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制作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0
1
作者 张允岭 张锦 +3 位作者 扈新刚 李秀 郑宏 金香兰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43-346,共4页
目的探索建立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的制作方法和评价体系。方法通过持续力竭性游泳复合线栓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建立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观察模型鼠在表征、舌象、血液流变学及脑组织形态学等方面的指标变化,建立该模... 目的探索建立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的制作方法和评价体系。方法通过持续力竭性游泳复合线栓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建立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观察模型鼠在表征、舌象、血液流变学及脑组织形态学等方面的指标变化,建立该模型的评价体系。结果持续力竭性游泳过程中模型鼠表现出体重增长相对缓慢,进食相对延缓,舌质变黯、舌下络脉增长等气虚血瘀状态的表征,线栓法手术后模型鼠表现出少动或不动,无力抵抗,偏瘫,舌色紫黯、舌下络脉青紫粗长等脑缺血气虚血瘀证的表征,血液流变学检测提示模型鼠血液黏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脑组织形态学符合脑缺血改变特征。结论持续力竭性游泳复合线栓法可制备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表征、舌象、血液流变学及脑组织形态学等几方面指标的综合评价可构成该模型的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虚血瘀 缺血性中风 病证结合 动物模型 表征
下载PDF
大肠湿热型和脾气虚弱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肺功能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戴彦成 毕蓉蓉 +3 位作者 张亚利 郑烈 吴家玮 唐志鹏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47-551,共5页
目的:基于传统中医学"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研究大肠湿热型和脾气虚弱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合并肺功能损伤的临床表现及其特征。方法:纳入91例UC患者,其中大肠湿热组46例,脾气虚弱组45例。调查性别、年龄、吸烟史、病程、用... 目的:基于传统中医学"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研究大肠湿热型和脾气虚弱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合并肺功能损伤的临床表现及其特征。方法:纳入91例UC患者,其中大肠湿热组46例,脾气虚弱组45例。调查性别、年龄、吸烟史、病程、用药史等人口学指标,肺部症状评分,疾病活动度指数,检查肠镜,胸部X摄片,检测肺功能指标包括肺活量(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的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率(FEV1/FVC),50%用力肺活量时的呼气流速(FEF50)、75%用力肺活量时呼气流速(FEF75),残气容积(RV)、肺总量(TLC)、残气容积与肺总量的比(RV/TLC),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肺一氧化碳弥散量/肺泡通气量(DLCO/VA)。结果:91例患者中,有咳嗽、气短、胸闷、咳痰等症状中1项或1项以上者68例(74.7%);其中大肠湿热组比脾气虚弱组更多出现咳嗽、气短、胸闷肺部症状病例。77例出现通气、换气肺功能指标1项或多项异常(84.6%)。大肠湿热组大气道功能指标FEV1和FEV1/VC值低于脾气虚弱组(分别P〈0.05,P〈0.01);大肠湿热组小气道功能指标FEF50和FEF75明显低于脾气虚弱组(均P〈0.01);脾气虚弱组残气功能指标RV、TLC和RV/TLC显著高于大肠湿热组(分别P〈0.01、P〈0.01和P〈0.05)。结论:UC具有较高的并发肺部症状、胸部影像学异常和肺功能指标异常发生率,大多数病例存在通气、换气肺功能指标异常。大肠湿热组比脾气虚弱组更多出现肺部症状。大肠湿热组倾向于出现大气道和小气道功能损伤,而脾气虚弱组易于表现为残气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肺功能 肺与大肠相表里 大肠湿热型 脾气虚弱型
