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2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Matrix—An Often Forgotten Virulence Factor in Oral Biofilm Research 被引量:2
1
作者 Hyun Koo Marlise I.Kle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4期229-234,共6页
Oral diseases related to dental biofilms continue to afflict the majority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Among them, dental caries continues to be the single most prevalent and costly oral infectious disease (Marsh, 200... Oral diseases related to dental biofilms continue to afflict the majority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Among them, dental caries continues to be the single most prevalent and costly oral infectious disease (Marsh, 2003; Dye et al., 2007). Dental caries results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specific bacteria with constituents of the diet within a dental biofilm known as plaque (Bowen, 2002). Sucrose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arch criminal" from the dietary aspect because it serves as a substrate for synthesis of extracellular (EPS) and intracellular (IPS) polysaccharides in dental biofilm and is also fermentable (Bowen, 20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 Often Forgotten Virulence Factor in Oral Biofilm Research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Matrix ORAL
下载PDF
In Vitro Antioxidant Function of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from Tremella aurantialba 被引量:3
2
作者 DENG Yunxia QU Weijing 《食用菌学报》 2007年第3期50-52,共3页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from Tremella aurantialba (TEP)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H2O2-induced haemolysis of RBC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amount of malondialdehyde (MDA) produced in mice liver homogenates as a...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from Tremella aurantialba (TEP)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H2O2-induced haemolysis of RBC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amount of malondialdehyde (MDA) produced in mice liver homogenates as a result of autoxidation, and inhibited VitC-Fe2+-induced swelling of liver mitochondr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氧化剂 胞外多糖 金耳 抗氧化活性 提取
下载PDF
Effects of sand burial on biomass,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and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of man-made cyanobacterial crusts under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被引量:9
3
作者 WANG WeiBo1,2, YANG CuiYun1,2, TANG DongShan1,2, LI DunHai1, LIU YongDing1& HU ChunXiang1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Freshwater Ecology and Biotechnology, Institute of Hydro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uhan 430072, China 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China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07年第4期530-534,共5页
