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composition of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he Southwest Indian Ridge:evidence for the incorporation of a hydrothermal component 被引量:8
1
作者 LI Zhenggang CHU Fengyou +4 位作者 JIN Lu LI Xiaohu DONG Yanhui CHEN Ling ZHU Jihao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101-108,共8页
Hydrothermal materials in deep-sea sediments provide a robust tracer to the localized hydrothermal activity at mid-ocean ridges. Major, trace and rare earth element(REE) data for surface sediments collected from the... Hydrothermal materials in deep-sea sediments provide a robust tracer to the localized hydrothermal activity at mid-ocean ridges. Major, trace and rare earth element(REE) data for surface sediments collected from the ultraslow spreading Southwest Indian Ridge are presented to examine the existence of hydrothermal component.Biogenic carbonate oozes dominate all the sediment samples, with CaO content varying from 85.5% to 89.9% on a volatile-free basis. The leaching residue of bulk sediments by ~5% HCl is compositionally comparable to the Upper Continental Crust(UCC) in SiO_2, Al_2O_3, CaO, MgO, alkali elements(Rb, Cs) and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Nb, Ta, Zr, Hf, Ti). These detritus-hosted elements are inferred to be prominently derived from the Australian continent by means of eolian dust, while the contribution of local volcaniclastics is insignificant. In addition, the residual fraction shows a clear enrichment in Fe, Mn, and Ba compared with the UCC. Combining the positive Eu anomaly of residual fraction which is opposed to the UCC but the characteristic of hydrothermal fluids and associated precipitates occurred at mid-ocean ridges, the incorporation of localized hydrothermal component can be constrained. REE mixing calculations indicate that more than half REE within the residual fraction(~55%–60%) are derived from a hydrothermal component, which is inferred to be resulted from a diffuse fluid mineralization. The low-temperature diffuse flow may be widely distributed along the slow-ultraslow spreading ridges where crustal faults and fissures abound, and probably have a great mineralization potent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sea sediments hydrothermal component diffuse fluid eolian dust Southwest Indian Ridge