下载PDF
论《伤寒论》太阳中风属外感阳邪(上) 被引量:9
3
作者 李宇铭 姜良铎 《河南中医》 2011年第9期953-956,共4页
太阳中风证在《伤寒论》第2条的四大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均是由风邪所致。风为阳邪,故亦主热,因此太阳中风亦可理解为表热证。若按表虚表实而言,太阳中风相对于太阳伤寒,伤寒因寒邪束表,表气郁闭较重,张仲景习惯表述... 太阳中风证在《伤寒论》第2条的四大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均是由风邪所致。风为阳邪,故亦主热,因此太阳中风亦可理解为表热证。若按表虚表实而言,太阳中风相对于太阳伤寒,伤寒因寒邪束表,表气郁闭较重,张仲景习惯表述为"阳气重",而现在一般称为"表实证";中风因腠理疏松,相对而言则可称为"表虚证"。加上寒热的分类,太阳中风当属表虚的表热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中风证 阳邪 表虚证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论《伤寒论》太阳中风属外感阳邪(下)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宇铭 姜良铎 《河南中医》 2011年第10期1081-1084,共4页
太阳中风证在《伤寒论》第2条的四大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均由风邪所致。风为阳邪,故亦主热,因此太阳中风亦可理解为表热证。若按表虚表实而言,太阳中风相对于太阳伤寒,伤寒因寒邪束表,表气郁闭较重,张仲景习惯表述为&... 太阳中风证在《伤寒论》第2条的四大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均由风邪所致。风为阳邪,故亦主热,因此太阳中风亦可理解为表热证。若按表虚表实而言,太阳中风相对于太阳伤寒,伤寒因寒邪束表,表气郁闭较重,张仲景习惯表述为"阳气重",而现在一般称为"表实证";中风因腠理疏松,相对而言则可称为"表虚证"。加上寒热的分类,太阳中风当属表虚的表热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中风证 阳邪 表虚证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从中医经典理论探讨艾灸禁忌证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冬 宋俊生 《河南中医》 2019年第3期336-339,共4页
艾之火是纯阳之火,有地之阳的称谓,而人的体质和病证有寒热虚实之分,艾灸可以治疗许多病证,但并非所有患者和病证均可艾灸。太阳表证慎用艾灸,以防表邪入里化热或进而迫汗而伤阴损阳;温病、中暍禁用艾灸,以防火热伤阴而起变证;实热、湿... 艾之火是纯阳之火,有地之阳的称谓,而人的体质和病证有寒热虚实之分,艾灸可以治疗许多病证,但并非所有患者和病证均可艾灸。太阳表证慎用艾灸,以防表邪入里化热或进而迫汗而伤阴损阳;温病、中暍禁用艾灸,以防火热伤阴而起变证;实热、湿热证慎用灸法,以防邪因火盛,耗气伤津;阴血亏虚、津液不足者慎用艾灸,以防温热灼伤阴津,阴损及阳。临床艾灸不但要掌握它的适应证,对其禁忌证更应心中明了,外感实热病证,素体阴血不足或肝郁内热病证,湿热体质或患有传染性急症的患者禁止使用艾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灸 禁忌证 太阳表证 温病 实热证 阴血亏虚证
下载PDF
《金匮要略》“湿病”探微 被引量:3
6
作者 邹贤德 《河南中医》 2006年第4期1-3,共3页
湿病的起始,溯源于《内经》;湿病之形成,外湿为主因;湿病的表现,多兼夹之候;湿病的治法,以微汗为妙。《金匮》于湿病,辨证准确,遣方灵活,用药精炼。其间理法畅晓,宜忌森严。
关键词 《金匮要略》 湿病 表实证 表虚证 末湿证 风湿证 微汗
下载PDF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中医辨证治疗概要 被引量:7
7
作者 李建生 《河南中医》 2009年第6期563-565,共3页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多由肺脏疾患迁延失治,痰瘀稽留,正虚卫外不固,外邪反复侵袭,诱使本病反复发作。本病的证候要素以痰、阳虚、气虚、火(热)、水饮、瘀血为主,病位以肺、肾、心为主。证候大致为虚证类(心肺气虚证、肺肾气虚证、心肾阳虚...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多由肺脏疾患迁延失治,痰瘀稽留,正虚卫外不固,外邪反复侵袭,诱使本病反复发作。本病的证候要素以痰、阳虚、气虚、火(热)、水饮、瘀血为主,病位以肺、肾、心为主。证候大致为虚证类(心肺气虚证、肺肾气虚证、心肾阳虚证)、实证类(外寒内饮证、痰热壅肺证、痰湿壅肺证、兼血瘀证)、危重变证类(痰浊闭窍证、正虚喘脱)三证类九证候。治疗急则以清热、涤痰、活血、化饮利水、宣肺降气、开窍立法而兼固正气,缓则以补肺、养心、益肾为主并根据气虚、阳虚之偏而分别益气、温阳,兼祛痰活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辨证论治 心肺气虚证 肺肾气虚证 心肾阳虚证 外寒内饮证 痰热壅肺证 痰湿壅肺证 血瘀证 痰浊闭窍证 正虚喘脱证
