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Comparison of Cold tolerance of Three Species of Evergreen Broad-leaved Woody Plants 被引量:1
1
作者 Sifan LI Mengyan LI +2 位作者 Runfang ZHANG Pingsheng LENG Man SHEN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21年第2期19-24,共6页
[Objectives]This study aimed to select evergreen broad-leaved woody plants with higher ornamental value and stronger cold tolerance for introduction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and to apply them to urban greening,so a... [Objectives]This study aimed to select evergreen broad-leaved woody plants with higher ornamental value and stronger cold tolerance for introduction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and to apply them to urban greening,so as to enrich the plant community structure of the landscape in the northern region.[Methods]Three species of evergreen broad-leaved woody plants,i.e.,Ligustrum lucidum,Ilex cornuta and Eriobotrya japonica,were selected as the experimental materials.The morphological performances and the changes of the physiological indexes were observed and measured during the overwintering period in the open field in Beijin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exes and the low temperature was also analyzed.The strength of cold tolerance of the three species was compared.[Results]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the contents of MDA and proline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low temperature.The contents of soluble sugar and soluble protein increased with the dropping temperature,but they had little response to the short-term temperature rise.[Conclusions]Combined with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indexes,it was found that the changes of the contents of proline and soluble sugar among the physiological indexe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ld tolerances of the three tree species of broad-leaved woody plants.The cold tolerance of I.cornuta was the strongest,E.japonica was the second,and that of L.lucidum was the wor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ergreen broad-leaved woody plant Cold tolerance OVERWINTERING
下载PDF
Woody Debris Storage of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
2
作者 Zeng Zhangquan Wang Silong +2 位作者 Zhang Canming Wu Zijian Li Xiquan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4年第8期16-19,共4页
In Yingzuiji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Pinus massoniana forest, mixed broadleaf-coniferous forest and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 were investigated to study the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woody debris (WD) during v... In Yingzuiji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Pinus massoniana forest, mixed broadleaf-coniferous forest and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 were investigated to study the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woody debris (WD) during various succession stages o1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uring various succession stages of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 in Yingzuiji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WD storage of each forest ranged from 1.26 to 8.82 t/hm^2, with the order of P. massoniana forest 〈 mixed broadleaf-coniferous forest 〈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 that is, it increased from early to late stages of the succession. At different succession stages, coarse woody debris (CWD) storage was 2 -9 times more than fine woody debris (FWD) storage, revealing that CWD was dominant in WD of each forest. CWD biomass accounted for 0.66% -2.21% of arbor biomass, so the forests were at the developmental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ody debris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 Middle subtropics Succession stages China