下载PDF
现代风成沉积物磁化率各向异性与风向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7
2
作者 吴海斌 陈发虎 +2 位作者 王建民 曹继秀 张宇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811-817,共7页
通过对风洞及室内模拟定向风条件下的风成沉积物磁化率各向异性与风向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风成沉积物磁化率各向异性的长轴方向的偏角不仅与风向有关,而且与粉尘沉积量有关。风成沉积物磁化率各向异性的长轴方向的偏角在α95(α95≤2... 通过对风洞及室内模拟定向风条件下的风成沉积物磁化率各向异性与风向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风成沉积物磁化率各向异性的长轴方向的偏角不仅与风向有关,而且与粉尘沉积量有关。风成沉积物磁化率各向异性的长轴方向的偏角在α95(α95≤20°)的区间范围内与粉尘沉积量大的风向一致.在干旱、半干旱区,现代风成沉积物(沙丘、黄土的表层土)的磁化率各向异性的长轴方向的偏角在此范围区间内与常年盛行风向一致,尤其与沉积物沉降时的盛行风向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成沉积物 磁化率 各向异性 风向 沉积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北缘泊江海子剖面粒度特征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30
3
作者 隆浩 王乃昂 +1 位作者 李育 王晨华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7-193,共7页
通过毛乌素沙地现代风成沙的粒度与泊江海子剖面沉积物粒度特征对比分析,确定了剖面中4个层位(290—210cm、190—160cm、153.5—123.5cm、50—40cm)基本属于风成砂沉积,并且这些风成砂中间夹杂着三次湖相沉积,结合14C年代测定,我们认为... 通过毛乌素沙地现代风成沙的粒度与泊江海子剖面沉积物粒度特征对比分析,确定了剖面中4个层位(290—210cm、190—160cm、153.5—123.5cm、50—40cm)基本属于风成砂沉积,并且这些风成砂中间夹杂着三次湖相沉积,结合14C年代测定,我们认为此区域在4 000—5 000a BP存在以下沉积(气候)旋回:至(4 958±84)aBP,沉积风成砂,反映该时期风沙活动强烈,气候干燥,冬季风强盛;(4 958±84)a BP前后,沉积物为灰绿色湖相层,表明这一时期存在短暂的湖面扩展,沙漠退缩;(4 958±84)—(4 793±74)a BP,沉积风成砂,反映了湖泊的退缩和沙漠的扩展;(4 793±74)—(4 536±70)a BP,湖相沉积物,反映了流域降水量的增多;(4 536±70)—(4 085±67)a BP沉积风成砂后,(4 085±67)a BP前后又出现了短暂的湖相沉积,之后又是风成砂沙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泊江海子 粒度 湖相沉积 风成砂沉积
下载PDF
风沙流中气固两相速度场的PIV-PLIF测量 被引量:8
4
作者 杨斌 王元 张洋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01-104,共4页
结合粒子图像测速技术与平面激光诱导荧光法,对风沙流中气固两相的速度场同时进行了测量.实验采用罗丹明B溶液作荧光剂,通过超声雾化方式产生平均直径为2μm的气相荧光示踪粒子.使用两组滤镜分别过滤荧光(橙色)与激光(绿色),通过两个CC... 结合粒子图像测速技术与平面激光诱导荧光法,对风沙流中气固两相的速度场同时进行了测量.实验采用罗丹明B溶液作荧光剂,通过超声雾化方式产生平均直径为2μm的气相荧光示踪粒子.使用两组滤镜分别过滤荧光(橙色)与激光(绿色),通过两个CCD相机分别获得气固两相示踪粒子图像对.采用互相关算法及相应的图像处理方法进行后处理,从而获得两相的速度场.结果显示:风沙流两相的速度廓线在上部均满足对数分布;随着高度的降低,在床面附近风速梯度单调递减,风速廓线下凹,而沙粒与风场不断交换动量,相应地沙粒相速度廓线也会出现向下的偏离;6组沙样的速度廓线发生偏离的高度基本一致;沙粒粒径不仅影响沙粒本身的运动速度,同时对气相风场也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流 粒子图像测速技术 激光诱导荧光法 荧光示踪粒子 粒径 风速廓线
下载PDF
稳定湖相沉积物和风成黄土粒度判别函数的建立及其意义 被引量:37
5
作者 张平 宋春晖 +7 位作者 杨用彪 高红山 张红艳 刘维明 潘美慧 刘平 胡思虎 夏维民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01-507,共7页
