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the Risk of Water Breakout in the Bottom Plate of High-Intensity Mining of Extra-Thick Coal Seams
1
作者 Shuo Wang Hongdong Kang Xinchen Wang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4年第5期81-91,共11页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danger of water breakout in the bottom plate of extra-thick coal seam mining, 2202 working face of a mine in the west i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it is proposed to use the on-site moni...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danger of water breakout in the bottom plate of extra-thick coal seam mining, 2202 working face of a mine in the west i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it is proposed to use the on-site monitoring means combining borehole peeping and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combined with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danger of water breakout in the bottom plate.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theoretically calculated maximum damage depth of the bottom plate is 27.5 m, and its layer is located above the Austrian ash aquifer, which has the danger of water breakout;2) the drill hole peeping at the bottom plate of the working face shows that the depth of the bottom plate fissure development reaches 26 m, and the integrity of the water barrier layer has been damaged, so there is the risk of water breakout;3) for the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of the anomalous area, the bottom plate of the return air downstream channel occurs in the field with a one-week lag, which shows that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events may reflect the water breakout of the underground. This shows that the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events can reflect the changes of the underground flow field, which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early warning of water breakout.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ediction of sudden water haza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a-Thick Coal Seam high-Intensity Mining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water-Surge Hazard Borehole Peeping
下载PDF
Water Memory Due to Chains of Nano-Pearls
2
作者 Auguste Meessen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2018年第14期2657-2724,共68页
