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冈常绿阔叶林的碳素动态 被引量:53
1
作者 李铭红 于明坚 +2 位作者 陈启瑺 常杰 潘晓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645-651,共7页
报道了浙江建德青冈林碳素的含量、现存量、存留量、归还量、释放量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植物群落中碳素含量的变化幅度不大,一般在10%以下。其中,叶片(器官比较)、乔木层(层次比较)和春夏季(季节比较)的... 报道了浙江建德青冈林碳素的含量、现存量、存留量、归还量、释放量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植物群落中碳素含量的变化幅度不大,一般在10%以下。其中,叶片(器官比较)、乔木层(层次比较)和春夏季(季节比较)的含量稍高,根系、草本层、秋冬季的含量稍低。群落的碳素现存量为66.113t/hm2,主要集中在乔木层或常绿树种内;群落的碳素存留量为5.691t/m2·a;每年通过凋落物归还至地表的量为2.296t/m2·a;死地被物中又有0.911t/hm2·a的碳素释放至大气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冈 常绿阔叶林 碳素动态 森林生态学
下载PDF
青冈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营养元素动态 被引量:49
2
作者 赵谷风 蔡延(马奔) +2 位作者 罗媛媛 李铭红 于明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3286-3295,共10页
应用分解袋法研究了浙江建德青冈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养分动态.结果表明,在2a的分解过程中,各凋落物元素的年均释放率为C 27.91%~44.06%,N 30.77%~39.58%,P 33.33%~42.86%,K 42.31%~48.19%,Ca 18.67%~36.22%,Mg 35.71%~4... 应用分解袋法研究了浙江建德青冈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养分动态.结果表明,在2a的分解过程中,各凋落物元素的年均释放率为C 27.91%~44.06%,N 30.77%~39.58%,P 33.33%~42.86%,K 42.31%~48.19%,Ca 18.67%~36.22%,Mg 35.71%~47.22%,Mn 25.00%~37.50%,Cu 3.80%~16.21%,Zn -17.52%~26.60%.K和Mg流动性较大,Zn、Cu和Ca相对稳定,P、Zn、Cu、Ca、N和Mn在分解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累积.干物质残留量与N、Ca、Mn、Cu和Zn的残留率呈负相关,与C、K和Mg呈正相关.C、N主要以线性衰减方式释放,P和Mg主要以复合函数方式释放,K主要以对数方式释放,Ca、Mn、Cu和Zn残留率具有3种以上的最优模型.Cu、Zn、Ca和Mn对干物质的分解有促进作用.C:N比是预示分解速率的最理想指标.枯叶中C:N比对于N固持和矿化的分界值在20:1左右,C:P比对于P的净矿化的临界值在600:1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青冈 凋落物 分解 养分 C:N比 C:P比
下载PDF
浙江建德青冈常绿阔叶林凋落量研究 被引量:37
3
作者 于明坚 陈启瑺 +4 位作者 李铭红 常杰 潘晓东 陈增鸿 邵剑波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44-150,共7页
本文报道了浙江建德青冈常绿阔叶林的调落量及各类调落物的调落特征。6年的测定结果表明.青冈林的年均调落量为5547.6kg/(hm2·a),其中枯叶量占68.32%,枯枝、落果、其它调落物各占14.82%、15.0... 本文报道了浙江建德青冈常绿阔叶林的调落量及各类调落物的调落特征。6年的测定结果表明.青冈林的年均调落量为5547.6kg/(hm2·a),其中枯叶量占68.32%,枯枝、落果、其它调落物各占14.82%、15.04%和1.82%。各类凋落量具有明显的季节与年际变化规律,其季节分配还具年际波动现象。各类凋落物的调落特征从一定角度反映了植物群落一般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以及植物对特殊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冈 常绿阔叶林 凋落量
下载PDF
青冈常绿阔叶林主要植物种叶片的光合特性及其群落学意义 被引量:47
4
作者 常杰 葛滢 +3 位作者 陈增鸿 潘晓东 刘珂 陈启瑺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93-400,共8页
青冈 ( Quercus glauca)林乔木层主要树种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日进程在春夏季晴天均有明显午休。常绿树种的光合速率在秋季最高 ,大量换叶期最低 ,冬季仍有一定的净光合量。落叶树种的光合速率和光合产量低于常绿树种 ,随着群落的发育其地... 青冈 ( Quercus glauca)林乔木层主要树种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日进程在春夏季晴天均有明显午休。常绿树种的光合速率在秋季最高 ,大量换叶期最低 ,冬季仍有一定的净光合量。落叶树种的光合速率和光合产量低于常绿树种 ,随着群落的发育其地位将降低。青冈和石栎 ( L ithocarpusglaber)的光合速率接近 ,但青冈能够利用较弱的光 ,因而其高叶量的树冠具有较高的光合总量 ,以保持其在群落中的优势种地位 ;石栎主要利用较强的光 ,其较低叶量的树冠可以维持较高的光合总量 ,以保证其次优势种地位。灌木、草本层种类光合日进程均为单峰型。灌木种类对光的需求较高。蕨类植物耐荫强 ,因而在林中能占有稳定的伴生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冈常绿阔叶林 叶片光合 群落学
