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守本开新: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进路研究
1
作者 魏宝宝 席海容 王庆霞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4年第4期1-19,共19页
立德树人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话语,可在对传统文化的追溯中获得对立德树人内涵的认识与实践的启发。立德树人回应“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之最终目的,遵循德育为首的学校教育基本特征,符合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的应然要求。结合... 立德树人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话语,可在对传统文化的追溯中获得对立德树人内涵的认识与实践的启发。立德树人回应“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之最终目的,遵循德育为首的学校教育基本特征,符合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的应然要求。结合新时代特征准确把握立德树人的当下任务,在于:培养能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有理想”的人,使其成为自信而坚定的实践者;培育学生的和谐品质与自主精神,使其成为可应对当下时代挑战的“有本领”的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合作精神,使其成为推动当前社会发展的“有担当”的人。基于系统视角探索落实立德树人的实践进路,在于:增强主体动能,融通“道”“德”提升教师育德本领;活化载体功用,立足“校本”高质量使用教材;坚守核心阵地,锚定“素养”提高课堂质量;优化育人环境,以“德”领航建设学校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师德 核心素养 德育环境 传统文化
下载PDF
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助力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探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夏真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第14期185-188,共4页
文化自信是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更是人民的精神寄托。通过对全环境立德树人助力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进行探索研究,立足于全环境立德树人的内涵以及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教育意义。从大学生文化自信养成的教育角度出发,对全环境立... 文化自信是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更是人民的精神寄托。通过对全环境立德树人助力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进行探索研究,立足于全环境立德树人的内涵以及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教育意义。从大学生文化自信养成的教育角度出发,对全环境立德树人教育路径进行构建,突出强调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中,应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石作用、文化实践活动的载体作用与艰苦奋斗精神的引导作用。在教育实践中引导高校德育创新,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环境立德树人 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载PDF
传统文化自信培育与高校生态德育的耦合共生 被引量:2
3
作者 贾笑颖 《黑河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81-184,共4页
在生态德育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传统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为生态德育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且在价值取向上为其提供有利的文化支撑。在当今社会,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德育共生,实现“人际德育”“生态德育”共同发展,切实... 在生态德育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传统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为生态德育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且在价值取向上为其提供有利的文化支撑。在当今社会,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德育共生,实现“人际德育”“生态德育”共同发展,切实将我国高校生态德育研究从社会领域逐渐向自然领域扩展,将德育升级为优秀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生态德育 耦合共生
下载PDF
21世纪德育新课题:生态道德教育 被引量:14
4
作者 刘湘溶 戴木才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年第1期11-17,共7页
重建人类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新秩序, 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 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依靠道德的力量, 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是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内容, 是21 世纪德育的重要主题: 树立维护生态... 重建人类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新秩序, 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 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依靠道德的力量, 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是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内容, 是21 世纪德育的重要主题: 树立维护生态环境的道德意识; 确立维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 订立维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规范。这一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热爱自然、与自然为友; 开发、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 生态道德教育 德育 环境保护 道德责任
下载PDF
环境伦理视野下的农民生态道德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张丽 崔彩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1-5,共5页
农村环境问题促使人们从环境伦理的角度来反思人类面对环境与发展、人与自然之矛盾的价值取向。农民的生态道德理念与农民在特定生态环境中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课题组对陕西合阳县城后村、黑镇村、浪后村的村民进行农民生态道... 农村环境问题促使人们从环境伦理的角度来反思人类面对环境与发展、人与自然之矛盾的价值取向。农民的生态道德理念与农民在特定生态环境中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课题组对陕西合阳县城后村、黑镇村、浪后村的村民进行农民生态道德状况的问卷调查。调查表明,农民生态道德认知水平有待提高,生态道德情感不稳定,生态道德行为与认知不一致。农民生态道德培育成为乡村环境保护的伦理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环境 农民生态道德 生产生活方式 环境伦理
下载PDF
论道德传统 被引量:2
6
作者 冯丕红 李建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6-61,共6页