Biologically active molecules create substitutes in liquid water by forming single-domain ferroelectric crystallites. These nanoparticles are spherical and constitute growing chains. The dipoles are aligned, but can b... Biologically active molecules create substitutes in liquid water by forming single-domain ferroelectric crystallites. These nanoparticles are spherical and constitute growing chains. The dipoles are aligned, but can be set in oscillation at the frequency of vibration of the charged part of active molecules. They are then automatically trimmed and become information carriers. Moreover, they produce an oscillating electric field, causing autocatalytic multiplication of identical chains in the course of successive dilutions. Active molecules are thus only required to initiate this process. Normally, they excite their specific receptors by resonance, but trimmed chains have the same effect. This theory is confirmed by many measur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MEMORY extra-high Dilutions FERROELECTRIC Particles CHAINS of Nanoparticles water BRIDGES Molecular INTERACTIONS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储层物性变化规律
3
作者 崔传智 伊吉庆 +4 位作者 宗然 李国强 赵景铭 蒋明洁 马晓丽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5790-5796,共7页
冀东油田经多年的注水开发已经进入特高含水阶段,出现注水压力增大,开发效果差等问题。针对此问题,利用目标岩心分析了黏土矿物含量和粒度分布,结合二维核磁共振技术开展高倍数水洗实验,研究储层物性变化规律及原因。实验结果表明:岩心... 冀东油田经多年的注水开发已经进入特高含水阶段,出现注水压力增大,开发效果差等问题。针对此问题,利用目标岩心分析了黏土矿物含量和粒度分布,结合二维核磁共振技术开展高倍数水洗实验,研究储层物性变化规律及原因。实验结果表明:岩心8-2、岩心16-1分别定义为含中砂质细砂岩、含粉砂中砂质细砂岩,其黏土矿物含量分别为2.41%、2.57%;随着注水倍数的增加,核磁孔隙度表现为先降低后上升的变化规律;随着注水倍数的增加,渗透率(水)波动式变化,前期降低幅度较大,后期出现短暂的上升后持续降低;注水过程中损害主要发生在中、大孔隙且岩心8-2的损害程度要大于岩心16-1;岩心核磁二维谱中自由水的信号变化规律与核磁T_(2)谱中中、大孔隙信号强度变化规律一致。研究认为:注水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作用,微粒以及胶结物中的黏土矿物容易脱落运移至孔隙喉道处发生堵塞,对孔隙喉道产生一定损害导致渗透率(水)降低,所以注水井出现注水困难和注水压力增大等问题,从而影响油田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 水洗实验 核磁共振 黏土矿物
下载PDF
高强度堵剂优化及其在高含水油藏靶向调堵中的应用
4
作者 肖昌键 林波 +2 位作者 王伟航 刘志起 于洪江 《化学工程师》 CAS 2024年第4期48-53,98,共7页
针对河南油田高渗高凝特高含水砂岩油藏,对双激发无机堵剂的配方优化、耐温耐盐性能、封堵性能、耐冲刷性能、粒径匹配等多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缓凝剂和离子平衡剂是控制体系凝固时间的主导因素,随着主剂与激发剂浓度以及温度... 针对河南油田高渗高凝特高含水砂岩油藏,对双激发无机堵剂的配方优化、耐温耐盐性能、封堵性能、耐冲刷性能、粒径匹配等多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缓凝剂和离子平衡剂是控制体系凝固时间的主导因素,随着主剂与激发剂浓度以及温度的增加,双激发无机堵剂固结速度增大。配液水中矿化度较高时,硫酸根和氯盐会加快体系固结时间。双激发无机堵剂封堵能力强,耐冲刷能力和深部液流转向效果较好,可对高渗透层大孔道有效封堵,提高低渗岩芯分流率,其封堵率高于98.5%。现场应用效果证实,双激发无机堵剂能够实现深部靶向封堵,具有强度高、有效期长、成本低等优点,调堵后含水率大幅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渗油藏 高耗水条带 特高含水 无机堵剂 深部靶向封堵
下载PDF
特高含水期原油低温集输温度边界确定方法
5
作者 秦远智 张瀚文 +2 位作者 尹然 熊建华 黄启玉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475-5485,共11页
随着国内油田逐渐进入开采后期,本文提出黏壁温度作为综合含水率70%~90%的高含水低温集油的评价指标已进入推广阶段且效果显著,但在现场降温试验中发现含水率90%以上的特高含水期原油管线实际运行温度与黏壁温度预测结果之间存在一定误... 随着国内油田逐渐进入开采后期,本文提出黏壁温度作为综合含水率70%~90%的高含水低温集油的评价指标已进入推广阶段且效果显著,但在现场降温试验中发现含水率90%以上的特高含水期原油管线实际运行温度与黏壁温度预测结果之间存在一定误差。因此,针对特高含水期原油开展低温集输温度边界条件研究,对完善油田低温集输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环道实验装置进行了特高含水期原油黏壁凝油冲刷实验,对特高含水期原油油水两相流动特性和油相黏壁特性进行分析,确定了屈服应力是阻碍黏壁凝油在管道内被冲刷剥离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编制了特高含水期原油低温集油温度预测软件,利用油田单井集油管线的现场降温试验进行了验证,误差在2℃范围内,满足工程运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原油 黏壁凝油 低温集输 温度边界条件 冲刷应力