下载PDF
古田山青冈林优势种群生态位特征 被引量:56
5
作者 胡正华 于明坚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159-1162,共4页
利用样方法进行野外调查,每个样地大小20 m×20 m。采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比例和生态位重叠值公式统计分析了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青冈林优势种群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古田山青冈林中青冈、马银花、木荷、甜槠、麂角杜鹃等具有较... 利用样方法进行野外调查,每个样地大小20 m×20 m。采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比例和生态位重叠值公式统计分析了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青冈林优势种群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古田山青冈林中青冈、马银花、木荷、甜槠、麂角杜鹃等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其Bi、Ba分别为0.7974、0.6435、0.6272、0.5908、0.5783和0.7770、0.4012、0.4745、0.4171、0.4303;而光叶石楠和栲树的生态位宽度较小,Bi、Ba仅为0.3966、0.2716和0.1441、0.0825。生态位宽度大的种群间生态位相似比例较高,如青冈与马银花、麂角杜鹃的生态位相似比分别为0.6134、0.6056;反之则低,如光叶石楠和栲树生态位相似比为0.1039。生态位重叠与生态位宽度有一定的联系,高生态位宽度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通常较大,反之则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冈林 优势种群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相似性比例 生态位重叠 古田山
下载PDF
青冈常绿阔叶林氮的生物循环 被引量:5
6
作者 于明坚 徐学红 +1 位作者 李铭红 付海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40-748,共9页
对分布于浙江建德的青冈常绿阔叶林N的生物循环进行了研究。群落各代表种类的N浓度在0 .4 9%~1.6 4 %之间,其中下木层、草本层和藤本植物中N的浓度远大于乔木层和亚乔木层的种类;乔木层和亚乔木层4种器官中N的浓度基本为叶>枝>根... 对分布于浙江建德的青冈常绿阔叶林N的生物循环进行了研究。群落各代表种类的N浓度在0 .4 9%~1.6 4 %之间,其中下木层、草本层和藤本植物中N的浓度远大于乔木层和亚乔木层的种类;乔木层和亚乔木层4种器官中N的浓度基本为叶>枝>根>干,其他层次的种类则为地上部分>地下部分。乔木层青冈不同器官中N浓度的高低顺序为:花序>嫩叶>老叶>嫩枝>老枝>细根>树干、粗根。各器官中N浓度的季节变化不是很大,其根、枝和叶中的N浓度均在秋季(10月份)最高;下木层青冈各部位N浓度在1月份最高。不同径级青冈中N浓度变化无明显规律。N元素在不同类型凋落物中的浓度范围为0 .74 %~2 .30 % ,降水和穿透水中的N浓度分别为0 .0 0 0 0 38%和0 .0 0 0 0 9% ,N在死地被层中的浓度为1.94 % ,土壤中N的浓度为0 .5 9%。N在植物群落中现存量为10 2 5 .2 8kg/ hm2 ,死地被层中积累量为2 2 4 .88kg/ hm2 ,土壤(A0 ~B层)中储存量为5 5 15 1kg/ hm2 。群落中N的存留量为119.4 7kg/ (hm2 ·a) ;归还量为84 .13kg/ (hm2 ·a) ,其中通过凋落物的为78.4 9kg/ (hm2·a) ,通过穿透水的为5 .6 4 kg/ (hm2 ·a) ;吸收量为2 0 3.6 0 kg/ (hm2 ·a)。降水输入了4 .88kg/ (hm2 ·a)的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冈 常绿阔叶林 氮循环 循环速率 利用效率
下载PDF
浙江北部保护区青冈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14
7
