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陵塬西汉帝陵风光带旅游环境承载力测算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杜忠潮 蒲玉琼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6-102,共7页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依据风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和测算方法,分别测算了五陵塬西汉帝陵风光带的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及综合承载能力.结果表明,该帝陵风光带(景区)的最小限制性因子为生态环境承载力;游客日合理承载力为...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依据风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和测算方法,分别测算了五陵塬西汉帝陵风光带的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及综合承载能力.结果表明,该帝陵风光带(景区)的最小限制性因子为生态环境承载力;游客日合理承载力为0.80×104人,年合理承载力为1.44×106人.现阶段具有接待能力的景区茂陵博物馆最高年份游客接待量已达饱和,一般年份的游客接待量属于未饱和状态;阳陵博物馆的游客接待量处于适载状态,其旅游接待潜力较富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帝陵 旅游环境承载力 测算分析
下载PDF
先秦秦汉时期的轩辕黄帝与国家认同——轩辕文化研究系列之二 被引量:4
2
作者 张红华 余卫华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80-82,共3页
先秦秦汉时期的历史文献表明,黄帝制衣冠、造舟车、立法纪、设兵营、播五谷、建屋宇、制器乐、创文字,以道义为本,一统天下。以此为基,其时帝王、士大夫通过对华夏文明的追根溯源,认同黄帝的华夏人文始祖地位,进行对黄帝的尊祖敬宗活动... 先秦秦汉时期的历史文献表明,黄帝制衣冠、造舟车、立法纪、设兵营、播五谷、建屋宇、制器乐、创文字,以道义为本,一统天下。以此为基,其时帝王、士大夫通过对华夏文明的追根溯源,认同黄帝的华夏人文始祖地位,进行对黄帝的尊祖敬宗活动,描绘以黄帝为祖先的华夏谱系,以此强化其正统、甚至一统地位,为后世一再效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秦汉时期 黄帝 华夏文明 认同
下载PDF
《赵正书》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李锐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0-89,共10页
北京大学收藏的汉简《赵正书》记载秦始皇临终接受李斯的建议,立胡亥为后,以及胡亥杀群公子、杀李斯等事,与《史记》等有相合之处,但立胡亥为后与《史记》所述沙丘之谋,则差别甚大。学界目前多倾向于仍然相信《史记》的记述。本文先从... 北京大学收藏的汉简《赵正书》记载秦始皇临终接受李斯的建议,立胡亥为后,以及胡亥杀群公子、杀李斯等事,与《史记》等有相合之处,但立胡亥为后与《史记》所述沙丘之谋,则差别甚大。学界目前多倾向于仍然相信《史记》的记述。本文先从《赵正书》所述胡亥“燔其律令及故世之藏”及湖南益阳兔子山二世元年文告中发掘有价值的史料,指明《赵正书》有可信度;进而考察秦始皇晚期的统治术及汉初的统治术,指出胡亥模仿秦始皇,而与扶苏不同,其统治术更合于当时情景,所以其继位是有合理因素的;最后分析《史记》中的有关记事,指明《赵正书》有可信性。当前的材料或许还不能让学界都信《赵正书》而不信《史记》的沙丘之谋,但是至少可以纠正只信《史记》而不信《赵正书》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正书》 汉简 《史记》 秦始皇 胡亥
下载PDF
秦汉帝陵制度与当时社会 被引量:3
4
作者 徐卫民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17,共7页
秦汉帝陵是当时社会在地下的再现,其发展变迁与当时秦汉社会密切相关。从秦始皇陵到西汉十一帝陵的发展演变,可以看出秦汉时期的帝王陵发生了重大变化,其规模巨大,厚葬严重。它们既是皇权至上的产物,又是统治者好大喜功价值观的体现。... 秦汉帝陵是当时社会在地下的再现,其发展变迁与当时秦汉社会密切相关。从秦始皇陵到西汉十一帝陵的发展演变,可以看出秦汉时期的帝王陵发生了重大变化,其规模巨大,厚葬严重。它们既是皇权至上的产物,又是统治者好大喜功价值观的体现。由于秦汉统治者把增长有限的经济力量用在了无限度的陵墓修建上,从而加速了秦汉王朝的灭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帝陵制度 社会
下载PDF
