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Murine (C3H/He) Epidermal la^+ Dendritic Cells (la^+ DECs), Thy-1^+ Dendritic Cells (Thy-1^+DECs) and Aging
1
作者 顾绍裘 佐久间满里子 +2 位作者 内籐琇一 马场徹 上野贤一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S1期20-24,共5页
Identification and enumeration of both dendritic Ia^+ epi-dermal cells (Ia^+DECs) and dendritic Thy-1^+ epidermalcells (Thy-1^+DECa) from various parts of the body wereexamined by using epidermal sheets of C3H/He inbr... Identification and enumeration of both dendritic Ia^+ epi-dermal cells (Ia^+DECs) and dendritic Thy-1^+ epidermalcells (Thy-1^+DECa) from various parts of the body wereexamined by using epidermal sheets of C3H/He inbred miceof different age groups and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t tech-nique. A significant decline of both Ia^+DECs and Thy-1^+DECs in the mice of the aged group was demonstrated anddifferent densities and different distribution patterns betweenIa^+DECs and Thy-1^+DECs were obserged. These findingsmay imply that the decline of both Ia^+DECs and Thy-1^+DECs in the aged group may reflect the alterations of im-mune response in ag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3H/He impred mice epidermal I_a^+ dendritic cells epidermal Thy-1^+ dendritic cells AGING
下载PDF
Targeting epidermal Langerhans cells by epidermal powder immunization 被引量:2
2
作者 DEXIANG CHEN, LENDON G PAYNEPowderJect Vaccines, Inc. 585 Science Drive, Madison, WI 53711, USA 《Cell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2期97-104,共8页
Immune reactions to foreign or self-antigens lead to protective immunity and, sometimes, immune disorders such as allergies and autoimmune diseases.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APC) including epidermal Langerhans cells ... Immune reactions to foreign or self-antigens lead to protective immunity and, sometimes, immune disorders such as allergies and autoimmune diseases.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APC) including epidermal Langerhans cells (LC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urse and outcome of the immune reactions. Epidermal powder immunization (EPI) is a technology that offers a tool to manipulate the LCs and the potential to harness the immune reactions toward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immune disord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ministration Cutaneous ANIMALS Antigen-Presenting cells epidermIS Humans IMMUNIZATION Langerhans cells Powders Vaccines
下载PDF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supporting the homeostasis and activation of dendritic epidermal T cell and its role in promoting wound healing 被引量:6
3
作者 Cheng Chen Ziyu Meng +4 位作者 He Ren Na Zhao Ruoyu Shang Weifeng He Jianlei Hao 《Burns & Trauma》 SCIE 2021年第1期409-420,共12页
The epidermis is the outermost layer of skin and the first barrier against invasion.Dendritic epidermal T cells(DETCs)are a subset ofT cells and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epidermal immune microenvironment.DETCs a... The epidermis is the outermost layer of skin and the first barrier against invasion.Dendritic epidermal T cells(DETCs)are a subset ofT cells and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epidermal immune microenvironment.DETCs are involved in skin wound healing,malignancy and autoim-mune diseases.DETCs secrete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and 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 for skin homeostasis and re-epithelization and release inflammatory