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动与融居: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的空间趋势分析
1
作者 朱星羽 木永跃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8-189,共12页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户籍迁移意愿是观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2012与2017年CMDS数据,采用ESDA方法结合Logistic回归,探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的空间分布、变化趋势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迁移意愿从总体...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户籍迁移意愿是观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2012与2017年CMDS数据,采用ESDA方法结合Logistic回归,探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的空间分布、变化趋势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迁移意愿从总体上呈现走低的趋势,并具有空间分异特征;向东迁移意愿显著下降,而向西迁移意愿明显增强。与此同时,空间依赖性与地理集聚度逐渐下降,流动范围以省内跨市为主,表明大流动带来的大融居新格局正逐渐形成。究其原因: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配套政策红利、群体社会特性、经济社会融入度与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等因素是重要的解释变量。经济社会融入与公共服务保障在东西部地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的促进作用大于中部东北部。因之,当前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需要针对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的空间分异与空间演化趋势做出相应的调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户籍迁移意愿 中华民族共同体 互嵌式社会结构
下载PDF
易地扶贫搬迁民族互嵌社区的空间生产与社会结构优化路径研究
2
作者 尹广文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90,共13页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种以空间换生存发展的扶贫举措。随着易地扶贫搬迁民族社区从原有的传统村落转移至新的移民集中安置点,面对与原有社区不同的新空间,社区各民族通过不断地调整与适应,逐渐改变了原有的空间结构、互动关系、社会秩序、...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种以空间换生存发展的扶贫举措。随着易地扶贫搬迁民族社区从原有的传统村落转移至新的移民集中安置点,面对与原有社区不同的新空间,社区各民族通过不断地调整与适应,逐渐改变了原有的空间结构、互动关系、社会秩序、表象认知和网络社会形态,进而再生产出一个新空间。在新的移民社区,各族群众空间上交错杂居,在日常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生产上的合作共事、生活中的相互往来、人际关系中的交流互动、社区公共事务的共同参与等,形成各族群众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心理等层面全方位的社区互嵌,进而在易地扶贫搬迁民族社区构建起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在治理实践中,社区通过合理规划经营物理空间,打造互嵌式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积极培育型塑社会空间,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着力引导构建表象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加强创新网络空间,建设民族社区治理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地扶贫搬迁 民族互嵌社区 空间生产 社会结构优化
下载PDF
建筑美学理论下近代广东侨乡民居研究——以《近代广东侨乡民居文化比较》为例
3
作者 魏峰 叶建锋 隋晓慧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10,92,共6页
以建筑美学理论的地域文化性格特征对近代广东侨乡民居文化进行总体剖析和分类详述。广东侨乡民居划分为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文化区,借鉴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深入解析侨汇经济、社会结构、人文品格三大建筑演变动因,系统性地探讨了... 以建筑美学理论的地域文化性格特征对近代广东侨乡民居文化进行总体剖析和分类详述。广东侨乡民居划分为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文化区,借鉴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深入解析侨汇经济、社会结构、人文品格三大建筑演变动因,系统性地探讨了近代广东侨乡民居在文化层面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并深入对比分析三地文化区的民系差异,明晰了这些差异所引发的三地民居演变形式的独特现象与演进历程。充分把握建筑美学交叉学科特性,以多层次丰富的视角感知,为侨乡民居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美学 侨汇经济 社会结构 人文品格 民系差异
下载PDF
论陆羽《茶经》与唐朝社会——基于新社会史视角的分析
4
作者 赵国栋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1-110,共10页
社会史学研究需要强化对人、群体和社会结构关系的分析。唐代陆羽的著作《茶经》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代表,对《茶经》生成与内容的分析展现出一种新社会史学研究的可能。陆羽完成《茶经》并流传于世,并非只是他个人之事,更是社会结构之事... 社会史学研究需要强化对人、群体和社会结构关系的分析。唐代陆羽的著作《茶经》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代表,对《茶经》生成与内容的分析展现出一种新社会史学研究的可能。陆羽完成《茶经》并流传于世,并非只是他个人之事,更是社会结构之事,是唐朝社会塑造机制作用的结果。唐朝社会提供了必要的支撑性与促动性。《茶经》中个体、群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方面的内容,反映出唐朝时的民族关系问题,体现在多民族语言的交融、民族技术的互动、多民族文化互动与包容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羽 《茶经》 社会史 民族关系 社会结构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场域结构——民族高校各民族共在共识共享的生活图景 被引量:1
5
作者 毕文章 闫丽娟 吉木哈学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0-31,159,共13页
