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乌江源区阳长流域化学侵蚀作用的碳汇效应 被引量:10
1
作者 焦树林 罗福家 +6 位作者 梁虹 孙婷 丁蓉 王茂强 田青英 胡松 代正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4-47,54,共5页
河流溶解无机碳(DIC)的输出反映了流域化学侵蚀消耗大气CO2的碳汇强度,其碳汇效应是全球大气"遗漏汇"的主要组成之一,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乌江源区喀斯特广泛发育的三岔河流域阳长水文站断面的水文与水化学过程进... 河流溶解无机碳(DIC)的输出反映了流域化学侵蚀消耗大气CO2的碳汇强度,其碳汇效应是全球大气"遗漏汇"的主要组成之一,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乌江源区喀斯特广泛发育的三岔河流域阳长水文站断面的水文与水化学过程进行1个水文年的观测,其总溶解物质(TDS)的年输出通量达到2.68×1011 g,其化学侵蚀模数为1.02×108 g/(km2.a),流域断面的DIC年输出量为1.88×109 mol,其流域DIC的输出模数达到7.12×105 mol/(km2.a)。按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对河水中DIC的贡献率为98%计算,约消耗大气二氧化碳9.56×108 mol,流域碳汇模数达到3.63×105 mol/(km2.a),其中雨季6-11月的碳汇约占92%,其碳汇强度约为非喀斯特流域的2~1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源流域 喀斯特 水文过程 化学侵蚀 河流溶解无机碳 碳汇
下载PDF
乌江流域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论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张世友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6-69,共4页
乌江流域地域广袤,民族众多,各少数民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通过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的交互影响、不断抗争和协调相处,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本地少数民族特色的生态伦理思想,在其神话传说、宗教信仰、生产劳动、禁忌习俗及... 乌江流域地域广袤,民族众多,各少数民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通过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的交互影响、不断抗争和协调相处,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本地少数民族特色的生态伦理思想,在其神话传说、宗教信仰、生产劳动、禁忌习俗及乡规民约等方面都有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流域 少数民族 保护自然 生态伦理
下载PDF
民族地区金融发展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以乌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伟 孙芳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6-118,共13页
通过综合指数法和考虑非期望产出的非径向距离函数,分别测算了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县域金融发展水平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并基于1999~2015年数据和SysGMM估计方法,研究了民族地区金融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样本... 通过综合指数法和考虑非期望产出的非径向距离函数,分别测算了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县域金融发展水平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并基于1999~2015年数据和SysGMM估计方法,研究了民族地区金融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样本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总体较低,但乌江中下游民族地区优于上游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0.6%,下游地区好于上中游地区。进一步实证研究表明,民族地区金融发展的技术进步效应促进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技术效率改进效应还没有得到体现;不同区域有所不同,上中游地区金融发展阻碍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但下游地区却相反;分时期的估计显示,金融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尽管差异不大,但对绿色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影响却是2007年前高于2007年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乌江流域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 SYS GMM方法
下载PDF
民族杂居山区农民工与农民土地意识变迁——以乌江下游小王村为个案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希辉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46-50,共5页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新出现的农民工群体带来了传统社会的巨大变迁。本文试以乌江下游小王村为田野调查点,探究农民工群体的出现对农民土地意识带来的巨大变迁。这种土地意识的变迁是工业化冲击下中国农民对传统土地制度和土地观...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新出现的农民工群体带来了传统社会的巨大变迁。本文试以乌江下游小王村为田野调查点,探究农民工群体的出现对农民土地意识带来的巨大变迁。这种土地意识的变迁是工业化冲击下中国农民对传统土地制度和土地观念的一种强烈反弹,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下游 民族杂居山区 农民工 土地意识 社会变迁
下载PDF
川南民族地区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利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2017年第2期61-65,共5页
川南民族地区作为长江流域上游的一个重要经济区,其经济发展状况一直深受国家重视,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提出更是为川南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通过剖析川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结合SWOT分析模型认清其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 川南民族地区作为长江流域上游的一个重要经济区,其经济发展状况一直深受国家重视,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提出更是为川南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通过剖析川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结合SWOT分析模型认清其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以此为进一步提高川南民族地区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效率效果提供战略建议和策略参考,从而促进发展川南民族地区经济,促进民族团结和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南民族地区 长江经济带建设 SWOT分析
