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善的积极行为价值说 被引量:4
1
作者 苏富忠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3-249,共7页
在考察既有善恶观的前提下,建构善的积极行为价值说和恶的消极行为价值说。导致善的行为是善行;导致恶的行为是恶行。善行与恶行具有六个相辅相成的特点:现时形态上的同一性与多样性,历时形态上的稳定性与变异性,动机与效果关系上的一... 在考察既有善恶观的前提下,建构善的积极行为价值说和恶的消极行为价值说。导致善的行为是善行;导致恶的行为是恶行。善行与恶行具有六个相辅相成的特点:现时形态上的同一性与多样性,历时形态上的稳定性与变异性,动机与效果关系上的一致性与矛盾性,发生上的渐进性与突发性,来源上的习得性与创造性,相互关系上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的积极行为价值说 恶的消极行为价值说 价值 善行 恶行
下载PDF
征地拆迁领域灰色势力的行为特征与形成机理探析——基于对H新区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建平 田苗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37,共7页
灰色势力介入征地拆迁领域谋取经济利益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土地权益,它同时也诱发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通过对H新区的田野调查发现,灰色势力主要从基层政府治理、乡村自主治理以及工商资本主体三个层面介入征地拆迁领域。在征地拆迁... 灰色势力介入征地拆迁领域谋取经济利益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土地权益,它同时也诱发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通过对H新区的田野调查发现,灰色势力主要从基层政府治理、乡村自主治理以及工商资本主体三个层面介入征地拆迁领域。在征地拆迁的利益分配中,灰色势力行为呈现出强制性、隐匿性、依附性、渗透性及掠夺性等特征。基层政府治理机制不健全和乡村治理主体虚化为灰色势力介入征地拆迁领域提供了制度空间和行为空间,工商资本和经济利益密集输入到乡土社会为灰色势力逐利提供了必要的利益空间,农民集体行动困境则使灰色势力行为难以受到监督和惩罚,为其成长提供了社会空间。因此,应从完善基层政府治理,提升乡村治理能力,规范征地拆迁程序以及强化农民自主监督等方面遏制灰色势力介入征地拆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势力 征地拆迁 行为特征 土地收益
下载PDF
对“次道德”现象的伦理学解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杨仕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13,共5页
“次道德”现象受到社会公众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但多数人所指的“次道德”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因先恶而后善”的行为。“次道德”作为“道德之次” ,应该是在道德底线———法律之上的 ,它不应该是不道德或违法行为的“衍生行为”——... “次道德”现象受到社会公众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但多数人所指的“次道德”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因先恶而后善”的行为。“次道德”作为“道德之次” ,应该是在道德底线———法律之上的 ,它不应该是不道德或违法行为的“衍生行为”———这是“因先恶而后善”行为的根本特征。“次道德”作为道德现象和伦理学范畴 ,只能从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层次性与实践中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道德品质的个体差异性的角度去理解 ,而不能把道德价值较小的较低层次道德完全等同于危害性较小的不道德行为或非法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次道德 道德行为 因先恶而后善
下载PDF
宋代城市无业游民研究之二——以《夷坚志》为中心考察
4
作者 刘树友 《兰州学刊》 CSSCI 2018年第11期70-80,共11页
无业游民是由心理、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变形甚至完全畸形的人组成的特殊社会群体,其根本特征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这一特殊社会群体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就已经登上历史舞台,并显现其危害社会秩序稳定与民众人身财产安全的一面。秦汉... 无业游民是由心理、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变形甚至完全畸形的人组成的特殊社会群体,其根本特征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这一特殊社会群体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就已经登上历史舞台,并显现其危害社会秩序稳定与民众人身财产安全的一面。秦汉以降至隋唐,游民问题愈演愈烈。入宋后游民问题变得更加尖锐和突出。宋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剧烈变迁,城市经济的高度繁荣与奢侈游乐风气的炽烈,三者相辅相成,交互作用,最终酿成了宋代城市游民队伍的恶性膨胀及次生的严重社会危害。著名学者洪迈独纂卷帙浩繁的志怪小说集《夷坚志》,大量记载了宋代城市无业游民游荡市井街衢;嗜酒嗜赌;挥霍无度;喜围观凑趣等诸多恶行及劣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城市 无业游民 特征 成因 恶行
下载PDF
科学的伦理学:一座道德探索的丰碑——王海明《新伦理学》思想述评 被引量:1
5
作者 唐代兴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21-25,共5页
