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he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fracturing responses of layered rough jointed rock-like materials
1
作者 Xinxin Nie Qian Yin +7 位作者 Manchao He Qi Wang Hongwen Jing Bowen Zheng Bo Meng Tianci Deng Zheng Jiang Jiangyu W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1期2417-2434,共18页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failure mechanisms of layered rock with rough joint surfaces under direct shear loading.Cubic layered samples with dimensions of 100 mm×100 mm×100 mm ...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failure mechanisms of layered rock with rough joint surfaces under direct shear loading.Cubic layered samples with dimensions of 100 mm×100 mm×100 mm were casted using rock-like materials,with anisotropic angle(α)and joint roughness coefficient(JRC)ranging from 15°to 75°and 2-20,respectively.The direct shear tests were conducted under the application of initial normal stress(σ_(n)) ranging from 1-4 MPa.The test result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echanical properties,acoustic emission(AE)responses,maximum principal strain fields,and ultimate failure modes of layered samples under different test conditions.The peak stress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ingαand achieves a maximum value atα=60°or 75°.As σ_(n) increases,the peak stress shows an increasing trend,with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R² ranging from 0.918 to 0.995 for the linear least squares fitting.As JRC increases from 2-4 to 18-20,the cohesion increases by 86.32%whenα=15°,while the cohesion decreases by 27.93%whenα=75°.The differences in roughness characteristics of shear failure surface induced byαresult in anisotropic post-peak AE responses,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active AE signals whenαis small and quiet AE signals for a largeα.For a given JRC=6-8 andσ_(n)=1 MPa,asαincreases,the accumulative AE counts increase by 224.31%(αincreased from 15°to 60°),and then decrease by 14.68%(αincreased from 60°to 75°).The shear failure surface is formed along the weak interlayer whenα=15°and penetrates the layered matrix whenα=60°.Whenα=15°,as σ_(n) increases,the adjacent weak interlayer induces a change in the direction of tensile cracks propagation,resulting in a stepped pattern of cracks distribution.The increase in JRC intensifies roughness characteristics of shear failure surface for a smallα,however,it is not pronounced for a largeα.The findings will contribute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cal responses and failure mechanisms of the layered rocks subjected to shear loa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yered samples anisotropic angle joint roughness coefficient mechanical properties acoustic emission response fracturing evolution failure modes
