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radoxical roles of inhibitory autapse and excitatory synapse in formation of counterintuitive anticipated synchronization
1
作者 丁学利 古华光 +1 位作者 李玉叶 贾雁兵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8期499-509,共11页
Different from the common delayed synchronization(DS)in which response appears after stimulation,anticipated synchronization(AS)in unidirectionally coupled neurons denotes a counterintuitive phenomenon in which respon... Different from the common delayed synchronization(DS)in which response appears after stimulation,anticipated synchronization(AS)in unidirectionally coupled neurons denotes a counterintuitive phenomenon in which response of the receiver neuron appears before stimulation of the sender neuron,showing an interesting function of brain to anticipate the future.The dynamical mechanism for the AS remains unclear due to complex dynamics of inhibitory and excitatory modulations.In this article,the paradoxical roles of excitatory synapse and inhibitory autapse in the formation of AS are acquired.Firstly,in addition to the common roles such that inhibitory modulation delays and excitatory modulation advances spike,paradoxical roles of excitatory stimulation to delay spike via type-II phase response and of inhibitory autapse to advance spike are obtained in suitable parameter regions,extending the dynamics and functions of the excitatory and inhibitory modulations.Secondly,AS is related to the paradoxical roles of the excitatory and inhibitory modulations,presenting deep understandings to the AS.Inhibitory autapse induces spike of the receiver neuron advanced to appear before that of the sender neuron at first,and then excitatory synapse plays a delay role to prevent the spike further advanced,resulting in the AS as the advance and delay effects realize a dynamic balance.Lastly,inhibitory autapse with strong advance,middle advance,and weak advance and delay effects induce phase drift(spike of the receiver neuron advances continuously),AS,and DS,respectively,presenting comprehens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S and other behaviors.The results present potential measures to modulate AS related to brain fun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cipated synchronization inhibitory autapse excitatory synapse paradoxical firing
下载PDF
Inhibitory and excitatory amino acids in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of children with two types of cerebral palsy
2
作者 Haibin Yuan Li Wang +2 位作者 Fei Yin Li Li Jing Pe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1265-1268,共4页
