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uodenal ulcer caused by coil wiggle after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guided embolization: A case report
1
作者 Sheng Xu Shou-Xing Yang +3 位作者 Zhan-Xiong Xue Chang-Long Xu Zhen-Zhai Cai Chang-Zhao Xu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1年第33期10315-10322,共8页
BACKGROUND Acut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GIB)is a life-threatening medical emergency with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Transcatheter embolization with endovascular coils under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guidanc... BACKGROUND Acut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GIB)is a life-threatening medical emergency with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Transcatheter embolization with endovascular coils under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guidance is a common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GIB with high technical success rates.Duodenal ulcers caused by coils wiggled from the branch of the gastroduodenal artery,which is a rare complication,have not previously been reported in a patient with right intrathoracic stomach.CASE SUMMARY A 62-year-old man had undergone thoracoscopy-assisted radical resection of esophageal cancer and gastroesophageal anastomosis 3 years ago,resulting in right intrathoracic stomach.He was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15 mo ago for dizziness and suffered acute GIB during his stay.Interventional surgery was urgently performed to embolize the branch of the gastroduodenal artery with endovascular coils.After 15 mo,the patient was re-admitted with a chief complaint of melena for 2 d,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 and abdominal computed tomography revealed that some endovascular coils had migrated into the duodenal bulb,leading to a deep ulcer.Bleeding was controlled after conservative treatment.Seven months later,duodenal balloon dilatation was performed to relieve the stenosis after the removal of a few coils,and the patient was safely discharged with only one coil retained in the duodenum due to difficulties in complete removal and risk of bleeding.Mild melena recurred once during the long-term follow-up.CONCLUSION Although rare,coil wiggle afte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requires careful attention,effective precautionary measures,and more secure alternative treatment meth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ENDOSCOPY esophageal neoplasms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Duodenal ulcer Case report
下载PDF
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形态学评估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李楠 敖国昆 +3 位作者 王欣 朱建华 翟俊山 黄沁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81-683,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形态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1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在联合介入治疗前后行MRA检查,检测门静脉系统解剖形态变化,并与间接门静脉造影(IPVG)和胃镜检查结果比较。结果MRA对...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形态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1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在联合介入治疗前后行MRA检查,检测门静脉系统解剖形态变化,并与间接门静脉造影(IPVG)和胃镜检查结果比较。结果MRA对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胃左静脉的显影质量与IPV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门静脉平均直径〔(1.23±0.06)cm和(1.22±0.05)cm〕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9,P>0.05)。治疗前门静脉直径与食管静脉曲张直径呈正相关(r=0.8019,P<0.01)。结论MRA能较好地显示门静脉系统解剖影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间接门静脉造影
