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patial Cluster Analysis of Heavy Rains in China 被引量:12
1
作者 TU Kai YAN Zhong-Wei WANG Yi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1年第1期36-40,共5页
Clustered heavy rains (CHRs) defined using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based on daily observations of precipitation in China during 1960-2008 are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The geographical pattern of CHRs in China ... Clustered heavy rains (CHRs) defined using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based on daily observations of precipitation in China during 1960-2008 are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The geographical pattern of CHRs in China shows three high-frequency centers-South China,the Yangtze River basin,and part of North China around the Bohai Sea.CHRs occur most frequently in South China with a mean annual frequency of 6.8 (a total of 334 times during 1960-2008).June has the highest monthly frequency (2.2 times/month with a total of 108 times during 1960-2008),partly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Meiyu phenomenon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Within the past 50 years,the frequency of CHRs in China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13.5 to 17.3 times per year,which is approximately 28%.In the 1990s,the frequency of CHRs often reached 19.1 times per year.The geographical extent of CHR has expanded slightly by 0.5 stations,and its average daily rainfall intensity has increased by 3.7 mm d 1.The contribution of CHRs to total rainfall amount and the frequency of daily precipitation have increased by 63.1% and 22.7%,respectively,partly due to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light rains.In drying regions of North and Northeast China,the amounts of minimal CHRs have had no significant trend in recent years,probably due to warming in these arid regions enhancing atmospheric convectivity at individual st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聚类分析 中国北方 暴雨 总降水量 长江流域 高频率 日常观察 地理格局
下载PDF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of Extreme Heavy Rainfall in the Cold Lake in Qinghai
2
作者 SHI Xiu-yun1,2,LI Sheng-chen3 1.Golmud Meteorological Bureau in Qinghai,Golmud 816000,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in Qinghai,Xining 810001,China 3.Qinghai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Xining 810001,China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1年第10期23-28,共6页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analyze the process and reason of the extreme heavy rainfall on June 15,2011 in Cold Lake in Qinghai.[Method] The weather,physical field and satellite of one extreme heavy rain in the cold l...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analyze the process and reason of the extreme heavy rainfall on June 15,2011 in Cold Lake in Qinghai.[Method] The weather,physical field and satellite of one extreme heavy rain in the cold lake in Qinghai were expounded.[Result] The formation of the loop 'crooked neck' of high pressure,which on the one hand posed a typical situation in the circulation of heavy precipitation in Qinghai,and on the other hand,formed the southwest,southeast of the two water vapor transport in air,in addition to the small groove from the trough of Lake Balk hash and the split vortex plateau,resulted into the extreme heavy rainfall in Cold Lake.The presence of thermal low pressure 700 hPa was conducive to the accumulation of low energy and low-level moisture transport from the Qinghai region to the south of Qaidam Basin.[Conclusion] The resulting process was mainly due to heavy rain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convergence,high-level divergence,high humidity areas and a strong vertical upward mo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d Lake Extreme value of heavy rain Physical quantity field DIAGNOSIS China