下载PDF
“百合病”与“小柴胡汤证”异同辨析 被引量:2
8
作者 何易 马晓峰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5年第7期53-55,共3页
"百合病"与"小柴胡汤证"同出《伤寒杂病论》,症候及用药思路均有相似之处,不易分辨;病机均涉情志不抒、化热伤阴,百合病由阴虚内热引起,不涉及外邪;小柴胡汤证虚实夹杂,半表半里,为外感热病;两者均有饮食失和、口... "百合病"与"小柴胡汤证"同出《伤寒杂病论》,症候及用药思路均有相似之处,不易分辨;病机均涉情志不抒、化热伤阴,百合病由阴虚内热引起,不涉及外邪;小柴胡汤证虚实夹杂,半表半里,为外感热病;两者均有饮食失和、口苦之症,因气机枢机不利心烦、站立不安、不得眠等,症状百出,不好辨别;仲景常以"呕"与"不呕"来判断是否邪入少阳;呕吐及因实邪壅于少阳所循之两胁造成胸胁苦满等症均是小柴胡汤证;百合病并无实邪,整体乃百脉空虚引起心肺阴虚,此与小柴胡汤证虚实夹杂不难辨别;百合病百脉当空,小柴胡汤证虚实夹杂。小柴胡汤证治疗不当,误用汗吐下三法,终会造成百脉阴虚,转变为百合病;百合病"变成渴"、"渴不差"、"变发热",病机发展趋势阴伤热甚,重在养阴清热,早期注意保护阴液,防其传变、加重;百合病临床表现在时间先后上没有一定规律、症状多变,极易误诊误治,"随证治之"是整体治疗原则,仲景除给出以百合地黄汤正治,根据不同病情给予不同治疗方案;小柴胡汤组方思想来自古代"和"的哲学,调理阴阳、表里、气血、经络、脏腑,和解少阳,明辨一通。临床应抓住二者病机差异要点,表证慎用补益,整体阴虚忌用攻邪,辨证论治,减少误诊,提高临床诊治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病 阴虚内热 百脉当空 小柴胡汤证 虚实夹杂 半表半里 外感热病 伤寒杂病论 表里 虚实
下载PDF
基于“以方测证”论《伤寒论》《金匮要略》辨证论治思维 被引量:4
9
作者 陈晖 吕朝晖 +1 位作者 廖柳 侯秋科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第2期183-186,共4页
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有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疾病亦是如此。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气血是疾病矛盾的相对特性,了解疾病在表在里、是寒是热、兼虚兼实、气分血分等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是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基于“以方测... 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有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疾病亦是如此。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气血是疾病矛盾的相对特性,了解疾病在表在里、是寒是热、兼虚兼实、气分血分等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是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基于“以方测证”理论,通过《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证与条文的编列顺序,分析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气血等方面并论述辨证论治的具体过程,即分析四诊资料,抽丝剥茧,去伪存真,找出确定的证,开出对应的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方测证 《伤寒论》 《金匮要略》 表里 寒热 阴阳 虚实 气血 辨证论治
下载PDF
参苏饮对“肺气虚外感”大鼠肺组织IL-1β和IL-18影响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发君 马萍 +2 位作者 徐春肖 陈瑶 陈月 《亚太传统医药》 2018年第5期17-20,共4页