隋代帝陵制度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冉万里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2-132,共11页
隋代帝陵制度在中国古代帝陵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过渡性特征明显。一定程度上而言,泰陵的山陵制度是对西汉帝陵制度的部分恢复,而其中的一些基本特征又为唐高祖献陵所继承,这也与唐初诸多墓葬与隋墓相似较为一致,充分反映了唐初在... 隋代帝陵制度在中国古代帝陵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过渡性特征明显。一定程度上而言,泰陵的山陵制度是对西汉帝陵制度的部分恢复,而其中的一些基本特征又为唐高祖献陵所继承,这也与唐初诸多墓葬与隋墓相似较为一致,充分反映了唐初在文化面貌上对隋的继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文帝 泰陵 炀帝墓 汉代帝陵 过渡性
下载PDF
秦汉帝王顾问官制度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太祥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0年第1期1-9,共9页
秦汉建立了君主专制体制下的顾问官制度,帝王依法在自己的周围设置了太中大夫、中大夫、谏议大夫、光禄大夫、侍中、中常侍、散骑常侍、议郎、给事中、博士等一批顾问官,皆为皇帝钦定,临时差遣,大多为兼职,无办公衙署,在宫廷内或宫廷附... 秦汉建立了君主专制体制下的顾问官制度,帝王依法在自己的周围设置了太中大夫、中大夫、谏议大夫、光禄大夫、侍中、中常侍、散骑常侍、议郎、给事中、博士等一批顾问官,皆为皇帝钦定,临时差遣,大多为兼职,无办公衙署,在宫廷内或宫廷附近"待诏"或值班,位卑权重,出入禁中,侍从帝王,随时听候帝王的咨询。帝王通过"召对"、"论议"、"集议"等形式,广泛咨询顾问官的意见,充分发挥顾问官的"论思献纳"、"拾遗补阙"的职能。秦汉帝王顾问官还奉诏出使,赈济灾民,班宣风化,举实臧否,了解民情社意,为帝王提供决策信息;又精研儒家经典,撰写历史著作,整理图书文献,探讨历史发展规律,为帝王决策提供政治智慧。秦汉帝王顾问官制度加强了行政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保证帝王既"兼听"大臣意见,又能"独断"大政,使君主专制政体下的权力运作正常有序进行,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帝王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而且极大地影响了秦汉以后君主专制体制的完善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皇帝制度 宰相制度 顾问官制度
下载PDF
论秦皇汉武的齐鲁文化情结 被引量:2
7
作者 孟祥才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6期82-86,共5页
秦皇汉武都有浓厚的齐鲁文化情结,他们多次到齐鲁巡游,沐浴齐鲁文化的灵光,使自己的活动打上齐鲁文化的印记。但后来两人对儒学的态度却绝然迥异:秦始皇制造了惨烈的"焚书坑儒",汉武帝却推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秦皇汉武都有浓厚的齐鲁文化情结,他们多次到齐鲁巡游,沐浴齐鲁文化的灵光,使自己的活动打上齐鲁文化的印记。但后来两人对儒学的态度却绝然迥异:秦始皇制造了惨烈的"焚书坑儒",汉武帝却推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政策。两者的天渊之别源于不同的时代条件和他们各自的不同应对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始皇 汉武帝 齐鲁文化情结 文化政策
下载PDF
腰痛-历史沿革与文献探微 被引量:33
8
作者 谭伟伟 何升华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6年第3期87-88,93,共3页
腰痛古代中医文献称之为"腰腿痛""腰胯痛""痹症",可追溯到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首次出现"腰痛",为肾精亏虚、寒湿外邪、外伤瘀血、脏腑经络病变和情志内伤;隋唐医家认识更趋完善,《诸病源候... 腰痛古代中医文献称之为"腰腿痛""腰胯痛""痹症",可追溯到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首次出现"腰痛",为肾精亏虚、寒湿外邪、外伤瘀血、脏腑经络病变和情志内伤;隋唐医家认识更趋完善,《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归纳为阳气虚衰、风寒侵袭、肾精亏虚、跌坠伤筋、久卧湿地五大类,另有饭后即卧、大便强努、笑多和卒然伤损亦可引起;宋金元涌现出大量名医名家,《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丹溪心法》除延续《内经》中肾虚、瘀血、闪搓等,认为痰饮、湿热也是重要病因;明清《景岳全书》:真阴虚证为主,实邪较为少见,《证治准绳》:肾虚是根本,余者皆为标也,《症因脉治》"湿热岁气"致腰痛,《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医宗金鉴》《四圣心源》《金匮翼》《冯氏锦囊秘录》等,延续历代医家,补充脾湿肝郁、闪挫气滞、湿热岁气、食积、久坐而致腰痛,及妇人童子腰痛等。