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acts of the SSTs over Equatorial Central–Eastern Pacific and Southeastern Indian Ocean on the Cold and Rainy/Snowy/Icy Weather in Southern 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Zhuolei QIAN Jiehua MA Zhicong YIN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23年第2期248-261,共14页
Low temperature together with snow/freezing rain is disastrous in winter over southern China.Previous studies suggest that this is related to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anomalies,especially La Nina conditions,ove... Low temperature together with snow/freezing rain is disastrous in winter over southern China.Previous studies suggest that this is related to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anomalies,especially La Nina conditions,over the equatorial central–eastern Pacific Ocean(EP).In reality,however,La Nina episodes are not always accompanied by rainy/snowy/icy(CRSI)days in southern China,such as the case in winter 2020/2021.Is there any other factor that works jointly with the EP SST to affect the winter CRSI weather in southern China?To address this question,CRSI days are defined and calculated based on station observation data,and the related SST anomalies an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are examined based on the Hadley Centre SST data and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for winters of1978/1979–2017/2018.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RSI weather with more CRSI days is featured with both decreased temperature and increased winter precipitation over southern China.The SSTs over both the EP and the southeastern Indian Ocean(SIO)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RSI days in southern China with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0.29 and 0.39,significant at the 90%and 95%confidence levels,respectively.The SST over EP affects significantly air temperature,as revealed by previous studies,with cooler EP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epened East Asian trough,which benefits stronger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EAWM)and lower air temperature in southern China.Nevertheless,this paper discovers that the SST over SIO affects precipitation of southern China,with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42,significant at the 99%confidence level,with warmer SIO correlated with deepened southern branch trough(SBT)and strengthened western North Pacific anomalous anticyclone(WNPAC),favoring more water vapor convergence and enhanced precipitation in southern China.Given presence of La Ni?a in both winters,compared to the winter of 2020/2021,the winter of 2021/2022 witnessed more CRSI days,perhaps due to the warmer SI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cold and rainy/snowy/icy(CRSI)days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anomalies equatorial centraleastern pacific Ocean(EP) southeastern Indian Ocean(SIO)
原文传递
Occurrence of two types of El Nin?o events and the subsurface ocean temperature anomalies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被引量:2
2
