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7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xidiz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rmal miscible flooding of high pressure air injection in light oil reservoirs 被引量:3
1
作者 XI Changfeng WANG Bojun +11 位作者 ZHAO Fang LIU Tong QI Zongyao ZHANG Xialin TANG Junshi JIANG Youwei GUAN Wenlong WANG Hongzhuang HE Dongbo SONG Xinmin HUA Daode ZHANG Xiaoku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2年第4期874-885,共12页
Physical modeling,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field case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to find out the subsurface thermal oxidation state,thermal oxidation front characteristics and production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Physical modeling,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field case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to find out the subsurface thermal oxidation state,thermal oxidation front characteristics and production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pressure air injection thermal oxidation miscible flooding technology.The lighter the composition and the lower the viscosity of the crude oil,the lower the fuel consumption and the combustion temperature are.The thermal oxidation front of light oil and volatile oil can advance stably,and a medium-temperature thermal oxidation stable displacement state can be formed in the light oil reservoir under high pressure conditions.With strong thermal gasification and distillation,light oil and volatile oil are likely to form a single phase zone of gasification and distillation with thermal flue gas at the high-temperature and high-pressure heat front,finally,an air-injection thermal miscible front.In light oil reservoirs,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igh-pressure air-injection thermal miscible flooding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boosting pressure stage,low gas-oil ratio and high-efficiency stable production stage and high gas-oil ratio production stage.Approximately 70%of crude oil is produced during the boosting pressure stage and low gas-oil ratio high-efficiency and stable production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ght oil reservoir air flooding displacement characteristics high-pressure oxidation front thermal miscible flooding fire flooding
下载PDF
Study of CO_(2)Flooding to Improve Development Effect in Conglomerate Reservoirs
2
作者 Haihai Dong Yaguang Qu +2 位作者 Ming Liu Lei Zhang Jiakun Wu 《Energy Engineering》 EI 2022年第4期1681-1695,共15页