下载PDF
常绿阔叶林壳斗科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3
作者 柏爱琴 陈韬 +1 位作者 罗应华 李嘉亮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5-85,共11页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十万大山、花坪、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设置9个100 m×100 m固定样地,将每个样地划分为25个20 m×20 m的样方,再将样方划分为16个5 m×5 m的小样方;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即径级结构代替树龄...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十万大山、花坪、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设置9个100 m×100 m固定样地,将每个样地划分为25个20 m×20 m的样方,再将样方划分为16个5 m×5 m的小样方;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即径级结构代替树龄结构)的方法,用胸径(D_(BH))将壳斗科(Fagaceae)树种个体划分为小树(1.0 cm≤D_(BH)<5.0 cm)、中树(5.0 cm≤D_(BH)<20.0 cm)、大树(D_(BH)≥20.0 cm)3个径级阶段;选取样地中胸径D_(BH)≥1.0 cm的所有壳斗科个体为研究对象,进行每木检尺,记录树种名称,测定胸径、树高、冠幅、枝下高等测树因子以及每棵树的位置坐标;以空间聚集程度为评价指标,以海拔、经度、纬度、年降水量、春季降水、夏季降水、年均温、年均最高温、年均最低温、1月份均温、7月份均温为影响因素,采用克鲁斯卡尔-沃利斯检验法(Kruskal-Wallis test,K-W检验)、Ripley L函数结合完全随机模型(CSR)、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壳斗科不同径级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各因素对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壳斗科小树、中树、整个类群的分布格局主要是聚集分布,而大树主要表现为随机分布;随径级的增加,壳斗科树种的聚集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小树、中树、整体、大树。②小树、中树、整个类群在10 m空间尺度上的聚集程度(L_(10)),与年降水、年均温、年均最高温、年均最低温、1月份均温、7月份均温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且小树阶段的空间聚集程度更易受气温、降水的影响;大树的聚集程度(L_(10)),与年均温、年均最高温、年均最低温、1月份均温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壳斗科各径级树种的聚集程度,与纬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海拔呈负相关。壳斗科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受扩散限制和气候因素的影响,并且不同径级树种与同一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趋势一致,但程度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壳斗科植物 空间分布格局 扩散限制
下载PDF
福建大嵛山岛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优势种的生态位和种间联结 被引量:1
4
作者 邓清雅 温瑞龙 +3 位作者 王迎雪 邓传远 郑俊鸣 张琳婷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100,共9页
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福建大嵛山岛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进行群落调查,采用Levins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anka指数、Schoener指数对木本植物优势种(重要值大于1.5%)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生态位相似性进行分析,并采用方差比率... 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福建大嵛山岛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进行群落调查,采用Levins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anka指数、Schoener指数对木本植物优势种(重要值大于1.5%)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生态位相似性进行分析,并采用方差比率、χ^(2)检验、种间联结系数、Jaccard指数分析联结性特征。结果显示:在福建大嵛山岛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中筛选出16个优势种,其中,樟(Camphora officinarum Nees)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最大。木本植物优势种的120个种对中,Pianka指数和Schoener指数在[0.0,0.5)范围内的种对分别有78和91对,占总种对数的65.0%和75.8%,表明多数种对生态位重叠程度和生态位相似性较低,即优势种分布相对独立,种间关系较稳定。优势种间的方差比率为2.37,统计量为37.89,表明总体联结性为显著正联结。χ^(2)检验结果显示:75个种对呈正联结,41个种对呈负联结,4个种对无联结。联结系数分析结果显示:79个种对呈正联结,42个种对呈负联结。80个种对的Jaccard指数在[0.43,1.00]范围内,表明多数种对的联结性较强。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联结系数和Jaccard指数与Pianka指数和Schoener指数均在0.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福建大嵛山岛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优势种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和生态位相似性较低,多数种对呈正联结,且联结性较强;目前大嵛山岛常绿阔叶林接近群落演替发展的中后期阶段,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较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嵛山岛 常绿阔叶林 木本植物 生态位 种间联结
