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筋骨理论对青少年颈痛的临床新思考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明才 元唯安 +8 位作者 焦海铭 杜国庆 沈知彼 熊轶喆 王玉鹏 王翔 石瑛 陈东煜 詹红生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4年第2期31-35,共5页
青少年颈痛症状类似于成人颈椎病,但其病理改变并不完全符合颈椎椎间盘退变。因此,应积极探索更符合其临床特点的病因学和病理学理论,实现临床对青少年颈痛的有效诊断与治疗。在石氏伤科百年治伤临床经验和最新科学研究认识的基础上,探... 青少年颈痛症状类似于成人颈椎病,但其病理改变并不完全符合颈椎椎间盘退变。因此,应积极探索更符合其临床特点的病因学和病理学理论,实现临床对青少年颈痛的有效诊断与治疗。在石氏伤科百年治伤临床经验和最新科学研究认识的基础上,探讨青少年颈痛的诊断名称和基于“筋骨合和”理论的病因病机,并针对颈部“筋出槽、骨错缝”核心病机建立“四以相和”的诊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青少年颈痛 中医手法 筋出槽 骨错缝 生物力学
下载PDF
温建民微创[足母]外翻病症诊疗体系学术思想及运用
2
作者 温冠楠 程桯 +4 位作者 蒋科卫 豆以彪 奚向宇 白志强 温建民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2568-2575,共8页
[足母]外翻病症作为常见的前足疾病,其诊疗体系一直备受关注。该文介绍了温建民教授基于中医阴阳平衡和筋骨理论,结合现代手术经验,历经40余年的深入临床实践和研究,构建了以“阴阳平衡”“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内外兼治”为原则的... [足母]外翻病症作为常见的前足疾病,其诊疗体系一直备受关注。该文介绍了温建民教授基于中医阴阳平衡和筋骨理论,结合现代手术经验,历经40余年的深入临床实践和研究,构建了以“阴阳平衡”“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内外兼治”为原则的中西医结合微创治疗[足母]外翻病症诊疗体系(包括第一跖骨微创切骨手法整复术、“裹帘”外固定、围手术期中药的辨证应用以及中医的康复调护等四大关键技术),该体系为[足母]外翻病症的标准化微创治疗提供了系统指南,亦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他骨伤科疾病提供了重要思路,具有极高的借鉴及推广价值,是温建民教授的重要科研成果及心血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母]外翻 温建民 中西医结合 微创 诊疗方案 阴阳平衡 筋骨并重 动静结合 内外兼治
下载PDF
基于热扫描成像系统探讨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质督脉红外热成像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许瑞旭 窦思东 +4 位作者 吴南茜 李春兰 叶颖颖 兰彩莲 王佩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8-230,共3页
目的:观察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体质志愿者督脉红外热成像影响的即刻效应。方法:经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后,纳入阳虚质的志愿者12名,进行易筋经"托天桩"的规范化培训,于练功首次应用红外热像仪观察阳虚质受试者的练... 目的:观察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体质志愿者督脉红外热成像影响的即刻效应。方法:经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后,纳入阳虚质的志愿者12名,进行易筋经"托天桩"的规范化培训,于练功首次应用红外热像仪观察阳虚质受试者的练功过程,记录练功前、练功1 min、2 min、3 min、4 min、5 min督脉红外图像,分析练功过程中大椎、至阳、命门穴及督脉线温度变化。结果:(1)3例受试者在练功前呈现连续性较差、宽度较小的督脉红外辐射轨迹,易筋经"托天桩"干预后部分志愿者督脉红外辐射轨迹增宽、增长。(2)检测区温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练功5 min时,至阳穴温度显著低于练功前(P<0.05),命门穴温度显著低于练功前及练功3 min时(P<0.05);大椎穴、督脉线温度变化无显著性。(3)穴区温度随练功的进行先升后降。结论: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质督脉的代谢热值具有调节作用,可能是先"聚能"后"耗能"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筋经 托天桩 阳虚质 红外热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联合中药熏洗及功能锻炼治疗屈指肌腱粘连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李胜松 何锦安 李绪松 《中医药导报》 2019年第3期133-135,共3页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中药熏洗及功能锻炼治疗屈指肌腱粘连的疗效。方法:将60例屈指肌腱粘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于术后3周开始进行中药熏洗配合功能锻炼,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接受患处体外冲击波治疗,分...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中药熏洗及功能锻炼治疗屈指肌腱粘连的疗效。方法:将60例屈指肌腱粘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于术后3周开始进行中药熏洗配合功能锻炼,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接受患处体外冲击波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开始后第1、2、3、4周末患者疼痛情况、测量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开始后第1、2、4、6周末各患指主动活动度TAM值以及优良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2、3周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4周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2、4周患指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6周后患指活动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良率为70.91%,对照组优良率为47.1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中药熏洗及功能锻炼治疗屈指肌腱粘连有较好疗效,能缓解患者疼痛,缩短患指屈伸活动恢复的康复治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 中药熏洗 功能锻炼 肌腱粘连