下载PDF
Corrosion engineering on AlCoCrFeNi high-entropy alloys toward highly efficient electrocatalysts for the oxygen evolution of alkaline seawater 被引量:2
2
作者 Zhibin Chen Kang Huang +4 位作者 Bowei Zhang Jiuyang Xia Junsheng Wu Zequn Zhang Yizhong Hu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0期1922-1932,共11页
Seawater splitting is a prospective approach to yield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hydrogen energy.Complex preparation processes and poor repeatability are currently considered to be an insuperable impediment to the prom... Seawater splitting is a prospective approach to yield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hydrogen energy.Complex preparation processes and poor repeatability are currently considered to be an insuperable impediment to the promotion of the large-scale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electrocatalysts.Avoiding the use of intricate instruments,corrosion engineering is an intriguing strategy to reduce the cost and presents considerable potential for electrodes with catalytic performance.An anode comprising quinary AlCoCrFeNi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 uniformly decorated on an AlCoCrFeNi high-entropy alloy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via a one-step corrosion engineering method,which directly serves as a remarkably active catalyst for boosting the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OER)in alkaline seawater.Notably,the best-performing catalyst exhibited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activity with overpotential values of 272.3 and 332 mV to achieve the current densities of 10 and100 mA·cm^(-2),respectively.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the obtained catalyst was identified for adv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component cataly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rosion engineering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catalysts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 seawater splitting failure mechanism
下载PDF
Unraveling the reaction mechanism of low dose Mn dopant in Ni(OH)_(2) supercapacitor electrode 被引量:2
3
作者 Zhiguo Zhang Hua Huo +5 位作者 Zhenjiang Yu Lizhi Xiang Bingxing Xie Chunyu Du Jiajun Wang Geping Yin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0期497-506,I0013,共11页