下载PDF
雅鲁藏布大峡谷植物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赵佳敏 关丽雪 +1 位作者 王伟 郑维列 《高原农业》 2024年第1期65-79,共15页
为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区域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及N、P养分利用特征,该研究在墨脱不同森林植被区选取6个采样点,对每个采样点优势植物进行了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植物叶片碳含量均值为452 g kg^(-1),在不同采... 为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区域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及N、P养分利用特征,该研究在墨脱不同森林植被区选取6个采样点,对每个采样点优势植物进行了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植物叶片碳含量均值为452 g kg^(-1),在不同采样点之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其余指标在部分采样点之间则存在一定的差异;从生活型看,研究区木本植物叶片碳含量要高于草本植物,氮含量差异不显著,磷含量则低于草本植物;在不同采样点之间木本植物叶片碳氮磷含量差异不显著,木本植物碳氮差异也不显著,但草本植物部分采样点之间磷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相关性分析显示,植物叶片C与N、C与P相关性均不显著,但N、P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墨脱常绿阔叶林区植物叶片C含量略低于我国南方其它常绿阔叶林区植物叶片碳含量,氮含量略高于其他区域,但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区域的植物叶片P含量,因此C/N,C/P及N/P均较低,N/P的均值为11.4。本研究结果支持植物叶片氮磷在不同生境中均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结合生长速率假说,墨脱常绿阔叶林区的植物生长速率可能远高于我国其他常绿阔叶林区,因此研究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以及面对全球N沉降背景下的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大峡谷 常绿阔叶林 植物叶片 化学计量特征 生活型
下载PDF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6
作者 许雪晴 李文君 +2 位作者 周雪雯 吕仕洪 白坤栋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5-736,共12页
为了探究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该研究采用常规和系统发育比较方法对广西猫儿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乔木幼树、灌木、草本和藤本等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系统发育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叶片化学计量... 为了探究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该研究采用常规和系统发育比较方法对广西猫儿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乔木幼树、灌木、草本和藤本等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系统发育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叶片化学计量特征的系统发育信号(Blomberg’s K)值为0.020~0.183。叶片N、P含量以及C/P、P/Ca、K/Ca的系统发育信号显著,表明物种多样化过程中存在系统发育保守性。叶片C、N、K和Mg含量以及大多数计量比受到生活型的显著影响,藤本植物有最高的叶片N、K和Mg含量,而草本植物叶片C、Mg含量、C/N和C/P最低。这表明不同生活型植物在总体上对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的需求和比例存在差异。进化模型拟合分析表明,对不同生活型最优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值的稳定选择是最优的进化模型,这表明不同生活型植物在进化过程中选择了适应自身的最优叶片化学计量特征组合。此外,在进化过程中叶片化学计量特征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因此,物种多样化过程中存在的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系统发育保守性和最优化稳定选择共同推动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林下植物 生活型 系统发育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下载PDF
九种常绿阔叶植物叶片解剖构造的研究
7
作者 孙国馨 陈帆 +2 位作者 孟霄哲 黄大庄 孟庆瑞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61,共9页
以9种常绿阔叶植物叶片为试材,采用人工低温处理测定其叶片相对含水量和相对电导率,并观测越冬前后叶片的微观解剖构造,通过变异系数、相关分析从8项叶片结构指标中筛选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隶属函数分析和抗寒性综合评价,以期为北方树... 以9种常绿阔叶植物叶片为试材,采用人工低温处理测定其叶片相对含水量和相对电导率,并观测越冬前后叶片的微观解剖构造,通过变异系数、相关分析从8项叶片结构指标中筛选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隶属函数分析和抗寒性综合评价,以期为北方树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下,叶片的相对电导率整体表现为升高趋势、相对含水量整体表现为下降趋势。下表皮、栅栏组织较厚的叶片抗寒性较强,栅海比值和组织结构紧密度越大的植物受低温影响越小。越冬前后,阔叶植物的抗寒排序差异较大,较抗寒的树种有大叶女贞、红叶石楠、广玉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植物 低温胁迫 叶片解剖构造 抗寒性
