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9AISNP:东亚北方三个族群遗传来源推断 被引量:3
1
作者 郭晓媛 孙昌春 +3 位作者 薛思瑶 赵慧 江丽 李彩霞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80-889,I0002-I0009,共18页
样本的族群来源推断在法医调查中可发挥重要作用,一个理想的推断体系是用一组较少的遗传标记实现较高的族群推断准确性。本研究调研搜集了区分东亚北方三个族群北方汉族、日本人和韩国人的428个祖先信息SNP(ancestry informative SNP,AI... 样本的族群来源推断在法医调查中可发挥重要作用,一个理想的推断体系是用一组较少的遗传标记实现较高的族群推断准确性。本研究调研搜集了区分东亚北方三个族群北方汉族、日本人和韩国人的428个祖先信息SNP(ancestry informative SNP,AISNP),获取了其在三个族群307份样本中的分型,通过位点Fst值及等位基因频率聚类等信息进一步精简位点,最终得到了一组49AISNP组合。基于307份样本利用留一法对49AISNP进行推断准确性验证,结果表明其在北方汉族、日本和韩国族群中的推断准确性均高于99%。49AISNP组合将有助于东亚地区亚族群的进一步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遗传学 祖先信息SNP 族群推断 FST 东亚北方族群
下载PDF
论东汉王朝对北匈奴的政策 被引量:4
2
作者 马勇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6期93-96,共4页
The study of the policies of the East Han Dynasty towards North Xiongnu has laid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military expeditions and their positive or negative effects. 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se policies included no... The study of the policies of the East Han Dynasty towards North Xiongnu has laid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military expeditions and their positive or negative effects. 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se policies included not only military expeditions but also ambassadors, negotiation and the use of South Xiongnu to control North Xiongnu. The author also holds that we should have an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policies for the military expeditions of North Xiongnu during the period of Emperor Zhang and Emperor 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北匈奴 历史 光武帝 单于
下载PDF
清代“大一统”思想与东北边疆地区行政管理体制创制 被引量:2
3
作者 孟繁勇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19,共10页
清朝统治者突破了以往历代王朝"华夷之辨"的思想局限,倡导并积极实践"大一统"思想。这一思想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即清入关前皇太极提出"满蒙汉一体"的新的民族观,是其开端;顺康时期基本形成,圣祖废长城... 清朝统治者突破了以往历代王朝"华夷之辨"的思想局限,倡导并积极实践"大一统"思想。这一思想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即清入关前皇太极提出"满蒙汉一体"的新的民族观,是其开端;顺康时期基本形成,圣祖废长城而不用;雍乾时期趋于成熟与完善,世宗提出"中外一家"理念,高宗最终实现国家"大一统";晚清时期又有新发展,筹划在边疆地区"设行省、改郡县",实现边疆与内地管理体制的一体化,以抵御列强侵略。随着"大一统"思想的不断发展,清廷对东北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也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在清入关前至清初实行八旗制,清代前中期实行以八旗驻防制为主体、多种体制并存的管理体制,晚清时期则普遍设立州县,最终建立行省体制。东北地区行政管理体制的变迁是清朝践行不断发展的"大一统"思想的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一统 华夷之辨 东北边疆 管理体制 变迁
下载PDF
近代朝鲜垦民移居东北与水田开发
4
作者 宋健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19-24,共6页
清末民初,大批朝鲜垦民陆续移居中国东北地区。本文依据相关史料,阐述了朝鲜移民迁入东北的历史背景、阶段过程、迁入方式、垦居区域等情况,并对朝鲜移民对开拓东北边疆、特别是水田开发的开创性劳动和历史贡献做出积极评价。
关键词 朝鲜移民 越境垦居 东北水田开发 中国朝鲜族
下载PDF
文明与互鉴:“糯稻文化圈”及其变迁管窥 被引量:4
5
作者 杨筑慧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0-72,共13页
东亚和东南亚曾是历史上广泛种植糯稻的区域,糯米也一度成为这些地区部分族群的主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糯稻文化圈"。本文以文化圈和文化传播为视角,对"糯稻文化圈"的形成和变迁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了梳... 东亚和东南亚曾是历史上广泛种植糯稻的区域,糯米也一度成为这些地区部分族群的主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糯稻文化圈"。本文以文化圈和文化传播为视角,对"糯稻文化圈"的形成和变迁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了梳理,认为,7000余年前,起源于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栽培稻极有可能以糯稻为主,之后,随着百越族群和苗蛮族群的不断迁徙,糯稻也逐渐传播到东南亚、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等地区,渐成为当地一些居民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在此过程中也促进了其稻作文化的生成与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族亦因糯的种植和食用共享着相同或相类的文化事象和价值理念。大约从15世纪后,因人口流动及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等原因,糯稻种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不断萎缩,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亦不断消隐。作为一种农作物,糯稻种植兼具生物性和社会文化性双重意涵,而"糯稻文化圈"在东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日益式微,更让我们体悟到文明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对"糯稻栽培圈"的再研究,不仅能够拓展"文化圈"理论范式的研究空间,深化认识不同国家和民族历史时期的交往交流与交融,而且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如何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亦能提供实证性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稻文化圈 南方民族 东亚 东南亚 文明互鉴
原文传递
人种的客观存在 被引量:4
6
作者 宇克莉 李咏兰 +1 位作者 张兴华 郑连斌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25-833,共9页
目前,学术界对人种概念存在否定和认同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对人种不同看法的产生,与对人种的定义理解不同有关.否定人种的学者,是把不同人种看成生物学上的不同物种.人种问题是学术问题,是可以讨论的.人种这个名词在社会生活中仍在被广... 目前,学术界对人种概念存在否定和认同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对人种不同看法的产生,与对人种的定义理解不同有关.否定人种的学者,是把不同人种看成生物学上的不同物种.人种问题是学术问题,是可以讨论的.人种这个名词在社会生活中仍在被广泛使用.人种问题与种族主义问题不能混淆在一起.地球上所有现代人都是同一物种.人种是具有共同遗传体质特征的人类群体.人种概念并不是生物学上的物种概念,而是地理种的概念.在现代人诞生后,分散、迁徙到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地区的环境对各个人群迁徙支系的遗传变异进行选择,逐渐形成了现代人的不同地理种,也就是我们说的人种.划分人种并非只依靠一个性状,而是对多个性状进行综合考虑.学术界采用宏观的形态学指标,如肤色、发色、眼色、鼻型、唇、头型、面型、肤纹、耵聍以及血型等指标对人种进行描述和分类.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拷贝数量多态性有助于不同人种的形成.本研究通过对蒙古族、北方汉族、傣族的头面部形态学指标以及身高的测量和观察,证实北亚类型族群、东亚类型族群、南亚类型族群的头面部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研究发现,北亚类型族群身材较高、头较宽、鼻较窄、唇较薄,南亚类型族群身材较矮、鼻较宽、唇较厚,东亚类型族群头面部特征介于北亚类型族群和南亚类型族群之间.否定人种的学者,实际否定人种是不同的物种,无法否定现代人的地理种的存在,无法否定不同地理种之间明显的形态学差异.由于人种之间的差别是地理种差别,所以各个人种基因组差异自然很小.不同人种间的DNA序列99.9%相同,然而,正是这0.1%左右的DNA序列差异,导致人种的划分.目前,尽管人种之间融合速度加快.不同人种之间性状差异还是很明显的.人种的主要特征并没有消失.人种之间的差异还会长期存在.人种概念已经过时的说法是不符合客观现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 遗传性状 北亚类型 东亚类型 南亚类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