目的:研究参苏饮对"肺气虚外感"大鼠肺组织中IL-1β和IL-18含量的影响及肺气虚外感证与NLRP3炎症小体的相关性。方法:将动物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参苏饮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qu... 目的:研究参苏饮对"肺气虚外感"大鼠肺组织中IL-1β和IL-18含量的影响及肺气虚外感证与NLRP3炎症小体的相关性。方法:将动物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参苏饮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烟熏联合气管注射脂多糖(LPS)加冷风刺激"方法复制"肺气虚外感"证大鼠模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大鼠肺组织中IL-1β和IL-18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匀浆中IL-1β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参苏饮高剂量组大鼠肺组织匀浆中IL-18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参苏饮组大鼠肺组织匀浆中IL-1β含量显著降低(P<0.05),且参苏饮高、中、低不同剂量组之间肺组织匀浆中IL-1β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参苏饮中、低剂量组大鼠肺组织匀浆中IL-18含量显著降低(P<0.05),其中低剂量组大鼠肺组织匀浆中IL-18含量明显高于中剂量组(P<0.05),参苏饮高剂量组大鼠肺组织匀浆中IL-18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NLRP3炎症小体下游炎症因子IL-1β、IL-18很可能参与"肺气虚外感"大鼠模型的炎症病理过程;参苏饮对"肺气虚外感"大鼠病理过程中IL-1β、IL-18的分泌可能起到抑制作用。"肺气虚外感"证病理过程的发生与NLRP3炎症小体存在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气虚外感 参苏饮 白介素-1Β 白介素-18 NLRP3 炎症小体
下载PDF
吕翠霞活用“姜辛夏味”配伍治疗痰咳经验 被引量:2
11
作者 汤红珍 吕翠霞(指导) 《山东中医杂志》 2020年第6期584-587,共4页
干姜(或生姜)、细辛、半夏、五味子(“姜辛夏味”)是张仲景治疗寒痰水饮证的经典药物组合,吕翠霞教授继承并发扬其精华,将“姜辛夏味”配伍用于痰咳的治疗。吕老师认为,痰咳的病机为痰浊壅滞、肺失宣肃,治疗当以恢复肺之宣降为务,故无... 干姜(或生姜)、细辛、半夏、五味子(“姜辛夏味”)是张仲景治疗寒痰水饮证的经典药物组合,吕翠霞教授继承并发扬其精华,将“姜辛夏味”配伍用于痰咳的治疗。吕老师认为,痰咳的病机为痰浊壅滞、肺失宣肃,治疗当以恢复肺之宣降为务,故无论外感内伤、寒痰热痰,皆用“姜辛夏味”配伍,以其收、散、升、降之效俱备,顺应肺之生理特性。同时,吕老师处方亦注重辨证化裁,治疗慢性咳嗽或寒痰水饮所致咳嗽,法遵仲景,多用原方;对证属痰热郁肺及兼有其他症状者,或配伍他药,或随证易换某一药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辛夏味”配伍 痰咳 气虚暑湿证 外寒里饮证 肺阴亏虚证 辨证论治
下载PDF
宋铁玎表里双解-宣上通下辨治小儿发热 被引量:1
12
作者 姚海琳 宋铁玎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6年第5期17-18,共2页
宋铁玎教授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外感六淫或温热疫毒入侵,内伤正气虚损,阴阳失调,发为小儿发热,热势高,传变快,病情重,甚则引起惊风或抽搐。根据小儿特有生理病理特点,解表邪与清里热同用,重视病因,表里双解,注重邪之通路,宣上通... 宋铁玎教授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外感六淫或温热疫毒入侵,内伤正气虚损,阴阳失调,发为小儿发热,热势高,传变快,病情重,甚则引起惊风或抽搐。根据小儿特有生理病理特点,解表邪与清里热同用,重视病因,表里双解,注重邪之通路,宣上通下,顾护阴液,滋阴清热,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发热 外感六淫 正气虚损 表里双解 宣上通下 滋阴清热 宋铁钉 老中医经验 中医药治疗
下载PDF
瞿幸辨证治疗荨麻疹74例
13
作者 朱海莲 瞿幸 《河南中医》 2015年第4期825-826,共2页
目的:观察瞿幸教授辨证治疗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荨麻疹患者7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辨证治疗,主要分为风寒束表、风热犯表、脾胃不和、血虚受风等证。结果:74例患者中,痊愈19例,显效28例,有效18例,无效9例,有效率为62.16%。结论:中... 目的:观察瞿幸教授辨证治疗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荨麻疹患者7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辨证治疗,主要分为风寒束表、风热犯表、脾胃不和、血虚受风等证。结果:74例患者中,痊愈19例,显效28例,有效18例,无效9例,有效率为62.16%。结论:中医辨证治疗荨麻疹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荨麻疹 辨证论治 风寒束表证 风热犯表证 脾胃不和证 血虚受风证 瞿幸
下载PDF
