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竞生走向共生:六堡茶传承中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互嵌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实践系列之四 被引量:2
1
作者 郝国强 李星莹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55,共13页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和结晶。六堡茶是岭南地区的特色茶,体现了瑶族与汉族饮食文化的共生之美。在六堡茶文化的变迁过程中,通过“舜帝南巡”“茶箩娘”等民间叙事,岭南先民对中华文化的...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和结晶。六堡茶是岭南地区的特色茶,体现了瑶族与汉族饮食文化的共生之美。在六堡茶文化的变迁过程中,通过“舜帝南巡”“茶箩娘”等民间叙事,岭南先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得到延承;通过制茶技艺从瑶族内部家族传承到各民族间师徒传承方式的转变,区域社会中的族际关系从竞生最终走向共生。同时,当前六堡茶从“侨销茶”向“畅销茶”的发展转向有助于多民族互嵌式的产业共同体建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六堡茶已成为一种富有情感共鸣和精神认同的文化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竞生 共生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互嵌式发展
下载PDF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背景下节日文化空间的现代转向研究——以瞿昙寺“花儿”会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智环 金佳宇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7-64,共8页
在上百年的历史传承中,瞿昙寺“花儿”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着自我调适,以应对外界的变化。近年来,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逐渐深入发展的背景下,瞿昙寺“花儿”会的变迁发展迅速又剧烈,活动形式与内容不断丰富与创新,其所承载的... 在上百年的历史传承中,瞿昙寺“花儿”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着自我调适,以应对外界的变化。近年来,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逐渐深入发展的背景下,瞿昙寺“花儿”会的变迁发展迅速又剧烈,活动形式与内容不断丰富与创新,其所承载的传统社会功能也随之改变。与此同时,其对周边地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由多民族共同参与的文化空间,既具有民族融合、多元共存的文化特征,又是各族人民历史文化长期积淀、交融的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花儿”会 变迁
下载PDF
明清鸡足山兴起中的多民族共塑与交融 被引量:1
3
作者 朱映占 张晗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3-78,共6页
大理宾川鸡足山是一座跨民族、跨地域、跨宗教的圣山。鸡足山在明清时期作为圣山兴起的过程,是区域社会中各民族对鸡足山景观的共同塑造、朝山盛节共庆、生产生活物资互通的过程,同时也是鸡足山被各民族接纳认可并被构建为多民族共享的... 大理宾川鸡足山是一座跨民族、跨地域、跨宗教的圣山。鸡足山在明清时期作为圣山兴起的过程,是区域社会中各民族对鸡足山景观的共同塑造、朝山盛节共庆、生产生活物资互通的过程,同时也是鸡足山被各民族接纳认可并被构建为多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的过程。一部鸡足山圣地的兴起史,于区域社会而言就是一段多民族共塑圣山的交往交流交融史。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过程中,鸡足山逐渐成为各民族共筑共享的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鸡足山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符号
下载PDF
节日表达与文化共生:节日促进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汤夺先 王雯雯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9-47,共9页
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在经济发展上互为补充、文化上相互吸纳、生活上互相尊重,其节日文化中烙刻着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基因,成为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和媒介。就节日符号而言,可划分为中华民族共有传统节日、少数... 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在经济发展上互为补充、文化上相互吸纳、生活上互相尊重,其节日文化中烙刻着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基因,成为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和媒介。就节日符号而言,可划分为中华民族共有传统节日、少数民族特色传统节日和新型节日。就节日促进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交往交流交融的媒介价值与实践逻辑而言,在日常生活实践、社会互动和文化认同中表明节日可以促进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并以节日为媒介构建出经济空间、互动空间和仪式空间来展现其实践逻辑,维系了地方认同和民族内聚力,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视挖掘节日的共有共享媒介价值,促进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各民族群众的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杂居地区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节日表达 文化共生
下载PDF
满学研究视角下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
5
作者 常越男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47,共10页
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界有关北京史的学术史回顾和理论探讨,集中在文化史、城市史、区域史、社会史的范畴。与之相比,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则较少被纳入学术史讨论的范... 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界有关北京史的学术史回顾和理论探讨,集中在文化史、城市史、区域史、社会史的范畴。与之相比,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则较少被纳入学术史讨论的范畴。在传统区域史研究视角下,其主要以通论性研究为主,涉及北京民族融合的历史、民族文化、民俗、饮食、医学等方面。满学作为专门之学,探讨了清代八旗制度与北京、满语文与北京话、北京地区多语种文献、清代京师文化与当代京味文化等问题,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新时代的满学研究应更好地关注首都,关注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从首都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挖掘丰富的多民族融合因素。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论坛(2023)聚焦“推动满学研究高质量发展繁荣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主题,展现了满学领域对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最新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学 各民族交往交流 民族融合 北京史
下载PDF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丧葬仪式、特点及影响
6