For 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s,CO_(2)flooding has been proved to be an effective method to enhance oil recovery.Reservoir A is a typical conglomerate reservoir in Xinjiang oilfield.The reservoir has strong ... For 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s,CO_(2)flooding has been proved to be an effective method to enhance oil recovery.Reservoir A is a typical conglomerate reservoir in Xinjiang oilfield.The reservoir has strong water sensitivity,and the injection pressure continues to rise.Furthermore the oil well pressure continues to drop.According to the screening conditions of CO_(2)flooding,the reservoir A can easily achieve CO_(2)miscible flooding with moderate temperature.And the reservoir has the advantage of being close to the gas source.Firstly,the relationship curve between CO_(2)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and oil displacement pressure was obtained by changing the oil displacement pressure using the fine-tube experimental model,and the minimum miscible pressure of CO_(2)oil displacement was determined.The minimum miscible pressure of reservoir A was 24.1 MPa.The change of oil phase state after CO_(2)injection was further studied by CO_(2)gas expansion experimen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aturation pressure of formation oil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after CO_(2)injection,and the more CO_(2)injection,the higher the saturation pressure of formation oil.When the CO_(2)content in the injected crude oil is 55.29 mol%,the saturation pressure of the CO_(2)formation crude oil system reaches 31.60 MPa.Then,in order to better simulate the real reservoir conditions of conglomerate reservoir,the 2D visualization model of the outcrop was processed to analyze the microscopic oil displacement mechanism of CO_(2).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maining oil after water flooding mainly exists in the form of cluster,film,column and blind end,and the remaining oil after gas flooding exists in the form of island,cluster and film,and there is an obvious gravity overlay phenomenon.CO_(2)flooding after water flooding significantly improved sweep efficiency and enhanced recovery.Finally,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O_(2)field injection effect in reservoir A,it is shown that CO_(2)absorption capacity of single well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water absorption capacity.The equilibrium degree of production profile in gas injection stage is better than that in water flooding stage.Injecting carbon dioxide quickly restores formation pressure.The oil recovery effect after gas injection in the trial production stage is obvious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water flooding stage.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paper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field application of CO_(2)flooding enhanced oil recovery technology in Xinjiang conglomerate reservo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flooding physical simulation miscible pressure enhanced oil recovery