下载PDF
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当代变迁——以依法治国方略为视角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兴坤 张晓梅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84-88,共5页
1950年以后,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习惯法从形式到内容等多方面发生了变迁,本文拟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突破、社会制度的变革、教育文化的发展等方面论证其变迁的原因,以期对该流域少数民族法治化的进程起到促进作用,从而增进民族团结、促进西部... 1950年以后,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习惯法从形式到内容等多方面发生了变迁,本文拟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突破、社会制度的变革、教育文化的发展等方面论证其变迁的原因,以期对该流域少数民族法治化的进程起到促进作用,从而增进民族团结、促进西部大开发,推进依法治国的方略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流域少数民族 习惯法 当代变迁
下载PDF
西南民族地区历代碑刻文献中女性形象的类型学分析——以乌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彭福荣 付鹏飞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10-15,133,共7页
包括乌江流域在内的我国西南民族地区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多是单一民族聚居和多民族杂居之地,历代各族人民通过勒石树碑方式记录了历史时期的人物和事件,其中颇涉令人瞩目的女性形象。借助地方史志文献和田野考察资料,根据类型学分... 包括乌江流域在内的我国西南民族地区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多是单一民族聚居和多民族杂居之地,历代各族人民通过勒石树碑方式记录了历史时期的人物和事件,其中颇涉令人瞩目的女性形象。借助地方史志文献和田野考察资料,根据类型学分组归类的理念和方法,包括乌江流域在内的西南民族地区历代碑刻文献中的女性或是执掌权柄的巾帼英豪,或是仁义好施的善妇,或是善事翁姑的孝妇,或是助夫成就的贤妇,或是勉力抚孤的慈母,或是坚贞不移的节妇,这种分类大致可以窥见历史时期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对女性的态度。研究这些女性形象,是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化,也对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大的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 民族地区 碑刻文献 女性 乌江流域
下载PDF
乌江流域旅游研究述评 被引量:3
8
作者 陶少华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59-62,共4页
本文从流域的视角,对近年来的乌江流域旅游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评价,以期对该区域的旅游研究和发展奠定基础。文章分别从乌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区域合作、区县旅游发展、信息化与湖泊旅游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今后研究需要重... 本文从流域的视角,对近年来的乌江流域旅游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评价,以期对该区域的旅游研究和发展奠定基础。文章分别从乌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区域合作、区县旅游发展、信息化与湖泊旅游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今后研究需要重视的几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流域 旅游 述评
下载PDF
淮上的争夺——春秋后期,吴、楚、晋在淮河流域的角逐及吴国与徐淮夷关系的论述 被引量:2
9
作者 吴恩培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06年第3期36-44,共9页
文章论述了春秋后期,淮河流域吴、楚、晋三国相互角逐局面的形成经过及其经济背景;分析了淮河流域的徐淮夷在这一历史时期与吴国的关系所呈现出的种种变化。
关键词 春秋后期 吴、楚、晋国 淮河流域 争夺 徐淮夷
下载PDF
地方性知识语境下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以珠江上游地区的民间法为视角 被引量:2
10
作者 魏建功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82-88,共7页
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珠江上游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法治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珠江上游地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应从回应民间社会的现实生活出发来审视和谐社会之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珠江上游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法治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珠江上游地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应从回应民间社会的现实生活出发来审视和谐社会之内涵,只有尊重、凝结了民间社会的智慧、意愿,充分发挥民间社会秩序和规则的功能和价值,这一目标才能达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 地方性知识 法治 珠江上游地区 民间法
下载PDF
论新农村建设中的思想政治工作问题与对策——以乌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建华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13-16,137,共4页