下载PDF
门静脉高压自发性分流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特点 被引量:10
3
作者 赵雅莹 俞陌桑 +2 位作者 王哲民 孟凡升 季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5-80,共6页
目的:了解门静脉高压自发性分流患者门静脉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间均行门静脉CT血管造影成像和胃镜检查诊断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1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门静脉CT血管造影成像检查发... 目的:了解门静脉高压自发性分流患者门静脉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间均行门静脉CT血管造影成像和胃镜检查诊断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1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门静脉CT血管造影成像检查发现,存在脾—肾或胃—肾分流患者24例(分流组)、无上述分流患者94例(无分流组)。分流组门静脉直径为(12.48±2.79) mm,无分流组门静脉直径为(13.58±3.46) 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分流组胃底曲张静脉面积为294.00(0.00~2400.00) mm2,显著大于无分流组[26.00(0.00~1620.00)mm2, P<0.001]。分流组与无分流组食管静脉曲张范围及严重程度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流组食管静脉曲张范围小、程度较轻。无论有无消化道出血史,分流组的胃底静脉面积均大于无分流组( P<0.05);无内镜治疗史的患者中,分流组的胃底静脉面积大于无分流组( P<0.001);无脾切除治疗史的患者中,分流组的胃底静脉面积大于无分流组( P<0.001),分流组的门静脉直径小于无分流组(P<0.05);Child-Pugh A、B级的患者中,分流组胃底静脉面积均大于无分流组(均P<0.05)。结论:门静脉高压自发性分流且未接受脾切除手术的患者具有更小的门静脉直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较轻;自发性分流患者内镜表现有较大扭曲的胃底曲张静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门静脉/放射摄影术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胃镜检查 门腔分流术 外科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成像对门脉高压症胃底静脉曲张分流状态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1
4
作者 吴琼 吴兴旺 +1 位作者 许建明 孔德润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15年第14期2268-2273,共6页
目的:探讨C T门静脉成像(c o m p u t e 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在门脉高压合并胃底静脉曲张(gastric fundal varices)患者的分流状态的评估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2014-06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 目的:探讨C T门静脉成像(c o m p u t e 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在门脉高压合并胃底静脉曲张(gastric fundal varices)患者的分流状态的评估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2014-06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门脉高压症患者40例,分别进行内镜以及CTA检查,记录内镜下分型以及CTA血供,测量门脉系统血管直径,记录分流道特点,综合评估分流道状态.相关数据进行进一步统计学分析.结果:40例患者均存在胃底静脉曲张,其中两例CTA提示胃底静脉曲张而胃镜检查未发现.CTA和内镜检查对于曲张胃底静脉的形态对照的一致性检验(Kappa=0.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OV2型和IGV型伴胃和/或脾-肾分流的几率较大,达到60.87%.本组病例中,存在胃/脾-肾分流道的19例,门静脉直径平均为1.39 cm±0.25 cm;余无胃/脾-肾分流道形成,门静脉直径的平均值1.56 cm±0.31 cm.其中有5例分流道直径>5 mm患者选择了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治疗合并分流道封堵术,患者症状均得到控制.对于无分流道以及分流道直径较小患者使用组织胶治疗胃底静脉曲张,术后观察未有出现组织黏合剂栓塞情况,治疗安全有效.结论:CTA可显示胃底静脉曲张侧枝循环的类型及特点,而分流状态的评估对于该类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预后评估有着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脉高压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多排螺旋CT门静脉成像
下载PDF
门脉CT血管造影成像和胃镜在门脉高压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4
5
作者 陈丽娜 瞿晴 +5 位作者 孙波 王蕾 慎睿哲 程时丹 靳勇 吴云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5期3421-3425,共5页
