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n (仁), the Benevolent Though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
作者 Anwen Zheng 《Chinese Medicine and Culture》 2019年第3期137-140,共4页
This article offer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evolution of Ren(仁),which is not only the core of Confucian ethics but also the top moral principle observ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ctors,holding that feasib... This article offer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evolution of Ren(仁),which is not only the core of Confucian ethics but also the top moral principle observ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ctors,holding that feasible solutions to cultural conflicts could be worked out under the guidance of R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nevolence CONFUCIANISM KINDNESS ren(仁)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下载PDF
儒家文化蕴涵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及其现实影响 被引量:22
2
作者 颜爱民 刘媛 张敬军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122-125,共4页
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有着巨大的影响。研究儒家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中蕴涵的深刻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对研究传统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有着抛砖引玉... 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有着巨大的影响。研究儒家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中蕴涵的深刻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对研究传统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有着抛砖引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文化 人力资源管理
下载PDF
儒家的德性伦理与现代社会 被引量:25
3
作者 蒙培元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9-54,共6页
儒家伦理是一种德性伦理,但具有“共时性”特征及普遍理性精神。德性不是客观化的知识系统,也不是纯粹经验的集合,而是人的生命存在及其自觉(即反思理性)。德性的实现不仅体现了历史的目的性,而且体现了自然的目的性。德性伦理的... 儒家伦理是一种德性伦理,但具有“共时性”特征及普遍理性精神。德性不是客观化的知识系统,也不是纯粹经验的集合,而是人的生命存在及其自觉(即反思理性)。德性的实现不仅体现了历史的目的性,而且体现了自然的目的性。德性伦理的核心是仁德,其表现形态则是境界。儒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融入竞争时代并在新的竞争中形成新的和谐,从而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人的社会角色是历史的、变化的,但人作为德性主体生活在世界上,并以此为基础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点是永远不能改变的。完成德性,提高境界,这就是真正的人生。儒家伦理的现代意义就在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 德性伦理 仁德 社会伦理 生态伦理
下载PDF
仁权高于主权——孟子的正义战争观 被引量:11
4
作者 白彤东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1-139,共9页
孟子的正义战争理论的基础是仁,也就是以"仁权高于主权"为原则,来判断自卫与征伐战争的正当性。孟子不仅给出了判断战争正义性的具体条件和表征,而且他对仁与国家力量之间关系也有着现实性的理解。这些展示了理想主义儒家孟... 孟子的正义战争理论的基础是仁,也就是以"仁权高于主权"为原则,来判断自卫与征伐战争的正当性。孟子不仅给出了判断战争正义性的具体条件和表征,而且他对仁与国家力量之间关系也有着现实性的理解。这些展示了理想主义儒家孟子的现实性一面。孟子的正义战争学说与"人权高于主权"的西方主流学说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差别。孟子的"仁权高于主权"的观念,也许是在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理论和正义战争理论之外的一条新的、更好的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正义战争 主权 仁权 人权
下载PDF
