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最终需求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4
- 1
-
-
作者
肖皓
杨佳衡
蒋雪梅
-
机构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
出处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48-56,共9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原油成品油的市场化改革:基于价格形成复杂过程的能源CGE模型研究"(编号:71203062)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环境规制对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影响及其路径选择:基于动态CGE模型的研究"(编号:71303076)
+3 种基金
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考虑复杂价格特点的中国能源CGE模型及其应用研究"(编号:2012M510581)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后危机时期碳关税
碳税和碳交易的动态一般均衡分析"(编号:10YJC790295)
"两型社会与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资助项目
-
文摘
区别于传统视角的碳排放强度研究,本文从供给和需求,产出和增加值的内在联系出发,提出了最终需求视角下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及其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投资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和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并根据合并WIOD形成的1996-2009年的中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完成了对各类完全碳排放强度的测算,以及对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变动的直接贡献率分解,同时对各类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变动进行了直接碳排放系数效应、中间投入技术结构效应、增加值系数效应和最终需求规模效应4种驱动因素的SDA分解。结果显示:第一,期间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均小于投资和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且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对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动的直接贡献率要大于投资和出口,表明消费中隐含的碳排放与增加值的比例沿着"集约型"路径不断优化,而出口和投资的增长路径则相对"粗放"。第二,各类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减排路径大体一致,直接碳排放系数效应为正,而中间投入技术结构效应、增加值系数效应和最终需求规模效应均为负,暗含投入产出结构、各类需求的隐含增加值系数以及规模变动对碳排放强度下降并没有起到积极作用,而主要源泉还是直接碳排放系数下降。其中直接碳排放系数、中间产品技术结构效应和增加值系数效应的变化在投资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中作用较大,而最终需求规模的变化在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中作用较大。第三,各类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化以及其背后的驱动力具有明显的分阶段特征。2002-2004年投资和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化促使了完全碳排放强度上升,而2004-2009年则对完全碳排放强度的下降有一定的正贡献。入世以前增加值系数对各类需求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下降的贡献为正,而其后贡献为负。其中,在2003-2007年投资和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化中表现更为明显。因此,降低碳排放强度是一项系统工程,减排技术仍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措施,而需求模式调整也是降低碳排放强度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降低出口和投资的中隐含碳和提高出口和投资中的增加值率,同时也要警惕消费结构变动中如汽车等高能耗产品普及带来的不利影响。
-
关键词
碳排放
增加值
碳排放强度
最终需求
结构分解分析
-
Keywords
carbon emission
added-value
carbon intensity
final demand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
分类号
F205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
-
题名中国产业碳排放增长的需求结构分析
被引量:4
- 2
-
-
作者
乌力吉图
-
机构
上海大学
-
出处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4-152,共9页
-
基金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资助
-
文摘
文章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中国产业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需求结构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①最终需求各项CO2诱发效果显著的产业主要有8个部门;②部门单位最终需求的完全排放强度主要来自中间需求的影响;③最终需求各项的CO2排放诱发效果说明:当前我国的投资和出口需求是诱发CO2排放量的主要驱动因素;④解读各部门CO2排放对最终需求各项的依存度进一步说明当前我国CO2排放是投资出口依存型。
-
关键词
单位最终需求的排放强度
CO2诱发系数
CO2诱发依存度
-
Keywords
emission intensity per unit d final demand
C02 inducement coefficients
dependence degree of C02 inducement
-
分类号
F403.3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化及其因素分解研究
被引量:7
- 3
-
-
作者
李德山
张淑英
-
机构
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出处
《西部论坛》
2012年第1期52-59,共8页
-
基金
四川石油天然气发展研究中心科研项目(SKB09-03)
-
文摘
根据中国2000—2007年的可比价能源投入产出表,分析6部门的完全能耗系数变化趋势,并采用因素分解法,将能耗强度变动分解为直接能耗变化、产品技术变化和最终需求结构变化因素,分析不同因素对能源消耗强度变化的不同影响以及不同因素在各个部门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工业对煤、石油的完全能耗系数整体呈下降趋势;煤和石油的能耗强度总量呈负向变化,主要原因是其直接能耗强度变动;天然气和电力的能耗强度总量呈正向变化,主要原因分别是最终需求结构变动和产品技术变化;产品技术变化不利于农业、工业、建筑业、交运仓邮和其他非物质部门的能耗强度的下降。总体上看,国家的宏观调控和节能降耗措施产生了积极作用,但能源消耗强度存在反弹的趋势,因此仍需积极努力地实施节能减排措施。
-
关键词
能耗强度
完全能耗系数
直接能耗变化
节能降耗
能源利用效率
产品技术变化
最终需求结构
节能减排
-
Keywords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completely energy consumption coefficient