Mn doping is deemed as a promising strategy to improve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the a-Ni(OH)_(2)battery-type supercapacitor electrode.However,the internal structure evolution,the pathways and the dynamics of... Mn doping is deemed as a promising strategy to improve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the a-Ni(OH)_(2)battery-type supercapacitor electrode.However,the internal structure evolution,the pathways and the dynamics of the proton/intercalated anion migration,as well as the functioning mechanism of Mn dopant to stabilize the layered structure during cycles remain unclear.Here,we unveil that irreversible oxidization of Mn^(3+)at the initial CV cycles,which will remain as Mn^(4+)in the NiO_(2)slabs after the first oxidization to effectively suppress the phase transformation fromα-Ni(OH)_(2)/γ-NiOOH toβ-Ni(OH)_(2)/β-NiOOH and further maintain the structural integrity of electrode.With a synergistic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and various structural probes including XRD and^(2)H MAS solid state NMR,we decode the structure evolution and dynamics in the initial CV(cyclic voltammetry)cycles,including the absorption/desorption of hydrogen containing species,migration of intercalated anions/water molecules and the change of interlayer space.This present work elucidate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ping chemistry and structural reliability,paving a novel way of reengineering supercapacitor electrode mate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action mechanism Structure evolution ^(2)H MAS NMR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 Local environments
下载PDF
红层软岩崩解演化规律与强度弱化试验研究
4
作者 党孟琪 赵其华 +3 位作者 王博 兰兵 肖刚 陆鹿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7-64,共8页
红层软岩遇水会形成裂隙,造成岩体剥落、崩解,导致其强度降低,从而影响边坡的整体稳定性.为了探究降雨条件下红层软岩的崩解演化规律和强度弱化特性,采用干湿循环和单轴压缩试验,对软岩的崩解现象、崩解机理以及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 红层软岩遇水会形成裂隙,造成岩体剥落、崩解,导致其强度降低,从而影响边坡的整体稳定性.为了探究降雨条件下红层软岩的崩解演化规律和强度弱化特性,采用干湿循环和单轴压缩试验,对软岩的崩解现象、崩解机理以及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泥岩的颗粒级配会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改变;泥岩的耐久性受干湿循环作用的影响很大;随着干湿循环次数递增,软岩的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逐渐下降,泊松比则呈上升趋势;红层软岩的崩解过程为:原生层面存在-水分浸润岩体-新裂隙产生以及原生层面扩展-干湿循环作用-岩体经历弱崩解、中崩解、强崩解阶段-丧失整体性,最终成为散体.干湿循环对软岩造成的劣化损伤作用具有累积性和不可逆性,且前期劣化效果更为显著.蓬莱镇组红层软岩在成分、结构、构造等方面与其它地区红层不同,导致了崩解的差异性.研究可为红层软岩地区因降雨引起的岩体强度损失折减程度进行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层软岩 干湿循环 演化规律 崩解机理 力学性能
下载PDF
单晶高镍三元正极材料:挑战与策略
5
作者 黄辰悦 郑鸿飞 +3 位作者 秦宁 王灿沛 王利光 陆俊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5-55,共21页
进一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对电动汽车的普及至关重要。三元层状正极材料因其高比容量、低温性能良好、成本较低等优势,近年来在动力电池领域备受关注。高镍化和高电压化被认为是提高三元材料能量密度的有效途... 进一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对电动汽车的普及至关重要。三元层状正极材料因其高比容量、低温性能良好、成本较低等优势,近年来在动力电池领域备受关注。高镍化和高电压化被认为是提高三元材料能量密度的有效途径。然而,基于传统多晶三元正极的高镍化和高压化可能会显著降低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热安全性,设计单晶三元正极材料被认为可以有效缓解高压多晶三元正极稳定性问题的可行途径。但是,单晶三元正极仍然面临着离子传输动力学受阻、非均匀荷电状态、晶格参数各向异性变化、阳离子混排、化学机械降解等挑战。因此,本文从三元正极材料的本质结构演化角度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了多晶与单晶结构失效的共性问题。此外,还归纳了单晶高镍三元材料的合成工艺调控、元素掺杂、表界面改性等策略,梳理了结构设计与电化学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并对单晶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能够为高比能三元正极材料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层状正极材料 高镍 单晶结构 失效机制 结构演化 改性策略
