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sdiagnosed 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 pruriginosa:A case report
1
作者 Zi Wang Yi Lin +3 位作者 Xing-Wu Duan Hai-Yan Hang Xia Zhang Ling-Ling Li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1年第13期3090-3094,共5页
BACKGROUND 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 pruriginosa(DEB-Pr)is a rare subtype of DEB,characterized by recurrent pruritus of the extremities,pruritus papules,nodules,and mossy-like plaques.To date,fewer than 100 cas... BACKGROUND 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 pruriginosa(DEB-Pr)is a rare subtype of DEB,characterized by recurrent pruritus of the extremities,pruritus papules,nodules,and mossy-like plaques.To date,fewer than 100 cases have been reported.We report a misdiagnosed 30-year-old man with sporadic late-onset DEB-Pr who responded well to tacrolimus treatment,thereby serving as a guide to correc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CASE SUMMARY A 30-year-old man presented with recurrent itching plaques of 1-year duration in the left tibia that aggravated and involved both legs and the back.Examination revealed multiple symmetrical,purple,and hyperpigmented papules and nodules with surface exfoliation involving the tibia and dorsum of the neck with negative Nissl's sign,no abnormalities in the skin,mucosa,hair,or fingernail,and no local lymph node enlargement.Blisters were never reported prior to presentation.Serum immunoglobulin E level was 636 IU/mL.Clinical manifestations suggested DEB-Pr.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showed subepidermal fissure,scar tissue,and milia.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showed no obvious abnormalities.However,we were unable to perform electron microscopy or genetic research following his choice.We treated him with topical tacrolimus.After 2 wk,the itching alleviated,and the skin lesions began to subside.No adverse reactions were observed during treatment.CONCLUSION Topical tacrolimus is a safe treatment option for patients with DEB-Pr and can achieve continuous relief of severe itch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fferential diagnoses 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 pruriginosa PRURITUS Nodular prurigo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s Case report
下载PDF
Epidermolysis Bullosa Pruriginosa in Two Siblings:A Case Report
2
作者 Jongjin Suwanthaweemeesuk Chatip Phunmanee +2 位作者 Sasathorn Singthong Oraya Kwangsukstid Chavalit Supsrisunja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CSCD 2024年第1期52-54,共3页
Introduction:Epidermolysis bullosa pruriginosa(EBP)is a rare clinical subtype of inherited 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DEB)caused by type VII collagen mutations.The onset of EBP is variable and may present in lat... Introduction:Epidermolysis bullosa pruriginosa(EBP)is a rare clinical subtype of inherited 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DEB)caused by type VII collagen mutations.The onset of EBP is variable and may present in late adulthood.