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thnographic Decision Tree Modeling of the Decision Criteria and Decision Patterns for Adult Married Women with Unexpected Pregnancies
1
作者 Yu-Chan Li Yieh Loong Tsai Pei-Jung Lan 《Ope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17年第10期1052-1063,共12页
Introduction: As far as adult and married women were concerned, when they occurred to “unplanned pregnancy”, they felt so surprised and concussive all the time. Besides, the unplanned pregnancy also affects the othe... Introduction: As far as adult and married women were concerned, when they occurred to “unplanned pregnancy”, they felt so surprised and concussive all the time. Besides, the unplanned pregnancy also affects the other members in the family system. Therefore, when married women have to face the choice: “birth” or “abortion”, they’ll consider lots of thoughts and different decision criteria and decision pattern under various influences on physician, mind, mental and societ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riteria considered and the decision patterns involved when adult married women decide whether to terminate or continue an unplanned pregnancy. Methods: The study uses the method—“Ethnographic Decision Tree Modeling” [1] to build model of the decision criteria and decision patterns involved when adult married women make a decision about their unplanned pregnancy. There are three process in the research method: “Pilot Study”—interview two groups, every group distinct 4 married adult women with unplanned pregnancies, which decide whether to terminate or continue an unplanned pregnancy, what is the items of decision characters affect to the choice: “birth” or “abortion”. “Building of the Model”, displays the importance in proper order of those items and build the modeling with these two groups of women. “Testing of the Model”: investigate the criteria considered and the decision patterns involved when adult married women decide whether to terminate or continue an unplanned pregnancy. The study interviewed 34 married adult women with 43 unplanned pregnancies totally. Results: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finds out 12 items of decision characters, including planning to get pregnant or not, stability of feelings for married partner, the points of view on life, was affected by mother, mother-in-law, an husband’s emphasis on male, the meanings of children, the financial burden, the plan an assignment of career and time, the past pregnant experiences, the status of raising children, the health of parents and fetus, the effect of living environment, and social and cultural vision. Besides, there are four decision patterns of married adult women with unplanned pregnancy are “receiving abortion positively”;“giving birth as long as getting pregnancy naturally”;“ the minds are hesitative and changeable”, and “being forced by important others.” Conclusion: By setting the decision model tree, we found several decision criteria and patterns, and possible modes actions to be taken, could offer to see the adult married women’s decision-making and struggles in mind about unplanned pregna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hnographic DECISION Tree Modeling ADULT and MARRIED Women UNPLANNED Pregnancy DECISION Pattern
