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环境DNA技术的红鳍笛鲷生物量评估方法研究
1
作者 辛益 邢晓东 +4 位作者 郭禹 秦传新 于刚 马振华 王兴强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5-285,共11页
环境DNA可以定量评估水生生物丰度,但其准确性因引物与构建模式差异而有所不同。以岩礁性鱼类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ropterus)为对象,采用室内实验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的方法对红鳍笛鲷引物和探针进行设计与开发,建立DNA浓度与生... 环境DNA可以定量评估水生生物丰度,但其准确性因引物与构建模式差异而有所不同。以岩礁性鱼类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ropterus)为对象,采用室内实验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的方法对红鳍笛鲷引物和探针进行设计与开发,建立DNA浓度与生物量间的关系,解析环境DNA(eDNA)持久性和衰减的过程,初步探究了eDNA技术对红鳍笛鲷生物量评估的可行性。结果显示,当引物退火温度为60℃时,引物扩增效果最好;红鳍笛鲷eDNA浓度与生物量间呈显著正相关(R^(2)=0.93);移出红鳍笛鲷后的20 d内,eDNA衰减浓度与时间呈显著负相关(R^(2)=0.98)。对红鳍笛鲷增殖放流前后的水环境检测结果表明,放流后水体内红鳍笛鲷eDNA浓度显著增加,表明本研究所设计的引物在检测红鳍笛鲷生物量方面的可行性,可为应用eDNA技术开展红鳍笛鲷生物量的准确评估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鳍笛鲷 环境DNA 特异性引物 生物量评估
下载PDF
太湖梅梁湾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食性与个体大小的关系:对生物调控与管理的启示 被引量:9
2
作者 周德勇 叶佳林 +1 位作者 王卫民 刘正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96-800,共5页
红鳍原鲌是太湖常见鱼类之一.对2004年11月到2005年10月的样本(236尾)分析结果表明:在食物组成上,红鳍原鲌主要摄食枝角类和小型鱼类,其食物组成随体长变化明显.全长小于130 mm的红鳍原鲌主要摄食枝角类,小型鱼类的重要性相对较低;全长... 红鳍原鲌是太湖常见鱼类之一.对2004年11月到2005年10月的样本(236尾)分析结果表明:在食物组成上,红鳍原鲌主要摄食枝角类和小型鱼类,其食物组成随体长变化明显.全长小于130 mm的红鳍原鲌主要摄食枝角类,小型鱼类的重要性相对较低;全长大于130 mm的红鳍原鲌以小型鱼类为主要食物.在对浮游动物的摄食选择性上,红鳍原鲌喜食溞和哲水蚤成体,而对桡足幼体、无节幼体、裸腹溞、角突网纹溞和轮虫等小型浮游动物表现出回避.因此,不同大小红鳍原鲌因食性不同可能产生不同的下行效应,本文还讨论了红鳍原鲌对湖泊食物网结构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为生物调控和湖泊管理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红鳍原鲌 食物组成 选择性
下载PDF
长鳍裸颊鲷(Lethrinus erythropterus)血细胞的发生 被引量:6
3
作者 曹伏君 叶宁 +1 位作者 罗杰 林华贵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87-394,共8页
通过Wright染色对长鳍裸颊鲷(Lethrinus erythropterus)的头肾、体肾、脾脏、肝脏等组织涂片、印片的观察,发现其头肾、体肾、脾脏是其主要的造血器官。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主要在头肾和体肾中发生,其次是脾脏。肝脏中... 通过Wright染色对长鳍裸颊鲷(Lethrinus erythropterus)的头肾、体肾、脾脏、肝脏等组织涂片、印片的观察,发现其头肾、体肾、脾脏是其主要的造血器官。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主要在头肾和体肾中发生,其次是脾脏。肝脏中无原始型血细胞,可能不是其造血器官。血细胞的发生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即原始阶段、幼稚阶段、成熟阶段。本文着重描述了长鳍裸颊鲷的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发生过程中各阶段细胞的形态特征。嗜碱性粒细胞的发育也可以在头肾中被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鳍裸颊鲷 造血器官 血细胞 血细胞的发育
下载PDF
鄱阳湖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 Basilewsky)的生长式型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小谷 曹烈 +2 位作者 刘继叶 白乐辉 余传金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0-74,共5页