下载PDF
双层土质滑坡临界滑动面判识与失稳机理研究
6
作者 郭双枫 何嘉元 +3 位作者 张志华 张鹏 李宁 朱锐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0-1029,共10页
研究层状土质边坡的临界滑动面和失稳机制是岩土工程中经典的研究课题。聚焦引起边坡失稳破坏的不同诱发机制和触发因素,关注边坡的破坏模式和失稳过程,有利于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加固措施。针对岩土工程中常见的非均质边坡,研发了适合双... 研究层状土质边坡的临界滑动面和失稳机制是岩土工程中经典的研究课题。聚焦引起边坡失稳破坏的不同诱发机制和触发因素,关注边坡的破坏模式和失稳过程,有利于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加固措施。针对岩土工程中常见的非均质边坡,研发了适合双层土质边坡的有限元程序。研究了土坡在不同几何形态下,稳定性态、临界滑动面位置、失稳模式及破坏机制的演化规律;推导了非均质土坡的安全系数FS与土体特性和几何形态之间的内在函数关系式;提出了双滑面失稳机理与临界强度比的概念,给出了边坡稳定性态与失稳破坏的临界转折点和双滑面失稳的判别准则;揭示了双层不排水边坡的破坏机制,建立了不排水边坡稳定性态和失稳机理的相关设计图表。工程验证表明,计算所得的边坡稳定数及稳定状态与工程实际非常接近,该运算程序能够精准快速地判定潜在临界滑动面,准确评估边坡破坏机制,为双层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土质边坡 稳定性态 临界滑动面 失稳机理 临界强度比 演化规律
下载PDF
煤柱-顶板结构能量演化特征及稳定性研究
7
作者 李瑞金 李谭 +1 位作者 陈光波 李康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9-150,共12页
煤矿事故的发生大多是由煤柱及其上覆顶板岩层失稳破坏引起的。为了研究不同煤-岩高度比对煤柱-顶板结构变形破坏及能量演化机制的影响,对煤-岩高度比分别为1∶3、1∶2、1∶1、2∶1及3∶1的煤-岩组合体进行了单轴加载及循环加卸载试验,... 煤矿事故的发生大多是由煤柱及其上覆顶板岩层失稳破坏引起的。为了研究不同煤-岩高度比对煤柱-顶板结构变形破坏及能量演化机制的影响,对煤-岩高度比分别为1∶3、1∶2、1∶1、2∶1及3∶1的煤-岩组合体进行了单轴加载及循环加卸载试验,研究了煤-岩结构体变形与能量演化之间的变化关系,利用加卸载响应比对煤-岩组合体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对煤-岩组合体稳定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煤-岩组合体在单轴加载及循环加卸载作用下的峰值强度均随着煤-岩高度比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煤-岩组合体在循环加卸载作用下的峰值强度均低于单轴加载试验中的峰值强度,煤-岩高度比越大,循环载荷作用下组合体峰值强度降低率越小;组合体输入能、弹性能和耗散能随应力增加呈非线性增加,煤-岩高度比与组合体循环载荷过程中产生的平均弹性应变、平均弹性能、平均残余应变、平均耗散能、总残余应变和加卸载响应呈正比关系,与总弹性应变、总弹性能和总耗散能呈反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层失稳 煤-岩高度比 煤-岩组合体 变形特征 破坏特征 能量演化 围岩控制
下载PDF
大庆油田机械细分堵水技术 被引量:11
8
作者 胡博仲 李志 杨也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79-84,共6页
介绍了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机械细分堵水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情况,特别是对“八五”以来发展起来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机械细分堵水工艺技术的原理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抽油机井滑套式测堵联作技术,悬挂式机械细分堵水技术,泵抽井液... 介绍了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机械细分堵水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情况,特别是对“八五”以来发展起来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机械细分堵水工艺技术的原理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抽油机井滑套式测堵联作技术,悬挂式机械细分堵水技术,泵抽井液压式一次性可调多层堵水工艺技术,泵抽井液压滑轨可调三层堵水工艺技术,并对机械堵水工艺技术的发展前景及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机械堵水 分层堵水 自动控制 堵水