作者 Xin Li Chongyin L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4年第27期3471-3483,共13页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evolution of two types of El Ni?o events and the subsurface ocean temperature anomaly(SOTA)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are compared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types of El Ni...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evolution of two types of El Ni?o events and the subsurface ocean temperature anomaly(SOTA)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are compared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types of El Ni?o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SOTA in the equatorial western Pacific, but relationships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phases of El Ni?o. Furthermore, the occurrence of different types of El Ni?o is related to different features of the equatorial thermocline, e.g. its zonal gradient, significant variation area, amplitude and duration of thermocline oscillation. The propagation of SOTA in the equat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during the evolution of both types of El Ni?o, but shows dramatic differences in intensity, duration and phase reverse of warm SOTA. Moreover, the pathways of SOTA signal are different between these two types of El Ni?o. The dominant pathway in the life cycle of Eastern Pacific(EP)-El Ni?o lies on the equator and to its north, but there is no loop to the south of the equator. In contrast, the dominant pathway in Central Pacific(CP)-El Ni?o is located on the equator and to its south, and the propagation signal of SOTA to the north of the equator is very weak.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zonal wind anomalies and the two types of El Ni?o are also preliminarily discussed. It is shown that EP-El Ni?o is more likely to respond to the westerly anomalies over the equatorial central and western Pacific, while CP-El Ni?o is more likely to respond to the westerly anomalies over the equatorial western Pacific and need the cooperation of easterly anomalies over the equatorial eastern Pacific to certain ext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表层海温异常 赤道太平洋 厄尔尼诺 事件 太平洋中部 纬向风异常 赤道西太平洋 西太平洋地区
原文传递
3个不同海区鸢乌贼渔业生物学的初步比较 被引量:9
3
作者 李建华 陈新军 +2 位作者 方舟 刘必林 高春霞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61-569,共9页
根据2005年4~5月、2014年4~6月以及2014年2—6月我国渔船分别在印度洋海域、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和中西太平洋海域采集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oualaniensis)样本,对其胴长、体质量、性成熟度组成和初次性成熟胴长等基础生物学进行... 根据2005年4~5月、2014年4~6月以及2014年2—6月我国渔船分别在印度洋海域、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和中西太平洋海域采集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oualaniensis)样本,对其胴长、体质量、性成熟度组成和初次性成熟胴长等基础生物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洋海域雌性个体优势胴长及所占的比例为380~560mm和83.50%;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为160—240mm和81.86%;中西太平洋海域雌性为140—180mm和77.78%,雄性为140~160mm和93.14%。印度洋海域雌性个体优势体质量及所占比例分别为1500~4500g和85.00%;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为200—500g和78.43%;中西太平洋海域雌性为100~280g和88.89%,雄性为160—220g和88.24%。印度洋海域个体生长指数小于3,其它地区均大于3。印度洋海域的性成熟个体占总体的46.5%,在胴长为320mm已经开始出现性成熟个体;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性成熟个体占总体的63.24%,在胴长为200mm时已经出现了性成熟个体;中西太平洋海域雌性性成熟个体占总体的10.1%,胴长160mm已经有性成熟个体,雄性为65.68%。印度洋海域雌性个体初次性成熟胴长为392.74mm;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为196.40mm;中西太平洋雌性个体为213.80mm,雄性个体为146.95mm。本研究结果显示,3个海域的鸢乌贼均为混合群体,印度洋海域主要为大型群,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和中西太平洋海域主要为中型群,也有一定量的小型群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渔业生物学 印度洋西北部 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 中西太平洋