factors to adjust the inflammatory microenvironment of wound healing.Therefore,an understanding of their development,activation and correlative signalling pathways is indispensable for the regulation of DETCs to accelerate wound healing.Our review focuses on the above-mentioned molecular mechanisms to provide a general research framework to regulate and control the function of DET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dritic epidermal T cells Wound healing T cells CYTOKINES Cytokine receptors Signalling pathways SKIN
原文传递
含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外泌体诱导肿瘤特异性调节T细胞 被引量:14
4
作者 黄邵洪 覃杰 +3 位作者 李昀 安军 张军航 荣健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90-1095,共6页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能否捕获含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外泌体并转化为成熟DC,诱导生成肿瘤特异性调节T细胞,及后者对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的作用。方法提纯NSCLC肿瘤标本中的外泌体并验证其有EGFR成分,通过外泌体诱导DC转化为免疫耐...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能否捕获含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外泌体并转化为成熟DC,诱导生成肿瘤特异性调节T细胞,及后者对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的作用。方法提纯NSCLC肿瘤标本中的外泌体并验证其有EGFR成分,通过外泌体诱导DC转化为免疫耐受型,观察后者诱导生成的调节T细胞对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的影响。结果 NSCLC样本中的EGFR阳性率为80%,而对照肺组织仅为2%。与外泌体共培养7 d后,DC呈现IDO表达高于对照组(80.8%±3.2%vs 65.6%±6.4%,P<0.05)。IDO+DC诱导生成调节T细胞亦明显超过对照组(24.1%±5.2%vs 4.2%±2.3%,P<0.01),进而明显抑制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增殖(5.4%±0.2%vs 86.7%±9.3%,P<0.01)。结论肿瘤细胞的EGFR能够通过外泌体形式排出细胞外,EGFR+外泌体能够诱导免疫耐受IDO+DC产生,进而诱导调节T细胞生成,后者对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有强大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外泌体 树突状细胞 调节T细胞 凋亡
下载PDF
负载抗原DC与CIK共培养对富集培养乳腺癌CTCs杀伤作用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吕艳 庞华 +2 位作者 庞春淼 司玉玲 孙雯雯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73-1176,I0003,共5页
目的观察负载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富集培养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CTCs)的细胞毒作用。方法将有CTCs的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磁珠分选富集表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乳腺癌CTCs体外培养,并用巢式PCR... 目的观察负载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富集培养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CTCs)的细胞毒作用。方法将有CTCs的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磁珠分选富集表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乳腺癌CTCs体外培养,并用巢式PCR、细胞免疫荧光成像(CK8/18)、细胞免疫组化(CK8/18、CK19)方法进行鉴定,分选后EpCAM-细胞常规诱导DC及CIK;制备乳腺癌CTCs全冻融抗原(Ag)冲击DC,分Ag-DC-CIK组、DC-CIK组、DC组、CIK组。台盼蓝拒染法动态监测CIK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免疫表型,MTT法检测对乳腺癌CTCs的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诱导乳腺癌CTCs的早期凋亡率,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结果磁珠分选富集后EpCAM+细胞巢式PCR可见CK19 mRNA条带表达,经体外培养后胞浆染色CK8/18+、CK19+,CK-FITC/DAPI免疫荧光染色见胞浆蓝荧光/核绿荧光的CK8/18阳性细胞。DC与CIK共培养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大于单独培养的CIK(P<0.001),DC免疫表型CD1α、CD83+CD86+、CD83+CD11C+、CD86+CD11C+及CIK免疫表型CD3+CD8+、CD3+CD56+的表达率Ag-DC-CIK组高于DC-CIK组、DC组及CIK组(P<0.05)。Ag-DC-CIK、DC-CIK、CIK3组均可诱导乳腺癌CTCs凋亡,凋亡率为(56.83±3.07)%、(31.43±1.77)%、(24.70±1.51)%,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透射电镜可见诱导凋亡乳腺癌CTCs的典型微结构。结论磁珠分选联合细胞免疫学方法可以提高乳腺癌CTCs的检测灵敏度;经抗原冲击DC明显增加CIK细胞的增殖能力和细胞毒活性,有可能作为一种临床有效的抗乳腺癌复发与转移的免疫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细胞 乳腺肿瘤 细胞骨架 角蛋白质类 细胞凋亡 循环肿瘤细胞 表皮细胞黏附分子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下载PDF
特异性表达Her-2抗原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非小细胞性肺癌体外抗瘤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钭方芳 简艳 +3 位作者 郭善娴 蔡云 陈小丹 郭昌莹 《实用癌症杂志》 2019年第12期1915-1920,共6页