下载PDF
胜利油田CO_(2)高压混相驱油与封存理论技术及矿场实践
3
作者 杨勇 张世明 +6 位作者 曹小朋 吕琦 吕广忠 张传宝 李宗阳 张东 郑文宽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0-1091,共12页
针对胜利油田开展CO_(2)驱油与封存面临的原油轻烃含量低混相难、储层非均质性强波及效率低、易气窜全过程调控难等问题,通过室内实验、技术攻关和矿场实践,形成CO_(2)高压混相驱油与封存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发现,提高地层压力至1.2倍... 针对胜利油田开展CO_(2)驱油与封存面临的原油轻烃含量低混相难、储层非均质性强波及效率低、易气窜全过程调控难等问题,通过室内实验、技术攻关和矿场实践,形成CO_(2)高压混相驱油与封存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发现,提高地层压力至1.2倍最小混相压力之上,可以提高原油中的中重质组分混相能力,增大小孔隙中的原油动用程度,均衡驱替前缘,扩大波及体积。通过超前压驱补能实现快速高压混相,采用梯级气水交替、注采耦合、多级化学调堵等技术全过程动态调控渗流阻力,实现采收率与封存率的协同最优。研究成果应用于高89-樊142 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区,区块日产油由254.6 t提高至358.2 t,预计实施15年可提高采出程度11.6个百分点,为CCUS规模化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CO_(2)驱 高压混相 采收率 封存率 示范工程
下载PDF
胜利油田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新进展及发展方向
4
作者 于金彪 胡慧芳 +5 位作者 孟薇 董亚娟 史敬华 段敏 侯玉培 郑乃元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2-170,共9页
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是油藏分析的重要手段,是油田开发人员编制开发方案、开展动态跟踪调整、进行提高油藏采收率研究等工作的有力工具。为明确胜利油田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回顾了胜利油田60年以来油藏数值模拟应用技术和自主... 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是油藏分析的重要手段,是油田开发人员编制开发方案、开展动态跟踪调整、进行提高油藏采收率研究等工作的有力工具。为明确胜利油田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回顾了胜利油田60年以来油藏数值模拟应用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研发的发展历程,着重总结了“十三五”以来适配油田当前地质及开发特征的特高含水期精细油藏描述、低渗透油藏压驱开发、非均相复合驱、稠油油藏多元热复合驱、CO_(2)高压混相驱、页岩油大规模压裂整体开发等多个领域的数值模拟应用技术创新性进展;介绍了涵盖水驱、化学驱、微观、智能模拟等不同方向的多款胜利特色油藏数值模拟软件的研发及应用情况。最后指出在当前胜利油田的开发形势下,油藏数值模拟在精细程度、规模、效率和协作方式等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油藏数值模拟需要进一步向一体化、并行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胜利油田开发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数值模拟 特高含水期 压驱模拟 非均相复合驱 多元热复合驱 CO_(2)高压混相驱 页岩油 胜利油田
下载PDF
热作用条件下烟道气与轻质原油混相规律 被引量:2
5
作者 席长丰 王伯军 +7 位作者 赵芳 花道德 齐宗耀 刘彤 赵泽麒 唐君实 周游 王红庄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7-153,共7页
通过细长管混相驱替实验开展高温高压条件下烟道气与不同类型轻质原油的热混相规律研究。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烟道气可以与轻质原油实现混相驱替;相同温度条件下,烟道气驱油效率与压力呈近线性关系;相同压力条件下,随温度增加驱油效率先平... 通过细长管混相驱替实验开展高温高压条件下烟道气与不同类型轻质原油的热混相规律研究。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烟道气可以与轻质原油实现混相驱替;相同温度条件下,烟道气驱油效率与压力呈近线性关系;相同压力条件下,随温度增加驱油效率先平缓增加,然后急速增加,驱油效率快速达到90%以上,实现混相驱,驱油效率急速增加过程与稀油轻质组分随温度增加发生蒸馏相变有着密切关系;相同压力条件下,原油越轻,烟道气与原油的最小混相温度越低,越容易实现混相,注空气热混相驱替开发效果越好;高温高压条件下轻质原油与烟道气的混相更多体现的是超临界状态的高温相变特征,与常规高压条件下CO_(2)的接触抽提混相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质原油 烟道气驱 热混相驱 混相规律 蒸馏相变 最小混相压力 最小混相温度
