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ULTI-SCALE STRUCTURES IN EMULSION AND MICROSPHERE COMPLEX SYSTEMS 被引量:1
1
作者 Guanghui Ma Fangling Gong +3 位作者 Guohua Hu Dongxia Ha Rong Liu Renwei Wang 《China Particu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5年第6期296-303,共8页
Multi-scale structures involved in emulsion and microsphere complex systems a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The stability and spatio-temporal structures of emulsions, as well as nano-structures formed on the surface of m... Multi-scale structures involved in emulsion and microsphere complex systems a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The stability and spatio-temporal structures of emulsions, as well as nano-structures formed on the surface of microspheres after polymerization, are affected by the molecular emulsifier/stabilizer structures and the adsorbed emulsifier/stabilizer nano-structures on the oil/water interface. The broad size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of surface features of droplets are responsible for variations of the adsorbed emulsifier/stabilizer structures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emulsions. On the other hand, preparation of a uniformly sized emulsion and employment of a combined emulsifier/stabilizer system can preserve the stability of the emulsions and microspheres. The above phenomena should be modeled by a multiscale method,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individual emulsion systems and realize the desired nano-structures of microspheres by choosing adequate emulsifier/stabilizer and experimental parame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scale structure spatio-temporal structure emulsion MICROSPHERE emulsifier/stabilizer nano-structure
原文传递
琥珀酰化改性对猪肝蛋白乳化特性的影响与机理研究
2
作者 郭晨晨 耿宏庆 +2 位作者 徐毅 唐永欣 尚永彪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2-208,共7页
猪肝是优质的动物蛋白来源,但天然猪肝蛋白乳化性较差,为了改善其性质,提升猪肝的加工附加值,该实验制备猪肝蛋白溶液,以琥珀酸酐的添加量为变量,测定酰化度指标并考察对猪肝蛋白乳化性质、蛋白质颗粒状态、分子结构等的影响。结果表明... 猪肝是优质的动物蛋白来源,但天然猪肝蛋白乳化性较差,为了改善其性质,提升猪肝的加工附加值,该实验制备猪肝蛋白溶液,以琥珀酸酐的添加量为变量,测定酰化度指标并考察对猪肝蛋白乳化性质、蛋白质颗粒状态、分子结构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琥珀酸酐添加量的增加,猪肝蛋白的酰化度、乳化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乳液Zeta电位以及乳液油滴表面蛋白质吸附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乳液粒径、蛋白质表面疏水性呈下降趋势,蛋白质的高级结构发生了变化。猪肝蛋白溶液(质量浓度10 mg/mL)酰化处理时琥珀酸酐的最佳添加量为0.10 g/g Pro,此条件下猪肝蛋白的乳化活性由9.550 m^(2)/g提高到了64.135 m^(2)/g。琥珀酸酐通过共价结合与猪肝蛋白发生反应,引起蛋白质结构的改变,能显著改善猪肝蛋白的乳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肝蛋白 琥珀酰化改性 乳化活性 分子结构 机理
下载PDF
超声耦合加热制备明胶稳定的水包油型乳液的研究
3
作者 胡恩民 姚秀宁 +9 位作者 许钰琴 方顺 李雪晴 严慧敏 樊智豪 叶敏 戚军 熊国远 李超 贾敬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83,共6页