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EBP include prurigo-like papules,plaques,nodules,or linear configuration on the lower extremities.Here,we reported two sisters with EBP.Case presentation:We identified two Thai sisters with mild to moderate form of EBP,which resulted from a shared glycine substitution(Gly2287Val)in COL7A1 identified by genomic sequencing.Discussion:The histology and molecular findings of both cases supported a diagnosis of dystrophic EBP,however,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differ between both cases.Conclusion:Molecular testing is the key for the diagnosis of EBP due to nonspecific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histologic findings,however,there is no clear genotype-phenotype correlation in E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7A1 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 epidermolysis bullosa pruriginosa Gly2287Val
原文传递
基因编辑技术在皮肤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方伶丽 羊逸飞 +2 位作者 陈雁雁 郑允文 李遇梅 《皮肤科学通报》 2024年第5期508-512,共5页
基因编辑是对特定基因进行精确修改从而改变生物体遗传信息和表现型特征的技术,在皮肤再生领域应用前景巨大,为皮肤结构破坏而产生的难治性疾病带来全新的应对思路。本文阐述了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现状并重点阐述其在皮肤再生疗法治疗大... 基因编辑是对特定基因进行精确修改从而改变生物体遗传信息和表现型特征的技术,在皮肤再生领域应用前景巨大,为皮肤结构破坏而产生的难治性疾病带来全新的应对思路。本文阐述了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现状并重点阐述其在皮肤再生疗法治疗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常染色体隐性先天性鱼鳞病及促进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编辑 皮肤再生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常染色体隐性先天性鱼鳞病 创面愈合
下载PDF
新生儿遗传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基因诊断1例 被引量:6
4
作者 姜毅 侯新琳 +2 位作者 李昕 林志淼 崔晨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2-206,共5页
目的:探讨临床表现、皮肤活检病理诊断和基因诊断在遗传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诊断意义。方法:分析1例新生儿起病的遗传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和基因诊断结果。结果:1例生后10 h入院新生儿,出生后即发... 目的:探讨临床表现、皮肤活检病理诊断和基因诊断在遗传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诊断意义。方法:分析1例新生儿起病的遗传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和基因诊断结果。结果:1例生后10 h入院新生儿,出生后即发现下肢有大片皮肤破损和糜烂,病变延伸至左侧踝关节和足底,住院后发现口腔内有血疱和水疱,住院期间皮肤受压和摩擦处多处出现新的大疱和皮肤脱落及皮肤糜烂。皮肤糜烂处分泌物和口腔分泌物细菌涂片和培养均未见细菌。取患儿皮肤做病理检查,结果光镜下可见真皮内有少量疏松结缔组织。电子显微镜下真皮层仅见少量纤维母细胞和胶原纤维,基质结构不清。大部分区域未见基底层,张力丝零散分布在真皮组织,部分区域有基底膜,但锚纤维结构不清,致密层变薄,符合遗传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诊断标准。取患儿及其父母静脉血进行COL7A1基因检测,其母在COL7A1基因第13个外显子500上插入AGGG片段,其父在第98个外显子序列后剪切位点有一个G突变为A。患儿COL7A1基因出现复合杂合突变;突变位点分别与父亲和母亲位点一致,证实患儿遗传了来自父、母亲双方的突变基因,因此发病,其父母为表型正常的致病基因携带者。结论:对于临床怀疑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儿应先做皮肤病理检查,特别是通过电子显微镜超微结构观察做出初步分型,再根据病理类型进一步做相应基因检测确诊,如能对父母同时进行基因检测对今后优生可能有很大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松解 大疱性 营养不良性 基因检测 婴儿 新生
下载PDF
显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临床表现与诊断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杨森 李诚让 +5 位作者 宋映雪 杨春俊 李明 张学奇 葛宏松 张学军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5-100,共6页
目的 研究显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DDEB)家系的临床、遗传特点及其基底膜带 (BMZ)结构缺陷 ,并探讨DDEB亚型的发生机制。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 (IIF)和电镜研究 3位DDEB先证者皮损 ,并对其家系进行实地调查。结果 ①符合... 目的 研究显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DDEB)家系的临床、遗传特点及其基底膜带 (BMZ)结构缺陷 ,并探讨DDEB亚型的发生机制。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 (IIF)和电镜研究 3位DDEB先证者皮损 ,并对其家系进行实地调查。结果 ①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②各家系平均发病年龄差异较大 ;③同一家系中有不同的DDEB亚型 ;④IIF用鼠抗人单克隆抗体LH7∶2检测Ⅶ型胶原 ,家系 1先证者BMZ处荧光较强 ,与正常对照无明显差异 ,家系 2、3先证者荧光明显弱于对照 ;⑤透射电镜示裂隙位于BMZ致密板下 ,锚原纤维数量减少、排列紊乱。结论 同一DDEB家系中 ,不同患者的表现度不同可能导致不同的DDEB亚型 ,IIF和电镜检测患者皮损有助于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临床表现 诊断 遗传特点 家系调查