下载PDF
降混剂对二氧化碳在稠油中的溶解度和最小混相压力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于田田 刘廷峰 +5 位作者 冯海顺 廖毅 盖平原 林吉生 高海杰 杨子浩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100,共8页
针对CO_(2)驱油过程中,稠油体系与CO_(2)难混相,最小混相压力高于地层破裂压力的问题,对CO_(2)与原油的混合体系进行了分子模拟,考察了降混剂种类和加量、温度、压力的影响。由径向分布函数得到混相过程中CO_(2)分子及沥青质分子的聚集... 针对CO_(2)驱油过程中,稠油体系与CO_(2)难混相,最小混相压力高于地层破裂压力的问题,对CO_(2)与原油的混合体系进行了分子模拟,考察了降混剂种类和加量、温度、压力的影响。由径向分布函数得到混相过程中CO_(2)分子及沥青质分子的聚集程度,进而明确各类分子的分散状态,分析其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开展高温高压PVT相态实验,测定CO_(2)与原油混合体系中添加不同降混剂后的体积膨胀系数和CO_(2)溶解度,对分子模拟结果进行验证。最后,对柠檬酸三甲酯、苯甲醇、苯甲酸乙酯3种降混剂进行优选,得到最优复配配方,并通过细管实验评价其降混性能。分子模拟结果表明,柠檬酸三甲酯的降混效果最为显著,可有效增大CO_(2)分子间的聚集程度,降低沥青质分子间的聚集程度;在高压(6.90 MPa)低温(308.15 K)的条件下,降混剂更能发挥其作用。PVT相态实验结果表明,0.23%柠檬酸三甲酯的增溶与增膨作用最佳,与分子模拟结果一致。降混剂最优复配配方为80%柠檬酸三甲酯+20%苯甲酸乙酯。在原油-CO_(2)体系中加入0.23%复配降混剂,最小混相压力降幅为21.47%,CO_(2)溶解度和原油采收率提高。降混剂含有亲油的烃类基团和亲CO_(2)的酯基,不仅能与原油体系中的极性分子结合,拆散各沥青分子的聚集体,同时在双亲性能作用下,能吸附在原油与CO_(2)的界面上,降低原油与CO_(2)的界面张力,进而降低最小混相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稠油 溶解度 最小混相压力 降混剂 分子模拟
下载PDF
Miscibility of light oil and flue gas under thermal action 被引量:1
7
作者 XI Changfeng WANG Bojun +7 位作者 ZHAO Fang HUA Daode QI Zongyao LIU Tong ZHAO Zeqi TANG Junshi ZHOU You WANG Hongzhua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1期164-171,共8页
The miscibility of flue ga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light oils is investigated through slender-tube miscible displacement experiment at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Under the conditions of high temperature and hi... The miscibility of flue ga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light oils is investigated through slender-tube miscible displacement experiment at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Under the conditions of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the miscible displacement of flue gas and light oil is possible.At the same temperature,there is a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and pressure.At the same pressure,the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increases gently and then rapidly to more than 90% to achieve miscible displacement with the increase of temperature.The rapid increase of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ocess that the light components of oil transit in phase state due to distillation with the rise of temperature.Moreover,at the same pressure,the lighter the oil,the lower the minimum miscibility temperature between flue gas and oil,which allows easier miscibility and ultimately better performance of thermal miscible flooding