目的:了解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在门脉CT血管造影成像(CTA)和胃镜上的特点,比较两者对于食管胃静脉曲张的检出正确性.方法:对60例临床疑为门脉高压食管的患者分别行门脉CTA和胃镜检查.所有检查均由消化科和放射科指定专业医师进行操... 目的:了解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在门脉CT血管造影成像(CTA)和胃镜上的特点,比较两者对于食管胃静脉曲张的检出正确性.方法:对60例临床疑为门脉高压食管的患者分别行门脉CTA和胃镜检查.所有检查均由消化科和放射科指定专业医师进行操作并作出诊断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门脉CTA、胃镜两种方法检出食管静脉曲张42例和45例,诊断率为70.0%和75.0%,两者的诊断一致率为70.8%.门脉CTA和胃镜两种方法检出的胃静脉曲张分别为52例和30例,诊断率分别为86.7%和30.0%,两者的诊断一致率为26.7%.通过以上的检查和病史分析,60例门脉高压患者均明确了病因,包括肝炎后肝硬化42例,血吸虫性肝硬化7例,酒精性肝硬化3例,胰源性门脉高压7例,门脉海绵样变性1例.结论:门脉CTA对于食管和胃静脉曲张的检出率较高,对胃镜不能观察到的非黏膜面的曲张静脉及其他部位静脉均可作出诊断.对非肝硬化原因的门脉高压亦能作出正确诊断.对疑诊门脉高压的患者,结合门脉CTA和胃镜检查可以对门脉高压病因、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脉高压 食管胃静脉曲张 胃镜 门脉CTA
下载PDF
起源于肝动脉的副胃左动脉DSA表现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国平 张美英 +1 位作者 张为忠 程楷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523-526,共4页
目的观察起源于肝动脉的副胃左动脉(ALGA)的DSA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00例肝脏肿瘤患者腹腔动脉和肝动脉DSA影像,观察起源于肝动脉的ALGA、并分析其发生率。结果 500例患者中,共39例(39/500,7.80%)发现ALGA,其中起源于肝左动脉弓27例(27... 目的观察起源于肝动脉的副胃左动脉(ALGA)的DSA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00例肝脏肿瘤患者腹腔动脉和肝动脉DSA影像,观察起源于肝动脉的ALGA、并分析其发生率。结果 500例患者中,共39例(39/500,7.80%)发现ALGA,其中起源于肝左动脉弓27例(27/39,69.23%),肝固有动脉5例(5/39,12.82%),迷走肝左动脉7例(7/39,17.95%)。另外发现4例(4/500,0.80%)左膈下动脉起源于肝左动脉,其中3例发出胃上动脉供应胃底。共22例发生ALGA或左膈下动脉胃上支化疗药物误灌注,9例发生碘油乳剂误栓。结论起源于肝动脉的ALGA并不少见,正确认识此类血管变异对肝脏肿瘤和胃部疾病的介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左动脉 变异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肝肿瘤
下载PDF
起源于肝动脉的迷走胃左动脉血管造影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家开 张金山 +2 位作者 于淼 巩悦勤 肖越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11期1686-1688,共3页
目的 观察起源于肝动脉的迷走胃左动脉的解剖学特征 ,讨论其在肝及胃相关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 10 0 0例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影像资料 ,包括 2 12例腹腔干动脉造影和 788例肝总动脉血管造影 ,统计... 目的 观察起源于肝动脉的迷走胃左动脉的解剖学特征 ,讨论其在肝及胃相关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 10 0 0例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影像资料 ,包括 2 12例腹腔干动脉造影和 788例肝总动脉血管造影 ,统计起源于肝动脉的迷走胃左动脉的发生率 ,描述其解剖学特征。结果 共发现 82例、84支起源于肝动脉的迷走胃左动脉 ( 8.2 % ,82 /10 0 0 ) ,其中起源于肝左动脉者 74支 ,起源于肝固有动脉者 10支。结论 起源于肝动脉的迷走胃左动脉并不少见 ,认识此动脉对于肝、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左动脉 变异 肝动脉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食管癌血供的DSA研究和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8
作者 马会军 宋太民 +4 位作者 张耀勇 李孝宇 牛松涛 权涛 郭宏强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6年第4期263-266,共4页
目的探讨食管癌血液供应特点,明确食管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DSA征象,指导食管癌的TNM分期和综合治疗。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对66例经食管钡剂X线造影及病理学证实的上、中胸段食管癌患者予以支气管动脉及其他可能肿瘤供血血管造影,依造... 目的探讨食管癌血液供应特点,明确食管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DSA征象,指导食管癌的TNM分期和综合治疗。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对66例经食管钡剂X线造影及病理学证实的上、中胸段食管癌患者予以支气管动脉及其他可能肿瘤供血血管造影,依造影结果在靶血管内化学药物灌注(食管癌介入治疗)。结果食管癌有多支、多源、节段性供血的特点,DSA动脉造影可显示区域淋巴结的转移征象,能明确肿瘤血管及肿瘤染色,食管癌介入治疗效果满意。结论DSA造影能明确食管癌区域淋巴结及肺转移等情况,是预测和指导食管癌外科根治性切除的一个客观指标,介入治疗是食管癌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方法,术前应用更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介入治疗
下载PDF
胃镜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支架植入术治疗重度狭窄食管癌36例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文卫锋 张建华 +2 位作者 孔小锋 王峰 何丽华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5年第5期369-371,共3页
