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清时期蒙汉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基于蒙晋冀长城金三角区域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黄孝东 张继焦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2-188,共7页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长期的交往互动塑造出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表征,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体现。对蒙晋冀长城金三角区域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发现,该区域内的很多物质文...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长期的交往互动塑造出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表征,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体现。对蒙晋冀长城金三角区域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发现,该区域内的很多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同根、同源、同宗属性,具体体现在文化遗产要素的互嵌、遗产主体的相互联结以及遗产功能的相互依存上,这充分说明蒙汉民族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交往的双向性、自愿性与互补性。从文化遗产的角度审视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及多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存续,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晋冀长城金三角区域 文化遗产 蒙汉民族关系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古代墓葬与和亲文化 被引量:2
2
作者 马晓丽 杨亚蓉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3期69-79,共11页
体现人们身份、地位的古代墓葬,传递出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生活和价值观念的一些信息。承载着和亲文化的诸多墓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状况。无论是出土的古代墓葬,还是文献记载、实地调查的古代墓葬,都为和亲及和亲文... 体现人们身份、地位的古代墓葬,传递出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生活和价值观念的一些信息。承载着和亲文化的诸多墓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状况。无论是出土的古代墓葬,还是文献记载、实地调查的古代墓葬,都为和亲及和亲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与视角。古代墓葬所承载的和亲文化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分布范围广,二是多元聚合性,三是开放包容性,四是传承与创新性。通过对体现和亲文化的古代墓葬的初步梳理和研究,能够进一步加深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墓葬 和亲文化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从呼伦贝尔烙马印民俗文化谈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 被引量:2
3
作者 梁云 李前强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24-29,共6页
本文阐述了呼伦贝尔地区各民族的烙马印生产民俗文化的基本流程、内容门类、社会功能和象征意义。以呼伦贝尔烙马印民俗文化实践案例为对象,着重分析其内涵外延以及北方民族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等特点,揭示了各民族文化互... 本文阐述了呼伦贝尔地区各民族的烙马印生产民俗文化的基本流程、内容门类、社会功能和象征意义。以呼伦贝尔烙马印民俗文化实践案例为对象,着重分析其内涵外延以及北方民族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等特点,揭示了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社会历史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总体趋势和根本规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烙马印文化 民族 交往交流交融 实践
下载PDF
何处是“苗疆”?——基于地域与族群视角的评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暨爱民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6-123,共8页
“苗疆”作为历史的地域概念,自明见于载籍,至民国被新的行政区划概念所取代,历数百年。其义或因时间、文化与政治等变化而有不同指向,但最终都归于广义抑或狭义的空间定位上。于明清具体历史情境,“苗疆”当在湘、黔、川交界处,主体乃... “苗疆”作为历史的地域概念,自明见于载籍,至民国被新的行政区划概念所取代,历数百年。其义或因时间、文化与政治等变化而有不同指向,但最终都归于广义抑或狭义的空间定位上。于明清具体历史情境,“苗疆”当在湘、黔、川交界处,主体乃湖南西部与西北部、贵州东北部与东南部。域内不仅各色“苗人”聚居,且与大量“土人”“民人”共处。在漫长历史过程中“,苗疆”各族民众交往交流交融日深,反映了明清以来“边缘”之地国家进程的具体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疆” 族群 交往交流交融
原文传递
“一带一路”背景下促进我国边境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教育使命与路径 被引量:6
5
作者 刘妍 王瑜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90-196,共7页
作为“共同体”构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边境地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应始终贯穿于整个“一带一路”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当中。其中,互利共赢的贸易交往是“共同体”构建体系的利益前提,互学互鉴的文化交流是“共同体”构建体系的思想基础,... 作为“共同体”构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边境地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应始终贯穿于整个“一带一路”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当中。其中,互利共赢的贸易交往是“共同体”构建体系的利益前提,互学互鉴的文化交流是“共同体”构建体系的思想基础,稳定安宁的社会交融是“共同体”构建体系的稳定支撑。认为推动边境地区贸易交往、文化交流和社会交融的边境民族教育,应通过培养跨文化人才、搭建教育交流平台、开展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来完成“实现民心相通、弥合文化冲突、培育共同体意识”的“一带一路”建设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共同体 交往交流交融 边境民族教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