近现代认为气血、经络与脏腑功能失调和腰痛密切相关,辨证分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脊柱结核、梨状肌综合征、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泌尿系疾患(如肾结石、肾盂肾炎等)、妇科疾患(盆腔炎、子宫盆腔瘀血等)均可引起腰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痛 腰腿痛 腰胯痛 痹症 秦汉 黄帝内经 隋唐 诸病源候论 备急千金要方 宋金元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丹溪心法 明清 景岳全书 医宗金鉴 四圣心源 现代 辨证分型
下载PDF
西汉帝陵布局浅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邸楠 《榆林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30-35,共6页
位于关中地区的十一座西汉帝陵,在位置和布局上是否有规律,一直引来人们不断的争论,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其陵寝兴建必然符合当时社会的“礼制”,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词 西汉帝陵 丧葬制度 昭穆制度 陵园布局
下载PDF
“罪己”并非悔过——由汉代诏令看“罪己诏”的界定 被引量:1
10
作者 魏昕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21-127,共7页
关于汉代罪己诏的含义,学界众说纷纭。对现存汉代罪己诏进行考察可知:其颁布与皇帝因自身过失而主动承认错误没有必然联系,它实质上是皇帝以罪己为由,通过宣扬浓厚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以塑造德行神圣的皇帝形象并维护皇权的产物... 关于汉代罪己诏的含义,学界众说纷纭。对现存汉代罪己诏进行考察可知:其颁布与皇帝因自身过失而主动承认错误没有必然联系,它实质上是皇帝以罪己为由,通过宣扬浓厚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以塑造德行神圣的皇帝形象并维护皇权的产物。狭义的"罪己诏"以罪己作为诏令的核心内容;广义的"罪己诏"则只是使用了一些罪己套语,为诏令的官方表达提供了一种范式而已。从内容来看,罪己诏又可分为责任型罪己和悔过型罪己两种类型,前者的数量远大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诏令 罪己诏 责任意识 汉武帝《轮台诏》 汉成帝《罢昌陵诏》 责任型罪己 悔过型罪己
下载PDF
先秦秦汉时期的轩辕黄帝与国家认同——轩辕文化研究系列之二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世明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80-83,共4页
先秦秦汉时期的历史文献表明,黄帝制衣冠、造舟车、立法纪、设兵营、播五谷、建屋宇、制器乐、创文字,以道义为本,一统天下。以此为基,其时帝王、士大夫通过对华夏文明的追根溯源,认同黄帝的华夏人文始祖地位,进行对黄帝的尊祖敬宗活动... 先秦秦汉时期的历史文献表明,黄帝制衣冠、造舟车、立法纪、设兵营、播五谷、建屋宇、制器乐、创文字,以道义为本,一统天下。以此为基,其时帝王、士大夫通过对华夏文明的追根溯源,认同黄帝的华夏人文始祖地位,进行对黄帝的尊祖敬宗活动,描绘以黄帝为祖先的华夏谱系,以此强化其正统、甚至一统地位,为后世一再效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秦汉时期 黄帝 华夏文明 认同
下载PDF
“天下”观与秦皇汉武时代的美术史——《秦始皇至汉武帝时代对“天下”观念的视觉艺术形塑》导论
12
作者 刘晓达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4年第2期8-15,共8页
本文从东周至秦汉中期政治与社会转型的视角出发,在细致回顾与评析学界对"天下"观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从美术史视角通过分析这一时期衍生的带有皇权建构与空间表现特征的美术材料,从而提出对该课题进行重新研讨的可行性。
关键词 东周至秦汉转型 秦皇汉武时代 天下观 学术史回顾 美术
下载PDF
从功德到人心:秦汉皇帝即位理念之变迁
13
作者 吴方基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101-107,共7页
