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海洋围隔生态系中赤潮发生前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
10
1
作者
林昱
陈孝麟
+4 位作者
庄栋法
吴省三
蔡子平
唐森铭
林荣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13-218,共6页
1990年5至7月,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陆基水池中进行了了围隔生态系内富营养化引起的生态效应实验。实验表明,富营养的围隔袋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组成和数量都有很大的变动。形成水华和赤潮。并发生了种群的演替。...
1990年5至7月,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陆基水池中进行了了围隔生态系内富营养化引起的生态效应实验。实验表明,富营养的围隔袋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组成和数量都有很大的变动。形成水华和赤潮。并发生了种群的演替。水华以硅藻开始,形成高潮之后便衰退。随后微鞭毛藻和甲藻开始较大量繁殖。金藻和甲藻在实验中形成赤潮,最高值达到6.7×10^(10)cells/m^3。甲藻和硅藻的生长似乎互相抑制。实验初期,在硅藻繁盛时,甲藻的种、属和数量都很少。而在演替的后期,硅藻衰落时,甲藻占优势。数量最高达2.6×10~8cells/m^3。实验演示了发生在硅藻水华之后的甲藻赤潮发展过程,与1986年厦门西海域发生的裸甲藻赤潮的发展过程相似。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甲藻赤潮的形成规律及其预测预报积累了资料和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演替
海洋生态系
浮游植物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海上围隔羟基治理赤潮试验研究
被引量:
4
2
作者
白希尧
白敏冬
+2 位作者
吕吉斌
杨波
周晓见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13-517,共5页
针对化学药剂和粘土絮凝法治理赤潮存在的问题 ,2 0 0 2年 8月在胶州湾近岸进行了海上围隔杀灭赤潮生物的试验。采用强电离放电的物理方法 ,将空气中O2 和海水中H2 O电离离解成OH·等自由基 ,溶解到一部分海水中形成高浓度的羟基溶...
针对化学药剂和粘土絮凝法治理赤潮存在的问题 ,2 0 0 2年 8月在胶州湾近岸进行了海上围隔杀灭赤潮生物的试验。采用强电离放电的物理方法 ,将空气中O2 和海水中H2 O电离离解成OH·等自由基 ,溶解到一部分海水中形成高浓度的羟基溶液 ,喷洒在围隔内水面上 ,其比值浓度为 4 2mg/L。当海水中羟基浓度达到 0 68mg/L时 ,赤潮生物叶绿素a含量低于检测的最低值。 2 4h后检测杀死灰甲多甲藻、光甲多甲藻、多纹膝沟藻等 33种赤潮生物 ,其致死率达 99 8% ,其中藻类孢子的致死率达 1 0 0 % ,海水水质亦有明显的改善。试验结果表明 ,羟基溶液是目前治理赤潮可行的、有效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生物
羟基溶液
围隔试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胶州湾近岸海上杀灭赤潮微生物试验
被引量:
1
3
作者
白希尧
周晓见
+2 位作者
吕吉斌
宗旭
黄桂兵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7-49,52,共4页
2002年8月在胶州湾近岸进行了海上围隔杀灭微生物的试验.羟基药剂的比值浓度为4.2mg/L,药剂喷洒在围隔内水面上.当海水中羟基浓度达到0.68mg/L时,24h后检测浮游生物致死率为99.89%,试验数据表明羟基药剂是目前治理赤潮可行的、有效的新...