Soil cyanobacterial crusts occur throughout the world, especially in the semiarid and arid regions. It always encounters sand burial, which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mobile sand dunes. A greenhouse study was conducte... Soil cyanobacterial crusts occur throughout the world, especially in the semiarid and arid regions. It always encounters sand burial, which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mobile sand dunes. A greenhous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sand burial on biomass,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and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of man-made cyanobacterial crusts in six periods of time (0, 5, 10, 15, 20 and 30 d after burying) and at five depths (0, 0.2, 0.5, 1 and 2cm).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burial time and burial depth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content and Fv/Fm decreased correspondingly and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20 and 30 burial days under dif-ferent burial depths. The degradation of chlorophyll a content appeared only at 20 and 30 burial days and there was also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under different burial depths. It was also observed a simultaneous decrease of the values of the Fv/Fm and the content of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happened in the crusted cyanobacterium Microcoleus vaginatus Gom. It may suggest that there exist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and recovery of the activity of pho-tosystem II (PS II) after rehyd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coleus vaginatus Gom. man-made CYANOBACTERIAL CRUSTS sand burial BIOMASS photosynthetic activity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原文传递
Comparative Study on Population Ecological Distribution and Extracellular Enzyme Activities of Endophytic Fungi in <i>Artemisia annua</i> 被引量:1
4
作者 Zhuangzhuang Liu Yan Chen +5 位作者 Bo Lian Zhen Zhang Yanyan Zhao Zhihao Ji Yanna Lv Hangao Li 《Journal of Biosciences and Medicines》 2019年第8期94-105,共12页
The endophytic fungi in different tissues of Artemisia annua was isolated and purified to explore their ecological distribution and tissue preference, and the extracellular enzyme activities of dominant endophytic fun... The endophytic fungi in different tissues of Artemisia annua was isolated and purified to explore their ecological distribution and tissue preference, and the extracellular enzyme activities of dominant endophytic fungi were determined to characterize the metabolic function of endophytic fungi.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total of 67 endophytic fungi were obtained from Artemisia annua tissues. The number and species of endophytic fungi in different tissu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number, colonization rate (CR) and isolation rate (IR) of endophytic fungi in roo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stem and leaf. The dominant endophytic fungi, diversity and similarity coefficient of endophytic fungi also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issues. The extracellular enzyme activities of endophytic fungi in different tissue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enzyme activities of endophytic fungi isolated from root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solated from stem and leaf.