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最终需求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4
1
作者 肖皓 杨佳衡 蒋雪梅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48-56,共9页
区别于传统视角的碳排放强度研究,本文从供给和需求,产出和增加值的内在联系出发,提出了最终需求视角下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及其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投资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和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并根据合并WIOD形成... 区别于传统视角的碳排放强度研究,本文从供给和需求,产出和增加值的内在联系出发,提出了最终需求视角下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及其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投资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和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并根据合并WIOD形成的1996-2009年的中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完成了对各类完全碳排放强度的测算,以及对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变动的直接贡献率分解,同时对各类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变动进行了直接碳排放系数效应、中间投入技术结构效应、增加值系数效应和最终需求规模效应4种驱动因素的SDA分解。结果显示:第一,期间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均小于投资和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且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对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动的直接贡献率要大于投资和出口,表明消费中隐含的碳排放与增加值的比例沿着"集约型"路径不断优化,而出口和投资的增长路径则相对"粗放"。第二,各类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减排路径大体一致,直接碳排放系数效应为正,而中间投入技术结构效应、增加值系数效应和最终需求规模效应均为负,暗含投入产出结构、各类需求的隐含增加值系数以及规模变动对碳排放强度下降并没有起到积极作用,而主要源泉还是直接碳排放系数下降。其中直接碳排放系数、中间产品技术结构效应和增加值系数效应的变化在投资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中作用较大,而最终需求规模的变化在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中作用较大。第三,各类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化以及其背后的驱动力具有明显的分阶段特征。2002-2004年投资和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化促使了完全碳排放强度上升,而2004-2009年则对完全碳排放强度的下降有一定的正贡献。入世以前增加值系数对各类需求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下降的贡献为正,而其后贡献为负。其中,在2003-2007年投资和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化中表现更为明显。因此,降低碳排放强度是一项系统工程,减排技术仍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措施,而需求模式调整也是降低碳排放强度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降低出口和投资的中隐含碳和提高出口和投资中的增加值率,同时也要警惕消费结构变动中如汽车等高能耗产品普及带来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增加值 碳排放强度 最终需求 结构分解分析
下载PDF
中国产业碳排放增长的需求结构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乌力吉图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4-152,共9页
文章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中国产业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需求结构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①最终需求各项CO2诱发效果显著的产业主要有8个部门;②部门单位最终需求的完全排放强度主要来自中间需求的影响;③最终需求各项的CO2排放诱发效果说... 文章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中国产业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需求结构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①最终需求各项CO2诱发效果显著的产业主要有8个部门;②部门单位最终需求的完全排放强度主要来自中间需求的影响;③最终需求各项的CO2排放诱发效果说明:当前我国的投资和出口需求是诱发CO2排放量的主要驱动因素;④解读各部门CO2排放对最终需求各项的依存度进一步说明当前我国CO2排放是投资出口依存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位最终需求的排放强度 CO2诱发系数 CO2诱发依存度
下载PDF
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化及其因素分解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李德山 张淑英 《西部论坛》 2012年第1期52-59,共8页