by air injection.The miscibility between flue gas and light oil at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is more typically characterized by phase transition at high temperature in supercritical state,and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contact extraction miscibility of CO_(2) under conventional high pressure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ght oil flue gas flooding thermal miscible flooding miscible law distillation phase transition minimum miscible pressure minimum miscible temperature
下载PDF
玛湖砾岩油藏体积压裂开发后烃气混相驱提高采收率实验
8
作者 崔晨光 覃建华 +5 位作者 谭龙 张善严 张记刚 张景 邓振龙 宋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8-537,共10页
在新疆玛湖致密砾岩油藏采用烃气驱大幅提高采收率技术,面临水平井体积压裂规模开发后,小井距下水力压裂缝网易形成气窜通道,影响气驱波及体积的问题。为研究压裂后水平井井网对烃气驱开发效果的影响,提出了玛湖致密砾岩油藏人工裂缝+... 在新疆玛湖致密砾岩油藏采用烃气驱大幅提高采收率技术,面临水平井体积压裂规模开发后,小井距下水力压裂缝网易形成气窜通道,影响气驱波及体积的问题。为研究压裂后水平井井网对烃气驱开发效果的影响,提出了玛湖致密砾岩油藏人工裂缝+基质注烃气驱油模式,基于该模式设计实验模型,利用拼接比例的不同造缝与未造缝全直径岩心模型进行气驱实验,明确压裂缝与基质关系。结果表明:通过烃气驱岩心采收率可达38.26%;全直径岩心造缝比例越高,采收率越低;小规模的压裂可以使采油速度更加平稳,同时可以获得更高的采收率;烃气驱结束后通过吞吐的方式可进一步提高采出程度7.1%。该项实验可以为烃气驱现场试验水平井压裂规模、合理井距及注气速度提供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岩油藏 全直径岩心 烃气混相驱 压裂缝网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CO_(2)混相驱胶质、沥青质析出规律——以东河6油藏为例
9
作者 张利明 李汝勇 +3 位作者 袁泽波 侯大力 王小强 曾昌民 《天然气与石油》 2024年第1期63-67,共5页
掌握油田原油在注CO_(2)过程中是否混相及油层沥青质的沉淀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设计了一套高温、高压混相及沉淀实验装置,并开展CO_(2)混相驱胶质、沥青质析出规律的实验研究,模拟东河6油藏注气开采过程,判断注入气体与地层流体是否达到... 掌握油田原油在注CO_(2)过程中是否混相及油层沥青质的沉淀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设计了一套高温、高压混相及沉淀实验装置,并开展CO_(2)混相驱胶质、沥青质析出规律的实验研究,模拟东河6油藏注气开采过程,判断注入气体与地层流体是否达到混相,表征油层内胶质、沥青质的析出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东河6油藏注CO_(2)驱提采机理为一次混相;沥青质相对沉淀量随CO_(2)注入比例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后又缓慢减少,胶质相对沉淀量随注入比例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注CO_(2)后降压衰竭开采优先采出饱和烃,油层原油沥青质含量迅速增加。东河6油藏注CO_(2)驱保持最低混相压力45.4 MPa以上开采,可提高驱替效率,减少开采过程中胶质、沥青质的析出,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结果可为注CO_(2)油藏提供一种混相压力及沥青质沉淀测定的方法,支撑注CO_(2)油藏开发方案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层流体混相 CO_(2)混相驱 胶质沉淀 沥青质沉淀 东河6油藏 原油采收率
下载PDF
基于分子动力学方法的致密砂岩储层CO_(2)驱油研究进展
10
作者 余涛 李琦 +2 位作者 谭永胜 陈博文 胡海翔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6-159,共14页
随着致密砂岩储层CO_(2)-EOR项目的不断增加,亟需对CO_(2)与致密砂岩储层流体在孔隙介质中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研究,但室内实验难以观察到CO_(2)与流体在孔隙通道中的动态过程,而分子动力学模拟则可以弥补传统实验和数值方法的不足。为此... 随着致密砂岩储层CO_(2)-EOR项目的不断增加,亟需对CO_(2)与致密砂岩储层流体在孔隙介质中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研究,但室内实验难以观察到CO_(2)与流体在孔隙通道中的动态过程,而分子动力学模拟则可以弥补传统实验和数值方法的不足。