中华民族是在中国大地上逐渐形成的由56个民族组成的共同体,物理空间上彼此共在,社会空间上彼此共识,文化空间上彼此共享。民族高校各民族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交往交流交融,易于达成共在共识共享的生活图景。通过对X民族高... 中华民族是在中国大地上逐渐形成的由56个民族组成的共同体,物理空间上彼此共在,社会空间上彼此共识,文化空间上彼此共享。民族高校各民族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交往交流交融,易于达成共在共识共享的生活图景。通过对X民族高校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发现民族高校存在各种类型的民族互嵌和互动的社会场域,相关民族主体作为社会行动者可在公共的社会场域内相识,形成民族个体在场或共在,促成民族互动形成面对面交往交流交融的格局。在民族高校里,各民族主体在共居、共学、共事和共乐等过程中,最终形成了各民族文化共享的生活世界。这种共在共识共享的生活图景,构成了各民族相知相爱的生活气氛,实践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画面。因此,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场景中,国家在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是培养民族个体的跨文化认知能力的基石,以此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社会结构 民族互动 生活图景
下载PDF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民族文化旅游居民支持度影响因素研究——以龙脊民族节庆旅游为例
6
作者 黄月玲 张影娜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129-134,共6页
构建了民族节庆旅游社区支持度结构关系假设模型,研究居民节庆旅游成本感知、利益感知、满意度和支持度的相关关系,探索影响民族文化旅游居民支持度的因素。发现节庆旅游利益感知对居民满意度和旅游支持度有显著正向影响、居民满意度对... 构建了民族节庆旅游社区支持度结构关系假设模型,研究居民节庆旅游成本感知、利益感知、满意度和支持度的相关关系,探索影响民族文化旅游居民支持度的因素。发现节庆旅游利益感知对居民满意度和旅游支持度有显著正向影响、居民满意度对旅游支持度有显著正向影响、节庆旅游成本感知对居民满意度和旅游支持度影响不显著。提出了从供给层、保障层、影响层、目标层四方面出发提升民族节庆旅游居民支持度的管理建议,以促进民族节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交换理论 民族文化 节庆旅游 居民支持度 结构方程模型
下载PDF
民族的融合、交融及互嵌 被引量:159
7
作者 王希恩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3-44,324,共12页
民族融合、交融和互嵌有着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交融"不同于"融合",它强调的只是相互接纳、吸收、包容和认同,是"融合"的进行时态或过程,不是结果。在社会结构的诸多领域中,分层结构、从业结构和人口分... 民族融合、交融和互嵌有着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交融"不同于"融合",它强调的只是相互接纳、吸收、包容和认同,是"融合"的进行时态或过程,不是结果。在社会结构的诸多领域中,分层结构、从业结构和人口分布结构与民族结构的重合是民族隔阂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影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障碍。所谓"推进建立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就是打破民族结构与其他社会结构的重合,使不同民族成员掺杂或嵌入到其他社会结构中去,从而为消除民族隔阂、实现交融创造条件。从聚居到杂居再到散居是民族过程在族体分布形态上的演进规律,也是民族实现交融的一种基本趋势。居住结构的互嵌应当在分层结构和从业结构互嵌的基础上得以推进,着重需要打破的是妨碍民族交往、对现代生活进步和发展形成障碍的"社区环境",而不是全部的民族聚居和杂居,因此应特别注重相互接纳和包容的软环境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融合 交融 互嵌 社会结构
下载PDF
民族互嵌型社区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83
8
作者 郝亚明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20,2,共7页
从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两个层面来推动各民族相互嵌入,其目标在于从根本上形成一个民族互嵌型社会。民族互嵌型社会是一种与西方平行社会相对立的多民族社会形态,它具有构建有机民族团结的基本功能。在新形势下巩固民族团结的大局,既要... 从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两个层面来推动各民族相互嵌入,其目标在于从根本上形成一个民族互嵌型社会。民族互嵌型社会是一种与西方平行社会相对立的多民族社会形态,它具有构建有机民族团结的基本功能。在新形势下巩固民族团结的大局,既要注重在宏观层面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型社会结构,也要注重在微观层面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型社区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互嵌型社区 民族团结 民族关系 社会结构 社区环境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民族互嵌式教育环境建构研究——基于社会融合理论 被引量:8
9
作者 李瑞华 陈婷丽 海路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13,共7页
民族互嵌式教育环境建构不仅是多民族国家社会融合的需要,也是新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需要。基于社会融合理论对民族互嵌式教育环境的理论内涵、价值逻辑与建构路径进行解析,认为民族互嵌式教育环... 民族互嵌式教育环境建构不仅是多民族国家社会融合的需要,也是新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需要。基于社会融合理论对民族互嵌式教育环境的理论内涵、价值逻辑与建构路径进行解析,认为民族互嵌式教育环境是建立在一定地域基础上,由各民族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相互交往而构成的公共教育环境,具有空间环境的开放性、教育资源的整合性与个体行为的互动性等特征,其建构有利于促进多民族社会的有机团结、加强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整合以及促进不同民族个体间的心理相融。基于此,应着力构建民汉合校与民汉合班的融合办学模式,完善各民族学生共学共进的育人机制,培育手足相亲的思想情感和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互嵌式教育环境 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社会融合理论
下载PDF
构建民族互嵌型社会结构的民族心理基础及实践路径 被引量:14
10
作者 戴宁宁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4-50,共7页
构建民族互嵌型社会结构是我国通过制度化手段进行的社会结构调适,民族心理是必须考虑和重视的因素。宏观社会结构的互嵌是构建民族团结心理的社会基础,而民族心理互嵌则能促进合理的民族社会结构的生成和再生。从民族心理学来看,深度... 构建民族互嵌型社会结构是我国通过制度化手段进行的社会结构调适,民族心理是必须考虑和重视的因素。宏观社会结构的互嵌是构建民族团结心理的社会基础,而民族心理互嵌则能促进合理的民族社会结构的生成和再生。从民族心理学来看,深度的民族认知、理性的民族意识、宽容的宗教心理是构建民族互嵌型社会结构的民族心理基础。调控民族居住分异、完善公民意识教育体系、顺应民族发展心理、构建民族团结的社区心理场域,是构建民族互嵌型社会结构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互嵌 社会结构 民族心理 民族关系 边疆治理