BACKGROUND: Under normal conditions, excitatory amino acids are dynamically balanced with inhibitory amino acids. Excitatory amino acids have been implicated in perinatal brain injury.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diff... BACKGROUND: Under normal conditions, excitatory amino acids are dynamically balanced with inhibitory amino acids. Excitatory amino acids have been implicated in perinatal brain injury.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s of the excitatory amino acids glutamic acid and aspartic acid, and the inhibitory amino acid gamma-aminobutyric acid (GABA) in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CSF) of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or athetotic cerebral palsy. DESIGN, TIME AND SETTING: Case-control exploratory observation of neurotransmitter in patients. The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in the Pediatrics Department of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angsha Medical College, the Cerebral Palsy Center of Xiangtan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and the Pediatrics Department of Xiangya Hospital, between February 2006 and May 2007. PARTICIPANTS: We selected 27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including 13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and 14 with athetotic cerebral palsy. We selected 10 patients who were not affected by any neurological disease as controls. METHODS: Two mL blood-free CSF was harvested between the third and fourth lumbar vertebrae of each patient after anesthesia, and stored at -70℃. One mL CSF was mixed with 10 mg sulfosalicylic acid and placed in ice-bath for 10 minutes, then centrifuged 2 000 g for 10 minutes. The supernatant was collected for amino acid quantitation. MAIN OUTCOME MEASURES: The concentrations of glutamic acid, aspartic acid and GABA in the CSF were determined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fluorometric method. The correlation of glutamic acid, aspartic acid and GABA levels with muscular tension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was analyzed using linear dependence. RESULTS: The concentration of GABA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bo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and athetotic cerebral palsy patients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1). Glutamic acid and aspartic acid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both cerebral palsy groups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0.01). The concentration of GABA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spastic cerebral palsy patients compared with the athetotic cerebral palsy group (P 〈 0.05). Muscular tensio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glutamic acid in spastic cerebral palsy patients (P 〈 0.05)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aspartic acid or GABA and muscular tension (P 〉 0.05). CONCLUSION: Spastic cerebral palsy and athetotic cerebral palsy patients exhibit an imbalance of excitatory amino acids and inhibitory amino acids in their CSF: an increase in glutamic acid and aspartic acid, and a decrease in GABA. Amino acid levels are different in the CSF in varied types of cerebral pals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ebral palsy cerebrospinal fluid excitatory amino acids inhibitory amino acids
下载PDF
C57BL/6小鼠大脑皮层区与基底神经节隆起区神经元突触发育过程比较
3
作者 赵艳 卢广泉 +6 位作者 杜金乐 潘雨绮 董子意 康鑫 高弋婷 高方 杨加周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2-611,共10页