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ndophytic fungi in Artemisia annua had significant tissue preference, and the metabolic function of endophytic fungi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issues. This will lay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endophytic fungi, and als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screening functional endophytic fungi in Artemisia annu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EMISIA annua ENDOPHYTIC fungi POPULATION Structure extracellular Enzymes
下载PDF
食用菌多糖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冯翠萍 乔瑶瑶 +8 位作者 李佳欣 梁国栋 云少君 曹谨玲 程艳芬 程菲儿 常明昌 孟俊龙 刘靖宇 《山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128-144,共17页
食用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功能价值,多糖作为食用菌最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不仅能够为机体供给能量,而且可以参与生物合成反应及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大多数食用菌多糖是α-葡聚糖、β-葡聚糖、混合α,β-葡聚糖,以及由果糖、半乳糖、... 食用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功能价值,多糖作为食用菌最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不仅能够为机体供给能量,而且可以参与生物合成反应及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大多数食用菌多糖是α-葡聚糖、β-葡聚糖、混合α,β-葡聚糖,以及由果糖、半乳糖、甘露糖等多种单糖组成的杂多糖,其中,β-葡聚糖是食用菌中最具生物活性的多糖。食用菌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为了为食用菌多糖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综述了食用菌多糖的结构及其抗氧化、抗衰老、调节免疫、抗炎、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抗病毒、抗辐射、抗突变、抑菌、抗疲劳、抗凝血等方面的功能及机理,并对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多糖 结构 生理功能
下载PDF
食用菌姬松茸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耿敏 李晓婧 +3 位作者 王嘉怿 张春玉 周义发 张梦珊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24,共10页
采用热水煮提、乙醇沉淀和离子交换-凝胶组合柱层析的方法,从食用菌姬松茸中提取分离纯化出了两种电荷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均一的姬松茸多糖级分WABM-N-a和WABM-A-b,对两种均一级分的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WABM-N-a级分以1,6-Galp构... 采用热水煮提、乙醇沉淀和离子交换-凝胶组合柱层析的方法,从食用菌姬松茸中提取分离纯化出了两种电荷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均一的姬松茸多糖级分WABM-N-a和WABM-A-b,对两种均一级分的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WABM-N-a级分以1,6-Galp构成主链骨架结构,同时存在较多的1,6-Glcp 1,3-Fucp结构和少量的1,4-Glcp,1,3-Glcp结构连接在Gal的O-3和/或O-4位上,且侧链上的Glc在O-3位上存在少量的分支.WABM-A-b级分为1,6-Glcp连接的葡聚糖结构,Glc在O-2,O-3和/或O-4位上可能均有分支,侧链结构可能为1,3-Glcp,1,4-Glcp,T-Glcp和1,6-Gal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姬松茸多糖 分离纯化 结构分析
下载PDF
食用菌多糖功能活性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王海霞 张学青 +3 位作者 李阿波 沈甜 冯学梅 李冬 《中国食用菌》 2024年第4期1-9,20,共10页
食用菌多糖是一种大分子碳水化合物。几十年来,研究人员对食用菌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功能性作用等进行了相关研究。文章综述了热水浸提法、酸碱提取法、酶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闪式提取法、亚临界水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不... 食用菌多糖是一种大分子碳水化合物。几十年来,研究人员对食用菌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功能性作用等进行了相关研究。文章综述了热水浸提法、酸碱提取法、酶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闪式提取法、亚临界水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不同食用菌多糖的提取方法,并简述了其优缺点;阐述了食用菌多糖的组成结构和食用菌多糖在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降血糖、降血脂、调节肠道菌群等方面的功能,并展望了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多糖 提取方法 组成结构 生物活性
下载PDF
基于MAPK/ERK通路探讨茯苓多糖对卵巢早衰模型大鼠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8