下载PDF
1949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与启示 被引量:14
11
作者 罗彩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3-30,共8页
1949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坚持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着力推进社会文化发展,致力于改善民生,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民族在经济交往、文化交... 1949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坚持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着力推进社会文化发展,致力于改善民生,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民族在经济交往、文化交流、族际通婚、族际交友等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范围日益扩大,程度日益加深。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证明,为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要善于挖掘和合理利用历史资源;要坚持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提供政治保障;要提供坚实有力的经济保障;要构建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和居住格局等在内的互嵌式民族社会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团结进步 互嵌 民族社会结构
下载PDF
各民族良性互动的构筑与赓续:基于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模态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马伟华 方浩宇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4-102,共9页
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是各民族社会实践相交互、社会资源相嵌入的新型动态结构。交互性和嵌入性是其核心的模态,分别指涉多民族社会实践互动中的知识规则和社会要素互动中的依赖关系。这种社会结构实质上是一个具有良性互动规律的有机体,... 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是各民族社会实践相交互、社会资源相嵌入的新型动态结构。交互性和嵌入性是其核心的模态,分别指涉多民族社会实践互动中的知识规则和社会要素互动中的依赖关系。这种社会结构实质上是一个具有良性互动规律的有机体,而非静态的、单向的、分隔的结构系统。它不仅依靠经济和生活体系构筑了各民族的经济纽带和生活规范,支撑起团结互信的基石和共赢共享的目标;还通过组织和文化机制赓续了多民族的组织规范和意义纽带,强化了协商动员的保障机制和关联涵化的维系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 城市民族事务治理 嵌入性 社会互动
下载PDF
云南藏区“藏回”族群社会结构研究——以香格里拉县哈巴村“藏回”族群为个案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实 李红春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5期129-135,共7页
我们对云南迪庆"藏回"族群的社会结构进行了较深入调查,揭示了"藏回"族群的形成是在藏区回族移民和藏族长期频繁的社会交往中,回族对藏族社会生活及文化的积极适应结果,是回族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我们研究"藏回... 我们对云南迪庆"藏回"族群的社会结构进行了较深入调查,揭示了"藏回"族群的形成是在藏区回族移民和藏族长期频繁的社会交往中,回族对藏族社会生活及文化的积极适应结果,是回族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我们研究"藏回"族群结构多元的文化构成,探讨现今"藏回"族群村落社会控制三元结构并存的新问题,提出云南"藏回"是历史上穆斯林积极适应藏区社会文化的产物,是回族的一个亚族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藏区 “藏回”族群 社会结构
下载PDF
国家与民族整合的困境:20世纪以来泰国南部马来穆斯林社会的裂变 被引量:8
14
作者 龚浩群 《东南亚研究》 CSSCI 2011年第3期20-25,共6页
本文试图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角度分析泰国南部穆斯林分离主义运动产生的内在原因,并就泰南地区如何走出民族整合困境提出若干见解。泰南马来穆斯林社会的失衡状态表现为政治精英的缺失和伊斯兰教的政治化倾向。从表面上来看,泰国政府通过... 本文试图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角度分析泰国南部穆斯林分离主义运动产生的内在原因,并就泰南地区如何走出民族整合困境提出若干见解。泰南马来穆斯林社会的失衡状态表现为政治精英的缺失和伊斯兰教的政治化倾向。从表面上来看,泰国政府通过实施"教育促进计划"成功地实现了伊斯兰传统教育机构——波诺的现代转型,然而事实证明,教育改革政策并没有加强马来穆斯林的国家认同,而是导致了相反的结果。因此,泰国只有尊重马来穆斯林的文化传统,恢复马来穆斯林社会结构的内在平衡和提供多样化的制度选择,才有可能走出民族整合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国南部 马来穆斯林 民族问题 社会结构 教育
下载PDF
民族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及其社会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鸿 《民族教育研究》 2004年第6期22-26,共5页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民族高等院校如何从自身的办学性质、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实际办学条件出发,积极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并不断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已成为非常迫切的任务。对民族高校学科专业结...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民族高等院校如何从自身的办学性质、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实际办学条件出发,积极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并不断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已成为非常迫切的任务。对民族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目标与原则必须有深刻的认识和全新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高校 学科专业结构 调整 社会适应性
下载PDF
拉萨构建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基础、挑战与实践路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玉皑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2期74-80,155,共8页