下载PDF
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夏季水汽输送和降水分布影响的新研究 被引量:53
4
作者 吴萍 丁一汇 柳艳菊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1-383,共13页
基于1961—2016年中国地面台站降水观测资料和多种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部型和中部型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夏季水汽输送和降水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1)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在发生当年和次年有明显的不同,主要影响是在其... 基于1961—2016年中国地面台站降水观测资料和多种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部型和中部型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夏季水汽输送和降水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1)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在发生当年和次年有明显的不同,主要影响是在其发生的次年,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夏季降水明显偏多。(2)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当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偏东偏弱,水汽输送条件较弱,不利于中国大范围降水的发生;中部型事件当年夏季,低纬度印度洋和西太平洋蒸发异常偏强,来自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和西北太平洋向华南地区的水汽输送和净水汽收支增加,有利于华南地区降水的异常增多。(3)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次年夏季,副热带太平洋蒸发异常偏强,副高西伸,由于东亚-太平洋(EAP)遥相关型的建立,副高西侧的强西南气流将来自太平洋蒸发的大量水汽持续输送至中国中东部地区。此外,在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影响下中高纬度地区建立了亚洲双阻型环流,其间的低槽冷涡与上游阻高之间的强偏北气流有利于北冰洋的水汽持续输送到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中国大部分地区净水汽收支均增加,中国北方和南方地区的降水均产生了明显的同步性增多响应,形成了南北两条异常雨带。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次年夏季,副高较常年偏西且偏北,来自太平洋蒸发的大量水汽输送到江淮地区,使其净水汽收支增加和降水偏多。因此,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不仅对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南方地区的降水有重要影响,对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的降水异常也有相当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部型厄尔尼诺 中部型厄尔尼诺 水汽输送 降水 遥相关型
下载PDF
海南岛秋季降水异常对应的热带大尺度环流和海温 被引量:19
5
作者 李勇 陆日宇 何金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34-1042,共9页
海南岛的地理环境特殊,具有独特的降水变化特征。作者利用海南岛7个站的月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及NOAA的海温资料,研究了近45年海南岛降水的变化规律,并给出了产生降水异常的一个可能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海南岛降水具有明显的季... 海南岛的地理环境特殊,具有独特的降水变化特征。作者利用海南岛7个站的月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及NOAA的海温资料,研究了近45年海南岛降水的变化规律,并给出了产生降水异常的一个可能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海南岛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年中秋季的9、10月份降水最大,而且这两个月降水的年际方差占全年降水总方差的47.1%。秋季降水的年际异常对应的环流形式主要表现为对流层中下层存在的两个异常的气旋和反气旋中心。当降水偏多时,有两支异常的气流分别从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吹向海南岛附近地区,为该地区提供了更多的水汽,有利于岛上降水。而当降水偏少时,两支异常的气流变为从大陆吹向海洋,使海南岛上空水汽偏少,不利于岛上降水。另一方面,这种与秋季降水异常对应的环流异常是由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造成的,异常的海温将使热带地区的沃克环流发生异常,并最终使海南岛附近环流发生异常,导致降水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降水 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 沃克环流
