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信仰的延伸与嬗变——榕江苗族蜡染鸟纹的设计观念与艺术风格
1
作者 吴安丽 何海南 《染整技术》 CAS 2024年第10期71-73,共3页
蜡染鸟纹作为榕江苗族图腾信仰有形表达的群体无意识原型,在历史生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典型的公共性和传承性。由于鸟纹具有恒定而准确的方向性和引导性,榕江苗族在设计蜡染纹样时,多以鸟为常规化题材,以风格化蜡染鸟纹造型为基础,对... 蜡染鸟纹作为榕江苗族图腾信仰有形表达的群体无意识原型,在历史生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典型的公共性和传承性。由于鸟纹具有恒定而准确的方向性和引导性,榕江苗族在设计蜡染纹样时,多以鸟为常规化题材,以风格化蜡染鸟纹造型为基础,对鸟的造型进行改造或结构重组,将一个有限的原型发展出多个主题及无限多的形态,以凸显特定群体的共同特征,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基于榕江苗族蜡染鸟纹设计观念,分析以图腾信仰为原型的鸟纹在群体构建过程中深层内核的稳定性,及对群体独特性与群体认同构建产生的集体无意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仰 榕江苗族 蜡染鸟纹 设计观念 艺术风格
下载PDF
从“远夷”到“中华民族”共识的演变——《旅行杂志》中的云南边疆民族认知变迁
2
作者 苍铭 牛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4,共10页
在以《旅行杂志》涉滇内容为切入点的探讨中,可以看到从“远夷”到“中华民族”共识的演变及内地对云南边疆民族认知变迁。近代中国,“华夷”观与“中华民族”说并存。民国以后,尤其抗战后“中华民族”说渐被认同,但“华夷”观仍有影响... 在以《旅行杂志》涉滇内容为切入点的探讨中,可以看到从“远夷”到“中华民族”共识的演变及内地对云南边疆民族认知变迁。近代中国,“华夷”观与“中华民族”说并存。民国以后,尤其抗战后“中华民族”说渐被认同,但“华夷”观仍有影响。新中国建立后,“劳动者”“建设者”取代“华夷”,认同基准重构。《旅行杂志》不同时期对云南民族形象呈现不同,抗战前是“远夷”,抗战时是“典范”,建国后是“劳动者”“建设者”。形象差异源于接触程度和观念转变。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缔造国家、书写历史、创造文化、培育精神,《旅行杂志》从一个微观视角反映了其凝聚融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 五个共同 《旅行杂志》 “华夷”观
下载PDF
Ethnicity:民族抑或族群? 被引量:3
3
作者 阮西湖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08年第2期32-36,共5页
为了进一步厘清"ethnicity"(ethnic group)究竟是"民族"抑或"族群"这个概念的准确含义,从族体类型及其演进、古希腊文"ethno"一词的含义及其英文演变、台湾使用"族群"概念的背景等... 为了进一步厘清"ethnicity"(ethnic group)究竟是"民族"抑或"族群"这个概念的准确含义,从族体类型及其演进、古希腊文"ethno"一词的含义及其英文演变、台湾使用"族群"概念的背景等方面进行论证,说明了"ethnicity"是"民族"而非"族群",国外民族(ethnicity)和我国民族的称谓是相吻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人研究 ethnicITY 种族概念 民族 族群 华族
下载PDF
关于人种问题的讨论
4
作者 席焕久 李文慧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04-614,共11页
我们在本文中回顾了人种概念及其发展过程,分析了当前“人种”、“民族”和“族群”概念的混乱应用的原因,提出了区别这些概念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区分建议。同时指出,虽然人种的界限在模糊,人种的差异在缩小,人种的概念在淡化,但人种... 我们在本文中回顾了人种概念及其发展过程,分析了当前“人种”、“民族”和“族群”概念的混乱应用的原因,提出了区别这些概念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区分建议。同时指出,虽然人种的界限在模糊,人种的差异在缩小,人种的概念在淡化,但人种的概念还不能废止。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这些概念。当前,人种的概念受到了质疑,但无论人种的概念是否有生物学基础,都不能成为种族主义的论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种 民族 族群 概念
下载PDF
“岁位”:凉山彝人取名中的生命力与空间观
5
作者 邱尼姑 叶宏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3年第5期131-140,156,共11页
由于受到山地环境、生产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心理认知和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影响,凉山彝人在“本名”的取名方式上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逻辑。以“生辰岁位”取名是彝族先民最早的取名方式,可以追溯到彝族创世史诗中有关“支格阿鲁”的记载。... 由于受到山地环境、生产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心理认知和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影响,凉山彝人在“本名”的取名方式上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逻辑。以“生辰岁位”取名是彝族先民最早的取名方式,可以追溯到彝族创世史诗中有关“支格阿鲁”的记载。婴儿的“生辰岁位”由出生时“生辰命宫方位”中的“年岁位”决定。以“生辰岁位”取名不仅是最重要、最常用的取名方式,更是凉山彝人理解空间方位、阐释个体生命力乃至山地族群宇宙观的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岁位” 生命力 空间观 凉山彝人 姓名 山地文化
