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storical Medical Exchanges Following the Co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Coexistence and Mutual Development
1
作者 Shi-Yun Chen Kun Qu +1 位作者 Xiao-Jie Liu Zhan Chen 《Chinese Medicine and Culture》 2022年第3期182-189,共8页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al medic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analyzing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ines in the world.It presents a summary of ...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al medic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analyzing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ines in the world.It presents a summary of historical experienc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ines through mutual exchanges.It also provides an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the eastward dissemination of Western medicine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history of their exchanges can be used as a mirror for each to learn from the other’s strengths to offset their own weakness,and achieve the coordinated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bo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Such balanced development would enable the world’s medicinal systems to thrive and protect the health of people worldwi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storical medical exchanges Medical developm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stern medicine
下载PDF
Western Festival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Chinese Culture
2
作者 权凤麟 《海外英语》 2021年第7期279-281,共3页
Traditional festivals are formed in the long-term accumulation of a nation's history and culture.They are the carriers of national culture.In recent years,with economic globalization,western festivals are becoming... Traditional festivals are formed in the long-term accumulation of a nation's history and culture.They are the carriers of national culture.In recent years,with economic globalization,western festival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popular in China.They have been sought after by many young people in a form that people like,which impacts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China and affects Chinese culture to a certain extent.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western festivals in China,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act on Chinese culture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treat western festivals correctly,inherit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 and develop excellent Chinese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festivals chinese culture traditional festivals cultural exchange INFLUENCE
下载PDF
入城归乡:建造技术的“洄游”——上海、宁波周边近代营造厂经营者自宅建造技艺与遗产价值研究初探
3
作者 张天 张晓春 《新建筑》 2024年第4期67-72,共6页
近代营造厂经营者的流动,是推动近代技术在不同地域间、城乡之间传播的动力之一。依托大城市营造厂经营者返回乡村后的自宅建造实践,近代建筑技术得以产生一条渗透至乡村的可能路径。文章针对上海、宁波周边的营造厂经营者自宅建造实践... 近代营造厂经营者的流动,是推动近代技术在不同地域间、城乡之间传播的动力之一。依托大城市营造厂经营者返回乡村后的自宅建造实践,近代建筑技术得以产生一条渗透至乡村的可能路径。文章针对上海、宁波周边的营造厂经营者自宅建造实践展开研究,以此讨论近代建造技术与工艺在城乡间流动的问题;落脚于营造厂经营者自宅的遗产价值问题,讨论其作为技术“样本”的保存对建造模式、工艺的留存等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流动 中西建筑技术交流 建造工艺 建造与遗产 营造厂经营者自宅
下载PDF
《西域图志》所见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4
作者 杨磊 葛凡煜 《新疆社科论坛》 2024年第2期46-51,共6页
