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conomic feasibility and efficiency enhancement approaches for in situ upgrading of low-maturity organic-rich shale from an energy consumption ratio perspective
1
作者 LU Shuangfang WANG Jun +5 位作者 LI Wenbiao CAO Yixin CHEN Fangwen LI Jijun XUE Haitao WANG Min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81-295,共15页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of in situ upgrading technology to develop the enormous oil and gas resource potential in low-maturity shale is widely acknowledged.However,because of the large quantities of energy required ...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of in situ upgrading technology to develop the enormous oil and gas resource potential in low-maturity shale is widely acknowledged.However,because of the large quantities of energy required to heat shale,its economic feasibility is still a matter of debate and has yet to be convincingly demonstrated quantitatively.Based on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law,the energy acquisition of oil and gas generation an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organic matter cracking,shale heat-absorption,and surrounding rock heat dissipation during in situ heating were evaluated in this study.The energy consumption ratios for different conditions were determined,an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m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nergy consumption ratio increases rapidly with increasing total organic carbon(TOC)content.For oil-prone shales,the TOC content corresponding to an energy consumption ratio of 3 is approximately 4.2%.This indicates that shale with a high TOC content can be expected to reduce the project cost through large-scale operation,making the energy consumption ratio after consideration of the project cost greater than 1.In situ heating and upgrading technology can achieve economic benefits.The main methods for improving the economic feasibility by analyzing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nergy consumption ratio include the following:(1)exploring technologies that efficiently heat shale but reduce the heat dissipation of surrounding rocks,(2)exploring technologies for efficient transforma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to oil and gas,i.e.,exploring technologies with catalytic effects,or the capability to reduce in situ heating time,and(3)establishing a horizontal well deployment technology that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s the energy consumption ratio,time cost,and engineering co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gas content in situ upgrading energy consumption ratio high-efficiency heating efficient organic matter transformation
下载PDF
