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7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ynergistic Effect of the Planetary-scale Disturbance, Typhoon and Meso-β-scale Convective Vortex on the Extremely Intense Rainstorm on 20 July 2021 in Zhengzhou 被引量:4
1
作者 Guanshun ZHANG Jiangyu MAO +5 位作者 Wei HUA Xiaofei WU Ruizao SUN Ziyu YAN Yimin LIU Guoxiong WU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3期428-446,共19页
On 20 July 2021,northern Henan Province in China experienced catastrophic flooding as a result of an extremely intense rainstorm,with a record-breaking hourly rainfall of 201.9 mm during 0800–0900 UTC and daily accum... On 20 July 2021,northern Henan Province in China experienced catastrophic flooding as a result of an extremely intense rainstorm,with a record-breaking hourly rainfall of 201.9 mm during 0800–0900 UTC and daily accumulated rainfall in Zhengzhou City exceeding 600 mm(“Zhengzhou 7.20 rainstorm”for short).The multi-scale dynamical and thermodynamical mechanisms for this rainstorm a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station-observed and ERA-5 reanalysis datasets.The backward trajectory tracking shows that the warm,moist air from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was mainly transported toward Henan Province by confluent southeasterlies on the northern side of a strong typhoon In-Fa(2021),with the convergent southerlies associated with a weaker typhoon Cempaka(2021)concurrently transporting moisture northward from South China Sea,supporting the rainstorm.In the upper troposphere,two equatorward-intruding potential vorticity(PV)streamers within the planetary-scale wave train were located over northern Henan Province,forming significant divergent flow aloft to induce stronger ascending motion locally.Moreover,the converged moist air was also blocked by the mountains in western Henan Province and forced to rise so that a deep meso-β-scale convective vortex(MβCV)was induced over the west of Zhengzhou City.The PV budget analyses demonstrate that the MβCV development was attributed to the positive feedback between the rainfall-related diabatic heating and high-PV under the strong upward PV advection during the Zhengzhou 7.20 rainstorm.Importantly,the MβCV was forced by upper-level larger-scale westerlies becoming eastward-sloping,which allowed the mixtures of abundant raindrops and hydrometeors to ascend slantwise and accumulate just over Zhengzhou City,resulting in the record-breaking hourly rainfall loc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eme rainstorm potential vorticity trajectory tracking planetary-scale disturbance meso-β-scale convective system
下载PDF
Analysis on the Cause and Forecast Deviation of an Extreme Rainstorm in Changsha Urban Area
2
作者 Yun FANG Tianyao SHEN +2 位作者 Sheng ZHOU Jingjing PENG Lijun CHENG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23年第1期50-55,59,共7页
