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Reverse-transcription Recombinase-aided Amplification Assay for the Rapid Detection of the Far-Eastern Subtype of 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 被引量:7
1
作者 WANG Qian Ying LI Fan +6 位作者 SHEN Xin Xin FU Shi Hong HE Ying LEI Wen Wen LIANG Guo Dong WANG Huan Yun MA Xue Jun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5期357-362,共6页
Objective 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TBEV) is an emerging pathogen in Europe and North Asia that causes tick-borne encephalitis(TBE). A simple, rapid method for detecting TBEV RNA is needed to control this disease.... Objective 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TBEV) is an emerging pathogen in Europe and North Asia that causes tick-borne encephalitis(TBE). A simple, rapid method for detecting TBEV RNA is needed to control this disease. Methods A reverse-transcription recombinase-aided amplification(RT-RAA) assay was developed. This assay can be completed in one closed tube at 39℃ within 30 minutes.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RT-RAA were validated using non-infectious synthetic RNA representing a fragment of the NS5 region of the wild-type(WT) TBEV genome and the Senzhang strain. Additionally, 10 batches of tick sample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RT-RAA assay. Results The analytical limit of detection of the assay was 20 copies per reaction of the TBEV synthetic transcript and 3 plaque-forming units(pfu) per reaction of TBEV titers. With the specific assay, no signal due to other arboviruses was observed. Of the 10 batches of tick samples obtained from the Changbai Mountains of China, three were TBEV-positive, 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assay. Conclusion A rapid, highly sensitive, specific, and easy-to-use method was developed for the detection of the TBEV Far-Eastern subty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 SUBTYPE Far‐eastern Detection RT‐RAA
下载PDF
Tick-borne encephalitis: A review of epidemiology,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anagement 被引量:10
2
作者 Petra Bogovic Franc Strle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5年第5期430-441,共12页
Tick-borne encephalitis is an infection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aused by 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 transmitted to humans predominantly by tick bites. During the last few decades the incidence of the disease has... Tick-borne encephalitis is an infection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aused by 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 transmitted to humans predominantly by tick bites. During the last few decades the incidence of the disease has been increasing and poses a growing health