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交通肇事罪中四种“逃逸”行为之认定 被引量:16
1
作者 喻贵英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6-70,共5页
交通肇事后逃逸是交通肇事罪中的多发现象 ,为刑事司法与理论关注的焦点。但是在不同情况下 ,“逃逸”的刑法意义并不相同 ,刑法第 1 3 3条和 2 0 0 0年 1 1月 1 0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 交通肇事后逃逸是交通肇事罪中的多发现象 ,为刑事司法与理论关注的焦点。但是在不同情况下 ,“逃逸”的刑法意义并不相同 ,刑法第 1 3 3条和 2 0 0 0年 1 1月 1 0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 ,总共包括了四种情形的“逃逸” ,分清这几种情况下的“逃逸”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罪 “逃逸”行为 犯罪认定 致人死亡行为 犯罪构成
下载PDF
交通肇事罪中两个“逃逸”含义的新解读 被引量:16
2
作者 陈洪兵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3-35,共13页
加重处罚肇事逃逸的目的是保护初次及后续事故中被害人的生命、健康权法益。除能证明不救助的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外,肇事后不救助伤者以及不清除肇事形成的路障导致他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均应认定为... 加重处罚肇事逃逸的目的是保护初次及后续事故中被害人的生命、健康权法益。除能证明不救助的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外,肇事后不救助伤者以及不清除肇事形成的路障导致他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均应认定为肇事逃逸。逃逸致死既包括不救助初次事故中的伤者致其死亡,也包括肇事者不清除路障引起后续事故致人死亡。成立肇事逃逸和逃逸致死不以逃逸前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为前提,肇事仅致一人伤害后不救助导致死亡的,应认定为逃逸致死;单纯逃逸的只需评价为逃逸致死,积极移置型逃逸升高了伤者死亡风险的,成立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罪 肇事逃逸 逃逸致死 法益
下载PDF
析交通肇事罪的“因逃逸致人死亡”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惠梅 谢沁 《学术探索》 2004年第9期67-70,共4页
新刑法对交通肇事罪"因逃逸致人死亡"这一加重处罚情节的规定比较简单,而现实中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非常复杂,从而导致理论上和实践上存在大量的分歧。作者以刑法理论为指导,对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过... 新刑法对交通肇事罪"因逃逸致人死亡"这一加重处罚情节的规定比较简单,而现实中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非常复杂,从而导致理论上和实践上存在大量的分歧。作者以刑法理论为指导,对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过形式和法律性质以及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认定等问题作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罪 逃逸 致人死亡
下载PDF
交通肇事罪共犯质疑 被引量:3
4
作者 周雪艳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01年第5期55-57,共3页
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释中 ,将指使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人 ,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这一规定存在不足。因为交通肇事罪是典型的过失犯罪 ,而我国刑法对共同过失犯罪规定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司法解释虽然间接承认了共同过失犯罪 ... 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释中 ,将指使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人 ,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这一规定存在不足。因为交通肇事罪是典型的过失犯罪 ,而我国刑法对共同过失犯罪规定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司法解释虽然间接承认了共同过失犯罪 ,但对指使逃逸的行为人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还是有失妥当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罪 逃逸致人死亡 指使逃逸 罪过 共同过失犯罪
下载PDF
交通肇事罪的司法困境及其解决思路 被引量:1
5
作者 詹国文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18-20,共3页
交通肇事后逃逸是实践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以及司法解释对其作了具体、详细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引起了不少争议和歧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适应打击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需要,设立... 交通肇事后逃逸是实践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以及司法解释对其作了具体、详细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引起了不少争议和歧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适应打击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需要,设立"交通肇事逃逸罪"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罪 交通肇事逃逸罪 逃逸致人死亡