目的探索特异性表达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抗原的树突状细胞疫苗(dendritic cell,DC)诱导淋巴细胞活化增殖能力和其治疗非小细胞性肺癌的免疫效应。方法构建表达Her-2基因的慢病毒载体(l... 目的探索特异性表达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抗原的树突状细胞疫苗(dendritic cell,DC)诱导淋巴细胞活化增殖能力和其治疗非小细胞性肺癌的免疫效应。方法构建表达Her-2基因的慢病毒载体(lentivirus vectors,LV),制备3组疫苗:LV-Her2-DC、LV-DC、单纯DC,评估其安全性并比较三组疫苗分别诱导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及其对非小细胞性肺癌的细胞的杀伤能力。结果LV-Her2-DC诱导CIK活化增殖能力约为LV-DC和单纯DC的2倍(P=0.00)。其中,LV-DC和单纯DC诱导CIK增殖能力无明显差异(P=0.06),LV-Her2-DC诱导CIK增殖能力明显强于单纯DC组(P=0.007)。LV-Her2-DC-CIK对表达Her-2的肿瘤细胞株杀伤率明显高于单纯DC-CIK组(P<0.05),LV-DC-CIK空载体组与单纯DC-CIK对照组的杀瘤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以慢病毒为载体转染DC,特异性表达Her-2的DC疫苗诱导CIK增殖活化能力和治疗非小细胞性肺癌的效应明显增强,为肿瘤的转化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R-2 树突状细胞 肺癌 免疫治疗
下载PDF
TTF-1、EGFR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在肺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7
作者 姜明明 邸庆国 +2 位作者 买智涛 万善志 孙宝华 《癌症进展》 2018年第3期321-323,348,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IDC)在肺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肺腺癌患者100例,比较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EGFR、TTF-1、TIDC表达水平,同时分析肿瘤组织中E... 目的探讨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IDC)在肺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肺腺癌患者100例,比较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EGFR、TTF-1、TIDC表达水平,同时分析肿瘤组织中EGFR、TTF-1、TIDC与肺腺癌患者肿瘤分化程度和TNM分期的关系。结果肿瘤组织中TIDC数密度、MHC-Ⅱ阳性DC、CD54阳性DC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TTF-1阳性率、EGFR突变率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细胞为中低分化及TNM分期为Ⅲ~Ⅳ期患者TIDC数密度、MHC-Ⅱ阳性DC、CD54阳性DC均低于高分化患者及Ⅰ~Ⅱ期患者,TTF-1阳性率、EGFR突变率均高于高分化患者及Ⅰ~Ⅱ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DC在肿瘤组织中表达水平较低,且多为不成熟的调节性DC细胞,TTF-1在肺腺癌中表达水平较高,EGFR突变率增高。EGFR、TTF-1、TIDC均与临床分期和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甲状腺转录因子-1
下载PDF
小鼠毛囊周期中表皮朗格汉斯细胞及树突状表皮T细胞的变化
8
作者 魏群 赵玉铭 +2 位作者 王雅坤 肖毅 陈洪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6年第10期822-824,共3页
目的:观察拔毛诱导的小鼠毛发周期中毛囊间表皮LC及DETC的密度及形态变化,探讨二者与毛囊周期的关系。方法:选用自然休止期C57BL/6小鼠,拔毛诱导毛发进入生长期,应用ABC免疫组化法连续观察毛囊间表皮LC及DETC的密度及形态变化。... 目的:观察拔毛诱导的小鼠毛发周期中毛囊间表皮LC及DETC的密度及形态变化,探讨二者与毛囊周期的关系。方法:选用自然休止期C57BL/6小鼠,拔毛诱导毛发进入生长期,应用ABC免疫组化法连续观察毛囊间表皮LC及DETC的密度及形态变化。结果:(1)密度变化:拔毛后1天LC及DETC与拔毛前无明显变化。拔毛后第2天开始二者密度较拔毛前升高(P〈0.05),拔毛后第4~8天二者密度最高(P〈0.01),以后逐渐下降,至拔毛后第17~20天二者密度基本恢复到拔毛前数值。(2)形态变化:拔毛前后2天内,多数LC及DETC胞体小,树突短小不明显;第4~8天,二者多数细胞体大,树突多且粗大,分枝明显;9~16天,胞体大小不一,树突变细;17~20天,胞体较小,树突短小。结论:拔毛诱导的小鼠毛发周期中毛囊间表皮LC及DETC的密度及形态变化与毛囊周期具有相关性。这种变化在皮肤免疫应答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格汉斯细胞 树突状表皮T细胞 毛囊周期
下载PDF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源性朗格汉斯细胞和表皮炎症样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及表型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邓小蓉 宋志强 +2 位作者 牛军 陈曙光 郝飞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39-242,共4页
目的利用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朗格罕氏细胞(Mo-LC)和炎症性树突状表皮细胞(Mo-IDEC)并观察其表型特点。方法联合应用LymphoPrepTM梯度离心试剂和CD14+磁珠分离和筛选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目的利用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朗格罕氏细胞(Mo-LC)和炎症性树突状表皮细胞(Mo-IDEC)并观察其表型特点。方法联合应用LymphoPrepTM梯度离心试剂和CD14+磁珠分离和筛选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重组人白介素4(IL-4)的基础上分别于第0、2、4天加入人天然TGF-β1或β-巯基乙醇(β-ME)。培养第6天时收集细胞,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并利用单克隆抗体和流式细胞术对诱导细胞亚群检测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水平。结果 CD14+单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6 d后可形成具有树突状外观的Mo-LC和Mo-IDEC,2种细胞均不同程度表达CD1a、FcεRI、FcεRII、TLR1、TLR2;Mo-LC表达CD207,Mo-IDEC表达CD206。特应性皮炎患者来源的Mo-IDEC表面CD1a表达高于Mo-LC,且CD23、TLR2、FcεRI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利用外周血单核细胞可在体外成功诱导Mo-LC和Mo-IDEC,这2种细胞表型特点与体内分离的细胞在形态和表型上类似,为体外进一步研究这2类细胞的功能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格罕氏细胞 表皮炎症性树突状细胞 高亲和力IGE受体 TOLL样受体2