problem in almost all endemic European and Asian countries. Most cases occur during the highest period of tick activity, in Central Europe mainly from April to November. Tickborne encephalitis is more common in adults than in children. Clinical spectrum of the disease ranges from mild meningitis to severe meningoencephalitis with or without paralysis. Rar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re an abortive form of the disease and a chronic progressive form. A post-encephalitic syndrome, causing long-lasting morbidity that often affects the quality of life develops in up to 50% of patients after acute tick-borne encephalitis. Clinical course and outcome vary by subtype of 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the disease caused by the European subtype has milder course and better outcome than the disease caused by Siberian and Far-Easter subtypes), age of patients(increasing age is associated with less favorable outcome), and host genetic factors. Since clinical features and laboratory results of blood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are nonspecific, the diagnosis must be confirmed by microbiologic findings. The routine laboratory confirmation of the 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 infection is based mainly on the detection of specific Ig M and Ig G antibodies in serum(and cerebrospinal fluid), usually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There is no specific antiviral treatment for tick-borne encephalitis. Vaccination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disease and is indicated for persons living in or visiting tick-borne encephalitis endemic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ck-borne encephalitis Diagnosis EPIDEMIOLOGY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Treatment Prevention/vaccination
下载PDF
蜱传脑炎概况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3
作者 张芳 王小恒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6-351,共6页
蜱传脑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TBEV)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蜱传脑炎(Tick-borne encephalitis,TBE)的病原体,可在人与动物中引起致死性脑炎并伴有长期的后遗症,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与公共卫生安全。近年来随着气候变... 蜱传脑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TBEV)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蜱传脑炎(Tick-borne encephalitis,TBE)的病原体,可在人与动物中引起致死性脑炎并伴有长期的后遗症,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与公共卫生安全。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蜱传脑炎发病率不断升高,但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靶向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是治疗病毒感染的主要方向之一。蜱传脑炎的预防主要集中在减少传播媒介蜱的叮咬上。本文对蜱传脑炎病毒的病原学特征、临床特征、检测诊断方法以及防治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蜱传脑炎病毒 病原学 防治
下载PDF
腹腔注射攻毒建立蜱媒脑炎病毒感染BALB/c小鼠模型
4