作者 胡小兵 于明坚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99-403,共5页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 ,对浙江北部地区保护区 (风景区、森林公园 )的青冈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 ,并对不同地点的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群落中不同层次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大小不一样 ,排列顺序为 :下木层 >林木层 >...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 ,对浙江北部地区保护区 (风景区、森林公园 )的青冈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 ,并对不同地点的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群落中不同层次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大小不一样 ,排列顺序为 :下木层 >林木层 >草本层 ,且不同地点样地的多样性在不同层次上也是不同。样地的坡度与林木层的均匀度指数 J、坡向与林木层多样性指数 H有明显相关 ,建议对北坡及坡度较大的区域给予更大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多样性指数 常绿阔叶林 植物
下载PDF
基于青冈和滇青冈生态位模拟的湿润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替代分布及气候解释 被引量:5
8
作者 刘颖 田斌 欧光龙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60-469,共10页
为揭示湿润常绿阔叶林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替代分布的气候制约变量,该研究选择其代表性优势树种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和滇青冈(C.glaucoides)为研究对象,收集两个物种的标本分布点数据和19个生物气候变量图层数据,运用MaxEnt模型... 为揭示湿润常绿阔叶林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替代分布的气候制约变量,该研究选择其代表性优势树种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和滇青冈(C.glaucoides)为研究对象,收集两个物种的标本分布点数据和19个生物气候变量图层数据,运用MaxEnt模型,模拟其潜在分布区,通过判别分析(DFA)、方差分析(ANOVA)和核密度分析三种方法量化两个树种的生态位差异,解释两类植被地理替代分布规律及其主导气候变量。结果表明:(1)青冈和与滇青冈MaxEnt拟合的AUC值分别为0.995和0.986,准确预测了两物种的潜在分布;青冈适宜于20°~30°N的亚热带及北热带地区,滇青冈集中分布于云贵高原亚热带区域。(2)DFA和ANOVA的结果一致,表明昼夜温差月均值(bio2)、等温性(bio3)、降水季节性变化(bio15)是造成二者生态位分异的主导气候变量。(3)核密度分析显示昼夜温差月均值(bio2)、等温性(bio3)、温度季节性变动系数(bio4)是影响两物种生态位分化的主导温度变量;降水季节性变化(bio15)、年降水量(bio12)、最干月降水量(bio14)、最干季降水量(bio17)、最冷季降水量(bio19)是两物种生态位分化的主导降水变量。上述结果说明等温性、温度季节性变化、降水季节性变化等表征气候季节性差异的变量是造成湿润与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出现替代分布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冈 滇青冈 湿润常绿阔叶林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生态位模拟 替代分布
下载PDF
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福建青冈RAPD反应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5
9
作者 许鸿川 王经源 +3 位作者 陈斌 王发明 林文雄 张健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23-627,共5页
以福建青冈幼叶为材料,利用改进的CTAB法提取福建青冈幼叶的总DNA,探索适合于随机扩增多态DNA标记(RAPD)扩增的反应体系.结果表明,福建青冈合适的RAPD反应体系为:反应体积15μL,含10 ng模板DNA、1.5 mmo.lL-1MgC l2、0.3μmol.L-1引物、... 以福建青冈幼叶为材料,利用改进的CTAB法提取福建青冈幼叶的总DNA,探索适合于随机扩增多态DNA标记(RAPD)扩增的反应体系.结果表明,福建青冈合适的RAPD反应体系为:反应体积15μL,含10 ng模板DNA、1.5 mmo.lL-1MgC l2、0.3μmol.L-1引物、0.3 mmo.lL-1dNTP、1 UTaqDNA聚合酶.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3 m in,然后于94℃变性30 s,37℃复性30 s,72℃延伸90 s,循环41次,最后于72℃延伸7 m in.应用上述反应体系进行福建青冈的RAPD扩增反应,扩增产物进行12 g.L-1琼脂糖凝胶电泳,EB染色后用紫外凝胶成像系统分析,可获得满意的指纹图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优势种 福建青冈 随机扩增多态DNA标记(RAPD) 反应体系
下载PDF
青冈常绿阔叶林的太阳辐射分布特征 被引量:3
10
作者 潘晓东 陈启 +3 位作者 王常 常杰 陈增鸿 刘珂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9-22,共4页