秦汉确立皇帝即位理念:功、德、天命与人心,不同的皇帝即位都有不同的诠释,随时变化、发展和完善。秦始皇即位理念是"功","功高三皇,德过五帝"被认为主要是"武德","功"与"德"同一;... 秦汉确立皇帝即位理念:功、德、天命与人心,不同的皇帝即位都有不同的诠释,随时变化、发展和完善。秦始皇即位理念是"功","功高三皇,德过五帝"被认为主要是"武德","功"与"德"同一;刘邦即位,"功"为军功,"德"为恩德,"功"和"德"分离;文帝即位,"德"扩展为"贤圣仁孝";至刘秀即位时,"德"是文德,是恩惠士民的政策与制度。"天命"自文帝时提出,武帝时以儒学诠释而发展完善;到东汉时受谶纬思潮的影响,"天命"来自谶言。"人心"在文帝时是诸侯、军士拥护,百姓人人自安之心,更始时是思汉之心,刘秀即位则成为百姓渴望安定之心。汉代即位理念影响深远,魏晋至隋开国皇帝即位又对各理念予以诠释,出现新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即位理念 天命 人心
下载PDF
秦汉陵墓“列树成林”礼俗
14
作者 王子今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5-14,共10页
秦汉时期丧葬制度出现完备化、定型化的趋向,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陵墓“山林”营造成为值得注意的现象。“树草木以象山”或“列树成林”以显现生机,或有利于墓主威势的表现与灵魂的上升。帝陵有以“溉树”为职任的守视者。禁... 秦汉时期丧葬制度出现完备化、定型化的趋向,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陵墓“山林”营造成为值得注意的现象。“树草木以象山”或“列树成林”以显现生机,或有利于墓主威势的表现与灵魂的上升。帝陵有以“溉树”为职任的守视者。禁止“樵牧”以保护陵墓植被,是国家机器予以明确的“守陵”“守冢”“守墓”人员的责任。民间冢墓也特别注意林木的保护。相关制度礼俗成为长久继承的文化传统。陵墓植被保护,是宗法意识影响久远的表现,也体现出当时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陵墓 山林 樵采 植被 生态环境
下载PDF
汉文化与西部时代——立足于《史记》的考察
15
作者 梁中效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5-14,共10页
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周秦汉唐是以千里蜀道为轴心的西部时代;宋元明清是以万里大运河为轴心的东部时代。中华文明起源于西部,《史记》全面阐述了文明的西部起源论。中华文化兴盛于天府,司马迁将秦汉王朝崛起强盛视为秦蜀天府之国经济... 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周秦汉唐是以千里蜀道为轴心的西部时代;宋元明清是以万里大运河为轴心的东部时代。中华文明起源于西部,《史记》全面阐述了文明的西部起源论。中华文化兴盛于天府,司马迁将秦汉王朝崛起强盛视为秦蜀天府之国经济文化繁荣的结果。大汉盛世奠基于西部,辉煌灿烂的汉武帝时代是以西部为大舞台走向世界的,汉代奏响了中华文明由西部丝绸之路走向世界的黄钟大吕。龙马精神形成于西部,开拓进取、恢宏大气的大汉雄风是以马文化为标志的,甘肃河西走廊出土的"马踏飞燕"铜奔马就是汉代龙马精神的形象写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秦汉王朝 天府之国 丝绸之路 武帝时期 西部时代
下载PDF
秦文化旅游价值分析与开发构想
16
作者 王彦锐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94-97,共4页
文化旅游是现代旅游向深层发展的必然。秦文化作为西安精品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有着很大的旅游开发潜力。在对其旅游价值的利用、开发上,可借鉴近几年西安开发唐文化旅游资源的做法和经验。本文以秦兵马俑和秦始皇陵的旅游开发为例,从... 文化旅游是现代旅游向深层发展的必然。秦文化作为西安精品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有着很大的旅游开发潜力。在对其旅游价值的利用、开发上,可借鉴近几年西安开发唐文化旅游资源的做法和经验。本文以秦兵马俑和秦始皇陵的旅游开发为例,从旅游价值的开发角度来发掘秦文化的现代价值。根据秦文化旅游的资源条件优势,提出发展秦文化旅游的措施:一是要大力营造秦文化旅游的氛围;二是要着力打造专项文化旅游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文化 文化旅游 秦兵马俑 秦始皇陵
下载PDF
汉杜陵和三兆村的文化保护与城市化研究
17
作者 车宝仁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第3期76-78,81,共4页