为此,围绕该方法在CO_(2)-EOR研究中的2大重点——界面行为与受限空间运移行为,对包括萃取、溶胀、降黏、降低界面张力、最小混相压力、润湿性等6个方面界面行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结合前人对CO_(2)与致密砂岩储层流体在受限空间中运移行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分子动力学在致密砂岩储层CO_(2)-EOR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结果表明:①分子动力学能够很好地将CO_(2)萃取原油中—轻烃组分的过程进行可视化,建议根据原油实际组分构成分析CO_(2)的萃取能力,从而弄清CO_(2)萃取原油中各组分的优先顺序及效率;②有关CO_(2)分子对原油溶胀降黏作用的研究,大多数成果中的原油组分体系较为单一,建议根据实际储层的原油组分,系统探讨高温高压条件下CO_(2)的溶胀降黏作用;③对于CO_(2)与油水两相之间界面张力的研究更多是在体相中进行展开,而在纳米受限空间界面行为的研究还有待完善;④有关地层水在孔隙壁面的润湿性研究,对不同因素之间的协同效应影响润湿性的机理尚不明确。结论认为,随着量子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计算性能的日益强大,该方法可以在更大尺度上进行复杂体系的计算,以其为基础的油藏、页岩油气藏CO_(2)-EOR机理等研究将会取得较大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CO_(2)驱油 致密砂岩储层 溶胀降黏 界面张力 最小混相压力 界面行为 受限空间流动
下载PDF
空气热混相驱矿场试验中的工艺配套研究与实施
11
作者 陈宏涛 周冰欣 +1 位作者 郭邦彦 韩昭海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3期77-81,共5页
空气热混相驱是油田提高采收率的前沿技术之一,为进一步探索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工艺技术,结合A区块油藏特征,开展空气热混相驱工艺技术先导试验。本文主要针对空气热混相驱工艺现场试验所存在的技术难点,从注入井井筒、采出井井口... 空气热混相驱是油田提高采收率的前沿技术之一,为进一步探索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工艺技术,结合A区块油藏特征,开展空气热混相驱工艺技术先导试验。本文主要针对空气热混相驱工艺现场试验所存在的技术难点,从注入井井筒、采出井井口、地面工艺流程、现场实施工艺、数字化监控等方面进行研究及配套,确保空气热混相驱工艺试验顺利实施,为后期空气热混相驱在低渗透油藏扩大试验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热混相驱 低渗透油藏 工艺配套
下载PDF
致密砂岩油藏CO_(2)灌注提高混相程度研究
12
作者 陈龙龙 汤瑞佳 +5 位作者 江绍静 王维波 白远 魏登峰 张志升 王仙仙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84,共6页
目的基于快速补充地层能量可实现提高CO_(2)混相程度的技术原理,对灌注法提高鄂尔多斯盆地低压致密砂岩油藏CO_(2)非混相驱混相程度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室内实验方法,在油藏条件下比较不同注入流量、注入量的CO_(2)驱油效果,考... 目的基于快速补充地层能量可实现提高CO_(2)混相程度的技术原理,对灌注法提高鄂尔多斯盆地低压致密砂岩油藏CO_(2)非混相驱混相程度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室内实验方法,在油藏条件下比较不同注入流量、注入量的CO_(2)驱油效果,考查了地层压力、换油率、采出程度、气油比及抽提参数的变化。结果与常规注入流量和注入量相比,灌注后地层压力增加4.14 MPa,换油率增加0.13,采出程度提高22%,气油比降低50%,C_(4)~C_(12)的组分含量明显增加,重组分的含量明显减少。2个井组现场试验表明,相比灌注前,井组月产油增加78%,平均地层压力5 MPa,对应油井的油压提升了4.5 MPa,混相程度提高了32.81%,驱油效果显著。结论灌注法可有效提高CO_(2)驱混相程度,能够改善致密砂岩油藏储层CO_(2)非混相驱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油藏 CO_(2)非混相驱 CO_(2)灌注 混相程度
下载PDF
致密油藏注伴生气驱油可行性分析及效果评价
13
作者 刘昕 李震 +3 位作者 袁雪花 郑小敏 段朝伟 王绍祥 《油气井测试》 2024年第3期72-78,共7页
致密油藏在开发过程中注水困难,亟需探索补充地层能量的新方式,同时油藏伴生气难以规模性开发。为研究油藏注气可行性,在室内开展原油相态特征、注气驱混相机理及注气驱长岩心实验研究,分析了M区块原油的相态特征、注入气与原油的互溶... 致密油藏在开发过程中注水困难,亟需探索补充地层能量的新方式,同时油藏伴生气难以规模性开发。为研究油藏注气可行性,在室内开展原油相态特征、注气驱混相机理及注气驱长岩心实验研究,分析了M区块原油的相态特征、注入气与原油的互溶特征、注气混相机理以及长岩心注气驱油动态关键指标变化规律,结合现场应用情况,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层压力16 MPa下,原油溶解伴生气体积膨胀了1.161倍,黏度降低了20.5%;地层温度65℃下,注伴生气驱替长岩心原油采收率比衰竭开采提高23.15%;油藏开发中后期注入伴生气可有效促进油水界面下移,射孔段剩余油增多,目的层段由高含水变为低含水。经X井现场应用,剩余油饱和度由注气前的28.62%升高至42.17%。注伴生气可有效提高油藏采收率,可为同类油藏制定开发方案提供重要实验数据支撑和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气驱采油 伴生气 物理模拟 提高采收率 动态监测 混相驱 现场应用
下载PDF