高扬传统道德而贬抑道德传统认知误区的消除亟待道德传统研究的推进。道德传统亦称伦理道德文化传统,它是以道德生态为存在境遇,由道德价值、道德规范、道德理念等构成的具有历史特殊性、多元综合性、开放变迁性、生态合理性的变体链。... 高扬传统道德而贬抑道德传统认知误区的消除亟待道德传统研究的推进。道德传统亦称伦理道德文化传统,它是以道德生态为存在境遇,由道德价值、道德规范、道德理念等构成的具有历史特殊性、多元综合性、开放变迁性、生态合理性的变体链。以理性存在者所处当下为界点,分别前溯后展,可把流变中的同一个道德传统分成两段,即"被建构的道德传统"和"建构的道德传统"。"被建构的道德传统"具有既定、先在性,是活着的历史的产物;而"建构的道德传统"是"被建构的道德传统"的自然延续,具有开放性;二者经由道德承续实现彼此沟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传统 道德生态 传统道德 道德承续
下载PDF
生态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 被引量:4
7
作者 孔繁德 王连龙 +1 位作者 谭海霞 赵忠宝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5-6,21,共3页
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奋斗目标,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生态保护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具有保护生存条件、保障生态安全、保护自然资源及生产力、保障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等重要作用。因此,生态保护是建设生态文... 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奋斗目标,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生态保护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具有保护生存条件、保障生态安全、保护自然资源及生产力、保障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等重要作用。因此,生态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实现生态现代化的前提、建设生态道德的重要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态保护 生态现代化 生态安全 生态道德
下载PDF
从卡逊《寂静的春天》谈生态道德观的建立 被引量:2
8
作者 温金祥 崔华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12-14,共3页
长期不加控制和没有计划的活动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建立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建立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促进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卡逊 《寂静的春天》 生态道德观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生态价值观
下载PDF
研究性学习:现代大学德育的一种新模式 被引量:5
9
作者 杨艳萍 《现代大学教育》 2002年第5期106-108,共3页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育理念与学习模式。为完成大学德育任务、增强德育有效性 ,在现代大学德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思路、新模式。本文从回归德育出发点、优化“德育生态环境”和落实德育创新教育理念等方面 。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现代大学 德育生态环境 德育创新教育 德育模式 德育过程
下载PDF
少数民族传统生态道德观刍论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韬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5期26-29,共4页
少数民族先民在与自然的长期冲突与调适中形成的生态道德传统 ,有效地规范约束了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 ,促成了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地区的生态平衡。这种传统生态道德不但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而且有着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 少数民族 传统生态道德观 自然资源 现代价值 生态平衡 表现形式
下载PDF
关于德育的生态学思考 被引量:16
11
作者 李韬 文晓红 《高等农业教育》 2000年第7期21-23,共3页
随着人类对自身发展模式的反思 ,科学生态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生态学理论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本文认为德育应适应这一发展趋势 ,并运用生态学的理论探讨了德育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 生态学 德育 德育生态系统 系统平衡 整体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
下载PDF
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的道德伦理追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贾凤姿 王琨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66-69,90,共5页
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技术、经济或政治问题,更是一个道德伦理问题,道德伦理从更深的层次上制约着人们的行为与制度的安排。从道德伦理视角分析中国农村环境问题背后的道德伦理根由,揭示传统道德伦理观在农村环境问题上的负值效应,并... 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技术、经济或政治问题,更是一个道德伦理问题,道德伦理从更深的层次上制约着人们的行为与制度的安排。从道德伦理视角分析中国农村环境问题背后的道德伦理根由,揭示传统道德伦理观在农村环境问题上的负值效应,并提出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应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生态环境 道德伦理
下载PDF
关于长株潭生态城市群建设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4
13
作者 唐海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4-7,共4页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加强生态城市群建设。长沙、株洲、湘潭在建设生态城市中各自优势明显,但市民生态道德意识缺失,政府在如何协调建设城市群方面经验不足。应该进一步运用循环经济理念,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强生态环...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加强生态城市群建设。长沙、株洲、湘潭在建设生态城市中各自优势明显,但市民生态道德意识缺失,政府在如何协调建设城市群方面经验不足。应该进一步运用循环经济理念,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市民生态道德教育,着力建设好长株潭生态城市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型”社会 长株潭生态城市群建设 产业调整 生态道德教育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严燕 陈平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91-93,96,共4页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21世纪高校道德教育的新内容,旨在转变大学生传统的自然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生态伦理观,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传统文化内含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主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障万物平等的生存权利等,这...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21世纪高校道德教育的新内容,旨在转变大学生传统的自然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生态伦理观,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传统文化内含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主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障万物平等的生存权利等,这些都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宝库。因此,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来加强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可增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生态道德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