下载PDF
MUC-1的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妮龙 李莉 +1 位作者 丁罡 张火俊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0年第14期2536-2541,共6页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近年来对肿瘤发生机制在分子水平上有了更新的认识,基因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MUC-1粘蛋白(mucin 1,MUC-1,CA15-3)是一种高度糖化的跨膜蛋白,在正常和恶性上皮细胞中被检测到,MUC-1基因在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近年来对肿瘤发生机制在分子水平上有了更新的认识,基因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MUC-1粘蛋白(mucin 1,MUC-1,CA15-3)是一种高度糖化的跨膜蛋白,在正常和恶性上皮细胞中被检测到,MUC-1基因在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与肿瘤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血清MUC-1粘蛋白对肿瘤的辅助诊断、预后、临床监测有重要意义。本文就MUC-1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蛋白1 癌症诊断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细胞毒性 树突状细胞
下载PDF
地塞米松和硫唑嘌呤对小鼠Thy-1^+树突状表皮细胞的影响
11
作者 曾理 陈洪铎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70-72,127,共3页
Thy-1阳性树突状表皮细胞(Thy-1^+dEC)是一种存在于正常小鼠表皮内的树突状细胞。应用抗Thy-1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我们证实:(1)外用地塞米松或硫唑嘌吟均可使小鼠Thy-1^+dEC密度明显降低(P<0.01);(2)系统应用不同剂... Thy-1阳性树突状表皮细胞(Thy-1^+dEC)是一种存在于正常小鼠表皮内的树突状细胞。应用抗Thy-1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我们证实:(1)外用地塞米松或硫唑嘌吟均可使小鼠Thy-1^+dEC密度明显降低(P<0.01);(2)系统应用不同剂量的地塞米松可使小鼠Thy-1^+dEC密度明显降低,(P<0.01),其降低程度与剂量呈直线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y-1^+树突状 表皮细胞 地塞米松
下载PDF
ADSCs-exo对小鼠树突状表皮T细胞及皮肤创面炎症反应调控的影响
12
作者 丁泓帆 徐潇 +4 位作者 陈敏亮 周桂文 付强 王一晨 白瑞琪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363-368,共6页
目的 观察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exosomes from adipose derived mensenchymal stem cells, ADSCs-exo)对小鼠树突状表皮T细胞(dendritic epidermal T cells,DETC)及皮肤创面炎症反应调控的影响。方法 自2023年1—12月,解放军总... 目的 观察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exosomes from adipose derived mensenchymal stem cells, ADSCs-exo)对小鼠树突状表皮T细胞(dendritic epidermal T cells,DETC)及皮肤创面炎症反应调控的影响。方法 自2023年1—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烧伤整形医学部采用Ⅰ型胶原酶消化法提取ADSCs,收集ADSCs培养上清液利用差速超速离心法提取ADSCs-exo。原代提取并培养DETC,利用流式技术对细胞纯度进行鉴定;利用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 ConA)构建体外DETC细胞炎症模型,用不同浓度的ADSCs-exo对DETC处理后,采用RT-q PCR法检测细胞中IL-2、IL-17A的m RNA表达。构建C57小鼠背部皮肤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依次分为空白对照组、PBS注射组、ADSCs-exo注射组,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时间段创缘皮肤IL-17A、Akt、P-Akt表达情况;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观察创缘DETC表达情况。结果 DETC体外炎症模型中,ConA组IL-2、IL-17A m RNA表达量均明显高于Control组,ConA+ADSCs-exo各组IL-2、IL-17A m RNA表达量相较于ConA组不同程度降低。在小鼠创面愈合过程中可以观察到ADSCs-exo组小鼠创缘皮肤IL-17A含量要低于PBS组和对照组,而P-Akt表达量要高于PBS组和对照组。小鼠急性创伤造模后第1天,PBS组和ADSCs-exo组创缘DETC表达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急性创伤后第3天,PBS组创缘DETC表达量仍明显高于对照组;ADSCs-exo组DETC表达出现下降,基本降至对照组水平。结论 ConA能较好诱导活化DETC分泌表达IL-17A和IL-2,而ADSCs-exo能显著抑制其IL-2、IL-17A的表达。在小鼠创面愈合过程中,ADSCs-exo能抑制创缘皮肤IL-17A的表达、提高Akt蛋白磷酸化水平。急性创伤能提高创面DETC表达;ADSCs-exo对于DETC并无明显的趋化富集作用,但却能在较短时间内抑制DETC的表达,避免创面持续、过度的炎症反应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树突状表皮T细胞 炎症
原文传递
基于高加索人单细胞转录组的炎症性树突状表皮细胞的免疫代谢研究
13
作者 赵迎 高翠娥 +1 位作者 隋昕 宋志强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3-349,共7页