《西域图志》全称《钦定皇舆西域图志》,是清朝统一新疆后官修的第一部方志文献。清朝统一新疆地区后,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达到新的高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新疆各民族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怀抱中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坚持正... 《西域图志》全称《钦定皇舆西域图志》,是清朝统一新疆后官修的第一部方志文献。清朝统一新疆地区后,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达到新的高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新疆各民族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怀抱中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运用“四个共同”理念,深入整理与发掘新疆方志文献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起“共同体”价值观,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加强各民族间的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域图志》 新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民国时期哈佛燕京图书馆方志馆藏建设研究
5
作者 张琦 《大学图书馆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1-48,共8页
通过梳理民国时期哈佛燕京图书馆档案,从方志采购的背景、经费、时间、方式、来源与成效等方面对民国时期该馆方志收集历史开展研究与分析,揭示其对哈佛燕京图书馆早期馆藏建设以及哈佛大学乃至北美中国研究的影响,为方志流播海外的历... 通过梳理民国时期哈佛燕京图书馆档案,从方志采购的背景、经费、时间、方式、来源与成效等方面对民国时期该馆方志收集历史开展研究与分析,揭示其对哈佛燕京图书馆早期馆藏建设以及哈佛大学乃至北美中国研究的影响,为方志流播海外的历史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佛燕京图书馆 方志 旧书业 中西文化交流
下载PDF
书籍设计中的中西美学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小龙 陈保红 《丝网印刷》 2023年第12期34-36,共3页
研究中西方设计美学的差异,分析两种美学对设计产生的影响。以书籍设计为案例分析不同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对于设计的引导作用,并从设计原则和艺术表现手法的角度,对中西方设计美学的交流与融合发展提出了创新思路。
关键词 中西美学比较 文化交流 艺术 书籍设计
下载PDF
现代诗视野中的老舍诗学理想与话语表达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巨川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2-53,共12页
老舍“一生的创作是从旧体诗开始,以旧体诗结束”,期间写有叙事长诗《成渝路上》《剑北篇》等新诗,虽然文坛对其诗歌的整体认同不如小说、话剧,但老舍诗歌中显示出本真的人格气质和诗学理想。他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持之以恒地在传统与现... 老舍“一生的创作是从旧体诗开始,以旧体诗结束”,期间写有叙事长诗《成渝路上》《剑北篇》等新诗,虽然文坛对其诗歌的整体认同不如小说、话剧,但老舍诗歌中显示出本真的人格气质和诗学理想。他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持之以恒地在传统与现代文化元素中寻找中国诗歌的创作路径,并由此形成老舍式思考与见解。老舍在1930年代对诗歌形式与格式、文字与言语、思想与内容等系列问题进行实践性思考,提出“诗是创造的”“人的文调”和“新旧相融”等观点,其理想主义式的命题指向的是作为诗歌创作主体的“人”的意义和价值,对当时诗坛中以“内容”“主题”为创作中心的思潮给予了观念上的补充。老舍对中国现代诗歌理论创建的努力,彰显出其深厚的传统文化涵养与开阔的中西交融视野,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现代诗歌创作与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指出了一条路径、贡献了一份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现代诗歌 诗学理论 中西视野
下载PDF
马礼逊对中华文化的译介研究——以《华英字典》为例
8
作者 岳靖峰 董晓波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1期74-81,共8页
罗伯特·马礼逊是首位踏上中国国土的新教传教士,其在华期间用时十三余载编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英汉字典《华英字典》。该字典对中华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译介,堪称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座丰碑。但马礼逊译介《华英字典》背后的成... 罗伯特·马礼逊是首位踏上中国国土的新教传教士,其在华期间用时十三余载编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英汉字典《华英字典》。该字典对中华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译介,堪称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座丰碑。但马礼逊译介《华英字典》背后的成因钩沉尚未引起翻译界的足够关注。结合译介选材、译介背景和译介动机为核心线索,将这一复杂的译介活动置于当时社会文化语境下加以考察,深度探究马礼逊的译介思想理念和语言文化观,进而全面揭示内隐于译介行为中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这不仅有助于全面把握中国文化外译的复杂性,亦有助于开展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礼逊 《华英字典》 儒学 中西交流 意识形态
下载PDF
论《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的比较研究
9
作者 王玉华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3年第1期222-227,共6页
《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采用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相互比较的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是文艺学视野下必不可少的一环,其主要是探寻中国与西方背景下的文学理论的相同之处与相异之处并进行相互比较,寻找到其文论背后的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因此... 《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采用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相互比较的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是文艺学视野下必不可少的一环,其主要是探寻中国与西方背景下的文学理论的相同之处与相异之处并进行相互比较,寻找到其文论背后的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因此文论的中西比较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通过“之间意识”对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进行比较研究,厘清文论与诗学的概念,深入理解把握文论与诗学的意义,最终把握中西方不同哲学观下的不同文学理论生成样式。但是在其阐释过程之中,又陷入了某种不可逃避的阐释悖论,在阐释悖论的阴影下,如何阐释中国本土文化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虹 《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 比较研究 现象学还原
