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0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习近平“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学理阐释
1
作者 江国华 赛依旦·阿合买提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8,共11页
习近平同志关于“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既是对民族平等宪法原则和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申,又是对我国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并在战略层面上,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纳入“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 习近平同志关于“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既是对民族平等宪法原则和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申,又是对我国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并在战略层面上,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纳入“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工程体系之中。在这个意义上,“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在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中居于枢纽地位。其标志着中国民族事务治理由政策思维向法治思维转变,由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由工具思维向价值思维转变。法治思维之要义在于确立“法治”在民族事务治理中的世界观地位;系统思维之要义在于确立“统筹兼顾”在民族事务治理中的方法论地位;价值思维之要义在于“民族团结”在民族事务治理中的价值论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民族团结 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 习近平法治思想 民族事务治理
下载PDF
民族区域自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伟大创举——纪念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40周年
2
作者 郝时远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38,共13页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尊重历史、符合国情、顺应人心的伟大创举,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党和国家始终不渝坚守的重大政治原则...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尊重历史、符合国情、顺应人心的伟大创举,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党和国家始终不渝坚守的重大政治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根本遵循。党和国家对内蒙古“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战略部署,赋予了内蒙古在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方面发挥模范作用新使命。2024年是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40周年,“与时俱进做好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工作”,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区域自治 坚持与完善 民族区域自治法 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
下载PDF
彝寨地权习惯法的演进及其现实意义探析——基于滇中北部地区武定县S村的考察
3
作者 徐建平 杜心怡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4年第2期89-97,共9页
武定S村为古老的彝族村落,对家庭承包的集体土地和村公共用地的使用权习惯规则,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土地权利习惯规则,既有彝族传统习惯法的影响,又具鲜明的区域特点,对周边地区其他民族的土地利用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在... 武定S村为古老的彝族村落,对家庭承包的集体土地和村公共用地的使用权习惯规则,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土地权利习惯规则,既有彝族传统习惯法的影响,又具鲜明的区域特点,对周边地区其他民族的土地利用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多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碰撞、借鉴与融合中,其传统的土地权利习惯规则历经发展与变迁,仍然保留了一些较有特色的习惯。通过总结这些土地使用的习惯内涵与特点,探讨其对国家法律的补充功能,对促进当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使用权 习惯法 民族文化 彝族
下载PDF
论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规范化困境及其应对
4
作者 陈子盼 《贵州警察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3-60,共8页
少数民族习惯法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关系紧密。有效发挥民族习惯法的作用,离不开对民族习惯法的规范化。在民族法治、良法善治、文化更新等要求下,民族习惯法的规范化势在必行。少数民族习惯法面临的人治文化束缚... 少数民族习惯法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关系紧密。有效发挥民族习惯法的作用,离不开对民族习惯法的规范化。在民族法治、良法善治、文化更新等要求下,民族习惯法的规范化势在必行。少数民族习惯法面临的人治文化束缚、法治文化欠缺、相对独立性与价值问题,阻碍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规范化。以民族自治、合法化、价值与思维规范为路径,能有效应对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规范化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习惯法 民族法治 法治文化 规范化
下载PDF
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哈尼族环境习惯法的当代价值
5
作者 李才慧 《红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4-108,共5页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其所含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哈尼族环境习惯法的理念与内容相契合。文章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视角,研究哈尼族环境习惯法的具体内容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其所含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哈尼族环境习惯法的理念与内容相契合。文章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视角,研究哈尼族环境习惯法的具体内容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促进,主张通过立法、司法、行政等领域进一步挖掘哈尼族习惯法的当代价值,激发区域内成员环境保护的主体意识,积极实践以保护生态环境,助力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哈尼族 环境习惯法