宋业强治疗慢性荨麻疹用药经验
14
作者 董婷婷 宋业强(指导) 《山东中医杂志》 2021年第5期502-506,共5页
宋业强教授认为慢性荨麻疹患者多因正气虚弱或先天不足,加之外感风邪兼夹寒、热、湿邪致病,其证型不仅包含虚证,也有实证,更多以虚实夹杂为主,因而病程长、易反复。宋教授根据临床经验将本病分为表虚风寒证、表虚风热证、血热风盛证、... 宋业强教授认为慢性荨麻疹患者多因正气虚弱或先天不足,加之外感风邪兼夹寒、热、湿邪致病,其证型不仅包含虚证,也有实证,更多以虚实夹杂为主,因而病程长、易反复。宋教授根据临床经验将本病分为表虚风寒证、表虚风热证、血热风盛证、湿热夹风证,分别应用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固表清热祛风汤、复方白鲜皮汤、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并重视中西医结合诊疗,参考中药药理研究成果进行处方的加减配伍。附验案1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表虚风寒证 表虚风热证 血热风盛证 湿热夹风证 宋业强 用药经验
下载PDF
辨证施治多汗症 被引量:8
15
作者 许世英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年第3期65-67,共3页
多汗症成因复杂,治法不一。"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著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自汗乃素... 多汗症成因复杂,治法不一。"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著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自汗乃素体气虚,肺气不足,肌表疏松,表虚不固,腠理开泄而致,当选玉屏风散。"盗汗"所谓似盗者,乘寝而出,醒而自止也。"盗汗者,寐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多属阴虚内热,迫津液外泄,滋阴清热,固表敛汗首选当归六黄汤;温阳益气,补肾健脾,真武汤主之;盗汗非皆为阴虚,不得概从阴虚论治。"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汗症 自汗 固表止汗 玉屏风散 盗汗 阴虚火旺 当归六黄汤 真武汤 辨证治疗
下载PDF
阮诗玮辨治咳嗽经验 被引量:1
16
作者 许勇镇 《河南中医》 2017年第8期1364-1366,共3页
阮师临证治咳,常备十一法,实证治有八法:(1)辛温散邪法,适于冬日风寒犯卫咳嗽者;(2)辛凉解表法,用于春日风热犯肺致咳者,临证对于风热咳嗽轻症,多用辛凉轻剂桑菊饮;(3)清热涤暑法,用于夏日暑温犯肺、肺络不通而咳者,常兼暑伤气津之症,... 阮师临证治咳,常备十一法,实证治有八法:(1)辛温散邪法,适于冬日风寒犯卫咳嗽者;(2)辛凉解表法,用于春日风热犯肺致咳者,临证对于风热咳嗽轻症,多用辛凉轻剂桑菊饮;(3)清热涤暑法,用于夏日暑温犯肺、肺络不通而咳者,常兼暑伤气津之症,选方清络饮;(4)润燥止咳法,适用于秋季外燥犯肺或内生燥热咳嗽,多兼见诸窍不利,或伴表证;(5)清化湿热法,适用于长夏湿温犯肺者,常兼见湿邪困表之证,常选用吴塘上焦宣痹汤;(6)清利少阳法,适用于邪犯少阳,三焦不利,饮逆犯肺者,此多伴见少阳证侯;(7)温化解表法,适用于外寒内饮或痰饮内伏,饮逆射肺而咳者;(8)解表通腑法,适用于风热壅盛,腑实内结,上下郁闭而咳者。虚证者,(1)培补卑监法,适用于久咳脾虚痰湿内盛者;(2)养阴润肺法,适用于久病咳嗽,气阴亏耗,失于清降者;(3)补肾摄纳法,方用冯氏全真一气汤,临证对于咳久作喘,肾虚失纳者,颇具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咳嗽 辛温散邪法 辛凉解表法 清热涤暑法 润燥止咳法 清化湿热法 清利少阳法 温化解表法 解表通腑法 培补卑监法 养阴润肺法 补肾摄纳法 阮诗玮
下载PDF
傅元谋基于六经辨证治疗带状疱疹的用药经验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雨寒 陈科 +4 位作者 何沛聪 李金烨 李慧 曾钰淇 陈逊文 《四川中医》 2023年第9期13-16,共4页
总结傅元谋教授基于六经辨证治疗带状疱疹的用药经验。傅教授认为该病为久居湿地,湿遏阳气,脾虚湿滞,湿郁化热,郁结肝胆,外邪诱发所致,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临证按六经辨证将带状疱疹分为:太阳湿热郁表、少阳肝胆湿热、少阴阳虚寒湿、... 总结傅元谋教授基于六经辨证治疗带状疱疹的用药经验。傅教授认为该病为久居湿地,湿遏阳气,脾虚湿滞,湿郁化热,郁结肝胆,外邪诱发所致,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临证按六经辨证将带状疱疹分为:太阳湿热郁表、少阳肝胆湿热、少阴阳虚寒湿、太阴脾虚湿滞4种证型。遣方用药特点主要包括:重视经络病位;重视邪之出路;以方代药,以君臣药代方;重视自然无为的调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元谋 带状疱疹 六经辨证 太阳湿热郁表 少阳肝胆湿热 少阴阳虚寒湿 太阴脾虚湿滞