热加工可导致水包油型乳液失稳,因此利用热加工制备乳液对拓展乳液在热加工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主要通过对乳液粒径、乳析指数、显微结构、Zeta电位和界面蛋白负载量等指标的测定,研究热超声时间(0、20、40、60 min)对乳液稳... 热加工可导致水包油型乳液失稳,因此利用热加工制备乳液对拓展乳液在热加工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主要通过对乳液粒径、乳析指数、显微结构、Zeta电位和界面蛋白负载量等指标的测定,研究热超声时间(0、20、40、60 min)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超声耦合加热可以形成对热稳定的明胶稳定的水包油型乳液。随着超声时间延长到40 min,乳析指数降低到82.40%、乳液稳定系数增加至62.60%;随着热超声时间进一步延长,乳析指数增加,乳液稳定系数下降。这些结果表明热超声40 min可形成热稳定的乳液,此时乳液体积平均粒径最低,为1.00μm,油滴微观大小与粒径结果相一致。进一步研究发现热超声40 min制备的乳液的界面蛋白负载量最高(7.35 mg/m^(2)),虽然此时Zeta电位的绝对值降低至16.69 mV,表明热超声40 min形成稳定乳液的关键因素是界面蛋白引起的空间位阻作用而非静电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胶 乳液 界面结构 乳化性 热超声
下载PDF
预加热处理对甘薯蛋白乳化特性的影响
4
作者 费扬 张吴昊 +3 位作者 霍艳荣 李永新 杨虎清 陈刚 《中国粮油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8-95,共8页
为探究预加热处理对甘薯蛋白乳化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预加热处理(90℃)后的甘薯蛋白制备蛋白乳液,对蛋白乳化稳定性指数(ESI)、蛋白乳化活性指数(EAI)、乳液液滴粒径、Zeta电位和流变学特性进行测定。采用远紫外圆二色光谱法表征甘薯蛋... 为探究预加热处理对甘薯蛋白乳化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预加热处理(90℃)后的甘薯蛋白制备蛋白乳液,对蛋白乳化稳定性指数(ESI)、蛋白乳化活性指数(EAI)、乳液液滴粒径、Zeta电位和流变学特性进行测定。采用远紫外圆二色光谱法表征甘薯蛋白经预加热处理后的二级结构变化。随着预加热处理时间延长至10 min,ESI值提高约80%,Zeta电位绝对值增大约50%,EAI值降低约30%,乳液液滴粒径下降约20%;稳态流变学结果表明乳液表观黏度逐渐增大;动态流变学结果表明乳液结构强度逐步增强;远紫外圆二色光谱实验表明,预加热处理后甘薯蛋白的α-螺旋、β-折叠含量下降,而β-转角、无规则卷曲含量有所上升。研究结果表明,适度时间预加热处理(5~10 min,90℃)能改善甘薯蛋白的乳化稳定性,但会弱化乳化活性,归因于甘薯蛋白结构的改变以及蛋白表面净电荷的改变,为预加热处理调控蛋白乳液特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蛋白 预加热处理 乳化稳定性 乳化活性 蛋白结构
下载PDF
金枪鱼复合蛋白体系乳化特性分析与工艺优化
5
作者 王晋 高飞 +3 位作者 江燕 方巧飞 余海霞 张小军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213-219,共7页
为改善金枪鱼肌肉蛋白的功能特性、提高金枪鱼乳糜液稳定性,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不同质量分数的油脂、大豆蛋白和乳清蛋白的添加对乳糜液的白度、持水力、粒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等指标特性的影响,再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乳糜液稳定性的... 为改善金枪鱼肌肉蛋白的功能特性、提高金枪鱼乳糜液稳定性,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不同质量分数的油脂、大豆蛋白和乳清蛋白的添加对乳糜液的白度、持水力、粒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等指标特性的影响,再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乳糜液稳定性的配方参数。结果表明,油脂的添加可提高金枪鱼乳糜液的持水力,但过多的油脂会使乳糜液体系过稀,保水能力降低,油脂质量分数超过20%后油脂析出,粒径达到了695.01 nm,乳化稳定性降低。添加油脂与大豆蛋白对金枪鱼乳糜液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最佳乳化工艺为:油脂含量9.41%、大豆蛋白含量1.47%、乳清蛋白含量2.99%,此时的乳化活性为96.10 mL/g,乳化稳定性为74.55%,乳糜液稳定性好,不易分层析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枪鱼 乳糜液 复合蛋白 乳化活性 乳化稳定性
下载PDF
反应性乳化剂及其乳液聚合 被引量:31
6
作者 彭顺金 张贵军 +2 位作者 方华 陈正国 程时远 《涂料工业》 CAS CSCD 1999年第5期36-39,共4页
总结了反应性乳化剂的几种主要类型和结构特征。
关键词 乳液聚合 乳化剂 表面活性 引发剂 反应性
下载PDF
大豆分离蛋白-磷脂复合乳化体系的制备及pH对其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王欢 冯红霞 +4 位作者 张雅娜 王妍 李杨 江连洲 王晶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159-162,176,共5页