下载PDF
An Ethnographic Study:The Role of“Play”in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bility of Two Chinese Children in a Multilingual Setting
2
作者 Wenjuan 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2019年第6期81-88,共8页
Much scholarship on“play”activities has focused on enhancing children’s learning processes and developing interest towards learning second language[1].Many of these studies,however,adopt the survey to conduct their... Much scholarship on“play”activities has focused on enhancing children’s learning processes and developing interest towards learning second language[1].Many of these studies,however,adopt the survey to conduct their study.This study explored how“play with local kids”activities e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speaking and listening of two Chinese children in the Philippines,employing an ethnographically based approach to observe the two participants playing with local kids,which lasted about 4 months.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revealed that“play”activities can not only help young childre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English conversations,and make them have more confidence to speak English,but also inspire them to speak English in such environment.In view of the results,it is obvious that“play with local kids”is a very good way for young children to acquire a second language in a multilingual setting.It is strongly recommended that language researchers and teache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and do mor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play”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hnographic study PLAY LISTENING and SPEAKING MULTILINGUAL SETTING
下载PDF
民族志动画中的跨越“在场”与记忆“再现”——基于湘西苗族仙娘仪式影像的实践反思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刚 潘静文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9,共11页
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凝聚群体、实现文化认同的重要内核,其中族群仪式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化行为深嵌于特定的社会情景场域,对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的构筑起到关键作用,一直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民族志动画通过一套特别的视觉媒介符号体... 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凝聚群体、实现文化认同的重要内核,其中族群仪式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化行为深嵌于特定的社会情景场域,对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的构筑起到关键作用,一直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民族志动画通过一套特别的视觉媒介符号体系进行知识生产与意义呈现,在表达回忆、经历等抽象经验方面可跨越“在场”时空屏障,为新时代的影视人类学提供新的范式实验和新的模态可能。基于湘西苗族仙娘仪式影像实践,通过与文化持有者开展互为主体性合作和反身性对话,可生成饱含原住民真切情感的民族志动画影像文本,在影像志的“抒写”中实现仪式记忆的“再现”与族群文化记忆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动画 仪式影像 文化记忆 影视人类学 多模态