大学生“仁”观结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立皓 汪凤炎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12,共6页
本研究以开放式问卷调查为基础,初步提出了大学生"仁"观的理论结构假设,编制了大学生"仁"观问卷,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本研究所编制的"仁"观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2)大学生... 本研究以开放式问卷调查为基础,初步提出了大学生"仁"观的理论结构假设,编制了大学生"仁"观问卷,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本研究所编制的"仁"观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2)大学生心目中的"仁"主要包括"爱"、"忠与恕"、"义"、"礼"和"智与自强"五个因素;(3)"仁"的意义与结构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在大学生的心中,它是君子人格的全德性、特质性概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 大学生 人格
下载PDF
“仁”的起源、本质特征及其对中华法系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武树臣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3,共13页
"仁"是先秦最重要的哲学观念。从人从二的"仁"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但学术界的主流意见是甲骨文无"仁"字。其中,最具关键性的意见是认为"仁"字形右侧之"二"实为"卜兆次数"... "仁"是先秦最重要的哲学观念。从人从二的"仁"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但学术界的主流意见是甲骨文无"仁"字。其中,最具关键性的意见是认为"仁"字形右侧之"二"实为"卜兆次数"。但根据卜辞序数刻写的规律和习惯,此说是值得商榷的。金文中的"仁"字,见于西周晚期的《夷伯夷簋器铭》、春秋早期的《鲁伯俞父簋铭》、战国时期的中山王墓铜器铭文,其结构形态可谓一脉相传。"仁"源于东夷风俗。"仁"的本质特征是"相人耦"(人相偶)即人与人相互对应匹配。周人在殷人"相人耦"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德"的观念。孔子则将"人相偶"提升为"人己和"的新道德。自此"仁"升华为君子必备的优秀品质和美好社会的理想。"仁"在血缘群体中体现为"孝悌",在超血缘群体中体现为"忠恕"。"仁"所具有的对偶式思维模式,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法律实践活动施以巨大影响,成为推动古代政治法律制度从野蛮不断走向文明的精神杠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人耦 德治 仁政 慎刑 恤狱
下载PDF
论儒家慈善观的理路 被引量:5
7
作者 贺更粹 《社会保障评论》 CSSCI 2020年第3期120-128,共9页
儒家倡导仁爱的慈善观,其理论基础是传统的民本思想。儒家以民为本的仁爱慈善观,体现在国家政治实践中,首要的考量就是要爱民,这也是儒家规定给人君的政治实践。古代执政者的慈善关怀及其政治实践的落实,体现在从先秦至清朝历代官方扶... 儒家倡导仁爱的慈善观,其理论基础是传统的民本思想。儒家以民为本的仁爱慈善观,体现在国家政治实践中,首要的考量就是要爱民,这也是儒家规定给人君的政治实践。古代执政者的慈善关怀及其政治实践的落实,体现在从先秦至清朝历代官方扶危济困的不同慈行善举之中,其本身也成为执政者重视民本、惠施仁政的重要表征。在传统国家与社会治理中,慈善事宜并非全然由官府负责。深受儒家文化熏陶而活跃于乡村民间的乡绅们,主动施善为乡民排忧解难,承担起传统中国民间的慈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慈善 仁爱 以民为本
下载PDF
历史进化论的瓦解与重构——从康有为、严复到章太炎 被引量:2
8
作者 成庆 《政治思想史》 CSSCI 2021年第1期97-116,199,200,共22页
虽然严复、康有为以及章太炎都接受了社会进化论,但是随着时局的改变,社会进化论所带来的现实政治后果让他们产生怀疑,对于社会进化论的内涵也开始作出各自独特的阐释。严复强调的是一种以“自由”和“竞争”为核心价值的现代文明进化论... 虽然严复、康有为以及章太炎都接受了社会进化论,但是随着时局的改变,社会进化论所带来的现实政治后果让他们产生怀疑,对于社会进化论的内涵也开始作出各自独特的阐释。严复强调的是一种以“自由”和“竞争”为核心价值的现代文明进化论;而康有为则对西方的民主制度有所怀疑,从而建立起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仁”的文明进化论;章太炎则从佛学思想中汲取成分,重新构建了种族革命的主体性概念,并且将佛教的轮回思想与菩萨道思想引入到社会进化论中,发展为具有虚无主义色彩的乌托邦蓝图——“五无世界”,从而完成了对历史进化论的重新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进化论 文明进化论 仁的进化 “五无世界”
下载PDF
反映唐代义商与唐人财富观的三方墓志 被引量:9
9
作者 龚静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6-101,共6页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藏未曾刊录的墓志中,有几方反映了唐代义商事迹与唐人“仁以为富”的财富观,为认识唐代商业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新史料。 其一是石解墓志:志石为正方形,边长63、厚14.5厘米。侧边线刻卷草纹,盖已失。表面打磨光...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藏未曾刊录的墓志中,有几方反映了唐代义商事迹与唐人“仁以为富”的财富观,为认识唐代商业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新史料。 其一是石解墓志:志石为正方形,边长63、厚14.5厘米。侧边线刻卷草纹,盖已失。表面打磨光滑,阴刻楷书29行,行满32字,字体工整,志文共922字,撰者为“石洪”(图一)。录文标点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义商 仁以为富 财富观