以大豆为原料,采用碱溶酸沉法制备大豆分离蛋白,与大豆磷脂、葵花油在均质机的作用下制备复合乳化体系,经单因素实验确定乳化体系制备参数:大豆分离蛋白∶大豆磷脂(w/w)=10∶1,水相∶油相(v/v)=3∶1,大豆分离蛋白含量为10mg/mL,均质时间... 以大豆为原料,采用碱溶酸沉法制备大豆分离蛋白,与大豆磷脂、葵花油在均质机的作用下制备复合乳化体系,经单因素实验确定乳化体系制备参数:大豆分离蛋白∶大豆磷脂(w/w)=10∶1,水相∶油相(v/v)=3∶1,大豆分离蛋白含量为10mg/mL,均质时间:30s,均质速度:20000r/min。选择不同pH缓冲液处理复合乳化体系,进行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粒径分析及显微镜观察发现大豆分离蛋白-磷脂复合乳化体系在pH≥7环境下,乳化体系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磷脂 乳化活性 乳化稳定性 PH
下载PDF
有机硅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共聚合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宝莲 张日新 +2 位作者 魏冬青 刘忠义 姚康德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6期193-197,共5页
针对传统乳液在耐水性和附着力等方面存在的缺陷,研究了十一烯酸钠为表面活性共聚单体的丙烯酸酯无皂乳液聚合及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当乳化剂用量为3%,采用种子乳液法时,乳液在聚合过程和贮存过程中都很稳定.与丙烯酸酯乳液... 针对传统乳液在耐水性和附着力等方面存在的缺陷,研究了十一烯酸钠为表面活性共聚单体的丙烯酸酯无皂乳液聚合及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当乳化剂用量为3%,采用种子乳液法时,乳液在聚合过程和贮存过程中都很稳定.与丙烯酸酯乳液聚合比较,用有机硅开环体改性丙烯酸酯孔液的合成较困难,这是由于有机硅在较高的温度下易水解,生成凝胶.加入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并将保温温度降至60℃后,成功制得稳定的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无皂乳液.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乳胶粒都是均一的核-壳球形结构,粒径大小为0.04~0.4μm.无皂乳液的耐水性要远优于普通乳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皂乳液聚合 有机硅聚合物 丙烯酸酯乳液 表面活性单体
下载PDF
双子表面活性剂对海上S油田稠油降粘性能评价 被引量:15
9
作者 王大威 张健 +3 位作者 吕鑫 何春百 李强 谭业邦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9-113,共5页
针对海上S油田地层中胶质和沥青质含量高、稠油粘度大和水驱采收率低的问题,采用双子表面活性剂RB107对S油田稠油进行降粘实验,评价其乳化浓度、聚集形态、界面活性、润湿性和稳定性等,在此基础上通过物理模拟驱油实验考察其驱油性能。... 针对海上S油田地层中胶质和沥青质含量高、稠油粘度大和水驱采收率低的问题,采用双子表面活性剂RB107对S油田稠油进行降粘实验,评价其乳化浓度、聚集形态、界面活性、润湿性和稳定性等,在此基础上通过物理模拟驱油实验考察其驱油性能。结果显示:在油藏条件下,当质量分数为0.3%、油水体积比为50∶50时,可使稠油粘度降低97%,使油水界面张力降至0.165 6 m N/m,说明双子表面活性剂RB107在较低浓度下具有较强降粘性能和界面活性;乳化速度为0.24 m L/min,油水乳状液油珠分散均匀且直径小,说明RB107具有较快的乳化速度和较强的稳定性;RB107溶液与原油基底的接触角为10.8°,说明对油水界面具有较强的润湿性;其可在水驱的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0.1%,说明RB107对S油田稠油具有良好的降粘效果,可作为S油田稠油的降粘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双子表面活性剂 乳状液 乳化降粘 采收率 海上S油田
下载PDF
三种不同脂肪酸组成的油脂乳化液的理化性质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朱波 蒋将 +2 位作者 李进伟 孟宗 刘元法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103-107,112,共6页
研究了以天然豌豆蛋白(NPPI)及pH12偏移处理豌豆蛋白(BPPI)作为乳化剂,与三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异很大的植物油(山茶油、葵花籽油和亚麻籽油)形成O/W乳化液,探讨蛋白改性和植物油种类对乳状液的乳化性能、氧化稳定性、流变性能和微观... 研究了以天然豌豆蛋白(NPPI)及pH12偏移处理豌豆蛋白(BPPI)作为乳化剂,与三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异很大的植物油(山茶油、葵花籽油和亚麻籽油)形成O/W乳化液,探讨蛋白改性和植物油种类对乳状液的乳化性能、氧化稳定性、流变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BPPI有利于改善乳状液的理化性质。富含油酸的山茶油乳状液的氧化稳定性较好,但乳化稳定性最差,富含亚麻酸的亚麻籽油乳化液则相反,实际应用中可选择营养丰富、价格低廉的葵花籽油作为乳化液的油相。对开发高附加值的豌豆蛋白产品及拓宽其应用领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蛋白 乳化液 乳化性能 氧化稳定性