Using NCEP reanalysis data,high-altitude and ground observation data,numerical model data,satellite and radar data,formation cause and forecast deviation of an extreme rainstorm process in Changsha urban area at night... Using NCEP reanalysis data,high-altitude and ground observation data,numerical model data,satellite and radar data,formation cause and forecast deviation of an extreme rainstorm process in Changsha urban area at night on June 9,2020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extreme rainstorm process developed near the surface convergence line,with strong localization,short duration and large hourly rainfall intensity.(2)Under the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humidity environment,the low-level cold advection and the hot low-pressure system interacted,and the potential con-vective unstable energy was released,and a strong convective weather was formed.(3)The convergence of water vapor in the lower layer and the strong upward movement provided sufficient water vapor for the rainstorm.The low-centroid thunderstorm wa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extreme rainstorm.(4)The forecast deviation of the numerical model to the low-level shear line and the mesoscale convergence line wa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forecast deviation of the heavy rainfall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eme rainstorm Ground convergence line Unstable energy
下载PDF
Soil erosion of unpaved loess roads subjected to an extreme rainstorm event: a case study of the Jiuyuangou watershed on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被引量:11
3
作者 YANG Bo WANG Wen-long +5 位作者 GUO Ming-ming GUO Wen-zhao WANG Wen-xin KANG Hong-liang ZHAO Man CHEN Zhuo-xi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9年第6期1396-1407,共12页
Rainfall can cause serious soil loss in the Loess Plateau hilly and gully region, but little focus has been placed on the extreme rainstorm effects on unpaved loess road soil erosion. A field survey method was used to... Rainfall can cause serious soil loss in the Loess Plateau hilly and gully region, but little focus has been placed on the extreme rainstorm effects on unpaved loess road soil erosion. A field survey method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rosional effects of the '7·26' heavy rainfall event on unpaved loess roads in the Jiuyuangou watershed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and maximum widths of the eroded gullies that formed on the unpaved roads were 0.65-1.48 m and 1.00-3.60 m,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and maximum depths of theeroded gullies were 0.42-1.13 m and 0.75-4.30 m,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width-to-depth ratio was 1.31, indicating that the widening effect was greater than the downcutting effect in the eroded gullies. In addition, the gully density ranged from 0.07 to 0.29 m m-2, and the road surface dissection degree ranged from 0.03 to 0.41 km2 km-2. Eroded gullies generally developed at the slope toe of the cut bank side. The average eroded gully width and depth at turns in the road were 1.47-2.64 times and 