目的比较特应性皮炎患者与健康对照皮肤样本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探讨特应性皮炎皮损中炎症性树突状表皮细胞(IDEC)的免疫代谢特征。方法对既往发表的8例特应性皮炎患者和7例健康对照的单细胞测序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利用标记基因筛选... 目的比较特应性皮炎患者与健康对照皮肤样本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探讨特应性皮炎皮损中炎症性树突状表皮细胞(IDEC)的免疫代谢特征。方法对既往发表的8例特应性皮炎患者和7例健康对照的单细胞测序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利用标记基因筛选出IDEC,获取两组IDEC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京都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使用Seurat中的“AddModuleScore”功能对两组IDEC的炎症通路和代谢通路进行评分,Mann-Whitney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上述评分以及R语言中的“cor”和“cor.test”函数来评估IDEC的代谢通路与炎症通路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中大量浸润的IDEC高表达Th2趋化因子(CCL17)、抗原提呈相关基因(CD1B)、内皮生长相关基因(TYMP、AREG)、炎症相关基因(S100A8、S100A10、LGALS1)、基质纤维化相关基因(MMP12、ADAM19)、代谢相关基因(乳酸脱氢酶、脂肪酶A、谷氨酰胺合成酶)、危险信号传导相关基因(HSPA1B、HSP90AA1、HSPB1、HSPH1)。特应性皮炎患者IDEC的葡萄糖能量代谢、糖酵解代谢、核苷酸代谢、谷氨酸和谷氨酰胺代谢、氨基酸代谢活性显著上调,并且与Th2炎症水平呈正相关;氧化磷酸化和脂代谢活性显著下调,其中脂代谢活性与Th2炎症水平呈负相关。谷氨酰胺代谢和葡萄糖能量代谢活性与Th22炎症水平呈正相关;Th1炎症水平和Th17炎症水平与磷酸戊糖代谢、核苷酸代谢、糖酵解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等活性呈负相关。结论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中IDEC的炎症和代谢相关基因调节异常,多条代谢通路显著上调,其中糖酵解代谢活性与Th2炎症水平相关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 特应性 树突细胞 上皮细胞 转录组 炎症性树突状表皮细胞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 免疫代谢
原文传递
清除Vγ4T细胞在小鼠皮肤紫外线损伤后表皮组织修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14
作者 李雅舒 贺伟峰 吕开阳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5-424,共10页
目的探究清除Vγ4T细胞在小鼠皮肤紫外线损伤后表皮组织修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将54只6~8周龄雌性C57BL/6J野生型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Vγ4T细胞清除组和对照组(每组27只),分别腹腔注射亚美尼亚仓鼠抗小鼠V... 目的探究清除Vγ4T细胞在小鼠皮肤紫外线损伤后表皮组织修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将54只6~8周龄雌性C57BL/6J野生型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Vγ4T细胞清除组和对照组(每组27只),分别腹腔注射亚美尼亚仓鼠抗小鼠Vγ4T细胞受体(TCR)单克隆抗体200µg、等量同型对照IgG抗体。注射后1周(之后均在此时间点取小鼠),每组取3只小鼠(之后均从这2组另取小鼠),从背部皮肤组织和腋窝、腹股沟淋巴结中分别提取真皮细胞和淋巴结细胞,行流式细胞术检测真皮细胞和淋巴结细胞中Vγ4T细胞比例;每组取5只小鼠,观察背部皮肤情况,之后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皮肤组织结构并测量表皮组织厚度;每组取5只小鼠,提取表皮细胞后行流式细胞术检测表皮细胞中树突状表皮T细胞(DETC)比例。每组取3只小鼠,分别设为Vγ4T细胞清除+5次紫外线辐射(UVR)组和对照+5次UVR组,每日1次共行5次UVR,每日照射后即刻观察背部皮肤情况;每组取5只小鼠,分别设为Vγ4T细胞清除+1次UVR组和对照+1次UVR组,均行1次UVR后即刻行HE染色后测量表皮组织厚度。每组取3只小鼠,分别设为单纯Vγ4T细胞清除组、单纯对照组;再另取3只小鼠,分别设为Vγ4T细胞清除+1次UVR组和对照+1次UVR组;均同前处理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表皮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KGF)、Vγ5TCR、白细胞介素15(IL-15)、IL-1β、IL-23、自然杀伤细胞2族成员D(NKG2D)、组织相容性抗原60(H60)、小鼠UL16结合蛋白样转录子1(Mult1)、维甲酸早期诱导蛋白1(Rae1)的mRNA表达。结果注射后1周,Vγ4T细胞清除组小鼠真皮细胞、淋巴结细胞中Vγ4T细胞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7.99、13.12,P<0.05);Vγ4T细胞清除组和对照组小鼠皮肤大体情况和组织结构无明显区别,表皮组织厚度相近(P>0.05);Vγ4T细胞清除组小鼠表皮细胞中DETC比例为(3.9±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0.5)%(t=4.84,P<0.05)。与对照+5次UVR组相比,Vγ4T细胞清除+5次UVR组小鼠进行1次UVR后皮肤鳞屑增多,照射2次出现鳞屑样痂皮,照射3~5次鳞屑样痂皮明显增多。行UVR后即刻,Vγ4T细胞清除+1次UVR组小鼠表皮组织厚度较对照+1次UVR组明显增加(t=11.50,P<0.05)。与单纯对照组相比,单纯Vγ4T细胞清除组小鼠表皮组织中Vγ5TCR的mRNA表达明显上调(t=41.16,P<0.05),IL-23的mRNA表达明显下调(t=6.52,P<0.05);与单纯对照组相比,对照+1次UVR组小鼠表皮组织中Vγ5TCR、KGF的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t值分别为15.22、13.22,P<0.05),IGF-Ⅰ、IL-23的mRNA表达均明显下调(t值分别为3.71、4.95,P<0.05);与单纯Vγ4T细胞清除组相比,Vγ4T细胞清除+1次UVR组小鼠表皮组织中IGF-Ⅰ、KGF的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t值分别为11.40、18.88,P<0.05),IL-1β的mRNA表达明显下调(t=4.42,P<0.05);与对照+1次UVR组相比,Vγ4T细胞清除+1次UVR组小鼠表皮组织中Vγ5TCR、IGF-Ⅰ、KGF的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t值分别为4.52、15.24、9.43,P<0.05);4组小鼠表皮组织中IL-15的mRNA表达总体相近(P>0.05)。