下载PDF
理雅各英译《中国经典》的教育影响与当代价值
10
作者 张亚群 《教育史研究》 2023年第1期34-43,共10页
19世纪60—80年代,英国传教士、著名汉学家詹姆斯·理雅各(James Legge)系统研究和翻译了中国古代经典,其中“四书”“五经”译本在西方广为传播,成为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理雅各的文化教育活动,始于中国香港英华书院翻译儒家经典,... 19世纪60—80年代,英国传教士、著名汉学家詹姆斯·理雅各(James Legge)系统研究和翻译了中国古代经典,其中“四书”“五经”译本在西方广为传播,成为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理雅各的文化教育活动,始于中国香港英华书院翻译儒家经典,终于牛津大学讲授中国经典;他在中国香港引进西式教育,输入西方近代化的理念;在英国传播中国文化,力图改变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傲慢与偏见态度。理雅各的《中国经典》译本对中西方通识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重要价值。中国具有通识教育的深厚传统,在新时代对外文化教育交流中,我们需要以《中国经典》译本为媒介,充分发挥其积极的教育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姆斯·理雅各 英译《中国经典》 中西文化交流
下载PDF
生境之困:清末民初中国传统医者的金鸡纳论争
11
作者 吴博文 鲁子涵 《中医药文化》 2023年第4期306-315,共10页
自西学东渐开始,西医西药便不断输入中国,随之传入的金鸡纳也渐渐成为民众的日常医疗用药,引起赵学敏、裘吉生、包识生、刘丙生等中国传统医者的关注。他们对金鸡纳的认知逐步从“谜药”转变为“妙药”,并于近代本土化的过程中,以《神... 自西学东渐开始,西医西药便不断输入中国,随之传入的金鸡纳也渐渐成为民众的日常医疗用药,引起赵学敏、裘吉生、包识生、刘丙生等中国传统医者的关注。他们对金鸡纳的认知逐步从“谜药”转变为“妙药”,并于近代本土化的过程中,以《神州医药学报》为主要阵地掀起了一场关于金鸡纳药性的论争。这场论争虽扑朔迷离,但基于金鸡纳呈现的研究路径和观点却清晰地展现出近代中国传统医学、医者所面临的“焦虑”与“生境”以及面对冲击时医者的努力与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鸡纳 中医 知识传播 中西交流 《神州医药学报》
下载PDF
Mandarin and Chinese Dialects in Western Sources: The Earliest Documents
12
作者 Henning Kloter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1年第3期59-83,共25页
关键词 普通话 中国 文献记录 西方 方言 语言学 菲律宾 传教士
原文传递
中西“空白”之比较 被引量:21
13
作者 李克和 张唯嘉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0-106,共7页
中西美学家都高度肯定“空白”的美学价值和意义 ,但他们所理解的“空白”并不尽相同 :中国古代的“空白”是一个模糊而无限的概念 ,而西方当代文论的“空白”清晰且有限。中国文论家认为“空白”的审美效应是由“道”的性质决定的 ,而... 中西美学家都高度肯定“空白”的美学价值和意义 ,但他们所理解的“空白”并不尽相同 :中国古代的“空白”是一个模糊而无限的概念 ,而西方当代文论的“空白”清晰且有限。中国文论家认为“空白”的审美效应是由“道”的性质决定的 ,而西方学者则认为“空白”通过破坏可联结性来实现一种潜在的联结 ,并由此而获得审美意味。中西都认为创作主体心灵的虚空是创造艺术空白美的前提 ,但中国古代的虚空是出尘以屏除自我 ,而西方则是去蔽以找回纯粹的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空 创造艺术 当代文论 中国文论 审美意味 创作主体 自我 中西 有限 心灵
下载PDF
汉晋时期藏西“高原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其历史意义 被引量:20
14
作者 霍川 霍巍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1期52-57,共6页
由于文献缺载,以往对"高原丝绸之路"的认识大多始于公元7世纪吐蕃政权建立之后。近年来在西藏考古新发现表明,实际上早在汉晋时期,西藏西部地区已经成为与中亚和西域新疆一带文化交流密切的区域,当地已经出现了具有高度复杂... 由于文献缺载,以往对"高原丝绸之路"的认识大多始于公元7世纪吐蕃政权建立之后。近年来在西藏考古新发现表明,实际上早在汉晋时期,西藏西部地区已经成为与中亚和西域新疆一带文化交流密切的区域,当地已经出现了具有高度复杂化特点的社会组织形态,并且有能力积极参与到这一区域之外频繁的商业贸易、文化交往等活动当中。这些证据还表明,早在汉晋时期,从西藏高原通往西域、南亚等地的"高原丝绸之路"已经初步开通,在吐蕃时期被纳入到更为广阔的对外交流网络之中,成为吐蕃出入中亚、南亚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在物质交流、宗教传播、人员往来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其历史意义极为重大,对后世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考古 高原丝绸之路 中西文化交流
下载PDF
中西诗学对话——德里达与中国文化 被引量:5
15
作者 曹顺庆 李斌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8-84,共7页
随着中国特色学术话语建设的不断推进,学术界对于中西诗学对话的愿望越发强烈。而"对话"不仅要乐于对话,更要有话可对。德里达作为解构大师,其颠覆语音中心主义的理论主张,与中国汉字"一音多字""一字多音"... 随着中国特色学术话语建设的不断推进,学术界对于中西诗学对话的愿望越发强烈。而"对话"不仅要乐于对话,更要有话可对。德里达作为解构大师,其颠覆语音中心主义的理论主张,与中国汉字"一音多字""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等特征不谋而合。更进一步,德里达利用"延异"挑战"言语"符号作为外在"真理"的权威性,发现不存在纯粹的真理,这与中国文化的"言意之辨""言不尽意"等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德里达虽然为"元书写"赋予"意义之源"的美名,却使其无法"言传"。而中国文化通过"立象尽意""以象破象"等"达意"方式苦寻"真意",对于德式解构亦是补充。不可否认,德里达解构理论与中国文化的相通与相异成为彼此平等对话的前提,而对话的最终目的在于互惠互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诗学对话 解构主义 中国文化 变异学
