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5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lementation of a particle-in-cell method for the energy solver in 3D spherical geodynamic modeling
1
作者 Hao Dong ZeBin Cao +4 位作者 LiJun Liu YanChong Li SanZhong Li LiMing Dai XinYu Li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549-563,共15页
The thermal evolution of the Earth’s interior and its dynamic effects are the focus of Earth sciences.However,the commonly adopted grid-based temperature solver is usually prone to numerical oscillations,especially i... The thermal evolution of the Earth’s interior and its dynamic effects are the focus of Earth sciences.However,the commonly adopted grid-based temperature solver is usually prone to numerical oscillations,especially in the presence of sharp thermal gradients,such as when modeling subducting slabs and rising plumes.This phenomenon prohibits the correct representation of thermal evolution and may cause incorrect implications of geodynamic processes.After examining several approaches for removing these numerical oscillations,we show that the Lagrangian method provides an ideal way to solve this problem.In this study,we propose a particle-in-cell method as a strategy for improving the solution to the energy equation and demonstrate its effectiveness in both one-dimensional and three-dimensional thermal problems,as well as in a global spherical simulation with data assimilation.We have implemented this method in the open-source finite-element code CitcomS,which features a spherical coordinate system,distributed memory parallel computing,and data assimilation algorith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merical oscillation overshooting and undershooting particle-in-cell method three-dimensional spherical geodynamic modeling energy solver finite element method
下载PDF
Economic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New Energy Vehicle Promotion Model
2
作者 Zihang Wang Xudong Wang +2 位作者 Zhenyin Zhang Shaolong Wang Chenyang Xu 《Proceedings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udies》 2024年第1期169-179,共11页
New energy vehicles represent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future development.Compared to traditional fuel vehicles,they are more energy-saving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effectively reducing air pollution and mitigating... New energy vehicles represent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future development.Compared to traditional fuel vehicles,they are more energy-saving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effectively reducing air pollution and mitigating excessive exploitation of oil resources,a stance strongly supported by governments.However,new energy vehicles possess certain drawbacks in terms of price and usability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counterparts.Therefore,external support is imperative for their development.This paper delineates four main sections:the background of new energy vehicl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promotion models,specific promotion suggestions,and future development prospects.By leveraging insights from economic analysis,the optimal promotion model for new energy vehicles is elucid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w energy vehicle engineering Promotion model Economic analysi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下载PDF
Economic development, energy demand, and carbon emission prospects ofChina's provinces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Application ofCMRCGE model
3
作者 LI Ji-Feng GU A-Lun +2 位作者 MA Zhong-Yu ZHANG Cheng-Long SUN Zhen-Qing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SCIE CSCD 2019年第3期165-173,共9页
