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方性视角下畲族村落声景的“村民-游客”感知
1
作者 柳锐 张云 都铭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3-128,共6页
声景在地方性塑造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吸引力的关键因素。在发展旅游过程中,村民和游客成为地方性声景的主要感知者。以浙江丽水景宁县大均村、金坵村、东弄村3个畲族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识别出18种地方性声源,并分析... 声景在地方性塑造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吸引力的关键因素。在发展旅游过程中,村民和游客成为地方性声景的主要感知者。以浙江丽水景宁县大均村、金坵村、东弄村3个畲族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识别出18种地方性声源,并分析村民和游客对声源与声景的感知。结果表明,自然声作为地方性声源在村民与游客的感知中均占主导地位,由村落依山傍水的生态环境所决定。与畲族文化相关的地方性声源虽被村民强烈感知,但游客感知较弱,是村民和游客感知差异的主要表现,且此类声源感知与声景感知的相关性最强。基于“村民-游客”的声景感知异同,针对地方性自然声中的流水鸟鸣声和人工声中的畲族民歌、畲语、惠明茶采制声构建声景优化策略。最终提出依托旅游的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发展应在规划层面结合地方性声源组织游线,强调自然声中的流水鸟鸣声和人工声中的畲族民歌、畲语、惠明茶采制声,增强村民和游客对畲族特色声景的感知。在设计层面应优先保护与劳作民俗相关的地方性声源,使之与活动场所紧密结合,凸显地方性声景的文化内涵,增强村民的自主保护意识和游客的地方感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声景 “村民-游客”感知 畲族村落 地方性 景宁
下载PDF
南方民族语言处所介词的语序类型及相关来源
2
作者 张成 吴梦玲 龙燕林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6-84,共9页
文章探讨南方民族语言处所介词的语法结构和语序类型。文章认为南方民族语言处所介词可分为起点介词、终点介词、经过点介词、所在介词和方向介词5类。从语序来看,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处所介词有前置型与后置型2种语序,分别为“V-PP”和“P... 文章探讨南方民族语言处所介词的语法结构和语序类型。文章认为南方民族语言处所介词可分为起点介词、终点介词、经过点介词、所在介词和方向介词5类。从语序来看,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处所介词有前置型与后置型2种语序,分别为“V-PP”和“PP-V”。南方民族语言处所介词从实义动词语法化而来,具有单向性、渐变性特征,通过去语义化、范畴化、隐喻等方式得以体现。终点介词“到”来源于动词“到”,在语法化过程中经历两个阶段,即“动词>处所介词”。所在介词“在”来源于动词“在”,经历4个阶段,其语法化路径为“‘居住’义动词>‘存在/领有’义动词>处所介词>持续体标记”;有些语言的语法化路径为“‘存在’义动词>处所介词”,“居住”义动词已消失。语法功能逐渐增强,语义具有多功能性。部分语言的语法化程度相对较低,但趋势相同。该现象是语言的区域类型共性,具有较高的平衡性,是语言语法扩散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民族语言 处所介词 语序类型 语法化
下载PDF
身份认同对民族旅游演艺地方性感知和地方认同的影响:居民与游客的主客身份调节实证
3
作者 刘小同 杨汀 文彤 《旅游论坛》 2024年第5期27-39,共13页
民族旅游演艺的地方性感知和地方认同构建具有主体性,身份认同是表征主体性的基本维度,不同个体的身份认同是否会影响其对民族旅游演艺的地方性感知及对民族旅游地的地方认同、其影响效果在不同身份群体中是否存在差异,目前尚无定论。... 民族旅游演艺的地方性感知和地方认同构建具有主体性,身份认同是表征主体性的基本维度,不同个体的身份认同是否会影响其对民族旅游演艺的地方性感知及对民族旅游地的地方认同、其影响效果在不同身份群体中是否存在差异,目前尚无定论。研究以恩施女儿城为案例地,基于对居民与游客的369份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方法,探索身份认同与旅游演艺地方性感知和地方认同的关系及其在主客身份上的差异。研究发现:身份认同对民族旅游演艺地方性感知及地方认同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民族旅游演艺地方性感知在身份认同与地方认同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主客身份对三者关系具有显著调节效应,即相比外地游客,本地居民的身份认同对旅游演艺地方性感知及地方认同的影响更显著,民族旅游演艺地方性感知对地方认同的促进作用也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旅游演艺 身份认同 地方性感知 地方认同 主客身份
下载PDF
民族村落地方情感空间结构研究——以中国云南双廊为例
4
作者 杜凡 《大理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8-16,共9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民族村落原有的地方景观不断瓦解的同时,村落传统空间和地方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从情感地理学的视角切入,通过田野民族志探究双廊居民地方的记忆、情感等形成的情感结构对地方空间再生产的意义,将列斐伏尔...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民族村落原有的地方景观不断瓦解的同时,村落传统空间和地方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从情感地理学的视角切入,通过田野民族志探究双廊居民地方的记忆、情感等形成的情感结构对地方空间再生产的意义,将列斐伏尔的历史-精神-社会的空间三元辩证法应用到地方情感空间结构研究之中,并用部落绘图法绘制出其情感空间图式和理想空间图式。