Ⅱ类广义气水混驱特征曲线的建立及应用
14
作者 褚夫建 苟拓彬 +1 位作者 韩跃涛 高文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2,共6页
在Ⅱ类广义水驱特征曲线的基础上,引入了地下含气水率概念,类比建立了Ⅱ类广义气水混驱特征曲线。此类曲线对应的含气水变化规律数学模型在n、m取不同数值时,不仅可以转化为S型含气水变化规律,而且也可以转化为描述凸型、S-凸型、S-凹... 在Ⅱ类广义水驱特征曲线的基础上,引入了地下含气水率概念,类比建立了Ⅱ类广义气水混驱特征曲线。此类曲线对应的含气水变化规律数学模型在n、m取不同数值时,不仅可以转化为S型含气水变化规律,而且也可以转化为描述凸型、S-凸型、S-凹型、凹型等不同形态的含气水变化规律,丰富了气水混驱油藏开发效果评价方法。给出了Ⅱ类广义气水混驱特征曲线通式及其对应的含气水变化规律数学模型的求解方法,并分别评价了葡北油田三间房组油藏气水交替混相驱和锦州油田S31油藏气顶+边水混驱的开发效果,拟合精度较高,可供其他油藏开发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北油田 锦州油田 气水混驱油藏 Ⅱ类广义气水混驱特征曲线 地下含气水率 变化规律 数学模型
下载PDF
X区块低渗油藏CO_(2)混相驱影响因素分析
15
作者 郭红强 杜敏 +2 位作者 夏晨丹 黄宝杰 王嘉歌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39-44,共6页
为研究X区块低渗油藏注CO_(2)混相驱的影响因素,通过开展室内实验分析注入气CO_(2)与地层流体的最小混相压力,分析接触时间、渗透率、非均质性、杂质气体对CO_(2)混相驱油的影响,为X区块低渗油藏注CO_(2)提供理论依据。实验主要得到以... 为研究X区块低渗油藏注CO_(2)混相驱的影响因素,通过开展室内实验分析注入气CO_(2)与地层流体的最小混相压力,分析接触时间、渗透率、非均质性、杂质气体对CO_(2)混相驱油的影响,为X区块低渗油藏注CO_(2)提供理论依据。实验主要得到以下结论:通过细管实验测定得到该区块的最小混相压力为17 MPa。接触时间、渗透率和杂质气体会影响CO_(2)混相驱的效果,CO_(2)与地层流体的接触时间越长,CO_(2)与地层原油的混相效果越好。低渗油藏中CO_(2)混相驱的效果优于中高渗油藏。非均质性对混相的影响较小。CO_(2)混相压力随N_(2)及CH_(4)的摩尔分数的增大而升高,随C_(2)及C_(4)摩尔分数的增加而降低,注入气CO_(2)的纯度应该在95%以上,以上分析为目标区块后续注CO_(2)混相驱油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混相驱 影响因素 最小混相压力
下载PDF
海上低渗油田注入伴生气驱油最小混相压力实验
16
作者 颜祥洲 郑继龙 +1 位作者 赵军 吴彬彬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24年第3期21-26,共6页
为分析L油田注入伴生气驱油能否实现混相驱,开展了最小混相压力测定实验。采用长细管实验法分别测定了海上低渗L油田W31、W32和W51油组含CO_(2)伴生气驱油的最小混相压力,并通过气相色谱仪分析了长细管末端见气前后产出油气组分变化规... 为分析L油田注入伴生气驱油能否实现混相驱,开展了最小混相压力测定实验。采用长细管实验法分别测定了海上低渗L油田W31、W32和W51油组含CO_(2)伴生气驱油的最小混相压力,并通过气相色谱仪分析了长细管末端见气前后产出油气组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气驱前期(0~0.5PV),注入气未运移至长细管末端,产出流体为原油,不同压力下驱油效率和气油比的变化规律相近;随压力增大,注入气与原油两相相态从非混相到近混相再到混相,气液界面逐渐消失,驱油效率不断增大;在地层压力下,L油田W31和W32油组注入伴生气无法实现混相驱,W51油组注入伴生气可以实现混相驱;伴生气驱油过程中主要萃取原油中的轻烃组分,同时伴生气中CO_(2)和C^(5+)会溶解于原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低渗油田 CO_(2)驱 混相驱 最小混相压力 油气组分 伴生气
下载PDF
海上低渗油田CO_(2)驱降混剂的研发与评价
17
作者 赵军 郑继龙 吴彬彬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6-49,共4页
针对海上低渗J油田注CO_(2)难以实现混相驱的问题,通过室内合成柠檬酸异丁酯,采用高温高压界面张力仪和细管实验仪开展了不同降混剂的界面性能及浓度优选评价实验,筛选出适合目标油田的降混剂。实验结果表明:J油田地层压力低于CO_(2)驱... 针对海上低渗J油田注CO_(2)难以实现混相驱的问题,通过室内合成柠檬酸异丁酯,采用高温高压界面张力仪和细管实验仪开展了不同降混剂的界面性能及浓度优选评价实验,筛选出适合目标油田的降混剂。实验结果表明:J油田地层压力低于CO_(2)驱油最小混相压力,无法达到混相。室内合成的柠檬酸异丁酯相比乙二醇、石油醚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能有效降低最小混相压力至17.5 MPa,可以实现混相,最佳质量分数为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低渗油田 CO_(2)驱 降混剂 最小混相压力
下载PDF
CO_(2)驱油技术的机理与展望
18
作者 王立 孙晓东 +3 位作者 汪泳吉 王亦鑫 潘嘉莹 蔡忆华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4期140-143,共4页