下载PDF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机制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宋才发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3-151,共9页
民族地区多处于长江、黄河中上游地区,是我国生物资源最富集、生态环境最优美的区域,也是各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高发区域,需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根基,完善地方... 民族地区多处于长江、黄河中上游地区,是我国生物资源最富集、生态环境最优美的区域,也是各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高发区域,需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根基,完善地方法规体系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根本,“合宪性法规审查”是确保地方立法质量的法治举措。《生态环境保护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制了“生态红线”,必须用综合行政联合执法举措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的综合行政执法体系,规范以协商救济为核心的生态环保约谈机制。需要用最严厉的执法司法手段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制定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条例,实施刑事制裁、民事赔偿与生态补偿三位一体环境修复责任制度,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实施全过程都要接受“合宪性审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生态红线 民族地区 综合行政执法 法治保护
下载PDF
关于民族史学科持续发展的几点看法
7
作者 崔明德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8-134,共7页
作为土生土长的学科,民族史学在民族学和历史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虽有由热转冷趋暖的曲折历程,但民族史学始终是一门有着生命力的学问,不会因为新的热点问题、时髦话语不断出现而降低它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地位。民族史学欲持续健康发展... 作为土生土长的学科,民族史学在民族学和历史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虽有由热转冷趋暖的曲折历程,但民族史学始终是一门有着生命力的学问,不会因为新的热点问题、时髦话语不断出现而降低它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地位。民族史学欲持续健康发展,需在如下方面持续用力:一是坚持守正创新,遵循学科发展规律,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二是坚持引育结合、以育为主的原则,努力建好学科队伍;三是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四是采取切实措施,引导学科人员产出标志性成果、精品力作,不断夯实学科基础,扩大学科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史学科 持续发展 规律 路径 着力点
下载PDF
习惯法的冲突之维与破解之径——基于C县苗族椰规的乡土考察
8
作者 刘俊 田艳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0-92,共13页
各民族文化衍生了多元习惯法治理模式,然基于历史原因和当下乡村振兴之故,传统习惯法已然发生了横向与纵向的多维冲突,尚难高效调适当下各民族民间内生秩序。对传统习惯法的改革势在必行,这是由社会演绎的历史逻辑和各民族发展的内在规... 各民族文化衍生了多元习惯法治理模式,然基于历史原因和当下乡村振兴之故,传统习惯法已然发生了横向与纵向的多维冲突,尚难高效调适当下各民族民间内生秩序。对传统习惯法的改革势在必行,这是由社会演绎的历史逻辑和各民族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的。本文以C县苗族椰规习惯法为考察对象,从历史溯源、研究概况、冲突面向、案例分析、衡平路径、理论提炼等方面深入研究,以期证成法治文化与民族文化在民族地区耦合的必然,差异性地方性知识与共同性国家法治治理体系在民族治理事务的理论范畴、实践场域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最终析出改革后的习惯法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频、与国家治理体系同步。在党的领导下,应科学引导民族习惯法改革,进而激发乡土秩序自我调控的能力,实现习惯法对民族地区社会事务治理的经验供给和逻辑补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规冲突 习惯法 传统权威 民族法制 基层治理
下载PDF
民间习惯司法适用的经验省思——基于青海省的实践
9
作者 多杰昂秀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6-79,共14页
民间习惯的司法适用是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也是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基于青海省的实践表明,民间习惯的司法适用在司法事实认定、司法调解以及司法判决等工作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同时在“制度层面”和“人的因素”上面临一定的问... 民间习惯的司法适用是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也是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基于青海省的实践表明,民间习惯的司法适用在司法事实认定、司法调解以及司法判决等工作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同时在“制度层面”和“人的因素”上面临一定的问题。在“制度层面”上,民间习惯的司法适用缺乏健全的配套措施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在“人的因素”上,基层司法人员缺乏主动适用民间习惯的意识与能力。为更好完善民间习惯的司法适用条件,应从“制度层面”强化以司法解释、指导意见和指导性案例为主要内容的制度供给,同时从地方层面积极拓宽司法制度的建设路径;而在“人的因素”上要切实提高司法人员适用民间习惯的意识与能力,包括强化司法为民理念和重视民族地区基层司法专门队伍建设。对于多民族地区特殊的司法环境而言,还应当赋予民间习惯的司法适用以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习惯 司法适用 基层法治 民族地区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主义解读 被引量:5
10