下载PDF
匀浆机转速、pH值和肌原纤维蛋白质浓度对肌原纤维蛋白质乳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郭延娜 吴菊清 +1 位作者 周光宏 徐幸莲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71-1377,共7页
为探讨匀浆机转速、pH值、肌原纤维蛋白质浓度对肌原纤维蛋白质乳化特性(包括乳化活性指数和乳化稳定性指数)的影响,用粘度计测定乳化液粘度并在显微镜下观察乳状液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匀浆机转速从4 000 r/min到10 000 r/min时,形成... 为探讨匀浆机转速、pH值、肌原纤维蛋白质浓度对肌原纤维蛋白质乳化特性(包括乳化活性指数和乳化稳定性指数)的影响,用粘度计测定乳化液粘度并在显微镜下观察乳状液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匀浆机转速从4 000 r/min到10 000 r/min时,形成的乳状液的乳化活性指数和乳化稳定性指数匀呈增大趋势;pH值在等电点附近时乳化活性指数最高而乳化稳定性最差,pH值在6.0到7.0之间,乳化活性指数和乳化稳定性指数均变化不明显;肌原纤维蛋白质浓度在1 mg/ml到15 mg/ml范围内,随着蛋白质浓度的升高乳状液的乳化活性指数显著降低,而乳化稳定性显著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原纤维蛋白 乳化 乳化活性 乳化稳定性
下载PDF
物理作用力对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周荧 黄行健 +2 位作者 吕思伊 卢琪 潘思轶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1-74,共4页
研究物理作用力对4种供试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的影响。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NaCl、NaSCN、尿素和1,2-丙二醇处理大豆分离蛋白以改变其物理作用力。研究结果表明:随着NaCl和NaSCN浓度的增加,乳化活性指数(EAI)值均呈先降低再升... 研究物理作用力对4种供试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的影响。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NaCl、NaSCN、尿素和1,2-丙二醇处理大豆分离蛋白以改变其物理作用力。研究结果表明:随着NaCl和NaSCN浓度的增加,乳化活性指数(EAI)值均呈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说明静电作用力起主导作用,疏水相互作用不利于乳化性。随着NaCl和NaSCN浓度的升高,乳化稳定性(ES)值均降低,说明静电作用力起主导作用,并且比疏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强。加入尿素可使蛋白质的疏水基团暴露出来,使EAI值升高,但是加入不同浓度的尿素对乳化性的影响差别不大。EAI值随着1,2-丙二醇浓度的升高而升高,说明氢键相互作用利于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静电相互作用 疏水相互作用 乳化性 乳化稳定性
下载PDF
酶法改善卵白蛋白乳化性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许美玉 王希希 +4 位作者 黄群 林超 宋洪波 王艺伟 滕慧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50-155,共6页
采用碱性蛋白酶通过酶法改性以改善卵白蛋白乳化性。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乳化活性为响应值,选取酶解时间、pH、酶解温度为考察因素,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原理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响应面分析。获得卵白蛋白乳化性的酶法改性最... 采用碱性蛋白酶通过酶法改性以改善卵白蛋白乳化性。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乳化活性为响应值,选取酶解时间、pH、酶解温度为考察因素,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原理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响应面分析。获得卵白蛋白乳化性的酶法改性最佳工艺为:底物浓度1.0%、酶用量30000 U/g、酶解时间195 min、p H9.0、酶解温度38℃。在此条件下改性卵白蛋白乳化活性为0.967±0.031,乳化活性相比未改性提高89.61%,说明碱性蛋白酶改性改善卵白蛋白乳化性效果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白蛋白 碱性蛋白酶 酶法改性 乳化活性 乳化稳定性
下载PDF