下载PDF
杏北开发区葡Ⅰ1~3聚驱注入界限实验研究
6
作者 武佳奇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148-152,共5页
特高含水期油田注聚合物能够有效封堵大孔道,改变液流方向,提高波及体积,从而提高采收率。针对杏北开发区葡Ⅰ1~3主力非均性储层聚驱注入界限识别不清、注入参数选取缺乏依据的问题,基于不同储层渗透率、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和聚合物质... 特高含水期油田注聚合物能够有效封堵大孔道,改变液流方向,提高波及体积,从而提高采收率。针对杏北开发区葡Ⅰ1~3主力非均性储层聚驱注入界限识别不清、注入参数选取缺乏依据的问题,基于不同储层渗透率、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和聚合物质量浓度开展注入性实验,评价了注聚效果,确定了注聚界限。结果表明: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质量浓度越大,注入速度越低;注入速度高于0.35 m·d^(-1)为注入能力强,0.35~0.25 m·d^(-1)为注入能力中等,0.25~0.15 m·d^(-1)为注入能力较差,小于0.15 m·d^(-1)为注入能力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注入界限 特高含水 中高渗透油藏
下载PDF
鸿图特长隧道高压涌水成因分析
7
作者 张修杰 程小勇 《岩土工程技术》 2024年第6期725-731,共7页
鸿图特长隧道是广东大丰华高速穿越莲花山脉的关键控制性工程,隧道最大埋深达740 m,隧道开挖过程中遭遇到压力4.8 MPa下大流量涌水,最大水量达14万m^(3)/d。通过分析隧道地质构造影响,阐述开挖过程中高压涌水水量状况及其主要导水构造,... 鸿图特长隧道是广东大丰华高速穿越莲花山脉的关键控制性工程,隧道最大埋深达740 m,隧道开挖过程中遭遇到压力4.8 MPa下大流量涌水,最大水量达14万m^(3)/d。通过分析隧道地质构造影响,阐述开挖过程中高压涌水水量状况及其主要导水构造,同时对涌水过程水量进行跟踪,比较不同洞段位置涌水水质,提出了鸿图特长隧道受莲花山断裂影响下形成的桐子洋向斜蓄水构造、岩体侵入接触蓄水构造和断裂裂隙蓄水构造等3种蓄水构造模式。综合隧道全线涌水量特征与地质构造关系,提出隧道高压涌水机制主要为受莲花山断裂影响形成的地垒式水文地质模型作用,使得隧道在开挖时遭遇到高压大流量涌水,在贯通后受深部储水循环控制,重新构建稳定的地下水系统后,隧道每天涌水达6万m^(3),与实际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鸿图特长隧道 高压涌水 涌水成因 断裂带
下载PDF
寒冷地区特高拱坝混凝土最高温度控制研究:以东庄拱坝为例
8
作者 杨俊峰 李萌 +1 位作者 李松辉 雒翔宇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3-103,共11页
【目的】东庄特高拱坝位于北方寒冷地区,与国内其他已建200 m以上特高拱坝主要位于西南气候温和地区存在明显差异,混凝土温度控制难度大。为保证工程建设安全的前提下满足进度和质量要求,【方法】针对东庄大坝建设期夏季和冬季不同季节... 【目的】东庄特高拱坝位于北方寒冷地区,与国内其他已建200 m以上特高拱坝主要位于西南气候温和地区存在明显差异,混凝土温度控制难度大。为保证工程建设安全的前提下满足进度和质量要求,【方法】针对东庄大坝建设期夏季和冬季不同季节的控制最高温度标准,基于现场环境气温特性,建立有限元仿真分析模型,采用施工过程仿真技术对东庄拱坝不同冷却龄期、不同基础温差条件下的混凝土温度应力进行研究,将现场监测分析结果与仿真分析规律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最高温度控制建议。【结果】结果显示:为保障拱坝混凝土应力安全,最高温度不应高于26℃;为保障拱坝横缝可灌性,最高温度不应低于20℃。缝开度和温控防裂是一个需要协调的关系,基础温差增大,相应地,温度应力增大、开缝宽度变大、温控措施压力增大;基础温差降低,相应地,应力减小、开缝宽度降低、温控措施压力变小,但是存在缝开度不满足要求的风险,尤其在寒冷地区冬季施工最高温度较低,最终导致缝开度较小无法实现接缝灌浆工作。【结论】综合考虑以上两方面影响因素,给出了大坝混凝土最高温度控制的上限值和下限值,区间范围内最高温度的控制即可以满足接缝灌浆和防裂目的。计算成果可为拱坝施工过程的接缝灌浆温控方案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冷地区 超高拱坝 混凝土 接缝灌浆 温度应力 水利工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200 mm厚度加氢反应器用特厚板12Cr2Mo1VR(H)的开发
9
作者 杨阳 李忠波 别佳保 《特殊钢》 2024年第2期24-29,共6页