下载PDF
略论“族群”概念的西方文化背景 被引量:19
6
作者 蒋立松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3-28,共6页
本文以美国为例 ,分析了英文语境中“ethnicgroup”这一概念的社会历史背景。本文提出 :该概念的广泛采用与美国 60年代的民权运动的兴起有极大的关系 ;这一概念所包含的意义既与美国国内的民族政策相适应 ,也反映了 60年代以来美国社... 本文以美国为例 ,分析了英文语境中“ethnicgroup”这一概念的社会历史背景。本文提出 :该概念的广泛采用与美国 60年代的民权运动的兴起有极大的关系 ;这一概念所包含的意义既与美国国内的民族政策相适应 ,也反映了 6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思想的变化 ;这一概念在中国的应用 (或称中国化的过程 )应当认真地与中国民族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 概念 西方文化
下载PDF
论族群不能取代民族 被引量:12
7
作者 田敏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5-29,共5页
针对近年来学术界部分学者提出的以"族群"取代"民族"的学术主张,本文着重从中文情景中对"族群"、"民族"含义的理解切入,以另一种思维模式,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族群"与"民族"... 针对近年来学术界部分学者提出的以"族群"取代"民族"的学术主张,本文着重从中文情景中对"族群"、"民族"含义的理解切入,以另一种思维模式,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族群"与"民族"的关系,认为族群不能等同于民族,不能与民族互换,更谈不上取代民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 民族 概念 取代
下载PDF
少数族群文学研究:观念与方法的反思 被引量:4
8
作者 闫炜炜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0-66,176,共8页
少数族群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近几十年来备受瞩目。鉴于当下对于少数族群文学的不同切入点的研究,进行思想观念和理论方法的反思,使成果得以突出,使偏颇得以显明并矫正,其目的不仅在于为少数族群文学研究开辟新的研究空间和注入... 少数族群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近几十年来备受瞩目。鉴于当下对于少数族群文学的不同切入点的研究,进行思想观念和理论方法的反思,使成果得以突出,使偏颇得以显明并矫正,其目的不仅在于为少数族群文学研究开辟新的研究空间和注入新的活力,而且有助于各族群文学发展的和谐化及互补互查互助。并由此引发出少数族群文学发展及研究的未来走向和价值重建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族群文学 观念 方法 反思
下载PDF
论族群的原生性文化 被引量:20
9
作者 傅安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18,共6页
在世界范围内,先有族群的原生性文化,然后有地区的国家的甚至全世界的共享文化。族群的原生性文化孕育着世界的共享文化。族群的原生性文化是指族群最初创造的文化事项经过了漫长历史演进仍然能够保持其本质特征和基本状态的文化现象。... 在世界范围内,先有族群的原生性文化,然后有地区的国家的甚至全世界的共享文化。族群的原生性文化孕育着世界的共享文化。族群的原生性文化是指族群最初创造的文化事项经过了漫长历史演进仍然能够保持其本质特征和基本状态的文化现象。它具备原创时的本真意义,保留着诞生时的基本状态,在历史长河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自成体系而独立,又被世界所接纳。"本真"是族群的原生性文化的显著特征。对它进行研究,有利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地方性知识。"族群的原生性文化"的理论构建是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时代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 原生性文化
下载PDF
人类学的族群研究:概念与实质探讨 被引量:2
10
作者 满珂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4期86-92,共7页
族群的实质是人们对他人认识、分类的结果。人类学的族群研究主要有三个范式,即原生主义、工具主义和建构主义。导致种族或族群关系产生的原因往往在族群之外,正是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人们以族群为边界展开各种竞争;在一个存在社会... 族群的实质是人们对他人认识、分类的结果。人类学的族群研究主要有三个范式,即原生主义、工具主义和建构主义。导致种族或族群关系产生的原因往往在族群之外,正是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人们以族群为边界展开各种竞争;在一个存在社会差异的多族群社会中,即便资源、权力和机会并未有意依照族群界限进行分配,任何不公事件如果发生在两个民族成员之间都可能引起有关族群的联想,引发族群矛盾和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族群 概念 实质