下载PDF
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相似预报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任福民 周琴芳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9-58,共10页
通过寻找过程相似的有效指标 ,建立了一个适合于时间序列分析的相似预报模式。将该模式应用于 ENSO的重要指标—— NINO3区海温指数预报 ,结果表明 :海温相似预报较持续性预报在预报效果 (如误差和相关系数 )上有明显的提高 ,特别是在 6... 通过寻找过程相似的有效指标 ,建立了一个适合于时间序列分析的相似预报模式。将该模式应用于 ENSO的重要指标—— NINO3区海温指数预报 ,结果表明 :海温相似预报较持续性预报在预报效果 (如误差和相关系数 )上有明显的提高 ,特别是在 6~ 8个月时效上更为突出 ;模式的有效预报时效为 8个月 ,基本上达到国际上同期的模式水平。在有效预报时效 8个月内 ,冬半年的预报相关性普遍高于夏半年 ,其中 ,1 2月份的预报相关性最高 ,而 6,7月份的预报相关性最低。对于所有时效 ,2~ 4月份的预报误差最小 ,而 1 2月份的预报误差最大。相似预报对于转折事件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尤其是对于 El Nino结束和强 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 太平洋 海温 相似预报 ENSO 时间序列 相关性
下载PDF
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与热带气旋活动的统计关系 被引量:12
7
作者 杨亚新 江静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37-643,共7页
利用1950-2005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和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水温(SST)资料,统计分析了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与TC频数、强度、源地和路径等的关系。结果表明,赤道中东太平洋暖异常年:(1)TC发生频数偏少,较常年平均偏少... 利用1950-2005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和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水温(SST)资料,统计分析了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与TC频数、强度、源地和路径等的关系。结果表明,赤道中东太平洋暖异常年:(1)TC发生频数偏少,较常年平均偏少2~3个,但强度偏强,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发生数偏多,较常年平均偏多1个左右,且随着暖异常强度的增强,TC发生频数偏少,强度增强愈加明显;(2)TC生成位置偏东偏南,145°E以东海区TC生成频数较冷异常年和La Nina年增加明显;(3)TC路径偏东,转向路径出现频次增加,西向路径出现频次减少,从而导致日本东部海区TC通过频数增加,而我国南海和华东沿海TC通过频数减少;(4)在我国登陆的TC频数偏少,较常年平均偏少1~2个。赤道中东太平洋冷异常年,情况基本与上相反。上述影响主要是由于赤道中东太平洋SST异常导致大气环流发生异常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表层水温 异常 赤道中东太平洋
下载PDF
赤道中东太平洋关键区海温对宁夏春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李艳春 杨建玲 朱晓炜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87-1094,共8页
基于宁夏全区范围内24个常规气象站近53 a春季降水量资料和美国气候预测中心1961-2013年Nino1+2和Nino3.4月平均海平面温度指数资料及NCEP/NCAR北半球月平均500h Pa高度距平场再分析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及滑动相关分析方... 基于宁夏全区范围内24个常规气象站近53 a春季降水量资料和美国气候预测中心1961-2013年Nino1+2和Nino3.4月平均海平面温度指数资料及NCEP/NCAR北半球月平均500h Pa高度距平场再分析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及滑动相关分析方法,对宁夏逐年春季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进行分型,并分析了各空间分布型的时间演变特征,进一步研究了赤道中东太平洋关键区(Nino1+2、Nino3.4)海温是如何通过对西太平洋副高及500 h Pa中高纬大气环流的影响来影响宁夏的春季降水。结果表明:近53 a来,宁夏春季降水全区一致偏多或偏少分布型的占比超过70%,21世纪后全区降水一致偏少型明显减少;前一年夏秋季节赤道中东太平洋关键区海温与次年宁夏春季降水存在持续5~8个月的显著高相关,其中7~9月相关最显著,且相关程度逐步提高;研究发现,前一年夏秋季节,赤道中东太平洋关键区海温异常,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对次年春季北半球500 h Pa高度距平场上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的配置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产生明显的影响,近而影响形成次年春季宁夏降水的水汽来源以及空间分布。因此,这些前期的稳定强信号对宁夏春季降水预测具有明确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中东太平洋 关键区海温 宁夏春季降水
下载PDF
山东省夏季降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前期冬季海温对应关系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5
9
作者 商林 顾伟宗 +3 位作者 汤子东 孟祥新 雒佳丽 崔强 《干旱气象》 2017年第4期552-558,共7页