Improving Energy Efficiency of Tunnel Furnace by Using Heat Optimization Model
2
作者 Arup Mallick Subir Banerjee +5 位作者 Ranjay Kumar Singh P. N. Shivangi Pinder Singh Mandley Biswajit Ghosh Chaitanya Bhanu Mrityunjay Kumar Singh 《World Journal of Mechanics》 2024年第9期185-198,共14页
Reheating furnace of an integrated steel plant consumes intensive fuel as input energy to heat up stocks prior to hot rolling process. In current scenario, the elevated cost of productivity due to increasing fuel pric... Reheating furnace of an integrated steel plant consumes intensive fuel as input energy to heat up stocks prior to hot rolling process. In current scenario, the elevated cost of productivity due to increasing fuel price is emerging as a key concern for the steel industry. A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reduction of fuel consumption is one of the key objectives for the manufacturing units. Numerous research work is going on worldwide to increase the energy efficiency of reheating furnaces.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and numerical modelling are mostly being used for predicting thermal and reactive fluid characteristic inside a furnace. However, the said methods are very expensive and require a huge infrastructure to compute the results. In addition, these results are not available on real time basis to take corrective action due to high computational time. In this article,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has been adopted where complete heat and mass balance of entire tunnel type reheating furnace has been carried out. This study includes first principle-based model where heat conduction, convection and radiation with combustion reactions of the fuel components have been considered. Based on thes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the model is used to identify heat losses at various locations of the furnace. Moreover, a method to optimize the mixing ratio of air and fuel (mixed gas) along with monitoring of heat recovery from combined recuperator have been covered. Based on the model outcome,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furnace efficiency has been achieved, leading to reduction in fuel consumption in the range of 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t Balance energy efficiency Reheating Furnace Fuel Consumption Air-Fuel ratio
下载PDF
机械蒸汽再压缩耦合中空纤维真空膜蒸馏系统试验 被引量:1
3
作者 邓龙 司泽田 +1 位作者 李卓豪 张永发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0-155,共6页
为了解决工业废水处理过程中分离效率低、运行能耗高的问题,设计搭建了一套新型的机械蒸汽再压缩(MVR)耦合中空纤维真空膜蒸馏系统,考察了耦合系统的运行特性,并开展了不同进料条件及长时间运行下系统对氯化铵溶液蒸发的试验研究。结果... 为了解决工业废水处理过程中分离效率低、运行能耗高的问题,设计搭建了一套新型的机械蒸汽再压缩(MVR)耦合中空纤维真空膜蒸馏系统,考察了耦合系统的运行特性,并开展了不同进料条件及长时间运行下系统对氯化铵溶液蒸发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进料液氯化铵质量分数、进料液温度、进料液流量和真空侧压力分别为5%、75℃、10 m^(3)/h和24 kPa时,产水速率和产水电导率基本稳定在45.9 kg/h和11.9μS/cm,分离效率为99.9%,单位加热能耗(SHEC)为118.5 kW·h/t。随着进料液氯化铵质量分数的增加,产水速率减小,SHEC增加;而随着进料液温度和进料液流量增加,产水速率增加,SHEC减小。经过240 h运行试验,膜污染并未明显影响产水水质,但降低了产水速率,经膜清洗后,产水速率可恢复至原来的96.1%,该系统能够高效分离氯化铵溶液,回收能源,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蒸汽再压缩 中空纤维 真空膜蒸馏 产水速率 分离效率 单位加热能耗
