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a Nanofluid on Oil-Water Relative Permeability
1
作者 Hui Tian Dandan Zhao +3 位作者 Yannan Wu Xingyu Yi Jun Ma Xiang Zhou 《Fluid Dynamics & Materials Processing》 EI 2024年第6期1265-1277,共13页
The low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ity of tight oil reservoirs call for improvements in the current technologies for oil recovery.Traditional chemical solutions with large molecular size cannot effectively flow through... The low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ity of tight oil reservoirs call for improvements in the current technologies for oil recovery.Traditional chemical solutions with large molecular size cannot effectively flow through the nanopores of the reservoir.In this study,the feasibility of Nanofluids has been investigated using a high pressure high temperature core-holder 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s indicate that the specified Nanofluids can enhance the tight oil recovery significantly.The water and oil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 shifts to the high water saturation side after Nanofluid flooding,thereby demonstrating an increase in the water wettability of the core.In the Nanofluid flooding process the oil recovery was enhanced by 15.1%,compared to waterflooding stage.The T2 spectra using the NMR show that after Nanofluid flooding,a 7.18%increment in oil recovery factor was gained in the small pores,a 4.9%increase in the middle pores,and a 0.29%increase in the large pores.These results confirm that the Nanofluids can improve the flow state in micro-sized pores inside the core and increase the ultimate oil recovery fac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ght oil reservoir NANOFLUID relative permeabilit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T2 spectrum
下载PDF
Pore structure differences of the extra-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s and the causes of low resistivity oil layers: A case study of Block Yanwumao in the middle of Ordos Basin, NW China 被引量:3
2
作者 WANG Jianmin ZHANG Sa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2期273-280,共8页
The influence of pore structure difference on rock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servoir and oil reservoir was analyzed taking Triassic Chang 6 reservoir in Block Yanwumao in the middle of Ordos Basin as an example.... The influence of pore structure difference on rock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servoir and oil reservoir was analyzed taking Triassic Chang 6 reservoir in Block Yanwumao in the middle of Ordos Basin as an examp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re structure difference and the low resistivity oil layer was revealed and demonstrated through core observation, lab experiments, geological research, well log interpretation and trial production etc.