下载PDF
“因逃逸致人死亡”中的共犯问题解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卫红 程国栋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32-35,41,共5页
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共犯的相关司法解释仅规定了四种主体,但对实践中出现的其他主体的类似行为如何处理?对该问题的解析需要从司法解释的性质入手,若要明确司法解释的性质,需要从交通肇事罪的主观罪过及其客观表... 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共犯的相关司法解释仅规定了四种主体,但对实践中出现的其他主体的类似行为如何处理?对该问题的解析需要从司法解释的性质入手,若要明确司法解释的性质,需要从交通肇事罪的主观罪过及其客观表现着手。只有在明晰"交通肇事致人死亡"主观罪过包括直接故意、间接故意、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基础上,就各个罪过类型的客观表现进行区分,才能在此基础上将相关解释定性为"注意规定",并以此对疑题进行解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罪 逃逸致人死亡 共犯
下载PDF
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问题探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魏在军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24-27,共4页
新刑法对交通肇事罪进行了比较重要的修改 ,涉及到“因逃逸致人死亡”问题 ,理论上争议颇多。本文通过对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的罪过形式、法律性质、适用范围及其定罪的分析探究 ,加深对此问题的理解。
关键词 交通肇事罪 “逃逸致人死亡” 过失 情节加重犯 刑法 罪过形式 法律性质 法律适用范围 故意犯罪
下载PDF
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问题探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管满泉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91-95,共5页
新刑法对交通肇事罪进行了比较重大的修改,但对交通肇事罪"因逃逸致人死亡"这一加重情节的规定较为简单,而现实中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非常复杂,从而导致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较大分歧。2000年1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 新刑法对交通肇事罪进行了比较重大的修改,但对交通肇事罪"因逃逸致人死亡"这一加重情节的规定较为简单,而现实中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非常复杂,从而导致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较大分歧。2000年1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界定以及相关情节的认定问题作了解释,但是该解释仍然存在可商榷之处。笔者以刑法理论为指导,通过对交通肇事罪"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对象范围、罪过形式以及司法界定的分析探究,以加深对此问题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逃逸致人死亡 罪过形式 司法界定
下载PDF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杨扬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40-44,共5页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交通事故频频发生,交通肇事逃逸也呈逐年递增趋势。然而,我国现行刑法对交通肇事罪的规定还较为笼统,交通肇事逃逸及"因逃逸致人死亡"只是作为一个量刑情节发生作用,依据我国刑法理论并结合...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交通事故频频发生,交通肇事逃逸也呈逐年递增趋势。然而,我国现行刑法对交通肇事罪的规定还较为笼统,交通肇事逃逸及"因逃逸致人死亡"只是作为一个量刑情节发生作用,依据我国刑法理论并结合司法实践对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特征和罪过形式进行剖析,进而对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疑难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 交通肇事逃逸 逃逸致人死亡
下载PDF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类型化分析与立法建构 被引量:1
10
作者 银洁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154-158,共5页
交通肇事罪在1997年修订的现行刑法中将其纳入"危害公共安全罪"一章,然而该罪的"逃逸"和"逃逸致人死亡"语义甚为模糊没有具体化,这是一个立法的漏洞,直接导致了司法实践的处理困难和理论的重大争议。通... 交通肇事罪在1997年修订的现行刑法中将其纳入"危害公共安全罪"一章,然而该罪的"逃逸"和"逃逸致人死亡"语义甚为模糊没有具体化,这是一个立法的漏洞,直接导致了司法实践的处理困难和理论的重大争议。通过着重对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进行建构性的分类,并且对其分类行为分别予以定性,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都应当定性为故意,一方面是基于对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考虑,另一方面是基于对社会公平正义理念的追求和更为有利地保护公共安全和被害人的利益。只是在对逃逸行为的具体定性上又区分两种情形,在单纯的逃逸中,应当对行为人定交通肇事罪和间接故意杀人;在移动的逃逸中,应当对行为人定交通肇事罪和直接故意杀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 逃逸致人死亡 直接故意 间接故意