目的:观察小鼠皮层区和基底神经节隆起(GE)区神经元突触发育过程,阐明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在不同脑区的体内外发育差异。方法:C57BL/6雌鼠于妊娠第13.5~15.5天断颈处死后,经无菌操作取胚胎小鼠,显微镜下逐步分离获取胚胎小鼠脑组织... 目的:观察小鼠皮层区和基底神经节隆起(GE)区神经元突触发育过程,阐明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在不同脑区的体内外发育差异。方法:C57BL/6雌鼠于妊娠第13.5~15.5天断颈处死后,经无菌操作取胚胎小鼠,显微镜下逐步分离获取胚胎小鼠脑组织皮层区和GE区。体外原代培养胚胎小鼠神经元,于培养3、7、14和21 d分别收集细胞样品,并将其作为培养3、7、14和21 d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各组小鼠皮层区和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中突触后表达蛋白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及桥尾蛋白(Gephyrin) mRNA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小鼠皮层区和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中囊泡谷氨酸转运蛋白1(vGLUT1)、 PSD95、囊泡γ-氨基丁酸(GABA)转运蛋白(vGAT)及Gephyrin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胚胎小鼠脑组织皮层区和GE区神经元中vGLUT1及vGA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培养3 d组比较,培养14和21 d组小鼠皮层区和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中PSD95及Gephyrin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皮层区比较,培养14 d组小鼠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中Gephyrin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显微镜下观察,培养14 d组小鼠皮层区和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中兴奋性突触及抑制性突触均初步发育,相关蛋白呈阳性表达;其中兴奋性突触相关蛋白阳性表达在皮层区神经元中更为明显,且突触前分子vGLUT1和突触后分子PSD95在皮层区神经元的胞体及突起部位均呈现共定位的特征;抑制性突触前分子vGAT蛋白和突触后分子Gephyrin蛋白在GE区神经元胞体及突起中也呈现共定位的特征,且突触前分子较相应的突触后分子蛋白阳性表达更明显。与皮层区比较,培养14 d组小鼠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中vGLUT1和PSD9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vGAT和Gephy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培养21 d组小鼠皮层区和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突触相关蛋白阳性表达增加,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进一步成熟并完善。皮层区和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的胞体及突起部位均形成了丰富的突触前后对应的表达模式,突触结构逐步发育良好,且突触前分子较相应的突触后分子蛋白阳性表达更明显。与皮层区比较,培养21 d组小鼠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中vGLUT1和PSD95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vGAT和Gephyrin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皮层区比较,胚胎小鼠脑组织GE区神经元中vGLUT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vGA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皮层区和GE区神经元的突触发育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皮层区兴奋性突触发育较早,GE区抑制性突触发育较早。突触的脑区特异性发育提示不同细胞类型的神经疾病可能具有不同的发育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发育 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 皮层区 基底神经节隆起区
下载PDF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感知觉异常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唐昊宇 代英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8-172,共5页
感知觉异常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患儿症状之一,对患儿的社交、学习和整体功能产生深远的影响。ASD感知觉异常的临床特征包括感觉高敏感性和感觉低敏感性,涉及的感知觉有听知觉、视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 感知觉异常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患儿症状之一,对患儿的社交、学习和整体功能产生深远的影响。ASD感知觉异常的临床特征包括感觉高敏感性和感觉低敏感性,涉及的感知觉有听知觉、视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前庭功能。ASD感知觉的发生机制可能与执行功能缺陷、基因组学异常、兴奋抑制平衡失调及唤醒学说有关。本文为临床早期识别ASD患儿感知觉异常提供依据,以促进ASD患儿感知觉功能改善和生活质量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感知觉异常 重复刻板行为 感觉高敏感性 感觉低敏感性 执行功能 兴奋/抑制平衡