《新伦理学》坚守“社会创造道德”和“社会需要优良道德”的朴实信念 ,从“人类行为事实如何”出发 ,提炼出“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的道德目的和终极道德标准 ,在此基础上 ,吸收和整合中外伦理史上的思想成果 ,围绕“人类行为应该... 《新伦理学》坚守“社会创造道德”和“社会需要优良道德”的朴实信念 ,从“人类行为事实如何”出发 ,提炼出“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的道德目的和终极道德标准 ,在此基础上 ,吸收和整合中外伦理史上的思想成果 ,围绕“人类行为应该如何” ,建立起了以伦理行为类型学说为核心的优良道德价值导向系统和道德规范体系 ,完成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的伦理学的创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良道德 道德终极标准 道德实体 伦理行为 道德善恶原则
下载PDF
“结构洞”视角下黑恶势力冲突行为的治理
6
作者 郭云超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5-13,共9页
面对当前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严峻形势,如何提升对黑恶势力犯罪行为的治理能力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以“结构洞”理论为视角,对黑恶势力冲突行为的起因、发起过程、机制及条件等进行深入研究发现,黑恶势力在冲突中的发起行为存在... 面对当前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严峻形势,如何提升对黑恶势力犯罪行为的治理能力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以“结构洞”理论为视角,对黑恶势力冲突行为的起因、发起过程、机制及条件等进行深入研究发现,黑恶势力在冲突中的发起行为存在着向上行关系借“威”(自主性)和向下行关系借“势”(规模化)的明显特征,主要通过占据“结构洞”的有利位置以实现成功发起,整个发起过程受到面子、人情等因素的影响。为此,提出了拳打发起者、剑指响应者、整市场之乱和织法律之网等扫黑除恶专项治理的可行性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恶势力 结构洞 冲突行为 发起过程 治理
下载PDF
试论“平庸的恶”与“法治的善”
7
作者 刘政 《琼州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90-95,共6页
"平庸的恶"与"法治的善"作为相对存在的法治理念和社会现象,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程度影响着社会法治思维的变迁和法治实践的发展。通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领域的一体化建设,对"平庸的恶"予以有力扼制,... "平庸的恶"与"法治的善"作为相对存在的法治理念和社会现象,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程度影响着社会法治思维的变迁和法治实践的发展。通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领域的一体化建设,对"平庸的恶"予以有力扼制,使"法治的善"得于全面弘扬,将有助于引导和推动依法治国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庸的恶 法治的善 理论辨析 行为检视 基本路径
下载PDF
网络行为的若干道德评价难题 被引量:2
8
作者 肖峰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1-8,共8页
网络行为是人在智能时代的普遍行为方式,网络伦理是使网络行为文明化的道德规范。网络空间与现实世界之间既相关联又区别很大,这使得网络行为所面临的伦理问题既新颖又复杂。从网络行为中所包含的基于元伦理的善恶难辨,到基于效果论和... 网络行为是人在智能时代的普遍行为方式,网络伦理是使网络行为文明化的道德规范。网络空间与现实世界之间既相关联又区别很大,这使得网络行为所面临的伦理问题既新颖又复杂。从网络行为中所包含的基于元伦理的善恶难辨,到基于效果论和义务论的原则悖反,再到基于道德主体不同的角色冲突,都是网络行为道德评价中所面临的难题,也是建构网络伦理、导引网络文明行为而需要加以深入探讨并寻求基本共识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行为 善恶 道德评价 道德角色
下载PDF
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中“软暴力”行为的限缩认定 被引量:3
9
作者 杨智宇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47-53,共7页
"软暴力"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在于即使没有实施暴力行为也会对被害人产生心理强制,这是因为其与暴力行为具有极强的关联性。2019年《关于办理实施"软暴力"的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细化了"软暴力"的规定,... "软暴力"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在于即使没有实施暴力行为也会对被害人产生心理强制,这是因为其与暴力行为具有极强的关联性。2019年《关于办理实施"软暴力"的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细化了"软暴力"的规定,但事实上却对"软暴力"行为的认定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扩张。应将对"软暴力"行为的认定限缩在黑社会性质背景下、与普通暴力行为具有密切联系的范围内;通过体系解释,采用同类解释规则将黑社会性质犯罪中"软暴力"行为认定的危害性提升至与普通暴力相当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社会性质组织 行为特征 软暴力 扫黑除恶 体系解释
下载PDF
关于恶性的哲学解释
10
作者 黎红勤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3-58,共6页
"恶人"或者"恶性"这一概念常用于对道德主体进行描述与评价,而能否做出准确的描述或是公允的评价要求对"恶性"有清晰的界定。当下对恶性的哲学讨论主要有三种进路:恶行进路、心理诊断进路以及品性进路。... "恶人"或者"恶性"这一概念常用于对道德主体进行描述与评价,而能否做出准确的描述或是公允的评价要求对"恶性"有清晰的界定。当下对恶性的哲学讨论主要有三种进路:恶行进路、心理诊断进路以及品性进路。恶行进路面临诸多问题,其中最大的困难在于无法解释人们对恶人的一些直觉。心理诊断进路着眼于挖掘恶人本质的心理特征,但任意一种诊断均会面临恶性的过宽过窄问题。一种整合各种心理诊断的策略可望解决恶性的过宽过窄问题,但这种整合的可能性在于,要么引入恶的一致性要求,要么引入恶性的多轨结构。而恶的一致性要求和恶性的多轨结构是一种基于品性的恶性解释的应有之义,在这种意义上,品性进路更为优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 恶行 心理诊断 品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