下载PDF
交通肇事罪中的“逃逸”与“因逃逸致人死亡”再解读 被引量:1
11
作者 夏朗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64-66,共3页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于交通肇事后"逃逸"以及"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解释存在瑕疵,致使司法实务中处理相关案件常常遇到定性或量刑上的棘手难题。对"逃逸"...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于交通肇事后"逃逸"以及"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解释存在瑕疵,致使司法实务中处理相关案件常常遇到定性或量刑上的棘手难题。对"逃逸"的认定,应当要求行为人具备没有履行救助义务、逃离了事故现场两个行为特征,而对于逃离事故现场的动机、目的不需要作出特别限定。同时,对"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认定,只需要逃逸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即可,而不必限定为是由于交通肇事者逃逸致被害人死亡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 逃逸 因逃逸致人死亡
下载PDF
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问题探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蒋小燕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38-41,共4页
新刑法对交通肇事罪进行了比较重要的修改,涉及到的“逃逸致人死亡”问题,在理论上争议颇多。本文将交通肇事罪中被害人最终死亡的具体情形一一作了分析、排除,借鉴日本刑法中的有益理论,将“逃逸”行为单独评价,以结合犯观点来理... 新刑法对交通肇事罪进行了比较重要的修改,涉及到的“逃逸致人死亡”问题,在理论上争议颇多。本文将交通肇事罪中被害人最终死亡的具体情形一一作了分析、排除,借鉴日本刑法中的有益理论,将“逃逸”行为单独评价,以结合犯观点来理解新刑法中所作的修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 逃逸致人死亡 同种数罪 结果加重犯 结合犯
下载PDF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辨析
13
作者 陈宇 黄牡丹 《宜宾学院学报》 2005年第10期69-71,87,共4页
关于故意杀人罪和交通肇事罪,本文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进行分析:交通肇事后逃逸而致人死亡的行为人在主观上能否出于故意;逃逸致人死亡案件中交通肇事的先行行为能否引起作为义务;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是否可以成立不作为的故意... 关于故意杀人罪和交通肇事罪,本文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进行分析:交通肇事后逃逸而致人死亡的行为人在主观上能否出于故意;逃逸致人死亡案件中交通肇事的先行行为能否引起作为义务;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是否可以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逃逸致人死亡 先行行为 不作为
下载PDF
试析交通肇事移动逃逸致死的定性
14
作者 黄河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CSSCI 2004年第6期63-66,共4页
遗弃罪法益的变化使交通肇事逃逸致死问题的定性变得复杂化。在交通肇事移动逃逸致死时 ,除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之外 ,还涉及到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与 (移置 )遗弃罪的界分。对此 ,应通过违反作为义务程度的强弱判断行为人主观故意的内容 ... 遗弃罪法益的变化使交通肇事逃逸致死问题的定性变得复杂化。在交通肇事移动逃逸致死时 ,除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之外 ,还涉及到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与 (移置 )遗弃罪的界分。对此 ,应通过违反作为义务程度的强弱判断行为人主观故意的内容 ,从而准确区分二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弃罪 交通肇事逃逸 交通肇事 法益 作为义务 致死 行为人 移动 复杂化 问题
下载PDF
交通肇事逃逸若干问题探析
15
作者 何如 吴雯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68-71,共4页
在司法实践中,关于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常常普遍性和争议性共存。本文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定义、加重结果的定性、共同逃逸的认定三个基点出发,主要通过案例列举的方式,比较分析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争议较多的情形,旨在归纳相对统一的... 在司法实践中,关于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常常普遍性和争议性共存。本文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定义、加重结果的定性、共同逃逸的认定三个基点出发,主要通过案例列举的方式,比较分析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争议较多的情形,旨在归纳相对统一的认定原则,对正确适用法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 逃逸行为 致人死亡 指使
