mg/L。【结论】间座壳菌D.phoenicicola是引起余甘子果实斑点病的病原菌,450 g/L咪鲜胺乳油、8%氟硅唑微乳剂、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和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能有效防治余甘子果实斑点病,可在余甘子种植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甘子 果实斑点病 间座壳菌 生物学特性 毒力测定
下载PDF
基于模糊数学和响应面法优化余甘子果汁饮料生产工艺
3
作者 吴紫彬 邹知静 +1 位作者 刘亚男 吴雪辉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0-105,共6页
以新鲜余甘子果实为原料制备余甘子果汁饮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综合得分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纤维素酶酶解工艺;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综合感官评分为指标,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余甘子果汁饮料配方。结果表明:最佳酶解工艺为... 以新鲜余甘子果实为原料制备余甘子果汁饮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综合得分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纤维素酶酶解工艺;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综合感官评分为指标,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余甘子果汁饮料配方。结果表明:最佳酶解工艺为纤维素酶添加量0.15%(以余甘子原汁质量计)、酶解温度55℃、酶解时间40 min;最佳饮料配方为以余甘子果汁饮料质量为基准,余甘子原汁添加量30%、白砂糖添加量11%、食盐添加量0.13%、柠檬酸添加量0.18%,在此条件下制得的余甘子果汁饮料色、香、味佳,综合感官评分为88.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甘子 果汁饮料 模糊数学 响应面法
下载PDF
余甘子果实不同发育阶段品质比较
4
作者 宋志姣 梁凤鸣 +2 位作者 章金龙 黄佳聪 李晓娇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55-261,共7页
为了解余甘子果实品质随果实发育的动态变化规律,以‘高黎贡山’和‘保山2号’两个余甘子品种为研究材料,于4个不同发育阶段(7月16日、9月1日、10月15日、11月30日)分别采集两个品种的果实测定其水分、可溶性固形物、可食率、总酸、总... 为了解余甘子果实品质随果实发育的动态变化规律,以‘高黎贡山’和‘保山2号’两个余甘子品种为研究材料,于4个不同发育阶段(7月16日、9月1日、10月15日、11月30日)分别采集两个品种的果实测定其水分、可溶性固形物、可食率、总酸、总糖、维生素C、单宁酸、多酚和没食子酸含量等指标,分析其动态变化规律;基于各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对各发育阶段果实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适宜采收期。结果表明,同品种余甘子所测定的品质指标在不同发育阶段差异极显著(P<0.01)。各个指标在果实发育趋向成熟的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因指标而异,总酸、总糖、维生素C和多酚含量随着果实不断发育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则先降低后升高。‘高黎贡山’和‘保山2号’余甘子的总糖和多酚相关系数最高,均在0.9以上。基于所有品质指标测定及分析结果,认为10月15日左右为两个品种余甘子果实的最佳采收期,此时采摘的‘高黎贡山’和‘保山2号’余甘子总酸、维生素C、总糖、单宁酸、多酚含量均最高,‘高黎贡山’的可溶性固形物和‘保山2号’的没食子酸含量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甘子 果实发育阶段 果实品质 综合评价 果实采收期
下载PDF
余甘子果汁加工工艺优化及理化性质分析
5
作者 宋志姣 闭金贵 +2 位作者 李如霞 李悦 黄佳聪 《保鲜与加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30,36,共6页
为研制余甘子果汁饮料,以余甘子果实为试材,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余甘子果汁加工工艺。结果表明,余甘子果汁最佳工艺参数为:料液比(果肉与水质量比)1∶2(g/g),甜菊糖苷添加量0.080 g/100 g,果胶酶添加量0.03 g/100 g,均质时间60 s,... 为研制余甘子果汁饮料,以余甘子果实为试材,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余甘子果汁加工工艺。结果表明,余甘子果汁最佳工艺参数为:料液比(果肉与水质量比)1∶2(g/g),甜菊糖苷添加量0.080 g/100 g,果胶酶添加量0.03 g/100 g,均质时间60 s,采用该工艺制得的余甘子果汁感官评分最高(88.07分),单宁含量2.39 mg/L,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37%,没食子酸含量1.401 mg/mL。饮料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数、霉菌菌落数均符合国家标准。果汁颜色呈淡黄色,无明显沉淀,带有余甘子的清香,并可保留余甘子特有的回甘特性和风味,口感醇厚,酸涩味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甘子 果汁饮料 天然甜味剂 工艺优化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余甘果百香果低糖复合果冻配方