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是我们党和国家顺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民族分布格局变动、人口频繁流动的新局面而提出的民族工作新理念,要求推进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的相互嵌入,实现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促进我国各民族... 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是我们党和国家顺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民族分布格局变动、人口频繁流动的新局面而提出的民族工作新理念,要求推进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的相互嵌入,实现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促进我国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拉萨具有多民族长期交错共居、经济共生互补和文化交融等构建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有利基础,亦面临民族空间分布和民族交往相对疏离、经济领域竞争加剧等挑战,需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推动力,将民族互嵌理念融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等地方社会发展顶层设计,发挥党委、政府在引导各民族公平有序参与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推动民族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的建设,进一步巩固城市民族团结,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 互嵌式社会结构 民族工作 民族团结
下载PDF
如何进行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岳天明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2年第4期111-116,共6页
社会变迁的实体在于社会及社会结构,真正的社会变迁总是要借助于人及其主观能动性得以彰显。因此,对于社会变迁进行人本取向和文化视角的分析是学理的必然。"切割式"地进行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但也十分危险。... 社会变迁的实体在于社会及社会结构,真正的社会变迁总是要借助于人及其主观能动性得以彰显。因此,对于社会变迁进行人本取向和文化视角的分析是学理的必然。"切割式"地进行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但也十分危险。调查点的选择对于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的成败具有非常直接的意义。田野调查是进行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时不可缺少的"认识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 社会结构 社会变迁 田野调查 变迁研究
下载PDF
费孝通的三个重要理论都过时了吗?——对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范式转型的思考 被引量:13
18
作者 张继焦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1-46,共6页
70年以来,费孝通就中国社会陆续提出了"差序格局"理论"多元一体"理论"文化自觉"理论。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三种主要理论全都显得有些过时了,都需要向前推进,以便适合新... 70年以来,费孝通就中国社会陆续提出了"差序格局"理论"多元一体"理论"文化自觉"理论。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三种主要理论全都显得有些过时了,都需要向前推进,以便适合新时代发展的需要。经济社会的全面大转型要求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者总结中国经验、讲出中国理论。然而,面对理论创新的不足,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亟需形成新的学术理论或者研究范式,也正在形成从"差序格局"到"社会结构转型",从"多元一体"到和"一国多族",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转变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序格局 社会结构转型 多元一体 一国多族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下载PDF
劳动分工、社会分层与两性角色差异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劼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6-43,共8页
人类劳动分工的标准既有自然的也有社会的,二者又交织在一起。历史上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有着多样的劳动样态,但多数村寨只表现为一种简单随意的劳动分工,而不是制度化的分工。社会财富积累的低水平状态不能促成繁复的社会分层,故而社会... 人类劳动分工的标准既有自然的也有社会的,二者又交织在一起。历史上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有着多样的劳动样态,但多数村寨只表现为一种简单随意的劳动分工,而不是制度化的分工。社会财富积累的低水平状态不能促成繁复的社会分层,故而社会不平等也有限,社会分层不明朗,劳动、劳动者的贵贱亦不明显。因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两性角色差异亦难以演变为普遍的社会事实。以王朝行政力量为后盾的男权观念在数百年间覆盖西南地区,两种认知摩荡的结果,就是近三四百年来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两性角色的现实状态,难以用"男尊女卑"一言蔽之。当地女性地位实际上处于一种结构性低层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少数民族 劳动分工 社会分层 两性角色差异 结构性特征 社会事实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对乡村治理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彭国胜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66-72,共7页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的个体社会角色、阶层地位、家庭结构与关系、社区特征以及社会文化规范等社会结构要素均发生了深刻的变迁。如何有效地回应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结构变迁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已成为考验民族地区基层政府执政水...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的个体社会角色、阶层地位、家庭结构与关系、社区特征以及社会文化规范等社会结构要素均发生了深刻的变迁。如何有效地回应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结构变迁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已成为考验民族地区基层政府执政水平和社会治理智慧的无法回避的时代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农村社会结构变迁 乡村治理 影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