作者 唐万达 彭浩然 +1 位作者 赵平 赵兰娟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48,共7页
目的通过腹腔注射攻毒途径建立蜱媒脑炎病毒(TBEV)感染BALB/c小鼠模型,观察小鼠的感染症状和病毒在小鼠体内的复制特征。方法将6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未感染病毒对照组、1×10^(3)空斑形成单位(PFU)TBEV感染组(以每只小鼠1... 目的通过腹腔注射攻毒途径建立蜱媒脑炎病毒(TBEV)感染BALB/c小鼠模型,观察小鼠的感染症状和病毒在小鼠体内的复制特征。方法将6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未感染病毒对照组、1×10^(3)空斑形成单位(PFU)TBEV感染组(以每只小鼠1×10^(3)PFU的攻毒剂量经腹腔注射感染小鼠)、1×10^(4)PFU TBEV感染组(以每只小鼠1×10^(4)PFU的攻毒剂量经腹腔注射感染小鼠),观察小鼠的感染症状、体重变化与生存情况。通过H-E染色观察小鼠脑、脾的病理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小鼠脑、脾中TBEV蛋白的表达,采用空斑试验检测小鼠脑、脾中TBEV滴度的动态变化。结果1×10^(4)PFU TBEV感染组小鼠于感染后第6天出现弓背、后肢瘫痪等感染症状,1×10^(3)PFU TBEV感染组小鼠于感染后第7天出现上述症状。与未感染病毒对照组小鼠相比,1×10^(4)PFU TBEV感染组小鼠从第5天、1×10^(3)PFU TBEV感染组小鼠从第6天开始体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0^(4)PFU TBEV感染组小鼠第7天开始死亡、第8天全部死亡,1×10^(3)PFU TBEV感染组小鼠第7天开始死亡、第9天全部死亡。H-E染色结果显示,TBEV感染后第5天、第7天小鼠大脑皮质仅出现少量神经元核固缩、深染,未观察到炎症细胞浸润;TBEV感染后第5天小鼠脾红髓轻度淤血、多见中性粒细胞,第7天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TBEV感染后第5天小鼠脑与脾少量表达TBEV蛋白,第7天TBEV蛋白表达量增加。1×10^(3)PFU TBEV感染第7天,小鼠脑内TBEV滴度高达(1.3±0.6)×10^(5)PFU/mL,而脾中TBEV滴度为(1.3±0.6)×10^(3)PFU/mL。结论经腹腔注射攻毒成功建立了TBEV感染BALB/c小鼠模型,TBEV可在小鼠体内增殖并具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蜱媒脑炎病毒 BALB/C小鼠 腹腔注射 感染 致病性
下载PDF
云南蜱媒病毒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侯宗柳 黄文丽 +5 位作者 自登云 张海林 施华芳 龚正达 米竹青 雷亚民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1992年第3期173-176,共4页
1988~1990年,我们采集了10地、州(县)1813份不明热病人及健康人血清,126份高黎贡山鼠类和山羊血清,以及13种鸟类和恒河猴血清462份,采用微量血凝抑制法、间接免疫荧光法和SPA组化法,检测森林脑炎、科萨努尔森林病,波瓦生、兰加特和新... 1988~1990年,我们采集了10地、州(县)1813份不明热病人及健康人血清,126份高黎贡山鼠类和山羊血清,以及13种鸟类和恒河猴血清462份,采用微量血凝抑制法、间接免疫荧光法和SPA组化法,检测森林脑炎、科萨努尔森林病,波瓦生、兰加特和新疆出血热病毒抗体。结果发现,除蒙自县外,其它9地区人群中均有上述抗体。其中森林脑炎和科萨努尔森林病病毒抗体阳性率较高的地区集中在泸水,阳性率分别为30.55%和27.17%。从泸水高黎贡山捕获的鼠类和山羊血清也含较高的森林脑炎抗体(50%)。波瓦生抗体以丽江地区较高,为25.66%;新疆出血热抗体阳性率较高的是西双版纳,39.17%。另外,鸟类和恒河猴也不同程度地携带蜱媒病毒抗体,从抗体的分布可见,这些疾病呈地区性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蜱媒病毒抗体 蜱媒病毒病 血清学
下载PDF
森林脑炎病毒(TBEV)实时定量TaqMan 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7
6
作者 胡玉洋 杨银辉 +4 位作者 刘洪 康晓平 朱晓光 司炳银 祝庆余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45-748,共4页
目的建立快速检测TBEV的实时定量TaqMan PCR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发表的TBEV全基因组序列资料,在其C基因和NS5基因区段设计TBEV的特异探针和引物,在E基因区段设计普通PCR引物。以MDJ01株作为待检毒株,黄病毒属的另外7株病毒用来评... 目的建立快速检测TBEV的实时定量TaqMan PCR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发表的TBEV全基因组序列资料,在其C基因和NS5基因区段设计TBEV的特异探针和引物,在E基因区段设计普通PCR引物。以MDJ01株作为待检毒株,黄病毒属的另外7株病毒用来评价检测体系的特异性。测定病毒的TCID50值并制备病毒拷贝数标准品,分别用于制作病毒滴度和拷贝数标准曲线。与常规PCR方法进行了灵敏度比较,并建立了病毒感染小鼠的检测模型。结果该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可达到100拷贝/反应或0.1TCID50,是常规PCR方法的十倍。作为对照的黄热病毒疫苗株17D、登革1~4型病毒、日本脑炎病毒、西尼罗病毒Chin-01株结果均为阴性,证明该体系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经过多批次、不同浓度样品的重复检测,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5%,表明该体系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结论建立了一种灵敏、特异、简便易行的TBEV的TaqMan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为TBEV的预防控制和诊断提供了一种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炎病毒亚组 蜱传 实时定量PCR TAQMAN