1.30-3.47 times greater, respectively, than those in other road sections. The road erosion modulus increased from the upper section to the lower section of the roads. The average road erosion modulus of the study catchment was 235,000 t km-2. Turns in the road were associated with collapses, sinkholes and other gravitational erosion phenomena. The amount of road erosion under extreme rainfall conditions is mainly related to the interactions among road length, width, slope and soil bulk density. Our results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developing further measures for preventing road eros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ad erosion '7·26' extremE rainstorms LOESS Plateau GULLY development
下载PDF
Mechanism Analysis of " 7·21" Extremely Heavy Rainstorm Process in 2012 in Beijing
4
作者 Mao Weiping Yan Yan +1 位作者 Wang Tingfang Zhang Youshu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5年第1期4-8,共5页
Extremely heavy rainstorm occurred in Beijing on July 21,2012, which was the most serious since 1961. Based on analyzing the precipitation characteristics,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rainstorm process was analyzed. Re... Extremely heavy rainstorm occurred in Beijing on July 21,2012, which was the most serious since 1961. Based on analyzing the precipitation characteristics,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rainstorm process was analyzed.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the precipitation process occurred, it was stable east-high and west-low situation at 500 hPa, and there was a steady stream of water vapor transportation at middle and low layers and strong vertical ascending motion at 700 hPa. The distribution of physical quantity field (relative humidity, vorticity and divergence) showed that they were all benefited to the formation of rainstorm. Then, falling zone of rainstorm and the movement of rain belt, generation, development and weakening of precipitation were analyzed. Finally, according to circulation situa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hysical quantity at each layer, vertical distribu- tion of physical quantity and distribution of water vapor and jet stream, "7 · 21" rainstorm model was summari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emely heavy rainstorm Mechanism analysis rainstorm model China
下载PDF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下的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水沙响应 被引量:2
5
作者 赵阳 张永娥 +4 位作者 王昭艳 张国军 辛艳 刘冰 魏小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6,共6页
为探讨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流域水沙关系演变特征及其对水土流失治理的响应,以黄河中游无定河流域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水沙关系曲线、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系统分析1956—2019年间无定河流域水沙关系多时间尺度演变特征及其与水土流失治... 为探讨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流域水沙关系演变特征及其对水土流失治理的响应,以黄河中游无定河流域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水沙关系曲线、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系统分析1956—2019年间无定河流域水沙关系多时间尺度演变特征及其与水土流失治理的协同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无定河流域年径流及年输沙量呈锐减趋势(P<0.05),且均在1970年左右发生减少突变;2)流域水沙关系在年际和场次洪水尺度上均发生深刻变化。