作者 何士青 叶传智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4-140,共7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新时代新征程民族工作的题中之意,也是新时代新征程全面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本文顺应新时代新征程做好民族工作的要求,立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从法治主义维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解读,揭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新时代新征程民族工作的题中之意,也是新时代新征程全面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本文顺应新时代新征程做好民族工作的要求,立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从法治主义维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解读,揭示其所蕴含的法理意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文化认同、共享发展、良法善治的思想基础和精神要件,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民族工作应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增进文化认同、实现发展共享、推进良法善治等方面综合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统一 民族团结 文化认同 发展共享 良法善治
下载PDF
民族教育法治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以教育法法典化为背景
11
作者 张志华 文晓静 《民族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8-138,154,共12页
教育法治化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保障机制。现阶段我国民族教育发展水平仍亟待提升,具体表现为民族教育与国家整体教育水平之间的落差、各地区的民族教育发展不均衡等。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宪法所确认的国家总体目标,... 教育法治化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保障机制。现阶段我国民族教育发展水平仍亟待提升,具体表现为民族教育与国家整体教育水平之间的落差、各地区的民族教育发展不均衡等。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宪法所确认的国家总体目标,是公民受教育权得以实现的制度性保障。《全国人大常委会2021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将教育法典编纂工作纳入立法规划,开启了我国教育法法典化进程,标志着我国教育立法进入新阶段。在教育法典探索进程中,民族教育法治建设应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明确其纲领性地位,以法治方式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在教育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立民族教育法治原则,夯实教育法治基础,在教育法典化时代树立新立法理念,整合现有立法资源,推进民族教育单行立法工作。推动整合民族教育治理体系,关注多元主体需求,完善教育法治外部环境建设,以科技赋能,提升民族教育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育法典 民族教育法治 路径
下载PDF
伦理传承与法治推进:共同体理念下民族地区和谐劳动关系的双重保障
12
作者 王杰 王允武 《民族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5-102,150,共9页
民族地区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内容,二者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密切相关。民族地区的市场性、区域性与传承性,使得其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需要经济伦理和法治机制双重保障。经济伦理是经济活动传承性的写照,... 民族地区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内容,二者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密切相关。民族地区的市场性、区域性与传承性,使得其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需要经济伦理和法治机制双重保障。经济伦理是经济活动传承性的写照,从内部支持和保障民族地区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法治则是其外部保障。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下,唯有重视伦理传承与法治推进双重保障的互补与统一,才能有效构建民族地区和谐劳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体 民族地区 劳动关系 伦理 法治
下载PDF
《刑法》第九十条中民族自治地方刑事司法变通适用实证研究
13
作者 梅象华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66-75,共10页
《刑法》第九十条赋予了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机关刑事变通适用权。刑事立法变通是刑事司法变通的前提,尚无对国家统一刑法进行刑事立法变通的情况下,任何动机的刑事司法变通都有违背罪刑法定原则之嫌。民族习惯法具有强大的文化惯性,从而... 《刑法》第九十条赋予了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机关刑事变通适用权。刑事立法变通是刑事司法变通的前提,尚无对国家统一刑法进行刑事立法变通的情况下,任何动机的刑事司法变通都有违背罪刑法定原则之嫌。民族习惯法具有强大的文化惯性,从而倔强地对国家统一刑法保持疏离的姿态,并影响着司法人员的裁判心理,刑事司法客观上存在趋轻或趋重的变通适用现象。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民族习惯法在时代变迁下会不断演进,刑事司法变通会逐步失去社会根源和文化基础。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应置于习惯法文化和国家法文化之上,统摄法文化认同将有助于协调习惯法与国家统一刑法间的关系,从而实现民族地区刑事司法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习惯法 刑事司法变通 法文化认同
下载PDF
侗族习惯法和平理念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探析
14
作者 谭伟平 刘克兵 《长沙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37-43,56,共8页
侗族习惯法是侗族地区传承千年的文化精华,它在侗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关系等各个领域都有体现。侗族习惯法强调以“和”为先、以“和”为贵,因而其中的和平文化意蕴深厚。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充分挖掘并发扬侗族习惯法... 侗族习惯法是侗族地区传承千年的文化精华,它在侗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关系等各个领域都有体现。侗族习惯法强调以“和”为先、以“和”为贵,因而其中的和平文化意蕴深厚。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充分挖掘并发扬侗族习惯法和平理念的作用,对构建侗族地区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及加快侗族地区乡村治理、提速乡村振兴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习惯法 和平 乡村治理 侗款
下载PDF
论《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法律责任” 被引量:1
15
作者 沈寿文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9-138,共10页