下载PDF
大气氮沉降对云南亚热带森林地表草本层植物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应忠 刘宪斌 +3 位作者 丁健 和银建 陈朝胜 寸增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6期98-104,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大气氮沉降条件下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地表草本层植被的生长情况,探讨大气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组成和结构功能的影响。[方法]以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0、1、5、10、15和30 g/(m^...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大气氮沉降条件下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地表草本层植被的生长情况,探讨大气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组成和结构功能的影响。[方法]以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0、1、5、10、15和30 g/(m^(2)·a)共6个施氮梯度,采用每30 d 1次林冠下人工喷施的方式对野外样地连续进行2年施氮处理,观察2年后试验样地内地表草本层植被的多样性、丰富度、株高和生物量等生长特征。[结果]随着施氮浓度的增大,植物丰富度、株高和生物量也逐渐增大,在年均30 g/(m^(2)·a)浓度梯度样地中,上述各项数据均达到最大值;而植物多样性则在5 g/(m^(2)·a)浓度梯度样地中达到最大值,为(13±3)种/m^(2)。植物地上部生物量占其总生物量比重较大,为(0.69±0.06)~(0.77±0.09),且呈随着施氮浓度的增大而逐渐降低趋势;植物地下部生物量占其总生物量比重相对较小,为(0.23±0.03)~(0.32±0.04),且呈随着施氮浓度增大而逐渐增加的趋势。[结论]证明了大量大气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消极影响,明确了不同浓度大气氮沉降对地表草本层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之间生物量分配规律的影响,为受大气氮沉降干扰严重的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氮沉降 地表草本层植物 植物多样性 植物丰富度 植物株高 植物生物量 分配规律 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下载PDF
紫茎泽兰在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的入侵格局和生境分析
9
作者 刘宪斌 杨楠茜 +3 位作者 李涛 赵星硕 杨亚丽 胡先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8-139,共12页
【目的】调查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的个体生长情况和种群分布规律,分析其与各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和显著性,为保护森林物种多样性和防止外来入侵种的繁殖扩散提供科学建议和理论依据。【方法】以云... 【目的】调查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的个体生长情况和种群分布规律,分析其与各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和显著性,为保护森林物种多样性和防止外来入侵种的繁殖扩散提供科学建议和理论依据。【方法】以云南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沿林缘随机挑选9个紫茎泽兰种群集中分布区域作为起点,垂直进入森林内部,以10 m为间隔等距离定点调查样方,分别调查紫茎泽兰植株外部形态指标和环境因子。【结果】株高、丰富度、单株最多绿色叶片数、单叶最大面积、单位面积生物量、存在度和重要值在林缘0~10 m的范围内达到最大值,且随着进入森林内部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或减少,呈衰减指数模型分布;在距林缘超过60 m的森林内部很少有紫茎泽兰植株出现。土壤温度、光照强度、空气温湿度和林冠郁闭度均能明显控制紫茎泽兰种群的分布和生长。土壤温度、光照强度和空气温度与紫茎泽兰种群外部形态指标呈正相关关系;空气湿度和林冠郁闭度则与其呈负相关关系。【结论】由森林分布斑块化和物种生境碎片化产生的大面积林缘区域给紫茎泽兰种群的入侵和繁殖提供了理想栖息地,而森林内部相对较低的土壤和空气温度、较弱的光照强度、较高的空气湿度和林冠郁闭度则明显抑制了紫茎泽兰种群的入侵和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 植株丰富度 生物量 植物种群存在度 植物种群重要值 环境因子 衰减指数模型 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下载PDF
Effects of current climate, paleo-climate, and habitat heterogeneity in determining biogeographical patterns of evergreen broad-leaved woody plants in China 被引量:3
10
作者 XU Yue SHEN Zehao +2 位作者 YING Lingxiao ZANG Runguo JIANG Youxu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9年第7期1142-1158,共17页