下载PDF
中医定向透药联合功能锻炼对跟腱断裂术后患者疗效与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海燕 赖红燕 +1 位作者 王肖芳 孙巧月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第4期99-101,共3页
目的探讨中医定向透药联合功能锻炼对跟腱断裂术后患者疗效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行跟腱缝合微创修补手术的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82例,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术后行常规护理,观察组... 目的探讨中医定向透药联合功能锻炼对跟腱断裂术后患者疗效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行跟腱缝合微创修补手术的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82例,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术后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中医定向透药联合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足踝关节功能评分、生活质量并发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OFAS,AL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跟腱断裂术后行中医定向透药联合功能锻炼可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腱断裂术 功能锻炼 中医定向透药 关节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运动结合中药复方对去势大鼠股骨生物力学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加谋 刘彤鸥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探讨运动结合中药复方对去势大鼠骨生物力学改善的作用。方法:取180日龄SPF级SD雌性大鼠10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运动组、中药复方组、运动结合中药复方组,每组20只,造模术后常规饲养14天。之后除空白组外,各组分别灌胃治疗... 目的:探讨运动结合中药复方对去势大鼠骨生物力学改善的作用。方法:取180日龄SPF级SD雌性大鼠10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运动组、中药复方组、运动结合中药复方组,每组20只,造模术后常规饲养14天。之后除空白组外,各组分别灌胃治疗,模型组每天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2ml灌胃;运动组每天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2ml灌胃,并在高速平板跑台跑步20min,速度为5m/min;中药复方组每天给予中药复方溶液2ml灌胃;运动结合中药复方组每天给予中药复方溶液2ml灌胃,并在高速平板跑台跑步20min,速度为5m/min。干预治疗后12周后将大鼠戊巴比妥腹腔注射麻醉,处死,收集双侧股骨,剔净附着于股骨上的肌肉及结缔组织,分别进行三点弯曲试验、显微结构观察及骨小梁静态参数检测。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空白组、运动组、中药复方组、运动结合中药复方组在骨密度、股骨载荷、骨小梁静态参数检测指标均有明显差异(P<0.01或P<0.05)。结论:运动结合中药复方具有改善去势大鼠骨生物力学指标,保护骨小梁结构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中药复方 去势大鼠 骨质疏松 生物力学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联合李氏正骨理筋手法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7
作者 赵庭瑞 殷继超 +7 位作者 郭浩 孙建强 张言 赵宏谋 胡兴律 刘平博 戴长安 吴国昊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1年第12期56-60,共5页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李氏正骨理筋手法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足底筋膜炎患者随机分成冲击波组、手法组和联合组,每组30例。冲击波组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手法组采用李氏正骨理筋手法治疗,联合组采用体外冲击波联合李...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李氏正骨理筋手法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足底筋膜炎患者随机分成冲击波组、手法组和联合组,每组30例。冲击波组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手法组采用李氏正骨理筋手法治疗,联合组采用体外冲击波联合李氏正骨理筋手法治疗。各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比较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最长可持续行走时间及足底筋膜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1)试验期间,各组均未出现脱落病例,90例患者全部完成试验。(2)治疗后、第12周随访时与治疗前比较,各组疼痛VAS及最长可持续行走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以及组间第12周随访时比较,手法组疼痛VAS高于冲击波组,而最长可持续行走时间长于冲击波组(P<0.05),联合组疼痛VAS低于冲击波组及手法组,而最长可持续行走时间长于冲击波组及手法组(P<0.05)。(3)第12周随访时与治疗前比较,各组足底筋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第12周随访时比较,足底筋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李氏正骨理筋手法治疗足底筋膜炎的疗效较佳,优于单纯应用体外冲击波或李氏正骨理筋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疗法 李氏正骨理筋手法 足底筋膜炎 跟痛症 生物力学 中医外治疗法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跟腱运动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刘波 尹立 +1 位作者 李雪梅 张世明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87-91,共5页