根据中国2000—2007年的可比价能源投入产出表,分析6部门的完全能耗系数变化趋势,并采用因素分解法,将能耗强度变动分解为直接能耗变化、产品技术变化和最终需求结构变化因素,分析不同因素对能源消耗强度变化的不同影响以及不同因素在... 根据中国2000—2007年的可比价能源投入产出表,分析6部门的完全能耗系数变化趋势,并采用因素分解法,将能耗强度变动分解为直接能耗变化、产品技术变化和最终需求结构变化因素,分析不同因素对能源消耗强度变化的不同影响以及不同因素在各个部门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工业对煤、石油的完全能耗系数整体呈下降趋势;煤和石油的能耗强度总量呈负向变化,主要原因是其直接能耗强度变动;天然气和电力的能耗强度总量呈正向变化,主要原因分别是最终需求结构变动和产品技术变化;产品技术变化不利于农业、工业、建筑业、交运仓邮和其他非物质部门的能耗强度的下降。总体上看,国家的宏观调控和节能降耗措施产生了积极作用,但能源消耗强度存在反弹的趋势,因此仍需积极努力地实施节能减排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耗强度 完全能耗系数 直接能耗变化 节能降耗 能源利用效率 产品技术变化 最终需求结构 节能减排
下载PDF
需求视角的中国能源消费氮氧化物排放研究 被引量:30
4
作者 施亚岚 崔胜辉 +2 位作者 许肃 林剑艺 黄葳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684-2692,共9页
基于经济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EIO-LCA)模型构建了中国1990—2010年能源消费氮氧化物完全排放矩阵,从需求的角度分析了氮氧化物排放在部门和不同需求间的分布结构,并通过情景模拟深入探讨了最终需求结构变化对氮氧化物排放的综合影响... 基于经济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EIO-LCA)模型构建了中国1990—2010年能源消费氮氧化物完全排放矩阵,从需求的角度分析了氮氧化物排放在部门和不同需求间的分布结构,并通过情景模拟深入探讨了最终需求结构变化对氮氧化物排放的综合影响和拉动效应,以期探索中国氮氧化物减排的多元化途径.研究结果显示,1990—2010年中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从878万t上升到2398万t,历年来由工业部门拉动产生的氮氧化物占总量的比重高达70%左右;由最终消费拉动的氮氧化物排放比重逐年下降,资本形成和出口拉动的氮氧化物排放比重逐年上升.氮氧化物排放强度则从47.0 kg·万元-1降至6.0 kg·万元-1,其中,能源和交通部门的排放强度最高.通过情景模拟可以看出,提高最终消费比重,扩大内需有利于氮氧化物总量减排,尤其是对工业部门的减排效果显著.实现氮氧化物总量减排目标,要求在技术进步之外,积极寻求多元减排措施,以强化减排效果,突出能源和交通等重点部门的氮氧化物防治体系建设,并通过扩大内需优化最终需求结构以促进工业部门氮氧化物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氧化物 需求视角 最终需求结构 经济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模型 完全排放强度 中国
原文传递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中国八大区域碳排放强度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尹伟华 张亚雄 +2 位作者 李继峰 徐丽萍 王玢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258-2264,共7页
随着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碳减排问题研究不能不考虑中国区域间经济关联。本文利用最新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和结构分解分析对2007—2012年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进行了解析,据此判断中国各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随着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碳减排问题研究不能不考虑中国区域间经济关联。本文利用最新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和结构分解分析对2007—2012年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进行了解析,据此判断中国各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7—2012年中国整体和八大区域的碳排放强度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其中,中部区域降幅最高,南部沿海区域降幅最低;(2)中国碳排放强度降幅度较大的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相对欠发达区域,而碳排放强度降幅较小的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相对发达区域,碳排放强度下降具有收敛性;(3)得益于节能技术进步、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转型等,直接碳排放系数效应、增加值系数效应、中间投入技术结构效应导致中国碳排放强度降低,而最终需求总规模效应则抑制碳排放强度降低;(4)直接碳排放系数效应对碳排放强度降低的贡献最大,而增加值系数效应、中间投入技术结构效应的贡献却相对较小;(5)中国各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性。未来中国碳减排政策应避免"一刀切",还要注重区域间横向联合减排,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产业投入,突破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技术,减少对高碳性产品的依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间投入产出表 碳排放强度 结构分解分析 直接碳排放系数效应 增加值系数效应 中间投入产出技术结构效应 最终需求总规模效应 中国
原文传递
上海碳排放强度结构分解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付雪 王桂新 魏涛远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124-2130,共7页
本文首次在省市级层面研究2002年至2007年上海碳排放强度下降因素,利用结构分解分析法将25个分行业综合成最终需求总量(GDP)、最终需求结构、中间生产碳排放系数、最终需求碳排放系数以及完全需求系数5个因素,结果发现最关键因素是最终... 本文首次在省市级层面研究2002年至2007年上海碳排放强度下降因素,利用结构分解分析法将25个分行业综合成最终需求总量(GDP)、最终需求结构、中间生产碳排放系数、最终需求碳排放系数以及完全需求系数5个因素,结果发现最关键因素是最终需求结构,其变动会引起碳排放强度增长;GDP增长不会降低上海碳排放强度,因此为使得碳排放强度下降,需要鼓励低碳服务业和高科技产品的消费比例;中间生产过程的碳排放系数变动影响远比生活消耗的碳排放系数变动的影响较大,更应重视产业结构调整以改变能源消耗结构;第二产业中完全需要系数高的行业更需提高效率以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入产出分析 碳排放强度 结构分解分析 能源消耗 产业结构 最终需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