下载PDF
彝族妇女婚育观念变迁研究——基于对云南姚安县大河口乡涟水村的调查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丽虹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1-87,共7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全方位的社会变迁,婚育观念随着社会变迁而变迁。以云南姚安县大河口乡涟水村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发现彝族妇女传统婚育观念正在经历从族内婚到族外婚、从早婚到适时结婚、从"多子多福"到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全方位的社会变迁,婚育观念随着社会变迁而变迁。以云南姚安县大河口乡涟水村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发现彝族妇女传统婚育观念正在经历从族内婚到族外婚、从早婚到适时结婚、从"多子多福"到适量生育、从重男轻女到男女平等的变迁。彝族地区经济发展是彝族妇女婚育观念变迁的基础;教育发展是婚育观念变迁的重要保障;社会性别平等政策的逐步推进是婚育观念变迁的助推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 妇女 婚育观念 变迁
下载PDF
族群概念界定评析及其类型化认知初探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纪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21,共7页
族群概念的争议主要源自于原生主义和建构主义这两种族群理论的分歧,即它是共同文化和历史记忆等客观因素框定的现实存在,还是基于政治、社会因素作用下的主观建构。族群概念界定的特殊性不仅消解了两种理论都试图建立普适的族群概念之... 族群概念的争议主要源自于原生主义和建构主义这两种族群理论的分歧,即它是共同文化和历史记忆等客观因素框定的现实存在,还是基于政治、社会因素作用下的主观建构。族群概念界定的特殊性不仅消解了两种理论都试图建立普适的族群概念之困境,而且为族群概念的类型化认知提供了可能。这种所谓的特殊性的研究视角拓展了族群概念的适用范围,也提高了概念自身及其运用的实践性。支配型、包围型、竞争型、选择型族际关系等是把族际关系作为一种界定标准,以不同类型的族际关系对族群概念进行类型化认知的有益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 概念 类型化
下载PDF
城市回族女性婚姻观念和行为调查——一项关于西安、兰州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温文芳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1期48-52,共5页
在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城市回族女性作为伊斯兰教信仰的重要群体,她们受到主流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在这种双重因素的制约下,她们的观念和行为也表现出传统而现代的特点。
关键词 城市 回族 女性 婚姻观念 婚姻行为
下载PDF
中文语境里“民族”与“族群”混淆原因解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典恩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0-54,共5页
中文语境里的“民族”与“族群”存在概念混淆,应用错乱现象。造成这种状况原因有三:其一,它们在由外文翻译成中文时,因译者阅历的不同和理解程度的差异而导致译文混乱或内涵失真;其二,它们的意涵随着情境的变化而不断流变和泛化,使人... 中文语境里的“民族”与“族群”存在概念混淆,应用错乱现象。造成这种状况原因有三:其一,它们在由外文翻译成中文时,因译者阅历的不同和理解程度的差异而导致译文混乱或内涵失真;其二,它们的意涵随着情境的变化而不断流变和泛化,使人无所适从;其三,它们在指称文化性和政治性相统一的中国少数民族时,令人难以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族群 概念混淆
下载PDF
族别识异民族的认同心理机制:来自普米人的证据 被引量:1
15
作者 尹可丽 张积家 熊永翔 《教育文化论坛》 2022年第4期71-80,共10页
“族别识异”是指同一民族在族称上被界定为两个甚至多个民族。在20世纪50年代,民族识别使“西番”成为“普米”“藏族”“纳西族”三个不同民族。通过考察云南宁蒗、四川木里的多个普米族群村落,观察普米族人的微信群,从普米族人的民... “族别识异”是指同一民族在族称上被界定为两个甚至多个民族。在20世纪50年代,民族识别使“西番”成为“普米”“藏族”“纳西族”三个不同民族。通过考察云南宁蒗、四川木里的多个普米族群村落,观察普米族人的微信群,从普米族人的民族认同、与周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角度考察“族别识异”对普米人民族认同的影响,发现“族别识异”导致同一族源不同称谓的普米人的民族认同趋向于复杂化与动态变化,个体对自身民族身份采取了心理区隔化或心理重塑的调适策略以达到认知平衡。普米人对周边民族的认同以及周边民族对普米人的认同,揭示了族别识异民族的认同心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别识异 民族认同 民族内隐观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两汉魏晋时期的西南族群地理观念及其格局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俊 武友德 +2 位作者 潘玉君 骆华松 肖翔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5-124,共10页
