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kin Characteristics of Sites Predisposed to Pressure Ulcers among Bedridden Elderly Patients in Japan 被引量:1
1
作者 Hiroko Takeshima Kohara Mitsunori Ikeda +2 位作者 Kunihiko Yokotani Masami Okawa Sanae Nishimoto 《Open Journal of Nursing》 2021年第6期497-512,共16页
<strong>Background:</strong> Previous studies have not specifically measured skin characteristics at common sites of pressure ulcers in high-risk elderly patients. Therefore, this study aimed to clarify th... <strong>Background:</strong> Previous studies have not specifically measured skin characteristics at common sites of pressure ulcers in high-risk elderly patients. Therefore, this study aimed to clarify the physiological skin characteristics at common pressure ulcer sit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pressure ulcer risk and demographic/laboratory data in bedridden elderly Japanese patients. <strong>Methods:</strong> This study involved 55 elderly Japanese patients in a long-term care hospital and 25 female Japa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Skin surface temperature, epidermal water content, 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 skin erythema/redness, skin elasticity, and skin thickness were measured using noninvasive devices. The sacral and both heel areas (sites predisposed to pressure ulcers) and mid-to-lower back area (control site) were observed. <strong>Results:</strong> Elderly patients showed a low epidermal water content at both heels (right heel, 14.8 ± 9.1 arbitrary units, AU.;left heel, 14.4 ± 8.3 AU). 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 remained acceptable at all sites in older patients despite the presence of dry skin (back, 7.1 ± 1.8 g/hm<sup>2</sup>;sacrum, 7.4 ± 3.0 g/hm<sup>2</sup>;right heel, 17.7 ± 7.1 g/hm<sup>2</sup>;left heel, 19.4 ± 8.1 g/hm<sup>2</sup>). Back (0.61 ± 0.13 AU) and sacral (0.67 ± 0.11 AU) skin elasticity and sacral skin thickness (0.97 ± 0.56 cm)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healthy young people (0.86 ± 0.04 AU, 0.87 ± 0.05 AU, and 2.27 ± 0.84 cm, respectively;<em>p</em> < 0.001 for all sites). Moderate positive correlations were observed between back skin elasticity and serum albumin level (r = 0.445, <em>p</em> < 0.001), and between sacral skin thickness and BMI (r = 0.506, <em>p</em> < 0.001) in older patients. <strong>Conclusions:</strong> Our findings showed that skin thickness and elasticity should be prioritized when evaluating pressure ulcer risk at the sacral region in bedridden elderly Japanese patients. Moreover, skin moisturiz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minimize the risk at the heels in such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idermal Water Content Pressure ulcer Skin Barrier Function Skin Elasticity Skin erythema Skin Surface Temperature Skin Thickness
下载PDF
以双上睑紫红斑为表现的周期性发热-阿弗他口炎-咽炎-淋巴结炎一例
2
作者 刘雅芹 罗志强 +3 位作者 谢映霞 陈留鑫 邓诗音 蔡艳霞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5期358-361,共4页
周期性发热-阿弗他口炎-咽炎-淋巴结炎(PFAPA)可出现皮疹,但目前缺乏对皮疹特点详细描述的报道。本文报道1例以双上睑水肿性紫红斑为主要表现的PFAPA患者,并通过相关文献复习,增强对该病的了解。
关键词 周期性发热-阿弗他口炎-咽炎-淋巴结炎 紫红斑 口腔溃疡 发热
下载PDF
新型多功效护理理疗组合卧具在压疮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3
作者 张亭亭 蒋运兰 +3 位作者 席凡捷 唐以薰 刘一弦 刘婉琳 《护士进修杂志》 2015年第24期2277-2279,共3页
目的探讨新型多功效护理理疗组合卧具对压疮的预防及治疗作用。方法选取成都市某院2012年3月-2013年4月住院患者中压疮高危患者和Ⅰ期压疮患者各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两类患者各自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两类患者各10例。观察组采... 目的探讨新型多功效护理理疗组合卧具对压疮的预防及治疗作用。方法选取成都市某院2012年3月-2013年4月住院患者中压疮高危患者和Ⅰ期压疮患者各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两类患者各自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两类患者各10例。观察组采用压疮防治的护理常规和新型多功效护理理疗组合卧具,对照组采用压疮防治的护理常规和普通电动压疮防治床垫。观察两组压疮高危患者的皮肤潮湿感、灼热感、麻木感及皮肤发红情况;观察两组Ⅰ期压疮患者治疗前后在皮肤疼痛、肿胀、麻木和红斑面积指标上的差异,比较新型多功效护理理疗组合卧具与普通电动压疮防治床垫压疮防治效果。结果两组高危患者均无压疮发生,但是在皮肤潮湿感及灼热感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Ⅰ期压疮患者治疗前后4个观察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Ⅰ期压疮患者治疗后在疼痛、肿胀、麻木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红斑面积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功效护理理疗组合卧具相比传统气垫床增加了卧床患者的舒适度,能更好地预防压疮,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疮 多功效护理理疗组合卧具 红斑面积 护理
下载PDF
持久性隆起性红斑并发边缘性角膜溃疡
4
作者 刘颖 王倩 +2 位作者 王超群 李灵 林新瑜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17-420,共4页