目的探讨胃镜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食管支架植入术治疗重度狭窄食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重度狭窄的食管癌患者在胃镜联合DSA下行食管支架植入术,观察支架植入情况,评价支架植入后患者的吞咽困难程度,随访观察食管癌患者... 目的探讨胃镜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食管支架植入术治疗重度狭窄食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重度狭窄的食管癌患者在胃镜联合DSA下行食管支架植入术,观察支架植入情况,评价支架植入后患者的吞咽困难程度,随访观察食管癌患者的存活率。结果36例患者共植入支架36个。36例植入位置准确无误,成功率为100%。患者术后当天即可进流质饮食,吞咽困难分级0。I级。支架植入有效率为100%。术后患者出现胸骨后不适或疼痛30例(83%);胃食管反流8例(22%);消化道出血6例(17%);肺部感染2例(6%)。经24个月的随访,12例患者仍存活。结论胃镜联合DSA下食管支架植入术是治疗食管重度狭窄有效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少、可重复性强等特点。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为患者接受进一步的抗肿瘤治疗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镜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支架植入术 重度狭窄 食管癌
下载PDF
旋转DSA在经皮穿肝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中的应用
10
作者 王涛 于长鹿 +5 位作者 祁兵 刘健 董卫国 何以一 张德胜 李津花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59-261,共3页
目的:探讨旋转DSA在经皮穿肝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采用东芝2000A型血管造影系统,62例肝炎肝硬化病人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门静脉高压及消化道出血史。经超声引导下经皮穿肝至门静脉造影,根据胃底曲张静脉的范围逐一... 目的:探讨旋转DSA在经皮穿肝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采用东芝2000A型血管造影系统,62例肝炎肝硬化病人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门静脉高压及消化道出血史。经超声引导下经皮穿肝至门静脉造影,根据胃底曲张静脉的范围逐一对胃冠状静脉和胃底静脉进行常规正位DSA和旋转DSA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在曲张静脉的显示和超选择介入治疗方面的作用。结果:62例中21例常规正位DSA的二维影像不能充分显示重叠血管形态及分支,而旋转DSA的三维影像均能清晰显示并可锁定导管最佳插入角度指导栓塞治疗。结论:与常规正位DSA比较,旋转DSA的三维影像能够多方位清晰显示迂曲走行的曲张静脉血管团的空间结构,对提高超选择性插管的成功率及指导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栓塞 治疗性
下载PDF
胃癌周围动脉的变异及其在临床手术中的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彭东 袁超 +3 位作者 程雨曦 陶威 钱昆 张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74-1078,共5页
目的:比较胃癌与非胃癌患者胃周动脉的变异及其在临床手术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86例胃癌和92例非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影像学资料分析测量胃周围动脉的变异和内径,比较胃癌... 目的:比较胃癌与非胃癌患者胃周动脉的变异及其在临床手术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86例胃癌和92例非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影像学资料分析测量胃周围动脉的变异和内径,比较胃癌与非胃癌患者的解剖学差异,并分析血管变异对临床手术难度和术后重大并发症的影响。结果:在178例患者中,根据胃左动脉(left gastric artery,LGA)进行简单分类,Ⅰ型165例(92.7%),Ⅱ型11例(6.2%),Ⅳ型2例(1.1%)。而根据胃右动脉(right gastric arteries,RGA)进行分类,148例(83.1%)起源于肝固有动脉(proper hepatic artery,PHA),3例(1.7%)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gastroduodenal artery,GDA),16例(9.0%)起源于肝左动脉或肝右动脉,胃右动脉缺如者11例(6.2%)。LGA、RGA、胃网膜右动脉(right gastroepiploic artery,RGEA)和GDA的平均内径分别为(2.50±0.79)mm、(1.42±0.55)mm、(1.73±0.53)mm和(2.89±0.76)mm。其中,胃癌患者RGEA平均内径为1.87 mm,明显大于非胃癌患者的1.6 mm(P=0.001)。胃癌患者胃左动脉Ⅰc型手术时间[(254.0±54.0)min]和手术出血量[(113.5±43.0)mL]明显延长,未发现血管变异对手术重点并发症有影响。结论:胃癌与非胃癌患者胃周动脉在解剖学上无明显差异。相较于非胃癌患者,胃癌患者的RGEA内径更宽。胃左动脉Ⅰc型患者手术难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胃癌 解剖学 动脉
下载PDF
三腔两囊管头盔式固定装置及数显结构设计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薛变变 王智昊 +2 位作者 徐龙 徐红 王英凯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6年第4期422-425,共4页
目的设计一种用于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治疗的试验仪器,改变传统三腔两囊管从头至脚的牵拉固定方式,采用头盔式固定。使其压力、拉力保持合理的恒定,并实现数字电子监控、调控。使患者可以坐、立、卧,痛苦小,有利于治疗。方法... 目的设计一种用于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治疗的试验仪器,改变传统三腔两囊管从头至脚的牵拉固定方式,采用头盔式固定。使其压力、拉力保持合理的恒定,并实现数字电子监控、调控。使患者可以坐、立、卧,痛苦小,有利于治疗。方法针对传统三腔两囊管结构设计的缺点和不足,设计了头盔式固定装置,研制压力传感器、拉力传感器、节流阀、通气管、手动充气气囊等,实现拉力及压力数显并可调控。固定装置有两部分,一是设备固定,一是电子监控。结果该装置克服了传统悬吊式和鼻部固定式给患者带来的不利影响,减轻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改变了以往拉力、压力不能实时监视及调控的困境;利用手动充气气囊和选择开关完成对不同气囊的充气,安全、方便快捷。临床模拟试用达到治疗使用要求。结论研制开发的仪器采用头盔式固定、拉力、压力荧光电子数显监视、调控,与传统方法相比功能优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腔两囊管 食管和(或)胃底静脉曲张 止血 头盔式固定 荧光数字电子显示
下载PDF