下载PDF
人情关系和社会交换关系的比较分析与管理策略研究 被引量:38
16
作者 陈维政 任晗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89-798,共10页
通过梳理中西文化视角下两种不同人际关系理论的已有研究,明晰了人情关系和社会交换关系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厘清了两者的异同点,指出人情关系与社会交换关系在交往原则和交往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具体表现为人情关系的超规性、义务性、特... 通过梳理中西文化视角下两种不同人际关系理论的已有研究,明晰了人情关系和社会交换关系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厘清了两者的异同点,指出人情关系与社会交换关系在交往原则和交往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具体表现为人情关系的超规性、义务性、特殊主义、非对称性、互报性、高情感性、长期导向,分别对应社会交换关系的合规性、自愿性、普遍主义、对称性、互惠性、低情感性、短期导向。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这两种人际关系对现代中国企业及其员工的交叉影响作用,构建了"员工关系偏好-企业关系管理策略整合模型"。此外,对未来的有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化 人情关系 社会交换关系 员工关系偏好 企业关系管理策略
下载PDF
《中国丛报》与中国历史研究 被引量:21
17
作者 吴义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9-91,共13页
《中国丛报》是由美国传教士创办、1832-1851年发行于广州等地的综合性英文月刊。这份刊物不仅报道时政新闻,而且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的学术论文,在西方学术界重构关于中国的知识体系过程中具有显著地位。它所发表的关于中国历史的文章,... 《中国丛报》是由美国传教士创办、1832-1851年发行于广州等地的综合性英文月刊。这份刊物不仅报道时政新闻,而且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的学术论文,在西方学术界重构关于中国的知识体系过程中具有显著地位。它所发表的关于中国历史的文章,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这些文章对中国传统史学著作和19世纪中期以前天主教传教士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念提出质疑,发表了众多评论中国史学著作和西方学术界的中国历史研究著作的文章,主张重写中国史,就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关键性问题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观点。该刊还将一些中国历史文化典籍作了翻译或评介。这些,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丛报》 中国研究 中国历史研究 传教士 中西文化交流
下载PDF
马礼逊与中西文化交流 被引量:11
18
作者 顾卫星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16-120,共5页
本文对第一位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作了简要分析。马礼逊翻译《圣经》和中国文化经典 ,编纂《华英字典》以及创办近代学校等中西文化交流活动 ,客观上架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但同时又为促进基督教思想的传播和... 本文对第一位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作了简要分析。马礼逊翻译《圣经》和中国文化经典 ,编纂《华英字典》以及创办近代学校等中西文化交流活动 ,客观上架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但同时又为促进基督教思想的传播和配合贸易掠夺服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礼逊 中国文化 西学 交流
下载PDF
中西文化差异与文艺摹仿论的普遍意义 被引量:13
19
作者 顾明栋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8,共18页
摹仿说是西方诗学最根本的思想之一。摹仿论构成了西方美学的主流。然而,在中西诗学的对比研究中存在一种被广为接受的观点,即摹仿论是西方诗学传统特有的文化创新。在此学术共识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基本的二分法,其结果是衍生了一系列... 摹仿说是西方诗学最根本的思想之一。摹仿论构成了西方美学的主流。然而,在中西诗学的对比研究中存在一种被广为接受的观点,即摹仿论是西方诗学传统特有的文化创新。在此学术共识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基本的二分法,其结果是衍生了一系列的中西二元对立:西方艺术具有隐喻性、象征性和先验性特性,而中国艺术具有转喻性、字面本意性和内在性特性。文章批判地审视有关摹仿论的对比研究,列举出反对上述被普遍接受观点的种种理由,并从认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等角度考察中国诗学传统中摹仿说与西方传统相关的各个方面,重新确立模仿是跨文化的人类本能,因此艺术摹仿论也是跨越文化传统的普遍性观念;还考察了艺术理念如何在中西表现系统中得以形成、中国诗学摹仿论与西方诗学摹仿论的差异以及对该差异的理解会给西方和非西方文学的对比研究带来哪些启发诸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摹仿论 中西诗学 文化差异 二元对立范式 普遍性
下载PDF
论中国文论的三部曲——兼及中国文化诗学的建构 被引量:7
20
作者 顾祖钊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2-100,共9页
"五四"以来,中国文论明显经历了"全盘西化"和"西方文论中国化"的阶段,目前正走向"中西融合"的新阶段。这一阶段的到来,已做好了三项理论准备:"新理性主义"在价值论和方法论上实现了... "五四"以来,中国文论明显经历了"全盘西化"和"西方文论中国化"的阶段,目前正走向"中西融合"的新阶段。这一阶段的到来,已做好了三项理论准备:"新理性主义"在价值论和方法论上实现了中西融合;"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突出了中西融合的任务和方式;"中国式文化诗学"是中西文艺理论融合之路通过上述二者实现创造性建构和超越的最终模式和必然归宿。揭示了这样的"三部曲",也就揭示中国文化诗学产生的历史合理性,以预测中国文论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论 中西融合 中国文化诗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