基于NCEP再分析资料的月平均500 h Pa高度场、NOAA月平均海温资料和山东省121个测站逐月降水资料,对1961—2015年山东省夏季降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对应关系的年代际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夏季降水在1970年代中期以及1980年... 基于NCEP再分析资料的月平均500 h Pa高度场、NOAA月平均海温资料和山东省121个测站逐月降水资料,对1961—2015年山东省夏季降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对应关系的年代际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夏季降水在1970年代中期以及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其中,在1970年代中期以前,山东省夏季降水量为线性减少趋势,总量偏多,而在1990年代以后,无明显变化趋势。山东省夏季降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前期冬季海温的关系在转变前后有明显差异:在1970年代中期之前,二者为反位相关系;1990年代之后,二者转为同位相关系。此外滑动相关结果也显示,1990年代以前,山东省夏季降水与Ni1o3区前期冬季海温为负相关关系,1990年代之后,二者为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山东省夏季降水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的相关关系也发生了年代际变化:在前一时期,山东省夏季降水偏多年份的水汽主要来自东亚夏季风的输送;在后一时期,山东省夏季降水偏多的年份水汽主要来自El Ni1o次年夏季副热带高压西侧偏南气流的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省夏季降水 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850hPa风场
下载PDF
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体征生长及生殖投入 被引量:17
10
作者 韩飞 陈新军 +1 位作者 林东明 宣思鹏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511-2522,共12页
现生头足类的性腺发育滞后于个体生长,研究其生殖投入方式对于掌握它们的生 长发育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本实验利用形态学和残差指标分析方法,对东太平 洋赤道海域茎柔鱼的体征生长及其生殖投入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雌、雄个体均... 现生头足类的性腺发育滞后于个体生长,研究其生殖投入方式对于掌握它们的生 长发育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本实验利用形态学和残差指标分析方法,对东太平 洋赤道海域茎柔鱼的体征生长及其生殖投入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雌、雄个体均为匀 速生长,雌性个体性腺成熟的最小胴长和最小体质量分别为270 mm和766 g,雄性个体 性腺成熟的最小胴长和最小体质量分别为270 mm和479 g。雌、雄个体的空胃率低,摄 食等级以1~2级为主;随着月份推移,个体的体征质量逐步趋好,在性腺发育阶段最 差。雌性成熟个体的性腺指数平均值为2.26%±1.33%,缠卵腺指数平均值为34.34%± 18.62%;雄性成熟个体的性腺指数平均值为1.31%±0.35%。雌、雄个体二者的体征指标 与生殖投入指标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随着性腺发育,体征指标和生殖投入指标呈下 降趋势;随着胃饱满度等级增加,体征指标呈下降趋势,生殖投入指标则呈上升趋势。 研究表明,茎柔鱼在性腺发育过程中持续摄食生长,生殖投入倾向于外源性,肌肉组织 存储能量部分转化以满足生殖发育所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体征生长 生殖投入 东太平洋赤道海域
下载PDF
两类开始型厄尔尼诺事件与次表层海温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夏飞 黎鑫 +2 位作者 杨明浩 陈雄 罗海波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81-393,共13页
通过资料分析,探究了东太平洋开始型(EP-onset)和中太平洋开始型(CP-onset)厄尔尼诺发生发展过程中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的变化情况及其对风场的响应,并将两者进行对比,结果发现:EP-onset型的赤道西太平洋暖池SOTA与赤道中东... 通过资料分析,探究了东太平洋开始型(EP-onset)和中太平洋开始型(CP-onset)厄尔尼诺发生发展过程中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的变化情况及其对风场的响应,并将两者进行对比,结果发现:EP-onset型的赤道西太平洋暖池SOTA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表温度异常(SSTA)有很好的负相关性,而CP-onset型在爆发前的暖池SOTA与赤道中东太平洋SSTA没有显著相关性.EP-onset型在爆发前,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区域有较显著的暖水积聚,且其积聚时间较长,强度较强,位置偏西,其发生发展伴随着非常显著的SOTA冷暖循环;而CP-onset型的发生发展没有显著的循环特征,看上去更多是独立事件.分析还表明:EP-onset型和CP-onset型厄尔尼诺在SSTA模态、风应力分布及温跃层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EP-onset型在爆发前,赤道中西太平洋会出现大范围的东风异常,这种东风异常通过密度流、温跃层反馈及海气耦合等机制对其爆发起到关键作用;而CP-onset型在爆发前,赤道地区风异常较小,赤道外尤其是热带中太平洋的西南风异常却较强劲,通过Ekman输送及海气耦合作用等机制对其爆发起到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 东太平洋开始型 中太平洋开始型 赤道太平洋 次表层海温异常循环 动力因素
下载PDF
东赤道太平洋高生产力和热液活动叠加沉积环境铁组分特征及其古海洋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柏 胡镕 +5 位作者 魏广祎 曲扬 李达 殷一盛 凌洪飞 陈天宇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0-134,共15页