Understanding biogeographic patterns and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m has been a main issue in macro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and has implications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ecosystem sustainability. Evergree... Understanding biogeographic patterns and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m has been a main issue in macro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and has implications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ecosystem sustainability. Evergreen broad-leaved woody plants(EBWP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numerous biomes and are the main contributors to the flora south of 35°N in China. We calculated the grid cell values of species richness(SR) for a total of 6265 EBWP species in China, including its four growth-forms(i.e., tree, shrub, vine, and bamboo), and estimated their phylogenetic structure using the standardized phylogenetic diversity(SPD) and net relatedness index(NRI). Then we linked the three biogeographical patterns that were observed with each single environmental variable representing the current climate,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LGM)–present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habitat heterogeneity, using ordinary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with a modified t-test to account for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The partial regression method based on a general linear model was used to decompose the contributions of current and historic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to the biogeographical patterns observ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st regions with high numbers of EBWP species and phylogenetic diversity were distributed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mountains with evergreen shrubs extending to Northeast China. Current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was the best single predictor. Topographic variation and its effect on temperature variation was the best single predictor for SPD and NRI. Partial regression indicated that the current climate dominated the SR patterns of Chinese EBWPs. The effect of paleo-climate variation on SR patterns mostly overlapped with that of the current climate. In contrast, the phylogenetic structure represented by SPD and NRI was constrained by paleo-climate to much larger extents than diversity, which was reflected by the LGM–present climate variation and topog-raphy-derived habitat heterogeneity in China. Our study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embedding multiple dimensions of biodiversity into a temporally hierarchic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biogeographical patterns, and provides important baseline information for predicting shifts in plant diversity under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ergreen broad-leaved WOODY plants species richness standardized PHYLOGENETIC diversity net relatedness index present CLIMATE QUATERNARY CLIMATE variability HABITAT heterogeneity
原文传递
宝鸡地区引种栽植常绿木本园林植物的适应性综合评价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金环 范景林 谭光勋 《陕西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61-70,共10页
为总结和指导未来宝鸡市常绿园林植物科学合理引种栽植,利用抗寒性、营养生长、生殖生长等4个主要评价因子,采用专家意见法赋权、加法模型,对该地区多年引种栽植的56种常绿乔灌木进行了调查和适应性综合评价.结果为宝鸡市常绿园林植物... 为总结和指导未来宝鸡市常绿园林植物科学合理引种栽植,利用抗寒性、营养生长、生殖生长等4个主要评价因子,采用专家意见法赋权、加法模型,对该地区多年引种栽植的56种常绿乔灌木进行了调查和适应性综合评价.结果为宝鸡市常绿园林植物综合适应性为Ⅰ级者共22种(针叶树13种,阔叶树9种;乔木13种,灌木9种),Ⅱ级12种,Ⅲ级共19种,Ⅳ级3种(香樟、夹竹桃、山茶),宝鸡市引种栽植的常绿园林植物以综合适应性较强的Ⅰ、Ⅱ级为主,树种选择基本科学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 常绿植物 引种 适应性 综合评价
下载PDF
常绿木本植物在城市公园中的应用分析
12
作者 司振霖 王键龙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1期61-65,共5页