2010年以后,暴雨频发导致流域内侵蚀物源头供应明显增加,流域河道泥沙输送能力小幅提高;3)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对流域水沙锐减影响较大。2000年前后在相似降雨条件下,单位降雨量径流量和单位降雨量输沙量较20世纪70年代减少47%和62%。水土保持措施面积增加与流域径流输沙减少呈现较好的一致性,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在提高黄河多沙粗沙区流域下垫面抗侵蚀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可为科学认知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及入黄泥沙锐减成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关系 极端暴雨 土壤侵蚀 治理成效 黄河
下载PDF
江淮梅雨期持续性暴雨和极端强降水事件的位涡比较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毛江玉 赵雪洁 +2 位作者 刘屹岷 何编 吴国雄 《暴雨灾害》 2024年第2期121-134,共14页
基于我国气象台站观测降水数据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从位势涡度(位涡)强迫垂直运动的角度,揭示了江淮梅雨期持续性暴雨和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动力学机制及差异。基于改进的两种事件定义方法,识别出197... 基于我国气象台站观测降水数据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从位势涡度(位涡)强迫垂直运动的角度,揭示了江淮梅雨期持续性暴雨和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动力学机制及差异。基于改进的两种事件定义方法,识别出1979—2020年梅雨区共发生了24次持续性暴雨事件及24次极端强降水事件。事件合成分析表明,持续性暴雨事件最强雨带主要位于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极端强降水事件最强雨带则位于长江及其以北地区。持续性暴雨事件与热带大气低频振荡密切相关,其中南亚高压偏东、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因而高空偏南的西风急流附近具有高值位涡的干冷空气向南和向低空入侵,在中低层与西南暖湿气流辐合并形成梅雨锋区。极端强降水事件更大程度地取决于偏北的西风急流南侧的高空辐散及位涡强迫的强冷空气。对于极端强降水事件位涡收支的定量诊断表明,在强降水达到峰值及之前,高层负的位涡倾向主要由负的垂直位涡平流所导致,而中低层正的位涡倾向则主要取决于垂直非绝热加热的位涡制造和垂直位涡平流。结合典型个例的垂直速度分解,进一步证实梅雨区上空水平位涡平流随高度增加的垂直分布激发的上升运动分量在极端强降水事件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梅雨 持续性暴雨 极端强降水 位涡
下载PDF
四川两次极端暴雨强降水特征及与雷达回波和闪电关系分析
7
作者 周威 魏庆 +3 位作者 杨康权 康岚 罗辉 黄楚惠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4年第1期104-110,共7页
选取了2020年8月四川两次历史性极端暴雨过程,根据量级和持续时间对强降水进行划分,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及与雷达回波和闪电的关系。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22时—次日03时,降水强度为30~<50 mm/h的站次最多,区域集中在盆地西... 选取了2020年8月四川两次历史性极端暴雨过程,根据量级和持续时间对强降水进行划分,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及与雷达回波和闪电的关系。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22时—次日03时,降水强度为30~<50 mm/h的站次最多,区域集中在盆地西部。随着降水量级的增加,站点对应的闪电密度均增大,小时平均回波、最强回波、最弱回波均呈增强的趋势。随着降水持续时间的增加,站点对应的负地闪平均强度增强。第一次过程强降水站次与闪电频次的高值中心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第二次过程随着降水量级增大,对应的回波均方根误差减小,而第一次过程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短时强降水 时空特征 雷达回波 闪电
下载PDF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城市内涝风险识别模型研究
8
作者 陈前虎 沈铷桑 +1 位作者 陈甜甜 杨泓哲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2,共12页