下载PDF
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能效分析及系统配置探讨
4
作者 吴东兴 邓宫昊 王金雄 《暖通空调》 2024年第2期63-66,共4页
提出了一种以整个供暖季为时间跨度的空气源热泵制热能效评价方法,得到了相对客观准确的空气源热泵系统供暖季综合能效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评价方法有助于多能互补的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的经济分析、合理配置、控制策略优化提升。
关键词 供暖季 综合能效比 多能互补 空气源热泵 清洁供暖 节能
下载PDF
闭式热泵精馏降低低温甲醇洗热再生系统能耗研究
5
作者 许仁春 朱铭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2024年第10期57-61,共5页
某石化工程公司低温甲醇洗工艺热再生系统能耗过大,针对该问题进行了工艺改进。采用NRTL热力学模型,以年总费用和热力学效率为目标函数,提出了闭式热泵精馏模型。在不同压缩比的条件下,对其经济性和节能效果进行了分析。与常规精馏相比... 某石化工程公司低温甲醇洗工艺热再生系统能耗过大,针对该问题进行了工艺改进。采用NRTL热力学模型,以年总费用和热力学效率为目标函数,提出了闭式热泵精馏模型。在不同压缩比的条件下,对其经济性和节能效果进行了分析。与常规精馏相比,采用闭式热泵精馏流程,在压缩比为1.8时,总能耗降低了62.71%;在投资回收期为5 a时,年总费用降低了15.64%;在投资回收期为8 a时,年总费用降低了32.79%;热力学效率从8.78%提高到20.96%,具有极佳的经济性和节能效果。该研究可为先进热泵精馏技术的开发设计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式热泵精馏 低温甲醇洗 热再生系统 能耗 压缩比 年总费用 热力学效率
下载PDF
辐射空调系统供暖特性试验研究
6
作者 张恒 傅允准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65-170,共6页
为探究辐射空调系统供暖特性,搭建辐射空调系统试验台,进行7 d的系统间歇运行试验,对两级新风机组送风温湿度,空气源热泵主机制热量、能效比,以及系统能耗和能效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设定参数下,两级新风机组稳定时送风温湿度分别为2... 为探究辐射空调系统供暖特性,搭建辐射空调系统试验台,进行7 d的系统间歇运行试验,对两级新风机组送风温湿度,空气源热泵主机制热量、能效比,以及系统能耗和能效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设定参数下,两级新风机组稳定时送风温湿度分别为27℃和35%左右,空气源热泵主机平均制热量为4.5 kW,制热性能系数(COPU)为4.10;辐射空调系统耗电量为1.5 kW·h,系统性能系数(COPS)为3.02。试验结果可为系统的进一步优化和推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空调 金属辐射板 两级新风机组 热泵 能效比
下载PDF
在役多联式空调(热泵)系统运行能效及碳效比的计算方法
7
作者 戴兴学 陈继军 +2 位作者 苏悦盈 黄兴钊 张俊峰 《日用电器》 2024年第10期59-63,共5页
本文创新提出了一种在役多联式空调(热泵)系统运行能效及碳效比计算方法,即在规定的测试周期内,通过将现场测试数据按不同温度点进行分类,依据标准规定的发生时间数,计算对应温度点下系统的制冷量、耗电量、碳排放量、全年运行性能系数... 本文创新提出了一种在役多联式空调(热泵)系统运行能效及碳效比计算方法,即在规定的测试周期内,通过将现场测试数据按不同温度点进行分类,依据标准规定的发生时间数,计算对应温度点下系统的制冷量、耗电量、碳排放量、全年运行性能系数。并基于此计算对应的碳效比,即在规定的系统核算边界内,多联式空调(热泵)系统在规定的试验期间内碳排放总量与其功能贡献总和之比。最后以实际测试项目为例进行计算,本文为在役多联机(热泵)系统节能低碳评价标准的制定提供技术参考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效比 在役多联式空调(热泵)系统 碳效比
下载PDF
不同空调末端对磁悬浮离心式压缩机与液泵驱动复合冷却系统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王飞 王博 邵双全 《制冷与空调》 2024年第9期40-48,85,共10页