从而对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情感空间和地方情感特质进行全面研究。民族村落情感空间结构的研究能够分析在旅游推动下双廊居民的地方情感需求,有助于寻找地方对人的意义和价值,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保护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更好地体现地方本质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村落 地方 空间生产 情感结构 双廊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政策体系探索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大健 祝文龙 常梦威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共12页
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轨迹来看,其理论与政策体系主要包含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坚持人民至上等三个方面。因为,从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演进和我党民族团结政策的百年俱进可以断定,促进民族团结是我党... 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轨迹来看,其理论与政策体系主要包含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坚持人民至上等三个方面。因为,从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演进和我党民族团结政策的百年俱进可以断定,促进民族团结是我党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最高价值尺度;从我党坚持集权与分权的辩证统一和坚决反对任何分裂国家的行径可以断定,维护国家统一是我党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基本价值底线;从党的历代领导人的初心和我党民族政策文本的根本遵循可以断定,坚持人民至上是我党民族理论与政策的终极价值依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理论与政策体系 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 人民至上
下载PDF
传统体育村落场域外来习武者地方感特征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佑印 徐珩 史书菡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9期71-80,共10页
地方感作为人在情感上与地方之间的一种深切的连结,一直是社会地理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传统体育村落场域作为外来习武者体验体育文化的“本土(local)”超现实空间(hyperreality)成为研究地方感的新载体。研究以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村... 地方感作为人在情感上与地方之间的一种深切的连结,一直是社会地理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传统体育村落场域作为外来习武者体验体育文化的“本土(local)”超现实空间(hyperreality)成为研究地方感的新载体。研究以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村为案例地,以外来习武者为研究视角,依托扎根理论对体验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样本进行分析,构建出拳馆、村落、家乡3个场域尺度的地方感结构,并从不同二元关系对3个场域外来习武者地方感特征及发生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外来习武者对拳馆场域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使其具有地方认同感,对拳馆教学资源、生活要素的依赖使其具有地方依赖感,拳馆师门情谊、宗派文化的情谊使其具有地方依恋感;(2)外来习武者对村落人文环境场域表现出人文要素的地方认同,村落文化主体依赖,生活文化的地方依恋,故对陈家沟整个村落也产生了地方感。而在自然环境场域方面,外来习武者受环境熟悉度、环境适应度、环境优美度等要素影响,呈现出本省习武者有地方感强,而外省习武者则地方感较弱,甚至没有的现象;(3)受到发展机会、生活适应、亲情感知等因素的影响,外来习武者对家乡场域的地方认同和地方依赖有所降低,而对家乡场域的地方依恋有所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体育村落 场域 地方感 习武者 太极拳
下载PDF
民族地区公费师范生的现代化及使命意识的培养
7
作者 黄慧琼 陈一铭 《民族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8-155,170,共9页
师范生公费教育是由各级政府主导,以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的水平为目的的重要政策。民族地区公费师范生是乡村教育的重要预备力量,其现代化的内在逻辑自洽于中国式现代化,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保证。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锚... 师范生公费教育是由各级政府主导,以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的水平为目的的重要政策。民族地区公费师范生是乡村教育的重要预备力量,其现代化的内在逻辑自洽于中国式现代化,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保证。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锚点在教师现代化。当前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薄弱环节在民族贫困地区的乡村教育,而乡村教师严重流失制约了民族地区乡村教育现代化发展。扎根并促进民族乡村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是时代赋予公费师范生的使命担当。具体来说,公费师范生的使命意识的时代意蕴包括促进乡村社会在地化发展的社会使命,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个人使命,促进乡村教育高质化发展的教育使命。通过调查发现,公费师范生现代化使命意识整体向好,但是部分学生存在使命意识仍显薄弱、现代化认知存有模糊、教学过程出现“离地化”等问题。以向农性为导向,制定培养目标,以在地化为核心,优化课程设置,以自觉性为目标,提高自我效能等是培养民族地区公费师范生使命意识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使命意识 公费师范生 乡村教育 民族地区 在地化