沉积物粒度变化主要受搬运介质、搬运方式、沉积环境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控制,通过粒度分析可判别沉积物的成因类型,推断其形成的沉积环境,解释环境演变。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典型稳定湖相沉积物(罗布泊湖相样品282块,岱海湖相样品123块)和... 沉积物粒度变化主要受搬运介质、搬运方式、沉积环境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控制,通过粒度分析可判别沉积物的成因类型,推断其形成的沉积环境,解释环境演变。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典型稳定湖相沉积物(罗布泊湖相样品282块,岱海湖相样品123块)和典型风成黄土(甘肃兰州榆中样品263块)粒度参数进行定量化分析,并经稳定湖相和风成沉积物验证,获得稳定湖相与风成沉积物的判别公式:F(湖相、风成沉积物)=20.363Mz-56.371Sd-67.922Sk+23.516Kg-55.626,若F>0,为稳定湖相沉积物,反之,F<0,则为风成沉积物。这为研究地史中稳定湖泊与风成环境沉积物的鉴别提供粒度分析定量化判别方法,它对陆相古环境、干旱化事件和尘暴事件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湖相沉积物 风成黄土 粒度分析 判别函数
下载PDF
长乐东部沿岸风沙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 被引量:15
6
作者 陈方 李祖光 +1 位作者 张文开 汪榕光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1年第2期84-91,共8页
长乐东部沿岸风沙沉积物主要是在强劲的NE向向岸盛行风的作用下,潮间带沙向陆地运移、堆积而成的。风成沙的主要粒级为细沙,分选好,偏度多为近对称,峰态窄到很窄。风成沙的搬运方式单一,沉积物中跳跃组分占绝对优势。由于沙源、岸线方... 长乐东部沿岸风沙沉积物主要是在强劲的NE向向岸盛行风的作用下,潮间带沙向陆地运移、堆积而成的。风成沙的主要粒级为细沙,分选好,偏度多为近对称,峰态窄到很窄。风成沙的搬运方式单一,沉积物中跳跃组分占绝对优势。由于沙源、岸线方向、发育阶段、原始地形、植被条件的差异和人类活动程度、改造利用方式的不同,该区风沙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在不同岸段及不同相带内均有一定差异。这些具有不同粒度特征的风成沙是海岸风沙沉积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特定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沉积物 粒度分布 海岸
下载PDF
晚新生代黄土高原风尘堆积与粉尘源区干旱化问题 被引量:5
7
作者 孙有斌 周杰 安芷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1年第1期77-81,共5页
基于黄土高原风尘堆积的岩性和磁性地层研究 ,计算了晚新生代黄土高原风尘堆积速率变化 ,并与深海沉积记录的粉尘通量变化对比 ,初步探讨了海陆风尘沉积记录的晚新生代亚洲内陆粉尘源区的干旱化过程 ,揭示出自 4 5MaB P 以来粉尘源区干... 基于黄土高原风尘堆积的岩性和磁性地层研究 ,计算了晚新生代黄土高原风尘堆积速率变化 ,并与深海沉积记录的粉尘通量变化对比 ,初步探讨了海陆风尘沉积记录的晚新生代亚洲内陆粉尘源区的干旱化过程 ,揭示出自 4 5MaB P 以来粉尘源区干燥度的逐级增加 ,尤其是在 3 6 2 6MaB P 时段黄土高原风尘沉积速率和ODP885 / 886孔粉尘通量的显著增加 ,暗示可能由于青藏高原在此时段加速隆升所造成的亚洲内陆粉尘源区干燥度的急剧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风尘堆积 粉尘源区 干旱化 晚新生代
下载PDF
海坛岛芦洋浦平原的海进沙与风沙层序 被引量:10
8
作者 蔡爱智 龚金美 蔡月娥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2年第2期112-117,共6页
本文研究了福建海坛岛芦洋浦平原的海进沙与风沙层序。结果表明,芦洋浦平原原是一个水深20~30m、走向NNE的海湾,全新世初期的海进沙层厚2~5m覆盖在陆相冲积和风化层上。后来,海平面波动,从台湾海峡推来残留沙超覆其上。经一段时间的... 本文研究了福建海坛岛芦洋浦平原的海进沙与风沙层序。结果表明,芦洋浦平原原是一个水深20~30m、走向NNE的海湾,全新世初期的海进沙层厚2~5m覆盖在陆相冲积和风化层上。后来,海平面波动,从台湾海峡推来残留沙超覆其上。经一段时间的正常环境后,距今约2400~2000a,由于地球气候的变化,风沙逐渐发育,厚5~10m的风沙层埋盖了海湾沉积,建造了面积68km^2的大沙坪和半封闭的泻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坛岛 海岸 海进沙 风沙 层序