对2005-2006年采集于鄱阳湖的121尾红鳍原鲐(体长范围94.88-275.67mm)的年龄与生长进行了研究。鄱阳湖红鳍原鲐样本,年龄范围0^+~6,以2-3龄为主,优势体长在120-200mm,占总个体数的75.21%,体重分布集中在30~150g,占76.0... 对2005-2006年采集于鄱阳湖的121尾红鳍原鲐(体长范围94.88-275.67mm)的年龄与生长进行了研究。鄱阳湖红鳍原鲐样本,年龄范围0^+~6,以2-3龄为主,优势体长在120-200mm,占总个体数的75.21%,体重分布集中在30~150g,占76.03%。结果表明:体长与鳞长呈直线相关:L=58.7888+20.4675*SL,体长和体重呈幂函数关系:W=3.1×10^-6L^3.2975,属匀速生长,用vonBertalanffy方程描述其生长式型:L1=327.3487*[1-e^-0.2112*(1+1.0745)],W1=608.9887*[1-e^-0.2112*(1+1.0745)]^3.2975。生长拐点年龄为4.57龄,对应体长为228.08mm,体重为184.98g。了解鄱阳湖红鳍原鲐的生长规律,为鄱阳湖红鳍原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红鳍原鲌 生长特征
下载PDF
红鳍笛鲷(Lutjnaus erythropterus)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张艳苹 王中铎 +2 位作者 郭昱嵩 刘丽 刘楚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90-399,共10页
本文利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红鳍笛鲷(Lutjnaus erythropterus)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基因全长,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的m RNA序列特征、氨基酸序列特征、分类及系统发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红鳍笛鲷中,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基因含有T... 本文利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红鳍笛鲷(Lutjnaus erythropterus)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基因全长,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的m RNA序列特征、氨基酸序列特征、分类及系统发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红鳍笛鲷中,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基因含有TYRP1a和TYRP1b两个拷贝,其中TYRP1a序列全长3178bp,开放阅读框(ORF)长1566bp,5?端235bp,3?端1377bp;TYRP1b基因c DNA全长1871bp,ORF区长1656bp,5?端89bp,3?端126bp。序列分析发现,TYRP1a和TYRP1b基因与其它物种的同源基因保守性较高,尤其是酪氨酸酶基因家族典型的酶活性位点序列在脊椎动物中具有高度保守性。进化分析发现,TYRP1a和TYRP1b基因的种间同源性高于两个基因间的同源性。荧光定量PCR数据分析表明,TYRP1a和TYRP1b基因都在眼睛部位具有最高表达,TYRP1b在黑色皮肤也有较高表达。结果可为进一步阐述TYRP1基因在红鳍笛鲷身体和眼睛部位的色素合成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鳍笛鲷 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基因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下载PDF
黑龙江抚远江段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的年龄与生长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雷 吴善福 +1 位作者 纪锋 马波 《水产学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13-16,27,共5页
2014年7~10月在黑龙江干流抚远江段采集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样本249尾,研究抚远江段红鳍原鲌种群的年龄结构与生长特性。结果表明,黑龙江抚远江段红鳍原鲌种群的年龄组成为1~7龄,以4~5龄鱼为主,占总样本量的67.8%;红鳍... 2014年7~10月在黑龙江干流抚远江段采集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样本249尾,研究抚远江段红鳍原鲌种群的年龄结构与生长特性。结果表明,黑龙江抚远江段红鳍原鲌种群的年龄组成为1~7龄,以4~5龄鱼为主,占总样本量的67.8%;红鳍鲌为异速生长型,其体长和体质量的关系为W=0.0038L^(3.403)(n=248,R2=0.99,P<0.01),红鳍原鲌体长与体质量的生长符合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Lt=46.317[1-e^(-0.174(t+0.235))],Wt=1 771.325[1-e^(-0.174(t+0.235))]3.403,其生长拐点为t=6.80龄,对应的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32.70cm和541.66g。建议捕捞规格提高到体长300mm或体质量500g以上,以可持续开发利用黑龙江抚远江段红鳍原鲌渔业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鳍原鲌 年龄 生长 黑龙江
下载PDF
呼伦湖红鳍鲌人工繁育试验
7
作者 孙英臣 《黑龙江水产》 2024年第3期274-276,共3页