下载PDF
对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的理解 被引量:2
16
作者 丁凡 王庆亮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62-64,共3页
对“因逃逸致人死亡”中人的理解宜作限制解释; 行为人的罪过形式只能是过失而不能是故意;肇事者在逃逸时如果对被害人死亡的结果持放任态度就构成故意杀人罪。
关键词 因逃逸致人死亡 罪过形式 故意杀人罪
下载PDF
交通肇事罪中因果关系的实务认定 被引量:2
17
作者 戴锦澍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91-95,共5页
因果关系认定是交通肇事罪实务定罪的重要环节,交通事故认定书的作用认定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因果认定是其中两大难点,应正确对待刑法与交通法规认定责任的区别,实质认定刑事因果。因逃逸致人死亡中因果关系判断的争议集中于"合义... 因果关系认定是交通肇事罪实务定罪的重要环节,交通事故认定书的作用认定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因果认定是其中两大难点,应正确对待刑法与交通法规认定责任的区别,实质认定刑事因果。因逃逸致人死亡中因果关系判断的争议集中于"合义务的替代行为"情况下,是否能认定因果关系存在,对此应否定因果关系的成立,限制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成立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罪 因果关系 责任认定 因逃逸致人死亡
下载PDF
论逃逸致人死亡中“人”之范围
18
作者 董为 秦宗川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82-86,共5页
我国刑法并未明确交通肇事罪中"逃逸致人死亡"中"人"的范围,因而给司法认定带来了不少困惑和争议。对于因行为人的逃逸造成先前肇事行为中被撞伤者未获及时救助而最终死亡的人,其属于"逃逸致人死亡"中的&... 我国刑法并未明确交通肇事罪中"逃逸致人死亡"中"人"的范围,因而给司法认定带来了不少困惑和争议。对于因行为人的逃逸造成先前肇事行为中被撞伤者未获及时救助而最终死亡的人,其属于"逃逸致人死亡"中的"人",对此已基本无争议。学界主要围绕二次肇事中的被害人是否属逃逸致人死亡中的"人"产生了较大争议。从语义逻辑、立法意旨、罪刑均衡等角度,应当认为"逃逸致人死亡"中的"人"仅指第一次肇事事故中的被害人,而不含二次肇事中的被害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逃逸 致人死亡 范围
下载PDF
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武基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64-67,共4页
准确理解《刑法》第133条"逃逸致人死亡"之规定,首先应该厘清"逃逸"的定义、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情形所涉及的行为个数、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法条性质以及行为人对被害人的死亡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等问题。刑法关... 准确理解《刑法》第133条"逃逸致人死亡"之规定,首先应该厘清"逃逸"的定义、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情形所涉及的行为个数、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法条性质以及行为人对被害人的死亡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等问题。刑法关于交通肇事后逃逸的立法规定在于敦促行为人救助被害人,据此应当将"逃逸"解释为"不履行救助被害人的义务"。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情形下涉及两个行为,一是交通肇事行为本身,二是"逃逸"行为,即不救助被害人。在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中,要适用刑法第133条"逃逸致人死亡"之规定,行为人对于被害人的死亡结果仅能是出于过失的心理态度。因此,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规定属于结合犯,是交通肇事罪与不作为的过失致人死亡罪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罪 逃逸致人死亡 结合犯
下载PDF
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外在形式和认定
20
作者 梁军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28-31,共4页
当前,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十分严峻,而交通肇事逃逸又是交通肇事犯罪中的多发现象,这也一直是刑事司法和刑法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从交通肇事逃逸的表现形式和认定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论述,以期待对于司法实践中此类案件的... 当前,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十分严峻,而交通肇事逃逸又是交通肇事犯罪中的多发现象,这也一直是刑事司法和刑法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从交通肇事逃逸的表现形式和认定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论述,以期待对于司法实践中此类案件的解决和刑法理论相关问题的讨论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逃逸 因逃逸致人死亡 外在形式 Traffic Accident death Determination of 刑法理论 交通肇事犯罪 刑事司法 相关问题 司法实践 焦点问题 道路交通 安全形势 现象 讨论 分析 案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