下载PDF
海坛岛风沙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9
作者 陈方 李祖光 +1 位作者 汪榕光 张文开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3年第4期385-392,共8页
本文对海坛岛风沙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海坛岛风沙沉积物主要是由海岸带基岩和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及闽江南下沿岸流所携带的泥沙,在海洋动力作用下堆积于海滩上,而后在强劲的NNE 向向岸盛行风作用下,海滩沙向陆搬... 本文对海坛岛风沙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海坛岛风沙沉积物主要是由海岸带基岩和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及闽江南下沿岸流所携带的泥沙,在海洋动力作用下堆积于海滩上,而后在强劲的NNE 向向岸盛行风作用下,海滩沙向陆搬运堆积而成的。风成沙的主要粒级为中沙,平均粒径为1.73Φ;分选较好,标准差的平均值为0.68;偏度多近于对称,偏态平均值为—0.02;峰态窄,峰态平均值为1.21。其搬运方式单一,以跳跃为主,跳跃总体含量的平均值为85.58%。由于岸线方向、发育阶段、原始地形、植被条件等的差异及人类活动程度、改造利用方式的不同,风成沙的粒度特征在不同岸段和不同相带内均有一定差异。它们均是海岸风沙沉积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特定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 海坛岛 表层沉积物 粒度分布
下载PDF
新疆西昆仑地区干旱荒漠景观区域化探方法技术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张华 杨少平 +1 位作者 刘应汉 刘华忠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21-227,共7页
西昆仑地区地处中国风成沙的沉降区,与其它区相比较,风成沙粒级偏细。风成沙中主要颗粒成分为石英长石,但偏粗粒级混有一定比例近源岩屑;细粒级云母和暗色矿物颗粒增多,导致风成沙各粒级元素含量分布从粗粒至细粒级呈两头偏高,中... 西昆仑地区地处中国风成沙的沉降区,与其它区相比较,风成沙粒级偏细。风成沙中主要颗粒成分为石英长石,但偏粗粒级混有一定比例近源岩屑;细粒级云母和暗色矿物颗粒增多,导致风成沙各粒级元素含量分布从粗粒至细粒级呈两头偏高,中间偏低的趋势。该区水系中普遍见风成沙掺入,水系沉积物从粗至细粒级石英长石颗粒逐渐增多,岩屑颗粒逐渐减少,石英长石主要来自风成沙。水系沉积物中,元素含量以80目级为界出现明显差异,-80目粒级元素含量明显受到风成沙干扰。因此,在该区开展区域化探采样粒级应为-10^+80目粒级。奥依且克地区-10^+80目和-80目两种粒级试点测量结果,表明-10^+80目粒级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成沙 水系沉积物 区域化探 采样粒级 新疆 昆仑山 荒漠景观 干旱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北缘5.8~4.5 cal kaBP的沉积旋回 被引量:2
11
作者 隆浩 马海州 +1 位作者 王乃昂 李育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共6页
通过毛乌素沙地现代风成砂与泊江海子剖面沉积物粒度特征对比分析,确定剖面中4个层位(290~210 cm,190~160 cm,153.5~123.5 cm,50~40 cm)基本属于风成砂沉积,这些风成砂中间夹杂着3次湖相沉积,结合年代序列认为此区域在5.8~4.5 ... 通过毛乌素沙地现代风成砂与泊江海子剖面沉积物粒度特征对比分析,确定剖面中4个层位(290~210 cm,190~160 cm,153.5~123.5 cm,50~40 cm)基本属于风成砂沉积,这些风成砂中间夹杂着3次湖相沉积,结合年代序列认为此区域在5.8~4.5 cal kaBP存在以下沉积旋回:~5749 cal aBP沉积风成砂,反映该时期风砂活动强烈,气候干燥,冬季风强盛;5 749 cal aBP前后沉积物为灰绿色湖相层,表明这一时期存在短暂的湖面扩展,沙漠退缩;5 749~5370 cal aBP沉积风成砂,反映了湖泊的退缩和沙漠的扩展;5370~4895 cal aBP湖相沉积物,反映了流域降水量的增多;4895~4580 cal aBP沉积风成砂后,4580 cal aBP前后又出现了短暂的湖相沉积,之后又是风砂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泊江海子 粒度 湖相沉积 风砂沉积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西北缘湖泊沉积记录的区域风沙特征 被引量:33