红鳍鲌(Chanodichthys erythropterus)为内蒙古呼伦湖土著鱼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也是呼伦湖重要的经济鱼类。为满足呼伦湖土著鱼增殖放流的需要,2018年呼伦湖渔业有限公司开展了呼伦湖红鳍鲌人工繁育试验,获得受精卵77.2万粒,培育... 红鳍鲌(Chanodichthys erythropterus)为内蒙古呼伦湖土著鱼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也是呼伦湖重要的经济鱼类。为满足呼伦湖土著鱼增殖放流的需要,2018年呼伦湖渔业有限公司开展了呼伦湖红鳍鲌人工繁育试验,获得受精卵77.2万粒,培育夏花鱼种40.6万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伦湖 红鳍鲌(Chanodichthys erythropterus) 人工繁殖 受精卵孵化 苗种培育
下载PDF
不同方法提取红鳍笛鲷鱼鳞胶原蛋白的结构和理化特性研究
8
作者 黄家宝 邓旗 +5 位作者 薛梦凡 任雪婷 吴雨盈 孙力军 房志家 温婉宁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0-218,共9页
为探明不同提取方法对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ropterus)鱼鳞胶原蛋白理化特性的影响,以红鳍笛鲷为原料,分别提取酸溶性胶原蛋白(acid soluble collagen,ASC)、酶溶性胶原蛋白(pepsin soluble collagen,PSC)及热水溶性胶原蛋白(hot wate... 为探明不同提取方法对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ropterus)鱼鳞胶原蛋白理化特性的影响,以红鳍笛鲷为原料,分别提取酸溶性胶原蛋白(acid soluble collagen,ASC)、酶溶性胶原蛋白(pepsin soluble collagen,PSC)及热水溶性胶原蛋白(hot water soluble collagen,HSC),对比分析3种胶原蛋白提取率、得率及纯度的差异,并测定其氨基酸组成、分子质量、二级结构、Zeta电位、溶解性以及微观结构等理化特性。结果表明,热水法提取率最高,为45.25%,其次为胃蛋白酶法;HSC、ASC、PSC的亚氨酸含量分别为18.28%、17.54%和18.30%。HSC、ASC和PSC均为I型胶原蛋白,包含两条α链(α1和α2),ASC比PSC的β链含量高,HSC、PSC的γ带消失;ASC、PSC具有相似的红外光谱,且保留了完整的三螺旋结构,HSC的三螺旋结构被破坏;HSC、ASC、PSC的净电荷零点为5~6;ASC、PSC在pH 5~11中溶解度较低;扫描电镜显示,ASC呈无序纤维状结构,PSC呈致密多孔网状结构,HSC则基本为薄片状。3种提取方法提取的胶原蛋白均有I型胶原蛋白特征,其结构特征及理化性质均存在差异,可根据需求选择特定的胶原蛋白提取方法用以开发特定的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鳍笛鲷 鱼鳞 胶原蛋白 理化性质 结构表征
下载PDF
基于cyt b基因分析河南省4大水系红鳍原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9
作者 吕海敏 冯慧敏 +4 位作者 汤永涛 刘如垚 丁琪琪 聂国兴 周传江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3-171,共9页
选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4大水系的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样本共100尾,基于cyt b基因分析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种群历史动态等。结果显示:河南省4大水系红鳍原鲌种群整体单倍型多态性为0.909,整体核苷酸多样... 选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4大水系的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样本共100尾,基于cyt b基因分析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种群历史动态等。结果显示:河南省4大水系红鳍原鲌种群整体单倍型多态性为0.909,整体核苷酸多样性为0.004 88,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4个水系均有特有单倍型,这表明红鳍原鲌种群的遗传分化数值较大,遗传分化程度较高;通过构建和分析系统发育树、贝叶斯系统发生树和单倍型网络图,发现河南省4大水系红鳍原鲌种群间谱系分化不明显,且无明显的地理结构;AMOVA分析显示,种群内的变异占72.11%,组间的变异占4.63%,表明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内;Tajima’s D和Fu’s F_S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红鳍原鲌种群近期未发生过种群扩张事件。本文研究和分析了河南省境内红鳍原鲌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为河南省红鳍原鲌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鳍原鲌 cyt b基因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下载PDF