作者 崔明德 毛俊滔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9-32,共14页
葬礼作为人生的最后一项礼仪,是生者举行的哀悼和纪念死者的仪式。作为一种文化习俗,北方少数民族的丧葬仪式意蕴丰富,形态多样,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变。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丧葬仪式,呈现出共有性、宗教色彩浓厚、“游牧”特征、丧... 葬礼作为人生的最后一项礼仪,是生者举行的哀悼和纪念死者的仪式。作为一种文化习俗,北方少数民族的丧葬仪式意蕴丰富,形态多样,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变。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丧葬仪式,呈现出共有性、宗教色彩浓厚、“游牧”特征、丧葬形式多样性等四个特点。北方民族丧葬仪式的变化,既有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的因素,又有汉族对北方少数民族影响的因素。北方少数民族丧葬仪式的鲜明特征、汉化的发展趋势,体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多元化形态,是观察历史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民族 丧葬仪式 少数民族 民族文化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北青壮年支援新疆建设述略
7
作者 闫存庭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45,共8页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北支边青壮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新疆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宣传动员、审核批准、分配安置和教育巩固等工作,先后有94421名支边青壮年和21757名家属进疆,他们不仅是新疆工农业战线上的生力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经...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北支边青壮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新疆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宣传动员、审核批准、分配安置和教育巩固等工作,先后有94421名支边青壮年和21757名家属进疆,他们不仅是新疆工农业战线上的生力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科学技术,增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这不仅为新时期做好对口援疆工作提供重要的借鉴,而且为现实维度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可感知的示范价值和鲜活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青壮年 支边 新疆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进展与未来进路——基于CNKI期刊论文(2011—2022)的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建军 胡宝红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0,共7页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运用citespace计量分析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424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关研究的期刊论文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发现学界关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的期刊论文呈现整体持续上升趋势...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运用citespace计量分析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424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关研究的期刊论文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发现学界关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的期刊论文呈现整体持续上升趋势,但科研学者和研究机构合作度低,研究规模小;热点问题主要集中为探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民族团结、亲如一家的和谐民族关系,推动构建稳定繁荣、和谐共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智慧和力量等方面。未来研究进路趋向于多学科多机构合作研究、强化“走廊型”新型场域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以及注重民族地区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关系研究等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研究进展 未来进路
下载PDF
“月也”作媒:三江侗族自治县晒江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研究系列之一 被引量:1
9
作者 罗彩娟 关琦宇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5-72,共8页
“月也”是在春节期间侗族村寨之间开展的社交习俗。从“月也”的历史与现状来看,它是一项集结盟、社交、婚姻与娱乐为一体的民俗活动,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成为晒江村侗族与苗族的共享习俗,并承载了他们的集体记忆。晒江村的实践证明,“月... “月也”是在春节期间侗族村寨之间开展的社交习俗。从“月也”的历史与现状来看,它是一项集结盟、社交、婚姻与娱乐为一体的民俗活动,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成为晒江村侗族与苗族的共享习俗,并承载了他们的集体记忆。晒江村的实践证明,“月也”是促进族际互动、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媒介。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机制可概括为:互嵌式居住格局是推动民族交往的物质基础,社交习俗是促进民族交流的纽带,文化认同是增进民族交融的心理基础。鉴于此,应该充分挖掘、发挥集体性习俗的有利因素,让其成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益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也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关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形成与铸牢实践——以浙南畲汉民族“三交”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怡妃 方明 《丽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7-27,共11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简称“三交”)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的。浙南畲汉民族“三交”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其行为所体现的以“自在”“自觉”“自为”为特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阶段非常鲜明。在清代...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简称“三交”)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的。浙南畲汉民族“三交”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其行为所体现的以“自在”“自觉”“自为”为特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阶段非常鲜明。在清代,当地畲汉民族已实现了经济、文化、精神由浅至深的交往、交流、交融;而在近现代的革命斗争中,通过党的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在畲汉人群中“自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畲汉民族在党群互动下同舟共济、深入交融,“自为”性得到显现。浙南畲汉民族“三交”所形成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经验可以为当下民族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浙南 畲汉民族 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11