下载PDF
森林脑炎纯化疫苗的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宋宗明 韩亮 +10 位作者 郭新 洪成龙 赵红丽 宋建军 刘双军 钱依群 王全 冉姝 岳立广 惠连 崔文广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 制备森林脑炎纯化疫苗。方法 将森林脑炎病毒感染地鼠肾单层细胞,收获病毒液,经超滤浓缩、柱层析纯化病毒后配制而成。结果 疫苗兔疫保护力指数均≥1 .0 ×106,杂蛋白去除率≥99%,小牛血清蛋白去除率>99%,所有检测项... 目的 制备森林脑炎纯化疫苗。方法 将森林脑炎病毒感染地鼠肾单层细胞,收获病毒液,经超滤浓缩、柱层析纯化病毒后配制而成。结果 疫苗兔疫保护力指数均≥1 .0 ×106,杂蛋白去除率≥99%,小牛血清蛋白去除率>99%,所有检测项目全部合格。结论 该纯化工艺制备的森林脑炎纯化疫苗抗原含量高,热稳定性好,免疫原性强,各项检测结果均符合2000年版《中国生物制品规程》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脑炎病毒 柱层析 纯化疫苗
下载PDF
新疆阿勒泰山地蜱传脑炎疫源地调查 被引量:5
8
作者 孙响 张桂林 +4 位作者 刘然 刘晓明 杨靓靓 郑重 赵焱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89-1192,共4页
目的调查新疆阿勒泰山地蜱传脑炎疫源地特征,分离鉴定蜱传脑炎病毒。方法通过家畜体表捡法采集寄生蜱;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当地健康人群血清中蜱传脑炎病毒IgG抗体;通过将蜱研磨液接种实验小鼠进行病原动物分离;通过接种BHK-21细胞... 目的调查新疆阿勒泰山地蜱传脑炎疫源地特征,分离鉴定蜱传脑炎病毒。方法通过家畜体表捡法采集寄生蜱;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当地健康人群血清中蜱传脑炎病毒IgG抗体;通过将蜱研磨液接种实验小鼠进行病原动物分离;通过接种BHK-21细胞对蜱传脑炎病毒进行分离培养;利用RT-PCR方法对病毒E蛋白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测序,通过序列分析明确病毒系统进化特征。结果新疆阿勒泰山地白哈巴地区分布有2种蜱,森林革蜱为优势种(55.6%),其次为边缘革蜱(44.4%);当地人群蜱传脑炎IgG抗体阳性率5.31%(6/113);通过动物试验和细胞分离培养,从森林革蜱中分离出一株森林脑炎病毒;对病毒E蛋白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蜱传脑炎病毒阿勒泰分离株属于远东亚型。结论首次从病原学上证实新疆阿勒泰山地存在蜱传脑炎疫源地,媒介为森林革蜱,病毒流行株为远东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蜱传脑炎 蜱传脑炎病毒 疫源地 阿勒泰
下载PDF
森林脑炎纯化疫苗接种反应和免疫学效果观察 被引量:5
9
作者 董关木 宋宗明 +7 位作者 刘文雪 安祺 王晓理 王显军 韩亮 涛波 孔艳 杨立宏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514-515,共2页
目的观察森林脑炎纯化疫苗接种反应和免疫效果。方法选择目标人群,并用原制疫苗作对照,观测疫苗注射后的反应,并采集疫苗免疫前后血清,用蚀斑减少法检测中和抗体,评价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森林脑炎纯化疫苗接种后无全身副反应,局部反应... 目的观察森林脑炎纯化疫苗接种反应和免疫效果。方法选择目标人群,并用原制疫苗作对照,观测疫苗注射后的反应,并采集疫苗免疫前后血清,用蚀斑减少法检测中和抗体,评价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森林脑炎纯化疫苗接种后无全身副反应,局部反应率仅为0.82%。血清中和抗体阳转率高于85%。结论森林脑炎纯化疫苗较原制同类疫苗反应轻微,而中和抗体阳转率明显高于原制疫苗,是现用原制灭活疫苗理想的替代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脑炎 纯化疫苗 接种反应 免疫学 副反应 临床试验
下载PDF
5种脑炎人兽共患病病毒多重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9
10
作者 蔡绪禹 康晓平 +9 位作者 刘洪 李裕昌 孙恩成 王凌凤 杨涛 刘霓红 步志高 李文京 杨银辉 吴东来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8-121,共4页