MSCT血管成像技术在门静脉高压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莎 王成伟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1年第12期35-38,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技术(MSCT angiography,MSCTA)在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诊断及临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50例PHT患者者行MSCTA,观察患者门静脉系统的解剖学类型、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侧支循环显示情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技术(MSCT angiography,MSCTA)在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诊断及临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50例PHT患者者行MSCTA,观察患者门静脉系统的解剖学类型、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侧支循环显示情况;观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形态、位置及血供类型。结果 50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门静脉及侧支循环显影包括:食管下段静脉曲张94.0%,胃底静脉曲张90.0%,胃左静脉曲张90.0%,食管旁静脉曲张72.0%,胃短、胃后静脉曲张32.0%,脾/胃-肾静脉分流28.0%,副脐静脉、腹壁静脉曲张26.0%,腹膜后-椎旁静脉曲张22.0%。对21例患者施行手术,手术与影像学诊断完全符合。MSCTA检出胃静脉曲张(gastric varices,GV)阳性49例所见的病状与胃镜下所见病状对比一致性较好。结论 MSCTA能为PHT患者判断病变程度、预测其并发症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CT血管成像 门静脉高压症 侧支循环 病理变化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下载PDF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异位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诊治经验(附12例报告) 被引量:1
14
作者 关蛟 周尊强 +3 位作者 张正筠 孙建华 赵冲跃 周光文 《临床外科杂志》 2018年第5期331-333,共3页
目的总结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异位曲张静脉破裂出血(pericardial devascularization ectopic variceal hemorrhage,PDEV)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经验。方法收集2010年10月~2018年3月诊治及门诊随访的PDEV病人1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 目的总结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异位曲张静脉破裂出血(pericardial devascularization ectopic variceal hemorrhage,PDEV)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经验。方法收集2010年10月~2018年3月诊治及门诊随访的PDEV病人1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12例病人中乙型肝炎肝硬化9例,酒精性肝硬化伴门静脉主干血栓阻塞2例,布-加综合征1例。再次出血距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平均时间间隔为(3.6±1.4)年。12例病人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4例,小肠镜检查确诊8例。术中发现空肠屈氏韧带下方20 cm处的起始部有异位曲张静脉9例,胃冠状静脉右侧有孤立性的异位曲张静脉延至十二指肠降部3例。术后11例病人再无上消化道出血史,1例病人出现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治疗后获得好转。结论对于异位曲张静脉破裂出血,DSA和小肠镜是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外科手术是最佳治疗手段。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异位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值得重视,及时有效的治疗可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异位曲张静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小肠镜
下载PDF
MSCT血管成像技术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应用价值的探讨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莎 王成伟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350-352,共3页
目的探讨MSCT血管成像技术及后期处理技术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诊断及临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50例门静脉高压症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行MSCT门静脉血管成像技术,观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形态、位置及血供类型。结果实验组50例患者在... 目的探讨MSCT血管成像技术及后期处理技术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诊断及临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50例门静脉高压症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行MSCT门静脉血管成像技术,观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形态、位置及血供类型。结果实验组50例患者在MSCT血管成像上可见血管改变的形态显示为蔓状23例、结节状17例、瘤状9例,1例未检出;胃镜下可见血管表现形态为迂曲形23例、结节形17例、瘤形8例,未检出2例。MSCT血管成像所显示的蔓状与结节状、瘤状改变和胃镜下所直接见到的迂曲形和结节形、瘤形结果呈互相对应,说明MSCT血管成像技术与胃镜对食管胃静脉曲张诊断的形态结果对比一致性好。结论 MSCT血管成像较胃镜无创、安全、重复性好,可观察曲张迂曲走形及血供,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诊断及治疗前的常规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CT血管成像 门静脉高压 病理变化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梯度压力法分阶段球囊扩张治疗食管癌吻合口狭窄的效果及对营养指标的影响观察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果 杨凤娟 +1 位作者 郭杏杏 丁书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657-1662,共6页