This study focuses on a national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adopts China Multi-Regional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to analyz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nergy demand, and carbon... This study focuses on a national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adopts China Multi-Regional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to analyz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nergy demand, and carbon emissions of the provinces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FYP, 2021 2025) period based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ergy demand since the New Normal.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the following: 1)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13 provinces/municipalities are expected to have a per capita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of more than US$15,000, and 16 provinces/municipalities will have a per capita GDP of US$10,000 15,000. All provincial economies are expected to achieve steady and rapid development by the end of the 14th FYP. 2) The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provinces is expected to reach 5.45 Gtce (excluding Tibet) in 2025, and the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is approximately 1.5%. The growth of energy demand will remain in low speed. The key point of energy demand will gradually shift from the eastern to the middle area,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energy use in the western provinces will remain stable,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 and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3) The annual average carbon intensity (mainly considering carbon emissions from energy use) of the provinces will approximately with most provinces dropping by over 4.0%. The trend of a considerable decline in carbon intensity, as observed in recent years, is expected to contin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MRCGE model 14th Five-Year Plan energy demand Carbon emissions
下载PDF
Maximum initial primary wave model for low-Froude-number reservoir landslides based on wave theory
4
作者 LI Yang HUANG Bolin +2 位作者 QIN Zhen DONG Xingchen HU Le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8期2664-2680,共17页
The impulse waves induced by large-reservoir landslides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a low Froude number.However,systematic research on predictive models specifically targeting the initial primary wave is lacking.Taking th... The impulse waves induced by large-reservoir landslides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a low Froude number.However,systematic research on predictive models specifically targeting the initial primary wave is lacking.Taking the Shuipingzi 1#landslide that occurred in the Baihetan Reservoir area of the Jinsha River in China as an engineering example,this study established a large-scale physical model(with dimensions of 30 m×29 m×3.5 m at a scale of 1:150)and conducted scaled experiments on 3D landslide-induced impulse waves.During the process in which a sliding mass displaced and compressed a body of water to generate waves,the maximum initial wave amplitude was found to b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liding velocity and the volume of the landslide.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water depth,the wave amplitude initially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The duration of pressure exertion by the sliding mass at its maximum velocity directly correlated with an elevated wave amplitude.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low-amplitude waves and energy conservation,while considering the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a predictive model for the initial wave amplitude was derived.This model could fit and validate the functions of wavelength and wave velocity.The accuracy of the initial wave amplitude was verified using physical experiment data,with a prediction accuracy for the maximum initial wave amplitude reaching 90%.The conversion efficiency(η)directly determined the accuracy of the estimation formula.Under clear conditions for landslide-induced impulse wave generation,estimating the value ofηthrough analogy cases was feasible.This study has derived the landslide-induced impulse waves amplitude prediction formula from the standpoints of wave theory and energy conservation,with greater consideration given to the intrinsic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landslide-induced impulse waves,thereby enhancing the applicability and extensibility of the formula.This can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empirical estimation methods for landslide-induced impulse waves toward univers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dimensional physical model experiments Reservoir-landslide-induced impulse wave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 Landslide-induced impulse wave prediction model Shuipingzi 1#landslide