下载PDF
黑龙江东部晚中生代盆地群构造层划分及构造沉积演化 被引量:20
9
作者 和钟铧 刘招君 +2 位作者 张晓冬 陈永成 董林森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9年第1期20-27,共8页
黑龙江东部盆地群包括现今残留的三江盆地、勃利盆地、鸡西盆地、虎林盆地和宁安盆地等。根据地层间的不整合关系可将晚中生代盆地群划分为4个构造层,盆地演化经历了3次不同背景下的伸展阶段和3次构造反转。构造层Ⅰ(绥滨组和东荣组)发... 黑龙江东部盆地群包括现今残留的三江盆地、勃利盆地、鸡西盆地、虎林盆地和宁安盆地等。根据地层间的不整合关系可将晚中生代盆地群划分为4个构造层,盆地演化经历了3次不同背景下的伸展阶段和3次构造反转。构造层Ⅰ(绥滨组和东荣组)发育于SN向断陷槽内;构造层Ⅱ(滴道组、城子河组和穆棱组)发育于NE-NNE向的弧后伸展走滑环境;构造层Ⅲ(东山组)沉积时期,本区又发生一次伸展减薄裂解作用;而构造层Ⅳ(猴石沟组、海浪组、七星河组和雁窝组)则发育于NW-NNW向挤压环境,充填一套粗碎屑沉积。黑龙江东部盆地群的形成和演化受蒙古—鄂霍茨克海碰撞闭合的影响和东部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及若干外来地体的拼贴作用控制,其中太平洋板块向大陆俯冲引起的局部地幔对流和岩石圈显著减薄的拆沉事件是盆地形成的主要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层划分 构造沉积演化 成盆机制 晚中生代 黑龙江东部盆地群
下载PDF
南江县石板沟滑坡特征、成因及演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涛 谢忠胜 +1 位作者 石胜伟 熊德清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33-37,共5页
石板沟滑坡是南江县2011年"9.18"洪灾期间降雨诱发的大型顺层基岩滑坡。通过野外调研,详细研究了石板沟滑坡的地质环境和滑坡特征,并从多方面论述了其发生的地质成因机制及变形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原三沟环绕的地形特征为石... 石板沟滑坡是南江县2011年"9.18"洪灾期间降雨诱发的大型顺层基岩滑坡。通过野外调研,详细研究了石板沟滑坡的地质环境和滑坡特征,并从多方面论述了其发生的地质成因机制及变形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原三沟环绕的地形特征为石板沟滑坡的发生提供了非常大的汇水条件,超强度降雨引起斜坡所蕴藏的高势能、极高的静水压力、浮托力以及滑带土的液化,是致使石板沟滑坡高速滑动的主要原因;滑坡的变形演化过程大致经历基岩斜坡原生节理裂隙充水张开、初期短距离拉槽起动、中期槽谷缓慢扩张、后期槽谷充水剧烈滑移4个阶段。最后建议在地质调查详查工作中应注重对斜坡微地貌及风化卸荷带的调查,对预测预报这类具有隐伏性的顺层基岩滑坡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向基岩滑坡 成因分析 演化模式 暴雨诱发
下载PDF
大型近水平顺层滑坡成因机理与演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彦蓉 刘高 +3 位作者 杨发军 陈小军 陈龙飞 石广明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23-830,共8页
以某水电站典型的大型近水平顺层坝后滑坡为例,通过现场勘查、室内试验及相关论证,研究了该滑坡的工程地质环境、滑坡特征等,分析了滑坡的成因与演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河流强烈下切、后缘不断加载、地下水影响下,近水平软硬互层的顺... 以某水电站典型的大型近水平顺层坝后滑坡为例,通过现场勘查、室内试验及相关论证,研究了该滑坡的工程地质环境、滑坡特征等,分析了滑坡的成因与演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河流强烈下切、后缘不断加载、地下水影响下,近水平软硬互层的顺层斜坡发生层间错动,致使斜坡后缘的拉裂缝形成贯通的软弱带,随软弱层软化,斜坡沿层状岩体软弱层面滑动;在极端条件下,产生软硬相间互层状近水平顺向坡体结构,该坡体结构决定了该区斜坡的演化特征以及滑坡的类型和规模;后期在内外综合因素影响下,滑坡演化具有明显时间和空间差异性的多次滑动.近水平顺层滑坡是滑坡中的常见类型,在力学作用与化学作用的共同影响下,该滑坡具有十分特殊的形成机理和演化过程,并且具有大面积、大规模的群发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水平 层状岩体 顺层滑坡 成因机理 演化过程
下载PDF
平头弹穿透间隙式双层靶的穿甲模式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兵 陈小伟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4-30,共7页
平头弹贯穿单层金属靶,随着靶厚的增加和弹速的增高,穿甲模式均可能由剪切冲塞向绝热剪切冲塞转换。因此,对于双层或多层靶的穿甲,其不同层的靶板失效模式可能是不同的。本文中对相关的平头弹穿甲Weldox 700E单层及双层间隙式钢靶的实... 平头弹贯穿单层金属靶,随着靶厚的增加和弹速的增高,穿甲模式均可能由剪切冲塞向绝热剪切冲塞转换。因此,对于双层或多层靶的穿甲,其不同层的靶板失效模式可能是不同的。本文中对相关的平头弹穿甲Weldox 700E单层及双层间隙式钢靶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其穿甲模式。弹速较高时,贯穿第1层靶发生绝热剪切失效,弹速降低,贯穿第2层靶板发生绝热剪切失效或剪切冲塞失效,最终失效模式为绝热剪切和剪切冲塞混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力学 穿甲模式 剪切冲塞 间隙式双层靶 绝热剪切冲塞 单层靶