汉宣帝杜陵、杜陵县城邑遗址,以及三兆村历史文化很丰富。应认真发掘与弘扬。研究城市化发展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的方法。这些问题都集中在三兆村的拆迁改造问题上。这里的城市化建设拆迁改造,应当以兴修城市规划道路入手,先修曲江管委... 汉宣帝杜陵、杜陵县城邑遗址,以及三兆村历史文化很丰富。应认真发掘与弘扬。研究城市化发展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的方法。这些问题都集中在三兆村的拆迁改造问题上。这里的城市化建设拆迁改造,应当以兴修城市规划道路入手,先修曲江管委会旁上下绕城高速穿过三兆村、杜陵到长安的大道,再修向南上杜陵的司马道。这两条道路,能改善交通,有利于村民富裕,并将修路的拆迁户建新村古镇,发展旅游,同时切割村庄,为将来分块拆迁改造创造开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宣帝杜陵 三兆村 历史文化 城市化建设
下载PDF
论陕北汉画像石中荆轲刺秦王故事的隐喻与象征
18
作者 刘向斌 刘国伟 《中原文化研究》 2021年第5期93-98,共6页
从文本到图像,荆轲刺秦王故事的隐喻内涵一直在变化。《战国策》的故事具有大势所趋、非人力能为的时势隐喻,《史记》的故事具有赞美重然诺、崇信义、尚名节的时代精神及褒扬“以暴制暴”的反抗意识等隐喻倾向。经由叙事文本转为叙事图... 从文本到图像,荆轲刺秦王故事的隐喻内涵一直在变化。《战国策》的故事具有大势所趋、非人力能为的时势隐喻,《史记》的故事具有赞美重然诺、崇信义、尚名节的时代精神及褒扬“以暴制暴”的反抗意识等隐喻倾向。经由叙事文本转为叙事图像之后,荆轲刺秦王故事的隐喻内涵再次发生变化。尤其在陕北汉画像石中,该故事总居于图像叙事网络的核心位置,象征着过去,连接着现在与未来,并与象征着现在的生活图景、象征着未来的仙界图景一起,构建起完整的时间链条和生命循环,具有期盼生命不息、渴望长生永寿的隐喻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 汉画像石 荆轲 秦王 隐喻
下载PDF
传统政治视野下的秦汉史取鉴发微
19
作者 王健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62-69,共8页
对秦汉史的取鉴起步于汉代。史学与经学教育分立的转折出现于南北朝时期,促成了帝王经史并重的习学风气。至隋唐时期,史学教育开始纳入帝王教育的制度化范畴。宋代以"侍讲侍读,日进经史"为标志,帝王习史的制度化达到了一个新... 对秦汉史的取鉴起步于汉代。史学与经学教育分立的转折出现于南北朝时期,促成了帝王经史并重的习学风气。至隋唐时期,史学教育开始纳入帝王教育的制度化范畴。宋代以"侍讲侍读,日进经史"为标志,帝王习史的制度化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明清皇帝的经筵制度和研读经史做法更趋务实。历代帝王注重从正面汲取秦汉统治的成功经验,产生不少良性的施政效果,也注意规避秦汉施政的重大教训。后世君主对秦汉帝王术滥用导致的黑暗政治加以效尤,其危害不可低估。中古帝王取鉴秦汉的行为,彰显了秦汉史资源所蕴含的政治指导价值和启迪意义,为深刻认识历史借鉴的得失提供了生动的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史学 帝王教育 政治鉴戒 殊礼异务
下载PDF
聚落型文化遗产整合保护空间网络构建研究--以陕西省汉唐帝陵群为例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杨钰华 芮旸 +1 位作者 王兴 赵思敏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8-105,共8页
构建联系而完整的遗产地空间体系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国际共识和国内实践需求,但既有研究主要聚焦线性文化遗产。鉴于此,针对聚落型文化遗产,结合研究的网络化转向,提出遗产网络空间组织模式及其构建路径和方法;以陕西省汉唐帝陵群为例... 构建联系而完整的遗产地空间体系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国际共识和国内实践需求,但既有研究主要聚焦线性文化遗产。鉴于此,针对聚落型文化遗产,结合研究的网络化转向,提出遗产网络空间组织模式及其构建路径和方法;以陕西省汉唐帝陵群为例,构建帝陵间交通和旅游网络关系矩阵,综合运用中心度指标、捷夫模式、凝聚子群分析、加权核密度估计、引力模型等方法,识别帝陵网络节点、集群、轴线,形成“点—群—轴—网”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汉唐帝陵网络节点分3个层级,其中7个一级节点与杜陵、桥陵、乾陵3个二级节点构成网络的核心节点。节点中心性主要受其结构位置影响,与其旅游利用程度也有关联。2)汉唐帝陵网络中存在3大派系、7个小团体以及基于此划分的乾县—礼泉—泾阳唐陵、泾阳—三原—富平唐陵、蒲城唐陵、咸阳原帝陵、西安东南台塬汉陵5大集群和汉云陵、汉太上皇陵、唐光陵3个相对孤立的节点。3)汉唐帝陵网络的轴线为“一弧、一纵、两横”,分两主两次,连接核心节点和集群,形成“十点辐射引领、五群协调发展、四轴串联带动”的整合保护空间网络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型文化遗产 网络 空间结构 空间组织模式 汉唐帝陵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