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were two kinds of oil layers in Chang 6 oil layer set, normal oil layer and low resistivity oil layer in the region, corresponding to two types of pore structures, pore type mono-medium and micro-fracture-pore type double-medium;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fracture changed greatly the micro-pore structure of the reservoir, and the pore structure difference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rock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tra-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 and oil reservoir; the normal oil layers had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pore-type mono-medium, and were concentrated in Chang 61, Chang 6232 and Chang 62; the low resistivity oil layers had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fracture-pore type double-medium, which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Chang 612 and Chang 63. The mud filtrate penetrated deep into the oil layers along the micro-cracks, leading to sharp reduction of resistivity, and thus low resistivity of the oil layer; the low resistivity oil layers had better storage capacity and higher productivity than the normal oil lay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DOS Basin Chang 6 oil layers ex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LOW RESISTIVITY oil layer pore structure MUD invasion LOW RESISTIVITY cause
下载PDF
Imbibition mechanisms of high temperature resistant microemulsion system in ultra-low permeability and tight reservoirs
3
作者 XIAO Lixiao HOU Jirui +4 位作者 WEN Yuchen QU Ming WANG Weiju WU Weipeng LIANG Tuo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2年第6期1398-1410,共13页
Lower-phase microemulsions with core-shell structure were prepared by microemulsion dilution method.The high temperature resistant systems were screened and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cla... Lower-phase microemulsions with core-shell structure were prepared by microemulsion dilution method.The high temperature resistant systems were screened and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clarify the spontaneous imbibition mechanisms in ultra-low permeability and tight oil reservoirs,and to direct the field microfracture huff and puff test of oil well.The microemulsion system(O-ME)with cationic-nonionic surfactant as hydrophilic shell,No.3 white oil as oil phase core has the highest imbibition recovery;its spontaneous imbibition mechanisms include:the ultra-low interfacial tension and wettability reversal significantly reduce oil adhesion work to improve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the nanoscale“core-shell structure”formed can easily enter micro-nano pores and throats to expand the swept volume,in addition,the remarkable effect of dispersing and solubilizing crude oil can improve the mobility of crude oil.