下载PDF
兴奋-抑制失衡与孤独症谱系障碍:作用机制及治疗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石岳 朱波 黄宇光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4期844-849,共6页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世界上患病率增长最快的神经发育障碍,该病具有显著的遗传异质性,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excitatory-inhibitory,E-I)失衡可能是ASD的重要发病机...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世界上患病率增长最快的神经发育障碍,该病具有显著的遗传异质性,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excitatory-inhibitory,E-I)失衡可能是ASD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在多种ASD动物模型中进行神经环路E-I失衡调节,能够改善模型动物的孤独症样行为。相关临床试验将E-I失衡作为ASD的治疗靶点,恢复特定皮质区域原有的E-I平衡状态,能够对ASD患者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本文就E-I失衡在ASD中的作用机制及E-I失衡调节剂治疗ASD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ASD的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兴奋-抑制失衡 动物模型 神经电生理
下载PDF
孤独症谱系障碍社交障碍理论假说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胡文静 贺婷丽 +7 位作者 张哲 徐成铭 徐红艳 周章盈 崔鑫鑫 李立国 张继伟 董献文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09-512,I0001,共5页
社交障碍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患者核心症状之一,严重影响ASD患者社会生活。目前,针对ASD社交障碍成因的理论假说较多且尚无统一定论,本综述主要介绍社会动机理论、心理理论、强烈世界理论、“社会脑”理论... 社交障碍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患者核心症状之一,严重影响ASD患者社会生活。目前,针对ASD社交障碍成因的理论假说较多且尚无统一定论,本综述主要介绍社会动机理论、心理理论、强烈世界理论、“社会脑”理论、共情失衡假说、眼神回避理论和兴奋与抑制平衡七种经典理论假说,其神经机制涉及多个脑区,并包括脑环路、脑网络、神经递质等方面,每种假说尚存在解释领域有限等问题。本综述旨在加强理论间联系,并为相关理论假说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社交障碍 理论假说 社会动机 心理理论 社会脑 兴奋/抑制平衡
下载PDF
不同类型脑性瘫痪患儿脑脊液氨基酸变化 被引量:8
7
作者 袁海斌 成莲英 +6 位作者 尹飞 张国勋 彭镜 康明秀 许佑明 陈若岚 王利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475-477,共3页
目的目前对于脑瘫与脑内神经递质的关系研究很少,该研究通过测定不同类型脑瘫患儿脑脊液中谷氨酸、天冬氨酸、γ-氨基丁酸的含量,以了解不同类型脑瘫患儿脑脊液中氨基酸变化。方法选取13例痉挛型脑瘫患儿、14例徐动型脑瘫患儿及同期已... 目的目前对于脑瘫与脑内神经递质的关系研究很少,该研究通过测定不同类型脑瘫患儿脑脊液中谷氨酸、天冬氨酸、γ-氨基丁酸的含量,以了解不同类型脑瘫患儿脑脊液中氨基酸变化。方法选取13例痉挛型脑瘫患儿、14例徐动型脑瘫患儿及同期已排除神经系统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10例手术患儿,分别设为痉挛组、徐动组和对照组。每1例均于手术麻醉前自腰椎3,4椎间隙穿刺取无血污脑脊液2 mL,取上清液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谷氨酸、天冬氨酸、γ-氨基丁酸含量。结果①对照组脑脊液中γ-氨基丁酸、天冬氨酸、谷氨酸分别为13.04±2.19μmol/L,10.21±0.45μmol/L,8.41±2.26μmol/L;与对照组比较,痉挛型脑瘫患儿脑脊液中γ-氨基丁酸显著降低为8.02±2.03μmol/L,(P<0.01),谷氨酸、天冬氨酸显著增高为20.99±8.15μmol/L、13.53±3.93μmol/L(P<0.05,P<0.01);徐动型脑瘫脑脊液中γ-氨基丁酸显著降低为10.01±2.68μmol/L(P<0.01),谷氨酸、天冬氨酸显著增高为28.77±17.62μmol/L,14.02±2.88μmol/L(P<0.01)。痉挛型脑瘫与徐动型脑瘫比较,痉挛型脑瘫患儿脑脊液中γ-氨基丁酸显著降低,而谷氨酸、天冬氨酸含量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线性相关分析发现痉挛型脑瘫患儿脑脊液中谷氨酸的水平与肌张力呈等级正相关;γ-氨基丁酸和天冬氨酸的水平与肌张力无相关性。结论脑瘫患者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含量较正常儿童增高,抑制性氨基酸含量较正常儿童降低,且不同类型脑脊液中氨基酸含量存在差异,氨基酸水平的改变可能是脑瘫患儿的病理改变的基础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脑脊液 兴奋性氨基酸 抑制性氨基酸 儿童
下载PDF
“阴阳平衡”与多发性抽动症氨基酸类神经递质调控的相关性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雯 崔霞 +3 位作者 于文静 卫利 丁一芸 王素梅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75-277,共3页