下载PDF
论孔子生命教化的切己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连福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90-95,共6页
孔子作为先师所垂范的是一种相契于生命的教化。这种教化是孔子以切近于门弟子及时人生命感受的方式予以点拨和启迪的,因而体现为一种切己性。切己性根源于孔子对为学价值的贞定,此学被他称作"为己"之学。"为己"之... 孔子作为先师所垂范的是一种相契于生命的教化。这种教化是孔子以切近于门弟子及时人生命感受的方式予以点拨和启迪的,因而体现为一种切己性。切己性根源于孔子对为学价值的贞定,此学被他称作"为己"之学。"为己"之学是一种人自觉实现自己仁德而成其为人的生命之学。这"为己"之学的所致之道是孔子一以贯之的"仁"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教化 生命 切己性 为己之学
下载PDF
仁者之乐——程颢境界哲学的主题审视 被引量:2
11
作者 付长珍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7-51,共5页
程颢从重建儒家价值系统的合法性基础出发,对传统儒家境界论的核心范畴“仁”作出了形而上学的阐发、论证和拓展,以“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作为其境界追求的最高理想,增益了理学回应佛道挑战的精神力量。从现代哲学的高度检视程颢的仁学思... 程颢从重建儒家价值系统的合法性基础出发,对传统儒家境界论的核心范畴“仁”作出了形而上学的阐发、论证和拓展,以“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作为其境界追求的最高理想,增益了理学回应佛道挑战的精神力量。从现代哲学的高度检视程颢的仁学思想,我们可以洞悉其中所包蕴的正负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颢 境界
下载PDF
论陈宓的仁学思想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柱才 徐泉海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1期40-46,共7页
朱子在二程仁论的基础上,对于先秦仁学主题作出了全面的思考和诠释,建构起系统的仁学思想。其中,“仁道全体不息”与“心之德,爱之理”两大观念成为理学家论仁的主导思想。陈宓《道南堂仁说》对朱子这两大观念作了进一步的论析,把“生... 朱子在二程仁论的基础上,对于先秦仁学主题作出了全面的思考和诠释,建构起系统的仁学思想。其中,“仁道全体不息”与“心之德,爱之理”两大观念成为理学家论仁的主导思想。陈宓《道南堂仁说》对朱子这两大观念作了进一步的论析,把“生物之心”说与“全体不息”说相贯通,赋予仁道以生生不息之义。把“心之德,爱之理”视作“仁道之蕴”,从体用方面分别作出阐释,心之德未发为性体,已发为情用。陈宓还把以公言仁纳入仁道之蕴,并强调通过反躬切己的为仁工夫来践行和彰显仁道之蕴及全体不息。陈宓对于朱子的仁学思想有较准确的理解和细密的论析,其仁说对于朱子仁学思想有进一步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学 《道南堂仁说》 全体不息 仁道之蕴
下载PDF
李贽思想在周作人接受过程的近代演进 被引量:1
13
作者 许建平 李留分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2-137,共6页
对李贽思想的接受过程是中国文学思想近世化演进中的一支重要脉络,"五四"则是这一演变脉络中的凸现环节,而周作人的文学思想又是立于其峰颠的典型个案。本文通过分析周作人对李贽文学思想的接纳、变异这一个案,探讨李贽思想... 对李贽思想的接受过程是中国文学思想近世化演进中的一支重要脉络,"五四"则是这一演变脉络中的凸现环节,而周作人的文学思想又是立于其峰颠的典型个案。本文通过分析周作人对李贽文学思想的接纳、变异这一个案,探讨李贽思想在被接受过程中的演进轨迹,并认为周作人的文学观来自西学与中国传统,而传统多于西学,传统中又以李贽的影响最为有力。李贽的人学观直接促成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李贽的文学表现童心说,促成了周作人文学是人的自然天性表现、且以表现之自然为美的文学思想。周作人发现了李贽人学思想中的现代性因素,并用西方科学化、人本化融释李贽思想,使之在周作人这里进一步世界化、近世化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贽 周作人 思想接受 近世演进
下载PDF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合理解读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冠伟 肖永明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31-36,共6页
《论语·子罕》篇中的"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向来有多种解读。通过对"利"、"命"、"仁"等范畴的多方位考察,结合"与"字的多种含义,同时联系孔子思想的实际,可以看出孔子少言"利... 《论语·子罕》篇中的"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向来有多种解读。通过对"利"、"命"、"仁"等范畴的多方位考察,结合"与"字的多种含义,同时联系孔子思想的实际,可以看出孔子少言"利",多言"命"和"仁",从而断定"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种解读最为恰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罕言
下载PDF
仁与正义——比较《论语》与《理想国》 被引量:1