设计一种制冷量为240~250kW的磁悬浮离心式压缩机与液泵驱动复合冷却系统样机,分别配置2组120kW房间级冷冻水末端、4组60kW列间级冷冻水末端以及2组120kW风墙制冷剂末端、12组20kW热管背板制冷剂末端,在焓差室进行试验研究,分析不同末... 设计一种制冷量为240~250kW的磁悬浮离心式压缩机与液泵驱动复合冷却系统样机,分别配置2组120kW房间级冷冻水末端、4组60kW列间级冷冻水末端以及2组120kW风墙制冷剂末端、12组20kW热管背板制冷剂末端,在焓差室进行试验研究,分析不同末端冷却系统在8个典型城市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对于冷冻水泵输配的复合冷却系统,采用房间级冷冻水末端时,8个典型城市平均AEER为6.5,PUE≤1.29;采用列间级冷冻水末端时,平均AEER为9.3,PUE≤1.24。对于液泵输配的复合冷却系统,采用风墙制冷剂末端时,平均AEER为11.8,PUE≤1.21;采用热管背板制冷剂末端时,平均AEER超过14.8,PUE≤1.18。相比房间级冷冻水末端,列间级冷冻水末端、风墙制冷剂末端、热管背板制冷剂末端的各个典型城市AEER平均增幅分别为42%,80%和127%,这表明制冷剂末端,特别是热管背板制冷剂系统,在应用时的能效更佳。磁悬浮离心式压缩机与液泵驱动复合冷却系统性能可以匹配不同形式的末端,在不同城市PUE的预计应用效果均低于1.29,可以为我国数据中心冷却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中心 磁悬浮压缩机 液泵 热管 复合空调 全年能效比 电能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中间补气量对经济器热泵系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8
9
作者 王文毅 毛晓倩 +2 位作者 胡斌 夏源 曹锋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0-46,共7页
对带经济器的热泵系统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了整个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分析了低温工况下中间补气量对各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温环境下,系统的制热量、压缩机功率都会随中间补气量的增加而增加,排气温度随... 对带经济器的热泵系统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了整个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分析了低温工况下中间补气量对各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温环境下,系统的制热量、压缩机功率都会随中间补气量的增加而增加,排气温度随中间补气量的增加而显著减小,系统COP先增加后减小,根据实验结果可知最优的中间补气量,约占环境温度下系统总质量流量的10%-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泵 补气量 能效比
下载PDF
空气源热泵辅助供热太阳能干燥系统性能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罗会龙 彭金辉 +1 位作者 张利波 郭胜惠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63-967,共5页
针对单一的太阳能干燥易受天气影响的缺陷,设计并构建了一种空气源热泵辅助供热的太阳能干燥系统,测试分析了系统的热力性能及干燥能效比。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在日总太阳辐射为15.3~21.6MJ/m2的条件下,太阳能热风干燥子系统的日平均集... 针对单一的太阳能干燥易受天气影响的缺陷,设计并构建了一种空气源热泵辅助供热的太阳能干燥系统,测试分析了系统的热力性能及干燥能效比。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在日总太阳辐射为15.3~21.6MJ/m2的条件下,太阳能热风干燥子系统的日平均集热效率为0.343~0.534,空气源热泵热风干燥子系统的性能系数为2.52~3.61。与常规的干燥系统相比,空气源热泵辅助供热太阳能干燥系统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热泵 干燥系统 能效比
下载PDF
空气源热泵直接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实验研究及热力性能分析 被引量:31
11
作者 曾章传 吴锦京 魏新利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151-1157,共7页
针对空气源热泵制冷剂直接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建立热力分析模型,结合实验实测数据,计算分析了不同室外环境下,系统能效比和各组成部件(火用)损失,并对比分析评价了不同采暖系统综合热力性能,为优化系统能效和各组成部件节能提供理论和实... 针对空气源热泵制冷剂直接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建立热力分析模型,结合实验实测数据,计算分析了不同室外环境下,系统能效比和各组成部件(火用)损失,并对比分析评价了不同采暖系统综合热力性能,为优化系统能效和各组成部件节能提供理论和实际依据。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空气源热泵运行供热稳定,地板表面温度达到26℃,室内温度为22℃,完全满足室内供暖要求。空气源热泵机组正常供热运行模式下,室外温度为7.8℃时,系统小时能效比HEER达到3.42,而出现结霜情况下,系统HEER仍在2.4以上。系统(火用)效率在30%以上,系统各部件(火用)损失中,压缩机所占比例最大,地板盘管和蒸发器次之,膨胀阀最小,分别为24%、13%、11%、5%,且系统管路输送系统(火用)损失较大,达到12%。综合比较能量转换率和(火用)效率,空气源直接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具有良好的节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源热泵 制冷剂直接地板辐射采暖 小时能效比 [火用]效率
下载PDF
空调全铝新型换热器结构优化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瑞 王义春 +1 位作者 冯朝卿 詹火明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99-704,共6页