下载PDF
俄罗斯民族学对中国民族学的影响
4
作者 丁宏 陈曦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92,138,共13页
民族学作为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其研究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同时也被特定的社会环境所形塑,从而孕育出不同的民族学学术传统。中俄两国同是多民族国家,又曾有过密切的历史关联,故而两国在民族学领域的交往互鉴是十分重要的。学... 民族学作为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其研究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同时也被特定的社会环境所形塑,从而孕育出不同的民族学学术传统。中俄两国同是多民族国家,又曾有过密切的历史关联,故而两国在民族学领域的交往互鉴是十分重要的。学者以往对俄罗斯民族学与中国民族学相关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苏联时期,重点讨论苏维埃民族学对中国民族学的形塑和影响。本文以时间为纵轴,从俄国民族学的产生到苏联时期民族学全面“渗透”及对中国民族学学科建设、学科理论的影响,以及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民族学的“危机”、对华影响的衰弱等方面,探讨了俄罗斯民族学影响中国民族学发展进程的历史背景和主客观因素,探讨中国如何在借鉴中发展出中国化民族学道路等议题,力求从中俄两国民族学的发展脉络中探索学科的交织互鉴之处,实现更为深入的学术交流与理论互鉴,发挥承前启后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民族学 中国民族学科 苏维埃学派 民族学史
下载PDF
自由陷阱:数字游民和管理“工作—休闲”边界的纪律实践 被引量:1
5
作者 戴夫·库克 姚建华(编译) 徐偲骕(编译) 《工会理论研究》 2024年第4期66-79,共14页
大多数数字游民追求一种普遍的自由、自主和自决,想象着“超移动自由”以及工作和休闲融合的生活方式与未来。不过本文发现,在实践中,数字游民的工作和生活需要高度的纪律约束,包括外部纪律和自我纪律。一方面,数字游民需要比其他依赖... 大多数数字游民追求一种普遍的自由、自主和自决,想象着“超移动自由”以及工作和休闲融合的生活方式与未来。不过本文发现,在实践中,数字游民的工作和生活需要高度的纪律约束,包括外部纪律和自我纪律。一方面,数字游民需要比其他依赖特定地点的劳动者更加自律,甚至要比以往的自我更加自律。另一方面,他们还需要把自我纪律实践与外部规定的纪律相结合,后者由工作空间、基础设施、设备、时间规则、应用程序和流程规定和产生。由此可见,数字游民追求的自由,实际上是一种依靠高效的时间利用建立起来的特定类型的自由,即一种“有纪律的自由”。如果他们想要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或者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自我决定的控制和自由感,那就必须接受各种形式的纪律。数字游民可能最初试图实现一种主观的自由形式,成功地将工作、休闲和旅行融合在一起,但最后这种自由还是必须受到纪律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游民 工作—休闲边界 纪律实践 纵向民族志研究 新自由主义
下载PDF
非纪实民族志影像的学术渊源、发展历程与实践类型
6
作者 刘杰 王海飞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8-118,共11页
在以文化书写为目标的民族志影像发展过程中,关于非纪实民族志影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从未止步。为实现完整的文化表达或文化批评等方面的目标,创作主体在深度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存在运用动画、戏剧、剧情等多样化方式突破限制,诉诸文化深... 在以文化书写为目标的民族志影像发展过程中,关于非纪实民族志影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从未止步。为实现完整的文化表达或文化批评等方面的目标,创作主体在深度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存在运用动画、戏剧、剧情等多样化方式突破限制,诉诸文化深层表达的非纪实倾向。从学术渊源、发展历程与实践类型三个方面对非纪实民族志影像相关理论与实践活动进行梳理,有助于厘清民族志影像的边界与范畴,以宽容的理论框架,兼容民族志影像在表达形式层面的实践探索,发挥影像的传播优势,进一步实现民族志影像的社会价值,推进新时代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纪实民族志影像 学术渊源 民族志影像史 影视人类学
下载PDF
人类世人类学的可持续性 被引量:1
7
作者 托马斯·许兰德·埃里克森 卞思梅(译) 彭文斌(校)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4-114,共11页
早期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所研究的社会都被默认为我们现在所称的可持续性社会,因为它们被认为能够无限地复制自己,并且只会逐渐地,几乎难以被察觉地发生改变。变化也被认为是由外生因素引起的,如殖民主义。这与当代人类学实践和理论的对比... 早期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所研究的社会都被默认为我们现在所称的可持续性社会,因为它们被认为能够无限地复制自己,并且只会逐渐地,几乎难以被察觉地发生改变。变化也被认为是由外生因素引起的,如殖民主义。这与当代人类学实践和理论的对比显著:人类世人类学将全球化当作一种事实,认为社会是相互联系的,文化是无界的,对可持续性的威胁主要是从生态破坏和气候变化的角度来概念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于1987年被提出,之后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得到了详细阐述,其与当代人类学的全球视野一致,但以经济增长为前提,并将文化多样性纳入其中。对于这一论述及其相关实践,人类学正在做出重大贡献,它从一个世纪前取得的方法论进步中获益,将民族志置于全球人类世的背景中,用学科工具来批判轻率的普遍主义,与地方世界进行对话并呈现了许多替代性选择。虽然为研究表面不变的乡村社会而设计的方法论对研究全球危机仍具意义,但新人类学必然是跨学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世 过热 人类学史 民族志方法 可持续性