下载PDF
A Three-Dimensional Prediction Method for Thermal Diffusion 被引量:1
5
作者 Wang, LX Sun, YL Zheng, LY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SCIE EI 1998年第3期309-321,共13页
A three-dimensional, first order turbulence closure, thermal diffusion model is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consist of an equation of continuity, three components of momentum, conservation equatio... A three-dimensional, first order turbulence closure, thermal diffusion model is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consist of an equation of continuity, three components of momentum, conservation equations for salt, temperature and subgridscale energy, and an equation of state. In the model, according to the hypothesis of Kolmogorov and Prandtl, the viscosity coefficient of turbulent flow of homogeneous fluid is related to the local turbulent energy, and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exchange coefficients of mass, heat and momentum are computed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subgridscale turbulence energy.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are solved by finite difference techniques. This model is applied to the Jiaozhou bay to predict thermal pollution by the Huangdao power plant. An instantaneous tidal current field is computed, then the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increment is predicted, and finally the effect of wind stress on thermal discharge is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dimensional turbulence closure thermal diffusion model finite difference techniques subgridscale energy exchange coefficient temperature increment
全文增补中
能源资源开发区域大气CO_(2)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慧 范怀伟 +8 位作者 徐晓 张云惠 王文峰 闫兆进 王成 王俊辉 刘蕾 王冉 慈慧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7-164,共18页
分析能源资源开发区域大气碳浓度的时空变化和影响因素,对于探索“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能源资源开发高质量发展路径至关重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本文面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能源资源开发现状,采集... 分析能源资源开发区域大气碳浓度的时空变化和影响因素,对于探索“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能源资源开发高质量发展路径至关重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本文面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能源资源开发现状,采集并预处理了2015—2021年轨道碳观测卫星-2(Orbiting Carbon Observatory-2,OCO-2)二氧化碳L3数据产品,分析研究区大气碳浓度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格局,构建深度森林回归模型,并分析各影响因素对碳浓度时空变化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吐哈盆地和塔里木盆地XCO_(2)浓度在2015—2021年均呈周期性上升趋势,增长率呈“先减后增”,且季节变化趋势呈现明显的“春季高冬季低”;(2)在春、秋和冬季,新疆XCO_(2)浓度空间格局呈现“北高南低”的趋势,在盆地区域及能源资源开发区域出现XCO_(2)高浓度积聚现象,夏季则呈现“北低南高”趋势;(3)地形起伏、风场流速、NDVI、地表温度、降水量、10 mV风、10 mU风和能源开发强度对区域XCO_(2)浓度时空分布有显著影响,各因素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能源资源开采区域的大气碳浓度时空演变机制,在国家碳减排目标的实现、指导碳中和策略、追踪碳减排效果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资源开发 XCO_(2)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深度森林回归模型
下载PDF
中国新能源汽车海外市场开拓的影响因素——基于ISM-AHP模型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周利梅 刘卓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6-45,共10页
把握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开拓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对于更好地实现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战略目标极为重要。影响新能源汽车海外市场的开拓因素归纳为新能源汽车产品生产、东道国市场条件、新能源汽车产品营销、新能源汽车技术支持、我国政策... 把握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开拓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对于更好地实现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战略目标极为重要。影响新能源汽车海外市场的开拓因素归纳为新能源汽车产品生产、东道国市场条件、新能源汽车产品营销、新能源汽车技术支持、我国政策条件五个层面共22个子要素,并构建我国新能源汽车海外市场开拓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ISM),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直接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基于此,提出要注重产品研发、优化出口策略、提升用户黏度、优化政策体系,以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动力,夯实发展基础,并更好地应对替代产品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海外市场开拓 解释结构模型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基于情景分析法的安徽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分析