对新型家用空调换热器的物理模型单元进行合理的简化处理后,利用Fluent软件对换热器波纹翅片进行了优化设计,得出优化后换热器波纹翅片的结构尺寸,为实际设计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按照结构优化结果生产换热器试验样件,利用空气焓值法... 对新型家用空调换热器的物理模型单元进行合理的简化处理后,利用Fluent软件对换热器波纹翅片进行了优化设计,得出优化后换热器波纹翅片的结构尺寸,为实际设计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按照结构优化结果生产换热器试验样件,利用空气焓值法对使用新型换热器和翅片管式换热器的家用空调机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传热面积和体积都较小的新型换热器后空调的制冷量有所增大,总耗功率却基本不变,空调的效能比提高5%,是目前家用空调翅片管式换热器的理想替代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调机 换热器 效能比 结构优化设计
下载PDF
寒冷地区地源热泵能效调研与节能量分析 被引量:19
13
作者 杨灵艳 徐伟 +3 位作者 朱清宇 唐艳芬 李军周 涛王建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12,共5页
通过对寒冷地区74个项目的调研测试,得到了地源热泵系统夏季的制冷能效比和冬季的制热性能系数数据。分析了各种地源热泵项目的应用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计算了地源热泵系统项目的常规能源替代量,并通过数据回归得出了项目规模与常规能源... 通过对寒冷地区74个项目的调研测试,得到了地源热泵系统夏季的制冷能效比和冬季的制热性能系数数据。分析了各种地源热泵项目的应用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计算了地源热泵系统项目的常规能源替代量,并通过数据回归得出了项目规模与常规能源替代量之间的拟合公式,供类似项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能效比 性能系数 常规能源替代量 寒冷地区
下载PDF
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全年综合能效评定 被引量:52
14
作者 吴静怡 江明旒 +2 位作者 王如竹 许煜雄 孙鹏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4-18,共5页
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全年运行在制热模式,机组能效比受室外气象条件的影响较大,并且热水需求量通常还会随季节和用户用水习惯而有所差别,仅仅用名义工况下的机组运行能效比,难以准确客观地反映出其实际的节能效果。这里主要针对空气源热... 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全年运行在制热模式,机组能效比受室外气象条件的影响较大,并且热水需求量通常还会随季节和用户用水习惯而有所差别,仅仅用名义工况下的机组运行能效比,难以准确客观地反映出其实际的节能效果。这里主要针对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分布较为集中的长江沿线及以南地区,结合各地区气象条件及用户实际应用情况,引入全年综合运行工况来对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的实际能效进行评定,确定更合理的评价标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全年综合运行工况作为参照工况点对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进行综合能效评定更加客观严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工学 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 全年综合运行工况 能效比 热水需求
下载PDF
增加蓄热装置的空气源热泵-太阳能互补供暖系统优化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闫素英 王群 +3 位作者 高世杰 魏泽辉 赵晓燕 王胜捷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54-759,共6页
针对低温工况下多能互补供暖系统的工作性能和经济性较差等问题,文章设计了太阳能-蓄热空气源热泵互补供暖系统,该系统在传统太阳能-空气源热泵互补供暖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蓄热装置,提高了空气源热泵入口的空气温度。文章基于TRNSYS软... 针对低温工况下多能互补供暖系统的工作性能和经济性较差等问题,文章设计了太阳能-蓄热空气源热泵互补供暖系统,该系统在传统太阳能-空气源热泵互补供暖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蓄热装置,提高了空气源热泵入口的空气温度。文章基于TRNSYS软件构建了太阳能-蓄热空气源热泵互补供暖系统的仿真模型,并分析了空气源热泵制热能效比的变化,对比了入口处有、无蓄热装置时太阳能-蓄热空气源热泵互补供暖系统的热性能和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增设蓄热装置后,空气源热泵的平均制热能效比提高了34.87%;在供暖期内,系统的平均代价火用效率提高了3.24%,总能耗减少了2×10^(7) kJ,费用年值与太阳能保证率之比ACSF减少了3.3元;系统中各部件的火用效率均有所提高,空气源热泵工作性能的改善最为显著,火用效率提高了4.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能互补 TRNSYS 制热能效比 火用效率 代价火用效率