加强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推进该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当前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对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的... 加强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推进该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当前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对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认识不够充分;对民族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传统资源的发掘不够深入;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有力的预警制度保障等。针对这些问题,应立足于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予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流域民族地区 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问题 对策
下载PDF
论乌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成果分享的法制保障
12
作者 胡建华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9-33,共5页
加强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改革开放成果分享的法制保障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理论与现实实践意义,针对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改革开放成果分享法制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应在完善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改革发展成果分享法律保障机制的法律理念及基本原... 加强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改革开放成果分享的法制保障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理论与现实实践意义,针对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改革开放成果分享法制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应在完善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改革发展成果分享法律保障机制的法律理念及基本原则基础上,明确改革发展成果分享法律保障机制的基本框架及其核心内容,结合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重点突破改革发展成果分享急需解决的相关法律法规,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发展成果分享在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的逐步实现,以期实现该流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流域 少数民族地区 改革开放成果分享 法制保障
下载PDF
乌江流域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内涵发展定位探究
13
作者 向帮华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1-4,137,共4页
基于卡西尔的符号哲学理论,以乌江流域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现状为个案,对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公平发展现状进行由点及面的关注,指出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内涵发展定位路径应走"民特"之路。从"自上而下,方向引领;横向联动,... 基于卡西尔的符号哲学理论,以乌江流域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现状为个案,对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公平发展现状进行由点及面的关注,指出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内涵发展定位路径应走"民特"之路。从"自上而下,方向引领;横向联动,主动呼应;自动自发,内涵发展;政策支持,互相扶助"四个方面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教师内涵发展"民特"计划初纲。在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教育公平发展、西部大开发及破解城乡教育统筹难题的大背景下,该文有其特有的启示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流域 民族地区教育 中小学教师 民特
下载PDF
论清朝对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的经略及其成效
14
作者 张世友 《铜仁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70-75,112,共7页
清朝对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的经营政策和措施,突出体现的是坚持"稳定第一"的治边传统,封建国家除采取了与中国历史上各朝通行的平叛统疆、区划调整和驿道整修等常规性方略外,还采取有针对土地侵权给予及时匡正和针对骄横土司进... 清朝对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的经营政策和措施,突出体现的是坚持"稳定第一"的治边传统,封建国家除采取了与中国历史上各朝通行的平叛统疆、区划调整和驿道整修等常规性方略外,还采取有针对土地侵权给予及时匡正和针对骄横土司进行集中改流的修正性策略。中央王朝通过一系列的常规加修正的经略政策,不仅实现了边疆一统的预期效果,而且进一步深化了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的政治统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乌江流域 民族地区 经略 政治统治
下载PDF
乌江流域少数民族碑刻习惯法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徐晓光 徐斌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9年第2期90-99,共10页
清至民国时期,乌江流域是川黔少数民族聚集区,保存较多官府告示和村寨治理的乡规民约碑刻,这对研究该流域各民族习惯法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这一区域的有关打击贼盗、生态环境、商事管理、化解纠纷等碑刻习惯法规范的梳理,指出和... 清至民国时期,乌江流域是川黔少数民族聚集区,保存较多官府告示和村寨治理的乡规民约碑刻,这对研究该流域各民族习惯法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这一区域的有关打击贼盗、生态环境、商事管理、化解纠纷等碑刻习惯法规范的梳理,指出和分析了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碑刻中的法文化、"混合法"、环境法、商事习惯法文化特点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流域 少数民族 碑刻习惯法
下载PDF
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习惯法伦理精神探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邓清华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6-110,共5页