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a microfracture huff and puff test of O-ME was carried out in Well YBD43-X506 of Shengli Oilfield.After being treated,the well ha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daily fluid production to 5 tons from 1.4 tons,and an increase of daily oil production to 2.7 tons from 1.0 ton before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tight oil MICROEMULSION imbibition mechanism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EOR
下载PDF
三塘湖盆地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
4
作者 刘俊田 谢佃和 +3 位作者 刘源 陈建国 贾国强 王波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4期1-10,共10页
三塘湖盆地油气勘探始于20世纪50年代,50—80年代基本以地面地质调查和局部勘探为主,大规模油气勘探始于90年代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回顾六十多年的油气勘探实践,系统梳理了三塘湖盆地石油地质研究与认识、勘探领域及勘探成果,基于钻井、... 三塘湖盆地油气勘探始于20世纪50年代,50—80年代基本以地面地质调查和局部勘探为主,大规模油气勘探始于90年代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回顾六十多年的油气勘探实践,系统梳理了三塘湖盆地石油地质研究与认识、勘探领域及勘探成果,基于钻井、地震、储量及产量等数据分析,将三塘湖盆地油气勘探历程划分为地质普查、砂岩油藏勘探、火山岩油藏勘探、致密油勘探4个阶段。以油气勘探各阶段勘探思路、科技创新、勘探技术、重大勘探成果为主线,系统总结了各个阶段的勘探启示以及对勘探产生重要影响的成果及认识,形成了侏罗系低渗低压砂岩油藏、火山岩油藏和凝灰岩致密油藏的成藏地质理论和勘探开发技术,有效推动了三塘湖盆地油气勘探的持续突破,同时期望指导三塘湖盆地下一步油气勘探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塘湖盆地 低渗砂岩油藏 火山岩油藏 致密油 勘探历程 勘探启示
下载PDF
DES+CTAB复配驱油剂体系提高低渗致密砂岩油藏采收率机理 被引量:1
5
作者 白佳佳 司双虎 +5 位作者 陶磊 王国庆 王龙龙 史文洋 张娜 朱庆杰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9-177,共9页
针对低渗致密油藏注水困难、采收率低等问题,利用尿素基深共晶溶剂(DES)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复配的驱油剂体系,对驱油剂在低渗致密油藏中的降压增注和提高采收率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驱油剂体系可以将油水界面张力... 针对低渗致密油藏注水困难、采收率低等问题,利用尿素基深共晶溶剂(DES)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复配的驱油剂体系,对驱油剂在低渗致密油藏中的降压增注和提高采收率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驱油剂体系可以将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至10^(-3)mN/m以下,大大提高了洗油效率;②驱油剂体系可有效抑制黏土矿物水化,避免了低渗致密砂岩中黏土矿物水化膨胀带来的流体敏感性损害;③驱油剂体系可对砂岩表面进行界面修饰,驱油剂溶液浸泡后样品的油相接触角由25.8°增加至61.4°,亲水性增强,亲油性减弱,有助于吸附在岩石孔隙壁面的油膜脱落;④超前注入驱油剂的注入压力降低率平均为79.64%,采收率平均为50.96%,远大于常规水驱(一次注水→注驱油剂驱→二次注水)的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致密砂岩油藏 尿素基深共晶溶剂(DES)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 水驱 黏土矿物水化膨胀 表面活性剂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临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源-储组合类型与致密(低渗)砂岩油差异富集模式
6