为建立同时检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森林脑炎病毒(TBEV)、东方马脑炎病毒(EEEV)、西方马脑炎病毒(WEEV)和基孔肯雅病毒(CHIKV)5种人兽共患脑炎病病毒的多重RT-PCR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登录的相关病毒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通过... 为建立同时检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森林脑炎病毒(TBEV)、东方马脑炎病毒(EEEV)、西方马脑炎病毒(WEEV)和基孔肯雅病毒(CHIKV)5种人兽共患脑炎病病毒的多重RT-PCR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登录的相关病毒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通过优化引物组合及PCR反应条件,建立可同时检测5种病毒的方法,扩增片段长度分别为411 bp(JEV)、945 bp(TBEV)、193 bp(EEEV)、545 bp(WEEV)和769 bp(CHIKV);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对病毒核酸最低检测拷贝数分别为7.1×103、3.6×103、2.2×103、5.6×103和5.1×103。该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为以上5种人兽共患脑炎病病毒提供快速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森林脑炎病毒 东方马脑炎病毒 西方马脑炎病毒 基孔肯雅病毒 多重RT-PCR
下载PDF
新疆中哈边境地区分离到远东型和西伯利亚型蜱传脑炎病毒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桂林 孙响 +3 位作者 刘然 郑重 刘晓明 伊小平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12-315,共4页
目的研究新疆中哈边境阿拉套山夏尔西里自然保护区蜱传脑炎疫源地病原的基因型及生物学特征。方法采用布旗法采集蜱,活蜱保存或液氮冻存;采用BALB/c小鼠与BHK-21细胞进行蜱传脑炎病毒分离培养;采用RT-PCR扩增蜱传脑炎病毒远东型FE和西... 目的研究新疆中哈边境阿拉套山夏尔西里自然保护区蜱传脑炎疫源地病原的基因型及生物学特征。方法采用布旗法采集蜱,活蜱保存或液氮冻存;采用BALB/c小鼠与BHK-21细胞进行蜱传脑炎病毒分离培养;采用RT-PCR扩增蜱传脑炎病毒远东型FE和西伯利亚型S特异基因片段并测定其序列。结果从新疆中哈边境阿拉套山夏尔西里自然保护区全沟硬蜱和森林革蜱中分离出16株蜱传脑炎病毒株,通过对扩增基因序列比对分析,明确其中13株为远东型,3株为西伯利亚型。结论从新疆中哈边境阿拉套山夏尔西里自然保护区分离到远东型和西伯利亚型蜱传脑炎病毒,该地区为两种亚型病毒共存的蜱传脑炎自然疫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蜱传脑炎病毒 远东型 西伯利亚型 疫源地 中哈边境
下载PDF
新疆北部林区工作人员蜱传疾病的血清学调查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孙响 张桂林 +4 位作者 郑重 刘晓明 刘然 邱尔臣 赵焱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58-163,共6页
为了解新疆北部林区工作人员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病、森林脑炎、莱姆病3种蜱传疾病感染情况,采集新疆北部林区工作人员血清标本215份,采取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森林脑炎病毒、伯氏疏螺旋体特异性IgG抗体。经检测... 为了解新疆北部林区工作人员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病、森林脑炎、莱姆病3种蜱传疾病感染情况,采集新疆北部林区工作人员血清标本215份,采取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森林脑炎病毒、伯氏疏螺旋体特异性IgG抗体。经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IgG抗体阳性率为40.47%(87/215),森林脑炎病毒IgG抗体阳性率为20.00%(43/215),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IgG抗体阳性率为10.70%(23/215)。共检测出29例复合感染,复合感染率为13.49%(29/215)。其中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和森林脑炎病毒复合感染率6.05%(13/215),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和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复合感染率3.72%(8/215),森林脑炎病毒和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复合感染率1.40%(3/215),三种病原体复合感染率2.33%(5/215)。新疆北部林区工作人员中存在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病、森林脑炎、莱姆病及其复合感染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 森林脑炎病毒 伯氏疏螺旋体 蜱传疾病 复合感染 血清学 新疆地区
下载PDF
我国新分离森林脑炎病毒E基因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露菲 刘彦成 +3 位作者 陈淑红 惠珊 李冀宏 许军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02-207,共6页