下载PDF
凝聚性结构、德育功能与共同体关联——文化记忆视域下彝族文学的人类学阐释
8
作者 李宁阳 梅军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6-65,共10页
彝族文学具有显著的民族志属性、道德教育功能与共同体特性。第一,它是构建文化记忆基础的凝聚性结构,作为彝族历史记忆和知识图谱的载体和表征;第二,它是彝族文化主体传承和传播其道德精神的特殊文本,发挥着从个人品德到社会公德的重... 彝族文学具有显著的民族志属性、道德教育功能与共同体特性。第一,它是构建文化记忆基础的凝聚性结构,作为彝族历史记忆和知识图谱的载体和表征;第二,它是彝族文化主体传承和传播其道德精神的特殊文本,发挥着从个人品德到社会公德的重要德育功能;第三,它是共同体关联的交融记忆场,由内而外、从抽象到具体,多维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现了彝族主动而深层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关注这类民族文学中的主位认知与自觉表达,不断拓展和深化关于它们的研究,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丰富的经验支撑和更强力的文化支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 凝聚性结构 民族志功能 德育功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从二元合作到三元协商:民族志电影创作关系反思
9
作者 卢俊糖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26,153,共9页
影视人类学对民族志电影创作关系的反思,主要集中在拍摄者与被摄者的二元关系上,观众通常被放置在次要位置。其实影音设备的介入让观众从拍摄阶段就获得了隐性在场,构建起了超越二元的三元关系,加之拍摄剪辑、观众身份与传播读解等方面... 影视人类学对民族志电影创作关系的反思,主要集中在拍摄者与被摄者的二元关系上,观众通常被放置在次要位置。其实影音设备的介入让观众从拍摄阶段就获得了隐性在场,构建起了超越二元的三元关系,加之拍摄剪辑、观众身份与传播读解等方面的多重不确定性,引发民族志电影更深层、更复杂、更难以完全化解的伦理困境。在三元关系中,创作者、被摄者与观众也并非总是通力合作,而是在矛盾与博弈中不断协商共构、迂回行进。聚焦三元关系的复杂性,让民族志电影朝良性方向迈进之时,也可洞见其在伦理关系中不断编织的深层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电影 三元关系 伦理困境 协商共构
下载PDF
《西双版纳傣族农奴社会》的电影创作分析
10
作者 和渊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9-129,共11页
将《西双版纳傣族农奴社会》放置到“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产生的特定背景中,通过对该影片所基于的西双版纳傣族社会历史调查与研究、影片拍摄提纲的撰写过程、影片拍摄提纲与影片的比较、当地文化持有者的场面调度等几方面的观... 将《西双版纳傣族农奴社会》放置到“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产生的特定背景中,通过对该影片所基于的西双版纳傣族社会历史调查与研究、影片拍摄提纲的撰写过程、影片拍摄提纲与影片的比较、当地文化持有者的场面调度等几方面的观察,尝试分析影片的整个摄制情况。与众多“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相比,该影片以复原拍摄为主要手段,综合运用动画、图表、字幕等影像方式,呈现出强烈的论文电影特征,影片对傣族社会制度与上层建筑的着力用笔也是众多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中所未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 傣族 民族志电影 论文电影
下载PDF
错位的双描:缅甸景栋泼水节仪式音乐民族志再研究
11
作者 董宸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4年第5期47-58,共12页
中国民族音乐学的海外音乐研究和仪式音乐研究自21世纪以来逐步发展,目前有关缅甸景栋泼水节仪式音乐的相关材料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涉及不同身份类型的多样调研方式和记录视角。在此基础上进行再研究,不仅拓展了研究对象的广度和深度,同... 中国民族音乐学的海外音乐研究和仪式音乐研究自21世纪以来逐步发展,目前有关缅甸景栋泼水节仪式音乐的相关材料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涉及不同身份类型的多样调研方式和记录视角。在此基础上进行再研究,不仅拓展了研究对象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探索了新的思路方法。借由疫情/后疫情阶段实地田野调查受限的现实问题引发反思,运用当前全球化和网络信息技术完善的条件,拓展多点、合作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由此通过线上—线下协同的“调查—确认—复盘”综合性调查分析方法,结合三种不同身份类型的“错位”记录角度,进行主位、客位结合的双向描写,最终完善景栋泼水节仪式音乐个案的“全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泼水节仪式音乐 缅甸景栋 民族志
下载PDF
人类学诗歌学理及其特点探赜
12
作者 迟欣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9-101,共13页