12
作者 隆浩 王乃昂 +1 位作者 马海州 李育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26-631,共6页
对位于腾格里沙漠西北缘的青土湖QTL01剖面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分析,并利用粒级—标准偏差模型,提取出了对沉积环境变化敏感的粒度组分,60~550μm粒级含量指示了区域风沙活动的强弱,而<60μm颗粒含量指示了入湖径流量的变化。结合14C... 对位于腾格里沙漠西北缘的青土湖QTL01剖面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分析,并利用粒级—标准偏差模型,提取出了对沉积环境变化敏感的粒度组分,60~550μm粒级含量指示了区域风沙活动的强弱,而<60μm颗粒含量指示了入湖径流量的变化。结合14C测年结果,探讨了10~2.5CalkaBP青土湖地区风沙活动和环境演化特征:10~7.8CalkaBP,<60μm组分含量逐渐增加,指示湖区入湖径流逐渐增多,同时60~550μm组分含量逐渐减少表明湖区风沙活动逐渐减弱,总体上表明了早全新世该区域环境逐渐转湿;7.8~7.5CalkaBP,60~550μm组分含量几乎占该阶段沉积物的95%以上,表明风沙活动极为强烈,区域非常干旱;7.5~5CalkaBP,沉积物中<60μm、60~550μm的组分含量相对稳定,且<60μm组分含量达到了10~2.5CalkaBP期间最高值,表明了区域风沙活动较弱,气候环境湿润稳定;5~2.5CalkaBP,<60μm组分含量逐渐降低,而60~550μm组分逐渐升高,表明了区域风沙活动逐渐加强,入湖径流逐渐减小,指示了区域干旱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格里沙漠 湖泊沉积物 粒度 风沙活动
下载PDF
长江三峡屈原镇土状堆积的成因及地质环境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玉芬 李长安 +2 位作者 孙习林 魏传义 李亚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04-1314,共11页
三峡地区的第四纪土状堆积物的成因研究对地质灾害(滑坡等)、灾害事件(堵江等)、水土流失和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位于兵书宝剑峡下游新滩大滑坡的东侧势大岭剖面发育了一套近5m厚的灰褐色亚黏土,是一处新发现的土状堆积物。本研究... 三峡地区的第四纪土状堆积物的成因研究对地质灾害(滑坡等)、灾害事件(堵江等)、水土流失和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位于兵书宝剑峡下游新滩大滑坡的东侧势大岭剖面发育了一套近5m厚的灰褐色亚黏土,是一处新发现的土状堆积物。本研究在野外剖面测量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粒度分析对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势大岭剖面上部土状堆积物(剖面中第1层)主要由<50μm的颗粒组成;>50μm的砂粒级以上颗粒平均含量13.14%;作为风尘"基本粒组"的10~50μm的粗粉砂平均含量达50%,为众数粒组。粒度参数、频率曲线及粒度象(C-M、L-M、A-M图)等分析均显示为风积成因。势大岭剖面中、下部(剖面中第2和3层)属河流冲积成因,是由河床相与河漫滩相组成的二元结构。年代学研究及与前人河流阶地测年资料对比表明,势大岭剖面形成于中更新世末至晚更新世,上部的土状堆积物形成于距今110~60 ka。通过与长江流域同期风积物的对比,认为势大岭剖面上部的土状堆积物属于下蜀黄土,并为下蜀黄土的西部边界。位于西陵峡西段的兵书宝剑峡是下蜀黄土与具有北方黄土特征的巫山黄土的分界,鉴于两者的区别,推测兵书宝剑峡至少在晚更新世可能在地貌上具有区域气候环境划分的意义,对此应予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 土状堆积物 粒度特征 下蜀黄土 成因
下载PDF
70Ma以来风尘活动在太平洋铁锰结壳中的记录 被引量:3
14
作者 崔迎春 石学法 +1 位作者 刘季花 马立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93-399,共7页