15
作者 黎浩 高明明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7-20,共4页
《论语》与《理想国》分别提出了其核心概念: 仁与正义。二者在概念分层上都蕴含着个人层面和国家层面, 在具体制度安排上既相似又有差别, 在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上分别期待的是伦理王国与正义之国。总之, 前者是伦理中心主义, 后者是道德... 《论语》与《理想国》分别提出了其核心概念: 仁与正义。二者在概念分层上都蕴含着个人层面和国家层面, 在具体制度安排上既相似又有差别, 在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上分别期待的是伦理王国与正义之国。总之, 前者是伦理中心主义, 后者是道德理想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义 《论语》 《理想国》 比较
下载PDF
儒家价值观:历史内涵与现代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国荣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共5页
儒家的价值观以"仁"为其核心。作为独特的价值观念,"仁"首先体现在对人之为人的内在价值的肯定,其中蕴含的取向对重新思考权利与存在价值的关系以及当代哲学关于善与权利关系的争论,都有重要意义。在儒家那里,仁道... 儒家的价值观以"仁"为其核心。作为独特的价值观念,"仁"首先体现在对人之为人的内在价值的肯定,其中蕴含的取向对重新思考权利与存在价值的关系以及当代哲学关于善与权利关系的争论,都有重要意义。在儒家那里,仁道的原则同时包含更为宽泛的内涵。孟子曾提出"亲亲"、"仁民"、"爱物"等观念,这里可以首先关注"仁民"和"爱物"。"仁民"主要涉及仁道原则与人的关系,它意味着把这一原则运用于处理和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爱物"则是将这一仁道原则进一步加以扩展、引申,运用于处理人与物的关系。仁民爱物的引申和扩展,进一步指向更广的价值领域,后者具体体现于《中庸》的两个重要观念,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与"道并行而不相悖"。就价值目标而言,儒家提出成己与成物,以此为总的价值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价值观 历史内涵 现代意义
下载PDF
旁称代词“别人”的产生和发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景盛轩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37-41,共5页
汉语旁称代词“别人”在南北朝译经中已见用例,隋唐时期,用例逐渐增多。到元明清时期,“别人”已在口语中取代了“他人”的位置。“别人”成为旁称代词系统主要成员后,汉语旁称代词系统出现了由“别人、他人、人家、旁人”构成的新格局... 汉语旁称代词“别人”在南北朝译经中已见用例,隋唐时期,用例逐渐增多。到元明清时期,“别人”已在口语中取代了“他人”的位置。“别人”成为旁称代词系统主要成员后,汉语旁称代词系统出现了由“别人、他人、人家、旁人”构成的新格局。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别人 旁称代词 系统 演变
下载PDF
儒家“和心”思想的“天人”向度析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修建军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32-35,共4页
儒家"和心"思想的发展历程表明,儒家心灵和谐的基础与核心可以用一个"爱"字来概括。历代儒家"和心"思想的阐发,都是围绕着"统摄诸德"的"仁"来展开的。儒家的"和心"思想,... 儒家"和心"思想的发展历程表明,儒家心灵和谐的基础与核心可以用一个"爱"字来概括。历代儒家"和心"思想的阐发,都是围绕着"统摄诸德"的"仁"来展开的。儒家的"和心"思想,逻辑地展现了儒家由心灵和谐到社会和谐的向度。围绕儒家"和心"思想的"天人"向度展开分析,可以发现其对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和心 天人
下载PDF
解构与重建:儒家生态伦理的困境及反思 被引量:3
19
作者 陆永胜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16-20,共5页
儒家生态理论思想对于传统儒家学说具有解构和重建的双重意义,这主要体现为:解构由天到人的德性生成模式,反向建构生态伦理的生生之德;解构"天"与"人"形上合一的模式,重建"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宇宙观;以... 儒家生态理论思想对于传统儒家学说具有解构和重建的双重意义,这主要体现为:解构由天到人的德性生成模式,反向建构生态伦理的生生之德;解构"天"与"人"形上合一的模式,重建"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宇宙观;以差等之爱建构有限度的一体之仁观,解构"仁"与"欲"的现实紧张。儒家生态伦理的建构不是断章取义后的意义串联,对之保持反思是使其更具有理论逻辑性和实践意义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生态伦理 生生之德 天人合一 差等之爱 一体之仁
下载PDF
仁且智:孔子圣人之道及其文化意蕴 被引量:2
20
作者 万光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115-128,共14页
仁且智,是孔子的成圣之道,它包含仁与智两个方面同时强调仁对于智的优先和统率;仁且智还涉及或影响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德才兼备,它们在中华文化中有着诸多表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正能量。
关键词 仁且智 孔子 圣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