阴阳平衡是中医整体观的核心内容。任何疾病的发生都可以概括为阴阳失衡,而恢复阴阳平衡是治疗疾病的总则。正常情况下,脑内兴奋性与抑制性氨基酸类递质处于动态的"阴阳平衡",而多发性抽动症患儿因感受外邪或机体内环境的改变... 阴阳平衡是中医整体观的核心内容。任何疾病的发生都可以概括为阴阳失衡,而恢复阴阳平衡是治疗疾病的总则。正常情况下,脑内兴奋性与抑制性氨基酸类递质处于动态的"阴阳平衡",而多发性抽动症患儿因感受外邪或机体内环境的改变,扰乱了正常的功能,这种平衡遭到破坏,表现为阳证或阴证,治疗宜调节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恢复动态的"阴阳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抽动症 兴奋性氨基酸 抑制性氨基酸 阴阳平衡
下载PDF
中药沙苑子抗疲劳作用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熊勃 聂玉芝 +2 位作者 吴珍 王新军 熊正英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7-91,共5页
探讨中药沙苑子对大鼠脑组织EAA,IAA含量的影响及其抗疲劳作用,为沙苑子在运动生物学方面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建立运动疲劳动物模型,测试大鼠脑组织海马、间脑脂肪族EAA,IAA含量,Glu/GABA比值变化和大鼠运动至运动疲劳的时间。与安静... 探讨中药沙苑子对大鼠脑组织EAA,IAA含量的影响及其抗疲劳作用,为沙苑子在运动生物学方面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建立运动疲劳动物模型,测试大鼠脑组织海马、间脑脂肪族EAA,IAA含量,Glu/GABA比值变化和大鼠运动至运动疲劳的时间。与安静对照组比较,运动对照组海马和间脑EAA含量均下降(P<0.05),IAA含量均升高(P<0.01/P<0.05);运动加沙苑子组海马EAA含量下降(P<0.05),IAA含量升高(P<0.05);间脑EAA中Glu含量下降(P>0.05),Asp含量下降(P<0.05),IAA中,GABA含量升高(P<0.01/P<0.05)。与运动对照组比较,运动加沙苑子组海马和间脑EAA含量均升高(P>0.05),IAA含量均下降(P<0.05)。与安静对照组比较,运动对照组、运动加沙苑子组两个脑区的Glu/GABA比值下降(P<0.01/P<0.05);与运动对照组比较,运动加沙苑子组两个脑区Glu/GABA比值升高(P<0.01)。运动加沙苑子组运动至疲劳的时间比运动对照组延长(P<0.05)。沙苑子可以影响海马、间脑脂肪族EAA,IAA含量及Glu/GABA比值,延缓中枢神经疲劳的发生,提高大鼠抗疲劳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苑子 海马 间脑 运动性疲劳 兴奋性氨基酸 抑制性氨基酸 大鼠
下载PDF
大黄虫丸对大鼠脑出血模型海马组织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戴高中 陈汝兴 卫洪昌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38-540,共3页
目的观察大黄丸对大鼠脑出血模型海马组织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探讨大黄虫丸对脑出血大鼠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胶原酶加肝素联合注射法诱导脑出血大鼠模型,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观察大黄虫丸对大鼠脑组织海马中谷氨酸(... 目的观察大黄丸对大鼠脑出血模型海马组织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探讨大黄虫丸对脑出血大鼠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胶原酶加肝素联合注射法诱导脑出血大鼠模型,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观察大黄虫丸对大鼠脑组织海马中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天门冬氨酸(aspartic acid, Asp)及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的影响。结果脑出血模型组3天后海马的氨基酸含量(μmol/g)Glu(15.2926±4.2429)、Asp(3.6384±3.1021)和GABA(0.3859±0.1846)含量明显的高于正常组Glu(8.5040±1.7794)、Asp(1.2669±0.4695)和GABA(0.1770±0.0472)和假手术组Glu(8.0057±1.1227)、Asp(1.4986±0.4174)和GABA(0.1829±0.04665)(P<0.05),而中药大黄虫丸治疗组的Glu (9.0550±1.7195)、Asp(1.8085±0.6862)和GABA(0.1993±0.0424)含量明显降低于脑出血模型组(P< 0.05)。结论提示大黄虫丸能抑制兴奋性氨基酸(Glu、Asp)的释放,纠正兴奋性氨基酸(EAA)/抑制性氨基酸(IAA)失衡,从而达到减轻脑组织损害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大黄虫丸 兴奋性氨基酸 抑制性氨基酸
下载PDF
胼胝体调节大脑两半球相互作用的机制 被引量:20
11
作者 高飞 蔡厚德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00-1212,共13页
胼胝体是哺乳动物脑内最大的白质结构,不仅可以在大脑两半球间传递信息,也能调节半球间的相互作用,"抑制模型"和"兴奋模型"是当前解释胼胝体调节机制的主要模型。前者假设,胼胝体对半球间的信息传递起抑制作用,表... 胼胝体是哺乳动物脑内最大的白质结构,不仅可以在大脑两半球间传递信息,也能调节半球间的相互作用,"抑制模型"和"兴奋模型"是当前解释胼胝体调节机制的主要模型。前者假设,胼胝体对半球间的信息传递起抑制作用,表现为优势半球的功能增强,非优势半球的活动抑制,因而可以提高半球加工的独立性和功能不对称性;后者则认为,胼胝体对半球间信息传递起促进作用,导致两半球同时性活动,并增强其功能连接性,因而可以降低半球的功能不对称性,有利于半球间的信息共享与功能整合。近期的研究显示,胼胝体并不是一个结构与功能的单一体,而是包含了在空间与时间上既分离又互动的多通道信息加工复合体。抑制与兴奋信息可以通过胼胝体的不同空间通道以不同的速度在半球间进行传递,并受到任务计算类型与复杂性的调节,因此,胼胝体的抑制与兴奋的协同可以调节两半球的动态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胼胝体 抑制模型 兴奋模型 两半球的动态相互作用