6
作者 陈美花 廖杏莲 +2 位作者 牛改改 蓝尉冰 庞庭才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95-203,共9页
为丰富果冻种类,提高余甘果和百香果的附加值,以余甘果和百香果为主要原料,以感官评分、色泽及质构特性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百香果汁添加量、复配胶添加量、赤藓糖醇添加量对余甘果百香果复合果冻品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感官评... 为丰富果冻种类,提高余甘果和百香果的附加值,以余甘果和百香果为主要原料,以感官评分、色泽及质构特性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百香果汁添加量、复配胶添加量、赤藓糖醇添加量对余甘果百香果复合果冻品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感官评分为响应值,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余甘果百香果复合果冻配方。结果表明,余甘果百香果复合果冻的最佳配方为百香果汁添加量19%、复配胶添加量2.0%(可得然胶、魔芋胶和黄原胶三者的质量比为30:3:7)、赤藓糖醇添加量26.8%;在此条件下制得的复合果冻呈橘黄色,富有光泽,口感细腻,余甘果和百香果的特征风味突出,风味协调,酸甜可口,回甘悠长,硬度、弹性及咀嚼性适中,总体可接受性非常好,感官评分为8.65分。本研究可为零添加香精、色素和蔗糖的余甘果百香果低糖复合果冻的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甘果 百香果 果冻 可得然胶 赤藓糖醇 响应面法 配方
下载PDF
余甘子鲜果不同部位中7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比较
7
作者 龙小妹 李蓉 +3 位作者 郭爽 古建兴 刘海鹏 范源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5-790,共6页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余甘子鲜果不同部位(果肉、果皮、果核、果汁、果渣)中没食子酸、表没食子儿茶素、咖啡酸、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诃黎勒酸、鞣花酸和槲皮素含量的方法,考察余甘子鲜果不同部位主要活性成分的分布情况,为新鲜余甘...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余甘子鲜果不同部位(果肉、果皮、果核、果汁、果渣)中没食子酸、表没食子儿茶素、咖啡酸、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诃黎勒酸、鞣花酸和槲皮素含量的方法,考察余甘子鲜果不同部位主要活性成分的分布情况,为新鲜余甘子的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Agilent ZORBAX SB-C_(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B)-0.1%磷酸溶液(D);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270 nm;柱温25℃;进样量10μL。并以AIA格式导出余甘子鲜果不同部位的色谱图,使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计算相似度。结果 7种活性成分在不同余甘子鲜果部位含量有明显差异,其中槲皮素为果皮特有,表没食子儿茶素未在果核中检测出;果核中整体化合物含量均低于其他部位,但鞣花酸含量显著较高;果渣中咖啡酸、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与诃黎勒酸含量可达其他部位的2倍,而没食子酸、表没食子儿茶素、鞣花酸的含量与果汁相差较小;果汁中表没食子儿茶素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与果肉比较,其他化合物含量差异较小;余甘子鲜果果肉、果皮、果核、果汁、果渣的相似度分别为0.993、0.997、0.728、0.990、0.988。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可靠,可同时测定余甘子鲜果不同部位中7种成分的含量;余甘子鲜果不同部位有效成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甘子鲜果 有效成分 含量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不同品种余甘子果实营养成分分析及加工特性评价
8
作者 郑自奋 陈晓维 +3 位作者 邹波 余元善 肖更生 马路凯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6-176,共11页