作者 刘凡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6-22,共7页
民族地区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全面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逻辑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以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 民族地区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全面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逻辑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以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又可以为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而凝聚合力。因此,促进西藏及其他涉藏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既是各民族自身良性发展的本质需要,又是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需要。本文通过厘清甘南藏族自治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情状和发展态势,挖掘新时代民族关系中所呈现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典型案例,提炼可供复制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方经验,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而提供相应层面的理论支撑与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南州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现代化 经验
下载PDF
节日文化实践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云南澜沧拉祜族九皇会为例
12
作者 贾淑凤 刘劲荣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3-29,共7页
民族节日庆典和仪式操演既是民族文化展示的窗口,又是民族文化不断交融、创新和再生产的过程。九皇会最初与道教和佛教文化有关,自明末清初传入云南澜沧赛罕拉祜族地区后,逐渐与拉祜族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祈福祭祀活动和年俗... 民族节日庆典和仪式操演既是民族文化展示的窗口,又是民族文化不断交融、创新和再生产的过程。九皇会最初与道教和佛教文化有关,自明末清初传入云南澜沧赛罕拉祜族地区后,逐渐与拉祜族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祈福祭祀活动和年俗礼仪。随着时代的变迁,九皇会也从单纯的民间祈福祭祀活动演变成了大众化的民俗节日庆典,实现了民族节日文化习俗的共享与文化赓续,成为当下拉祜族、汉族、哈尼族、佤族等民族交流互动的平台。作为跨越村落和族群的多民族共享的传统节日,九皇会及其文化实践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皇会 文化实践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澜沧拉祜族
下载PDF
满族医药文化、文物体现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13
作者 金宇昕 曲墨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5期87-90,共4页
满族历史悠久,起源东北地区,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生活方式多以渔猎、游牧和农耕为主。满族的医药文化是在满族人民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形成的过程不仅促进了满族自身文化的发展,也吸收了中原汉族、蒙古族等医学文化和技法... 满族历史悠久,起源东北地区,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生活方式多以渔猎、游牧和农耕为主。满族的医药文化是在满族人民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形成的过程不仅促进了满族自身文化的发展,也吸收了中原汉族、蒙古族等医学文化和技法,充分体现出与各民族的交融汇通。该文主要以东北地区满族医药文物为研究对象,以长春中医药大学博物馆为依托,以历史文献、已发表著作和论文等资料为研究基础,梳理满族医学发展历程,探讨满族医药文化的内涵、特点,以及东北地区满族医药文物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关联。满族的医药文物,如药具、药材、医书等,都是医药历史发展过程的见证,这些文物不仅反映了满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利用,也体现了他们在医药领域的智慧和创造力,更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特征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族 文化 医药文化 医药文物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阈下巴蜀文化的特征与时代意义
14
作者 王川 胡聪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巴蜀文化是指从古至今在川、渝两地生活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地域文化,它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华文明重要文化元素表现的集合,还是最能体现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的地域文... 巴蜀文化是指从古至今在川、渝两地生活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地域文化,它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华文明重要文化元素表现的集合,还是最能体现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的地域文化之一。巴蜀地区受自然环境和移民文化的影响,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孕育并产生了以天宝、《格萨尔王传》、茶马古道等为代表的知名人物、著作及遗迹,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和物质文化遗产,还反映了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对当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旅游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路径研究——以广西凌云县浩坤村为例
15
作者 秦娟 谭满棚 《广西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3-189,共7页
民族旅游发展是驱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动力。广西凌云县浩坤村紧抓民族旅游发展契机,实现“穷山村”向“新桃源”的巨大转变,推动各民族关系朝着友好和谐的方向发展。文章通过党建引领、经济促进、文化认同、社会建设四个维度探讨... 民族旅游发展是驱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动力。广西凌云县浩坤村紧抓民族旅游发展契机,实现“穷山村”向“新桃源”的巨大转变,推动各民族关系朝着友好和谐的方向发展。文章通过党建引领、经济促进、文化认同、社会建设四个维度探讨浩坤村民族旅游发展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大意义,提出坚持党建引领旅游发展、营造浓厚民族文化氛围、加大旅游发展支持力度、推进形成文旅融合模式的“浩坤村经验”,对其他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经验