作者 张静 高冬冬 +1 位作者 谷灿灿 胡国华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3期41-48,共8页
目的基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MAPK/ERK)通路探讨茯苓多糖对卵巢早衰(POF)模型大鼠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取50只SD雌性大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诱导复制POF模型,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茯苓多糖低剂量组(100 mg/kg)、... 目的基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MAPK/ERK)通路探讨茯苓多糖对卵巢早衰(POF)模型大鼠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取50只SD雌性大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诱导复制POF模型,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茯苓多糖低剂量组(100 mg/kg)、茯苓多糖高剂量组(200 mg/kg)、茴香霉素组(MAPK激活剂,10 mg/kg)、茯苓多糖高剂量+茴香霉素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SD雌性大鼠腹腔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分组处理后分别测定各组大鼠子宫指数及卵巢指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各组大鼠血清性激素[雌二醇(E2)、促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水平;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卵巢形态;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及卵巢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大鼠卵巢组织MAPK/ERK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卵巢间质结构有一定程度的出血和纤维化损伤,卵泡发育失常,血清FSH和LH水平、血清和卵巢组织TNF-α、IL-4、IL-18水平、卵巢组织p-p38 MAPK/p38 MAPK及p-ERK1/2/ERK1/2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0.05),子宫指数和卵巢指数、E_(2)水平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茯苓多糖低剂量组、茯苓多糖高剂量组大鼠卵巢形态损伤及卵泡发育失常均减轻,血清FSH及LH水平、血清和卵巢组织TNF-α、IL-4、IL-18水平、卵巢组织p-p38 MAPK/p38 MAPK及p-ERK1/2/ERK1/2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0.05),子宫指数和卵巢指数、E_(2)水平均升高(P<0.05),且茯苓多糖高剂量组效果更优(P<0.05)。茴香霉素组大鼠卵巢形态损伤及卵泡发育失常加重,血清FSH及LH水平、血清和卵巢组织TNF-α、IL-4、IL-18水平、卵巢组织p-p38 MAPK/p38 MAPK及p-ERK1/2/ERK1/2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0.05),子宫指数及卵巢指数、E_(2)水平均降低(P<0.05)。茯苓多糖高剂量+茴香霉素组逆转茯苓多糖作用,呈相反趋势(P<0.05)。结论茯苓多糖可通过抑制MAPK/ERK通路的激活减轻POF大鼠炎症,从而改善其卵巢功能和性激素分泌,缓解大鼠POF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早衰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茯苓多糖 分子机制
下载PDF
胞外多糖对盐胁迫下荆芥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9
作者 唐茜 王佳丽 李文强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6-105,共10页
为提高盐渍地中荆芥的种植效益,探究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胞外多糖对盐胁迫下荆芥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影响,同时从幼苗根系生理特性上分析其具体作用机制,设置6个处理[空白对照组(CK1)、盐胁迫对照组(CK2)、50 mg/kg胞... 为提高盐渍地中荆芥的种植效益,探究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胞外多糖对盐胁迫下荆芥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影响,同时从幼苗根系生理特性上分析其具体作用机制,设置6个处理[空白对照组(CK1)、盐胁迫对照组(CK2)、50 mg/kg胞外多糖组(T1)、100 mg/kg胞外多糖组(T2)、200 mg/kg胞外多糖组(T3)、400 mg/kg胞外多糖组(T4)]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胞外多糖对荆芥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添加200 mg/kg胞外多糖(T3)效果最显著,与CK2相比,其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分别显著增加76.13%、144.16%、137.45%、265.28%,幼苗株高、茎粗、地下干质量和地上干质量分别显著升高60.49%、14.73%、40.08%、85.39%,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21.02%、84.56%、40.02%,Na+含量降低54.63%,K+含量升高95.24%,Na+/K+值降低76.76%,根系电解质渗出率、丙二醛(MDA)含量分别降低44.54%、43.24%,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分别显著提高30.39%、34.59%、24.31%。综上所述,植物乳杆菌胞外多糖可以通过根系渗透调节和激活抗氧化酶防御系统来提高幼苗的抗盐性,进而促进荆芥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 植物乳杆菌 胞外多糖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生理特性