CO_(2)驱油技术是指把CO_(2)注入地层,利用CO_(2)自身特性驱替原油到采油井的工艺。文章分析了CO_(2)驱油机理,总结了CO_(2)注入方式的优缺点、提高采收率的基本原理、设备防腐的措施、降低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指出了CO_(2)驱油技术面... CO_(2)驱油技术是指把CO_(2)注入地层,利用CO_(2)自身特性驱替原油到采油井的工艺。文章分析了CO_(2)驱油机理,总结了CO_(2)注入方式的优缺点、提高采收率的基本原理、设备防腐的措施、降低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指出了CO_(2)驱油技术面临的设备腐蚀严重、难以混相等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高采收率 CO_(2)驱 驱油机理:防腐:混相压力
下载PDF
塔河油田强底水砂岩油藏CO_(2)/N_(2)驱提高采收率机理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学利 郑小杰 +3 位作者 钱德升 高海铭 谭涛 蒲万芬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6409-6418,共10页
塔河油田强底水砂岩油藏开发后期,受强非均质性和底水锥进影响,大部分水平井出现了点状水淹,导致低产低效井增多,油藏含水率不断上升,井间剩余油动用难,且该油藏具有高温、高盐特点,常规提高采收率技术难以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因此,主... 塔河油田强底水砂岩油藏开发后期,受强非均质性和底水锥进影响,大部分水平井出现了点状水淹,导致低产低效井增多,油藏含水率不断上升,井间剩余油动用难,且该油藏具有高温、高盐特点,常规提高采收率技术难以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因此,主要通过高温高压三维物理模型进行油藏的模拟,采用注CO_(2)/N_(2)(体积比为7∶3)混合气提高强底水砂岩油藏采收率。一方面,CO_(2)与原油易混相,能够大幅度地提高驱油效率;另一方面,N_(2)具有较好的压锥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强底水快速锥进,提高油藏的波及系数。这样使“驱油”与“压锥”进行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油藏采收率。同时,对比不同注气方式、不同注气速度和不同注采部位等驱油条件,优选注气参数。实验结果表明:注入CO_(2)/N_(2)后地层原油体积膨胀了21%,黏度降低了24.9%;CO_(2)/N_(2)混合气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为39.62 MPa;优选出了最佳的注入参数:注气速度为1 mL/min(提高采收率幅度为14.25%)、注气方式为水气交替注入(提高采收率幅度为15.8%)、注采部位为高注低采(提高采收率幅度为14.5%)。研究结果为塔河油田强底水砂岩油藏CO_(2)/N_(2)混合气驱先导试验提供可靠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底水砂岩油藏 CO_(2)/N_(2)混合气驱 三维物理模型 混相 压锥
下载PDF
CO_(2)驱油与埋存技术新进展 被引量:15
20
作者 陈欢庆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26,共9页
碳达峰和碳中和发展战略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石油等能源需求量的持续增长,为CO_(2)驱油与埋存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目前中外CO_(2)驱油与埋存研究现状入手,通过CO_(2)驱油与埋存机理和影响因素分析,提出... 碳达峰和碳中和发展战略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石油等能源需求量的持续增长,为CO_(2)驱油与埋存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目前中外CO_(2)驱油与埋存研究现状入手,通过CO_(2)驱油与埋存机理和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CO_(2)驱油与埋存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结合实践将CO_(2)驱油与埋存研究内容总结为目标优选、相关机理实验研究、方法技术攻关、经济性评价、安全性评价和现场实践等6方面。CO_(2)驱油与埋存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CO_(2)驱油与埋存应用的油藏类型还非常有限,CO_(2)气田分布特征及其与CO_(2)驱油与埋存目标油藏之间的时空匹配关系研究还未引起足够重视,CO_(2)驱油与埋存机理等研究还存在诸多问题,CO_(2)驱油与埋存方案设计有待优化,CO_(2)驱油与埋存经济有效性评价体系尚未建立,CO_(2)埋存安全性跟踪评价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对应的CO_(2)驱油与埋存技术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探索攻关CO_(2)驱油与埋存适用油藏类型和开发阶段,CO_(2)气田分布规律及其与适合CO_(2)驱油与埋存油藏之间的时空匹配关系研究,CO_(2)驱油与埋存机理研究持续攻关,CO_(2)驱油与埋存方案优化设计,CO_(2)驱油与埋存经济有效性评价和CO_(2)埋存安全性跟踪监测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与埋存 CO_(2)混相驱 提高采收率 碳中和 低渗透油藏 CO_(2)安全埋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