文章以《华阳国志》《史记》《汉书》《后汉书》为基本史料,旁补及其他两汉魏晋史志,论述了两汉魏晋西南族群地理观的族群意向、文化意向、环境意向三个基本问题。以《华阳国志》政区为空间解析单位,基于如上三个方面的论述,结论将两汉... 文章以《华阳国志》《史记》《汉书》《后汉书》为基本史料,旁补及其他两汉魏晋史志,论述了两汉魏晋西南族群地理观的族群意向、文化意向、环境意向三个基本问题。以《华阳国志》政区为空间解析单位,基于如上三个方面的论述,结论将两汉魏晋西南的族群地理观念格局划分为多文学多稻田区、少文学少稻田区、无文学无稻田区、俗妖巫或环境恶劣或有"怪物"区(不含史料不详或缺载郡)四种类型。文章同时发现:两汉魏晋西南"汉""夷"的划分与族群原本的身份世系没有刚性的关联,但与族群间的政治、文化关系有关,也与地缘有一定关系;族群地理观念格局与族群客观分布格局具有相当的重合性,二者均反映了族群演进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地理观 文化意向 环境意向 族群意向 西南地区 两汉魏晋
下载PDF
历史时期“西南”区域观及其范围演变 被引量:16
17
作者 张轲风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5期37-45,共9页
"西南"空间范围演变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西汉时期,已奠定了以西南夷分布区域为基础的"西南"范围,即以川、滇、黔为"西南"核心区域。而至少从明代开始,广西逐渐体现出稳定的"西南&qu... "西南"空间范围演变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西汉时期,已奠定了以西南夷分布区域为基础的"西南"范围,即以川、滇、黔为"西南"核心区域。而至少从明代开始,广西逐渐体现出稳定的"西南"省份地位。近代以来,则以湘、粤二省同属"西南"的意见逐渐增多,湖北也间有体现。至民国初年,受到地域政治因素的直接影响,则形成了西南六省说(川滇黔桂粤湘)这一影响颇大的主导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 区域观 空间范围 西南夷 西南六省
下载PDF
试论法律法规中对民族地区相关概念的误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田烨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4-137,共4页
目前,在国家的一些立法机关和相关行政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出台的法规或政策文件中对民族地区相关概念的使用非常不规范,例如"少数民族省"、"民族县"、"民族区"等不符合国家宪法规定的行政区划建制。本文对... 目前,在国家的一些立法机关和相关行政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出台的法规或政策文件中对民族地区相关概念的使用非常不规范,例如"少数民族省"、"民族县"、"民族区"等不符合国家宪法规定的行政区划建制。本文对民族地区相关概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规范使用民族地区相关概念的有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法律法规 概念
下载PDF
论“主体民族”观念的现代转换——社会不和谐因素消除途径初探兼与陈克进、李亦园商榷
19
作者 李林杰 李劲松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6-34,共9页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消除不和谐因素的出发点、立足点与重要途径之一。而“主体民族”的提法仅从非哲学意义上把主体理解为居于主导地位或起主导作用的角色,未从哲学主体的角度去理解和区别国家...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消除不和谐因素的出发点、立足点与重要途径之一。而“主体民族”的提法仅从非哲学意义上把主体理解为居于主导地位或起主导作用的角色,未从哲学主体的角度去理解和区别国家或地区“主体民族”的合适提法,混淆了各民族的政治地位和社会作用的概念,易造成误解与纷争。田野调查表明,“主体民族”观不能表达强势民族对弱势民族的平等态度,属于轻视他们的语言文字和行为,加剧了弱势民族干群的自卑情绪、“等靠要”观念与民族隔阂。民族地区的现代化,首要的是人的观念和行为的现代化。本文提出了转变“主体民族”观念的建议及其现实需求、事实依据与理论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主体民族观念 民族关系建设 和谐社会
下载PDF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民族地区经济法制建设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田烨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25-28,57,共5页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沿海城市、内地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面临着人与自然如何协调发展、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科学战略,必将对我国民族地区经济法制建...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沿海城市、内地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面临着人与自然如何协调发展、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科学战略,必将对我国民族地区经济法制建设起到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民族地区 法制建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