初乳乳化工艺对W/O/W型复乳稳定性和药物包埋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魏慧贤 钟芳 麻建国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59-665,共7页
研究了用两步乳化法制备W/O/W型复合乳状液的过程中,初乳制备时的乳化工艺参数(分散速度和分散时间)对复乳的稳定性和药物包埋率的影响规律。用离心分层稳定性评价复乳的稳定性,高效液相法测定胰岛素在复乳中的包埋率,初乳的黏度和粒度... 研究了用两步乳化法制备W/O/W型复合乳状液的过程中,初乳制备时的乳化工艺参数(分散速度和分散时间)对复乳的稳定性和药物包埋率的影响规律。用离心分层稳定性评价复乳的稳定性,高效液相法测定胰岛素在复乳中的包埋率,初乳的黏度和粒度分布也被测定。实验结果表明,相同的配方下,初乳制备时的乳化工艺参数对复乳的稳定性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复乳的药物包埋率影响显著。主要影响规律是:乳化强度的提高使初乳的粒径减小,黏度增大,对药物的包埋率提高,但是过高的乳化强度使初乳的分散相液滴发生絮凝和聚结,初乳黏度反而降低,复乳的药物包埋率随之下降。结论:复乳的药物包埋率与初乳相的黏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9137,而复乳的分层稳定性与初乳的制备工艺没有明显的关系。在本研究中使复乳的药物包埋率最高的初乳制备工艺参数为:Ultra-TurraxT25高速分散乳化器分散速度9500r·min-1,分散时间6min;此工艺下胰岛素的包埋率达到8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W复乳 两步乳化法 乳化工艺参数 离心稳定性 胰岛素包埋率
下载PDF
木瓜蛋白酶改性对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慈峰 曹雁平 +1 位作者 许朵霞 王蓓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9-63,共5页
研究了木瓜蛋白酶改善大豆分离蛋白的乳化性能,分析了不同底物浓度、酶质量分数、酶解时间对其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大豆分离蛋白的酶解条件,即:底物浓度为6%,酶质量分数为0.15%,酶解时间为0.5 h,在该条件下... 研究了木瓜蛋白酶改善大豆分离蛋白的乳化性能,分析了不同底物浓度、酶质量分数、酶解时间对其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大豆分离蛋白的酶解条件,即:底物浓度为6%,酶质量分数为0.15%,酶解时间为0.5 h,在该条件下大豆分离蛋白溶液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分别提高了20%和18%。其中底物浓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酶质量分数次之,酶解时间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酶解改性 木瓜蛋白酶 乳化活性 乳化稳定性
下载PDF
不同处理方式对鹰嘴豆分离蛋白乳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顾楠 张子沛 +1 位作者 吴锦波 赵国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58-161,共4页
研究发现微波、超声波、超高压、不同的pH、不同的油含量和不同的离子浓度等都能够影响鹰嘴豆分离蛋白的乳化性质:当微波处理时间为60s,其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都达到最大值;当超声波处理时间为4min时,其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达到最大值... 研究发现微波、超声波、超高压、不同的pH、不同的油含量和不同的离子浓度等都能够影响鹰嘴豆分离蛋白的乳化性质:当微波处理时间为60s,其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都达到最大值;当超声波处理时间为4min时,其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达到最大值;当压力为400MPa时,其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达到最大值;当pH在5.0时,鹰嘴豆蛋白的乳化活力最小,乳化稳定性最高;当NaCl浓度在0.2mol/L时,乳化活性最小,乳化稳定性最高;当加油量在10~30mL范围内,乳化活性逐渐增加,乳化稳定性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鹰嘴豆 分离蛋白 乳化活性 乳化稳定性
下载PDF
高分子乳化剂在丙烯酸酯乳液共聚物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7
作者 鲁德平 熊传溪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6-28,共3页
用丙烯酰胺系列高分子乳化剂和小分子乳化剂分别制备了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完全含高分子乳化剂的试样粘度最大 ,乳液粒子的粒径最大 ,乳液膜与水的接触角最大 ,且其乳液粒子以串接的形式出现。含高分子和小分子乳化剂的试样 ,粒子呈现... 用丙烯酰胺系列高分子乳化剂和小分子乳化剂分别制备了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完全含高分子乳化剂的试样粘度最大 ,乳液粒子的粒径最大 ,乳液膜与水的接触角最大 ,且其乳液粒子以串接的形式出现。含高分子和小分子乳化剂的试样 ,粒子呈现多边形形态 ,且表面有明暗不同色泽的区域。本文同时也对比了两种乳化剂对乳液基本物理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酯 高分子 乳化剂 形态结构 共聚物
