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格雷马斯时代巴黎学派符号学研究的三条路径
1
作者 李双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5-173,共9页
法国是符号学研究的滥觞之地,是欧洲符号学研究和发展的中心,其中以格雷马斯为代表的巴黎符号学派更是引领了20世纪下半叶文艺理论的风潮。该学派早期研究以叙述符号学为核心,突出纷繁的文本形式下的形象建构、逻辑语义和叙述语法。格... 法国是符号学研究的滥觞之地,是欧洲符号学研究和发展的中心,其中以格雷马斯为代表的巴黎符号学派更是引领了20世纪下半叶文艺理论的风潮。该学派早期研究以叙述符号学为核心,突出纷繁的文本形式下的形象建构、逻辑语义和叙述语法。格雷马斯逝去之后,巴黎符号学派的研究并没有停止,在借鉴话语分析、认知科学和现象学的成果之上,发展出了三条独特的研究路径,即激情符号学、主体符号学和张力符号学研究。它们之间虽然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由于都是承继格雷马斯符号学的衣钵,并以语言学为基础,又充分借鉴现象学等其他学科知识,最终展现出高度的互补性和融合性,成为研究情感、身体和张力的重要理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格雷马斯时代 激情符号学 主体符号学 张力符号学 巴黎学派
下载PDF
伊丽莎白时代心灵迷宫的向导——评海伦·哈克特《伊丽莎白时代的心灵》
2
作者 陈江月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 2023年第1期246-258,共13页
伦敦大学学院海伦·哈克特教授的著作《伊丽莎白时代的心灵:在不确定的时代寻找自我》的出版,是2022年英国早期现代学术界的一件大事。该书以把握古今时代脉搏的“心灵”一词串起伊丽莎白世界的图景,客观地陈列了哲学、宗教、文化... 伦敦大学学院海伦·哈克特教授的著作《伊丽莎白时代的心灵:在不确定的时代寻找自我》的出版,是2022年英国早期现代学术界的一件大事。该书以把握古今时代脉搏的“心灵”一词串起伊丽莎白世界的图景,客观地陈列了哲学、宗教、文化、文学的文献,通过大量一手资料,还原了伊丽莎白时代活跃且矛盾的不同的思想系统。该书是一本能帮助学者鸟瞰伊丽莎白时代的工具书。本文通过梳理该书的“激情书写”和“女性心灵”两个话题,展示使用该书做研究的两种可能性,以探讨该书对学者群体的实用性。该书是为数不多的、站在中立角度且全面介绍伊丽莎白时代的专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丽莎白时代 心灵 文化史 激情书写 女性心灵 中立
下载PDF
现代中国被忽视的小说“正统”
3
作者 张先飞 阎浩岗 +2 位作者 耿纪平 赵海彦 曾艳兵 《河南社会科学》 2003年第2期52-63,共12页
本文是一组综观20世纪小说及小说文体的文章。文章或从分析小说文体本身出发,认为小说文体的积极实验与不断创新、突破是同现代社会的变革、同“现代人”的生存状况及精神世界的生成、发展紧密相连的,并随着现代社会、文化与现代人精神... 本文是一组综观20世纪小说及小说文体的文章。文章或从分析小说文体本身出发,认为小说文体的积极实验与不断创新、突破是同现代社会的变革、同“现代人”的生存状况及精神世界的生成、发展紧密相连的,并随着现代社会、文化与现代人精神的重大发展、变异等不断发展。20世纪的中国小说完全处于19世纪中后期以来,贯穿20世纪的世界范围内广泛的小说实验的历程当中。从五四开始,中国现代作家直接承接早期现代主义与各种先锋性小说探索之路向前走,这是现代中国小说发展的正源。或从梳理中国现代小说史的角度出发,认为除从文学反映论角度、文学思潮流派角度撰写现代小说史外,还应当从创作方法角度撰写小说史,并结合各个时期作家的具体创作,重新描绘中国现代小说史。或从社会环境、时代变迁对小说影响的角度出发,论述小说受时代激情影响的两种不同途径,即一是着眼于为社会改造乃至革新、革命服务,二是“为文学而文学”、“为艺术而艺术”,并进而分析现代文学作家的文艺观,这也是贯穿20世纪小说创作的纠结不清而又彼此融合的两条线索:严肃与轻松的不对称变奏。通过一系列分析,透析时代对小说文体理性的影响,并试图寻找小说文体的真正出路。或从现代作家对古典小说的继承态度以及对古典小说的研究情况入手,分析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文体 创作方法 时代 作家 中国 20世纪
下载PDF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情怀的涵育 被引量:6
4
作者 陈宏建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0年第6期20-24,共5页
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为涵育大学生劳动情怀提供了理论依据。新时代涵育大学生劳动情怀价值意蕴在于端正劳动态度、培育爱岗敬业的劳动精神、培养精益求精的劳动品质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高校应从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推进劳动教... 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为涵育大学生劳动情怀提供了理论依据。新时代涵育大学生劳动情怀价值意蕴在于端正劳动态度、培育爱岗敬业的劳动精神、培养精益求精的劳动品质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高校应从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推进劳动教育课程群建设、注重舆论引导与榜样示范、创新劳动教育与“三全育人”有机结合载体、强化劳动的实践育人价值,落实“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大学生 劳动情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