作者 韩载华 刘华 +3 位作者 赵兰全 刘景东 尹丽娟 李磊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2-738,共17页
为了揭示渤海湾盆地临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致密(低渗)砂岩油的差异富集机理,在依据空间配置和岩性组合划分源-储组合类型的基础上,综合利用测井、录井、试油和岩心分析测试资料,对不同源-储组合类型含油性及其供烃条件、储集条件、输... 为了揭示渤海湾盆地临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致密(低渗)砂岩油的差异富集机理,在依据空间配置和岩性组合划分源-储组合类型的基础上,综合利用测井、录井、试油和岩心分析测试资料,对不同源-储组合类型含油性及其供烃条件、储集条件、输导条件和运聚动力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致密(低渗)砂岩油差异富集模式。结果显示:①研究区存在源-储共生型(夹层型、互层型)、源-储紧邻型(源上型、源间型和源下型)、源-储间隔型(源下型)3大类6亚类源-储组合,对应3种致密(低渗)砂岩油富集模式。②源-储共生型具有“强供烃-强动力-高效充注-储集控富”模式,供烃条件和运聚动力最优,油气通过孔缝高效充注,储层含油性最好;相较于互层型,砂体厚度制约了夹层型油气富集规模。③源-储紧邻型具有“较强供烃-差异动力-联合输导-多元控富”模式,供烃条件较好,运聚动力变化大,油气通过孔缝-断裂-砂体联合输导,优先充注物性和孔隙结构好的储层,储层含油性较好;亚类中,源间型供烃条件和运聚动力优于源上型和源下型,含油性最好。④源-储间隔型具有“弱供烃-弱动力-断砂输导-输储控富”模式,供烃和运聚动力较弱,断裂、砂体组成的有效输导通道和优质储层发育对于油气富集至关重要,含油性整体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集条件 富集模式 源-储组合 致密(低渗)砂岩油 古近系 临南洼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低渗透致密油藏压裂驱油剂润湿性评价及效果
7
作者 陈贝尔 杨立安 +3 位作者 李建山 罗向荣 潘谦宏 任晓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3-349,380,共8页
针对低渗透致密油藏压裂驱油剂的润湿性评价问题,分析现有接触角法的误差及不确定性,提出了评价压裂驱油剂润湿性的改进方法,采用润湿倾向指数,即驱油剂与蒸馏水在亲水/油表面的润湿接触角的比值来表征压裂驱油剂的润湿性改变方向和程... 针对低渗透致密油藏压裂驱油剂的润湿性评价问题,分析现有接触角法的误差及不确定性,提出了评价压裂驱油剂润湿性的改进方法,采用润湿倾向指数,即驱油剂与蒸馏水在亲水/油表面的润湿接触角的比值来表征压裂驱油剂的润湿性改变方向和程度。结果表明,用接触角和接触角变化的最大值反映驱油剂对储层润湿性改变方向和能力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亲水表面的性质非常稳定,润湿接触角偏差较小,但亲油表面的润湿接触角偏差较大。蒸馏水与亲水/油表面润湿接触角的相对平均偏差分别为0.281%、8.929%。另外,部分驱油剂在亲水/油表面的接触角最大变化值差异不明显。用润湿倾向指数可较好地表征驱油剂的润湿性改变程度。润湿倾向指数不确定度远小于接触角不确定度。0.2%磺酸盐类驱油剂、聚氧乙烯醚类驱油剂、氟碳类驱油剂在亲水表面的接触角(润湿30 s)不确定度分别为1.24、3.11、0.64,而水润湿倾向指数不确定度分别为2.48×10^(-2)、6.33×10^(-2)、1.76×10^(-2)。通过Amott方法,测得7种压裂驱油剂作用下天然岩样的水湿指数。该水湿指数从大到小的排序与用接触角法测得的水润湿倾向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一致。两种方法的测试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使用润湿倾向指数的准确性和优越性。该方法有利于快捷地评价压裂驱油剂对储层润湿性的改变能力,优选低渗透致密油藏压裂驱油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致密油藏 压裂驱油剂 润湿性 接触角 润湿倾向指数
下载PDF
低渗透致密储层用改性纳米驱油压裂液
8
作者 刘城成 李帅帅 +5 位作者 任强 贾飞 白叶雷 王进 王世彬 赵金洲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6-412,437,共8页
低渗致密油藏作为未来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主要新领域,是接替常规油气资源、支撑油气革命的重要力量。纳米流体在低渗致密油藏中驱油效果较好,但纳米粒子作为助剂在水溶液中易堵塞地层微纳米孔喉,纳米粒子的团聚问题一直难以... 低渗致密油藏作为未来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主要新领域,是接替常规油气资源、支撑油气革命的重要力量。纳米流体在低渗致密油藏中驱油效果较好,但纳米粒子作为助剂在水溶液中易堵塞地层微纳米孔喉,纳米粒子的团聚问题一直难以解决。通过水溶液引发自由基共聚法,以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和N-12-(2-丁烯酰氧基)正十二烷基-N,N,N-三甲基溴化铵(MEDDA)为底物单体,引入改性纳米SiO_(2)合成了一种改性纳米SiO_(2)/聚合物驱油压裂液。借助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氢谱仪和透射电镜等方法分析表征改性纳米SiO_(2)/聚合物驱油压裂液稠化剂;再将渗吸驱油实验和核磁共振技术相结合来研究改性纳米SiO_(2)/聚合物驱油压裂液的驱油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体系中的改性纳米SiO_(2)最优加量为1.5%。