2002年8月在胶州湾近岸进行了海上围隔杀灭微生物的试验.羟基药剂的比值浓度为4.2mg/L,药剂喷洒在围隔内水面上.当海水中羟基浓度达到0.68mg/L时,24h后检测浮游生物致死率为99.89%,试验数据表明羟基药剂是目前治理赤潮可行的、有效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赤潮微生物
海上围隔试验
羟基药剂
致死率
治理
原文传递
题名
海洋围隔生态系中赤潮发生前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
10
1
作者
林昱
陈孝麟
庄栋法
吴省三
蔡子平
唐森铭
林荣澄
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实验生态研究中心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13-218,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389008
文摘
1990年5至7月,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陆基水池中进行了了围隔生态系内富营养化引起的生态效应实验。实验表明,富营养的围隔袋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组成和数量都有很大的变动。形成水华和赤潮。并发生了种群的演替。水华以硅藻开始,形成高潮之后便衰退。随后微鞭毛藻和甲藻开始较大量繁殖。金藻和甲藻在实验中形成赤潮,最高值达到6.7×10^(10)cells/m^3。甲藻和硅藻的生长似乎互相抑制。实验初期,在硅藻繁盛时,甲藻的种、属和数量都很少。而在演替的后期,硅藻衰落时,甲藻占优势。数量最高达2.6×10~8cells/m^3。实验演示了发生在硅藻水华之后的甲藻赤潮发展过程,与1986年厦门西海域发生的裸甲藻赤潮的发展过程相似。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甲藻赤潮的形成规律及其预测预报积累了资料和经验。
关键词
赤潮
演替
海洋生态系
浮游植物
Keywords
enclosure experiment
,
red tide
,
succession.
分类号
Q948.885.3 [生物学—植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海上围隔羟基治理赤潮试验研究
被引量:
4
2
作者
白希尧
白敏冬
吕吉斌
杨波
周晓见
机构
大连海事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
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出处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13-517,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
6 0 0 310 0 0 1号
+1 种基金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
2 0 0 2CCC0 0 90 0号
文摘
针对化学药剂和粘土絮凝法治理赤潮存在的问题 ,2 0 0 2年 8月在胶州湾近岸进行了海上围隔杀灭赤潮生物的试验。采用强电离放电的物理方法 ,将空气中O2 和海水中H2 O电离离解成OH·等自由基 ,溶解到一部分海水中形成高浓度的羟基溶液 ,喷洒在围隔内水面上 ,其比值浓度为 4 2mg/L。当海水中羟基浓度达到 0 68mg/L时 ,赤潮生物叶绿素a含量低于检测的最低值。 2 4h后检测杀死灰甲多甲藻、光甲多甲藻、多纹膝沟藻等 33种赤潮生物 ,其致死率达 99 8% ,其中藻类孢子的致死率达 1 0 0 % ,海水水质亦有明显的改善。试验结果表明 ,羟基溶液是目前治理赤潮可行的、有效的新方法。
关键词
赤潮生物
羟基溶液
围隔试验
Keywords
red
tide
organisms, Hydroxyl radical,
enclosure experiment
分类号
P593 [天文地球—地球化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胶州湾近岸海上杀灭赤潮微生物试验
被引量:
1
3
作者
白希尧
周晓见
吕吉斌
宗旭
黄桂兵
机构
大连海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出处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7-49,52,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60031001)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02CCC00900)
文摘
2002年8月在胶州湾近岸进行了海上围隔杀灭微生物的试验.羟基药剂的比值浓度为4.2mg/L,药剂喷洒在围隔内水面上.当海水中羟基浓度达到0.68mg/L时,24h后检测浮游生物致死率为99.89%,试验数据表明羟基药剂是目前治理赤潮可行的、有效的新方法.
关键词
胶州湾
赤潮微生物
海上围隔试验
羟基药剂
致死率
治理
Keywords
microorganisms of
red tide
hydroxyl radical medicament
enclosure experiment
分类号
X55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海洋围隔生态系中赤潮发生前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初步分析
林昱
陈孝麟
庄栋法
吴省三
蔡子平
唐森铭
林荣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海上围隔羟基治理赤潮试验研究
白希尧
白敏冬
吕吉斌
杨波
周晓见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胶州湾近岸海上杀灭赤潮微生物试验
白希尧
周晓见
吕吉斌
宗旭
黄桂兵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