《民族区域自治法》没有规定“法律责任”条款并不意味着这部法律内容不完整,没有责任追究依据,无法实施或者实施效果不好;作为与《民法典》《刑法》等“条件模式”的法律不同的“目的模式”的法律,这部法律主要依靠低位阶的立法机关和... 《民族区域自治法》没有规定“法律责任”条款并不意味着这部法律内容不完整,没有责任追究依据,无法实施或者实施效果不好;作为与《民法典》《刑法》等“条件模式”的法律不同的“目的模式”的法律,这部法律主要依靠低位阶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通过配套立法、配套政策和措施加以实施,而无法依赖法院的司法裁判加以实施;其“法律责任”内容隐含在备案审查、公职人员惩戒等相关法律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区域自治法》 “目的模式”的法律 “条件模式”的法律 法律责任
下载PDF
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的价值意蕴、实践成效与根本遵循
16
作者 张辉 《学术探索》 2023年第9期106-112,共7页
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实践表明,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建设能够把民族工作领域内的各项事务都纳入法治化轨道上来... 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实践表明,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建设能够把民族工作领域内的各项事务都纳入法治化轨道上来,实现处理民族事务领域冲突和危机时有法可依,这是有效应对我国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抓手,落实法治思维和采用法治方式将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强大正能量。不断完善和提高民族事务治理的法治化水平,也是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当下依法治国、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事务治理 法治化 价值意蕴 实践成效 根本遵循
下载PDF
民族地区高校法学类硕士就业现状及指导策略探究
17
作者 全玉善 王海洋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第25期22-25,共4页
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背景下,我国法律人才特别是应用型法律人才需求缺口巨大。民族地区高校法学类硕士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乡镇、省会城市或副省级等二线城市,存在就业时间跨度较长、就业定位期望值较高、就业单位选... 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背景下,我国法律人才特别是应用型法律人才需求缺口巨大。民族地区高校法学类硕士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乡镇、省会城市或副省级等二线城市,存在就业时间跨度较长、就业定位期望值较高、就业单位选择较为单一、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和教育、法学硕士生与法律硕士生就业率相对不平衡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学生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均有关系。鉴于此,学生应从自身出发,不断提升个人能力,高校应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提升培养质量,完善法学类硕士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体系,政府应不断规范就业市场秩序,完善就业平台信息,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为构建法治社会提供所需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高校 法学类硕士 就业现状 职业规划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进路研究——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宜 孙可旺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7-125,共9页
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指引... 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指引价值。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孕育、形成、发展、升华四个阶段出发,梳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生成脉络,阐释法治作为宏观的治国方略、和谐的社会状态和文明的法律精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民族平等的基本遵循、繁荣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民族团结的文化之魂。结合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进路在于坚持党对民族事务法治化的领导,进一步完善法治规范体系、优化法治实施体系、强化法治保障体系,发挥法治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 习近平法治思想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工作 法治进路
下载PDF
刑法变通立法的体系解释
19
作者 杨方泉 《地方立法研究》 2023年第3期54-63,共10页
根据宪法和法律,民族自治地方对刑法的变通执行应当采取变通立法的方式,但在实践中却是根据少数民族刑事政策在司法层面进行变通,这种做法与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精神并不一致。刑法变通立法的法律根据是指包括宪法、立法法、民族区域自... 根据宪法和法律,民族自治地方对刑法的变通执行应当采取变通立法的方式,但在实践中却是根据少数民族刑事政策在司法层面进行变通,这种做法与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精神并不一致。刑法变通立法的法律根据是指包括宪法、立法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刑法在内的有机统一的法律规范体系,其核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的法律变通立法权。刑法变通立法的正当性根据包括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和依法立法等立法原则。通过对形式根据和实质根据的双重分析和讨论,刑法变通立法体系的学理解释应当是省级人民代表大会享有刑法变通立法权,而自治州和自治县无权制定刑法变通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变通立法 法律保留原则 民族区域自治 罪刑法定原则 刑事政策
下载PDF
论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及整合 被引量:41
20
作者 戴小明 谭万霞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18,共7页
少数民族地区目前仍保留着传统而特有的社会关系调整机制即习惯法;与此同时,国家法的大量深入,逐渐成为社会关系调整的主导。两种机制的并存且同时发挥作用,必然带来两者的冲突与碰撞。为了切实增强国家法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关系的调整... 少数民族地区目前仍保留着传统而特有的社会关系调整机制即习惯法;与此同时,国家法的大量深入,逐渐成为社会关系调整的主导。两种机制的并存且同时发挥作用,必然带来两者的冲突与碰撞。为了切实增强国家法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关系的调整能力,协调并整合国家法与习惯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才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习惯法 国家法 冲突 整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