下载PDF
珞巴族与周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容呈现与路径选择——以西藏米林市南伊乡为例
16
作者 高朋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48-56,共9页
珞巴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珞巴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取得了丰硕成果。从内容呈现上来看,珞巴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主要表征为生计转型和居住空间的变迁,交流更加注... 珞巴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珞巴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取得了丰硕成果。从内容呈现上来看,珞巴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主要表征为生计转型和居住空间的变迁,交流更加注重强调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的双向互动,交融则要求强烈的心理认同和互嵌社会结构的广泛共识性。同时,在这三个层面的现实境遇中也存在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为了更好促进珞巴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要坚定不移地推动共同富裕愿景下的产业转型和精准扶贫;多渠道增强各民族文化自信与双向交流,避免歧视与偏见;激发各民族参与式发展的主体意识,消除社会资源排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珞巴族 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关系 南伊乡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的重大突破——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17
作者 张梧 顾超一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共5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视角叙述中华民族史,既摒弃了传统王朝断代史的局限性,又超越了各族族别史的片面性,实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的重大突破,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的...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视角叙述中华民族史,既摒弃了传统王朝断代史的局限性,又超越了各族族别史的片面性,实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的重大突破,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的全新范式。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视角叙述中华民族史,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优势,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独特性与优越性,破解了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若干重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 历史叙事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壮族三月三”歌圩节: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范式
18
作者 覃彩銮 《广西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3-129,共7页
“壮族三月三”歌圩节,是壮族重要传统节日,也是全区各族人民会聚交流、共同欢庆的节日。“壮族三月三”歌圩节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借鉴和吸收了汉族三月三上巳节的节期及活动形式,融入壮族的诗性思维、能歌善唱、以歌交友、依歌传情、... “壮族三月三”歌圩节,是壮族重要传统节日,也是全区各族人民会聚交流、共同欢庆的节日。“壮族三月三”歌圩节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借鉴和吸收了汉族三月三上巳节的节期及活动形式,融入壮族的诗性思维、能歌善唱、以歌交友、依歌传情、倚歌择偶的传统,使“三月三”成为融祭祖、对歌、赏歌、娱乐为一体的盛大节日。遍布壮乡的歌圩,人潮涌动,歌声飞扬,塑成了广西“歌海”的美誉,是广西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三月三 汉族上巳节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典型范式
下载PDF
辽金时期西京大同府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19
作者 秦豪冉 肖忠纯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0-65,共6页
西京大同府是辽金王朝重要的政治军事中心,同时也是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沟通交流的重要门户,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西京大同府成为周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舞台。辽金西京大同府的设置,为各民族的互动交融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西京大同府是辽金王朝重要的政治军事中心,同时也是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沟通交流的重要门户,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西京大同府成为周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舞台。辽金西京大同府的设置,为各民族的互动交融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在经济贸易方面,各民族积极参与商业活动;在文化教育方面,受到中原传统文化教育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双重影响;在社会生活习俗方面,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因此,通过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使西京大同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性文化,成为反映辽金时期民族关系的一个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京大同府 民族 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北魏王朝推广佛教音乐的作用与影响
20
作者 赵烨 詹林平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1-76,共6页
北魏王朝大力推广佛教音乐,彰显出兼容并蓄的文化理念。佛教音乐在北魏获得广泛传播,成为北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魏统治者通过营建佛寺、举办法会、派遣使节等措施,促进了佛教音乐与本土音乐的融合,丰富了民众的音乐生活。佛教... 北魏王朝大力推广佛教音乐,彰显出兼容并蓄的文化理念。佛教音乐在北魏获得广泛传播,成为北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魏统治者通过营建佛寺、举办法会、派遣使节等措施,促进了佛教音乐与本土音乐的融合,丰富了民众的音乐生活。佛教音乐的传播为民族大一统奠定了文化基础,形成于北魏时期的佛教音乐体系为后世佛乐发展奠定了艺术根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王朝 佛教音乐 民族融合 文化交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