8
作者 陆彪 郝永康 +2 位作者 陈德敏 王索军 张雨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8-797,共10页
为了从区域层面开展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预测分析,以安徽省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LEAPAnhui预测模型,设计了基准情景(BAS)、发展规划情景(DPS)、节能减排情景(ERS)3种情景,预测了安徽省未来3种不同的发展路径。结果显示:... 为了从区域层面开展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预测分析,以安徽省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LEAPAnhui预测模型,设计了基准情景(BAS)、发展规划情景(DPS)、节能减排情景(ERS)3种情景,预测了安徽省未来3种不同的发展路径。结果显示:到2035年,BAS情景下能源消耗总量达到23459×10^(4)t(以吨标准煤计),相比BAS情景,DPS与ERS情景能源消耗总量分别下降了20.6%、30.7%,其中ERS情景的能源消耗总量于2030年实现达峰,峰值为16416×10^(4)t;BAS情景下,安徽省碳排放总量到2035年已达到512.2×10^(6)t,年均增长率为2.6%。DPS与ERS情景下,碳排放总量分别于2030年(389.1×10^(6)t)、2025年(357.2×10^(6)t)达到峰值,均能够完成我国提出的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承诺。基于碳约束目标对于安徽省能源结构进行了优化分析,在约束路径下,分配给三大系统清洁能源的比例分别为:第三产业39.3%、居民生活23.3%、第二产业37.4%,最小清洁能源需求量为107×10^(16)J,在能源需求总量中的占比为2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路径预测 LEAP模型 情景分析 清洁能源 能源结构优化
下载PDF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京津冀地区WEF系统综合评价研究
9
作者 王晶 吴春莉 郑涛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47,59,共9页
为综合评价京津冀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5个维度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变异系数综合赋权法计算指标权重,利用线性加权法构建综合评价指数模型测度京津冀地区WEF系统高质量发展的水平,... 为综合评价京津冀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5个维度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变异系数综合赋权法计算指标权重,利用线性加权法构建综合评价指数模型测度京津冀地区WEF系统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并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探究影响WEF系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子与维度。结果表明:2011—2021年京津冀地区WEF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呈现上升趋势,空间尺度上3个省市的均值排序为北京市>河北省>天津市;京津冀地区WEF系统各维度指数表现出不同的时空特征,其中共享维度表现出下降趋势,创新维度的空间差异性最显著;粮食产量、生活耗能占比、万元GDP耗能量、生活用水量占比、第三产业耗能占比等指标是影响WEF系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子,协调与共享是影响WEF系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维度,本研究可为区域资源高水平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F系统 高质量发展 综合评价指数模型 灰色关联度模型 京津冀地区
下载PDF
多能互补能源基地开发模式及综合效益提升方法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楠 康俊杰 赵春阳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39-1351,I0008,共14页
近年来,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发展可再生能源替代,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我国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风光资源富集地区,随着新能源装机不断增加,大型综合能源基地得到快速发展。该文基于主客观赋权法建立多... 近年来,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发展可再生能源替代,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我国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风光资源富集地区,随着新能源装机不断增加,大型综合能源基地得到快速发展。该文基于主客观赋权法建立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基地评估体系,对我国“三北”、西南及东部沿海区域发展布局多能互补基地进行评估。为进一步提升多能互补基地经济效益,建立基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 term memory,LSTM)的电价预测模型及多能互补日前优化调度模型,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寻优,以实现能源基地综合收益最大化的日前优化调度目标。最后,以甘肃陇东千万kW级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基地为例,分别开展夏季及冬季典型日的优化调度算例仿真,结果表明,该优化调度方法能够促进基地内新能源消纳的同时最大化能源基地综合收益,为大型综合能源基地的日前优化调度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基地 发展布局模式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建模 优化调度 粒子群优化算法
下载PDF
长庆油田分布式光伏项目创新与实践
11
作者 杨学峰 梁磊 +3 位作者 周星泽 晏耿成 王龙 邢佳 《石油科技论坛》 2024年第1期122-126,共5页
随着国家“双碳”目标持续推进,长庆油田大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探索建立新能源与油气井站融合发展模式。利用油气田井场、站点剩余空间建设分布式光伏,为油气设备设施供电。长庆油气田研究制定分布式光伏发展规划,创新技术路线,加... 随着国家“双碳”目标持续推进,长庆油田大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探索建立新能源与油气井站融合发展模式。利用油气田井场、站点剩余空间建设分布式光伏,为油气设备设施供电。长庆油气田研究制定分布式光伏发展规划,创新技术路线,加强分布式光伏与工艺制度变革、油井提高采收率、提高终端电气化率间的融合发展。项目组织实施中,与专业设计单位合作推进设计标准化,严格落实层级监督、属地监管,施工建设市场化;运行管理中,加强数字化平台建设、光伏组件清洁管理、巡检和故障处置。2022年建成井站分布式光伏56MWp,2023年发电小时数1463h,发电量7692×10^(4)kW·h,节约电费4231万元,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 分布式光伏 发展模式 运行管理 长庆油田