开展风尘沉积研究对于了解源区气候变化和大气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高分辨率电子探针技术,通过对铁锰结壳中风尘指示因子(Al沉积通量)的年际变化研究,探讨低纬度铁锰结壳中风尘沉积特征。结果显示:在过去近70Ma中,低纬度铁锰结壳A... 开展风尘沉积研究对于了解源区气候变化和大气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高分辨率电子探针技术,通过对铁锰结壳中风尘指示因子(Al沉积通量)的年际变化研究,探讨低纬度铁锰结壳中风尘沉积特征。结果显示:在过去近70Ma中,低纬度铁锰结壳Al沉积通量平均值为300.5μg/(cm2.ka),并且记录了南、北半球的不完整风尘史。在晚白垩世—晚中新世期间,M06铁锰结壳位于热带辐合带之南,受南半球风系影响,其Al沉积通量大小反映了环太平洋区域火山活动强度;晚中新世后,受北半球风系控制,M06铁锰结壳Al通量的变化反映了亚洲风尘源区构造和气候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锰结壳 风尘 太平洋 低纬度 沉积
下载PDF
宁夏固原古近系寺口子组砂岩成因探讨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帆 李孝泽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45-456,共12页
宁夏固原寺口子组砂岩是中国古近纪内陆古环境研究的重要载体。通过岩性、沉积构造、石英颗粒表面微结构和粒度分布特征研究,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古近系寺口子组砂岩由3个成因段构成:段Ⅰ为河流相沉积;段Ⅱ,即砂岩主体,... 宁夏固原寺口子组砂岩是中国古近纪内陆古环境研究的重要载体。通过岩性、沉积构造、石英颗粒表面微结构和粒度分布特征研究,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古近系寺口子组砂岩由3个成因段构成:段Ⅰ为河流相沉积;段Ⅱ,即砂岩主体,为典型风成砂岩,沉积环境为风成沙丘和丘间地;段Ⅲ,初步推断其为湖相沉积。结合中国古近纪气候背景、研究区域地形条件及古风向,推断寺口子组砂岩主体风成沉积为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沙漠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原 寺口子组 风成砂岩 古近纪 沙漠沉积
下载PDF
关中盆地新生界地层划分对比与第四纪下限 被引量:7
16
作者 宋友桂 兰敏文 +3 位作者 刘慧芳 张茂省 付晓芬 宁强强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35,共12页
关中盆地巨厚的新生代沉积为研究区域构造、沉积环境演变与古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地质记录,但目前对新生界地层划分和第四纪下限问题仍存在争论。基于钻孔和剖面资料,结合古地磁和生物地层,对关中盆地新生界地层进行了梳理和修订,... 关中盆地巨厚的新生代沉积为研究区域构造、沉积环境演变与古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地质记录,但目前对新生界地层划分和第四纪下限问题仍存在争论。基于钻孔和剖面资料,结合古地磁和生物地层,对关中盆地新生界地层进行了梳理和修订,就第四纪下限和新生界地层划分与对比问题进行了探讨。岩性地层、磁性地层、生物地层证据以及气候变化特征等都支持将第四纪下限定在传统三门组的黄三门与绿三门的交界处或风成黄土与红黏土的界线之处,即松山负极性向高斯正极性转换处(M/G),古地磁年龄为2.6 Ma。基于关中盆地钻孔和剖面的古地磁数据及前人资料,划分了新生界地层,重新厘定了各沉积地层的沉积年代,将新近纪和第四纪沉积分为风成相和河湖相两套同期异相沉积地层序列,风成红黏土的年代延伸到中中新世,建议将中新世的风成堆积命名为段家坡组。这对关中盆地沉积环境形成演化与古气候变化研究、盆地资源开发以及地质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盆地 新生代 地层划分与对比 第四纪下限 黄土-红黏土风成沉积 河湖相
下载PDF
新疆昆仑山北坡风成沉积物TT-OSL测年可行性初探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克旗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2年第4期425-432,共8页
对来自新疆昆仑山北坡于田克里雅河—皮山县一带的4个风成样品的细颗粒石英进行了热转移光释光法(TT-OSL)测试,以探讨该方法应用于该区域风成沉积测年的可行性。测试结果表明,这4个样品的TT-OSL信号均十分微弱,信噪比偏低,致使感量校正... 对来自新疆昆仑山北坡于田克里雅河—皮山县一带的4个风成样品的细颗粒石英进行了热转移光释光法(TT-OSL)测试,以探讨该方法应用于该区域风成沉积测年的可行性。测试结果表明,这4个样品的TT-OSL信号均十分微弱,信噪比偏低,致使感量校正后的天然和再生剂量TT-OSL信号强度点散乱,难以拟合出高质量和高可靠性的生长曲线,因而也很难计算出一个可靠的De值。经研究后初步认为,TT-OSL法无法对新疆昆仑山北坡风成堆积物进行可靠的测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L测年 TT-OSL法 风成沉积 昆仑山北坡