通过对比不同改性纳米SiO_(2)加量的改性纳米SiO_(2)/聚合物驱油压裂液在饱和油岩心片表面的接触角,证明改性纳米SiO_(2)/聚合物驱油压裂液驱油效率的提升是通过改善岩石表面润湿性来实现的。相较于未添加改性纳米SiO_(2)的聚合物驱油压裂液体系,添加改性纳米SiO_(2)(1.5%)/聚合物驱油压裂液的自发渗吸效率接近40%,渗吸效率提升超过1倍。通过核磁共振成像结果也可明显看出:随着渗吸时间的延长,添加了改性纳米SiO_(2)的驱油压裂液中的岩心原油饱和度大幅降低,渗吸速度明显加快,渗吸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致密储层 自发渗吸 纳米二氧化硅 驱油剂 稠化剂 压裂液
下载PDF
裂缝性低渗透/致密油藏泡沫封窜机理与新进展
9
作者 许星光 张鹏 +2 位作者 张希文 张旭 王超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7-178,共12页
针对我国裂缝性砂砾岩油藏窜漏问题及致密油藏超低的孔隙度与基质渗透率,多采用注气以保持地层能量,但由于存在裂缝,致使气窜严重,因此需要进行防气窜措施以抑制气窜。通过梳理国内外的研究,从气液分异和黏性指进的角度分析了泡沫驱见... 针对我国裂缝性砂砾岩油藏窜漏问题及致密油藏超低的孔隙度与基质渗透率,多采用注气以保持地层能量,但由于存在裂缝,致使气窜严重,因此需要进行防气窜措施以抑制气窜。通过梳理国内外的研究,从气液分异和黏性指进的角度分析了泡沫驱见气特征。泡沫主要通过降低气相相对渗透率、调剖作用、气体上浮驱油作用、对原油的选择性、流度控制作用和乳化作用进行封窜。在综合分析泡沫驱见气特征和泡沫封窜机理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国内外深部封窜技术,包括泡沫防气窜技术和泡沫封窜体系。从渗透率范围、起泡剂浓度、注入方式、注入速度、含油饱和度、体系组成6个方面分析了防气窜措施的影响因素,介绍了低渗透致密储层中泡沫封堵的施工效果。最后,对该类油层封窜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泡沫体系在油藏深层封闭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低渗透/致密油藏中,其性能评价指标和封堵能力均有明显改善,并且对高渗透、裂缝和非均质油藏也有较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致密油藏 泡沫 气窜 封窜机理 封窜技术 综述
下载PDF
致密油藏化能自养微生物生长规律及其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文佳 王成俊 +4 位作者 崔凯 王维波 薛媛 夏娟 李欣欣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3期99-106,共8页
为了探明致密油藏化能自养微生物利用催化岩石耗氧功能辅助空气驱提高采收率的机理,针对注气开发致密油藏注氧安全问题,开展了对致密油藏化能自养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富集筛选,并探究了氧化亚铁硫杆菌的生长规律以及其作用氧化矿物中亚铁... 为了探明致密油藏化能自养微生物利用催化岩石耗氧功能辅助空气驱提高采收率的机理,针对注气开发致密油藏注氧安全问题,开展了对致密油藏化能自养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富集筛选,并探究了氧化亚铁硫杆菌的生长规律以及其作用氧化矿物中亚铁、硫以及其生物活性等效能,结果表明:1)高生物量活性的氧化亚铁硫杆菌可生长代谢产生酸性环境(pH值小于2),从而加速了矿物中亚铁和硫的氧化还原;2)反应体系中亚铁氧化率达到91%,硫氧化率为57.8%;3)岩石矿物质亚铁和硫的氧化活性与微生物的生物活性成正相关关系;4)油藏化能自养微生物通过催化矿物中亚铁氧化耗氧,介导硫氧化还原产生SO_(4)^(2-),促使体系pH值下降,酸性环境利于矿物溶蚀分解,进而加速微生物催化岩石耗氧或矿化速率,达到耗氧增渗驱油目的。该研究成果,对化能自养微生物强化减氧空气复合驱技术现场应用提供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空气驱 化能自养微生物 氧化亚铁硫杆菌 催化岩石耗氧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致密储层不同二氧化碳注入方式下的沥青质沉积特征及其对渗透率的影响
11
作者 杨明洋 黄世军 +2 位作者 赵凤兰 孙浩月 陈新阳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5-92,共8页
注CO_(2)引起的原油沥青质沉积对致密储层造成的伤害严重影响其开发效果。为明确不同CO_(2)注入方式下的沥青质沉积特征及其对储层渗透率的影响,对致密岩心分别进行了CO_(2)驱替和吞吐两种注入方式的实验,通过核磁共振和扫描电镜等,分... 注CO_(2)引起的原油沥青质沉积对致密储层造成的伤害严重影响其开发效果。为明确不同CO_(2)注入方式下的沥青质沉积特征及其对储层渗透率的影响,对致密岩心分别进行了CO_(2)驱替和吞吐两种注入方式的实验,通过核磁共振和扫描电镜等,分析了两种注入方式下的沥青质沉积特征、原油采出程度以及对致密岩心渗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CO_(2)注入方式下的致密岩心均会产生沥青质沉积,且主要以膜状吸附的方式沉积在孔隙表面。受CO_(2)与原油相互作用时间的影响,吞吐方式下的沥青质沉积量大于驱替方式,且吞吐方式下的沉积孔径范围高于驱替方式。沥青质沉积对致密岩心渗透率的伤害程度与原油的产出方向有关。驱替方式下沥青质沉积对岩心正向(CO_(2)注入方向)渗透率的伤害程度较大,而吞吐方式下沥青质沉积对岩心逆向渗透率的伤害程度较大。在围压为10、5 MPa时,CO_(2)驱替和吞吐方式下的沥青质沉积对岩心正向渗透率的伤害程度(正向渗透率平均降幅)分别为7.05%和1.67%,对岩心逆向渗透率的伤害程度(逆向渗透率平均降幅)分别为0.41%和2.66%。受注采模式和流动机制的影响,CO_(2)吞吐方式下的采出程度低于驱替方式。研究结果对于致密储层CO_(2)驱沥青质沉积不同方向上储层伤害程度的认识及注入方式的优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CO_(2)驱替 CO_(2)吞吐 沥青质沉积 渗透率