下载PDF
浅析清乾隆时期民族关系对建筑的影响——以雍和宫与景山寿皇殿的变迁为例
8
作者 刘文炯 白津歌 《创意设计源》 2023年第4期34-38,共5页
雍和宫与景山寿皇殿的改建均竣工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两座建筑群中不仅出现样式与名称相同的建筑,而且建筑分布高度相似,呈现出中轴对称的特点。据此,得出雍和宫的建立是基于景山寿皇殿的空间规制,以及两座建筑群的规划是基于清廷制... 雍和宫与景山寿皇殿的改建均竣工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两座建筑群中不仅出现样式与名称相同的建筑,而且建筑分布高度相似,呈现出中轴对称的特点。据此,得出雍和宫的建立是基于景山寿皇殿的空间规制,以及两座建筑群的规划是基于清廷制衡民族关系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雍和宫 景山寿皇殿 空间规制 宗教场所变迁 民族制衡
下载PDF
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
9
作者 袁惠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28期137-141,共5页
文化,即文而化之、以文化人,也可以简单地认为是文明与开化。它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深刻历史底蕴的集中体现,还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对其自身... 文化,即文而化之、以文化人,也可以简单地认为是文明与开化。它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深刻历史底蕴的集中体现,还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对其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文化自信建设中承担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因此,该文对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世居 少数民族大学生 文化 文化自信 培育
下载PDF
民族文化重构实践中的身份与地方认同——仡佬族祭祖活动案例 被引量:48
10
作者 杜芳娟 陈晓亮 朱竑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512-1517,共6页
在文化转向思潮的引领下,新文化地理学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移,更强调地理事象所发生的空间过程及其内化在特殊地域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景观的符号象征意义和表征作用得到重新解读。以民族文化为旅游吸引物的发展背景下,... 在文化转向思潮的引领下,新文化地理学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移,更强调地理事象所发生的空间过程及其内化在特殊地域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景观的符号象征意义和表征作用得到重新解读。以民族文化为旅游吸引物的发展背景下,通过对贵州世居民族仡佬族官方祭祖活动的参与式观察和相关群体的深度访谈,发现民族精英为将务川树立为仡佬族族群的中心,重构了"九天天主"及其祭祖仪式和场所,地方意义由此发生了改变‘,小塘石笋’由自然景观变为仡佬族族群的文化中心景观。"仡佬之源"的地方中心性空间策略虽扩大了仡佬族的知名度,提升了地方影响力,但祭祀活动却呈现出精英的"台上"认同与民众"台下"认同的对立。这一分歧的根本原因是当地仡佬族模糊的身份记忆以及仡佬族作为散居族群的文化多元性所致。在仡佬族祭祖的文化实践中,精英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力影响和重构了地方身份认同,而地方的民族身份认同又影响地方意义的重构。文章指出,没有民众的"自下而上"支持,悬置于族群之上的官方主导的文化重构实践具有很大的脆弱性。研究对完善地方感研究中主体性缺失及地方与认同研究中身份认同研究不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重构 仡佬族 仡佬之源 地方认同 民族身份认同
下载PDF
务川龙潭仡佬族民族身份的地方性建构 被引量:4
11
作者 杜芳娟 袁振杰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38-444,共7页
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识别与恢复是中国民族认同研究的宏观背景,以往研究多强调国家建构的外部视角,较少从民族身份赋予的合理性和正统性背后,结合外部与内部的双重视角深入挖掘各相关主体如何参与到民族身份建构的过程。文章采用实地观... 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识别与恢复是中国民族认同研究的宏观背景,以往研究多强调国家建构的外部视角,较少从民族身份赋予的合理性和正统性背后,结合外部与内部的双重视角深入挖掘各相关主体如何参与到民族身份建构的过程。文章采用实地观察、深度访谈、文献法等对务川龙潭仡佬族进行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以民族学家梳理的"濮―僚―仡佬"的族源承袭为理论依据,又以文字文本为依据发掘了濮、僚、仡佬与朱砂的关系,切合当下龙潭原住民与朱砂的生产生活,并以之建构其"仡佬族"身份。研究结果显示:"朱砂"的地方性参与了民族身份建构,且在旅游背景下地方再造的过程中,政府通过对"朱砂"的文本、祭祀、景观恢复与再造进行了对"仡佬族"身份的二次建构与强化,反映了地方政府主体对朱砂的地方性视角;但如何更好地进行地方再现,对地方文化的发展将有何影响,如何唤起族群真实的情感,官员、宗族精英、普通民众等不同的地方主体何以凝聚,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 民族识别 民族身份 仡佬族 龙潭