沉积物Fe组分是研究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的重要指标,而现代海洋不同沉积环境下的Fe组分变化特征则是限定这一指标适用范围的基础。东赤道太平洋巴拿马海盆作为高生产力和热液活动的叠加作用沉积区,代表了地质历史上大陆... 沉积物Fe组分是研究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的重要指标,而现代海洋不同沉积环境下的Fe组分变化特征则是限定这一指标适用范围的基础。东赤道太平洋巴拿马海盆作为高生产力和热液活动的叠加作用沉积区,代表了地质历史上大陆边缘海的一类典型沉积环境,但前人对这类沉积环境的Fe组分研究较为缺乏。本次研究分析了巴拿马海盆氧化底水下ODP 677钻孔(1°12.138′N, 83°44.220′W, 3461 m)约300 m长的岩心柱有机C、Fe组分及氧化还原敏感元素(U、Mo)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ODP 677钻孔Fe/Al值大约为0.78±0.14(n=35,σ),明显高于上部陆壳的平均值0.44,而Al/Ti值与上部陆壳接近且保持稳定在22.4±1.3(n=35,σ),可以推测,相当一部分Fe应来源于活跃热液活动和高生产力背景下有机碳颗粒对水柱中Fe氢氧化物微粒的吸附或Fe的自聚集/沉淀。高活性Fe与总Fe的比值(FeHR/FeT)大约为0.30±0.10(n=35,σ),远低于活性Fe加入通量的预期,表明一部分活性Fe可能在高生产力背景下转化为活性较差的组分。同时,部分活性Fe发生了黄铁矿化,黄铁矿Fe与高活性Fe比值(Fepy/FeHR)大约为0.39±0.14(n=35,σ),最高可达0.7左右。ODP677钻孔在1.5~2.2Ma(钻孔深度90m处)记录到强烈的有机碳通量增高现象,有机C含量可达4.61%,其高Mo和U通量指示了该时期早期成岩中孔隙水可能处于高硫化环境,但钻孔中黄铁矿埋藏通量或Fepy/FeHR的高值则出现在钻孔更深的位置,表明孔隙水中部分还原态硫和铁可能发生迁移并在更深处沉淀。与目前已发表的氧化性底水环境下沉积物的Fe组分相比,ODP677钻孔部分样品具有较高程度的Fepy/FeHR和FeHR/FeT值同时升高的现象,与典型的“铁化海洋”沉积特征吻合。本次研究进一步证实在利用Fe组分解释古深水的氧化还原环境时,需可靠分析沉积环境并排除高生产力和热液活动叠加作用的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组分 孔隙水硫化 热液活动 高生产力 东赤道太平洋
下载PDF
金沙江水文过程对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响应
13
作者 卢雅婷 岳遥 张小峰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16,共4页
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变化对气象和水文过程具有强烈干扰,金沙江流域降水和径流特征对该区域海温异常的响应对整个长江流域旱涝灾害的发生有重要影响。综合EOF方法、相关分析与集中期方法,通过分析金沙江流域1981~2010年间流域内降... 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变化对气象和水文过程具有强烈干扰,金沙江流域降水和径流特征对该区域海温异常的响应对整个长江流域旱涝灾害的发生有重要影响。综合EOF方法、相关分析与集中期方法,通过分析金沙江流域1981~2010年间流域内降水对赤道中东太平洋Nino3.4区海温的滞后响应期及降水对径流的超前影响期,确定了径流对海温的滞后响应期。结果表明,金沙江降水对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滞后响应存在短期(4个月)和长期(11~12个月)两种时距;多数年份,流域内降水对径流的超前影响期为1个月;一般情况下,金沙江径流对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滞后响应模式亦分为短期(5个月)和长期(12~13个月)两类。结果可为海温异常引起的金沙江流域旱涝灾害及径流丰、枯事件预警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 金沙江 径流 降水 响应
下载PDF
热带中东太平洋海域10°N断面水团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磊 田永青 +5 位作者 潘爱军 陈航宇 周喜武 万小芳 林辉 黄浩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0-50,共11页
本文基于实测温盐数据等资料,利用水团的浓度混合分析等方法,揭示了热带中东太平洋海域10°N断面的水团构成自上而下分别为东部赤道–热带水团、北太平洋中央水团、加利福尼亚流系水团、南太平洋中央水团、太平洋亚北极水团和太平... 本文基于实测温盐数据等资料,利用水团的浓度混合分析等方法,揭示了热带中东太平洋海域10°N断面的水团构成自上而下分别为东部赤道–热带水团、北太平洋中央水团、加利福尼亚流系水团、南太平洋中央水团、太平洋亚北极水团和太平洋深层水团。分析发现,受热带辐合带影响,9°~10°N海域常年持续的正风应力旋度诱发上升流出现,北太平洋中央水团、加利福尼亚流系水团、南太平洋中央水团和太平洋亚北极水团4个通风潜沉水团经向运动至该纬度带时被抽吸至次表层和中层,并散布在不同深度。以往研究仅指出上述4个水团在海表通风形成后将潜沉并向赤道方向运动,本研究进一步阐明了4个水团潜沉后向热带海域运动的动力机制及其在热带中东太平洋10°N断面的散布深度。研究成果揭示了热带中东太平洋水团与北太平洋副热带、亚极地和南太平洋副热带海区中上层水团间的循环过程,对认识北太平洋高–中–低纬度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再分配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太平洋 浓度混合分析法 水团 上升流
下载PDF
THE EFFECTS OF THE ARCTIC SEA ICE ON THE VARIATIONS OF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AND CLIMATE 被引量:4
15
作者 黄士松 杨修群 谢倩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1992年第1期1-14,共14页