下载PDF
食用菌营养组成、功能活性及加工现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建胜 杨正友 +8 位作者 王延圣 弓志青 王文亮 贾凤娟 崔文甲 张剑 侯福荣 李永生 宋莎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58-366,共9页
食用菌是一类具有药食两用功能的大型真菌,自古以来就被用作民间药物和健康食品。食用菌富含蛋白质、多糖、萜烯和脂质等营养活性物质,具有抗癌、免疫调节、抗高胆固醇血症、抗病毒、抗糖尿病和抗炎等作用,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 食用菌是一类具有药食两用功能的大型真菌,自古以来就被用作民间药物和健康食品。食用菌富含蛋白质、多糖、萜烯和脂质等营养活性物质,具有抗癌、免疫调节、抗高胆固醇血症、抗病毒、抗糖尿病和抗炎等作用,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绿色健康饮食观念的日益深入,食用菌受到众多消费者的欢迎,对其加工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食用菌营养、活性物质及加工产品的研究进展,以期对食用菌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功能活性 食用菌产品 营养组成 食用菌多糖
下载PDF
食用菌多糖保湿功能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璐敏 熊永生 廖灵芝 《中国食用菌》 2024年第1期6-13,共8页
食用菌营养丰富,富含多糖、氨基酸、多肽等活性物质,其中多糖具有抗肿瘤、抗氧化、保湿、调节免疫等功效。通过总结食用菌多糖保湿功能的研究与应用现状,以期为食用菌多糖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食用菌多糖 保湿功能 应用现状
下载PDF
基于高产胞外粗多糖的白灵芝发酵茶培养基配方优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卯明娟 刘迪 +5 位作者 周会明 白玉英 洪鹏 王佳琳 杨流波 陈真敏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100,共8页
为探究白灵芝在液体茶基质上分泌胞外粗多糖的最佳营养条件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和方差分析,优化了该菇在茶培养基上胞外粗多糖形成的营养条件,并采用相关性与通径分析,探究了其液体培养特性与胞外粗... 为探究白灵芝在液体茶基质上分泌胞外粗多糖的最佳营养条件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和方差分析,优化了该菇在茶培养基上胞外粗多糖形成的营养条件,并采用相关性与通径分析,探究了其液体培养特性与胞外粗多糖分泌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马铃薯50 g/L、葡萄糖40 g/L、红土3 g/L、普洱茶20 g/L、茶粉颗粒大小0.075 mm的茶培养基上,白灵芝的胞外粗多糖产量最高(1.49±0.33 g/L)且受各营养条件的影响顺序为葡萄糖>茶叶种类>红土>马铃薯>茶粉颗粒大小。此外,该菇胞外粗多糖的分泌受发酵液可溶性固形物、菌球数量的影响显著,其中前者对其间接影响最大,后者对其直接作用与综合作用最大。总之,茶培养基的营养条件(种类、浓度、颗粒大小等)与白灵芝的液体培养特性对其胞外粗多糖的分泌影响较大且存在交互作用,上述结果可为该菇多糖的提取及功能性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灵芝 茶基质 液体发酵 胞外粗多糖 优化试验
下载PDF
细菌根际黏附的界面作用机制研究
13
作者 陈彦昭 许书麟 +6 位作者 渠晨晨 张铭 高春辉 吴一超 戴珂 黄巧云 蔡鹏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32,共8页
界面作用是细菌在环境中黏附、定殖、形成生物膜和发挥生态功能的基础和前提,对植物吸收养分、病原微生物拮抗具有重要意义。微生物-植物根际相互作用研究大多数从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角度出发,应用多种组学手段研究根系分泌物对于根际... 界面作用是细菌在环境中黏附、定殖、形成生物膜和发挥生态功能的基础和前提,对植物吸收养分、病原微生物拮抗具有重要意义。微生物-植物根际相互作用研究大多数从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角度出发,应用多种组学手段研究根系分泌物对于根际微生物定殖数量、群落组成和生理功能的影响,忽略了细菌定殖过程中物理、化学的界面作用机制及其对黏附的贡献。本文从界面作用机制出发,探讨了不同类型根系分泌物对细菌表面性质、细菌胞外聚合物(EPS)分子组成以及黏附功能的调控作用;梳理了黏附过程中细菌-植物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主要模式及其微观机制;归纳了根际定殖过程可视化研究方法和微生物-植物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分析手段;提出了根际生物分子组成分析、黏附蛋白质功能预测、根际定殖原位观测方法等亟需加强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作用 根际定殖 根系分泌物 胞外多糖 黏附蛋白质
下载PDF
巴马地区产胞外多糖益生乳酸菌的筛选及鉴定
14
作者 覃忠意 周杰 +5 位作者 谢霞婷 覃静凯 陈梅 姜洁群 刘小玲 余炼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3-140,共8页