下载PDF
生态环境、道德自觉和生态文明 被引量:2
15
作者 邵永生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5年第2期40-41,共2页
本文论述了生态环境、道德自觉和生态文明三者间的关系,说明我们只有尊重自然界的权利,确立自然界的权力,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树立生态文明的道德自觉,我们人类的利益才能得到充分地保障,社会文明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 生态环境 道德自觉 生态文明
下载PDF
海明威、福克纳的“狩猎道德”与生态关怀 被引量:2
16
作者 卢国荣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43-45,共3页
狩猎一直是美国文学的重要母题之一。20世纪的美国作家海明威和福克纳都创作了以狩猎为主题的作品,并不同程度地表现了狩猎道德和对自然界其它生命物种的关注。本文以海明威的《非洲的青山》、《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与福克... 狩猎一直是美国文学的重要母题之一。20世纪的美国作家海明威和福克纳都创作了以狩猎为主题的作品,并不同程度地表现了狩猎道德和对自然界其它生命物种的关注。本文以海明威的《非洲的青山》、《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与福克纳的《去吧,摩西》等作品中体现的狩猎原则和道德为切入点,探讨两位作家的生态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狩猎 道德 生态环境
下载PDF
农林院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路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红燕 《中国农业教育》 2013年第2期94-96,共3页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生态道德教育应成为高校德育工作重要的内容。高等农林院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具备良好的条件,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加强农林院校生态道德教育可以通过做好生态教育顶层设计,...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生态道德教育应成为高校德育工作重要的内容。高等农林院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具备良好的条件,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加强农林院校生态道德教育可以通过做好生态教育顶层设计,深化课程改革,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加强道德践行等途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道德教育 农林院校
下载PDF
生态环境思想践行:从生态意识形成到生态位建构 被引量:4
18
作者 赵豆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34-41,共8页
自然环境是人类以及其他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人类提供所需的物质能量。但由于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造成环境污染,使得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由此导致了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现已经成为... 自然环境是人类以及其他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人类提供所需的物质能量。但由于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造成环境污染,使得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由此导致了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现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亟须我们人类积极应对、共同解决。生态危机的产生不仅有着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的根源,而且也与科学技术导致的异化分不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促使了绿色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生态意识的产生。生态意识的形成又促进人类生态道德的建构,反映了生态环境的本质,成为影响人们行为发生的基本道德规范。生态位强调在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与生态位构建的共同作用;而生态位建构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生态位关系。当今生态环境保护仍面临困境,人与自然对立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就要求我们探究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践行从生态意识到生态位建构的整个过程。通过建立合理完善的生态意识,重新整合人类的理性,将环境保护纳入自身的主体性之中,形成以人类同自然和谐发展为己任的生态意识;重视生态道德建构工作,将价值观念同社会历史因素相结合,建设生态道德体系,发挥人在生态位中的地位和作用,确保人类在生态环境思想践行的过程中,合理地建构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危机 生态意识 生态位建构 生态环境思想 生态道德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生态及其现代性道德资源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威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11年第1期5-8,141,共4页
现代性道德哲学话语中的"道德"意蕴并非让人不去"得",而是教导人如何"得",但是,现代性道德存在着主体有限性带来的困境。与西方文化"预定的和谐"思维方式不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由多种价值理念... 现代性道德哲学话语中的"道德"意蕴并非让人不去"得",而是教导人如何"得",但是,现代性道德存在着主体有限性带来的困境。与西方文化"预定的和谐"思维方式不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由多种价值理念构成的生态文化,这种生态文化对于解决现代性道德困境具有资源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价值生态 生态文化 道德困境 实践的理性
下载PDF
生态文明的道德与法律支撑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紫零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103-108,共6页
伦理与法律是保护环境的两种主导方式。对生态环境保护来说,道德伦理建设与法制建设同等重要,后者是制度层面的,是强制性的,前者是内心自觉的,是基础性的。如果单纯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量并不一定带来人们心理上对保护环境的认同,而只... 伦理与法律是保护环境的两种主导方式。对生态环境保护来说,道德伦理建设与法制建设同等重要,后者是制度层面的,是强制性的,前者是内心自觉的,是基础性的。如果单纯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量并不一定带来人们心理上对保护环境的认同,而只有得到人们普遍心理认同,只有这两种外在与内在性因素的同构与融合,才能切实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所以生态建设,要坚持依法治理和以德治理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道德 法律 环境保护 法律经济学 环境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