为了解分离自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全沟硬蜱中的DXAL-5、12、13、16、18、21共6株森林脑炎(TBE)病毒E蛋白基因特征并确定病毒基因型,应用RT-PCR技术对6株病毒E蛋白基因进行体外扩增、克隆、测序。结果发现,6株病毒E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 为了解分离自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全沟硬蜱中的DXAL-5、12、13、16、18、21共6株森林脑炎(TBE)病毒E蛋白基因特征并确定病毒基因型,应用RT-PCR技术对6株病毒E蛋白基因进行体外扩增、克隆、测序。结果发现,6株病毒E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长均为1488bp,推导的氨基酸序列长均为496aa。与TBE参考毒株E蛋白基因进行比较,这6株病毒与远东亚型同源性最高,其次是西伯利亚亚型,与欧洲亚型同源性最差;在决定亚型特征的氨基酸位点多数属于TBE病毒远东亚型。E蛋白基因推导的氨基酸种系发生树分析表明,6株病毒均在远东亚型分枝内。因此就E蛋白基因而言,DXAL-5、12、13、16、18、21株均属于TBE病毒的远东亚型。新分离毒株与Senzhang株同源性较高,种系发生关系也比较接近,推测疫苗株对新分离毒株仍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但是在E蛋白的A、B和C抗原决定区内,6株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氨基酸改变,这些突变有可能影响E蛋白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脑炎病毒 E蛋白基因 序列分析
下载PDF
我国森林脑炎病毒森张株编码区序列测定 被引量:7
14
作者 马新英 司炳银 +2 位作者 高轩 彭文明 祝庆余 《中国病毒学》 CSCD 2003年第4期322-325,共4页
为鉴定我国森林脑炎病毒亚型,了解基因组结构与生物功能的关系,同时为森林脑炎病毒新型疫苗研制打下基础,对森林脑炎病毒森张株编码区序列进行测定。根据已发表的sofjin-HO、Oshima5-10株序列设计9对重叠引物,通过RT-PCR扩增不同的cDNA... 为鉴定我国森林脑炎病毒亚型,了解基因组结构与生物功能的关系,同时为森林脑炎病毒新型疫苗研制打下基础,对森林脑炎病毒森张株编码区序列进行测定。根据已发表的sofjin-HO、Oshima5-10株序列设计9对重叠引物,通过RT-PCR扩增不同的cDNA片段,分别克隆至pGEM-T载体,转化DH5α菌,挑阳性克隆PCR、酶切鉴定后测序。结果表明森张株编码区全长10 245nt,编码3414个氨基酸。我国森林脑炎病毒森张株与Oshima5-10、sofjin-HO、sofjin同源性最近,属于远东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脑炎病毒 森张株 编码区 多聚蛋白 序列分析 基因组结构
下载PDF
蜱传脑炎病毒E基因的重组质粒构建及其在原核细胞的表达 被引量:5
15
作者 邵宾 陈斌 +2 位作者 谢菲 王林 黄会岭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7-91,共5页
通过表达蜱传脑炎病毒E蛋白,为制备蜱传脑炎快速检测试纸条的奠定基础。根据GenBank数据库中已发表的蜱传脑炎病毒的基因序列,检索并合成蜱传脑炎病毒目的基因E,设计引物,PCR扩增,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构建重组质粒,在BL21细菌... 通过表达蜱传脑炎病毒E蛋白,为制备蜱传脑炎快速检测试纸条的奠定基础。根据GenBank数据库中已发表的蜱传脑炎病毒的基因序列,检索并合成蜱传脑炎病毒目的基因E,设计引物,PCR扩增,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构建重组质粒,在BL21细菌内表达蜱传脑炎病毒E蛋白。结果表明:经过PCR试验和双酶切试验鉴定,克隆测序正确,通过重组质粒,成功地表达出蜱传脑炎病毒E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蜱传脑炎病毒 重组质粒 E蛋白 原核表达
下载PDF
森林脑炎自然疫源地样本的监测及病毒的分离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宋宗明 韩亮 +6 位作者 洪成龙 赵洪丽 阎大成 李华 张连忠 刘双军 岳立广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04年第1期43-44,50,共3页
为了解森林脑炎疫源地的分布变化趋势及样本分离病毒的特性,采集了森林脑炎高发区周边的森林全沟硬蜱、血蜱样本及森林脑炎患者的脑组织样本,用小白鼠脑内接种法检测、分离病毒。分离的病毒经鉴别试验证明为森林脑炎病毒;蜱、脑两种标... 为了解森林脑炎疫源地的分布变化趋势及样本分离病毒的特性,采集了森林脑炎高发区周边的森林全沟硬蜱、血蜱样本及森林脑炎患者的脑组织样本,用小白鼠脑内接种法检测、分离病毒。分离的病毒经鉴别试验证明为森林脑炎病毒;蜱、脑两种标本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50%和100%。结果表明森林脑炎的疫区有从林区向农业区扩散的趋势,且全沟硬蜱的带毒率较高;森脑患者的脑组织样本与蜱标本病毒的性状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脑炎 疫情监测 生物学性状 自然疫源地
下载PDF
森林脑炎中和抗体蚀斑减少试验方法的建立及疫苗免疫人体后抗体检测 被引量:4
17
作者 宋宗明 韩亮 +4 位作者 洪成龙 岳立广 刘双军 赵红丽 钱依群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03年第2期21-24,共4页
为评价森林脑炎疫苗的免疫效果 ,采用森林脑炎病毒的BHK细胞适应株 ,以BHK细胞为培养基质 ,建立了检测森林脑炎中和抗体的蚀斑减少试验方法 ,并用蚀斑减少法、小鼠法及ELISA法检测了原制森林脑炎灭活疫苗免疫人体后的中和抗体水平 ;免... 为评价森林脑炎疫苗的免疫效果 ,采用森林脑炎病毒的BHK细胞适应株 ,以BHK细胞为培养基质 ,建立了检测森林脑炎中和抗体的蚀斑减少试验方法 ,并用蚀斑减少法、小鼠法及ELISA法检测了原制森林脑炎灭活疫苗免疫人体后的中和抗体水平 ;免疫血清为按疫苗免疫程序免疫健康志愿者采血分离而制备。结果表明蚀斑减少法与小鼠法的特异性相近且敏感性较好、简便快速 ,缩短检测周期 ,为疫苗流行病学调查及新型疫苗的研究提供了快速的检测方法 ;原制灭活疫苗人体二针免疫后 ,人体血清中和抗体阳转率仅 30 %左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脑炎病毒 蚀斑法 免疫 中和试验