【目的】目前的城市内涝模拟模型面临着资料要求高、计算量大、适用尺度小等诸多挑战,探索简便高效、操作性强的内涝模拟模型,可为缺乏资料的城市提供识别内涝风险、提升防灾水平的有力工具。【方法】集成元胞自动机对复杂系统的模拟能... 【目的】目前的城市内涝模拟模型面临着资料要求高、计算量大、适用尺度小等诸多挑战,探索简便高效、操作性强的内涝模拟模型,可为缺乏资料的城市提供识别内涝风险、提升防灾水平的有力工具。【方法】集成元胞自动机对复杂系统的模拟能力和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空间数据处理能力,结合水文水力学原理定义元胞及其规则,建立城市内涝风险识别模型;利用开源数据,将模型应用于杭州主城八区;对比已有研究讨论模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结果】结果显示:(1)元胞边长为60 m、时间步长为4 min的模拟结果最好,参数率定与模型验证的纳什效率系数分别为0.9693和0.9714。(2)2021年研究区百年一遇短时强降雨条件下,建设用地中内涝风险区占比6.94%;将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由5 a一遇提升至10 a一遇,内涝风险区占比降至6.30%。(3)该模型不需要划分汇水区、数据资料要求少,在平原城市短时强降雨的内涝模拟中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及和易操作性;但也存在物理机制弱、模拟结果不够精细等局限。【结论】基于CA的城市内涝风险识别模型并不是水文水力学数值模型的改进,而是在权衡数据资料要求、模型运算效率、识别结果准确性等多方面因素之后建立的简化模型,对平原城市内涝防治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城市内涝 风险识别 元胞自动机 数值模拟 降水 径流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东南风低空急流影响“21·7”郑州市极端暴雨分析
9
作者 张端禹 崔春光 +2 位作者 王晓芳 唐永兰 李山山 《气象科学》 2024年第3期498-511,共14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最佳路径数据、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 of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最终分析格点资料(Final Analysis,FNL)及常规观测数据等,分析了2021年7月郑州极端暴... 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最佳路径数据、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 of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最终分析格点资料(Final Analysis,FNL)及常规观测数据等,分析了2021年7月郑州极端暴雨过程的特征机理。结果表明:(1)两个TC同时远距离输送大量水汽,东南风低空急流与强降水关系密切。当东南风急流北上到太原、邢台等站后郑州市暴雨减弱。郑州市6 h降水超过62.5 mm站点数目增减与850 hPa地转偏差数值变化趋势一致。(2) 20日白天郑州站极端降水发生前,从850 hPa经500 hPa至200 hPa风向从东南风顺转为西南风。200 hPa与850 hPa水平风的垂直切变(Vertical Wind Shear,VWS)从最大值开始减小、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明显加大、不稳定程度减小,这些都是极端暴雨发生的有利条件。极端暴雨具有明显的湿对流特点。(3)纬、经向风变率诊断表明,最有利于郑州市850 hPa东风维持的因子是地转偏差,最有利于南风加大的因子是动量平流。动量对流促使郑州市暴雨过程850 hPa南风减小,故动量上、下传递并非850 hPa南风加大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东南风低空急流 湿对流 地转偏差 南风动量平流
下载PDF
山西极端暴雨环流特征及水汽异常研究
10
作者 周晋红 王秀明 +3 位作者 田晓婷 张泽秀 李树文 蔡晓芳 《干旱气象》 2024年第3期426-436,共11页
研究山西极端暴雨发生规律对开展预报预警、灾害防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采用标准化距平作为异常度,运... 研究山西极端暴雨发生规律对开展预报预警、灾害防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采用标准化距平作为异常度,运用环流分析和物理量诊断等方法,研究1981—2018年6—9月山西17次极端暴雨的气候特征、环流影响系统和水汽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山西极端暴雨主要出现在7—8月,暴雨区主要位于中南部,2010年以来极端暴雨明显多发;影响系统主要是700 h Pa低涡和台风系统,有偏南和偏东两支水汽通道。极端暴雨过程中,低层水汽含量明显偏高,从暴雨区平均比湿的过程最大值看,大部分过程850 h Pa超过14.2 g·kg^(-1),700 h Pa则可超过9.8 g·kg^(-1)、对应暴雨区平均异常度达1.6以上;水汽的极端性在低层水汽通量辐合中心表现突出,17次极端暴雨700、850 h Pa暴雨区水汽通量辐合中心过程最大值的异常度均值分别达-8、-6,其中台风减弱低压影响下的极端暴雨850 h Pa水汽通量辐合中心最大异常度达-12。根据以上环流和水汽特征建立极端暴雨概念模型,并给出极端暴雨低层水汽含量和水汽通量辐合强度预报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环流特征 水汽异常 预报指标
下载PDF
“23·7”华北极端强降水特征和水汽条件研究
11
作者 姚秀萍 黄逸飞 +3 位作者 包晓红 李若莹 周雅轩 马嘉理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5-599,共15页
利用地面气象站降水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3年7月29日—8月1日华北极端强降水的特征和水汽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3·7”华北极端强降水具有降水时间长、累计降水量大的特征,表现出显著极端性。降水主要位于太行山和燕山山... 利用地面气象站降水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3年7月29日—8月1日华北极端强降水的特征和水汽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3·7”华北极端强降水具有降水时间长、累计降水量大的特征,表现出显著极端性。降水主要位于太行山和燕山山前,最大降水带与山脉走向基本一致。