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关节囊重建及外旋肌群修补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关节后脱位 被引量:7
1
作者 汪璟 李远景 +3 位作者 丘宏伟 马勇 宗世璋 张德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2年第5期24-26,共3页
目的探讨后关节囊重建及外旋肌修补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关节后脱位的影响。方法以经后侧入路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65例作为A组,术中将后方关节囊及外旋肌群经数个骨孔固定于股骨大转子后方的骨... 目的探讨后关节囊重建及外旋肌修补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关节后脱位的影响。方法以经后侧入路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65例作为A组,术中将后方关节囊及外旋肌群经数个骨孔固定于股骨大转子后方的骨质上。以经后侧手术入路、仅修补外旋肌群患者65例作为B组,术中后关节囊进行切除,外展角在30°~55°,前倾角在10°~20°,均使用防脱位内衬。并比较2组患者术后关节后脱位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随访3~24个月。A组患者术后关节后脱位1例(1.54%)。B组患者术后关节后脱位6例(9.23%),其中1例连续2次关节后脱位。A组患者术后关节后脱位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后关节囊及外旋肌群与股骨大转子之间的完整性重建有助于降低初次行后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关节后脱位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脱位 全髋关节置换术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后关节囊 重建 外旋肌 修补
下载PDF
重建后关节囊及外旋肌群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春雷 李拱榆 《中国卫生产业》 2014年第16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重建后关节囊及外旋肌群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股骨颈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股骨颈骨折的患者4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A组采取重建后关节囊及外旋肌群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目的探讨重建后关节囊及外旋肌群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股骨颈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股骨颈骨折的患者4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A组采取重建后关节囊及外旋肌群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B组采取传统经后侧入路行髋关节置换术(仅修补外旋肌群)。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半年感染、血肿、神经损伤、关节后脱位、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和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①A组的术中出血量(219.1±37.3)mL和术后引流量(112.5±44.6)mL均比B组(345.2±41.6)mL、(218.6±52.6)mL明显降低(P<0.05);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②A组患者术后半年Harris髋关节评分的优良率(95%)与B组优良率(85%)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③A组的术后半年内关节后脱位、感染、血肿发生率均比B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后神经损伤和深静脉血栓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重建后关节囊及外旋肌群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疗效确切,且可有效预防术后脱位、出血、感染,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关节囊 外旋肌群 重建 全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颈骨折
下载PDF
非股骨短缩截骨全髋置换治疗股骨头颈短缩畸形
3
作者 王兴科 乔永杰 +3 位作者 甄平 周胜虎 余新愿 张浩强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46-449,共4页
[目的]介绍非股骨短缩截骨全髋置换治疗股骨头颈短缩畸形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对19例股骨头颈短缩畸形患者采用非股骨短缩截骨全髋置换治疗。手术采用后外侧入路,先切开并松解粘连挛缩的髋关节囊,充分显露髋臼,确定真性髋... [目的]介绍非股骨短缩截骨全髋置换治疗股骨头颈短缩畸形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对19例股骨头颈短缩畸形患者采用非股骨短缩截骨全髋置换治疗。手术采用后外侧入路,先切开并松解粘连挛缩的髋关节囊,充分显露髋臼,确定真性髋臼位置并行髋臼成形或再造,安放髋臼假体;适配型号的股骨柄试模置入后安放递增长度的股骨头进行髋关节复位,在保持髋关节张力的情况下触摸髋关节周围挛缩的软组织并依次松解,随后置入适配的股骨柄及股骨头假体,复位髋关节。[结果]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实现髋臼及股骨柄生物性压配与初始稳定,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6~36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时患者Harris评分为(94.5±4.7)分,临床效果评定:优15例、良4例,优良率100%。术后影像显示所有患者均保持解剖位旋转中心,假体位置良好,术后3个月X线片均示广泛性骨长入,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脱位、假体柄移位及断裂。[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不行股骨缩短截骨治疗终末期关节合并股骨头、颈缩短畸形技术可行,短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髋关节病 股骨头颈短缩畸形 全髋关节置换术 非股骨短缩截骨 软组织松解
原文传递
重建外旋肌群对预防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后关节后脱位的评价 被引量:8
4
作者 鲁成 王恒 +6 位作者 刘磊 杨军 耿天勇 薛天乐 刘永俊 徐晓丹 韩庆 《中华全科医学》 2014年第11期1763-1765,1768,共4页
目的评价采用后外侧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重建外旋肌对预防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后关节后脱位的影响。方法2007年1月—2013年3月,采用后外侧切口入路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75例77髋,在股骨大转子后方贴近原解剖位置处钻孔将外旋肌群用... 目的评价采用后外侧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重建外旋肌对预防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后关节后脱位的影响。方法2007年1月—2013年3月,采用后外侧切口入路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75例77髋,在股骨大转子后方贴近原解剖位置处钻孔将外旋肌群用7号线或是薇乔线“8”字缝合重建作为A组。同期常规初次THA未行外旋肌群止点重建的65例66髋作为B组,比较2组THA术后脱位率,最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组患者术后随访8~40个月。A组患者随访出现术后关节后脱位1例(约1.30%);B组患者1例因脑梗塞未能随访,其余术后出现关节后脱位6例(约9.23%)。A组患者术后关节后脱位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重建外旋肌群与股骨大转子之间的完整性及连续性,有助于恢复髋关节外旋肌群肌力及降低初次行后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髋关节后脱位的发生率,增加髋关节的稳定性,从而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所引起的痛苦,减少患者住院费用和康复时间,减少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建 外旋肌群 初次 后脱位 全髋关节置换术
原文传递
变形性髋关节病的术后护理
5
作者 崔洪艳 崔宏伟 李华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0年第15期74-74,共1页
本文论述了变形性髋关节病的手术方法、损伤、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护理要点。
关键词 变形性髋关节病 术后护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