乌江流域各少数民族习惯法虽各有其民族特色,但蕴含着大体相同的伦理精神。在生命意识方面,体现出乐观豁达的生命情怀,敬畏生命、淡然生死;在族籍归属上,具有强烈的民族自我意识,以族内婚制度强化民族自我识别标志,以血缘凝聚制度增强... 乌江流域各少数民族习惯法虽各有其民族特色,但蕴含着大体相同的伦理精神。在生命意识方面,体现出乐观豁达的生命情怀,敬畏生命、淡然生死;在族籍归属上,具有强烈的民族自我意识,以族内婚制度强化民族自我识别标志,以血缘凝聚制度增强民族凝聚力;在生活意识方面,凸显出浓厚的和谐共生精神,提倡尊老爱幼以实现家庭和谐、注重互帮互助而实现社会和谐、强调天人合一而达到人与自然共生。这些伦理精神不仅是本地少数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对当下的文化建设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流域 少数民族 习惯法 伦理精神
下载PDF
明清时期乌江流域民族关系影响因素研究
17
作者 马率帅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7-131,共5页
明清时期,地处祖国西南地区的乌江流域地区呈现出复杂多元的民族关系,历代封建统治者通过在这一地区施行羁縻制度、土司制度,逐步把乌江流域纳入到统一中国行政管理系统中。在该地区建立形成的贡赋与互市等经济制度和行为、文化教育以... 明清时期,地处祖国西南地区的乌江流域地区呈现出复杂多元的民族关系,历代封建统治者通过在这一地区施行羁縻制度、土司制度,逐步把乌江流域纳入到统一中国行政管理系统中。在该地区建立形成的贡赋与互市等经济制度和行为、文化教育以及移民等因素不仅促进了当地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增进了乌江流域各族人民彼此之间以及与中原及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进一步密切了不同地区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也对增强乌江流域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和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意识发挥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流域 民族关系 土司制度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论清代移民对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开发之功
18
作者 罗进 魏登云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21-27,共7页
清代,由于内地人口急剧增加,人多地少矛盾日益凸显,而地处西南边区的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则因地广人稀且自然资源丰富的原因,对内地民众产生了巨大吸引力。为了谋求更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大量内地民众纷纷远离故土,迁居于乌江流域民族地区... 清代,由于内地人口急剧增加,人多地少矛盾日益凸显,而地处西南边区的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则因地广人稀且自然资源丰富的原因,对内地民众产生了巨大吸引力。为了谋求更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大量内地民众纷纷远离故土,迁居于乌江流域民族地区,他们不仅带来了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而且还带来了内地先进的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和新的农作物品种,在清中央政府诸多惠政的刺激下,借助其辛勤劳动,为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开发建立了大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移民 乌江流域民族地区 开发之功
下载PDF
长江上游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实施现状及问题研究——以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为例 被引量:15
19
作者 陈祥碧 唐剑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7-152,共6页
旅游扶贫已成为长江上游广大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路径,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旅游扶贫战略的实施及发展对于深入研究长江上游少数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问题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重庆石柱旅游业面临着产业... 旅游扶贫已成为长江上游广大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路径,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旅游扶贫战略的实施及发展对于深入研究长江上游少数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问题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重庆石柱旅游业面临着产业布局不合理、保护与开发冲突较多、产业竞争能力不强、从业人员业务水平不高等诸多困难,必须立足于"四位一体"的发展战略,通过创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形式、实现旅游业与农牧业的扶贫关联效应、提高贫困人口参与能力、扩展帮扶渠道等途径全面增强长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民族地区 旅游扶贫 实效 问题
原文传递
乌江源区白泥河流域化学风化过程及其碳汇效应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焦树林 梁虹 丁蓉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8期89-93,共5页
为了研究喀斯特地区源头流域化学侵蚀输出河流溶解无机碳(DIC)而消耗大气CO2的碳汇效应,自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对乌江源地区喀斯特广泛发育的三岔河流域源头白泥河的向阳水文站断面的水文与水化学过程进行了一个水文年的观测。分析了... 为了研究喀斯特地区源头流域化学侵蚀输出河流溶解无机碳(DIC)而消耗大气CO2的碳汇效应,自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对乌江源地区喀斯特广泛发育的三岔河流域源头白泥河的向阳水文站断面的水文与水化学过程进行了一个水文年的观测。分析了该断面的总溶解固体物(TDS)及其碳汇通量和强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白泥河向阳断面的TDS的年输出通量和侵蚀强度分别约为6.37×1010g和7.495×107g·km-2·a-1,化学侵蚀的同时,断面DIC的年输出通量和侵蚀强度分别达到5.483×108mol和6.45×105mo·lkm-2·a-1。按照98%的化学侵蚀来源于流域碳酸盐岩溶蚀作用估算,该流域化学侵蚀过程消耗大气CO2约2.819×108mol,其碳汇强度约为3.32×105mol·km-2·a-1,其中95%的化学侵蚀和碳汇发生在高温多雨的6—11月。受到强烈的岩溶作用影响,白泥河流域化学风化及其碳汇强度与流域地貌、气候条件和水文过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源白泥河流域 岩溶水文过程 化学侵蚀 流域碳汇通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