常绿植物是北方园林植物造景和景观营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城市公园中常绿木本植物的应用情况,可为改善北方城市公园冬季景观效果提供参考。本研究对河南驻马店驿城区6个公园中常绿木本植物的种类、应用频度、生活型、来源及观赏特性... 常绿植物是北方园林植物造景和景观营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城市公园中常绿木本植物的应用情况,可为改善北方城市公园冬季景观效果提供参考。本研究对河南驻马店驿城区6个公园中常绿木本植物的种类、应用频度、生活型、来源及观赏特性等进行调查和分析。调查发现,研究区公园常绿木本植物共有22科36属54种,其中红叶石楠、樟和女贞等11种植物的应用频度达到100%,应用普遍。生活型方面,在所调查植物中以灌木居多,占比78%;物种来源方面,乡土植物占主导地位,占比63%;观赏特性方面,以观叶植物为主,占比67%,且春季开花植物较多,以白花和红花为主,秋季结出果实较多,鲜艳色的果实明显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本植物 常绿植物 城市公园 景观营造
下载PDF
常绿阔叶林不同植物物种的径级结构与空间关联
13
作者 王丹 陈雅妮 +1 位作者 周寒棣 方万力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4期50-53,89,共5页
为系统调查浙江省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百山祖园区龙泉片区典型常绿阔叶林的径级结构与空间关联,在研究区设置长期监测样地进行木本植物个体进行调查,分析了不同物种/类群的空间格局,探讨了不同尺度上的物种关联性。结果表明:调查发现... 为系统调查浙江省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百山祖园区龙泉片区典型常绿阔叶林的径级结构与空间关联,在研究区设置长期监测样地进行木本植物个体进行调查,分析了不同物种/类群的空间格局,探讨了不同尺度上的物种关联性。结果表明:调查发现122种植物4917株,优势种为木荷;主要物种的径级结构差异显著,多数呈“L”形分布,部分呈单柱型、间断型和正态型;不同类群径级格局存在差异,优势种和常见种具备良好更新潜力,稀有种以小树为主;优势种、常见种和偶见种普遍聚集分布,稀有种为随机分布。该林分物种多样性水平较高但不同组分差异明显,反映了各自对环境异质性和胁迫的不同响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植物物种 径级结构分析 空间关联 浙江地区
下载PDF
北京园林主要常绿阔叶植物抗冻性及其测定方法 被引量:92
14
作者 董丽 黄亦工 +3 位作者 贾麦娥 郑淮兵 赵楠 苏雪痕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0-73,共4页
采用电导法、组织变褐法、生长恢复法及TTC还原法研究了北京园林中主要常绿阔叶植物的抗冻性 .结果表明 ,随着低温胁迫的加强 ,组织的电解质渗透率、褐化指标以及生长恢复后的冻害指数都明显上升 ,TTC还原法测定的细胞活力明显下降 ,不... 采用电导法、组织变褐法、生长恢复法及TTC还原法研究了北京园林中主要常绿阔叶植物的抗冻性 .结果表明 ,随着低温胁迫的加强 ,组织的电解质渗透率、褐化指标以及生长恢复后的冻害指数都明显上升 ,TTC还原法测定的细胞活力明显下降 ,不同指标的总体趋势高度一致 ,与种类的抗冻性密切相关 .被测植物的抗冻区域如下 :八角金盘- 10℃以上 ,洋常春藤、女贞、扶芳藤 - 8~ - 12℃ ,大叶黄杨 - 10~ - 15℃ ,凤尾兰、火棘、广玉兰 - 15~ - 2 0℃ ,黄杨- 15~ - 2 5℃ .对不同方法比较后认为 ,电导法可以用于实践中快速、客观地评价和比较常绿阔叶植物抗冻性 .对抗冻性测定的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常绿阔叶植物 抗冻性 测定方法 电导法 园林植物
下载PDF
冰雪灾害对株洲市常绿木本园林植物的影响 被引量:15
15
作者 潘百红 刘克旺 +2 位作者 曹铁如 汤胜 吴健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7-90,共4页
采用样方法研究2008年春季冰雪灾害对株洲市常绿木本园林植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株洲市常绿木本园林植物受严重灾害后表现为雪折、雪倒及器官冻害;雪折、雪倒现象较严重的植物为樟树、毛竹、杉木及马尾松;冻害现象最严重的大多为近几年... 采用样方法研究2008年春季冰雪灾害对株洲市常绿木本园林植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株洲市常绿木本园林植物受严重灾害后表现为雪折、雪倒及器官冻害;雪折、雪倒现象较严重的植物为樟树、毛竹、杉木及马尾松;冻害现象最严重的大多为近几年从南亚热带地区引进的树种,这些树种需2~4年才能恢复正常形态;本地传统绿化植物中受冻害的种类在5月下旬均发出新枝叶,恢复正常生长。冰雪灾害对园林植物的极端危害是可以预防的:在园林植物引种过程中应遵循科学地引种驯化步骤,建立健全的引种法规;依据立地类型选用园林绿化植物,还须强化园艺技术(特别是防寒防冻和修剪整型)以及营造混交林、防护林等栽培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 常绿木本植物 冰雪灾害 预防措施 株洲市
下载PDF
常绿植物在北京公园冬季植物景观营造中的思考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雪 高凤 +1 位作者 矫明阳 董丽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0-53,共4页
合理利用常绿植物在优化冬季植物景观的过程中尤为重要。基于对北京市公园绿地冬季植物景观中常绿树种应用现状的实地调查,从植物种类、应用状况和景观效果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常绿植物的应用形式较多,但种类较少,总体应用水平良好... 合理利用常绿植物在优化冬季植物景观的过程中尤为重要。基于对北京市公园绿地冬季植物景观中常绿树种应用现状的实地调查,从植物种类、应用状况和景观效果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常绿植物的应用形式较多,但种类较少,总体应用水平良好,部分有待改进。最后对常绿植物在北京公园冬季植物景观中的应用提出了建议,为相关工作人员对北京公园冬季植物景观设计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公园 冬季 植物景观 常绿植物
下载PDF
4种常绿阔叶植物越冬期间叶片组织POD、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19
17
作者 关雪莲 张宇 +2 位作者 马清水 万善霞 于建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5期4422-4423,共2页