通过野外定位观测,对青冈(Cyclobalanopsisglauca)常绿阔叶林太阳辐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冈林反射辐射、透射辐射和吸收辐射的季节动态与太阳总辐射的季节动态相似,各辐射分量均为夏季最大,冬... 通过野外定位观测,对青冈(Cyclobalanopsisglauca)常绿阔叶林太阳辐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冈林反射辐射、透射辐射和吸收辐射的季节动态与太阳总辐射的季节动态相似,各辐射分量均为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四季中群落的反射率、透射率和吸收率分别为16%~22%、9%~12%和67%~74%.林冠层对光强的衰减率达80%~90%,且衰减率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冈 常绿阔叶林 太阳辐射 垂直分布 时间动态
下载PDF
非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地上生物量相对生长方程 被引量:8
11
作者 侯燕南 吴惠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8-101,107,共5页
我国亚热带地区森林类型多样、组成结构复杂、碳吸存能力高,是我国亚热带地区重要的碳库。然而,关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量和碳储量估算方法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选择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3个优势树种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豹皮... 我国亚热带地区森林类型多样、组成结构复杂、碳吸存能力高,是我国亚热带地区重要的碳库。然而,关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量和碳储量估算方法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选择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3个优势树种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豹皮樟Litsea rotundifolia和木荷Schima superba为研究对象,构建以胸径(DBH)为自变量的树种各器官生物量相对生长方程。结果表明:3个常绿阔叶树种各器官生物量估算相对生长方程具有显著相关性(P<0.000 1),拟合效果好,决定系数均大于0.914 7;青冈树种生物量相对生长方程拟合效果优于木荷和豹皮樟;树干和地上部分生物量相对生长方程拟合效果优于树枝和树叶。本研究结果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估算提供准确有效的估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青冈 豹皮樟 木荷 相对生长方程 胸径
下载PDF
浙江次生青冈林林木层的生物量模型及其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陈启瑺 沈琪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38-47,共10页
笔者用收获法对浙江建德山区的天然次生青冈常绿阔叶林群落的第一性生产力进行了研究。本文报道了林木层样木的生物量优化回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分析、检验和估算。结果表明,立木各器官变量之间存在着很好的相对生长关系;进行分层次... 笔者用收获法对浙江建德山区的天然次生青冈常绿阔叶林群落的第一性生产力进行了研究。本文报道了林木层样木的生物量优化回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分析、检验和估算。结果表明,立木各器官变量之间存在着很好的相对生长关系;进行分层次、种类(组分)和自变量的模型选优是十分必要的;各种模型都有较高的精度,可以对该群落的生物量作出有效的估计;种间模型的有效组合适用于亚乔木层的种类和乔木层的伴生种类;种类(组分)间的模型差异与它们在群落中所处的地位或所起作用密切相关;净第一性生产力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是植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在种间关系、生态位分化和种群动态特征上的综合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冈常绿林 生物量模型 青冈
下载PDF
青冈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叶片形态生态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常杰 葛滢 +3 位作者 傅华琳 于明坚 陈启 王常 《植物学通报》 CSCD 1998年第6期59-64,共6页