与单纯对照组相比,单纯Vγ4T细胞清除组表皮组织中NKG2D、Rae1的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t值分别为3.67、47.40,P<0.05),对照+1次UVR组小鼠表皮组织中NKG2D、Mult1、Rae1的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t值分别为5.30、6.50、9.16,P<0.05);与单纯Vγ4T细胞清除组相比,Vγ4T细胞清除+1次UVR组小鼠表皮组织中NKG2D、H60、Mult1、Rae1的mRNA表达均明显下调(t值分别为4.57、4.13、4.67、27.36,P<0.05);与对照+1次UVR组相比,Vγ4T细胞清除+1次UVR组小鼠表皮组织中NKG2D、H60、Mult1、Rae1的mRNA表达均明显下调(t值分别为5.77、8.18、12.90、8.08,P<0.05)。结论清除Vγ4T细胞有利于DETC增殖和毒性下调,可能促进UVR后小鼠表皮损伤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 皮肤 表皮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Vγ4T细胞 树突状表皮T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2族成员D
原文传递
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生物学特征及病理生理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雅舒 贺伟峰 吴军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8-61,共4页
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DETC),是γδT淋巴细胞的一个亚群,特异性分布于小鼠、人类等的表皮组织。DETC在小鼠模型中的相关研究较深入,其受体基因中Vγ3Jγ1Cγ1和Vδ1Dδ2Jδ2C8重排,故也被称为Vγ3+T淋巴细胞。
关键词 生物学 细胞运动 病理过程 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
原文传递
PEP3-KLH负载小鼠树突状细胞疫苗抗前列腺癌实验研究
16
作者 徐以民 刘海珍 易发平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5年第11期1635-1639,共5页
目的 探讨PEP3-KLH负载树突状细胞(DCs)疫苗诱导的特异性抗前列腺癌(PCa)免疫作用.方法 用PEP3-KLH或KLH体外冲击小鼠骨髓来源DCs,构建DCs瘤苗.PEP3-KLH-DC皮下免疫C57BL/6J小鼠3次,每次间隔2周.末次免疫后1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 目的 探讨PEP3-KLH负载树突状细胞(DCs)疫苗诱导的特异性抗前列腺癌(PCa)免疫作用.方法 用PEP3-KLH或KLH体外冲击小鼠骨髓来源DCs,构建DCs瘤苗.PEP3-KLH-DC皮下免疫C57BL/6J小鼠3次,每次间隔2周.末次免疫后1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L-2、IL-12、及IFN-γ含量;乳酸脱氢酶(LDH)法检测小鼠脾T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活性;观察不同抗原负载DC疫苗对肿瘤攻击小鼠免疫保护作用,计算存活期肿瘤平均体积和小鼠生存率;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肿瘤局部TILs的CD4+、CD8+T细胞阳性表达百分率.结果 PEP3-KLH-DC免疫可诱导分泌较高水平IFN-γ和IL-12;CTL杀伤肿瘤细胞活性增强,其中TIL细胞毒活性明显增强;FCM检测该组肿瘤局部TILs的CD4+、CD8+T细胞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DC-KLH组和DC+ PBS组(P<0.01),而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比较肿瘤生长曲线、生存曲线可见PEP3-KLH-DC组小鼠肿瘤体积明显较其它各组小,生存率明显提高(P<0.01).结论 PEP3-KLH-DC疫苗能有效抑制肿瘤生长,诱导和增强机体抗PCa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生物合成 树突细胞 疫苗/生物合成/药理学 前列腺肿瘤/免疫学/治疗
原文传递
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对小鼠创缘表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勉 朱海杰 +5 位作者 杨加彩 李雅舒 胡晓红 张小容 贺伟峰 罗高兴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2-130,共9页
目的了解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DETC)对小鼠创缘表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无特殊病原体(SPF)级野生型C57BL/6健康8~12周龄雄性小鼠28只、SPF级8~12周龄T淋巴细胞受体δ敲除(TCRδ-/-)雄性小鼠60只用于... 目的了解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DETC)对小鼠创缘表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无特殊病原体(SPF)级野生型C57BL/6健康8~12周龄雄性小鼠28只、SPF级8~12周龄T淋巴细胞受体δ敲除(TCRδ-/-)雄性小鼠60只用于如下实验。(1)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取8只野生型小鼠分离表皮细胞、原代培养DETC,并于培养即刻及培养15、30 d行DETC形态学观察和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纯度。(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取5只野生型小鼠、5只TCRδ-/-小鼠,分别设为野生型对照组、TCRδ-/-组,每只小鼠背部制作直径6 mm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观察伤后即刻及伤后2、4、6、8、10 d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剩余创面面积百分比。(3)同实验(2)取小鼠,分组并制作全层皮肤缺损模型。伤后3 d取创缘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新生上皮长度。(4)同实验(2)取小鼠,分组并制作全层皮肤缺损模型。伤后3 d取创缘表皮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评估表皮细胞增殖情况。(5)同实验(2)取小鼠,分组并制作全层皮肤缺损模型。