人类学诗歌是一种新的文学样态,而中国学者通常会把人类学诗歌与民族志诗歌混淆在一起,因此首先要对人类学诗歌的萌发与界定予以澄清。其次,“诗学”的演变与人类学诗学中的“移情”相互勾连,促成了人类学诗歌的学理剖析。最后,对人类... 人类学诗歌是一种新的文学样态,而中国学者通常会把人类学诗歌与民族志诗歌混淆在一起,因此首先要对人类学诗歌的萌发与界定予以澄清。其次,“诗学”的演变与人类学诗学中的“移情”相互勾连,促成了人类学诗歌的学理剖析。最后,对人类学诗歌回归原始、彰显自然、蕴含“他文化”理念、科学理性与人文理性共生、“反话语”等特点的归纳与总结将有助于揭示诗歌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和象征系统的意义和作用,促进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同时,亦可深入理解创作者和诗歌对读者情绪和认知的影响,为挖掘诗歌作为一种情感表达和心理治疗工具的潜力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诗歌 民族志诗歌 移情 人类学诗学 反话语
下载PDF
民族志小说的系统探讨与体系建构--评叶淑媛《二十世纪以来民族志小说研究》
13
作者 聂枫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05-110,共6页
叶淑媛教授的新著《二十世纪以来民族志小说研究》是国内首部民族志小说研究专著,也是国内第一部民族志小说专题史。该书打通了文学与人类学的范畴,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创造性地提出并阐释了民族志小说这一概念,该著从历史维度、族群记忆... 叶淑媛教授的新著《二十世纪以来民族志小说研究》是国内首部民族志小说研究专著,也是国内第一部民族志小说专题史。该书打通了文学与人类学的范畴,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创造性地提出并阐释了民族志小说这一概念,该著从历史维度、族群记忆、认知人类学性质和社会人类学性质四个角度切入,对中国民族志小说进行体系化、立体化研究,搭建了一个具有本土性质的民族志小说研究概念话语体系,对民族志小说的系统性理论建设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该著研究方法新颖独特,采用了语义分析、比较研究以及纵横分析等研究方法,有效避免了主观定论以及类型混淆,使其表述精确可信。《二十世纪以来民族志小说研究》一书可谓是中国民族志小说本体研究的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小说 《二十世纪以来民族志小说研究》 文学人类学理论研究
下载PDF
科学与个体的影像:庄学本的民族志摄影的生成
14
作者 陈晓任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4年第2期59-70,共12页
庄学本的西部考察恰逢中国本土民族学兴起的关键节点,其影像作品与考察报告也共同参与到本土民族学的学科建构过程之中。庄学本既是一名摄影师,又是一名民族志考察者,其影像上的诸多特征正是由摄影与民族学的知识交汇带来的。庄学本摄... 庄学本的西部考察恰逢中国本土民族学兴起的关键节点,其影像作品与考察报告也共同参与到本土民族学的学科建构过程之中。庄学本既是一名摄影师,又是一名民族志考察者,其影像上的诸多特征正是由摄影与民族学的知识交汇带来的。庄学本摄影作品既是民族志“科学影像”与摄影美学彼此渗透的尝试,也是在集体图像的整体性描述上对个体面貌的还原。民族学理论为庄学本的影像提供了学术支撑,使庄学本的影像呈现出民族学与摄影学的双向互动特征;庄学本的学术成长路径也折射出我国民族志在发展时期以学致用、服务边政的应用性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学本 民族志摄影 学科建构 科学影像 摄影美学
下载PDF
近现代中国历史语境下民族志翻译的三种路径
15
作者 唐绪华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36-41,127,128,共8页
翁(Ong)基于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两极理论提出人类文化史四阶段论,为文化人类学视域下民族志翻译的多样形态提供了合理解释。近现代时期,随着传教和探险活动的逐步深入,西方英语世界对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群体进行民族志翻译的实践空间... 翁(Ong)基于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两极理论提出人类文化史四阶段论,为文化人类学视域下民族志翻译的多样形态提供了合理解释。近现代时期,随着传教和探险活动的逐步深入,西方英语世界对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群体进行民族志翻译的实践空间从书斋走向田野。西方人类学家基于汉语图文手稿、少数民族文字手稿和口语文学作品这三种资料来源进行的民族志翻译,凸显了口语文化中民族志知识的复杂形态,折射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部格局,打破了目前学界对民族志翻译单一路径的固有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翻译 口语文化 书面文化 翻译路径 中国语境
下载PDF
“志”与“史”:《片警宝音》的现代性叙事与文化记忆
16
作者 袁雨欣 《鹿城学刊》 2024年第1期34-37,共4页
电影《片警宝音》以民族志式的、新历史主义的现代性叙事视角作为阐释工具,将当代中国时代风貌的影像民族志式书写酝酿其中,既保存了当代中国的文化记忆,又附和和补全了历史话语,对本土民俗和文化的保护和推广投入了关注。
关键词 《片警宝音》 民族志叙事 新历史主义 文化记忆
下载PDF
论迟子建的民族志书写理念
17
作者 荆莹莹 戴虹波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70-76,共7页