目的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梯度压力法分阶段球囊扩张对食管癌吻合口狭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对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120例食管癌吻合口狭窄患者,将行内镜下梯度压力法分阶段球囊扩张法治疗... 目的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梯度压力法分阶段球囊扩张对食管癌吻合口狭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对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120例食管癌吻合口狭窄患者,将行内镜下梯度压力法分阶段球囊扩张法治疗的57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行DSA引导梯度压力法分阶段球囊扩张法治疗的63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食管狭窄治疗总有效率、扩张次数、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吞咽功能、吻合口狭窄部直径、生活质量评分、营养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8.4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9.47%(P=0.037),观察组患者扩张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术后两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两组术后吻合口狭窄部直径比术前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术后出血发生率20.6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7.37%(P=0.002),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生活质量评分较术前均升高,且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5,P=0.016);术后两组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血红蛋白(Hb)、转铁蛋白(TF)均升高,且观察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术后白蛋白(ALB)比术前升高(P<0.05),术后观察组ALB显著高于对照组(P=0.045)。结论DSA引导梯度压力法分阶段球囊扩张对食管癌吻合口狭窄的治疗效果更好,患者营养指标水平更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梯度压力法分阶段球囊扩张 食管癌 吻合口狭窄 治疗效果 营养指标
下载PDF
DSA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治疗食管癌伴吞咽困难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谭 文秋月 +1 位作者 胡鸿涛 黎海亮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17,共5页
目的观察DSA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PRG)治疗食管癌伴吞咽困难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4例食管癌伴吞咽困难患者,按照是否接受PRG治疗分为PRG组(DSA引导下PRG后行肠内营养,n=80)和非PRG组(置入食管支架后经口饮食,n=114),比较2组患者术前... 目的观察DSA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PRG)治疗食管癌伴吞咽困难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4例食管癌伴吞咽困难患者,按照是否接受PRG治疗分为PRG组(DSA引导下PRG后行肠内营养,n=80)和非PRG组(置入食管支架后经口饮食,n=114),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时体质量指数(BMI)及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术前BMI及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术前(P均<0.05)。术后1个月PRG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非PRG组(P均<0.05)。随访期内,PRG组吸入性肺炎、食管-气管瘘发生率低于非PRG组(P均<0.05)。结论DSA引导下PRG能够显著改善食管癌伴吞咽困难患者营养状态,减少吸入性肺炎、食管-气管瘘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食管-气管瘘 肠道营养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胃肠肿瘤术后消化系出血的原因及治疗 被引量:2
18
作者 陶应田 何磊 +3 位作者 余超 朱广玉 涂从银 文刚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2357-2360,共4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术后发生消化系出血的原因与治疗.方法:选择2009-01/2014-01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胃肠肿瘤术后发生消化系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近期出现消化系出血的19例,远期发生消化系出血的2例.结果:18例患者...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术后发生消化系出血的原因与治疗.方法:选择2009-01/2014-01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胃肠肿瘤术后发生消化系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近期出现消化系出血的19例,远期发生消化系出血的2例.