下载PDF
利用DQCT实现2018年8月超历史极值暴雨的高质量模拟
3
作者 李博 李帅康 +3 位作者 陈超 钟水新 华灯鑫 徐波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9,共9页
构建较全面的双级质量控制技术(DQCT).利用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WRF)对2018年8月下旬华南地区一次超历史极值的暴雨过程进行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并用DQCT评判暴雨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在暴雨形势背景场中用WRF成功模拟大尺度季风风场、西... 构建较全面的双级质量控制技术(DQCT).利用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WRF)对2018年8月下旬华南地区一次超历史极值的暴雨过程进行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并用DQCT评判暴雨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在暴雨形势背景场中用WRF成功模拟大尺度季风风场、西南暖湿气流与低压交汇过程,并准确复制了造成高潭镇极端降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总降雨量中的中γ尺度极值暴雨中心模拟得较为准确.该模式在24 h降雨量模拟中成功复制了暴雨中心的演变过程;在6 h降雨量模拟中较好地再现了中γ尺度雨带的演变过程.在暴雨重灾区高潭镇1 h降雨量演变过程的模拟中,总体降雨趋势与实况吻合较好.定性分析结果同步得到定量指标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历史极值暴雨 中γ尺度雨带 数值模拟 双级质量控制技术
下载PDF
郑州“7·20”特大暴雨移置合肥市洪涝分析
4
作者 沈捷 林婉秋 张锦堂 《中国防汛抗旱》 2024年第7期61-64,共4页
分析郑州“7·20”特大暴雨形成条件,合肥市发生郑州“7·20”特大暴雨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为深刻吸取特大暴雨灾害教训,将郑州“7·20”特大暴雨移置至合肥市,开展模拟计算和洪涝分析,为防范此类暴雨洪水、完善防御超标准... 分析郑州“7·20”特大暴雨形成条件,合肥市发生郑州“7·20”特大暴雨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为深刻吸取特大暴雨灾害教训,将郑州“7·20”特大暴雨移置至合肥市,开展模拟计算和洪涝分析,为防范此类暴雨洪水、完善防御超标准洪水预案及城市防洪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7·20”特大暴雨 暴雨移置 合肥市 洪涝分析
下载PDF
“8·12”随州极端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钱宪 谌芸 肖天贵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450-458,共9页
为进一步研究湖北暖季短时强降水特征,利用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地面与高空常规观测资料、探空资料、FY-4A卫星资料逐小时数据及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和ECWMF 0.25°×0.25°再分析等资料,主要采用中尺度分析的... 为进一步研究湖北暖季短时强降水特征,利用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地面与高空常规观测资料、探空资料、FY-4A卫星资料逐小时数据及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和ECWMF 0.25°×0.25°再分析等资料,主要采用中尺度分析的方法对2021年随州“8·12”极端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此次极端暴雨过程以持续短时强降水为特征,具有短时强降水的贡献率大、对流性强、强降雨总量大,时段集中、极端性强等特点;(2)此过程在江淮梅雨环流背景下产生,伴随副热带和温带天气系统的同步调整,低空中尺度偏东风急流建立,暖式切变线加强,梅雨锋得到增强,在高温高湿及不稳定条件下形成;(3)冷暖空气交汇于低层切边线附近,形成东西向强辐合抬升区,影响随州地区的中β尺度低涡系统沿切变线东移。其中,随州附近持续驻留的中γ尺度对流系统列车效应明显,为强降雨的发展和维持提供条件。(4)在鄂西北复杂地形的影响下,中尺度对流系统被触发并缓慢移动,遇到山体被迫抬升,并形成一定高度的多个涡旋触发对流,复杂地形对维持加强短时强降水的影响和具体机制则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科学 中尺度气象学 极端暴雨 短时强降水 列车效应
下载PDF
地理经纬双向过渡带和复杂地形下气候的过渡性和特异性--以宜昌市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毛成忠 肖湛臻 +3 位作者 杨志彪 雷东洋 孟芳 覃金华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3年第1期31-37,共7页
宜昌处在我国地形第二、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又位于我国南北过渡带秦巴山地南麓的中低纬度过渡带,长江中上游结合部,山地河谷平原并存,地形复杂,垂直高差大。气候资料分析和文献调研表明,宜昌天气气候因特殊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和特异... 宜昌处在我国地形第二、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又位于我国南北过渡带秦巴山地南麓的中低纬度过渡带,长江中上游结合部,山地河谷平原并存,地形复杂,垂直高差大。气候资料分析和文献调研表明,宜昌天气气候因特殊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和特异性:(1)年平均气温主要随地形高度递减,年总降水量主要随纬度升高减小。(2)年暴雨日数、连阴雨天数,在中西部随纬度升高而递减,等值线近似纬向排列;东部随地形升高而递增,等值线近似经向排列。(3)山地平原过渡带地形的阻挡滞留、辐合抬升等对极端短时强降水有明显加强作用,这种作用在秦岭与黄淮过渡带、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过渡带有相似的天气气候效应。(4)宜昌位于江淮梅雨的西界、华西秋雨的东界,具有天气气候“分水岭”特征。(5)宜昌是暴雨雨团、西南涡移动的主要通道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过渡带 气候过渡性 迎风坡 极端强降水 江淮梅雨 华西秋雨 暴雨雨团 西南涡