太湖3个典型水域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δ^13C和δ^15N值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晓玲 徐东坡 +2 位作者 刘凯 段金荣 施炜纲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25-931,共7页
运用稳定性同位素分析技术研究红鳍原鲌δ13C和δ15N值变化规律,进一步探讨贡湖湾、鲤山湾和东太湖3个典型水域的红鳍原鲌食性差异.结果显示,红鳍原鲌的δ13C值与体长、δ15N值与体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大个体的红鳍原鲌(体长>138 mm)... 运用稳定性同位素分析技术研究红鳍原鲌δ13C和δ15N值变化规律,进一步探讨贡湖湾、鲤山湾和东太湖3个典型水域的红鳍原鲌食性差异.结果显示,红鳍原鲌的δ13C值与体长、δ15N值与体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大个体的红鳍原鲌(体长>138 mm)δ13C值和营养级显著高于小个体红鳍原鲌(体长<138 mm),表明红鳍原鲌在生长过程中随着口裂的增大和捕食能力的加强发生了食性转变现象:食物来源由小型浮游动物向鱼类转变.红鳍原鲌的δ13C在3个水域中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太湖(-25.17‰±2.56‰)作为养殖活动影响区均显著低于贡湖湾(-23.11‰±1.05‰)和鲤山湾(-22.73‰±1.31‰),而且个体普遍偏小,说明红鳍原鲌种群分布可能存在一定的区域性,会根据栖息环境选择食物来源.红鳍原鲌在高浓度蓝藻的环境下,偏向摄食较大个体的动物性饵料,减轻对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间接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发展.另外,还讨论了红鳍原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其资源保护和合理配置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红鳍原鲌 Δ^13C δ^15N 体长 营养级位置
下载PDF
Zeylanicobdella arugamensis,the marine leech from cultured crimson snapper (Lutjanus erythropterus),Jerejak Island,Penang,Malaysia 被引量:3
11
作者 Rajiv Ravi Zary Shariman Yahaya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Biomedicine》 SCIE CAS 2017年第5期473-477,共5页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phylogenetics and DNA barcoding of Zeylanicobdella arugamensis(Z.arugamensis) from crimson snapper(Lutjanus erythropterus),Jerejak Island,Penang,Malaysia.Methods:Experiment was ...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phylogenetics and DNA barcoding of Zeylanicobdella arugamensis(Z.arugamensis) from crimson snapper(Lutjanus erythropterus),Jerejak Island,Penang,Malaysia.Methods: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with 200 fish specimens of cultured Lutjanus erythropterus from Jerejak Island,Penang,Peninsular Malaysia.The water temperature and length for each fish were measured prior to parasites examination.Next,the 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of parasites was performed.Genomic DNA from parasites was extracted for further molecular analysis.After PCR amplification,phylogenetic tree was constructed.The lowest 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 scores showed that the most compatible model is Tajima and Nei.Finally,data sets of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 gene sequence and trace file have been submitted to Barcode of Life Data System.Results:The prevalence rate of Z.arugamensis was recorded to be 11.5%,and the intensity was 1.48.The low intensity was due to the water temperature recorded in this study(32.9–33.2 C).All the individuals of Z.arugamensis recorded in this study