下载PDF
1例DEB的基因突变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邓伟平 陆春 +1 位作者 朱国兴 顾有守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665-667,共3页
目的检测1例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EB)家系的基因突变位点。方法对1例DEB患者及其家属成员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DNA直接测序方法进行COL7A1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患者存在COL7A1上第6240位鸟嘌呤G被腺嘌呤A代替(G→A),使得2043位的甘... 目的检测1例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EB)家系的基因突变位点。方法对1例DEB患者及其家属成员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DNA直接测序方法进行COL7A1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患者存在COL7A1上第6240位鸟嘌呤G被腺嘌呤A代替(G→A),使得2043位的甘氨酸被精氨酸替代(G2043R),其父母、妹妹及健康人未见此突变。结论COL7A1基因的G2043R突变可能是引起本例临床表现的原因,且是一个denovo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Ⅵ胶原基因 突变
下载PDF
隐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3例患者的COL7A1基因突变检测 被引量:3
7
作者 许桂文 林志淼 +7 位作者 尹菁华 汪慧君 冯程 张洁 潘敏 陈官芝 杨勇 汤占利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61-364,共4页
目的检测3例隐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COL7A1基因突变位点。方法提取3例患者及其相关亲属外周血DNA,采用PCR扩增COL7A1基因编码区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测序。结果基因检测发现3例患者共有5个突变位点,包括2个错义突变(p... 目的检测3例隐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COL7A1基因突变位点。方法提取3例患者及其相关亲属外周血DNA,采用PCR扩增COL7A1基因编码区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测序。结果基因检测发现3例患者共有5个突变位点,包括2个错义突变(p.P2232L与p.G1531E),2个无义突变(p.R2492*与p.R2777*)和1个剪切位点突变(ds IVS6+2T>C),其中p.P2232L,p.G1531E,ds IVS6+2T>C这三个突变位点未曾报道。结论上述突变可能参与了隐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致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COL7A1基因 基因突变
下载PDF
第二代测序技术诊断新生儿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1例及其家系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王艳 梁静 +3 位作者 赵宝丽 吴虹林 刘欣 封志纯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46-448,共3页
目的分析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新生儿的基因异常。方法应用目标区序列捕获和第二代测序技术检测1例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的新生儿的COL7A1基因。采用Sanger测序验证患儿的突变位点,并对其父母、外祖母的样本进行突变位点的序列... 目的分析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新生儿的基因异常。方法应用目标区序列捕获和第二代测序技术检测1例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的新生儿的COL7A1基因。采用Sanger测序验证患儿的突变位点,并对其父母、外祖母的样本进行突变位点的序列分析。结果二代测序结果显示患儿COL7A1基因第86个外显子上发现1个杂合突变点c.6781C>T,引起该基因第2 261位氨基酸由精氨酸变为终止密码子(p.R2261X)。Sanger测序结果显示其母亲和外祖母携带相同突变。结论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可以准确检测出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COL7A1基因的突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 COL7A1基因 突变
下载PDF
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1家系COL7A1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 被引量:2
9
作者 邵霞 丁颖果 +2 位作者 朱宇宁 陆原 方红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81-885,共5页
