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方民族传统文化与草原生态关系的调查与思考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景明 《大连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95-100,共6页
通过对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呼伦贝尔市、通辽市部分民族的调查,在经济类型、居民收入、政策法律、婚姻家庭、饮食文化、居住形式、宗教信仰、科技教育等方面,现代北方民族的传统文化与草原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互动的本质关系。现今由于草原... 通过对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呼伦贝尔市、通辽市部分民族的调查,在经济类型、居民收入、政策法律、婚姻家庭、饮食文化、居住形式、宗教信仰、科技教育等方面,现代北方民族的传统文化与草原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互动的本质关系。现今由于草原生态环境逐渐退化,导致了北方民族传统文化的弱化。将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的链条继续保持下去,有利于促进北方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和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民族 传统文化 草原生态 调查与思考
下载PDF
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建设
2
作者 林丹 崔银河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6年第4期294-298,303,共6页
全面认识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是建设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北方草原走廊民族精神体系包括本族认同价值观念、民族伦理道德观、民族创新基本价值观、和谐共生民族理念、践行开放民族精神五个维度。认为... 全面认识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是建设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北方草原走廊民族精神体系包括本族认同价值观念、民族伦理道德观、民族创新基本价值观、和谐共生民族理念、践行开放民族精神五个维度。认为建设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需要挖掘和阐发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精华及其当代价值观念。立足时代与实践,提出建设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根本路径是强"魂"健"体",主导路径是建设国民教育网络体系,实践路径是建设文化产业带动体系,集中路径是现代交流传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草原走廊民族 优秀文化 传承体系
下载PDF
全球史视域下唐代“长安-天山廊道”的形成
3
作者 黄达远 孔令昊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61,183,共12页
通过对“关中-七河”沿线跨区域交流的讨论,探讨唐代“长安-天山廊道”形成与贯通原因,从全球史的视角出发,超越了近代早期“欧洲中心观”下的民族国家史学范式以及“农耕-游牧”对立的二元观。研究指出,认识唐朝与中亚的关系,要从“中... 通过对“关中-七河”沿线跨区域交流的讨论,探讨唐代“长安-天山廊道”形成与贯通原因,从全球史的视角出发,超越了近代早期“欧洲中心观”下的民族国家史学范式以及“农耕-游牧”对立的二元观。研究指出,认识唐朝与中亚的关系,要从“中原-游牧-绿洲(粟特)”地缘关系中发掘城镇带的形成机制及其对走廊的支撑作用,由此重新认识和丰富“中国与周边”作为区域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长安-天山廊道” 跨区域交流 新北道 “外族盛衰之连环性”
下载PDF
草原丝绸之路形成的区位优势及其在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贡献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景明 肖瑞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3年第5期60-75,M0005,共17页
草原丝绸之路地处北纬40至50度之间的狭长自然地带,由高山草原和荒漠草原组成,呈现出草原生态环境,便于东西方向的交通,向西通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向南通往中国的内地,向北连接西伯利亚和贝加尔地区,形成东西向和南北向的网状线路,与其... 草原丝绸之路地处北纬40至50度之间的狭长自然地带,由高山草原和荒漠草原组成,呈现出草原生态环境,便于东西方向的交通,向西通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向南通往中国的内地,向北连接西伯利亚和贝加尔地区,形成东西向和南北向的网状线路,与其他丝路和廊道相比具有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传统背景的区位优势。随着北方民族的西迁和南移,促进东西方和南北方人群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带动了政治相融、商贸往来、民族交融、文化交流,彰显出草原丝绸之路在沟通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丝绸之路 区位优势 北方民族的贡献 交往交流交融 文化传承
原文传递
钩沉舞史 悟化究竟——书写蒙古族舞蹈史的思路与方法
5
作者 王景志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2017年第2期84-89,共6页
在中国内蒙古高原有史以来便有一个自成体系的游牧型舞蹈文化圈,通过对其探究阐释,可以揭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在多种社会因素促成下的生存之谜。本文志于蒙古族舞蹈的研究,以求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探索向度、草原艺术的研究深度,揭... 在中国内蒙古高原有史以来便有一个自成体系的游牧型舞蹈文化圈,通过对其探究阐释,可以揭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在多种社会因素促成下的生存之谜。本文志于蒙古族舞蹈的研究,以求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探索向度、草原艺术的研究深度,揭示蒙古民族舞蹈这种集北方游牧民族舞蹈之大成的艺术形态、文化特质以及美学范式,从而弥补蒙古族舞蹈"有舞无史"的缺憾;并采用多维、多向、多度的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力求从结构框架到内容阐释都有一些新的拓展思路和在方法上的突破。本文认为,书写舞史的前提是有史可依、有理可据;"若无多年渐悟之功,便无瞬间顿悟之效",而从"渐悟"到"顿悟"的转变则需通过实践感悟、田野调查、文物实证、探颐索微等不可或缺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舞蹈史 北方游牧民族 草原文化艺术 顿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