showed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species that were recorded in NCBI database(Z.arugamensis DQ414344,Aestabdella leiostomi DQ414305,Pterobdella amara DQ414334 and Cystobranchus meyeri DQ414315) but less relationship with Aestabdella abditovesiculata DQ414300.Finally,the DNA sequences submitted to Barcode of Life Data System in accordance to species have already obtained Barcode Index Number as BOLD:ACM3477.Conclusions:This study has provided an overview of sequence divergence at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 gene,DNA barcodes and parasite prevalence of Z.arugamen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 gene Zeylanicobdella arugamensi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Lutjanus erythropterus
下载PDF
腌制时间对低钠盐腌制红鳍笛鲷鱼干感官及质构品质的影响
12
作者 许志平 何晓彤 +4 位作者 邓旗 房志家 廖建萌 龚丽 孙力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9-137,共9页
【目的】揭示腌制时间对低钠盐腌制红鳍笛鲷(Lutianus erythropterus)鱼干(下称“红鱼干”)感官品质及质构状态的影响,为优质低钠盐腌制红鱼干的加工工艺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NaCl和KCl分别按照质量分数85%和15%的比例制备低钠... 【目的】揭示腌制时间对低钠盐腌制红鳍笛鲷(Lutianus erythropterus)鱼干(下称“红鱼干”)感官品质及质构状态的影响,为优质低钠盐腌制红鱼干的加工工艺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NaCl和KCl分别按照质量分数85%和15%的比例制备低钠盐,再以鱼体质量30%的用量,通过覆抹式干腌、清水脱盐、自然日晒等加工工艺制备红鱼干,考察不同腌制时间(2、4、6、8、10 h)对低钠盐腌制红鱼干成品的感官、色度、质构、肌肉纤维结构、盐分及水分质量分数、水分分布和迁移等指标的影响。【结果】随着腌制时间的递增,红鱼干的咸度、鲜味、腌腊味、硬度、嚼劲和金黄色泽等感官品质均显著提高(P<0.05),此时盐分的增多使鱼干内部的水分逐渐向外迁移,蛋白与水分的结合力增强,肌纤维最终收缩密集;腌制时间超出8 h后,红鱼干的亮黄色度、咀嚼性、NaCl质量分数和水分整体自由度均显著下降(P<0.05),灰绿色度明显上升。【结论】低钠盐腌制时间对红鱼干的感官及质构品质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条件下,8h的腌制时间可保证低钠盐腌制红鱼干处于较优的感官品质及质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鱼干 低钠盐 腌制时间 感官品质 质构 水分分布和迁移
下载PDF
衡水湖红鳍原鲌的年龄、生长和繁殖特性研究
13
作者 张晨星 靳昊泽 +1 位作者 王蕊 张娜 《河北渔业》 2023年第9期4-9,19,共7页
为研究衡水湖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的年龄、生长和繁殖特性,在衡水湖采集261尾红鳍原鲌,测定其年龄、体长、体重、性腺发育时期、性腺重等。结果表明,衡水湖红鳍原鲌的2~3龄为优势龄组,从4月份开始,随着气温的逐渐回升... 为研究衡水湖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的年龄、生长和繁殖特性,在衡水湖采集261尾红鳍原鲌,测定其年龄、体长、体重、性腺发育时期、性腺重等。结果表明,衡水湖红鳍原鲌的2~3龄为优势龄组,从4月份开始,随着气温的逐渐回升,平均年龄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到6月份达到了最高,为1.95,之后从7月份开始又逐渐降低。红鳍原鲌的体长范围为76~238 mm,均值为119 mm;体重范围为5.5~113.1 g,均值为24.6 g。红鳍原鲌的雌性个体为正异速生长,雄性个体为负异速生长。红鳍原鲌的雌雄种群性比为0.903∶1,体长150 mm以下种群,雄性个体占据优势(雌雄比0.87∶1);体长150 mm以上的种群,雌性个体占据优势(雌雄比1.36∶1)。衡水湖红鳍原鲌的繁殖期为4—9月,主要集中在6—7月。卵径范围为0.30~1.20 mm,主要集中在0.60~1.00 mm,根据卵径的变化趋势推测其产卵类型为分批产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 年龄 生长 繁殖特性 衡水湖
下载PDF
红鳍笛鲷皮肤色素细胞组成、分布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分析
14
作者 许振民 陈子钊 +2 位作者 崔海涛 王中铎 郭昱嵩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6-42,共7页