下载PDF
从《阴证略例》议太阴表证的虚实辨治
18
作者 王也民 冀亮 沈其霖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82-984,共3页
《伤寒论》在太阳病篇分伤寒表实和中风表虚,将表证再分虚实两端,可谓纲举目张。然而其余五经病虽亦皆有表证,但因其时代背景的特殊性,使《伤寒论》整体呈现出详寒略温、详外感而略内伤的特点。是故未能将其余五经病表证一一详列治方。... 《伤寒论》在太阳病篇分伤寒表实和中风表虚,将表证再分虚实两端,可谓纲举目张。然而其余五经病虽亦皆有表证,但因其时代背景的特殊性,使《伤寒论》整体呈现出详寒略温、详外感而略内伤的特点。是故未能将其余五经病表证一一详列治方。这些空缺随后世内伤学说和温病学派的兴立有得到一定弥补。经研读《阴证略例》认为神术汤、白术汤可为治太阴表证中伤寒表实、中风表虚的经典方剂。故文章通过厘清六经表证的分类及太阴表证的实质,试论《阴证略例》对太阴表证虚实辨治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阴证略例》 太阴表证 虚实 神术汤 白术汤
原文传递
经方治疗颈椎病眩晕之临床心得 被引量:21
19
作者 贾峻 沙明波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6-168,共3页
颈椎病引起的眩晕是属于常见多发病,随着对颈椎病认识的深入,临床治疗中更加强调中药治疗,《伤寒论》是方书之祖,药简力专,配伍精当,强调有是证、用是方。但应用经方治疗的根本是辨证论治,只有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用方,其疗效才能达到预... 颈椎病引起的眩晕是属于常见多发病,随着对颈椎病认识的深入,临床治疗中更加强调中药治疗,《伤寒论》是方书之祖,药简力专,配伍精当,强调有是证、用是方。但应用经方治疗的根本是辨证论治,只有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用方,其疗效才能达到预期疗效。笔者通过临床实践发现,颈椎病引起眩晕大致可分为半表半里证、水饮内停证、里虚证,选用代表方剂为小柴胡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吴茱萸汤等,合理应用经方,治疗颈椎病引起的眩晕效果好,见效快,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眩晕 经方 半表半里证 水饮内停证 里虚证
原文传递
内外同治综合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虚哮证疗效观察 被引量:2
20
作者 郭振武 姚明 +6 位作者 于雪峰 王祺 马进 乔世举 范欣 金东益 孟岩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810-2813,共4页
目的: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观察内外同治疗法干预哮病急性发作期虚哮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网络随机将12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虚哮证的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采用固本养肺贴膏穴位贴敷联合固本平喘颗粒口服治疗,... 目的: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观察内外同治疗法干预哮病急性发作期虚哮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网络随机将12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虚哮证的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采用固本养肺贴膏穴位贴敷联合固本平喘颗粒口服治疗,对照组采用布地奈德吸入剂和口服茶碱缓释片治疗,疗程10d。观察中医证候积分、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和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等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ACT评分和FEV1%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试验组的中医证候改善有效率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外同治综合疗法可显著提高支气管哮喘发作期虚哮证患者ACT评分、肺功能,改善证候评分,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外同治 虚哮证 支气管哮喘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