结果:18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内镜下止血夹治疗止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止血、二次手术止血,恢复顺利;1例患者放弃治疗,2例患者手术止血失败.结论: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发生出血原因是多方面的,应引起足够重视,要主动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和规范的手术术式,预防与治疗胃肠肿瘤术后并发消化系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结肠癌 胃肠肿瘤 消化系出血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对照内镜评价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成像诊断食管胃静脉曲张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8
19
作者 吴卓 梁碧玲 +5 位作者 李勇 钟镜联 叶瑞心 王东烨 李楚强 袁宇红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1-406,共6页
目的探讨3D动态增强MRA(3DDCEMRA)诊断食管胃静脉曲张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08年6月期间本院同时行3DDCEMRA和内镜检查的153例门静脉高压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出血组和无出血组,对3DDCEMRA图像进行减影后处理,采... 目的探讨3D动态增强MRA(3DDCEMRA)诊断食管胃静脉曲张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08年6月期间本院同时行3DDCEMRA和内镜检查的153例门静脉高压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出血组和无出血组,对3DDCEMRA图像进行减影后处理,采用MIP和薄层(thin-MIP)方法3D重组,测量3DDCEMRA图像中食管壁内和壁外曲张静脉、胃黏膜下和胃周曲张静脉的最小、最大以及平均直径,对照内镜结果,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研究3DDCEMRA与内镜结果的相关性,并采用x2检验比较出血组和无出血组食管壁外及胃周曲张静脉的出现率。结果出血组食管静脉重度曲张59例,中度曲张6例,轻度曲张5例,无出血组食管静脉重度曲张32例,中度曲张4例,轻度曲张5例;出血组胃静脉重度曲张28例,中度曲张34例,轻度曲张16例,无出血组胃静脉重度曲张7例,中度曲张12例,轻度曲张9例。减影后的MIP图像能够总体显示食管胃曲张静脉,thin-MIP重组图像能够鉴别食管壁内和壁外曲张静脉以及胃黏膜下和胃周曲张静脉。3DDCEMRA测得食管胃曲张静脉的直径与内镜分级呈相关性,r值为0.544~0.878(P〈0.01)。食管静脉重度曲张组91例,在出血组(59例)和无出血组(32例)出现食管壁外静脉分别为27例(27/59)和24例(2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99,P〈0.01);胃静脉重度曲张组35例,在出血组(28例)和无出血组(7例)出现胃周静脉的分别为22例(22/28)和4例(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0)。结论3DDCEMRA可全面显示食管胃曲张静脉,对食管和胃静脉曲张的评价与内镜结果呈正相关,食管壁外静脉的出现可能降低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门静脉 出血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原文传递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血供与侧支的研究 被引量:32
20
作者 于中麟 于淑霞 +3 位作者 张澍田 冀明 贺文 王海燕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5年第2期82-85,共4页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multi-detecterrowcomputedtomography,MDCT)了解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与之相关的侧支循环,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判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51例临床证实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其中胃...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multi-detecterrowcomputedtomography,MDCT)了解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与之相关的侧支循环,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判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51例临床证实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其中胃镜显示食管静脉曲张51例,伴胃底静脉曲张31例。对所有患者进行MDCT血管成像,重点观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相关侧支循环。结果MDCT血管成像能清晰地显示肝硬化门体侧支血管,并显示所有食管静脉曲张。MDCT显示胃底静脉曲张32例(62.7%),与胃镜检查结果(31/51,60.8%)比较,两者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值为0.876。食管曲张静脉几乎全部由胃左静脉供血,30例(58.8%)单纯由胃左静脉前支供血,21例(41.2%)伴有食管旁静脉;24例(75%)胃底曲张静脉为单纯胃左静脉供血,3例(9.4%)由胃短(胃后)静脉供血,5例(15.6%)为胃短(胃后)和胃左静脉双重供血,双重供血者因胃底静脉曲张和食管静脉曲张常相互交通,所以这些病例胃短(胃后)静脉也同时参与食管静脉曲张的形成。结论MDCT能较清晰地显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侧支循环。食管静脉曲张主要由胃左静脉供血,大部分由前支经贲门进入曲张静脉,部分伴有食管旁静脉。胃底静脉曲张大部分由胃左静脉供血,但小部分则由胃短系统供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 胃底静脉曲张 侧支循环 血液供应 多层螺旋CT MDC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