极端强降水期间存在显著的环流异常,偏北的副热带高空急流、异常偏北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导致此次极端强降水的关键环流;北上的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台风“卡努”和低空急流等是此次极端强降水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此次极端强降水的水汽条件存在显著的阶段性特征,7月29日08时—31日08时主要降水区域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上升运动较强,低层气旋式风场发展深厚,水汽由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近距离输送及“卡努”接力输送,并以前者为主,京津冀地区整层水汽处于净流入状态,最大水汽净流入速度达1.5×10^(8)kg/s;7月31日08时—8月1日08时上升运动、对流层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均显著减弱,低层气旋式风场厚度收缩,“杜苏芮”残余环流消亡,仅由台风“卡努”远距离输送水汽,京津冀地区整层水汽处于净流出状态,最大水汽净流出速度为5×10^(7)kg/s。太行山和燕山地形的阻挡作用使得水汽辐合中心长时间滞留,同时其摩擦作用可能有利于山前上升运动增强,为本次极端强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7”华北极端强降水 水汽条件 环流异常 水汽输送 地形作用
下载PDF
2023年6月一次北部湾低压极端暴雨过程天气气候特征
12
作者 何慧 赖晟 +1 位作者 郑凤琴 刘璐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4年第2期102-108,共7页
利用逐日再分析资料,对2023年6月7-10日北部湾低压持续性极端暴雨过程的天气气候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持续性极端暴雨前期和期间,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偏西,位置稳定。孟加拉湾-南海-菲律宾一带热带辐合带活跃,南海西部有低压系统生... 利用逐日再分析资料,对2023年6月7-10日北部湾低压持续性极端暴雨过程的天气气候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持续性极端暴雨前期和期间,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偏西,位置稳定。孟加拉湾-南海-菲律宾一带热带辐合带活跃,南海西部有低压系统生成,并移入北部湾。(2)季节内振荡(MJO)处在第2、3位相,受其东传影响,中高纬度环流形成的槽脊位置有利冷空气南下影响广西。中层500 hPa我国东北地区附近有东北低涡维持,低涡后部强盛偏北风引导冷空气南下,受偏北偏西的副高阻挡,有小股冷空气渗透南下影响广西。(3)低层850 hPa印度洋越赤道气流和西南季风强盛但活动偏南,印度洋-中南半岛-南海的西南风急流受台风“古超”阻挡转向成南风,使气流在北部湾形成气旋性弯曲。广西西北部有弱东北风,增强北部湾周边气流的气旋性辐合。(4)广西南部和北部湾一带位于200 hPa东亚副热带高空急流右侧与850 hPa西南风低空急流左侧,高空辐散和低层辐合,1000~300 hPa水汽通量辐合区水汽条件充沛。中、低纬度天气系统的协同作用,为这次持续性极端暴雨提供有利的稳定大尺度环流背景,以及充分的热力、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极端暴雨 北部湾低压 副热带高压 高低空急流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区浅层滑坡侵蚀特征分析——以蔡家川滑坡事件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鑫盈 马超 +1 位作者 吕立群 张岩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7-705,共9页
近年来,黄土高原极端暴雨引发的滑坡、泥流等剧烈水土流失引起了广泛关注。2021年10月3—6日,山西省吉县蔡家川一带强降雨诱发了大面积浅层滑坡灾害。本文利用灾前灾后无人机影像和遥感图像、降雨数据及现场调查数据,对本次降雨过程、... 近年来,黄土高原极端暴雨引发的滑坡、泥流等剧烈水土流失引起了广泛关注。2021年10月3—6日,山西省吉县蔡家川一带强降雨诱发了大面积浅层滑坡灾害。本文利用灾前灾后无人机影像和遥感图像、降雨数据及现场调查数据,对本次降雨过程、浅层滑坡起动条件和侵蚀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降雨为典型的“长历时、低雨强”类型,滑坡发生前的前期降雨历时达72 h,累积雨量达121.8 mm,滑坡集中发生时段的雨强达33.2 mm·(6h)^(-1)。与“短历时、高雨强”暴雨激发的滑坡相比,滑坡流动性相对较高。前期降雨是影响群发性滑坡灾害发生与流动性的重要因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区滑坡起动地形条件差异显著,所需坡度与汇水面积均表现为:封禁林区>人工林区>农地区;地层岩性的渗透性也影响着浅层滑坡的起动,相同降雨量条件下,渗透性更好的林区发生浅层滑坡需要更高的面积坡度阈值。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区,滑坡点密度、面密度与侵蚀强度的大小均表现为:农地区>人工林区>封禁林区,说明土地利用类型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滑坡的侵蚀程度,以乔木为主的林区更不利于滑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植被恢复 浅层滑坡 黄土高原
下载PDF
利用重力卫星监测区域地下水储量对郑州“7·20”特大暴雨的响应
14
作者 潘云 陈文泽 张翀 《中国水利》 2024年第11期45-51,共7页
在极端降水频发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理解枯竭型含水层对降水事件的响应,是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资源管理面临的新课题。以2021年7月20日郑州特大暴雨为例,利用重力卫星在监测大尺度质量变化方面的优势,揭示在长期超采背景下... 在极端降水频发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理解枯竭型含水层对降水事件的响应,是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资源管理面临的新课题。以2021年7月20日郑州特大暴雨为例,利用重力卫星在监测大尺度质量变化方面的优势,揭示在长期超采背景下极端降水对区域含水层系统地下水储量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GRACE重力卫星可以清晰地捕捉到此次降水过程引起的地下水储量增加,重力卫星与水井观测的相关系数为0.84。此次降水过程使研究区(37.91万km^(2))地下水储量累计增加了132.78亿m^(3)(截至2021年11月底)。降水对应的地下水补给系数(地下水补给量与降水量的比值)达到0.36,明显高于历史降水过程的平均补给系数0.19,显示了强降雨过程对区域含水层的独特补给能力。本研究表明,强降水对枯竭型含水层有重要补给作用,重力卫星在评估极端降水事件对区域地下水储量变化影响方面具有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卫星 地下水储量变化 极端降水 地下水补给 郑州暴雨