青冈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叶形基本上都为椭圆形,叶面积在15~40cm2/叶之间,属于中型叶和小型叶;在同一植株上,青冈叶片的大小很好地符合正态分布规律,石栎则近似于负二项分布,甜槠和木荷接近正态分布;主要树种叶的大小是... 青冈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叶形基本上都为椭圆形,叶面积在15~40cm2/叶之间,属于中型叶和小型叶;在同一植株上,青冈叶片的大小很好地符合正态分布规律,石栎则近似于负二项分布,甜槠和木荷接近正态分布;主要树种叶的大小是优势种青冈>次优势种石栎>其它伴生种,这在群落结构分化中具有适应意义,即其“生长策略”不同;同一树种叶片大小为中层木叶片>上层木叶片;春夏换叶之前,叶大小和叶重达到第一高峰,秋冬季出现第二峰,叶比重为秋、冬季>春、夏季,这是常绿植物对季节性不利气候(冬季寒冷,夏季高温伏旱)的一种生态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冈 常绿阔叶林 叶形态 生态适应 生长 树种
下载PDF
青冈常绿阔叶林群落动态研究 被引量:26
14
作者 于明坚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2-51,共10页
研究了分布于浙江建德林场和黄山西北坡4 个不同发育阶段青冈常绿阔叶林(7 龄林、20 龄林、40龄林和近熟林) 的动态特征。青冈林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种类组成体现出以青冈和其它常绿种类占优势,并伴有一定比例落叶成分的特征。群... 研究了分布于浙江建德林场和黄山西北坡4 个不同发育阶段青冈常绿阔叶林(7 龄林、20 龄林、40龄林和近熟林) 的动态特征。青冈林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种类组成体现出以青冈和其它常绿种类占优势,并伴有一定比例落叶成分的特征。群落的叶面积7 龄时比20 龄高,20 龄后逐渐增大,近熟林中达12-8 。个体密度和物种数在林木层、藤本植物和草本层中以7 龄时为最高,7 龄林中缺乏的下木层则在后3 个阶段中呈上升态势。4 个阶段林木层、下木层和草本层的Shannon - Wiener 指数分别为3-32 ~4-88 、3-59 ~4-14 、1-14 ~2-36 ,其动态与结构和物种数相似。优势种青冈能在采伐迹地上萌生,使群落以压缩演替的方式快速步入常绿阔叶林阶段。由于年龄较小、种子库遭破坏、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需一定的光照条件等原因,没及时产生充足的幼苗和幼树,青冈种群在40 龄左右尚缺低龄级个体,其基株的大小级结构往往为纺锤形,使之以产生克隆分株和萌生枝作为对空间占有的补充。此后,根据生境状况,它可能通过有性和无性两种方式进行繁殖,以巩固其优势地位。林木层生物量和生长量随着群落的发育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冈 常绿阔叶林 群落组成 结构 动态研究
下载PDF
青冈常绿阔叶林钙的释放动态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铭红 于明坚 潘文戎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3期334-336,共3页
本文以青冈常绿阔叶林中 5种凋落物为对象 ,研究其分解过程中 Ca的释放动态 . 5种凋落物分解 2 4个月期间 Ca浓度总体上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但因干物质的消失 ,最后 Ca还是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释放 ,并且 Ca浓度和残留率的变化均很有规律 ,... 本文以青冈常绿阔叶林中 5种凋落物为对象 ,研究其分解过程中 Ca的释放动态 . 5种凋落物分解 2 4个月期间 Ca浓度总体上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但因干物质的消失 ,最后 Ca还是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释放 ,并且 Ca浓度和残留率的变化均很有规律 ,而不同凋落物的规律并不都一致 .Ca浓度和残留率与凋落物干物质残留率的关系密切 ,反映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冈 常绿阔叶林 释放动态 森林生态系统
下载PDF
青冈常绿阔叶林磷的积累和循环 被引量:7
16
作者 于明坚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7-23,共7页
文章通过各种调查、取样和分析技术,并利用生物量和生产力模型,对浙江建德青冈常绿阔叶林P的积累、循环和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群落各代表种类的P浓度在0.017%~0.073%之间,其中藤本、草本>下木层>乔木层、亚乔木层... 文章通过各种调查、取样和分析技术,并利用生物量和生产力模型,对浙江建德青冈常绿阔叶林P的积累、循环和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群落各代表种类的P浓度在0.017%~0.073%之间,其中藤本、草本>下木层>乔木层、亚乔木层植物。各器官中P浓度叶>枝>根>干。青冈中P浓度为下木层>乔木层>亚乔木层;幼嫩、生长旺盛的器官和生殖器官中积累了较多的P。乔木层和亚乔木层青冈中P浓度季节变化较平稳;幼苗各部位在1月份P浓度较高。不同径级青冈中P浓度变化无明显规律。凋落物凋落之前,P有被回收的现象,其中枯叶有70%以上的P被回收。P在群落中现存量为39.84kg·hm-2,死地被层中积累量为4.03kg·hm-2,土壤(A0~B层)中储存量为5159kg·hm-2。群落P的存留量为4.69kg·hm-2·a-1;归还量为1.92kg·hm-2·a-1,其中通过凋落物的为1.48kg·hm-2·a-1,通过穿透水的为0.44kg·hm-2·a-1;吸收量为6.61kg·hm2·a-1。降水输入了0.42kg·hm-2·a-1的P。与其它森林类型相比,P的利用效率较高,主要由于凋落物凋落之前P的回收率高。这是40龄青冈林对土壤中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冈 常绿阔叶林 生物循环 利用效率