下载PDF
基于热藏-井筒-地面一体化的地热田智能开发研究与实践
12
作者 李刚 贾峥 赵鹏飞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6期260-262,共3页
地热能开发利用对于优化能源结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按照总体规划、逐步实施、突出重点的思路,进行了智能地热田整体架构设计,并结合地热供暖业务开展了实践,整体架构为“一个中心、两个平台”,即数据资源中心、地... 地热能开发利用对于优化能源结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按照总体规划、逐步实施、突出重点的思路,进行了智能地热田整体架构设计,并结合地热供暖业务开展了实践,整体架构为“一个中心、两个平台”,即数据资源中心、地热余热生产指挥平台、地下地面一体化协同应用平台,以地质热藏、地热井筒作为地热资源开发的地面边界条件,建立基于IAM(综合资产模型)技术的地质热藏-井筒-地面一体化耦合模型,结合机器学习等技术初步实现了地热供热智能辅助决策,支撑预测预警、平稳开发、智能运维、安全生产。该技术方案在地热田开发优化调整、管网及换热站内工艺设备优化、智能供热运维等方面得到了应用,整体架构设计符合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对于地热资源智能开发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地热田 一体化模型 地热能开发 技术路线 机器学习 辅助决策
下载PDF
基于三剪能量屈服准则的岩石弹塑性耦合模型
13
作者 刘振洋 王爱文 刘晓林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9-148,共10页
为建立能够准确描述岩石变形过程中能量演化规律的力学模型,提出利用三剪能量屈服准则和弹性剪应变能获取岩石黏聚力与内摩擦角,以及基于三剪能量塑性势函数获取剪胀角的方法,依据所提方法和岩石循环加卸载试验数据,得到了各级围压下不... 为建立能够准确描述岩石变形过程中能量演化规律的力学模型,提出利用三剪能量屈服准则和弹性剪应变能获取岩石黏聚力与内摩擦角,以及基于三剪能量塑性势函数获取剪胀角的方法,依据所提方法和岩石循环加卸载试验数据,得到了各级围压下不同塑性累积阶段岩石的弹性模量、黏聚力、内摩擦角及剪胀角等参数,发现随着塑性变形的增大,弹性模量呈负指数关系减小,黏聚力峰前线性增大而峰后呈负指数减小,内摩擦角满足比例参数为1、形状参数为1.5的Weibull函数,剪胀角线性减小;随着围压的增大,弹性模量和黏聚力均呈线性关系增大而剪胀角呈线性减小。建立岩石三剪能量弹塑性耦合力学模型,实现了模型在有限差分软件中的二次开发并编写了能量演化监测程序。模拟岩石室内试验,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较准确地描述岩石后继屈服过程中的硬化软化、剪胀、围压效应以及能量演化等力学行为。研究成果可为从能量角度研究岩体失稳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三剪能量屈服准则 弹塑性耦合模型 弹性剪应变能 围压效应 二次开发
下载PDF
碳中和目标下长三角地区能源结构调整的经济影响及其差异性
14
作者 王理想 王建民 《资源与产业》 2024年第1期25-34,共10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结构调整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从碳排放产生机制与经济增长的共生关系出发,将经济高质量发展纳入碳中和目标考虑范畴。基于长三角地区3省1市2017年投入产出表,构建区域宏、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结构调整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从碳排放产生机制与经济增长的共生关系出发,将经济高质量发展纳入碳中和目标考虑范畴。基于长三角地区3省1市2017年投入产出表,构建区域宏、微观SAM表及能源结构调整模拟分析CGE(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模型,建立长三角地区宏观经济闭合系统,研究能源结构调整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影响及其差异性。研究发现:1)长三角各区域随着能源结构转型不断推进,其经济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性,以江苏省为例,当清洁能源替代5%、10%、15%、20%时,江苏省能源结构调整的多数经济指标的经济影响以替代5%时的损失最多,替代10%时的损失小于替代5%、15%时的损失;2)长三角各区域经济发展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安徽省、上海市经济发展受到能源结构调整的影响较低,江苏省次之,浙江省受到能源结构调整的影响最大;3)随着能源结构调整不断推进,长三角部分区域的经济影响存在阶段性浮动,以江苏省为例,当清洁能源替代10%时,多数经济指标,如农业、制造业、服务业部门的产出以及GDP、政府收入等的经济影响均小于清洁能源替代5%、15%时产生的影响。能源结构调整对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亟须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高质量发展 碳中和 能源结构调整 经济影响 CGE模型
下载PDF
技术创新对能源利用效率影响的空间效应与机制——基于中国27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
15
作者 陆杉 李雯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13,共13页
基于空间视角,利用2008—2019年中国27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技术创新对能源效率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及门槛效应。研究表明:技术创新不仅有利于提升本城市的能源利用效率,还会通过溢出效应提升... 基于空间视角,利用2008—2019年中国27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技术创新对能源效率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及门槛效应。研究表明:技术创新不仅有利于提升本城市的能源利用效率,还会通过溢出效应提升邻近城市的能源利用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且技术创新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城市区位和技术创新水平不同而存在异质性。绿色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在技术创新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中发挥中介作用,技术创新通过提高绿色技术进步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技术创新对能源利用效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经济发展水平越过一定临界值后,技术创新能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创新 能源利用效率 经济发展水平 空间杜宾模型
下载PDF
铁路客站碳排放物理边界界定与运行碳排放研究
16
作者 张学萍 孙永强 +1 位作者 周正 田喆 《铁道经济研究》 2024年第3期24-32,共9页
随着我国铁路网快速发展,铁路客站数量持续增加,碳排放总量持续增长,准确量化铁路客站碳排放量,可以加快推动铁路客站低碳转型发展。根据客站工程设计界面,提出界定铁路客站碳排放物理边界的方法。依据铁路客站的客流强度,分析供暖空调... 随着我国铁路网快速发展,铁路客站数量持续增加,碳排放总量持续增长,准确量化铁路客站碳排放量,可以加快推动铁路客站低碳转型发展。根据客站工程设计界面,提出界定铁路客站碳排放物理边界的方法。依据铁路客站的客流强度,分析供暖空调系统、生活热水及开水系统、照明系统、电梯及自动扶梯系统、客运服务信息系统、可再生能源系统和碳汇系统的能源消耗量及其碳排放因子,构建铁路客站运行碳排放计算模型。以严寒地区哈尔滨市某线侧式客站为例,测算结果表明:该客站运行单位面积年碳排放量为154 kg/(m^(2)·a),50 a全寿命周期总碳排放量为7 700 kg/m^(2),其中供暖空调系统、电梯及自动扶梯系统和照明系统碳排放占比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客站 物理边界 计算范围 运行碳排放 模型 客流强度 能源消耗量 碳排放因子 严寒地区 低碳发展