【目的】揭示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ropterus)红体色的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方法】利用色差仪分别测定背部、腹部和尾部皮肤的体色值,用形态学观察、石蜡切片、冰冻切片和透射电镜切片等方法分析色素细胞组成、分布和数量特征,并使... 【目的】揭示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ropterus)红体色的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方法】利用色差仪分别测定背部、腹部和尾部皮肤的体色值,用形态学观察、石蜡切片、冰冻切片和透射电镜切片等方法分析色素细胞组成、分布和数量特征,并使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研究类胡萝卜素和体色特征的关系。【结果与结论】红鳍笛鲷体表的红色素细胞显著多于黑色素细胞(P<0.001),且从背部向腹部逐渐减少,红体色受到黑色素细胞分布的影响;皮肤和视网膜是类胡萝卜素的主要沉积部位,皮肤中类胡萝卜素以脂肪酸结合的形式存在,其中红色类胡萝卜素主要有虾青素、角黄素和β-柠乌素等3种,虾青素和角黄素含量与红色素细胞数量呈正相关。建议在饲料中补充虾青素和角黄素以提升红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鳍笛鲷 色素细胞 组织切片 类胡萝卜素
下载PDF
牛山湖翘嘴鲌和红鳍原鲌的年龄与生长 被引量:14
15
作者 冯广朋 叶少文 +1 位作者 李钟杰 谢从新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9-42,共4页
于2002年4月~2003年3月研究了牛山湖翘嘴鲌(Cluter alburnus)和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的年龄组成与生长。研究结果表明,翘嘴鲌由5个年龄组组成,以2~4龄鱼为主;红鳍原鲌由3个年龄组组成,以2龄鱼为主。翘嘴鲌的... 于2002年4月~2003年3月研究了牛山湖翘嘴鲌(Cluter alburnus)和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的年龄组成与生长。研究结果表明,翘嘴鲌由5个年龄组组成,以2~4龄鱼为主;红鳍原鲌由3个年龄组组成,以2龄鱼为主。翘嘴鲌的平均体长和体重分别为367mm和551g;红鳍原鲌的平均体长和体重分别为141mm和42g。翘嘴鲌和红鳍原鲌的体长与体重关系式分别为W=0.00001L^2.9902与W=0.000005L^3.1941。牛山湖鱼类主要由适应静水生活的湖泊定居性鱼类组成,红鳍原鲌较多,而翘嘴鲌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鲌(Cluter alburnus) 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 年龄 生长 牛山湖
下载PDF
菲胁迫对红鳍笛鲷急、慢性毒性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19
16
作者 杨涛 陈海刚 +2 位作者 蔡文贵 秦洁芳 贾晓平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98-304,共7页
为了解海洋菲污染对海洋水产经济鱼类的毒性及致毒机理,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半静态毒性实验研究了菲对红鳍笛鲷的96 h急性毒性,同时分析和比较了不同浓度(10.0、50.0、250.0μg/L)菲胁迫96 h后红鳍笛鲷肝脏、鳃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 为了解海洋菲污染对海洋水产经济鱼类的毒性及致毒机理,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半静态毒性实验研究了菲对红鳍笛鲷的96 h急性毒性,同时分析和比较了不同浓度(10.0、50.0、250.0μg/L)菲胁迫96 h后红鳍笛鲷肝脏、鳃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脑组织中乙酰胆碱脂酶(AChE)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菲对红鳍笛鲷幼鱼的24、48和96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4.65、3.46和3.17 mg/L,安全浓度为0.317 mg/L。在整个胁迫过程中,低浓度(10.0μg/L)菲可诱导红鳍笛鲷肝脏和鳃组织SOD活力显著性升高(P<0.05);随着浓度升高,50.0和250.0μg/L浓度组肝脏SOD活力呈抑制-诱导的波动变化,鳃SOD活力的变化则呈抑制-诱导-抑制的趋势。随着菲曝露时间延长,各浓度组红鳍笛鲷肝脏和鳃组织的MDA含量明显升高;脑组织中AChE活力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的趋势。结果提示,菲对红鳍笛鲷具有很强的毒性,可在96 h内通过氧化损伤途径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鉴于SOD、MDA、AChE指标对菲的高度敏感特点,可以用其作为生物标志物来指示多环芳烃类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为渔业资源的科学监控和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鳍笛鲷 半致死浓度(LC50)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丙二醛(MDA) 乙酰胆碱脂酶(AChE)
下载PDF