目的分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DEB)1家系的致病基因COL7A1基因突变位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产前诊断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扩增反应及双向直接测序的方法对DDEB家系中2例不同表型的患者进行COL7A1基因突... 目的分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DEB)1家系的致病基因COL7A1基因突变位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产前诊断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扩增反应及双向直接测序的方法对DDEB家系中2例不同表型的患者进行COL7A1基因突变检测,以家系中的2例健康者及50例无亲缘关系的健康个体作对照。确定致病突变后,对家系中的2例高危胎儿分别进行了产前遗传学分析和胎儿绒毛组织DNA产前诊断。结果该家系2名不同表型患者COL7A1基因的87号外显子第6859位碱基鸟嘌呤G被腺嘌呤A替代(c.6859G>A,p.Gly2287Arg),家系中健康对照及无亲缘关系的健康个体均未发现该突变。先证者姐姐怀孕4周,被证明未携带致病突变,继续妊娠并诞生一个健康男婴。先证者配偶怀孕11周,产前诊断胎儿携带与患者相同的突变。先证者夫妇选择治疗性引产术后,取胎儿皮肤标本行基因诊断,结果与产前诊断相同。结论甘氨酸替代突变c.6859G>A,(p.Gly2287Arg)是该DDEB家系的致病原因,同一家系患者呈现不同表型。COL7A1基因分析可以快速且准确地进行DDEB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有利于指导生育健康后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COL7A1基因 基因诊断 产前诊断
下载PDF
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误诊1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余剑兰 马寒 谢淑霞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95-996,共2页
患者女,46岁。反复双下肢结节、水疱13年,加重伴泛发全身2年。先后在各地多家医院进行了4次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痒疹、扁平苔藓"等。躯干背部、肘关节、双下肢胫前对称性分布紫红色丘疹、斑块,部分斑块上可见水疱,Nikolsky... 患者女,46岁。反复双下肢结节、水疱13年,加重伴泛发全身2年。先后在各地多家医院进行了4次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痒疹、扁平苔藓"等。躯干背部、肘关节、双下肢胫前对称性分布紫红色丘疹、斑块,部分斑块上可见水疱,Nikolsky征阴性,局部见散在抓痕、结痂。皮肤病理示表皮下裂隙形成,直接免疫荧光结果IgG,IgA,IgM,C1q,C3a均阴性。确诊为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松解 大疱性 营养不良型 痒疹样
下载PDF
隐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调查1例及COL7A1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业莉 李帮涛 向伟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0-73,共4页
目的:分析1例隐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的家系遗传及COL7A1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DNA,利用GenCap目标基因技术对患儿全基因组外显子区域DNA捕获并富集,再利用IlluminaHiSeq 2 000第二代测... 目的:分析1例隐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的家系遗传及COL7A1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DNA,利用GenCap目标基因技术对患儿全基因组外显子区域DNA捕获并富集,再利用IlluminaHiSeq 2 000第二代测序仪进行测序,与正常人进行数据比对分析,采用Sanger测序法进行验证。结果:患儿COL7A1基因第104号外显子出现7769delG纯合突变,该突变分别遗传自父母,父母该位点有杂合变异,父母及其家系中其他成员表型均正常。结论:该例患儿诊断为严重泛发型隐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致病机制为COL7A1基因出现纯合突变,产生提早终止密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营养不良型 隐性 COL7A1
下载PDF
2个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姜薇 孙婷婷 +1 位作者 赵俊郁 朱学骏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0年第11期753-755,共3页
目的:检测2个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的基因突变。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RT-PCR、DNA直接测序明确突变位点。结果:发现家系1中先证者COL7A1基因的61号外显子5217位发生G>C的改变,造成甘氨酸(GGT)被精氨酸(CGT... 目的:检测2个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的基因突变。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RT-PCR、DNA直接测序明确突变位点。结果:发现家系1中先证者COL7A1基因的61号外显子5217位发生G>C的改变,造成甘氨酸(GGT)被精氨酸(CGT)取代;家系2中先证者87号内含子c.6900+1G>C的剪接突变,导致87号外显子被剪切,86号外显子与88号外显子直接拼接,Ⅶ型胶原的胶原区缺少了23个氨基酸;健康对照不存在此两种突变。结论: 2个家系发现的突变均为导致该疾病发生的特异性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营养不良型 痒疹样 基因突变
下载PDF
抗P_(200)血清对隐性遗传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皮肤的免疫荧光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元林 桥本隆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389-390,399,共3页
目的 确定P_(200)蛋白质抗原的性质。方法 收集了10例抗P_(200)类天疱疮血清,对6例隐性遗传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RDEB)皮肤切片进行了间接免疫荧光研究。结果 发现10例抗P_(200)类天疱疮血清均与5例RDEB皮肤基底膜带(BMZ)反应... 目的 确定P_(200)蛋白质抗原的性质。方法 收集了10例抗P_(200)类天疱疮血清,对6例隐性遗传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RDEB)皮肤切片进行了间接免疫荧光研究。结果 发现10例抗P_(200)类天疱疮血清均与5例RDEB皮肤基底膜带(BMZ)反应,而获得性大疱表皮松解症(EBA)血清对这些皮肤为阴性。另外,在1例RDEB,EBA血清既与BMZ反应又与Ⅶ型胶原沉积部位的胞浆反应,而抗P_(200)类天疱疮血清无此反应。结论 结果提示200 kDa抗原不是Ⅶ型胶原成份,而是一种特异的自身抗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P200类天疱疮 免疫印迹 免疫荧光 隐性遗传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Ⅶ型胶原