下载PDF
纯丙乳液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8
作者 陈立军 张心亚 +2 位作者 黄洪 沈慧芳 陈焕钦 《中国胶粘剂》 CAS 2005年第9期34-38,共5页
纯丙乳液是甲基丙烯酸酯类、丙烯酸酯类、丙烯酸三元共聚乳液的简称,是一种重要的中间产品或原料。常规的乳液聚合制备的纯丙乳液,性能较差,不能满足纯丙乳液的实际应用要求。综述了纯丙乳液在微量功能单体的引入、乳化体系、引发体系... 纯丙乳液是甲基丙烯酸酯类、丙烯酸酯类、丙烯酸三元共聚乳液的简称,是一种重要的中间产品或原料。常规的乳液聚合制备的纯丙乳液,性能较差,不能满足纯丙乳液的实际应用要求。综述了纯丙乳液在微量功能单体的引入、乳化体系、引发体系及聚合工艺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指出获得性能优良纯丙乳液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丙乳液 乳化剂 引发剂 核壳结构 互穿网络 微乳液聚合
下载PDF
可聚合乳化剂合成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 被引量:5
19
作者 肖新颜 王叶 万彩霞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33-138,共6页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HFMA)等为主要单体,烯丙氧基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铵(DNS-86)为可聚合乳化剂,采用预乳化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考察了DNS-86和HFMA用...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HFMA)等为主要单体,烯丙氧基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铵(DNS-86)为可聚合乳化剂,采用预乳化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含氟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考察了DNS-86和HFMA用量对乳液耐电解质稳定性及涂膜耐水性的影响,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透射电镜、差示扫描量热法、接触角及热重分析等方法对乳液及其涂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DNS-86和HFMA用量分别为2.2%和8%(质量分数)时,与常规复合乳化剂(OP-10/SDS)相比,采用可聚合乳化剂DNS-86制备的乳液的耐电解质稳定性提高,涂膜的耐水性增强;HFMA有效地参与了乳液共聚;乳胶粒子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核层和壳层共聚物的玻璃化温度分别为261.11K和300.48K;HFMA用量为8%时,涂膜?空气界面的水接触角达94.1,°乳液涂膜的分解温度较纯丙乳液提高48K,涂膜的疏水性和耐热性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聚合乳化剂 乳液聚合 含氟聚丙烯酸酯 核壳结构 无皂乳液
下载PDF
乳化剂对核壳含氟苯丙乳胶粒形貌及涂膜润湿性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徐桂龙 邓丽丽 +4 位作者 文秀芳 皮丕辉 郑大锋 程江 杨卓如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11,共5页
采用预乳化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法,选用3种乳化剂体系(SDS/OP-10,DNS-86,DNS-86与含氟乳化剂复配)制备含氟苯丙乳液,研究其对合成核壳含氟苯丙乳液的乳胶粒形貌和乳液涂膜疏水疏油性的影响.利用透射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 采用预乳化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法,选用3种乳化剂体系(SDS/OP-10,DNS-86,DNS-86与含氟乳化剂复配)制备含氟苯丙乳液,研究其对合成核壳含氟苯丙乳液的乳胶粒形貌和乳液涂膜疏水疏油性的影响.利用透射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水/油接触角测试对所制备乳液的乳胶粒形貌、化学组成、涂膜表面元素信息和疏水疏油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采用SDS/OP-10乳化体系制备得到的乳液乳胶粒呈雪人型结构,而选用DNS-86乳化剂体系、DNS-86与含氟乳化剂复配的乳化剂体系制备得到的乳液的乳胶粒呈规整的核壳结构;具规整核壳结构乳胶粒的乳液有利于乳液涂膜表面氟元素的富集,在乳胶粒形貌和乳化剂体系的共同作用下,DNS-86和含氟乳化剂复配的乳化剂体系具有最好的疏水疏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剂 含氟乳液 乳胶粒 形貌 核壳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