下载PDF
基于层状岩体卸荷演化的锦屏Ⅰ级地下厂房洞室群稳定性与调控 被引量:29
13
作者 黄书岭 王继敏 +4 位作者 丁秀丽 邬爱清 段绍辉 卢波 胡志刚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203-2216,共14页
锦屏I级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群开挖支护设计与施工控制以及整体稳定性等问题十分突出,施工期已经明显呈现出高应力、低强度应力比条件下围岩的卸荷变形与破坏特征。根据锦屏I级地下厂房层状岩体力学特性,采用考虑卸荷演化的层状岩体本构... 锦屏I级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群开挖支护设计与施工控制以及整体稳定性等问题十分突出,施工期已经明显呈现出高应力、低强度应力比条件下围岩的卸荷变形与破坏特征。根据锦屏I级地下厂房层状岩体力学特性,采用考虑卸荷演化的层状岩体本构模型及其数值模拟方法,反演获得初始地应力场以及层状岩体力学参数。在此基础上,对锦屏Ⅰ级地下厂房洞室群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获得一些对高应力下锦屏Ⅰ级水电站大型地下洞室群施工期围岩稳定与支护安全等方面的认识,提出洞室群围岩应力释放调控、松弛区承载力调控以及变形开裂调控等适时工程调控措施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洞室群整体开挖完成后的现场监测结果和围岩稳定现状等证实了所提出的认识和调控措施的合理性,表明层状岩体本构模型及其数值模拟分析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高应力下层状岩体中大型地下洞室群施工期的工作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锦屏Ⅰ级水电站 地下洞室群 高地应力 低强度应力比 层状岩体本构模型 卸荷演化 工程调控
下载PDF
靖吴油区中高含水区块控水增油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樊勇杰 周长顺 +5 位作者 张红岗 李晓明 曹永强 刘建升 景文杰 胡克俭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中旬)》 2016年第10期49-54,6,共6页
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靖吴油区进入中高含水期,油藏堵塞由单一的无机垢堵塞逐渐转变为无机-有机垢堵塞,主力油层层间层内矛盾日渐突出,常规暂堵酸化措施控含水效果逐年变差,出现增液不增油的现象。针对油井酸化措施后出现的问题,研究了... 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靖吴油区进入中高含水期,油藏堵塞由单一的无机垢堵塞逐渐转变为无机-有机垢堵塞,主力油层层间层内矛盾日渐突出,常规暂堵酸化措施控含水效果逐年变差,出现增液不增油的现象。针对油井酸化措施后出现的问题,研究了既能有效地封堵高出水层,同时又可以解除低渗层污染的综合工艺措施。通过分析不同区域堵塞特征,针对性开展了酸液体系优化,形成了以胶束酸为主的土酸体系;优化了适应性更强的"分浓度,组合粒径"多轮次注入暂堵酸化工艺;同时开展了分层暂堵酸化的技术试验。通过187口井的现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控水增油效果,为靖吴油区开发提供了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堵塞机理 中高含水期 暂堵酸化 分层暂堵酸化
下载PDF
构造裂缝产状演化规律表征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敬寿 戴俊生 +2 位作者 徐珂 张艺 丁文龙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4-94,共11页
针对构造裂缝产状演化规律难以准确定量表征的问题,通过确定研究区裂缝力学性质、岩石力学参数,在恢复古构造形态的基础上,对裂缝形成时期古应力场数值模拟后选择适用性的岩石破裂准则,预测裂缝形成时期的产状分布。提出了造缝期应力场... 针对构造裂缝产状演化规律难以准确定量表征的问题,通过确定研究区裂缝力学性质、岩石力学参数,在恢复古构造形态的基础上,对裂缝形成时期古应力场数值模拟后选择适用性的岩石破裂准则,预测裂缝形成时期的产状分布。提出了造缝期应力场预测古裂缝产状,后期构造活动改造裂缝产状的思路,即通过早期岩层、晚期岩层的三维空间变化规律,建立了不同构造活动时期对应的裂缝空间转换理论模型,利用推导的数学算法,定量分析裂缝的演化规律,进而提高了现今裂缝产状的预测精度。最后,以铜城断裂带东翼阜二段储层为例进行了构造裂缝演化规律定量描述工作,结合构造演化,将阜二段储层构造裂缝演化分为阜宁运动晚期裂缝形成发育、戴南运动期裂缝继承发展、三垛运动期裂缝差异分离3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裂缝 产状 演化规律 定量预测 岩石力学层 应用 铜城断裂带
下载PDF
差异性风蚀作用下多元层状土质边坡演化机理 被引量:1
16
作者 崔凯 谌文武 +1 位作者 韩文峰 王旭东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7-42,共6页
吐鲁番地区交河故城台地多元层状土质边坡由于差异性风蚀作用而在其中呈不连续分布的中砂和细砂层位置形成空腔后诱发的变形破坏是罕见和特殊的.因而选取该边坡为典型实例,根据其环境特征以及演化历史,采用地质历史成因分析的定性分析方... 吐鲁番地区交河故城台地多元层状土质边坡由于差异性风蚀作用而在其中呈不连续分布的中砂和细砂层位置形成空腔后诱发的变形破坏是罕见和特殊的.因而选取该边坡为典型实例,根据其环境特征以及演化历史,采用地质历史成因分析的定性分析方法,并结合FLAC3D数值模拟定量分析方法,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边坡变形的原因、失稳过程和演化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性风蚀 多元层状 土质边坡 演化机理