下载PDF
太阳能与空气复合源热泵热水系统多模式运行实验特性 被引量:30
16
作者 张月红 徐国英 张小松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84-490,共7页
提出并构建了一种直接膨胀式太阳能与空气复合源热泵热水系统。在南京夏季的晴天、阴天及冬季晴天工况下分别对实验样机的运行特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在不同天气下以不同热源模式高效地将热水加热到55℃。在夏季晴天太阳辐... 提出并构建了一种直接膨胀式太阳能与空气复合源热泵热水系统。在南京夏季的晴天、阴天及冬季晴天工况下分别对实验样机的运行特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在不同天气下以不同热源模式高效地将热水加热到55℃。在夏季晴天太阳辐射波动较大时,系统的集热/蒸发器可以同时吸收太阳辐射能和空气热量,以太阳能为主,空气源为辅,平均能效比为4.83;在夏季阴天,系统以空气源热泵模式稳定运行,平均能效比为3.97;在冬季晴天,系统以太阳能热泵模式运行,太阳能的输入提高了热泵蒸发温度,从而缓解了蒸发器结霜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泵热水器 太阳能与空气复合源热泵 集热/蒸发器 运行特性 能效比
下载PDF
水-水热泵系统全年性能优化的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杨昭 赵海波 +1 位作者 胡云峰 吴坤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29,共6页
在热泵系统仿真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建筑物的全年负荷预测,提出了热泵系统全年季节性能优化的理念,定义了热泵全年性能系数APF,并以此为优化目标函数,换热器面积比为优化变量,研究在压缩机开停控制方式下系统的优化匹配,并与以HSPF、S... 在热泵系统仿真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建筑物的全年负荷预测,提出了热泵系统全年季节性能优化的理念,定义了热泵全年性能系数APF,并以此为优化目标函数,换热器面积比为优化变量,研究在压缩机开停控制方式下系统的优化匹配,并与以HSPF、SEER和EER为优化目标的优化计算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APF作为优化目标具有更加真实客观的节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工学 热泵 季节能效比 全年性能系数
下载PDF
提高低温空气源热泵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甄仌 刘宗华 +3 位作者 王起霄 李晓燕 王莹 季阿敏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17,共6页
分析了热泵在低温环境工作时存在的问题。在热泵系统四通换向阀后的排气管上加旁通毛细管和在气液分离器中加过冷管。通过分析确定过冷管最小换热面积和旁通毛细管最佳长度范围。经实验证明在低温工况下时制热量提高显著。
关键词 热工学 空气源热泵 过冷回热 旁通毛细管 制热量 能效比
下载PDF
基于除霜的相变蓄热器对空气源热泵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19
作者 胡文举 姜益强 +2 位作者 姚杨 董建锴 马最良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08-912,共5页
针对空气源热泵蓄能除霜系统,提出了串联供热、非连通供热和连通供热3种供热模式,并实验研究了3种供热模式下相变蓄热器对空气源热泵性能的影响.分析实验数据发现非连通供热模式和串联供热模式相比系统主要参数(压缩机吸排气温度和压力... 针对空气源热泵蓄能除霜系统,提出了串联供热、非连通供热和连通供热3种供热模式,并实验研究了3种供热模式下相变蓄热器对空气源热泵性能的影响.分析实验数据发现非连通供热模式和串联供热模式相比系统主要参数(压缩机吸排气温度和压力)除排气温度升高5℃,其他基本无变化.连通供热模式的吸排气温度和串联供热模式相比分别升高了15℃和30℃,排气压力降低了0.2 MPa.3种供热模式中串联供热模式的性能系数(EER)最高,连通供热模式和非连通供热模式性能系数因参与运行的制冷剂减少而有所降低,连通供热模式的系统性能系数具有较大的提高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蓄热器 供热模式 空气源热泵性能系数
下载PDF
热管式机房空调性能实验研究 被引量:30
20
作者 李奇贺 黄虎 张忠斌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45-148,共4页
介绍了热管式机房空调机组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特征,并做了性能实验,得出结论:在室内外温差达到5℃以上时,机组即可投入运行,承担部分或者全部机房制冷负荷,能效比高;当室内外温差为5~24℃时,机组能效比达3.63~10.64,换热温度效率达65.6%... 介绍了热管式机房空调机组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特征,并做了性能实验,得出结论:在室内外温差达到5℃以上时,机组即可投入运行,承担部分或者全部机房制冷负荷,能效比高;当室内外温差为5~24℃时,机组能效比达3.63~10.64,换热温度效率达65.6%~44.0%。冬季可以代替蒸气压缩式机房空调制冷,节能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管式机房空调 实验研究 能效比 温度效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