红鳍笛鲷(♀)×千年笛鲷(♂)子一代杂种优势的微卫星标记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尹绍武 廖经球 +1 位作者 陈国华 张本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71-275,共5页
利用12对微卫星引物对红鳍笛鲷(♀)、千年笛鲷(♂)及其红鳍笛鲷(♀)×千年笛鲷(♂)子一代(F1)3个群体进行扩增,对3个群体的等位基因频率、群体多态信息含量、有效等位基因数、杂合度、Shannon信息指数及群体间遗传距离进行了遗传检... 利用12对微卫星引物对红鳍笛鲷(♀)、千年笛鲷(♂)及其红鳍笛鲷(♀)×千年笛鲷(♂)子一代(F1)3个群体进行扩增,对3个群体的等位基因频率、群体多态信息含量、有效等位基因数、杂合度、Shannon信息指数及群体间遗传距离进行了遗传检测,共检测到29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基因座位2.4167个等位基因。红鳍笛鲷、F1、千年笛鲷3个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3484、0.5008、0.4097;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9787、2.5074、2.1334;杂合度分别为0.6548、1.0000、0.7384;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6207、0.9240、0.6957。红鳍笛鲷(♀)-F1、F1-千年笛鲷(♂)、红鳍笛鲷(♀)-千年笛鲷(♂)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3116、0.2346、0.7813。多态信息含量、有效等位基因数、杂合度、Shannon信息指数均显示F1代有杂种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鳍笛鲷 千年笛鲷 杂交子一代 杂种优势 微卫星
下载PDF
红鳍笛鲷(♀)与千年笛鲷(♂)杂交F1代及其亲本的核型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尹绍武 廖经球 +2 位作者 邓勤 陈国华 刘万川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71-174,共4页
采用胸腔活体注射PHA及秋水仙素溶液,取头肾细胞,低渗处理,空气干燥法制片,对染色体进行Giemsa染色,研究红鳍笛鲷(♀)与千年笛鲷(♂)杂交F1代及其亲本的核型。结果表明,杂交F1代及其亲本(红鳍笛鲷和千年笛鲷)的核型相同,均为2 n=48 t,NF... 采用胸腔活体注射PHA及秋水仙素溶液,取头肾细胞,低渗处理,空气干燥法制片,对染色体进行Giemsa染色,研究红鳍笛鲷(♀)与千年笛鲷(♂)杂交F1代及其亲本的核型。结果表明,杂交F1代及其亲本(红鳍笛鲷和千年笛鲷)的核型相同,均为2 n=48 t,NF=48,符合遗传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鳍笛鲷 千年笛鲷 杂交F1代 核型
下载PDF
红鳍笛鲷亲鱼培育及产卵技术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郑乐云 方琼珊 王涵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4,共4页
采用控温、营养强化的方法培育红鳍笛鲷(Lutjanuserythropterus)亲鱼 ,并结合激素诱导使其在1周年内每个月不间断产卵。实验亲鱼454尾 ,培育成活率为96% ,共采卵147150×104粒 ,平均每尾雌鱼年产卵量为541.0×104粒 ,人工催产... 采用控温、营养强化的方法培育红鳍笛鲷(Lutjanuserythropterus)亲鱼 ,并结合激素诱导使其在1周年内每个月不间断产卵。实验亲鱼454尾 ,培育成活率为96% ,共采卵147150×104粒 ,平均每尾雌鱼年产卵量为541.0×104粒 ,人工催产卵的受精率为40 %~86.2 % ,自然产卵的受精率为68.3%~9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鱼 培育 产卵 红鳍笛鲷 LUTJANUS erythmpterus
下载PDF
滇池红鳍原鲌生物学及对太湖新银鱼渔业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陈银瑞 杨君兴 +5 位作者 周伟 崔桂华 匡溥人 王勇 王瑛 王聪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4年第S1期88-95,共8页
太湖新银鱼是云南出口创汇的主要鱼产品。近几年来,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的红鳍原鮊,普遍被视为是导致太湖新银鱼产量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滇池中的红鳍原鮊当体长小子100mm时,食物以枝角类为主;体长100—130mm时,枝角类... 太湖新银鱼是云南出口创汇的主要鱼产品。近几年来,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的红鳍原鮊,普遍被视为是导致太湖新银鱼产量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滇池中的红鳍原鮊当体长小子100mm时,食物以枝角类为主;体长100—130mm时,枝角类和虾各半;体长大于130mm时,以虾为主食,兼食水生昆虫和鱼类,其中太湖新银鱼在食物中仅出现2次,出现频率为0.45%。可见红鳍原鮊对太湖新银鱼的直接危害极小,而间接影响则在于食物的部分重叠。这一新的研究结果,已成为滇池渔业科学管理的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 红鳍原鮊 生物学 渔业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