下载PDF
社会资本、地方感对民族村寨旅游中居民支持态度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范莉娜 李秋成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37-344,共8页
社区居民是民族村寨旅游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他们既是民俗旅游资源的重要载体,又因身处旅游地而直接承受着旅游所带来的各种冲击.随着西部民族地区日益将旅游产业作为当地追赶式发展的重要引擎,对社区居民旅游态度的研究便具有了... 社区居民是民族村寨旅游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他们既是民俗旅游资源的重要载体,又因身处旅游地而直接承受着旅游所带来的各种冲击.随着西部民族地区日益将旅游产业作为当地追赶式发展的重要引擎,对社区居民旅游态度的研究便具有了极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社会资本和地方感作为理论基点,以贵州省黔东南西江苗寨和黎平肇兴侗寨作为实证案例,采用层次回归法,从社区中"人-人"关系和"人-地"关系入手探索居民对旅游发展持积极态度的前导因素,并就民族社区社会资本、地方感的培育和提升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西部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规划提供有益咨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资本 地方感 支持态度 民族村寨旅游
下载PDF
基于地方依恋与社区感的边疆民族旅游社区研究构想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李燕琴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0-93,97,共5页
将人本主义地理学概念"地方依恋"和社区心理学概念"社区感"相结合把握居民心理变迁有利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和社区能力建设。阐述了从二者结合角度对边疆民族旅游社区心理层面进行探讨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并针对... 将人本主义地理学概念"地方依恋"和社区心理学概念"社区感"相结合把握居民心理变迁有利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和社区能力建设。阐述了从二者结合角度对边疆民族旅游社区心理层面进行探讨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并针对中国实际提出了"地方依恋"与"社区感"相结合进行能力社区建设的新的研究路径,构建了二者结合探索边疆民族旅游社区心理变迁和调节机制的EDCEE-M研究框架。这一探索性研究为民族旅游社区居民心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制定以人为本的边疆旅游管理政策、切实提高民族社区的发展能力提供了科学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民族旅游社区 地方依恋 社区感 研究路径 研究框架
下载PDF
边疆多民族地区地名英译原则探究——以新疆行政区划名称英译为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小玲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3-118,共6页
文本在深入调研国内外有关地名翻译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边疆多民族地区与内地其他省份地名英译的区别,提出已有的《汉语拼音方案》和《少数民族语地名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法》是边疆多民族地区地名英译的统一规范。出于时代发展和... 文本在深入调研国内外有关地名翻译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边疆多民族地区与内地其他省份地名英译的区别,提出已有的《汉语拼音方案》和《少数民族语地名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法》是边疆多民族地区地名英译的统一规范。出于时代发展和地名规范化的需要,边疆多民族地区地名英译还须以社会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从政治层面把关,从"一体多元"与跨文化交际视角仔细考量,为边疆多民族地区的地名英译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有效推动中华文化的一体多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 多民族地区 地名 英译原则 一体多元
下载PDF
“发髻”与地方形象:民族旅游地的文化符号建构分析——以广西黄洛瑶寨和贵州岜沙苗寨为例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林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4-71,共8页