介绍了加氢反应器特厚板12Cr2Mo1VR(H)钢的成分设计、冶炼、浇铸和轧制工艺,利用JMatPro软件计算热扩散率、热容量、钢板导热能力等重要相变参数,并分析了热处理制度对其组织、回火脆化性能、高温持久与蠕变性能的影响。生产过程中通过... 介绍了加氢反应器特厚板12Cr2Mo1VR(H)钢的成分设计、冶炼、浇铸和轧制工艺,利用JMatPro软件计算热扩散率、热容量、钢板导热能力等重要相变参数,并分析了热处理制度对其组织、回火脆化性能、高温持久与蠕变性能的影响。生产过程中通过调整Cr、Mo(Mn)和V含量,控制各组织的形态和分布,促进晶内铁素体形核,利用洁净钢冶炼技术将有害元素控制在较低水平,减少有害元素晶界偏聚产生的回火脆化现象,利用水冷模浇铸技术和控制轧制技术控制原始晶粒度,性能检测结果显示,12Cr2Mo1VR(H)钢的抗回火脆化温度达到-51℃,钢板经模拟热循环后X向、Y向、Z向的三个位置拉伸性能差异范围在15 MPa以内,厚度截面表层、厚度1/4、厚度1/2、厚度3/4位置冲击功均达到280 J以上,无较大的位置趋向差异,在540℃温度下,加载力为210 MPa时,持续1 010 h未断裂,高温蠕变弹性伸长率为0.147 5%,总塑性伸长率1.454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Cr2Mo1VR(H)特厚板 水冷模铸 回火脆化 高温持久 蠕变
下载PDF
特高含水期水驱油效率计算新方法 被引量:24
10
作者 王华 邴绍献 +3 位作者 张海燕 颜子 安永生 孙志刚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2期201-203,共3页
特高含水期是油田开发的重要阶段,水驱油效率研究在该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驱油效率计算是以油水相渗比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为理论基础的,传统方法认为该关系呈线性,而矿场实践表明,这种关系仅适用于中—高含水阶段,在特高含水阶... 特高含水期是油田开发的重要阶段,水驱油效率研究在该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驱油效率计算是以油水相渗比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为理论基础的,传统方法认为该关系呈线性,而矿场实践表明,这种关系仅适用于中—高含水阶段,在特高含水阶段则表现为非线性;因此,文中在深入研究相渗曲线特征的基础上,对油水相渗比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表达式进行修正,并以修正公式为基础,重新推导出新的适用于特高含水期的驱油效率计算公式。实践证明,该公式符合特高含水期的开发规律,能满足油田实际生产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 直线关系 相渗曲线 驱油效率
下载PDF
特高含水油藏深部调剖技术界限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靳彦欣 史树彬 +2 位作者 付玮 王涛 徐鹏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7-80,154-155,共4页
在分析特高含水油藏深部调剖效果变差原因的基础上,确定了影响深部调剖效果的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等技术指标,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符合中、高渗透油藏地质特征的概念模型,并制订了特高含水油藏深部调剖技术界限图版。研究表明:原... 在分析特高含水油藏深部调剖效果变差原因的基础上,确定了影响深部调剖效果的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等技术指标,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符合中、高渗透油藏地质特征的概念模型,并制订了特高含水油藏深部调剖技术界限图版。研究表明:原油黏度小于 5 mPa·s,渗透率级差小于 2 的油藏均不适合深部调剖;含水率为 90%~95%,封堵半径为 0.4~0.6 倍井距时调剖效果较好;含水率为 95%~98%,封堵半径为 0.6~0.8 倍井距时调剖效果较好。胜坨油田、温米油田和腰英台油田特高含水区块 48 个井组的调剖结果验证了深部调剖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 优势通道 深部调剖 数值模拟 技术界限 图版 胜坨油田
下载PDF
胜坨油田二区油井出砂规律及治理措施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春光 任延鹏 +3 位作者 李芳 于冬梅 刘志军 唐景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4-66,共3页
为了有效治理胜坨油田二区油井出砂日趋严重的状况,对沉积环境、地层压力、采液强度、生产时间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胜二区油井的出砂规律。在此基础上实施了提高地层压力和化学防砂挡砂工艺,使胜二区地层能量逐步上升,注采比达到0.97,... 为了有效治理胜坨油田二区油井出砂日趋严重的状况,对沉积环境、地层压力、采液强度、生产时间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胜二区油井的出砂规律。在此基础上实施了提高地层压力和化学防砂挡砂工艺,使胜二区地层能量逐步上升,注采比达到0.97,采液强度下降3.3t/m。同时对各种稳定剂、抑砂剂的适应性进行了评价,使油井的平均含砂量下降0.2‰,有效延长了油井免修期,减少了出砂对油田开发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砂规律 胜坨油田 治理措施 地层压力 采液强度 油井出砂 沉积环境 统计分析 生产时间 化学防砂 地层能量 油田开发 注采比 稳定剂 适应性 含砂量 免修期 下降
下载PDF
氮气泡沫驱提高高渗透特高含水油藏采收率技术——以梁家楼油田纯56块为例 被引量:28
13
作者 赵淑霞 彭彦素 +1 位作者 于红军 王少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4-76,共3页