通过对大强度训练后兔跟腱的组织学和生物力学观察,发现跟腱随训练发生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同时伴有某些生物力学性质的增强,中医药对这些损伤的治疗效果明显。
关键词 跟腱损伤 生物力学 中医药疗法 运动损伤
下载PDF
中医理疗改善手部屈指肌腱Ⅱ区损伤修复术后肌腱粘连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9
作者 胡明龙 易秀珍 +2 位作者 钟松杰 尹世海 尹金华 《中国当代医药》 2017年第17期139-141,共3页
目的探讨中医理疗改善手部屈指肌腱Ⅱ区损伤修复术后肌腱粘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手部屈指肌腱Ⅱ区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采取石膏进行固定,在石膏固定4... 目的探讨中医理疗改善手部屈指肌腱Ⅱ区损伤修复术后肌腱粘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手部屈指肌腱Ⅱ区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采取石膏进行固定,在石膏固定4周后将其拆除,不使用其他康复治疗方法。观察组术后采用超激光及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进行辅助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出院时的VAS评分低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时的VA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4、6、8周的手功能TAM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8周的手功能TAM优良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理疗对屈指肌腱修复手术康复效果具有很大帮助,患者的康复优良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理疗 屈指肌腱断裂术后 超激光 中医定向透药 早期功能锻炼
下载PDF
个体化健康教育模式在手部肌腱损伤患者功能康复锻炼中的干预效果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斌 欧阳杰安 吕伟斌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9年第5期127-130,共4页
目的探讨个体化健康教育模式在手部肌腱损伤患者功能康复锻炼中的干预效果。方法120例手部肌腱损伤患者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60例。常规组患者行一般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行个体化健康教育。观察2组患者护理干预后2周、4... 目的探讨个体化健康教育模式在手部肌腱损伤患者功能康复锻炼中的干预效果。方法120例手部肌腱损伤患者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60例。常规组患者行一般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行个体化健康教育。观察2组患者护理干预后2周、4周、6周、8周时手部功能恢复情况,比较2组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结果2组手部总主动活动度(TAM)均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在干预后4、6和8周时,研究组TAM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手功能优良率、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健康调查简表(SF-36)中躯体功能、总体健康、社会功能及心理健康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手部肌腱损伤患者在功能康复锻炼中给予健康教育干预,可促进患者手部功能康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部肌腱损伤 健康教育 康复锻炼 生活质量 疼痛 关节功能 中医护理
下载PDF
骨筋肉并重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经验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能 胡零三 +3 位作者 李鹏 李钢 曾德明 许学猛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3年第12期19-20,共2页
本文总结许学猛教授二十余年诊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经验。许学猛教授创立“骨筋肉并重”的专科学术思想,认为肾虚血瘀、营养缺乏是膝骨关节炎的病机,强调筋骨肉同步治疗,应用“药、针、功”三位一体的六大特色疗法。
关键词 膝骨性关节炎 骨筋肉并重 针灸 中药 功能锻炼
原文传递
基于“筋骨失衡,以筋为先”理论探讨中医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调衡机制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凯 宋敏 刘路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11-15,共5页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生是“动静力失衡”的结果,并且以动力性失衡为先,这与中医学“筋骨失衡,以筋为先”的观点一致,治疗时应先治筋、后调骨。分析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生物力学机制,基于“筋骨失衡,以筋为先”理论,探讨中...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生是“动静力失衡”的结果,并且以动力性失衡为先,这与中医学“筋骨失衡,以筋为先”的观点一致,治疗时应先治筋、后调骨。分析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生物力学机制,基于“筋骨失衡,以筋为先”理论,探讨中医理筋、整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调衡机制,从而深化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理论认识,为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 中医手法 筋骨失衡 生物力学 调衡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