伤后3 d取创缘的表皮组织消化成单细胞悬液,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6)取40只TCRδ-/-小鼠,同前行实验(2)^(5)检测,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CRδ-/-对照组和TCRδ-/-+DETC组,每个实验每组5只小鼠。其中小鼠背部同前造成全层皮肤缺损,TCRδ-/-+DETC组小鼠伤后即刻于创缘多点注射1×105个DETC(溶解于100μL磷酸盐缓冲液,纯度超过90%),TCRδ-/-对照组小鼠同法注射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1)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DETC树突状突起的数量逐渐增多。培养即刻,4.67%的细胞是T淋巴细胞,这部分T淋巴细胞中94.10%为DETC。培养15 d时DETC纯度达18.50%,培养30 d时DETC纯度达98.70%。(2)伤后即刻,TCRδ-/-组、野生型对照组小鼠的创面情况相似;TCRδ-/-组小鼠伤后2~10 d的创面愈合速度慢于野生型对照组。与野生型对照组小鼠比较,TCRδ-/-组小鼠伤后2、4、6、8、10 d剩余创面面积百分比均明显升高(t=3.492、4.425、4.170、4.780、7.318,P<0.01)。(3)TCRδ-/-组小鼠伤后3 d创缘新生上皮长度为(359±15)μm,明显短于野生型对照组的(462±26)μm(t=3.462,P<0.01)。(4)TCRδ-/-对照组小鼠伤后即刻的创面情况与TCRδ-/-+DETC组相似;TCRδ-/-+DETC组小鼠伤后2~10 d的创面愈合速度明显快于TCRδ-/-对照组。与TCRδ-/-对照组比较,TCRδ-/-+DETC组小鼠伤后2、4、6、8、10 d剩余创面面积百分比明显降低(t=2.308、3.725、2.698、3.707、6.093,P<0.05或P<0.01)。(5)TCRδ-/-+DETC组小鼠伤后3 d创缘新生上皮长度为(465±31)μm,明显长于TCRδ-/-对照组的(375±21)μm(t=2.390,P<0.05)。(6)伤后3 d,TCRδ-/-组小鼠创缘表皮细胞的PCNA表达量为1.25±0.04,明显低于野生型对照组的2.01±0.09(t=7.415,P<0.01)。(7)伤后3 d,TCRδ-/-+DETC组小鼠创缘表皮细胞的PCNA表达量为1.62±0.08,明显高于TCRδ-/-对照组的1.05±0.14(t=3.561,P<0.05)。(8)伤后3 d,TCRδ-/-组小鼠创缘表皮细胞凋亡率为(16.1±1.4)%,明显高于野生型对照组的(8.1±0.6)%(t=5.363,P<0.01)。(9)伤后3 d,TCRδ-/-+DETC组小鼠创缘的表皮细胞凋亡率为(11.4±1.0)%,明显低于TCRδ-/-对照组的(15.4±1.4)%(t=2.377,P<0.05)。结论DETC可通过促进小鼠创缘表皮细胞的增殖、抑制其凋亡,参与创面愈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口愈合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 表皮细胞
原文传递
树突状表皮T细胞调节小鼠表皮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促进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朱海杰 陈成 +6 位作者 张小容 胡晓红 黄勇 杨加彩 王珏 贺伟峰 罗高兴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05-914,共10页
目的探讨树突状表皮T细胞(DETC)调节小鼠表皮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促进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机制。方法(1)取10只8周龄野生型雄性C57BL/6(品系和性别下同)小鼠,剪取整块背部皮肤,分离培养DETC。取5只8周龄野生型小鼠设为野生对照组,5... 目的探讨树突状表皮T细胞(DETC)调节小鼠表皮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促进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机制。方法(1)取10只8周龄野生型雄性C57BL/6(品系和性别下同)小鼠,剪取整块背部皮肤,分离培养DETC。取5只8周龄野生型小鼠设为野生对照组,5只8周龄T细胞受体(TCR)δ-/-型小鼠设为TCRδ-/-对照组,于背部脊柱线两侧各制作一个直径为6 m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不做任何处理。另取15只8周龄TCRδ-/-型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DETC组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组,每组5只,同前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即刻,分别于每个创面周围皮下注射10μL无菌PBS、DETC(细胞浓度为1×10^6个/mL)、5 mg/mL重组小鼠IGF-Ⅰ。伤后2、4、6、8 d,计算剩余创面面积百分比。(2)取3只8周龄野生型小鼠,设为野生对照组。另取9只8周龄TCRδ-/-型小鼠,分为TCRδ-/-对照组、PBS组和DETC组,每组3只,同实验(1)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3 d,化学发光成像分析仪检测创缘表皮组织IGF-Ⅰ蛋白表达水平。(3)取3只8周龄野生型小鼠,设为野生对照组。另取6只8周龄TCRδ-/-型小鼠,分为PBS组和DETC组,每组3只,同实验(1)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3 d,取创缘表皮组织,分离DETC,流式细胞仪检测表达IGF-Ⅰ的DETC百分比。(4)同实验(2)取小鼠并分为野生对照组、PBS组、DETC组、IGF-Ⅰ组,在任意一侧耳朵朝内耳方向做一长3 cm的直线切口,深达皮肤全层。野生对照组小鼠伤后不进行任何处理,DETC组、IGF-Ⅰ组、PBS组小鼠伤后即刻分别于创面周围皮下注射10μL DETC(细胞浓度为1×10^6个/mL)、5 mg/mL重组小鼠IGF-Ⅰ、无菌PBS。伤后12 d,取创缘表皮组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角蛋白15阳性细胞数。(5)同实验(4)取小鼠并进行分组、处理。伤后12 d,取创缘表皮组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角蛋白10阳性细胞数。(6)取20只3 d龄野生型小鼠(下同),每个指标检测取5只,剪取全身皮肤,分离培养表皮干细胞,分为对照组、DETC共培养组。DETC共培养组细胞加入1 mL DETC(细胞浓度为1.25×10^6个/mL),对照组细胞加入1 mL DETC培养基,培养3 d,流式细胞仪(下同)检测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阳性细胞百分比;培养5 d,检测CD49f^+CD71^-细胞百分比、角蛋白14阳性细胞百分比;培养10 d,检测角蛋白10阳性细胞百分比。(7)取20只小鼠,每个指标检测取5只,分离培养表皮干细胞,分为对照组和IGF-Ⅰ组。IGF-Ⅰ组细胞加入1 mL重组小鼠IGF-Ⅰ(10 ng/mL),对照组细胞加入1 mL无菌PBS,同实验(6)检测EdU阳性细胞百分比、CD49f^+CD71^-细胞百分比、角蛋白14阳性细胞百分比、角蛋白10阳性细胞百分比。