采用含碳酸钙的快速初筛培养基,结合形态学观察、革兰氏染色、过氧化氢酶接触实验、菌落拉丝法和硫酸-苯酚法,从巴马自然发酵食品中筛选产胞外多糖乳酸菌,对其耐酸、耐胆盐、细胞表面疏水性和生物安全性进行研究,并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采用含碳酸钙的快速初筛培养基,结合形态学观察、革兰氏染色、过氧化氢酶接触实验、菌落拉丝法和硫酸-苯酚法,从巴马自然发酵食品中筛选产胞外多糖乳酸菌,对其耐酸、耐胆盐、细胞表面疏水性和生物安全性进行研究,并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筛选益生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巴马自然发酵食品中筛选到6株产胞外多糖乳酸菌,编号分别为R2、R3、R4、R5、R6和R9;其中菌株R6多糖产量最高(106.73 mg/L),p H 3时耐酸性最佳,0.05%胆盐时延滞期最短(1.50 h),细胞表面疏水性最突出(在十六烷中的细胞表面疏水性达到了93.28%),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最显著,且对多种常见抗生素敏感和不具有溶血活性,菌株R6被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可作为潜在益生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多糖 乳酸菌 分离鉴定 安全性
下载PDF
葡聚糖蔗糖酶在食品级乳酸菌中重组表达
15
作者 蒲元浩 彭凯歌 +3 位作者 刘晓宇 孟庆泳 赵芳坤 桑亚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57-164,共8页
为研究葡聚糖在乳酸菌中的合成情况以及结构分析,本研究将葡聚糖蔗糖酶DsrB与带有SP45分泌信号肽的乳酸乳球菌表达载体pNZ8148质粒载体进行连接,电转入乳酸乳球菌NZ9000中进行异源表达。经由一系列醇沉、三氯乙酸去除蛋白质、二次醇沉... 为研究葡聚糖在乳酸菌中的合成情况以及结构分析,本研究将葡聚糖蔗糖酶DsrB与带有SP45分泌信号肽的乳酸乳球菌表达载体pNZ8148质粒载体进行连接,电转入乳酸乳球菌NZ9000中进行异源表达。经由一系列醇沉、三氯乙酸去除蛋白质、二次醇沉、透析以及纯化等步骤得到多糖溶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单糖组成;利用HPSEC测定葡聚糖的分子量;通过傅里叶红外技术、核磁共振技术以及扫描电镜分析多糖的结构并观察多糖表面特征。结果表明,将葡聚糖蔗糖酶在乳酸菌中进行表达,在蔗糖浓度为10%的条件下,葡聚糖产量为10.54 g/L;单糖组成显示仅含有葡萄糖一种单糖;胞外多糖分子量测定结果为2.4×10^(6) Da;由傅里叶红外和核磁联合表明体外合成的胞外多糖仅含有α-(1,6)糖苷键;扫描电镜表示胞外多糖表面呈现为多孔状结构。在乳酸菌中异源表达,实现了葡聚糖的食品级生产,为葡聚糖于食品中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聚糖蔗糖酶 葡聚糖 胞外多糖 食品级生产 重组表达
下载PDF
黄褐假单胞菌Y11产胞外多糖发酵条件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16
作者 龙丹丹 叶淑红 +3 位作者 燕欣悦 王琛郴 崔艳平 张彧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122,共8页
为提高黄褐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液态发酵产胞外多糖(EPS)量,以胞外多糖产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对菌株发酵产胞外多糖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胞外多糖的抗氧化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褐假单胞菌最佳产胞外多糖... 为提高黄褐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液态发酵产胞外多糖(EPS)量,以胞外多糖产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对菌株发酵产胞外多糖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胞外多糖的抗氧化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褐假单胞菌最佳产胞外多糖条件为麦芽糖44 g/L、大豆蛋白胨11 g/L、磷酸二氢钠8 g/L、接种量4%、转速160 r/min、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72 h、初始pH 7.0。在此优化条件下,胞外多糖的产量为4.56 g/L,是优化前的3.7倍。抗氧化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EPS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具有较好的清除活性,当胞外多糖质量浓度为2.5 mg/mL时,EPS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分别为(70.83±1.80)%、(45.00±1.73)%、(65.83±1.80)%和(44.6±2.11)%,说明黄褐假单胞菌液态发酵产胞外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假单胞菌 胞外多糖 发酵条件 响应面法 抗氧化性
下载PDF
食用菌多糖提取纯化及结构修饰研究进展
17
作者 郑婷婷 张文杰 +3 位作者 龚婉莹 刘聪 赵苗苗 严亮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31-240,共10页
食用菌多糖的提取纯化方法决定其结构表征,进而影响其生物活性,是食用菌多糖研究的基础。一些特定的结构特征使得食用菌多糖的生物活性显著增强,因此,研究人员采用物理、生物和化学方法来修饰食用菌多糖的分子结构,以提高其生物活性。... 食用菌多糖的提取纯化方法决定其结构表征,进而影响其生物活性,是食用菌多糖研究的基础。一些特定的结构特征使得食用菌多糖的生物活性显著增强,因此,研究人员采用物理、生物和化学方法来修饰食用菌多糖的分子结构,以提高其生物活性。文章综述了食用菌多糖的提取、纯化及结构修饰方法,总结了食用菌多糖提取纯化方法及其优缺点,食用菌多糖化学修饰方法对其结构及生物活性的影响,展望了适当的提取纯化方法对于获取目标多糖的重要性,以及化学修饰方法对于改变食用菌多糖分子结构,改善其功能特性及生物活性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多糖 提取 纯化 结构修饰
下载PDF
2株共栖菌对铜绿微囊藻休眠体复苏的影响
18
作者 邹万生 莫平 +1 位作者 王智 刘良国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366-4379,共14页