下载PDF
青冈常绿阔叶林钙的积累和循环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铭红 于明坚 +1 位作者 陈启 王常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0年第2期131-137,共7页
研究了分布于浙江建德的青冈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 Ca的积累和循环。群落各代表种类的 Ca浓度为 0 .1 2 %~ 1 .2 5% ,变幅较大 ;其中能在石灰岩上分布的青冈比其它树种含 Ca量高 ,酸性土指示植物映山红含 Ca量很低。老的器官和个体中... 研究了分布于浙江建德的青冈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 Ca的积累和循环。群落各代表种类的 Ca浓度为 0 .1 2 %~ 1 .2 5% ,变幅较大 ;其中能在石灰岩上分布的青冈比其它树种含 Ca量高 ,酸性土指示植物映山红含 Ca量很低。老的器官和个体中积累了较多的 Ca。青冈体内 Ca浓度的季节和径级变化不明显。枯叶和枯枝中的 Ca浓度比鲜叶和鲜枝高。降水通过林冠时有部分 Ca被淋溶出来。Ca在群落中现存量为 1 0 57.2 2 kg/hm2 ,死地被层中积累量为 93.43kg/hm2 ,土壤 ( A0 —B层 )中储存量为 6544kg/hm2。群落中 Ca的存留量为 1 39.46kg/( hm2 · a) ;归还量为 63.0 9kg/( hm2 · a) ,其中大部分通过凋落物归还 (约占70 % ) ;吸收量为 2 0 2 .55kg/( hm2·a)。降水输入了 1 2 .1 5kg/( hm2· a)的 Ca。青冈林具有较高的 Ca吸收量 /现存量比 ,但吸收的 Ca归还得较少 ;因此其对 Ca的利用效率较高 ,这是对红壤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冈 常绿阔叶林 生态系统 积累 循环
下载PDF
中亚热带2种森林群落组成、结构及区系特征 被引量:23
18
作者 陈金磊 方晰 +4 位作者 辜翔 李雷达 刘兆丹 王留芳 张仕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9-172,共14页
【目的】研究中亚热带演替阶段相邻的2种森林群落的组成、结构、区系特征,旨在丰富亚热带地区森林动态资料,为加快该地区森林生态恢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结合群落生态学研究方法,在湘中丘陵... 【目的】研究中亚热带演替阶段相邻的2种森林群落的组成、结构、区系特征,旨在丰富亚热带地区森林动态资料,为加快该地区森林生态恢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结合群落生态学研究方法,在湘中丘陵区选取林龄为45~50年处于演替中期阶段的马尾松+柯(又名石栎)+檵木针阔混交林(PLL)和林龄为80~90年处于演替亚顶极阶段的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AG),分别设置3块30 m×30 m固定样地,对胸径≥1 cm的林木进行调查,计算群落多样性指数、特征值和相似系数等指标。【结果】PLL、LAG树种丰富,具有占绝对优势的优势种,且在群落内空间分布比较均匀,LAG树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高于PLL,且双子叶植物明显增加; PLL、LAG树种组成的差异主要源于乔木树种,特别是常绿阔叶乔木树种,PLL以松科、壳斗科为主,呈现针阔混交林特征,LAG以壳斗科、樟科、漆树科、金缕梅科和八角枫科等常绿阔叶树种为主,呈现常绿阔叶林特征; PLL、LAG的种数和株数垂直结构层次分化明显,LAG各层次树种比PLL更丰富,特别是林下1~5 m层和林冠≥15 m层; PLL、LAG的种数和株数径级结构均呈倒"J"型分布,主要集中在1~8 cm径级; LAG中大径级的种数和株数多于PLL; PLL中,马尾松林下更新失去优势,为衰退型,柯、檵木为增长型,表现出PLL向LAG演替; LAG中,马尾松衰退明显,柯、青冈为增长型,杉木为稳定型; PLL、LAG植物区系以泛热带分布型为主,具有较强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性质,LAG热带成分科、属、种多于PLL。【结论】PLL、LAG树种组成、空间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亚热带低山丘陵区地带性植被恢复应遵循群落演替动态规律,对已处于演替中期阶段的马尾松针阔混交林可采用封山育林让其自然演替,或通过人工干预(如补植常绿阔叶树种)缩短恢复时间,搭配合理的树种组成,提高林分质量;次生林改造或"针改阔"过程中,应加强泛热带分布型植物的利用,选择起源和演化具有相似性的阔叶树种作为建群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替恢复阶段 次生林 群落结构 地理成分 中亚热带 马尾松+柯+檵木针阔混交林 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
下载PDF