下载PDF
蜱传脑炎病毒东北株E蛋白的核酸和氨基酸序列 被引量:2
18
作者 侯宗柳 Franz X Heinz +3 位作者 Micheal Ecker 白登云 刘瑞璋 俞永新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7-53,共7页
从我国东北林区死者脑组织中,分离到蜱传脑炎病毒HLJ-1株,测定了它的E蛋白基因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以及E蛋白抗原位点反应图谱。将该株与远东亚型Sofyn株和中欧亚型Neuderfl株做了同源性比较,HLJ-1株... 从我国东北林区死者脑组织中,分离到蜱传脑炎病毒HLJ-1株,测定了它的E蛋白基因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以及E蛋白抗原位点反应图谱。将该株与远东亚型Sofyn株和中欧亚型Neuderfl株做了同源性比较,HLJ-1株与Sofyn株E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及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4.3%和98.8%;与Neudoerfl的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83.7%和96%,在E蛋白的核苷酸序列中,HLJ-1和Sofyn株之间存在着85个碱基的变异和6个氨基酸的改变,变化的氨基酸分别是Ser-438→Gly,Arg-451→Lys,Ala-612→Val,Met-638→Ile,Asn-646→Thr,Val-682→Ala。从E蛋白的模型得知,变异的氨基酸位于E蛋白的保守区域,故对抗原性影响不大。另E蛋白位点总图谱显示,HLJ-1与Sofyn株在C位点的反应存在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培养液低pH引起HLJ-1的空间结构改变所致。本文首次从基因水平证实了从东北林区分离的蜱传脑炎病毒属于远东型蜱传脑炎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蜱传脑炎病毒 E蛋白 核酸序列 氨基酸序列
下载PDF
新疆地区人群森林脑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3
19
作者 郑重 张桂林 +4 位作者 曾凡本 孙响 刘然 刘晓明 贾继民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806-808,共3页
目的 调查新疆山地林区人群森林脑炎感染情况,为当地森林脑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新疆北部山地林区5个不同的调查地区,采集林区人群血清,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方法,检测血清森林脑炎病毒IgG抗体。结果 共检测血清431份,... 目的 调查新疆山地林区人群森林脑炎感染情况,为当地森林脑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新疆北部山地林区5个不同的调查地区,采集林区人群血清,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方法,检测血清森林脑炎病毒IgG抗体。结果 共检测血清431份,阳性70份,阳性率16.24%;调查的5个地区中,阿拉套山南坡和天山北坡西段阳性率较高,分别为29.17%(21/72)和28.77%(21/73);其次为天山北坡中段,阳性率为14.86%(22/148);阿尔泰山南坡北段较低,阳性率为5.26%(6/114);阿尔泰山南坡中段未检出阳性血清。结论 森林脑炎感染人群为边防军人和当地的农牧民,其中20~39岁的青壮年男性感染风险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脑炎 血清学检测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IGG
下载PDF
森林脑炎病毒森张株5′端非编码区序列测定 被引量:3
20
作者 马新英 司炳银 +2 位作者 彭文明 高轩 祝庆余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03年第3期9-12,共4页
为了解森林脑炎病毒森张株 5′端非编码区序列与生物特性的关系 ,从而为疫苗研制打下基础 ,对其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定。采用RACE法进行RT PCR扩增 ,克隆法测序。结果表明 :森张株 5′ UTR长 12 9nt,与Sofjin HO、Os hima5 10、Vasilchenk... 为了解森林脑炎病毒森张株 5′端非编码区序列与生物特性的关系 ,从而为疫苗研制打下基础 ,对其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定。采用RACE法进行RT PCR扩增 ,克隆法测序。结果表明 :森张株 5′ UTR长 12 9nt,与Sofjin HO、Os hima5 10、Vasilchenko、Neudoerfl、2 6 3、Hypr的同源性分别为 92 %、91%、89%、87%、87%、87%。森张株存在三处特异性变异C18→T、T3 0 →C及 4 9、5 0连续两个核苷酸缺失。本实验建立了一套相似 5′端非编码区序列测定方法 ;三处特异性变异可能影响到森林脑炎病毒森张株的转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脑炎病毒 5′端非编码区 序列测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