迟子建以其丰硕的创作实绩,成为中国当代文坛的优秀作家之一。她的文学文本与其他作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性,主要源于其独特的民族志书写理念。东北地域苍莽辽阔、多民族杂居的自然环境,以及文化遗风流传浸润的... 迟子建以其丰硕的创作实绩,成为中国当代文坛的优秀作家之一。她的文学文本与其他作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性,主要源于其独特的民族志书写理念。东北地域苍莽辽阔、多民族杂居的自然环境,以及文化遗风流传浸润的人文环境,共同铸成了迟子建的民族志书写理念——一种与东北古老而生生不息的自然崇拜精神血脉相连的、充满着“热度和力量”及“繁华奔流”的理性观念。她通过文学的手段对人类的生存进行形而上的本真意义的追求,突出地展示人类共同的心理困惑和精神危机,以期通过对人类历史命运和现实生存状态的描写,反映人类共同的文化问题。从这个层面而言,迟子建以民族志书写理念为指导的文学创作可视为其寻求文学活动对人类文明和人自身发展的意义而进行的尝试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子建 民族志书写理念 文学人类学
下载PDF
从“异己观”到“天下观”的民族心理变迁——基于族际通婚视角的元民族志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积家 张航 冯晓慧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3-83,206,共22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民族关系格局发生了历史性嬗变。如何从浩如烟海的质性研究中总结出民族心理的发展脉络和演进规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之需和时代要求。族际通婚作为衡量民族关系的关键性指标,其变化趋势是观察民族...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民族关系格局发生了历史性嬗变。如何从浩如烟海的质性研究中总结出民族心理的发展脉络和演进规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之需和时代要求。族际通婚作为衡量民族关系的关键性指标,其变化趋势是观察民族心理变迁的重要历史透镜。但是,以往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深描和扎根等质性研究方法,使得同类主题的研究无法通过元分析等技术进行量化的总结,因而较难形成解释力高的统合性结论。采用元民族志分析法,对族际通婚视野下的质性研究进行高阶的解释性分析,转译原始资料中可以相互比对的核心概念与观点,从而揭示民族心理随时代变迁所呈现的阶段性特征,以及从“异己观”到“天下观”的演进脉络,以期提炼出既符合当前民族工作的需要又符合民族心理研究本土化建设的理论资源和分析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心理 族际通婚 天下观 元民族志分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日本民族艺术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视域——兼论与中国艺术人类学之比较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永健 《艺术探索》 CSSCI 2023年第3期94-101,共8页
民族艺术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在日本学界具有较大影响力。其学科定位在日本高等教育体系中属于以专业教育为主的学科之下高校自设的学科。因研究者学科背景的不同,对民族艺术学的学科定位出现了较为多元的认知。伴随着学术观念的更新,... 民族艺术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在日本学界具有较大影响力。其学科定位在日本高等教育体系中属于以专业教育为主的学科之下高校自设的学科。因研究者学科背景的不同,对民族艺术学的学科定位出现了较为多元的认知。伴随着学术观念的更新,日本学界对“民族艺术”的使用发生了转变,当前,日本学界已很少有人使用这一概念,日本民族艺术学会将学会的名称改为艺术人类学学会,学会所办杂志《民族艺术》的名称改为《民族艺术学会会刊》。就研究视域而言,日本民族艺术学研究一开始就秉持全球化的学术立场,不仅关注本国民间艺术和当代艺术领域的研究,也关注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艺术事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艺术学 学科定位 研究视域 艺术人类学
下载PDF
国内互联网医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0
20
作者 刘佳慧 田梅 《中国医院》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共4页
目的:通过探讨国内互联网医疗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提出改进互联网医疗满意度的措施,进而提高互联网医疗的服务质量,扩大互联网医疗的服务范围。方法:采用元人种志研究方法对20篇原始研究进行综合集成。结果:互联网医疗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 目的:通过探讨国内互联网医疗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提出改进互联网医疗满意度的措施,进而提高互联网医疗的服务质量,扩大互联网医疗的服务范围。方法:采用元人种志研究方法对20篇原始研究进行综合集成。结果:互联网医疗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布在医疗服务、护理服务、自主购药、平台支持4个维度。具体包括专业性、沟通效率、响应性、项目设置、延续护理安全、配有处方药、收费合理、就医流程便捷、硬件支持完善、隐私性等10个因素。结论:互联网医疗应以实体医院为依托,提供专业、安全的医疗服务,合理配置在线问诊医生,优化线上线下衔接流程,提高医患沟通效率。医保局、卫生健康委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合作,规范互联网医疗收费,将互联网医疗诊疗费用纳入医保结算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人种志 互联网医疗 满意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