为研究不同品种余甘子果实的品质特性,该研究以广东和广西两地共8个品种余甘子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外形特征、活性物质、营养成分等31项指标进行测定,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营养品质及加工特性良好的品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余甘子果... 为研究不同品种余甘子果实的品质特性,该研究以广东和广西两地共8个品种余甘子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外形特征、活性物质、营养成分等31项指标进行测定,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营养品质及加工特性良好的品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余甘子果实的单果重量、总糖、总酸、总黄酮、总酚、抗坏血酸、有机酸及单体酚含量差异较大,而出汁率、可食率差异较小。经主成分分析提取出6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累计贡献率达96.95%,影响第1主成分的有总酸、总酚、苹果酸、乳酸,影响第2主成分的为单果重量、纵径、横径、果肉重量,影响第3主成分的为酒石酸、柠檬酸、柯里拉京,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5.84%。从6个因子综合考虑,“直生苗”和“平丹1号”适合用于活性物质的提取,“灵山4号”、“丙甜”和“玻璃”适合加工成果汁。该研究结果为选择适合果汁加工及活性物质提取的品种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甘子 品质特性 主成分分析 果汁 活性物质
下载PDF
留树保鲜技术对油甘果实品质的影响
9
作者 邵雪花 匡石滋 +3 位作者 黄建辉 欧阳嘉敏 万妍 赖多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7期140-145,共6页
为探究留树保鲜技术在油甘生产中的可行性,以‘上湖仙’油甘正季果(11月采摘)和留树保鲜果(1月采摘、4月采摘)为试验材料,采用微量法测定果实的氨基酸(半胱氨酸、谷氨酸、赖氨酸、脯氨酸和羟脯氨酸)、糖(总糖、还原糖和蔗糖)、营养成分... 为探究留树保鲜技术在油甘生产中的可行性,以‘上湖仙’油甘正季果(11月采摘)和留树保鲜果(1月采摘、4月采摘)为试验材料,采用微量法测定果实的氨基酸(半胱氨酸、谷氨酸、赖氨酸、脯氨酸和羟脯氨酸)、糖(总糖、还原糖和蔗糖)、营养成分(水溶性果胶、单宁、纤维素和还原型抗坏血酸)、功能性成分(总抗氧化能力、类黄酮、原花青素和总酚)和活性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羧酸酯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等24个指标。结果表明,‘上湖仙’油甘留树保鲜与正季采收相比,氨基酸含量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且积累量与留树保鲜的时间呈正比;果实中总糖、蔗糖和还原糖的含量均显著下降,且留树保鲜时间越长下降程度越显著;水溶性果胶的含量与正季油甘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单宁和纤维素含量与正季油甘相比显著降低,还原型抗坏血酸的含量显著升高;总抗氧化能力、原花青素、类黄酮和总酚含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其中总酚含量下降了77.75%。油甘果实中8种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留树保鲜与正季采收相比,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乙酰胆碱酯酶含量均显著降低,而碱性磷酸酶、羧酸酯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含量显著升高,其中过氧化物酶提升1.5倍,酸性磷酸酶下降了75.42%。‘上湖仙’油甘留树保鲜虽然会稍微降低果实的糖含量和抗氧化能力,但是可增加氨基酸和还原型抗坏血酸(维生素C)的含量,减少单宁、酚类和纤维素的积累而降低果实的涩味、增加化渣率,从而提升果实口感和商品性,可在油甘生产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甘 留树保鲜 果实品质 营养成分 酶活力 口感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热农1号”余甘子果实品质 被引量:5
10
作者 宋贺 何维 +4 位作者 刘祚祚 李瑞婷 吴杰 廖天 姜燕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18-325,共8页
为综合评价新品种“热农1号”余甘子的果实品质并确定其最佳采收期,本研究利用性状分析、变异分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了2019~2021年间采摘于云南省宾川县的21份“热农1号”余甘子的可食用率、还原糖等10项指标。结果显... 为综合评价新品种“热农1号”余甘子的果实品质并确定其最佳采收期,本研究利用性状分析、变异分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了2019~2021年间采摘于云南省宾川县的21份“热农1号”余甘子的可食用率、还原糖等10项指标。结果显示,不同采摘时期的“热农1号”余甘子果实品质存在差异。可食率、硬度、重量和直径4项指标变异系数为4.22%~17.08%;黄酮、多酚、蔗糖、还原糖、V_(C)和总酸6项指标变异系数为9.45%~26.72%。果实的硬度、可食率、还原糖和多酚含量均在每年11月中上旬达到峰值。通过变异性分析发现“热农1号”的营养指标变异性较高。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果实重量、硬度、可食率与还原糖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蔗糖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黄酮与V_(C)、多酚、总酸呈显著正相关(P<0.05)。为建立综合评价果实品质的模型,本文基于主成分分析提取出PC1果实风味指标、PC2营养指标和PC3外观指标三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81.58%,且综合排名结果显示10月末和11月中上旬果实品质较好。本研究通过建立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数学模型综合评价新品种“热农1号”余甘子的果实品质并确定了最佳采收期为10月末到11月中旬,果实风味甘甜、外观饱满,V_(C)、总酚和总黄酮含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甘子 采收期 果实品质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下载PDF