下载PDF
冷垫背景下冻雨和极端大暴雪成因机制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桂莲 霍志丽 王学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25-733,共9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通辽市和赤峰市多普勒雷达资料、气候极端降雪以及NCEP的FNL(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11月17-19日内蒙古中东部极端回流大暴雪天气进行分析。研究表明:500 hPa东移高空槽前暖湿气流、700 hPa...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通辽市和赤峰市多普勒雷达资料、气候极端降雪以及NCEP的FNL(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11月17-19日内蒙古中东部极端回流大暴雪天气进行分析。研究表明:500 hPa东移高空槽前暖湿气流、700 hPa西南急流以及暖式切变线为降雪提供了丰富的水汽和动力辐合抬升机制,地面至850 hPa均为偏东风冷垫,中高空西南暖湿空气沿低层冷垫爬升产生锋生,是造成此次大暴雪的主要原因。降雪最强时段,从低层到高层均为上升运动,中低层水汽几乎接近饱和状态,深厚湿层有利于产生高效率的强降雪;通辽探空图有冰相层、逆温层、融化层、中性层等多种特殊层结,并有明显表征冻雨的“象鼻”层结曲线;低层东北风急流与中高层西南急流形成强的垂直风切变和温度差,动力锋生在降雪期间一直维持,动力锋生最强阶段和降雪最强时刻相对应。雷达反射率有0℃层亮带,50~55 dBz带状强回波;基本径向速度低层长时间维持东北急流构成的冷垫,并有一对正负速度中心的风速核,形成“牛眼”结构,“牛眼”结构代表边界层出现急流核;雷达基本径向速度图低层东北风,中高层西南急流,很好地反映了西南暖湿急流在冷垫上爬升的天气学结构特征,通过多普勒雷达实时监测弥补了普通降雪短时观测的不足,这对暴雪短时预报预警具有非常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流大暴雪 冷垫 冻雨 特殊大气层结 0℃层亮带 “牛眼”结构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EXTREMELY HEAVY RAIN AND MESO-β SCALE LOW VORTEX IN INVERTED TYPHOON TROUGH 被引量:4
8
作者 姜勇强 王昌雨 +1 位作者 张维桓 陈中一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04年第2期195-210,共16页
Large-scale and mesoscale analyses are made for extremely heavy rain (EHR) and meso-β scale low vortex (MSLV) in Jiading District of Shanghai Municipality during 6-7 July 2001.It is shown that the EHR forms in the si... Large-scale and mesoscale analyses are made for extremely heavy rain (EHR) and meso-β scale low vortex (MSLV) in Jiading District of Shanghai Municipality during 6-7 July 2001.It is shown that the EHR forms in the situation of northern westerly trough linking together with southern inverted typhoon trough at northwest side of the West Pacific Ocean subtropical high. Numerical simulation is made using a 21-layer improved REM (regional η coordinate model) for this cours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cipitation forms earlier than MSLV.and the strong convergence in wind velocity mate (WVM) triggers the strong precipitation.The formative reasons of WVM.especially the weak wind velocity center are discussed,and the formative mechanisms of the MSLV and EHR are discussed using high spatial and temporal resolution model- output physical field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eavy rain releases latent heat and warms the air column,and enhances the low level positive vorticity that existed before.Then it causes the formation of MSLV.There is a positive feedback mechanism between low vortex and precipitation,so CISK must be an important mecha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emely heavy rain (ehr) meso-B scale low vortex (MSLV). wind velocity mate (WVM). inverted typhoon t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
原文传递
2022年8月17—18日鄂尔多斯市大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9
作者 李昊宇 苏日娜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10期166-168,共3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雷达ROSE 2.0资料,分析总结此次强降雨过程的降水实况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副高东退后维持,高空不断有冷空气注入,低空急流显著,冷暖空气交汇、层结极其不稳定,最强降雨时段落区与低层切变线及地面辐合线位置基...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雷达ROSE 2.0资料,分析总结此次强降雨过程的降水实况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副高东退后维持,高空不断有冷空气注入,低空急流显著,冷暖空气交汇、层结极其不稳定,最强降雨时段落区与低层切变线及地面辐合线位置基本吻合。混合层状降水,较强回波维持在中部偏南地区长达8 h,最大降水回波达58 dBz,且从鄂尔多斯市西南部一直有回波补充,出现明显的“列车效应”,径向速度特征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地面辐合线 列车效应
下载PDF