下载PDF
脑瘫患儿脑脊液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变化 被引量:11
12
作者 徐鹏 赵毅 张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7-119,共3页
目的 :研究痉挛型脑瘫患儿肌痉挛形成的机制。方法 :采用丹酰氯 -聚酰胺薄膜层析法 ,测定 4 5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和 30例非神经系统疾病儿童脑脊液中兴奋性及抑制性氨基酸水平。结果 :脑瘫组脑脊液中 γ-氨基丁酸明显低于对照组 ,谷氨酸... 目的 :研究痉挛型脑瘫患儿肌痉挛形成的机制。方法 :采用丹酰氯 -聚酰胺薄膜层析法 ,测定 4 5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和 30例非神经系统疾病儿童脑脊液中兴奋性及抑制性氨基酸水平。结果 :脑瘫组脑脊液中 γ-氨基丁酸明显低于对照组 ,谷氨酸、天冬氨酸明显高于对照组 ,甘氨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谷氨酸的水平与患者肌张力呈等级正相关 (rs=0 . 6 4 2 ,P<0 .0 5 )。结论 :兴奋性突触功能上升 ,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下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脑脊髓液 兴奋性氨基酸类/脑脊髓液 抑制性氨基酸
下载PDF
三七总皂苷对大鼠海马CA1区突触传递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6
13
作者 周燕 田磊 +1 位作者 徐林 莫宁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032-1036,共5页
目的 研究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对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传递的作用。方法 断头法分离3~4周雄性Wistar大鼠海马半脑,用切片机切出400pm厚度的海马脑片,对CA1区锥体细胞采用“盲法... 目的 研究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对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传递的作用。方法 断头法分离3~4周雄性Wistar大鼠海马半脑,用切片机切出400pm厚度的海马脑片,对CA1区锥体细胞采用“盲法”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分别检测和分析PNS(0.05~0.4g/L)对刺激CA1传入纤维引出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s)和抑制性突触后电流(IPSCs)的影响,继而以脉冲间隔为50ms的配对刺激代替单刺激,通过EPSC2/EPSC1(P2/P1)值的变化观察PNS对双脉冲易化(paired-pulse facilitation,PPF)的影响。结果 0.1~0.4g/LPNS显著抑制EPSCs(P〈0.05),且PNS在抑制P1、P2的同时明显升高P2/P1值(P〈0.05),加强了双脉冲易化,但PNS对IPSCs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PNS显著减小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EPSCs而不影响IPSCs,说明PNS不是通过强化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功能间接地抑制兴奋性神经元,而是对兴奋性突触传递直接产生抑制;PNS明显升高P2/P1值,说明PNS是通过突触前机制抑制CA1区兴奋性突触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总皂苷 海马CA1区 突触前抑制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s) 抑制性突触后电流(IPSCs)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羊水中兴奋性氨基酸、抑制性氨基酸的含量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平 张建林 +1 位作者 王爱勤 杜建丽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72-776,共5页
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羊水中兴奋性氨基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抑制性氨基酸甘氨酸含量的方法,色谱柱为LUNA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V/V),按低压梯度洗脱,梯度系统0~4min,乙腈40%;4~20min,乙腈40%~52%;2... 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羊水中兴奋性氨基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抑制性氨基酸甘氨酸含量的方法,色谱柱为LUNA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V/V),按低压梯度洗脱,梯度系统0~4min,乙腈40%;4~20min,乙腈40%~52%;20~30min,乙腈52%~60%;30~40min,乙腈60%~40%。流速0.8mL/min,柱温40℃,紫外检测波长260nm;进样量10μL。结果显示,天门冬氨酸、谷氨酸和甘氨酸三者的线性范围均为2.5~85mg/L;标准加入的回收率为99.6%~102.6%。本方法灵敏度高、测定结果可靠。用本方法对201例不同孕期的羊水作兴奋性和抑制性氨基酸检测,发现羊水中3种氨基酸随妊娠进展而增加的趋势,胎儿畸形或宫内缺氧时羊水中这3种氨基酸水平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奋性氨基酸 抑制性 羊水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天门冬氨酸 紫外检测波长 C18柱 梯度洗脱 梯度系统 线性范围 标准加入 测定结果 胎儿畸形 谷氨酸 乙腈 酸含量 6mm 色谱柱 流动相 min 进样量 甘氨酸 回收率 灵敏度 柱温