很多地方之所以成为旅游目的地,是与游客对其"真实"与"想象"的体验交织在一起的。在民族文化传承、演变、重构过程中,"发髻"的文化内涵在于它对民族历史记忆和对族群凝聚的形塑。广西黄洛瑶寨在"文... 很多地方之所以成为旅游目的地,是与游客对其"真实"与"想象"的体验交织在一起的。在民族文化传承、演变、重构过程中,"发髻"的文化内涵在于它对民族历史记忆和对族群凝聚的形塑。广西黄洛瑶寨在"文化碎片化"过程中以"天下第一长发村"构建了最令游客直观感觉的"柔""情""爱""婚恋"的地方形象;贵州岜沙苗寨以独特"户棍"发髻、舞台化的成年仪式以及衍生出来的精神深层次的"树"崇拜和生死轮回的观念,建构了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原始而又神秘"的地方形象。黄洛瑶寨和岜沙苗寨利用"发髻"这一容易被认知、接受和解读的文化符号来标识其旅游地形象,建构了游客最直观想象的地方形象,也重构了当地民族文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髻 地方形象 民族旅游地 文化符号 建构
下载PDF
地名语源的民族史解读——以欧洲和中国为例 被引量:7
16
作者 沈坚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6-74,共9页
地名是历史的产物,地名的命名,是由特定民族的语言来表达的。从地名的语言背景中,可以了解到历史上曾有过的民族活动的痕迹。地名的民族语源问题,蕴含了重要的历史文化线索,是我们探究民族史时需要认真关注的一个方面。
关键词 中国地名 欧洲地名 语源 民族史
下载PDF
民族地区城市生态游憩空间居民地方依恋特征研究--以鄂尔多斯康巴什为例 被引量:6
17
作者 尹铎 倪虻 +1 位作者 乌铁红 林斐斐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49-255,共7页
民族地区城市生态游憩空间的居民地方依恋研究是城市地方依恋研究的崭新视角。以鄂尔多斯康巴什为例,采用主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等定量方法分析鄂尔多斯市居民对康巴什的生态游憩地方依恋特征,并着重关注蒙古族与汉族居民的生态游憩地方... 民族地区城市生态游憩空间的居民地方依恋研究是城市地方依恋研究的崭新视角。以鄂尔多斯康巴什为例,采用主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等定量方法分析鄂尔多斯市居民对康巴什的生态游憩地方依恋特征,并着重关注蒙古族与汉族居民的生态游憩地方依恋差异,以明晰康巴什生态游憩地方依恋特征成因。康巴什生态游憩地方依恋特征在中国民族地区城市居民中具有良好的普遍性,本研究可为打造令居民认同的民族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提供指导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城市生态游憩空间 地方依恋 鄂尔多斯康巴什
下载PDF
云南汉语地名发展与民族构成变迁 被引量:6
18
作者 陆韧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3-68,共6页
历史上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早期的云南地名应是当地民族语地名。随着中央王朝对云南的设治经营、汉文化的传播和汉族移民的进入,云南逐渐出现了汉语命定的地名。明代以前云南的汉语语义地名日益增多,明代开始汉族姓氏地名在云南勃然兴... 历史上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早期的云南地名应是当地民族语地名。随着中央王朝对云南的设治经营、汉文化的传播和汉族移民的进入,云南逐渐出现了汉语命定的地名。明代以前云南的汉语语义地名日益增多,明代开始汉族姓氏地名在云南勃然兴起,明清以来汉语语义地名与汉族姓氏地名逐渐成为云南地名的主要命定形式。云南汉语地名的发展,反映了中央王朝对西南边疆的经营特点,云南汉族移民的定居方式和自身“土著化”过程,以及云南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汉语地名 汉族移民 民族构成
下载PDF
多民族融合区的乡村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以辽宁省朝阳市为例 被引量:8
19
作者 冯嗣禹 杨翠霞 +1 位作者 曹福存 张群崧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9-134,共6页
以辽宁省朝阳市乡村地名作为研究对象,把全部乡村地名作为离散点,运用核密度估计法进行空间分析,同时结合朝阳市地名起源、文化属性等分类信息,探讨朝阳市乡村地名的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朝阳市自然景观类乡村地名多集... 以辽宁省朝阳市乡村地名作为研究对象,把全部乡村地名作为离散点,运用核密度估计法进行空间分析,同时结合朝阳市地名起源、文化属性等分类信息,探讨朝阳市乡村地名的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朝阳市自然景观类乡村地名多集中在市内的东南部分并呈带状分布,这与朝阳市的自然地理特征相符.文化景观类地名分布相对均匀,主要在大凌河和小凌河流域内,国道、省道和铁路等交通便利区域.地名的分布特征符合古人对居住地的大部分要求,同时也能反映出古代朝阳区域内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特别是多民族文化之间融合的特征非常鲜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阳市 乡村地名 核密度 多民族文化 空间分布
下载PDF
位置感、族群记忆与身份回归——生态视域下的当代美国印第安诗歌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明兰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62-66,97,共6页
20世纪下半叶,随着印第安文学的复兴,美国印第安诗歌也以其浓郁淳厚的地域气息和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欣赏和赞叹。相对印第安口传诗歌而言,当代美国印第安诗歌的主题得以拓宽,不仅仅是歌咏大地、描绘自然,而是表现出强... 20世纪下半叶,随着印第安文学的复兴,美国印第安诗歌也以其浓郁淳厚的地域气息和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欣赏和赞叹。相对印第安口传诗歌而言,当代美国印第安诗歌的主题得以拓宽,不仅仅是歌咏大地、描绘自然,而是表现出强烈的族群关怀和民族意识,突出了培育位置感的重要性,并主张通过族群记忆、想象等策略实现向印第安传统文化和身份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美国印第安诗歌 位置感 族群记忆 身份回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