真空冷冻干燥制备余甘子果粉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宋志姣 陈兰 +1 位作者 李悦 黄佳聪 《保鲜与加工》 CAS 2023年第4期28-33,共6页
以新鲜余甘子为原料,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余甘子果粉制备工艺。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制备余甘子果粉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热烫时间30s,β-环状糊精添加量8g/200g,木糖醇添加量5g/200g,过80目筛。... 以新鲜余甘子为原料,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余甘子果粉制备工艺。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制备余甘子果粉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热烫时间30s,β-环状糊精添加量8g/200g,木糖醇添加量5g/200g,过80目筛。此条件下制得的余甘子果粉含水率低,为4.99%±0.02%,符合行业标准;产品多酚含量为196.39mg/g,总糖含量为1.036mg/g,VC含量为450.86mg/100g,感官评分为84.90分;产品粉末细腻,呈橙黄色,冲调性良好,但有轻微沉淀,酸甜可口,回甘明显,稍有余甘子特有清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甘子 真空冷冻干燥 果粉 含水率 工艺研究
下载PDF
云南野生余甘子果实类群及其分布特点研究 被引量:34
12
作者 李昆 陈玉德 +2 位作者 谷勇 张志均 侯彬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606-611,共6页
云南是野生余甘子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本文根据果形和其它经济性状,将它分为6大类群,30多个类型。其中,球类群占调查总数的61.9%,单果重大于6g的结果株数不到10%,在集中分布区大面积单产仅350~410kg/hm... 云南是野生余甘子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本文根据果形和其它经济性状,将它分为6大类群,30多个类型。其中,球类群占调查总数的61.9%,单果重大于6g的结果株数不到10%,在集中分布区大面积单产仅350~410kg/hm2。云南野生余甘子果实中Vc含量和SOD活性比福建所产的余甘子果实高,分别为769mg/100gFw和293units/gFw,单于和纤维素含量亦比福建的高。果实10月即可成熟,而种子要到翌年1~2月方能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甘子 分布 果实类群
下载PDF
正交试验优化余甘子果汁微胶囊化工艺 被引量:12
13
作者 张雯雯 郑华 +4 位作者 冯颖 徐涓 侯彬 刘兰香 张弘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29,共5页
为了保存余甘子果汁的营养成分、扩大其应用范围,以余甘子果汁中营养成分VC的包埋率和保存率为考察指标,结合出粉率,采用喷雾干燥法对余甘子果汁进行微胶囊化研究,并探讨制备余甘子果汁微胶囊的工艺。结果表明,余甘子果汁微胶囊的原料... 为了保存余甘子果汁的营养成分、扩大其应用范围,以余甘子果汁中营养成分VC的包埋率和保存率为考察指标,结合出粉率,采用喷雾干燥法对余甘子果汁进行微胶囊化研究,并探讨制备余甘子果汁微胶囊的工艺。结果表明,余甘子果汁微胶囊的原料配方为:阿拉伯胶与麦芽糊精质量比1∶1、芯材与壁材质量比1∶5。结合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出喷雾干燥制备的余甘子果汁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固形物含量20%、进料流量8 m L/min、进风温度140℃、热风流量0.6 m3/min。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得的余甘子果汁微胶囊出粉率64.83%、VC保存率67.33%,粉体为浅黄色粉末,水分含量为5.59%,有较好的流动性和溶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甘子 果汁 微胶囊 喷雾干燥
下载PDF
余甘子果实粗提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23
14
作者 唐春红 陈岗 +2 位作者 陈冬梅 幸宏伟 高伦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06-108,共3页