下载PDF
急性颅脑损伤后脑脊液中递质类氨基酸变化 被引量:5
15
作者 水涛 只达石 张赛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142-144,共3页
目的 从临床角度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脑脊液中递质类氨基酸的变化与损伤程度的临床关系。方法 急性脑外伤患者按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分为轻、中型组 (35例 )和重型组 (33例 ) ,分别于伤后入院第 1d、第 3d、第 7d采集脑脊液标... 目的 从临床角度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脑脊液中递质类氨基酸的变化与损伤程度的临床关系。方法 急性脑外伤患者按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分为轻、中型组 (35例 )和重型组 (33例 ) ,分别于伤后入院第 1d、第 3d、第 7d采集脑脊液标本 ,同时取正常脑脊液样本作对照组 ,用高压液相色谱 (HPLC)法检测其中 6种递质氨基酸即天冬氨酸 (Asp)、谷氨酸 (Glu)、牛磺酸 (Tau)、甘氨酸(Gly)、γ 氨基丁酸 (GABA)和丙氨酸 (Ala)的含量变化并作相关分析。 结果 重型组脑脊液中Asp、Glu、Gly、GABA、Tau和轻、中型组脑脊液中Asp、GABA、Tau 3次取样浓度均高于对照组。轻、中型组脑脊液中Glu浓度第 1d和第 3d高于对照组 ,第 7d下降至与对照组不存在显著差异 ,而该组Gly始终与对照组不存在差异。重型组Asp、Glu、Gly、Tau 3次取样浓度均高于轻、中型组。GABA重型组第 1d高于轻、中型组 ,第 3d与轻、中型组浓度无显著性差异 ,第 7d再次显著高于轻、中型组。Ala 3次取样两患病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轻、中型组均较对照组降低 ,重型组除第 7d低于对照组外 ,前两次取样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兴奋性氨基酸的增高和其神经毒性作用与颅脑损伤程度以及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 ,抑制类氨基酸在颅脑损伤后的反应性改变可能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颅脑损伤 脑脊液 递质类氨基酸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下载PDF
IF神经网络电路模型及其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尹飞 赵波 冯大政 《现代电子技术》 2008年第8期12-14,共3页
为了对IF神经网络模型向实际运用转化,具体对IF模型进行电路模拟,并从电路特性来解释生物神经元的主要特征,该模型满足一般的生物神经元的特性,如:具备非线性空间特性、时间特性(绝对不应期)、EPSP(Excitatory Post-synapitc Potential... 为了对IF神经网络模型向实际运用转化,具体对IF模型进行电路模拟,并从电路特性来解释生物神经元的主要特征,该模型满足一般的生物神经元的特性,如:具备非线性空间特性、时间特性(绝对不应期)、EPSP(Excitatory Post-synapitc Potentials)I、PSP(Inhibitory Post-synapitc Potentials),及胞体在阈值下活动期间能够完成EPSP和IPSP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从而使模型向具体电路转化接近,为人工模拟的理想模型向实际运用提供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F模型 神经网络 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
下载PDF
γ节律振荡机制在视觉研究中的新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科 赵翌蕾 +5 位作者 刘婷 崔砚 郭大庆 王玲 刘铁军 尧德中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23,共7页
γ节律振荡是大脑皮质中常见的,频率在30~80 Hz之间的神经振荡模式,在初级视觉通道中能观察到多种起源的γ节律振荡.在小鼠、猫与猴V1的视觉诱发的γ节律振荡主要起源于L2/3和L4B,并对刺激参数敏感.猫与小鼠初级视觉通道(视网膜、LGN与... γ节律振荡是大脑皮质中常见的,频率在30~80 Hz之间的神经振荡模式,在初级视觉通道中能观察到多种起源的γ节律振荡.在小鼠、猫与猴V1的视觉诱发的γ节律振荡主要起源于L2/3和L4B,并对刺激参数敏感.猫与小鼠初级视觉通道(视网膜、LGN与V1)中观察到起源于视网膜由亮度诱发的高频γ节律振荡;在猴LGN却没有观察到γ节律振荡,而在V1上记录到亮度诱发的γ活动.γ节律振荡的产生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网络有重要的关系,其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中PV细胞被认为与自发γ节律振荡的产生相关. SOM细胞的参与对低频γ节律振荡(20~40 Hz)的产生起到关键作用;而光栅诱发的高频γ节律振荡(65~80 Hz)主要与PV细胞有关.动物在不同生理状态、发育阶段与脑疾病状态下光栅诱发的γ节律振荡存在较大差异,反映大脑对视觉信息加工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节律振荡 视觉机制 兴奋性锥体细胞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下载PDF
癫痫患儿兴奋性及抑制性神经递质的表达变化及与严重程度的关系探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申延丰 齐茗馨 +1 位作者 梁军 张桂香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1年第21期175-179,共5页