下载PDF
柴北缘绿梁山-双口山荒漠景观区风成沙对水系沉积物中成矿元素的干扰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永利 孟明 王成彬 《地质学刊》 CAS 2016年第4期604-614,共11页
青海绿梁山一双口山地区地处柴北缘成矿带,矿产资源丰富,找矿潜力巨大。该区具有典型的荒漠戈壁景观,广泛覆盖风成沙,而风成沙会掩盖水系沉积物中成矿元素的信息,严重影响野外找矿工作。通过划分构造景观区,开展风成沙粒级实验、... 青海绿梁山一双口山地区地处柴北缘成矿带,矿产资源丰富,找矿潜力巨大。该区具有典型的荒漠戈壁景观,广泛覆盖风成沙,而风成沙会掩盖水系沉积物中成矿元素的信息,严重影响野外找矿工作。通过划分构造景观区,开展风成沙粒级实验、水系沉积物粒级实验。研究发现,风成沙对绿梁山、双口山2个景观区内水系沉积物中成矿元素的影响程度不同:对前者中元素的影响系数接近1,对Cu、Cr、M、Co、Zn等元素的影响微弱,对Au、舷元素的影响中等;而对后者中元素的影响系数〉2,对船、Pb、Zn、Cr、Co、Ni等元素的影响较弱,对Au元素的影响极强。在绿梁山景观分区内,优选与Au、Cu等矿种有关的异常,选用0.3~4.0mm的采样粒级基本合理;优选与Cr、Ni、Co等矿种有关的异常,选用0.3~2.0mm的采样粒级是可靠的。在双口山景观分区内,圈定与Ph、Zn、舷等矿种有关的异常,选用0.3~4.0mm的采样粒级基本合理;圈定与Au矿种有关的异常,选用〉0.335mm的采样粒级可能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成沙 水系沉积物 成矿元素 地球化学 干扰 柴北缘 青海
下载PDF
无定河流域不同地貌区水沙过程对比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随继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08-517,共10页
为了查明人为影响程度较低时期无定河流域内不同地貌区的水沙过程及其变化规律,选取1970年以前一段时期该流域内风沙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河流的有关水文站的水文泥沙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风沙区河流的流量变率较黄土丘陵沟... 为了查明人为影响程度较低时期无定河流域内不同地貌区的水沙过程及其变化规律,选取1970年以前一段时期该流域内风沙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河流的有关水文站的水文泥沙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风沙区河流的流量变率较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小;风沙区河流的含沙量远小于黄土丘陵沟壑区河流的含沙量。黄土丘陵沟壑区河流具有极高的输沙率,而风沙区河流的输沙率微不足道。风沙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河流的产流模数基本相近,但产沙模数非常悬殊,前者的产沙模数很小,为118.58~725.38t/km^2·a,而后者的达到1879.36~25112.15t/km^2·a。显然,无定河流域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河流是侵蚀产沙的主要来源区,因而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量 含沙量 输沙率 产流模数 风沙区 黄土丘陵沟壑区 无定河
下载PDF
福建莆田忠门半岛全新世砂砾岩的成因与古环境意义
20
作者 刘健 李绍全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54-57,共4页
论述了福建省莆田县忠门乡苦鹅头村东南海岸一套全新世含生物碎屑的砂、砾岩的沉积特征、沉积环境及其对海平面变化的反映。砂、砾岩层可划分成上、下两段 ,具有不同的成因。下段 ( 0~ 2 .6m)为海滩沉积 ,形成于中全新世高海平面时期... 论述了福建省莆田县忠门乡苦鹅头村东南海岸一套全新世含生物碎屑的砂、砾岩的沉积特征、沉积环境及其对海平面变化的反映。砂、砾岩层可划分成上、下两段 ,具有不同的成因。下段 ( 0~ 2 .6m)为海滩沉积 ,形成于中全新世高海平面时期。上段 ( 2 .6~ 8m)是全新世晚期 (约 3~ 2 ka BP)的风沙沉积 ,内部夹有两个弱土壤化层 ,表明在风沙沉积作用过程中有过两次短暂的气候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风沙沉积 海平面变化 砂砾岩 古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