本实验研究并探讨了余甘子果实70%乙醇提取物的抗菌谱和抑菌特性,结果表明:70%的乙醇提取物对供试霉菌几乎没有抑菌活性;对啤酒酵母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变形杆菌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有很强的抑... 本实验研究并探讨了余甘子果实70%乙醇提取物的抗菌谱和抑菌特性,结果表明:70%的乙醇提取物对供试霉菌几乎没有抑菌活性;对啤酒酵母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变形杆菌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有很强的抑菌活性,抑菌活性强弱顺序为: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其MIC值分别为:2.0%、2.0%、2.0%、4.0%、4.0%,啤酒酵母的MIC值为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甘子果实粗提取 抗菌谱 抗菌活性
下载PDF
霜冻前后野生余甘子果实功能成分的变化 被引量:9
15
作者 赵琼玲 张永辉 +5 位作者 罗会英 金杰 何璐 袁建民 瞿文林 沙毓沧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16,共8页
【目的】探明余甘子果实经过霜冻后风味更佳的原因。【方法】以永仁县野生余甘子林同一居群7株代表性植株为研究对象,在霜冻前后,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测定余甘子果实形态和功能成分指标,分析各指标的相关性,并比较了霜冻前后各指标的变... 【目的】探明余甘子果实经过霜冻后风味更佳的原因。【方法】以永仁县野生余甘子林同一居群7株代表性植株为研究对象,在霜冻前后,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测定余甘子果实形态和功能成分指标,分析各指标的相关性,并比较了霜冻前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同一居群不同余甘子样株果实的蛋白质含量、氨基酸含量、总酸含量、总糖含量、SOD活性、维生素C含量、总酚含量、硒含量均有差异,其中霜冻前变异系数最大为硒含量(31.65),其次为氨基酸含量(27.52)。果实蛋白质含量与维生素C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总糖含量、总酚含量呈极显著相关;果实维生素C含量与总酚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霜冻后,余甘子果实形态差异显著,营养物质蛋白质、氨基酸、总糖、总酚含量均增加。其中,氨基酸含量极显著增加,由26.82μmol/g增大到36.97μmol/g,总糖含量显著增加,由47.82 mg/g增加到52.97 mg/g,蛋白质含量增大,总酚含量均值变化最小,但蛋白质含量和总酚含量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果实SOD活性、总酸含量、硒含量极显著降低,维生素C含量显著降低。【结论】霜冻有改变余甘子果实营养物质形成和积累的作用。生产中,霜冻前有利于采集维生素C、硒含量较高的余甘子果实;霜冻后余甘子果实蛋白质、氨基酸、总糖含量较高,有利于采集到的营养价值高且口感较好的果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甘子 果实 形态 功能成分
下载PDF
余甘子天然居群果实形态变异研究 被引量:23
16
作者 瞿文林 段曰汤 +3 位作者 马开华 杨子祥 谭红 沙毓沧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444-2449,共6页
为了从数量性状上分析余甘子天然居群果实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的变异,在云南省选取了6个余甘子天然居群,分别测量了其8个果实表型性状并作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余甘子果实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存在着较丰富的变异,8个果实性... 为了从数量性状上分析余甘子天然居群果实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的变异,在云南省选取了6个余甘子天然居群,分别测量了其8个果实表型性状并作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余甘子果实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存在着较丰富的变异,8个果实性状在居群间的F值为20.17~35.21,部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居群内的F值为1.27~3.07,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2)余甘子居群内的平均表型变异接近90%,是余甘子果实表型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3)余甘子表型性状的变化与生态和地理因子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单果重、果实横径、外果皮重、果核宽、果核重等5个表型性状指标是反映滇西北余甘子果实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甘子 天然居群 果实性状 形态变异
下载PDF
两种不同橄榄核仁油中脂肪酸组成的GC/MS分析 被引量:28
17
作者 何志勇 夏文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88-190,共3页