目的:探究癫痫患儿兴奋性及抑制性神经递质的表达变化及与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90例癫痫患儿为观察组,同时期的9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兴奋性神经递质(5-HT、Glu及Ach)及抑制性神经递质... 目的:探究癫痫患儿兴奋性及抑制性神经递质的表达变化及与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90例癫痫患儿为观察组,同时期的9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兴奋性神经递质(5-HT、Glu及Ach)及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Gly及Ala)水平,同时比较观察组中不同STESS评分及发作持续时间患者的检测结果,并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上述检测指标与STESS评分及发作持续时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兴奋性神经递质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抑制性神经递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STESS评分较高及发作持续时间较长患者血清兴奋性神经递质显著高于STESS评分较低及发作持续时间较短患者,血清抑制性神经递质显著低于STESS评分较低及发作持续时间较短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血清兴奋性神经递质与STESS评分及发作持续时间均呈正相关(P<0.05),血清抑制性神经递质与STESS评分及发作持续时间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癫痫患儿兴奋性及抑制性神经递质的表达显著异常,且与严重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检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患儿 兴奋性神经递质 抑制性神经递质 严重程度
下载PDF
吗啡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传递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被引量:1
19
作者 岳卫东 张云红 +2 位作者 李玉荣 张树卓 杨雷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0-153,共4页
目的 :从离子通道角度研究吗啡对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及抑制性突触传递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 原代培养新生Wistar大鼠的海马神经元。采用膜片钳技术研究吗啡对其兴奋性及抑制性突触后电流及谷氨酸诱发电流的影响。结果 :①吗啡可... 目的 :从离子通道角度研究吗啡对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及抑制性突触传递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 原代培养新生Wistar大鼠的海马神经元。采用膜片钳技术研究吗啡对其兴奋性及抑制性突触后电流及谷氨酸诱发电流的影响。结果 :①吗啡可明显增强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 ,加吗啡后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sEPSC)的发放频率增加了 ( 2 0 7.8± 2 0 .9) %。此作用可被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阻断 (P <0 .0 1) ;②吗啡对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mEPSC)的发放频率及谷氨酸诱发电流的幅度没有明显影响 (P >0 .0 5 ) ;③吗啡可明显抑制神经元自发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sIPSC) ,纳洛酮可拮抗吗啡作用 (n =13 ,P <0 .0 1)。结论 :实验结果提示吗啡对海马神经元的兴奋作用不是由于吗啡直接作用于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突触传递过程 ,而是可能由于抑制了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间接产生的兴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大鼠 海马神经元 突触传递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EPSC IPSC
下载PDF
钩藤碱对苯丙胺依赖大鼠脑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周吉银 莫志贤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95-98,107,共5页
目的:观察钩藤碱对苯丙胺依赖大鼠脑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和脑电超慢涨落分析技术。结果:氯胺酮和钩藤碱均能消除苯丙胺导致的位置偏爱效应;苯丙胺使大鼠呈现完全偏离的“脑功能平衡图”,氯胺酮... 目的:观察钩藤碱对苯丙胺依赖大鼠脑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和脑电超慢涨落分析技术。结果:氯胺酮和钩藤碱均能消除苯丙胺导致的位置偏爱效应;苯丙胺使大鼠呈现完全偏离的“脑功能平衡图”,氯胺酮和钩藤碱可使其恢复至平衡态;苯丙胺导致大鼠脑内抑制性氨基酸含量明显下降(P<0.01),兴奋性氨基酸含量明显上升(P<0.01),氯胺酮和钩藤碱均可恢复其至正常水平,钩藤碱本身对这些均无影响。结论:钩藤碱可调整苯丙胺引起的大鼠脑内氨基酸神经递质含量的异常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藤碱 苯丙胺 抑制性氨基酸 兴奋性氨基酸 条件性位置偏爱 全脑分维参数地形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