为探讨水生共栖菌H1(Sphingobacterium kitahiroshimense 10C^(T))与H2(Bacillus zhangzhouensis DW5-4^(T))对铜绿微囊藻休眠体(DMCs)复苏的联合作用,将菌株H1、H2按不同菌浓度比(菌比)与DMCs用沉积物混匀包埋,以无菌组为对照,在温度15... 为探讨水生共栖菌H1(Sphingobacterium kitahiroshimense 10C^(T))与H2(Bacillus zhangzhouensis DW5-4^(T))对铜绿微囊藻休眠体(DMCs)复苏的联合作用,将菌株H1、H2按不同菌浓度比(菌比)与DMCs用沉积物混匀包埋,以无菌组为对照,在温度15和25℃、光照强度15μmol/(m^(2)⋅s)和光暗比10h:14h条件下进行室内复苏实验,并结合室内实验结果开展野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低菌比(≤3)时,菌组DMCs可溶性胞外多糖(SPS)浓度显著下降,固着性胞外多糖(CPS)与DMCs光合效率(Fv/Fm)无显著变化(P>0.05),SPS下降不影响Fv/Fm,菌群通过泌出3种代谢产物显著提升DMCs复苏率.菌比提高(≥5)时,菌组DMCs的SPS和CPS浓度均显著下降,其Fv/Fm也显著下降(P<0.05),CPS浓度下降抑制了DMCs光合效率,高菌比菌群通过降低DMCs的光合效率和泌出2种有效抑制DMCs复苏的代谢产物协同降低DMCs复苏率(纯代谢产物作用下的DMCs复苏率高于同条件下菌组复苏率).野外定性实验证实了菌比显著影响DMCs复苏率,实验结果为进一步利用微生物制剂抑控DMCs复苏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光合效率 水生细菌 胞外多糖 抗氧化酶
下载PDF
嗜热链球菌发酵辣椒产胞外多糖提取、结构特征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19
作者 胡颖 罗芳 +3 位作者 颜张锦博 祖娇 闵丽 蒋纬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2-58,共7页
为解析嗜热链球菌发酵二荆条辣椒后产胞外多糖(SR-EPS)的结构特征,同时探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文章以水提醇沉法提取SR-EPS,经Sevage法除蛋白、透析截留去杂质后,测定了SR-EPS的基本成分,利用高效液相凝胶色谱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离... 为解析嗜热链球菌发酵二荆条辣椒后产胞外多糖(SR-EPS)的结构特征,同时探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文章以水提醇沉法提取SR-EPS,经Sevage法除蛋白、透析截留去杂质后,测定了SR-EPS的基本成分,利用高效液相凝胶色谱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离子色谱仪、扫描电镜等对SR-EPS的结构进行初步表征,同时考察了其在体外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SR-EPS的得率为94 mg/mL,可溶性总糖、蛋白质和糖醛酸的含量分别为39.23%、0.88%、9.03%;SR-EPS由3个主要组分构成,包含α和β两种类型的糖苷键,是以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为主的酸性杂多糖,表观结构为颗粒堆叠状、紧密且有规则;SR-EPS对ABTS^(+)·、DPPH·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及铁离子螯合能力均以剂量为依赖。综上,该研究可为了解乳酸菌发酵辣椒产胞外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提供参考,也为胞外多糖结构有序性理论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为乳酸菌胞外多糖在功能性食品中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热链球菌 辣椒 胞外多糖 结构解析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半干旱区丛枝菌根真菌复垦地生物结皮胞外酶活性及化学计量特征
20
作者 毕银丽 李璞宁 郭芸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593-3604,共12页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对煤矿区生态恢复有长期促生效应,能直接影响生物结皮的生长发育,生态修复效应目前很少涉及生物结皮影响养分循环和胞外酶活性方面的报道。以大柳塔采煤沉陷微生物复垦示范基地修复11 a...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对煤矿区生态恢复有长期促生效应,能直接影响生物结皮的生长发育,生态修复效应目前很少涉及生物结皮影响养分循环和胞外酶活性方面的报道。以大柳塔采煤沉陷微生物复垦示范基地修复11 a的对照(CK)区和AMF区为研究区域,选择2个区域里4种不同类型生物结皮:藻结皮、混生藻结皮(藻盖度>50%)、混生藓结皮(藓盖度>50%)、藓结皮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类型生物结皮盖度、厚度,土壤、枯落物和林下植被的总有机碳(TOC质量分数)、全氮(TN)、全磷(TP)及β–1,4–葡萄糖苷酶(BG)、β–1,4–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碱性磷酸酶(AP)活性,研究土壤养分及环境因子对生物结皮胞外酶及养分限制的影响。CK区藻结皮盖度比藓结皮高31.3%,而AMF区表现出藓结皮盖度比藻结皮高27%,AMF区和CK区生物结皮的厚度均呈现藻结皮<混生藻结皮<混生藓结皮<藓结皮的趋势,且AMF区生物结皮厚度大于CK区,表明菌根复垦促进了西部采煤沉陷区生物结皮的发育。生物结皮层土壤有机碳(SOC)、TN、TP及胞外酶BG、NAG+LAP、AP活性较裸土均显著增加,藓结皮显著大于藻结皮,表明生物结皮演替加速表层土壤养分恢复及循环。AMF区藻结皮、混生藻结皮、混生藓结皮3种类型结皮SOC和TN质量分数及胞外酶BG、NAG+LAP、AP活性均显著高于CK区。结皮土壤微生物群落受到P限制。生物结皮土壤从藻结皮发育至藓结皮呈现出C/P、N/P逐渐增加趋势,但ABG/(A_(NAG)+A_(LAP))和A_(BG)/A_(AP)随结皮从藻结皮至藓结皮的发育降低(A为胞外酶活性)。RDA分析显示,生物结皮SOC、TN、TP质量分数与BG、NAG+LAP及AP活性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与酶向量长度及角度呈负相关。AMF通过改善枯落物盖度、林下草本植被盖度及养分状况提升生物结皮养分含量及胞外酶活性,缓解P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胞外酶 生物结皮 丛枝菌根真菌 化学计量特征 养分限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