研究了在北京地区栽培的4种常绿阔叶园林植物的叶片组织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在秋冬季的变化。结果表明,4种植物叶片组织的POD活性在秋冬季出现2次明显的上升。北海道黄杨、大叶黄杨和金心黄杨叶... 研究了在北京地区栽培的4种常绿阔叶园林植物的叶片组织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在秋冬季的变化。结果表明,4种植物叶片组织的POD活性在秋冬季出现2次明显的上升。北海道黄杨、大叶黄杨和金心黄杨叶片组织的SOD活性随着室外温度的降低不断增加,在室外平均气温接近冬季最低气温时达到最高值,这3种植物叶片组织的MDA含量与SOD活性有相关性。整个秋冬季期间,扶芳藤的SOD活性和MDA含量始终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植物 过氧化物酶(POD)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丙二醛(MDA)
下载PDF
2种圆柏属植物叶绿素荧光对季节变化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16
18
作者 张有福 陈春艳 +3 位作者 陈拓 张满效 刘光琇 安黎哲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89-293,共5页
在同一生长环境下,测定两种分布在不同海拔的圆柏属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季节变化,探讨二者光合特征的季节变化模式和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 Kom.)和圆柏(Sabina chinensis(Lin.)Ant.)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 在同一生长环境下,测定两种分布在不同海拔的圆柏属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季节变化,探讨二者光合特征的季节变化模式和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 Kom.)和圆柏(Sabina chinensis(Lin.)Ant.)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有效光合效率(F′v/F′m)、光化学淬灭系数(qP)、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电子传递速率(ETR)和有效量子产量(Yield)有相似的季节变化模式,均表现为冬季低,夏季高。两种测试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之间差异显著(p<0.05),祁连圆柏叶片的Fv/Fm、F′v/F′m、qP、qN、ETR和Yield均显著高于圆柏。可见分布在较高海拔的祁连圆柏的光合潜能高于低海拔的圆柏,祁连圆柏应对低温诱导有更广泛的调节能力,同时证实叶绿素荧光技术可作为衡量抗寒性强弱和叶片光合特性季节变化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柏 叶绿素荧光参数 常绿木本植物 抗冻性
下载PDF
圆柏属常绿木本植物叶片水分、渗透调节物质的季节变化与抗冷冻性的关系 被引量:12
19
作者 陈银萍 陈拓 +2 位作者 张满效 张有福 安黎哲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36-341,共6页
以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和圆柏(Sabina chinensis)为材料,研究了圆柏属植物的抗冷冻性与叶片水分和渗透调节物质季节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秋季气温下降,叶片组织相对含水量(RWC)和自由水含量(FWC)下降,束缚水含量(BWC)、脯氨... 以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和圆柏(Sabina chinensis)为材料,研究了圆柏属植物的抗冷冻性与叶片水分和渗透调节物质季节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秋季气温下降,叶片组织相对含水量(RWC)和自由水含量(FWC)下降,束缚水含量(BWC)、脯氨酸(Pro)、游离氨基酸(FAA)、可溶性蛋白质(SP)和可溶性糖(SS)含量增加,翌年春季气温回升,相对含水量和自由水含量增加,束缚水含量下降,有机渗透调节物再次增加。有机渗透调节物在秋末冬初及初春的增加正好与圆柏属植物抗冻锻炼及脱冻恢复生长的时间相吻合,因而是植物抗冻及脱冻适应的重要生理响应,在降低细胞冰点、防止细胞结冰引起的膜机械伤害、抑制膜脂过氧化、保护膜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祁连圆柏的相对含水量和自由水含量均低于圆柏,3种有机渗透调节物含量均高于圆柏,表明祁连圆柏在抗冷冻性诱导中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柏属 常绿木本植物 水分 渗透调节物质 抗冷冻能力
下载PDF
片断化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多样性 被引量:16
20
作者 李铭红 宋瑞生 +4 位作者 姜云飞 赵谷风 付海龙 郑英茂 于明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37-1146,共10页
由于人类活动的严重干扰,使得我国的常绿阔叶林基本上已片断化。对位于浙、闽、赣、皖交界山区的6个以甜槠和木荷为建群种的片断化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6个片断化样点共有物种69-142种。其中乔木层共有24-3... 由于人类活动的严重干扰,使得我国的常绿阔叶林基本上已片断化。对位于浙、闽、赣、皖交界山区的6个以甜槠和木荷为建群种的片断化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6个片断化样点共有物种69-142种。其中乔木层共有24-39种,Simpson指数(λ)为0.7932-0.9319,Shannon-Weiner指数(H′)为2.4108-3.2018,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6676-0.8132,Gleason指数(IG)为4.5816-8.2098;灌木层共有45-120种,λ为0.8309-0.9558,H′为2.6257-3.7902,J为0.6082-0.7903,IG为10.0216-17.2782;草本层共有6-23种,λ为0.5073-0.7639,H′为0.8783-1.8802,J为0.3822-0.5771,IG为0.9646-4.2871。(2)乔木层和灌木层分别在物种均匀度和丰富度上占有优势,此外,各片断化样点之间建群种比较类似,而林下灌木和草本种类则有明显差异。(3)人类干扰和片断化面积大小分别影响了乔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4)边缘效应明显,并且主要发生在林缘50m的范围内。从林缘到林内单位面积物种数根据片断化面积的大小分别呈现出上升和下降的格局,并且不同耐阴性的物种其分布密度表现出完全相反的特征。林缘0-50m的范围内,木本植物死亡率呈逐渐上升趋势,50m以后开始下降,林缘100m附近达到稳定。此外,林缘比林内具有更为丰富的藤本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片断化 植物多样性 边缘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