下载PDF
纳米SiO_(2)微乳液对鄂南致密油藏的降压增注效果
12
作者 吴可 文守成 +1 位作者 邵伟 许明标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5-250,共6页
红河油田长8油藏断裂结构复杂,属于低孔超低渗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且基质残余油饱和度高,水相渗透率低,注水压力上升速度快,已超过裂缝重启压力,水窜现象严重,注水开发效果差。结合纳米粒子与微乳液特性设计了一种纳米SiO_(2)微乳液降... 红河油田长8油藏断裂结构复杂,属于低孔超低渗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且基质残余油饱和度高,水相渗透率低,注水压力上升速度快,已超过裂缝重启压力,水窜现象严重,注水开发效果差。结合纳米粒子与微乳液特性设计了一种纳米SiO_(2)微乳液降压增注体系,系统评价了该体系耐温性、降低界面张力能力、增溶性及与地层配伍性,并开展了岩心降压增注驱替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纳米SiO_(2)微乳液体系不仅抗温、抗盐性良好,且界面活性高,油水界面张力可降至10^(-2)mN/m左右;纳米SiO_(2)微乳液体系的油增溶性能良好,增溶量达到6.5 mL/30 mL。岩心降压增注实验结果显示,向水测渗透率约为0.4×10^(-3)μm^(2)的岩心中注入2 PV质量分数为1%的纳米SiO_(2)微乳液体系,降压效率达到28%以上,降压增注效果明显,能满足现场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南致密油藏 降压增注 纳米SiO_(2)微乳液体系 超低渗油藏 岩心驱替
下载PDF
四川盆地公山庙油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一段致密油藏流体渗流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克明 袁小玲 +8 位作者 刘婷芝 余华洁 缪海燕 张琳羚 王艳 何家欢 肖红林 宋林珂 张容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4年第1期73-82,共10页
针对致密油藏岩石孔隙结构复杂、流体渗流阻力大、油气产量低、开发效益较差等问题,以四川盆地中部地区(简称“川中地区”)公山庙油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一段低渗透、特低渗透致密砂岩油藏为例,在储层岩石润湿性实验基础上,开展了流体低... 针对致密油藏岩石孔隙结构复杂、流体渗流阻力大、油气产量低、开发效益较差等问题,以四川盆地中部地区(简称“川中地区”)公山庙油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一段低渗透、特低渗透致密砂岩油藏为例,在储层岩石润湿性实验基础上,开展了流体低速渗流实验、恒速水驱油实验和自发渗吸实验等多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中地区公山庙油田沙一段致密油藏的储层岩石总体上呈弱亲水性特征,在完全饱和地层水条件下的水相渗流曲线为一条直线,且经过坐标原点,地层水单相渗流符合达西定律且不存在启动压力或启动压力梯度。②在通过油驱水建立束缚水饱和度的条件下,岩石孔隙表面吸附的水膜降低了油相渗流通道,两相渗流存在贾敏效应,增加了油相渗流的附加阻力。油相低速渗流曲线不过坐标原点,存在启动压力或启动压力梯度;储层岩石的渗透率越低,启动压力或启动压力梯度越大。③驱替速度和岩石渗透率对水驱油效果有较大影响,在较高的驱替速度下,注入水在大孔道中发生指进和沿裂缝发生水窜是造成水驱油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④岩石渗透率对渗吸驱油效果有显著影响,且裂缝样品的渗吸驱油效率大于基质样品的渗吸驱油效率。⑤对致密油藏实施大规模压裂改造,所形成的高渗透缝网可有效降低流体渗流的启动压力或启动压力梯度,再辅以单井吞吐(水油渗吸交换)的开采方式,这种组合是保证致密油藏长期稳产的重要技术措施。研究成果对致密油藏以及页岩油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润湿性 渗透率 低速渗流 启动压力 渗吸实验 水驱油效率
下载PDF
基于控制水驱前缘速度的注采井组参数优化方法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芳娜 高涛 +5 位作者 王锰 凃兴平 李玮 施里宇 张亮 赵倩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2期108-117,共10页