40龄青冈林林木层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铭红 《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年第2期186-189,共4页
报道了浙江建德 4 0龄青冈常绿阔叶林林木层 (含乔木层和亚乔木层 )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 (以生长量为代表 ) .林木层的生物量为 1 561 2 6kg/hm2 ,其中乔木层占 92 % ,以青冈占的比例最大 ( 55% ) ;亚乔木层则以其它常绿种类居多 ( 48% ... 报道了浙江建德 4 0龄青冈常绿阔叶林林木层 (含乔木层和亚乔木层 )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 (以生长量为代表 ) .林木层的生物量为 1 561 2 6kg/hm2 ,其中乔木层占 92 % ,以青冈占的比例最大 ( 55% ) ;亚乔木层则以其它常绿种类居多 ( 48% ) .乔木层青冈和其它常绿种类生物量的器官分配为干 >枝 >根 >叶 >果 ,落叶种类为枝 >干 >根 >叶 >果 .亚乔木层种类生物量中干的比重增加 ,反映了其高生长的特性 ;而根的比例比枝大 .林木层的净生产量为 2 791 kg/( hm2· a) ,其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生物量 净生产量 青冈林 林木层
下载PDF
Density Dependence of a Dominant Species and the Effects on Community Diversity Maintainance 被引量:4
20
作者 彭宗波 蒋英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6年第4期275-280,共6页
In order to test whether density dependence influences community diversity, a combination of manipulative experimentation and plot surveys were done using Cryptocarya concinna, a dominant species in subtropical evergr... In order to test whether density dependence influences community diversity, a combination of manipulative experimentation and plot surveys were done using Cryptocarya concinna, a dominant species in subtropical evergreen forest. Twelve pairs of 1 m^2 seedling plots were built around 12 adults, and plots were treated monthly with either a fungicide or a control. The surviving proportion of C. concinna seedlings at different stages was calculated, and an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impact of fungicide on seedling survival and species richness. Correlation between relative abundance and community evenness at different ages was analyzed using plot survey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ungicide treatment decreased species richness of the seedling community by pro- moting the recruitment of common species. Furthermore, census of a 25 m radius around adult C. concinna trees confirmed that the density of saplings increased with distance from adults. Relative abundance of C. concinna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age, and decreasing C. concinna dominance resulted in an increase in community even- ness. To avoid the appearance of a single optimum population, the dominance of C. concinna decreased with age via density dependence, and subsequently improved community species diver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nzen-Connell hypothesis DENSITY-DEPENDENT dominant species species diversity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