下载PDF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Hallopeau-Siemens型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1例
14
作者 孙莹 姜薇 +1 位作者 陈喜雪 朱学骏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26-527,共2页
报告1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Hallopeau-Siemens型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男,27岁。周身皮肤反复起水疱、破溃27年。患者出生后即出现四肢伸侧皮肤缺损,双手十指指甲完全缺如,双足十趾融合形成袜套样并趾。口腔黏膜反复发生溃疡... 报告1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Hallopeau-Siemens型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男,27岁。周身皮肤反复起水疱、破溃27年。患者出生后即出现四肢伸侧皮肤缺损,双手十指指甲完全缺如,双足十趾融合形成袜套样并趾。口腔黏膜反复发生溃疡,形成瘢痕致舌不能完全伸出。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下水疱。透射电镜示:表皮下裂隙,致密板下锚丝纤维形态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松解症 大疱性 营养不良型 Hallopeau—Siemens型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下载PDF
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3例及其家系调查
15
作者 苗青 贾名妍 于伟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602-605,共4页
报告3例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例1.男,30岁。躯干及下肢反复水疱、丘疹、结节,指(趾)甲增厚、萎缩20余年。例2.男,30岁。指(趾)甲增厚、萎缩25年,躯干及四肢反复丘疹、结节、水疱15年。例3.女,3个月余,系例2的女儿。双手... 报告3例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例1.男,30岁。躯干及下肢反复水疱、丘疹、结节,指(趾)甲增厚、萎缩20余年。例2.男,30岁。指(趾)甲增厚、萎缩25年,躯干及四肢反复丘疹、结节、水疱15年。例3.女,3个月余,系例2的女儿。双手、足起水疱3个月余。例1与例2均经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直接免疫荧光确诊为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例3因年龄原因未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例1家系4代成员中无类似疾病。例2和例3家系4代12人中有4人患该病,男2例,女2例,连续4代每代均有1例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痒疹样 营养不良型 遗传 家系调查
下载PDF
隐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皮肤的免疫荧光研究
16
作者 刘元林 桥本隆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857-858,共2页
目的 :为了确定P2 0 0 蛋白质抗原的性质。方法 :收集了 12例抗P2 0 0 类天疱疮血清 ,对 6例隐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RDEB)皮肤切片进行了间接免疫荧光研究。结果 :发现所有 12例抗P2 0 0 类天疱疮血清与 5例RDEB皮肤基底膜带 ... 目的 :为了确定P2 0 0 蛋白质抗原的性质。方法 :收集了 12例抗P2 0 0 类天疱疮血清 ,对 6例隐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RDEB)皮肤切片进行了间接免疫荧光研究。结果 :发现所有 12例抗P2 0 0 类天疱疮血清与 5例RDEB皮肤基底膜带 (BMZ)反应 ,而获得性大疱表皮松解症 (EBA)血清对这些皮肤为阴性。另外 ,在 1例RDEB ,EBA血清既与BMZ反应又与Ⅶ型胶原沉积部位的胞浆反应 ,而抗P2 0 0 类天疱疮血清无此反应。结论 :这些结果提示 2 0 0kD抗原不是Ⅶ型胶原成份 ,而是一种特异的自身抗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P200类天疱疮 免疫印迹 免疫荧光 隐性营养不良性大疱表皮松解症 Ⅶ型胶原
下载PDF
1例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COL7A1基因突变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桐 项蕾红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449-452,共4页
目的:研究1例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EB-Pr)家系中的基因突变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取皮损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荧光学检查。提取患者及相关亲属外周血DNA,以100例无关正常人外周血DNA作对照,应... 目的:研究1例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EB-Pr)家系中的基因突变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取皮损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荧光学检查。提取患者及相关亲属外周血DNA,以100例无关正常人外周血DNA作对照,应用PCR扩增COL7A1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行测序。结果:皮损病理学检查见表皮下水疱,伴数个表皮样囊肿(粟丘疹)形成。患者COL7A1基因出现c.G6235A杂合突变,导致编码Ⅶ型胶原的多肽链发生p.G2079R突变。其父母及弟弟未检出同位点突变,故该病例为散发患者。100例无关正常人对照的COL7A1基因均未发现该位点异常。结论:c.G2079R是引起该家系中患者发生DEB-Pr的特异突变,而非多态性变化,且为de novo突变。该位点突变在国内尚无先例报道,故本研究进一步补充了目前显性遗传DEB-Pr(DDEB-Pr)的突变位点库,并为患者及其家属遗传咨询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营养不良型 痒疹样 COL7A1基因 基因突变