低渗致密油藏注水开发与中高渗油藏不同,井组见效极其不均衡导致无效注水是造成水驱采收率低的主要原因,有必要形成1套以油井同步见水为目标的注采参数调整方法来指导现场注水调整。结合延长油田低渗致密且油水混储的实际情况,建立了考... 低渗致密油藏注水开发与中高渗油藏不同,井组见效极其不均衡导致无效注水是造成水驱采收率低的主要原因,有必要形成1套以油井同步见水为目标的注采参数调整方法来指导现场注水调整。结合延长油田低渗致密且油水混储的实际情况,建立了考虑毛细管力作用的平面分区径向流水驱前缘推进数学模型;通过优化注水强度与注采压差,形成了两端注采结构调整方法;定量研究了影响井组均衡水驱的3个关键因素。结果表明:通过调整注采井距和注采压差可有效解决渗透率级差导致的平面水驱不均衡的问题;当f w<60%时注采井距比对井组采出程度的影响较大,渗透率级差为20时对应的最佳注采井距比为1.5~2.0。对于注采井网固定的开发老区,主要通过控制各油井方向的生产压差来控制水驱前缘速度。基于两端注采参数调整方法,将D4430-8井组内注水井注水强度从1.87 m^(3)/(d·m)提高到2.50 m^(3)/(d·m),并通过调整3口油井的泵挂来改变注采压差。调整之后D4430-8井组综合含水由37.80%下降至25.29%,单井平均日产油量增加0.53 t,水驱开发效果明显改善。研究结果对低渗致密油藏注水开发老区改善平面波及效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采参数 均衡水驱 非活塞两相水驱油 分区径向流数学模型 低渗致密油藏
下载PDF
二连盆地阿南凹陷白垩系凝灰岩类储层特征及有利区分布
15
作者 肖博雅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5-148,共14页
阿南凹陷白垩系腾一下亚段凝灰岩类储层是近年来二连盆地致密油勘探的重点领域。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储层物性分析及X-衍射分析等,采用高压压汞、氮气吸附、场发射电镜、CT扫描等实验方法,分析了二连盆地阿南凹陷白垩系凝灰岩类储... 阿南凹陷白垩系腾一下亚段凝灰岩类储层是近年来二连盆地致密油勘探的重点领域。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储层物性分析及X-衍射分析等,采用高压压汞、氮气吸附、场发射电镜、CT扫描等实验方法,分析了二连盆地阿南凹陷白垩系凝灰岩类储层的岩性、物性、储集空间类型和孔隙结构特征,结合有利储层形成机制预测了有利储层发育区。研究结果表明:①二连盆地阿南凹陷白垩系腾一下亚段发育凝灰岩、沉凝灰岩、凝灰质泥岩、凝灰质(粉)砂岩4种凝灰岩类。②研究区凝灰岩类储层物性变化范围较大,平均孔隙度为4.88%,其中超低孔、特低孔的样品数占比为83.6%,平均渗透率为0.067 mD,整体属于超低孔、超低渗储层。凝灰岩主要发育溶蚀孔和脱玻化孔,呈“立体”网络孔隙结构,以介孔、宏孔为主,储层物性最好;凝灰质(粉)砂岩主要发育溶蚀孔和粒间孔,具有微细孔—微喉孔隙结构,介孔发育,储层物性较好;沉凝灰岩和凝灰质泥岩主要发育溶蚀孔、晶间孔和微裂缝,多发育孤立型孔隙结构,以介孔为主,储层物性较差。③研究区凝灰岩类优质储层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共同控制,沉积作用为优质储层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控制了储层的形成和分布;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降低了储层物性,白云岩化和脱玻化作用改善了储集性能;溶蚀作用是有效储层形成的关键,对物性改善具有积极作用。④研究区发育Ⅰ,Ⅱ,Ⅲ类凝灰岩类储层,Ⅰ类储层集中分布在洼槽区,Ⅱ类储层沿西部缓坡呈条带状分布,Ⅲ类储层分布范围最广。其中A43东、A27北、H16西和A11西南等区块发育的Ⅰ类储层是下一步凝灰岩类致密油勘探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灰岩类 致密油储层 超低孔超低渗储层 溶蚀作用 洼槽区 腾格尔组 白垩系 阿南凹陷 二连盆地
下载PDF
纳米SiO_(2)/十二烷基硫酸钠复配体系的渗吸采油效果
16
作者 杨昌华 王辰 +3 位作者 曲世元 范春林 张永伟 阿里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25-1630,共6页
优选纳米SiO_(2)/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复配体系,利用SEM、粒径分析、接触角测量、界面张力测试等方法对该复配体系进行评价,并开展了岩心渗吸实验,考察了SiO_(2)/SDS复配体系的润湿性及渗透采收率的影响因素,并评价了界面张力性能。实... 优选纳米SiO_(2)/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复配体系,利用SEM、粒径分析、接触角测量、界面张力测试等方法对该复配体系进行评价,并开展了岩心渗吸实验,考察了SiO_(2)/SDS复配体系的润湿性及渗透采收率的影响因素,并评价了界面张力性能。实验结果表明,SiO_(2)/SDS能够改变岩石壁面润湿性,润湿角改变程度可达52.2%;纳米SiO_(2)含量为1000 mg/L时可有效降低界面张力;对于低渗岩心具有提高渗吸采收率效果,最高渗吸采收率可达35%,矿化度会降低渗吸效果;提高温度或纳米SiO_(2)含量,渗吸采收率相应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致密油藏 纳米SiO_(2)复配体系 润湿性 界面张力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纳米Al_(2)O_(3)渗吸驱油剂的性能评价
17
作者 杨昌华 张永伟 +4 位作者 魏军红 王绘鹏 王辰 梁拓 阿里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77-2283,共7页