direct energy consumption chang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consumption reduction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product technical change
final demand structur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
分类号
F206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F224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
-
题名需求视角的中国能源消费氮氧化物排放研究
被引量:30
- 4
-
-
作者
施亚岚
崔胜辉
许肃
林剑艺
黄葳
-
机构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
厦门市城市代谢重点实验室
-
出处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684-2692,共9页
-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No.2014CB9538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71273252)
厦门市重点实验室项目(No.3502Z20130037)~~
-
文摘
基于经济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EIO-LCA)模型构建了中国1990—2010年能源消费氮氧化物完全排放矩阵,从需求的角度分析了氮氧化物排放在部门和不同需求间的分布结构,并通过情景模拟深入探讨了最终需求结构变化对氮氧化物排放的综合影响和拉动效应,以期探索中国氮氧化物减排的多元化途径.研究结果显示,1990—2010年中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从878万t上升到2398万t,历年来由工业部门拉动产生的氮氧化物占总量的比重高达70%左右;由最终消费拉动的氮氧化物排放比重逐年下降,资本形成和出口拉动的氮氧化物排放比重逐年上升.氮氧化物排放强度则从47.0 kg·万元-1降至6.0 kg·万元-1,其中,能源和交通部门的排放强度最高.通过情景模拟可以看出,提高最终消费比重,扩大内需有利于氮氧化物总量减排,尤其是对工业部门的减排效果显著.实现氮氧化物总量减排目标,要求在技术进步之外,积极寻求多元减排措施,以强化减排效果,突出能源和交通等重点部门的氮氧化物防治体系建设,并通过扩大内需优化最终需求结构以促进工业部门氮氧化物减排.
-
关键词
氮氧化物
需求视角
最终需求结构
经济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模型
完全排放强度
中国
-
Keywords
nitrogen oxide
consumption-based
final demand structure
economic input-output life cycle assessment model
total emission intensity
China
-
分类号
X2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
-
题名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中国八大区域碳排放强度分析
被引量:10
- 5
-
-
作者
尹伟华
张亚雄
李继峰
徐丽萍
王玢
-
机构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
出处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258-2264,共7页
-
基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A0602800)
北京市财政专项项目(PXM 2016_178215_0000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573062)
-
文摘
随着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碳减排问题研究不能不考虑中国区域间经济关联。本文利用最新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和结构分解分析对2007—2012年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进行了解析,据此判断中国各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7—2012年中国整体和八大区域的碳排放强度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其中,中部区域降幅最高,南部沿海区域降幅最低;(2)中国碳排放强度降幅度较大的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相对欠发达区域,而碳排放强度降幅较小的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相对发达区域,碳排放强度下降具有收敛性;(3)得益于节能技术进步、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转型等,直接碳排放系数效应、增加值系数效应、中间投入技术结构效应导致中国碳排放强度降低,而最终需求总规模效应则抑制碳排放强度降低;(4)直接碳排放系数效应对碳排放强度降低的贡献最大,而增加值系数效应、中间投入技术结构效应的贡献却相对较小;(5)中国各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性。未来中国碳减排政策应避免"一刀切",还要注重区域间横向联合减排,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产业投入,突破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技术,减少对高碳性产品的依赖。
-
关键词
区域间投入产出表
碳排放强度
结构分解分析
直接碳排放系数效应
增加值系数效应
中间投入产出技术结构效应
最终需求总规模效应
中国
-
Keywords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direct carbon emission coefficient effect
added value coefficient effect
intermediate input-output structure effect
total final demand effect
China
-
分类号
X32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
-
题名上海碳排放强度结构分解分析
被引量:15
- 6
-
-
作者
付雪
王桂新
魏涛远
-
机构
复旦大学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创新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
挪威国际气候和环境研究中心-奥斯陆
-
出处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124-2130,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人口城市化低碳发展战略研究”(编号:10zd&032)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不同区域低碳发展产业结构动态规划研究”(编号:10CJL033)
-
文摘
本文首次在省市级层面研究2002年至2007年上海碳排放强度下降因素,利用结构分解分析法将25个分行业综合成最终需求总量(GDP)、最终需求结构、中间生产碳排放系数、最终需求碳排放系数以及完全需求系数5个因素,结果发现最关键因素是最终需求结构,其变动会引起碳排放强度增长;GDP增长不会降低上海碳排放强度,因此为使得碳排放强度下降,需要鼓励低碳服务业和高科技产品的消费比例;中间生产过程的碳排放系数变动影响远比生活消耗的碳排放系数变动的影响较大,更应重视产业结构调整以改变能源消耗结构;第二产业中完全需要系数高的行业更需提高效率以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潜力。
-
关键词
投入产出分析
碳排放强度
结构分解分析
能源消耗
产业结构
最终需求
-
Keywords
Input output analysis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Structure decomposition
Energy consumption
Industry structure
final demand
-
分类号
X2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