梁家楼油田纯56块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剩余油主要富集于构造顶部及厚油层上部,常规措施挖潜效果越来越差,剩余储量动用难度大,油藏处于低效开发状况,为此,开展了氮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研究。重建了该区的三维地质模型,利用数值模... 梁家楼油田纯56块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剩余油主要富集于构造顶部及厚油层上部,常规措施挖潜效果越来越差,剩余储量动用难度大,油藏处于低效开发状况,为此,开展了氮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研究。重建了该区的三维地质模型,利用数值模拟进行历史拟合和注入参数优化,预测氮气泡沫驱开发指标及经济效益,通过对氮气水、氮气泡沫同注或交替注入4类36个方案开发指标的分析对比,选择氮气泡沫同注,6口注入井分为3组交替注入2个周期,平均单井氮气注入量为73.6×104m3,起泡剂用量为75t,预计提高采收率5.7%。先导试验选取井组1注7采,6口井见效,综合含水率下降0.8%,增油量为8.1t/d,取得了较好的降水增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 高渗透 剩余油 氮气泡沫驱 采收率
下载PDF
中国陆相砂岩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86
14
作者 王玉普 刘义坤 邓庆军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131,共9页
在调研我国陆相砂岩油田开发现状的基础上,从中高渗透油田、低渗透油田及断块油田角度出发,总结并归纳不同类型油田面临的开发现状,制定有效开发战略对策.结果表明:中高渗透油田开发应立足于井网加密与三次采油相结合;低渗透油田应以CO... 在调研我国陆相砂岩油田开发现状的基础上,从中高渗透油田、低渗透油田及断块油田角度出发,总结并归纳不同类型油田面临的开发现状,制定有效开发战略对策.结果表明:中高渗透油田开发应立足于井网加密与三次采油相结合;低渗透油田应以CO2驱油,辅助微生物驱油的开发对策;断块油田应开展气驱、微生物驱和热采研究与试验的战略对策.该研究成果对中国陆相砂岩油田特高含水期的有效开发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砂岩油田 特高含水期 开发对策 三次采油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强非均质性油藏空气泡沫调驱先导试验——以胡状集油田胡12断块为例 被引量:17
15
作者 梁于文 熊运斌 +2 位作者 高海涛 王杰祥 钟飞翔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9-71,共3页
强非均质性油藏注水开发后形成优势渗流通道,综合含水率高达98%以上。为提高该类油藏的采收率,在胡状集油田胡12断块开展了空气泡沫调驱先导试验。室内实验结果表明,空气泡沫体系不但能够与原油发生低温氧化反应,而且能够封堵优势渗流通... 强非均质性油藏注水开发后形成优势渗流通道,综合含水率高达98%以上。为提高该类油藏的采收率,在胡状集油田胡12断块开展了空气泡沫调驱先导试验。室内实验结果表明,空气泡沫体系不但能够与原油发生低温氧化反应,而且能够封堵优势渗流通道,提高最终采收率。现场实施空气泡沫调驱后,注入井注入压力提高了78%,5个月油井未见气体产出,水线推进速度大大减缓,试验井组的综合含水率下降了3.4%,产油量增加了38.5%。实践证实,在严重非均质性油藏特高含水开发期,空气泡沫调驱是封堵优势渗流通道、恢复地层能量、降低含水率和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性 优势渗流通道 空气泡沫调驱 特高含水 低温氧化
下载PDF
特高含水期油田水驱规律特征研究 被引量:37
16
作者 李丽丽 宋考平 +1 位作者 高丽 王朋珍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1-94,共4页
当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以后,在半对数坐标系下,油水相对渗透率比(Kro/Krw)与含水饱和度(Sw)的关系曲线直线段再次向下发生偏折,出现第二段直线段。在此基础上引进了二段直线法,即甲型水驱规律曲线在中高含水期及特高含水期各成直线段,可... 当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以后,在半对数坐标系下,油水相对渗透率比(Kro/Krw)与含水饱和度(Sw)的关系曲线直线段再次向下发生偏折,出现第二段直线段。在此基础上引进了二段直线法,即甲型水驱规律曲线在中高含水期及特高含水期各成直线段,可用于油藏开发预测和油田动态分析。通过对特高含水期采液指数、吸水指数和含水上升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发现实际的采液、吸水指数和含水上升速度因结构调整的对策不同,变化规律不同,对特高含水期水驱油田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 水驱曲线 采液指数 吸水指数 含水上升速度
下载PDF
正韵律厚油层剩余油富集区水平井段优化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延忠 陈德坡 +2 位作者 刘志宏 贾俊山 李琴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5年第3期42-44,108,共4页