患者男,59岁,四肢紫红色丘疹、结节7个月,眼部疼痛2个月。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中层大量混合炎性细胞浸润,小血管增生,血管壁周围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见核碎裂现象。双眼裂隙灯下表现为边缘性角膜溃疡。诊断:持久... 患者男,59岁,四肢紫红色丘疹、结节7个月,眼部疼痛2个月。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中层大量混合炎性细胞浸润,小血管增生,血管壁周围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见核碎裂现象。双眼裂隙灯下表现为边缘性角膜溃疡。诊断:持久性隆起性红斑并发边缘性角膜溃疡。治疗:氨苯砜治疗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 隆起性 持久性 角膜溃疡 边缘性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白塞病的疗效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岚 梁军 欧阳可雄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白塞病(BD)的效果及其防止复发的新方法。方法:2003年9月-2005年8月对本院收治的13例以口腔溃疡为主的反复发作BD患者行单独的西医治疗,而后13例BD患者全部复发,于2005年8月-2007年12月再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前...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白塞病(BD)的效果及其防止复发的新方法。方法:2003年9月-2005年8月对本院收治的13例以口腔溃疡为主的反复发作BD患者行单独的西医治疗,而后13例BD患者全部复发,于2005年8月-2007年12月再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前后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和复发率进行追踪观察。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BD的总有效率84.62%(11/13)高于单纯西医治疗总有效率53.85%(7/13)(P<0.05),而复发率(0.91±0.87)%较单纯西医治疗(2.63±0.41)%明显降低(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BD在临床效果和防止复发方面都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是提高BD治疗效果及其防止复发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塞病 中西医结合 西医 血管炎 黏膜溃疡 眼色素膜炎 针刺反应 结节红斑
下载PDF
养殖大菱鲆红斑溃疡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郭羿 叶仕根 +5 位作者 王诗瑶 邢震宇 荆笛 高东旭 黎睿君 刘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9-294,共6页
为研究养殖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红斑溃疡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从辽宁葫芦岛地区养殖大菱鲆患病鱼的溃疡灶、肝脏、肾脏和脾脏中均分离到一株优势菌,命名为HLD01,该菌株呈乳白色,圆形,直径为(0.6±0.1)mm,表面湿润、光滑;用... 为研究养殖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红斑溃疡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从辽宁葫芦岛地区养殖大菱鲆患病鱼的溃疡灶、肝脏、肾脏和脾脏中均分离到一株优势菌,命名为HLD01,该菌株呈乳白色,圆形,直径为(0.6±0.1)mm,表面湿润、光滑;用腹腔注射法和划伤浸泡法进行人工感染试验,这两种方法感染大菱鲆的半致死剂量分别为8.4×10~7、6.3×10~4CFU/mL,结果显示,人工感染患病大菱鲆体表出现与自然发病大菱鲆相同的溃疡灶及其他病症,表明菌株HLD01对大菱鲆有较强的致病力,可以引起养殖大菱鲆发生红斑溃疡病;生理生化鉴定结果显示,该菌与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achromogenes相似度最高;基于16S 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该菌与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细菌聚为一支。综合HLD01菌株各项生物学特征,将其鉴定为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该菌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菌必治、恩诺沙星等药物高度敏感,可参考选取以上药物来治疗和控制养殖大菱鲆溃疡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红斑溃疡病 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皮肤损害的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尹泊 程相杰 袁泉良 《医药论坛杂志》 2021年第9期45-48,52,共5页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的皮肤损害状况,并探讨其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2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就诊或病房收治的135例U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发生皮肤损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析观察组患者的皮肤损害状...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的皮肤损害状况,并探讨其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2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就诊或病房收治的135例U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发生皮肤损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析观察组患者的皮肤损害状况,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UC患者发生皮肤损害的影响因素。结果全部患者中共有15例(11.1%)发生皮肤损害,其中结节性红斑(EN)4例,坏疽性脓皮病(PG)4例,银屑病2例,湿疹2例,鱼鳞病1例,玫瑰痤疮1例,天胞疮1例。皮肤损害的发病时间方面,11例患者在UC诊断后出现,4例患者在诊断时发现皮肤损害(包括EN2例、PG1例、湿疹1例),仅有1例EN是在UC诊断前已存在。观察组的慢性皮肤疾病家族史、病程≥10年、重度UC和重度活动期的发生率分别为20.0%、20.0%、60.0%、5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2%、3.3%、25.8%、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严重程度和临床分期是患者发生皮肤损害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有1/10的UC患者伴有皮肤损害,其中以EN和PG最为常见,皮损损害可出现在任何时期,包括UC的诊断之前、后或同时诊断,疾病严重程度和临床分期是UC患者发生皮肤损害的独立影响因素,病情越严重,发生皮肤损害风险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皮肤损害 活动度 结节性红斑 坏疽性脓皮病
原文传递
持久性隆起性红斑合并边缘性角膜溃疡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8
作者 宋洪彬 刘跃华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279-1281,共3页
患者女,18岁,耳后、四肢暗红色结节,伴视物模糊,膝关节疼痛3年。双眼裂隙灯前节照相示:边缘性角膜溃疡;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阴性;皮损组织病理示:皮肤浅中层血管纤维化。诊断:持久性隆起性红斑合并边缘性角膜... 患者女,18岁,耳后、四肢暗红色结节,伴视物模糊,膝关节疼痛3年。双眼裂隙灯前节照相示:边缘性角膜溃疡;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阴性;皮损组织病理示:皮肤浅中层血管纤维化。诊断:持久性隆起性红斑合并边缘性角膜溃疡。给予口服羟氯喹、米诺环素及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局部封闭,他克莫司滴眼液、环孢素滴眼液点双眼等治疗后,双眼视力及皮损均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久性隆起性红斑 角膜溃疡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合并多形红斑一例 被引量:1
9
作者 郭慧丽 黄梓城 +3 位作者 王超 吴良才 唐健 高翔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中英文)》 2021年第1期102-104,共3页
本文报道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1例溃疡性结肠炎(UC)合并多形红斑病例,希望能够丰富临床医生对UC合并皮肤病变的诊治经验。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多形红斑 肠外表现 皮肤病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