采用索氏提取法从橄榄和滇橄榄核仁中提取油脂,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两种核仁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从橄榄核仁油中检出13种脂肪酸,从滇橄榄核仁油中检出11种脂肪酸,两种油中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高达73.4%和84.1%,其... 采用索氏提取法从橄榄和滇橄榄核仁中提取油脂,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两种核仁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从橄榄核仁油中检出13种脂肪酸,从滇橄榄核仁油中检出11种脂肪酸,两种油中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高达73.4%和84.1%,其中亚油酸含量分别为41.76%和23.68%,油酸含量分别为30.48%和58.37%,另外,油中还含有奇数碳的脂肪酸十五烷酸和十七烷酸,表明两种核仁油具有很高的营养保健价值,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 滇橄榄 核仁油 脂肪酸 GC/MS
下载PDF
橄榄余甘果复合果醋生产工艺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黄春秋 梁珠民 +1 位作者 庞琳 林君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9期1122-1126,共5页
【目的】研制酸甜适口、风味独特、营养保健的橄榄余甘果复合果醋。【方法】以新鲜橄榄、余甘果为原料,经取汁、调配后,采用液态发酵法进行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然后对橄榄余甘果汁配比、醋酸发酵等主要工艺进行探讨。【结果】酿制橄榄... 【目的】研制酸甜适口、风味独特、营养保健的橄榄余甘果复合果醋。【方法】以新鲜橄榄、余甘果为原料,经取汁、调配后,采用液态发酵法进行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然后对橄榄余甘果汁配比、醋酸发酵等主要工艺进行探讨。【结果】酿制橄榄余甘果复合果醋最佳条件为:橄榄余甘果汁混合比例1∶2,醋酸发酵初始酒度14%vol,醋酸菌接种量4%,发酵温度32℃,发酵时间5d。【结论】橄榄余甘果汁可混合发酵得出澄清透彻、醋味清香、酸甜可口、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新型橄榄余甘果复合果醋,为进一步研发诸如橄榄、余甘果等营养丰富、不宜鲜食水果的深加工产品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 余甘果 复合果醋 生产工艺
下载PDF
滇西地区滇橄榄自然居群果实经济性状变异研究 被引量:20
19
作者 吴建花 杨开保 +3 位作者 杨晏平 黄佳聪 龚发萍 王保生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81-287,共7页
滇橄榄是世界上重要的保健植物之一,目前对于其经济性状的变异缺乏系统研究,将严重制约其开发利用。本研究调查滇西地区9个滇橄榄自然居群256个单株的7个果实经济性状,揭示滇橄榄经济性状的变异状况及其与地理、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巢... 滇橄榄是世界上重要的保健植物之一,目前对于其经济性状的变异缺乏系统研究,将严重制约其开发利用。本研究调查滇西地区9个滇橄榄自然居群256个单株的7个果实经济性状,揭示滇橄榄经济性状的变异状况及其与地理、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巢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7个果实经济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单株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且居群内变异占81.6%;单果重、核重、固形物含量以及可食率在居群间及居群内变异最为丰富,而果径、果高、果形指数变异最小。相关性分析显示:固形物含量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性状指标,而其他性状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海拔是影响果实性状指标变异的主要生境因子,其与可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利用欧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将9个居群分为3类。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滇橄榄良种选育及基地建设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橄榄 自然居群 果实经济性状 变异
下载PDF
余甘果汁贮藏中Vc含量变化的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甘瑾 唐莉英 赵苹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50-51,81,共3页
实验测定了在不同条件下贮藏 6个月的余甘果汁中Vc的含量 ,以掌握余甘果汁在贮藏期间的变化规律 ,实验结果表明 ,余甘果汁在贮藏期内 ,Vc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 ,其中大量接触空气是Vc减少的主要原因。另外 ,蔗糖加入余甘果汁 ... 实验测定了在不同条件下贮藏 6个月的余甘果汁中Vc的含量 ,以掌握余甘果汁在贮藏期间的变化规律 ,实验结果表明 ,余甘果汁在贮藏期内 ,Vc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 ,其中大量接触空气是Vc减少的主要原因。另外 ,蔗糖加入余甘果汁 ,对Vc也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甘子 果汁 维生素C 贮藏期 含量测定 保存方法 密封 蔗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