The SST anomaly of the central-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and the arctic sea ice anomalies of the four districts lo- cated respectively in 160°E—110°W,110°W—20°W,70°E—160°E and 20... The SST anomaly of the central-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and the arctic sea ice anomalies of the four districts lo- cated respectively in 160°E—110°W,110°W—20°W,70°E—160°E and 20°W—70°E are taken as five separate factor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factor and the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and the climate is investigated by observational analysis and numerical experiments.It is shown that the effects of the arctic sea ice anomalies on the varia- tions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climate are comparable to or even in some cases greater than that of EI Nino events.So one should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polar sea ice anomalies in climate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tic sea ice cover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of the central-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globlal climate
原文传递
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耳石外部形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韫沛 陈新军 +3 位作者 方舟 李建华 李志强 陈龙飞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7-156,共10页
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近年来新开发的鱿鱼渔场,研究其耳石生态学有助于了解其渔业基础生物学。本研究根据2017年2月~4月调查期间在东太平洋赤道海域采集到的茎柔鱼样本,观测分析其耳石形态,探讨耳石的形态差异、... 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近年来新开发的鱿鱼渔场,研究其耳石生态学有助于了解其渔业基础生物学。本研究根据2017年2月~4月调查期间在东太平洋赤道海域采集到的茎柔鱼样本,观测分析其耳石形态,探讨耳石的形态差异、生长规律及个体大小对耳石的影响。研究发现,赤道茎柔鱼耳石整体狭长,具有长窄的吻区和宽大的翼区。除翼区宽外,耳石形态学参数的均值雌性比雄性大且差异显著(P<0.05)。主成分分析认为,总长、吻区长和侧区长可代表耳石长度特征,吻区宽可代表耳石宽度特征。雌性个体耳石总长与胴长之间呈线性函数关系,雄性个体耳石总长与胴长之间、雌雄个体耳石总长与体重之间均呈对数函数关系。茎柔鱼胴长与其耳石的生长存在密切相关性,随个体增加其耳石总长、吻区长、侧区长和吻区宽这4个主要形态参数呈异速生长,胴长组350-400mm可能是赤道茎柔鱼耳石生长的拐点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耳石 形态学 赤道海域 东太平洋
原文传递
中东太平洋赤道公海海域鱿钓渔业自主休渔效果初步评价 被引量:1
17
作者 蒋明峰 陈新军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70-676,共7页
为评估公海自主休渔对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资源的养护效果,根据2016年12月—2021年8月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我国远洋鱿钓生产统计数据,利用灰色关联等方法,对休渔前后的渔获量、捕捞努力量(作业天数)、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 为评估公海自主休渔对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资源的养护效果,根据2016年12月—2021年8月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我国远洋鱿钓生产统计数据,利用灰色关联等方法,对休渔前后的渔获量、捕捞努力量(作业天数)、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及作业渔场重心的时空分布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休渔后(2020年12月—2021年8月)总体CPUE平均达6.34t/d,相比休渔前(2016年12月—2020年8月)增加显著(P<0.05),除渔汛初期12月外,休渔后1—8月各月CPUE均比休渔前同期有提升。灰色关联分析表明,2017—2021年各年度在经度上CPUE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739、0.761、0.697、0.721和0.892,在纬度上CPUE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656、0.799、0.621、0.721和0.803,休渔后(2021年)CPUE状况较休渔前有所好转。休渔前后的作业渔场重心有明显差异,休渔后作业渔场的重心大幅向西偏移,高产海域由休渔前的114°W~118°W扩大为休渔后的95°W~118°W。研究表明,为期3个月的公海自主休渔对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资源的养护和可持续利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研究为短生命周期种类的渔业资源管理和科学养护提供了成功案例和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公海自主休渔 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灰色关联分析 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