下载PDF
2021年“7·20”河南特大暴雨水汽输送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闫玮 欧阳智 +2 位作者 王泳棋 黄建平 赵庆云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3-150,共8页
2021年7月20日河南郑州出现极端暴雨,降水量达624.1 mm,最大小时降水量201.9 mm,突破中国内地小时降水量历史极值.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以及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水汽轨迹追踪模式,分析暴雨的水汽输送情况.结果表明,大尺度环... 2021年7月20日河南郑州出现极端暴雨,降水量达624.1 mm,最大小时降水量201.9 mm,突破中国内地小时降水量历史极值.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以及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水汽轨迹追踪模式,分析暴雨的水汽输送情况.结果表明,大尺度环流异常形成的持续偏东风和南风的水汽输送,导致河南大范围持续暴雨;持续存在的低涡是降水长时间持续的原因,同时高、低空环流系统配置,为暴雨发展提供有利条件;20日郑州南边界水汽输送的急剧增加,是造成极端暴雨的关键;暴雨水汽输送通道主要有700 hPa高度上来自南海的水汽贡献(61.0%)和太平洋通道(33.0%);850 hPa,来自太平洋的水汽贡献达82.3%,来自南海水汽贡献为1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水汽输送 水汽收支 拉格朗日方法
下载PDF
郑州“7·20”极端暴雨的双偏振雷达回波与风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建阳 平凡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24,共12页
为了细致地了解郑州极端暴雨的雷达回波特征与内部动力特征间的联系,利用地面自动站、探空、欧洲中期再分析资料以及双偏振雷达,分析了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和成熟阶段的回波和雷达反演的风场结构,揭示了对流系统内粒子相态特征,动力特征... 为了细致地了解郑州极端暴雨的雷达回波特征与内部动力特征间的联系,利用地面自动站、探空、欧洲中期再分析资料以及双偏振雷达,分析了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和成熟阶段的回波和雷达反演的风场结构,揭示了对流系统内粒子相态特征,动力特征等宏微观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反射率因子特征为南北向的带状区域逐渐汇集为团状;径向速度特征为低层辐合和风向随高度顺转的强垂直风切变;基于雷达偏振量的分析,给出了对流系统局部结构,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差分反射率狭窄的强弧状区域可有效地指示对流系统内的强上升运动,其为极端降水系统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动力强迫;剖面上差分反射率柱与差分相位常数柱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分离现象,两者体现出对流系统内的强上升运动,为暴雨的发展与增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偏振参量 风场 相态分布
下载PDF
基于多源资料的四川盆地西部一次持续性极端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宋雯雯 李国平 叶瑶 《暴雨灾害》 2024年第1期13-22,共10页
利用常规观测、FY-4A TBB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从环流背景、中尺度特征、水汽和动力条件、能量和不稳定条件等方面,对2020年8月14—18日发生在四川盆地西部的一次持续性极端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导... 利用常规观测、FY-4A TBB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从环流背景、中尺度特征、水汽和动力条件、能量和不稳定条件等方面,对2020年8月14—18日发生在四川盆地西部的一次持续性极端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导致高原低槽东移受阻而稳定维持在四川盆地西部,中低层有切变线和急流维持,配合地面冷空气南下,为持续性极端暴雨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中尺度对流云团生成、合并、加强,受地形阻挡及副热带高压外围气流、切变线和中尺度低涡的持续影响,对流云团强中心维持在四川盆地西部,是暴雨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暴雨水汽来源于孟加拉湾和西太平洋,在地形辐合抬升作用下,四川盆地西部形成强水汽辐合中心,暴雨过程中各水汽物理量呈现极端性,为持续性极端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暴雨区上空始终有气流辐合与正涡度发展,有利于垂直上升运动加强;暴雨区位于假相当位温密集的锋区中,锋区的动力强迫有利于能量和水汽向上输送,使暴雨区持续维持高能、高湿环境,雨区上空有广义湿位涡异常。暴雨区位势不稳定主要由其散度分量造成,代表水平散度和位势稳定度的耦合作用,位势散度正值区由散度分量和垂直风切变分量共同决定,850 hPa位势散度高值区与强降雨落区有较好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持续性极端暴雨 广义湿位涡 位势散度