实验(6)和(7)各组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结果(1)伤后4、6、8 d,TCRδ-/-对照组小鼠剩余创面面积百分比显著高于野生对照组(t=2.78、3.39、3.66,P<0.05或P<0.01);DETC组、IGF-Ⅰ组小鼠剩余创面面积百分比显著低于PBS组(t=2.61、3.21、3.88,2.84、2.91、2.49,P<0.05或P<0.01)。(2)伤后3 d,TCRδ-/-对照组小鼠创缘表皮组织中IGF-Ⅰ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野生对照组(t=17.34,P<0.01)。DETC组小鼠创缘表皮组织中IGF-Ⅰ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PBS组(t=11.71,P<0.01)。(3)伤后3 d,PBS组小鼠创缘表皮组织中表达IGF-Ⅰ的DETC百分比显著低于野生对照组和DETC组(t=24.95、27.23,P<0.01)。(4)伤后12 d,PBS组小鼠创缘表皮组织中角蛋白15阳性细胞数显著少于野生对照组、DETC组和IGF-Ⅰ组(t=17.97、11.95、7.63,P<0.01)。(5)PBS组小鼠创缘表皮组织中角蛋白10阳性细胞数显著多于野生对照组、DETC组和IGF-Ⅰ组(t=11.59、9.51、3.48,P<0.05或P<0.01)。(6)DETC共培养组培养3 d EdU阳性细胞百分比、培养5 d CD49f+CD71-细胞百分比、培养5 d角蛋白14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43.5±0.6)%、(66.5±0.5)%、(69.3±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3±1.3)%、(56.4±0.3)%、(54.9±1.3)%,t=7.97、17.10、6.66,P<0.01。DETC共培养组培养10 d角蛋白10阳性细胞百分比为(55.7±0.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7.1±1.2)%,t=8.34,P<0.01。(7)IGF-Ⅰ组培养3 d EdU阳性细胞百分比、培养5 d CD49f+CD71-细胞百分比、培养5 d角蛋白14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42.1±0.9)%、(81.1±1.3)%、(66.8±1.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4±0.7)%、(74.9±0.7)%、(52.0±1.9)%,t=8.39、4.24、7.25,P<0.05或P<0.01。IGF-Ⅰ组培养10 d角蛋白10阳性细胞百分比为(53.5±1.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8.2±0.3)%,t=3.99,P<0.05。结论DETC通过分泌IGF-Ⅰ促进表皮干细胞的增殖和抗凋亡潜能并抑制其向终末期细胞分化,从而促进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伤口愈合 细胞增殖 细胞分化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树突状表皮T细胞
原文传递
抗CD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标记的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对肺癌小鼠免疫治疗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中杰 张雁飞 +1 位作者 胡奕 蒋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697-1699,共3页
目的通过抗CD3/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双特异性抗体标记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免疫细胞的制备、鉴定及检测体内外杀伤肺癌细胞的能力。方法用化学耦联法将抗CD3单克隆抗体和抗EGFR单克隆抗体耦联,并标记于... 目的通过抗CD3/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双特异性抗体标记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免疫细胞的制备、鉴定及检测体内外杀伤肺癌细胞的能力。方法用化学耦联法将抗CD3单克隆抗体和抗EGFR单克隆抗体耦联,并标记于DC-CIK细胞表面,进行鉴定;体外检测其对A549肺癌细胞杀伤能力,体内检测其对肺癌裸小鼠的抑瘤能力。结果抗CD3/抗EGFR双特异性抗体标记DC-CIK免疫细胞制备成功,双标记的DC-CIK细胞对EGFR阳性肺癌A549肿瘤细胞的杀伤率[(86.47±4.82)%]高于DC-CIK细胞[(51.23±0.81)%](F=41.432,P=0.003)。在肺癌裸小鼠治疗40d时,DC-CIK+双特异性抗体对肿瘤相对增殖率[(80.47±7.69)%]低于溶媒组[(97.68±10.56)%]与普通DC-CIK细胞组[(101.24±9.62)%](F=5.187,P=0.037;F=5.396,P=0.034),而DC-CIK组的肿瘤体积与溶媒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45,P=0.365)。结论用抗CD3一EGFR双特异性抗体标记的DC-CIK免疫细胞对A549肺癌细胞具有强的杀伤能力,体内条件下对肺癌可能有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特异性抗体 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肺癌
原文传递
树突状表皮T细胞在胸腺内发育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李雅舒 张小容 +3 位作者 胡晓红 黄勇 罗高兴 贺伟峰 《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2期125-128,共4页
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DETC),特异性分布在表皮组织内,在皮肤免疫监视,皮肤伤面愈合中发挥重要作用。小鼠DETC发育仅涉及胚胎14.5~18 d这一短暂时间窗,而后则不再产生这类细胞。本综述拟从DETC 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特点及调控机制,DET... 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DETC),特异性分布在表皮组织内,在皮肤免疫监视,皮肤伤面愈合中发挥重要作用。小鼠DETC发育仅涉及胚胎14.5~18 d这一短暂时间窗,而后则不再产生这类细胞。本综述拟从DETC 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特点及调控机制,DETC在胸腺中的阳性选择及调控机制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DETC发育的时空特异性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 TCR基因 调控机制 阳性选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