低渗致密油藏储层基质渗透率低、孔喉小,常规提高采收率方法难以有效驱替出低渗透储层中的原油。选用表面活性剂与纳米Al_(2)O_(3)颗粒合成一种纳米渗吸驱油剂,通过对其进行稳定性优化、界面张力和润湿性静态评价,开展岩心渗吸和驱替实... 低渗致密油藏储层基质渗透率低、孔喉小,常规提高采收率方法难以有效驱替出低渗透储层中的原油。选用表面活性剂与纳米Al_(2)O_(3)颗粒合成一种纳米渗吸驱油剂,通过对其进行稳定性优化、界面张力和润湿性静态评价,开展岩心渗吸和驱替实验,研究纳米驱油剂在低渗透岩心中渗吸和驱油效果。结果显示,纳米Al_(2)O_(3)渗吸驱油剂能够改变岩石壁面润湿性,润湿角改变程度可达57.5%;有效降低界面张力,使其下降至70%;对于低渗透岩心具有较好的渗吸采收效果,60℃条件下渗吸采收效果可达37%;驱替实验中,纳米驱油剂提高采收率可达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致密油藏 纳米Al_(2)O_(3)复配体系 润湿性 渗吸效果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超低渗致密油田气驱提高采收率化学机理研究
18
作者 刘飞龙 杨欢 +4 位作者 杨杰友 刘宏 陈彬彬 陈秋 贾刚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9期2045-2049,共5页
针对超低渗致密油藏开发难题,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系统探讨了气驱提高采收率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CO_(2)和N_(2)在岩心样本上的吸附量随压力增加而增加,在25℃、15 MPa的条件下,CO_(2)和N_(2)的吸附量分别达到1.5 mmol·g^(-1)... 针对超低渗致密油藏开发难题,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系统探讨了气驱提高采收率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CO_(2)和N_(2)在岩心样本上的吸附量随压力增加而增加,在25℃、15 MPa的条件下,CO_(2)和N_(2)的吸附量分别达到1.5 mmol·g^(-1)和0.45 mmol·g^(-1),CO_(2)的吸附能力显著高于N_(2)。岩心流动实验显示,在2.5 MPa·m^(-1)的压力梯度下,CO_(2)的流速达到3.0 m·d^(-1),而N_(2)仅为1.2 m·d^(-1),证明了CO_(2)在致密介质中具有更高的传输效率。驱替效率分析揭示,在15 MPa、25℃条件下,CO_(2)的驱替采收率可达71.4%,而N_(2)为45.1%。技术经济评价显示,尽管高压CO_(2)注入成本较高,但其带来的增产油量收益最为显著,显示了其在经济效益上的优势。该研究为超低渗致密油藏的气驱提高采收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提高开发效率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致密油藏 CO_(2)驱替 N_(2)驱替 采收率 流动特性
下载PDF
川中地区侏罗系致密储层渗流规律
19
作者 李秀清 白蓉 +4 位作者 周红飞 丰妍 余凯 郭蕊莹 李雪松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4年第5期21-28,共8页
川中地区侏罗系致密油藏主要依靠地层的天然能量进行开发,原油溶解气油比较高,具有较好的气驱能力,因储层渗流主要受喉道和微裂缝控制,渗流阻力大,油气井产量小,一次采收率低。为了提高油藏储量动用程度,需要更深入了解川中地区特低渗... 川中地区侏罗系致密油藏主要依靠地层的天然能量进行开发,原油溶解气油比较高,具有较好的气驱能力,因储层渗流主要受喉道和微裂缝控制,渗流阻力大,油气井产量小,一次采收率低。为了提高油藏储量动用程度,需要更深入了解川中地区特低渗储层气驱油过程中的渗流机理。通过岩心人工造缝,对基质岩心和造缝后裂缝岩心的渗透率、相渗、饱和度等进行分析,并开展同一束缚水条件下的油气相对渗透率测试和溶解气驱渗流阻力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基质岩心和裂缝岩心均随岩心渗透率升高,两相共渗区饱和度升高,残余油饱和度降低;(2)岩心渗透率越低,流体渗流阻力影响时间就越早,脱气形成的气泡大小对其影响也越早;(3)当井底流压高于渗流阻力拐点对应回压时,溶解气驱存在有利压力区,且原油脱气对原油流动影响较小,可有效利用溶解气驱能量;(4)根据溶解气驱模型试算,依靠溶解气驱开采的油井,泄油半径较小,越靠近井筒,压力下降越快,压力分布呈非线性分布。通过对致密油藏储层渗流机理的研究,为致密油藏的开发方式优选和提高油井的稳产高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油气相渗 溶解气驱 渗流阻力
下载PDF
南海西部特低渗油气藏储层特征及流体识别方法探讨
20
作者 刘土亮 吴健 +2 位作者 张恒 杨冬 杨毅 《海洋石油》 CAS 2024年第3期88-93,共6页
南海西部海域中深部地层广泛存在特低渗致密油气藏,该类储层气测和含油显示好,孔隙度中等且高阻特征,但测压以干点和致密点为主,测压流度和岩心渗透率很低,常规取样难以取到原状地层流体,给测井流体识别和储层评价带来很大困难。因此,... 南海西部海域中深部地层广泛存在特低渗致密油气藏,该类储层气测和含油显示好,孔隙度中等且高阻特征,但测压以干点和致密点为主,测压流度和岩心渗透率很低,常规取样难以取到原状地层流体,给测井流体识别和储层评价带来很大困难。因此,以岩心分析资料为基础,结合测井曲线和测压、测试成果,重点对储层特低渗的成因开展分析,通过已证实的特低渗致密油层,建立一套基于措施条件下的储层参数下限标准。基于不同钻井液体系下泥浆侵入在测井曲线中的特征,分析储层渗透性并指导判别流体性质。最后,结合相渗、半渗透隔板等资料,建立区域束缚水、残余油饱和度模型,开展储层精细评价,寻找储层甜点,为开发生产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储层 泥浆侵入 致密油气层 测压取样 薄片鉴定 孔喉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