下载PDF
3%无取向硅钢薄板的表面纳米化结构与性能 被引量:2
17
作者 莫成刚 刘刚 +2 位作者 刘金阳 武保林 左良 《材料与冶金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3-46,53,共5页
为了探索金属薄板表面纳米化制备方法,本工作选取3%无取向硅钢热轧板进行表面机械研磨处理(SMAT)和异步轧制(CSR),研究深度方向结构和硬度的变化.结果表明:SMAT过程中,3%无取向硅钢通过位错的演变,在表面形成了等轴状、尺寸约为10 nm的... 为了探索金属薄板表面纳米化制备方法,本工作选取3%无取向硅钢热轧板进行表面机械研磨处理(SMAT)和异步轧制(CSR),研究深度方向结构和硬度的变化.结果表明:SMAT过程中,3%无取向硅钢通过位错的演变,在表面形成了等轴状、尺寸约为10 nm的、取向呈随机分布的纳米晶,纳米晶层厚度约为20μm;SMAT样品经过CSR后,表面的显微组织基本不变,但纳米晶层的厚度明显减小;SMAT和CSR处理使表面硬度显著提高(约为85%).本工作表明,SMAT与CSR复合工艺可以制备大尺寸的、具有纳米结构表层的金属薄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无取向硅钢 表面机械研磨处理 异步轧制 组织演变 硬度 纳米结构表层
下载PDF
冀东油田水平井机械卡水技术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立民 刘清友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9-123,共5页
随着开发的深入,冀东油田部分水平井出现了高含水问题,由于水平井井身结构复杂、井斜大,侧钻井油层段井眼尺寸小,常规的机械卡水工艺无法实现卡水,而化学堵水费用高、施工周期长、风险大,为此,根据冀东油田常规水平井、侧钻水平井的不... 随着开发的深入,冀东油田部分水平井出现了高含水问题,由于水平井井身结构复杂、井斜大,侧钻井油层段井眼尺寸小,常规的机械卡水工艺无法实现卡水,而化学堵水费用高、施工周期长、风险大,为此,根据冀东油田常规水平井、侧钻水平井的不同井型和井身结构特点,研究了常规射孔和筛管完井水平井的单双卡技术,同时开发了小井眼尺寸的悬挂?73 mm、?88.9 mm、?101.6 mm尾管完井的侧钻水平井单双卡技术,研制了外径70 mm、54 mm两个系列的小直径卡水工具系列,形成了水平井卡水施工的配套施工工艺,对水平井大斜度井段采用桥塞加水泥封层的复合卡水工艺进行了试验。该研究成果对国内类似复杂结构水平井进行卡水作业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卡封 单卡与双卡 尾管内卡封 复合封层 机械卡水
下载PDF
软弱层峰前循环剪切宏细观累积损伤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新荣 许彬 +3 位作者 周小涵 谢应坤 何春梅 黄俊辉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91-1303,共13页
通过峰前循环剪切试验和PFC2D细观数值模拟,研究了考虑多种因素影响的软弱层宏细观累积损伤机制。研究表明:(1)软弱层循环剪切变形及强度演化曲线共经历初始压剪非线性变形(弹性区)、应力爬升累积损伤非线性变形(弹塑性区)及应力恒定塑... 通过峰前循环剪切试验和PFC2D细观数值模拟,研究了考虑多种因素影响的软弱层宏细观累积损伤机制。研究表明:(1)软弱层循环剪切变形及强度演化曲线共经历初始压剪非线性变形(弹性区)、应力爬升累积损伤非线性变形(弹塑性区)及应力恒定塑性变形(塑性区)3个发展阶段;(2)软弱层峰值(残余)强度和累积剪切(法向)变形在相同含水率、法向压力、剪切速率、剪切幅度或相对厚度下随循环剪切次数增加分别降低和增大,而其在相同循环剪切次数下随各因素影响值增大分别依次降低、增大、降低、降低、增大和增大、降低、增大、增大、降低;(3)软弱层细观累积损伤裂纹数量及能量演化曲线分别呈初期微―陡增、前期缓增、中期陡增、后期微增和前期陡增、中期缓增、后期微增的阶段性发展特征,且细观累积损伤裂纹呈近似"S型带状"分布于剪切面附近两侧;(4)软弱层宏细观累积损伤破坏模式可概括为压剪―起裂破坏(剪胀效应)、磨损―错动―啃断破坏(剪胀―疏松―剪缩效应)及贯通―滑移破坏(剪缩效应)3种基本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层 峰前循环剪切 PFC2D 破坏模式 演化过程 累积损伤机制
下载PDF
机械式滑套开关多级找堵水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1
20
作者 赵崇镇 《石油机械》 2016年第5期90-93,共4页
针对常规插管式多级找堵水管柱不能实现Ⅰ、Ⅲ层合采的问题,以及在封上采下时不能进行反洗和监测动液面影响了部分井生产资料录取的难题,研发了机械式滑套开关多级找堵水技术。该技术工艺管柱主要由Y441-114封隔器、滑套、开关工具、丢... 针对常规插管式多级找堵水管柱不能实现Ⅰ、Ⅲ层合采的问题,以及在封上采下时不能进行反洗和监测动液面影响了部分井生产资料录取的难题,研发了机械式滑套开关多级找堵水技术。该技术工艺管柱主要由Y441-114封隔器、滑套、开关工具、丢手接头及泄压球座等配套工具组成,通过下放或上提管柱使开关工具打开或关闭对应油层的滑套,实现多层之间分层开采或合采。现场12井次的应用结果表明,该工艺开关控制灵活,地面显示明显,调层成功率100%。机械式滑套开关多级找堵水技术为中浅油藏找堵水一体化工艺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插管式 多级找堵水 机械式 滑套开关 井下工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