下载PDF
城市极端暴雨洪涝灾害成因及对策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8
作者 张金良 罗秋实 +3 位作者 王冰洁 李荣容 盖永岗 陈翠霞 《水资源保护》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5,共10页
从极端暴雨形成机制、城市洪涝致灾机理及风险评估、防灾减灾措施和应对极端暴雨的城市韧性4个方面对城市暴雨洪涝问题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研究中下垫面对强降水和产汇流过程的影响机制认识不清,以单灾种为研究对象的风险评... 从极端暴雨形成机制、城市洪涝致灾机理及风险评估、防灾减灾措施和应对极端暴雨的城市韧性4个方面对城市暴雨洪涝问题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研究中下垫面对强降水和产汇流过程的影响机制认识不清,以单灾种为研究对象的风险评估缺乏对各类灾害关系的厘定,应对极端暴雨的城市韧性研究多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等问题,未来应重点研究城市极端暴雨预报预警能力提升技术、洪涝灾害形成及灾害链传导机制、洪涝灾害治理措施、可实施层面的城市韧性提升方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城市洪涝 致灾机理 防灾减灾
下载PDF
城市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价
19
作者 季孔阳 李学明 +2 位作者 高见 徐佳颖 高玉琴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20,共8页
基于脆弱性概念阐述暴雨洪涝灾害下的城市脆弱性内涵,从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3个方面构建了包含11个指标的城市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确定脆弱性等级划分标准。以南京市秦淮区为例,针对100年一遇设计暴... 基于脆弱性概念阐述暴雨洪涝灾害下的城市脆弱性内涵,从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3个方面构建了包含11个指标的城市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确定脆弱性等级划分标准。以南京市秦淮区为例,针对100年一遇设计暴雨情景,基于MIKE一二维耦合模型,定量分析指标值,采用构建的评价模型计算了城市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指数,对极端暴雨情景下研究区的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绘制了研究区脆弱性空间分布图,分析了脆弱性分布特点与成因。结果表明:MIKE一二维耦合模型可用于暴露度指标中最大淹没水深和时段末淹没水深的获取;河流沿岸且地势较为平坦的区域,交通路网中的低洼区域、立交桥下易形成积水的区域,人口稠密、GDP产值高、暴露程度较高的居民住宅区与企业中心等区域脆弱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城市脆弱性 情景模拟 综合指数法
下载PDF
昆仑山北坡“6·14”极端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分析
20
作者 李晓萌 杨莲梅 +1 位作者 李建刚 刘晶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00-1712,共13页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昆仑山北坡极端暴雨频发且影响巨大,由于对其的观测和研究相对匮乏,使得该区域暴雨监测和预报难度大。理解其发生机理和关键影响系统是提高其监测预报的有效途径,对该区域防灾减灾意义重大。利用高时空分辨率的气象...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昆仑山北坡极端暴雨频发且影响巨大,由于对其的观测和研究相对匮乏,使得该区域暴雨监测和预报难度大。理解其发生机理和关键影响系统是提高其监测预报的有效途径,对该区域防灾减灾意义重大。利用高时空分辨率的气象观测资料、GPS/Met大气可降水量(PWV)资料、风云卫星资料(FY-2H)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6月14—17日昆仑山北坡一次极端暴雨过程进行大尺度环流背景场和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过程,暴雨站数多、累积降水量大、局地性强并且极端性强,在和田地区出现3个极端暴雨中心,分别发生了短时强降水和连续性降水。其中短时强降水过程持续时间短,最大小时雨强达29.4 mm;连续性降水持续时间达3 d,小时雨强小于5 mm。本次极端暴雨发生的有利环流背景是双体型南亚高压在对流层高层维持,中亚低涡形成发展。在高低空急流共同作用下,高层强辐散、低层辐合促进大气垂直运动发展,500 hPa偏南气流、700 hPa切变线以及850 hPa偏东气流相互配合为暴雨提供有利动力配置。(2)对流层中层以西南路径和西南+南方路径水汽输送为主,低层主要以低空偏东急流携带水汽输送为主,中低层水汽输送路径形成耦合,促进本次极端暴雨的发展加强。极端暴雨发生前持续的水汽输送和强的水汽通量辐合中心,使得暴雨区大气可降水量(PWV)在降水前出现显著增湿聚集过程,PWV达30 mm。(3)列车效应型+合并加强型中尺度对流云团不断在暴雨站点上空生成发展并移过,是触发短时强降水的直接影响系统,站点位于对流云团黑体亮温(TBB)梯度最大处。中-β和中-α尺度对流云团发展维持以及涡旋状中尺度对流云带的持续覆盖,是导致暴雨站点发生连续性降水的关键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中亚低涡 水汽输送 中尺度对流系统 昆仑山北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