水平井技术是挖潜特高含水期正韵律厚油层顶部剩余油富集区最为有效的方法。在影响水平井开发效果的多种因素中,水平井段长度是水平井设计的重要参数,直接影响水平井的开发水平。本文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74小层为例,建立相似油田概念模... 水平井技术是挖潜特高含水期正韵律厚油层顶部剩余油富集区最为有效的方法。在影响水平井开发效果的多种因素中,水平井段长度是水平井设计的重要参数,直接影响水平井的开发水平。本文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74小层为例,建立相似油田概念模型,利用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研究不同水平井段长度和无因次水平井段长度下的整个油藏水平井开发效果,研究成果为同类型油藏剩余油富集区的水平井挖潜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 正韵律 厚油层 剩余油 水平井 数值模拟 胜坨油田
下载PDF
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形势分析 被引量:24
18
作者 张继成 梁文福 +2 位作者 赵玲 宋考平 甘晓飞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25,121,共4页
针对1997年后喇嘛甸油田综合含水率达到90.33%,进入了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分析并指出了喇嘛甸油田开发面临的问题:可采储量采出程度高,储采失衡矛盾加剧;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挖潜难度增大;液油比高,耗水量大,无效注采循环严重;各类开发井... 针对1997年后喇嘛甸油田综合含水率达到90.33%,进入了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分析并指出了喇嘛甸油田开发面临的问题:可采储量采出程度高,储采失衡矛盾加剧;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挖潜难度增大;液油比高,耗水量大,无效注采循环严重;各类开发井间差异缩小,靠压裂、堵水等措施和注采系统调整等“结构调整”措施实现“稳油控水”的技术政策不能完全适应特高含水期开发调整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 油田开发形势 喇嘛甸油田
下载PDF
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厚油层挖潜工艺 被引量:19
19
作者 王德喜 张建军 +2 位作者 高志刚 余兴华 王川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8-100,106,共4页
针对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厚油层不同结构界面的情况和剩余油分布的类型,提出了3种厚油层精细挖潜的采油工艺:①长胶筒封隔器细分注水、堵水工艺,胶筒长1~3m,封卡薄隔层及附近的炮眼,封卡结构界面厚度为0.2m;②层内水力割缝射... 针对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厚油层不同结构界面的情况和剩余油分布的类型,提出了3种厚油层精细挖潜的采油工艺:①长胶筒封隔器细分注水、堵水工艺,胶筒长1~3m,封卡薄隔层及附近的炮眼,封卡结构界面厚度为0.2m;②层内水力割缝射孔工艺,该工艺定位控制精度高,割缝无震动,对薄夹层及水泥环不产生损伤,试验的最小隔层厚度达到0.2m;③层内定位平衡压裂工艺,利用6种工艺管柱,可保护上、中、下结构界面及压裂层上、下结构界面,实施的结构界面厚度达到0.4m。这3种精细挖潜工艺均得到了应用,对特高含水期厚油层挖潜有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嘛甸油田 特高含水期 厚油层 剩余油分布 注水工艺 机械堵水工艺 水力割缝 定位平衡压裂
下载PDF
孤东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34
20
作者 曾流芳 卢云之 李林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3年第5期59-61,共3页
利用大量的生产、测井及监测等资料对孤东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指出注采对应关系、大孔道、累积注入倍数等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归纳总结出了“两段三层四区”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即剩余油主要富集于层... 利用大量的生产、测井及监测等资料对孤东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指出注采对应关系、大孔道、累积注入倍数等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归纳总结出了“两段三层四区”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即剩余油主要富集于层内低渗透段、受夹层影响的低水淹段;层间状况差异大且物性差的层、累积注入倍数低的低水淹层及动用差或未动用的薄层;平面上动态注采对应差部位、受井间渗流特征及大孔道等影响的滞留区、绕流区、起伏较大的微构造高部位。另外,对油层的认识程度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潜力。同时探讨了老油田剩余油挖潜的主要方法,对矿场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东油田 特高含水期 剩余油分布规律 生产 测井 监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