下载PDF
二例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基因突变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廖晓捷 于越乾 +3 位作者 王真真 孙乐乐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年第9期594-598,共5页
目的:检测分析2例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致病基因及突变位点。方法:收集患者资料,提取患者及父母外周血DNA,利用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筛查致病基因,经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致病变异;随后用Sanger测序在患者及其亲属中验证该突变。结果... 目的:检测分析2例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致病基因及突变位点。方法:收集患者资料,提取患者及父母外周血DNA,利用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筛查致病基因,经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致病变异;随后用Sanger测序在患者及其亲属中验证该突变。结果:患者1父母表型正常,患者2父亲有相似临床表现。患者1携带COL7A1基因73号外显子c.6082G>A(p.G2028R)的错义突变,其父母未发现该突变。患者2及其父亲携带2个致病的错义突变,即COL7A1基因c.6235G>A(p.G2079R)突变和KRT5基因c.499G>A(p.E167K)突变,其母未发现该突变。结论:散发患者存在的COL7A1基因突变属于新生突变;患者2及其父亲同时携带COL7A1基因和KRT5基因的杂合错义突变,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显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COL7A1基因 KRT5基因
下载PDF
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庄滨瑜 栗玉珍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6年第2期127-129,132,共4页
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DEB)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它是一类由于Ⅶ型胶原基因突变或缺失所引起的机械性大疱性疾病,其特征是皮肤水疱及瘢痕的形成,慢性、难以愈合的创伤。根据遗传方式可分为显... 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DEB)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它是一类由于Ⅶ型胶原基因突变或缺失所引起的机械性大疱性疾病,其特征是皮肤水疱及瘢痕的形成,慢性、难以愈合的创伤。根据遗传方式可分为显性遗传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dominant 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DDEB)和隐性遗传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recessive 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RDEB)。近年来随着DEB遗传基因、分子发病机制及VII型胶原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研究,DEB的治疗有了很多新的研究成果,有的已经进行临床前试验及临床试验。该文对DEB目前的治疗方法及其新进展进行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疱表皮松解症 营养不良 Ⅶ型胶原 治疗
下载PDF
COL7A1基因突变导致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1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昉明 陈彰圣 +1 位作者 钟明艳 李宏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202-204,共3页
目的研究1例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DEB)的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临床资料,取皮损行病理学、电镜检查,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行基因检查。结果皮肤病理学检查见表皮下水疱。电镜检查见表皮基底与表皮连接松解。患儿COL7A... 目的研究1例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DEB)的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临床资料,取皮损行病理学、电镜检查,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行基因检查。结果皮肤病理学检查见表皮下水疱。电镜检查见表皮基底与表皮连接松解。患儿COL7A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结论患儿其父源基因突变为c.3157delG;母源基因突变为c.846+2T>C。2个位点突变尚未见先例报道,故本研究进一步补充了目前DEB的突变位点库,并为患儿及其家属遗传咨询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不良型 大疱性 表皮松解 COL7A1基因突变 病理学检查 电镜检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