下载PDF
中深层地热井换热特性多因素影响规律研究
17
作者 韩永亮 王凯鹏 +5 位作者 王义杰 苟立 杨延斌 雷燕子 武芳丽 沈浩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4-116,共13页
积极推进中深层地热能供暖技术,是践行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中深层同轴套管式换热系统可避免对地下水资源和环境造成损害,且影响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基于中深层同轴套管式换热器的理论分析和数学... 积极推进中深层地热能供暖技术,是践行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中深层同轴套管式换热系统可避免对地下水资源和环境造成损害,且影响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基于中深层同轴套管式换热器的理论分析和数学描述,建立地热井分层换热模型,并验证其可靠性;以陕西关中盆地某中深层地热井为依托,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各项因素影响下的地热井换热性能及连续运行过程的取热能力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均质模型、分层模型计算地热井出水温度与实测值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14.08%、11.50%,平均误差分别为7.29%、6.93%,分层模型较均质模型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影响因素中地热井深度、地温梯度及地层导热系数对取热功率影响最为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取热功率与地温梯度、进水温度、内管导热系数基本呈线性关系,且固井材料导热系数对传热过程具有热阻效应;中深层地热井取热量随运行年限的增加而降低,前5个供暖季取热量降幅较大,之后取热量降幅减缓,经过50个供暖季,年平均取热功率下降15.59%,将地温下降值超过1℃视为地温场受到影响,地温场平均受影响半径约为65 m,此外,由于地层的差异性,地热井周围地层温度下降及恢复等值线在地层交界面处出现了“阶梯式”变化,岩石导热系数较大的地层在地层交界面附近造成的温度扰动距离更远。研究成果可应用于中深层地热井取热换热能力的评估,同时为中深层同轴套管式换热系统的设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开发 套管式换热器 分层换热模型 换热性能 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半径
下载PDF
基于安索夫战略理论的油服公司转型发展策略分析及建议
18
作者 闫娜 《当代石油石化》 CAS 2024年第4期28-32,共5页
能源转型背景下,油服行业发展环境及应对策略研究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基于伊戈尔·安索夫的战略管理理论进行油服行业发展环境及应对策略分析,根据油服公司面临的多样化需求,构建油服公司战略增长矩阵,提出油服公司在各个象限的主... 能源转型背景下,油服行业发展环境及应对策略研究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基于伊戈尔·安索夫的战略管理理论进行油服行业发展环境及应对策略分析,根据油服公司面临的多样化需求,构建油服公司战略增长矩阵,提出油服公司在各个象限的主要目标和发展方式。结合一流油服公司转型发展策略分析发现,一流油服公司转型发展策略与战略增长矩阵大致吻合。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供我国油服公司借鉴的建议,包括强化发展环境扫描分析,保持对环境关键变量的敏感;强化转型发展策略的战略规划,形成适用策略组合;强化产融思维,培育资本运作能力;建立开放创新生态,打造互生共赢机制,释放聚变能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转型 安索夫战略理论 油服公司 环境动荡模型 战略增长矩阵 发展环境 应对策略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与共同富裕的协同效应——基于中国30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19
作者 叶小优 《价值工程》 2024年第19期157-160,共4页
新质生产力代表了传统生产力发展的质变跃迁,是推动实现高质量和永续发展的动力源泉,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为探究新质生产力与共同富裕二者内在互动的逻辑关系,厘清二者的协同机制。本文基于系统协同论的视角,采用新质... 新质生产力代表了传统生产力发展的质变跃迁,是推动实现高质量和永续发展的动力源泉,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为探究新质生产力与共同富裕二者内在互动的逻辑关系,厘清二者的协同机制。本文基于系统协同论的视角,采用新质生产力与共同富裕指数,利用2010-2022年中国30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数据,分别通过双向固定效应计量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来探讨二者的协同效应关系。结果表明:①从计量模型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对促进共同富裕具有显著正向作用,新质生产力每提高一个单位,共同富裕平均会提高约0.191单位。②从协同发展角度来看,2010-2022年中国30省市中国30省份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值随着时间发展呈现“倒U型”趋势,但总体仍呈现上升趋势,且地区差异较大,存在“东高西低”的分布趋势,同时大部分省市仍处于失调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共同富裕 协同发展 耦合协调度模型 双向固定效应模型
下载PDF
基于脱钩模型的甘肃省能源消费和经济发展分析
20
作者 牛亚琼 杨清 +1 位作者 李银霞 张龙 《热带农业工程》 2024年第1期7-13,共7页
选取甘肃省2005~2020年能源消费和地区生产总值等数据,建立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间的Tapio脱钩模型,分析甘肃省2005~2020年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与程度。结果表明,2005~2020年甘肃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呈现由弱脱钩向强脱钩转变,... 选取甘肃省2005~2020年能源消费和地区生产总值等数据,建立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间的Tapio脱钩模型,分析甘肃省2005~2020年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与程度。结果表明,2005~2020年甘肃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呈现由弱脱钩向强脱钩转变,脱钩程度随时间推移逐步加强。甘肃省经济发展主要源动力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由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变。提出甘肃省应优化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基于环境保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甘肃省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能源消费 经济发展 弹性脱钩模型 Tapio脱钩分析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