决策点生成策略探析——以持续性暴雨过程为例
10
作者 邵颖斌 韩美 +1 位作者 江晓南 李羽抒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23年第3期227-232,共6页
基于2022年5月24日—6月20日福建省持续性极端暴雨过程,分析了长天气过程决策气象服务的特征,并对气象服务中决策点的生成策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天气过程决策气象服务影响要素多、动态属性显著、关键节点判断困难。借鉴军事概念... 基于2022年5月24日—6月20日福建省持续性极端暴雨过程,分析了长天气过程决策气象服务的特征,并对气象服务中决策点的生成策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天气过程决策气象服务影响要素多、动态属性显著、关键节点判断困难。借鉴军事概念“决策点”以定义决策气象服务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并在实际业务中梳理出时间和空间要素、突发状况、特殊需求和人为规则4个决策点的触发要素,引入控制规则“if-then”和模糊数学的方法推演出决策点的生成规则。基于触发要素的决策点具有可预测性和多分支生成的特点,长天气过程的决策气象服务策略应在过程开始前或过程初期尽可能全面地梳理出决策点并适当保留人为选择或调整的机会。进一步引入自然决策理论和案例推理方法,将决策点及其内容的匹配和补充纳入决策经验库,构建快速匹配的决策点生成策略,有利于实现更加科学高效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决策气象服务 决策点 生成策略 持续性暴雨
下载PDF
“21·7”河南特大暴雨降水特征及极端性分析 被引量:29
11
作者 杨浩 周文 +4 位作者 汪小康 李山山 王婧羽 王晓芳 胡泊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71-579,共9页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237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以下简称国家站)和区域气象观测站(以下简称区域站)小时降水量资料,从累计降水量、降水强度和时间演变等角度,分析了“21·7”(2021年7月17—22日)河南特大暴雨的极端性特征。结果...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237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以下简称国家站)和区域气象观测站(以下简称区域站)小时降水量资料,从累计降水量、降水强度和时间演变等角度,分析了“21·7”(2021年7月17—22日)河南特大暴雨的极端性特征。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累计降水量大、突发性强、暴雨落区集中等特点。6天累计降水量平均达到219.05 mm·站^(-1),有155个站超过600 mm。全省5.43万km^(2)累计过程降水量大于250 mm,超过“75·8”过程(1975年8月)的3.45万km^(2)。强降水主要出现在3个时段(18日15时至19日04时、19日09时至21日08时、21日09时至22日14时),最大降水时段发生在19—21日,落区集中在太行山东南侧、伏牛山东北侧的豫中北地区。有1514个站出现至少1个时次的短时强降水(≥20 mm·h^(-1)),大值中心分别位于郑州、新乡和鹤壁等地,部分区域短时强降水贡献率超过70%。强降水中心在20日中午至21日夜间由河南中部向河南北部移动,强度由强变弱再加强。此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极端性表现出明显的局地性特征,郑州国家站7月20日17时1 h降水量达201.9 mm,超过“75·8”过程的小时降水强度,并打破全国国家站历史纪录。3 h和6 h最大降水量均发生在郑州尖岗水库附近。郑州站7月总降水量高达902.0 mm,约是近70年历史平均值的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7”特大暴雨 短时强降水 极端性 河南
下载PDF
“98.7”鄂东连续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一) 被引量:17
12
作者 张家国 廖移山 +2 位作者 李德俊 王佑宾 力梅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9-177,共9页
使用 10分钟间隔的武汉 WSR- 81S数字化雷达回波资料 ,结合逐时地面风场及雨量 ,对 1998年 7月 2 0~ 2 1日出现在湖北省东部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中尺度分析。结果指出 :地形对地面中 - β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 使用 10分钟间隔的武汉 WSR- 81S数字化雷达回波资料 ,结合逐时地面风场及雨量 ,对 1998年 7月 2 0~ 2 1日出现在湖北省东部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中尺度分析。结果指出 :地形对地面中 - β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流回波的发生发展则与地面中 - β尺度系统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 ,在对流层低层低涡的组织作用下 ,回波系统呈现出明显的涡旋运动 ,通过多次合并加强 ,最终造成特大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雷达回波 中尺度系统 天气过程分析 地面风场 雨量 湖北
下载PDF
中国主要河流流域极端降水变化特征 被引量:48
13
作者 陈峪 陈鲜艳 任国玉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10年第4期265-269,共5页
利用中国1956—2008年逐日降水量资料,以全国主要河流流域为研究区域,分析了年最大日降水量、年暴雨(日降水量≥50.0mm)日数的多年平均状况及长期变化趋势。分析表明,近53年,全国平均年最大日降水量没有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但全国范围... 利用中国1956—2008年逐日降水量资料,以全国主要河流流域为研究区域,分析了年最大日降水量、年暴雨(日降水量≥50.0mm)日数的多年平均状况及长期变化趋势。分析表明,近53年,全国平均年最大日降水量没有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但全国范围内多数气象站点年最大日降水量呈现出增加趋势,并存在南方流域增加、北方流域减少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特征在2001年以来表现更加突出。全国平均年暴雨日数呈不显著的增多趋势,20世纪90年代最多,70年代最少。空间上,我国南北方流域年暴雨日数呈现相反的变化特征,南方流域多呈上升趋势,北方流域呈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 暴雨日数 极端降水 气候变化 中国
下载PDF
台风倒槽内β中尺度低涡及特大暴雨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2
14
作者 姜勇强 王昌雨 +1 位作者 张维桓 陈中一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12-322,共11页
对 2 0 0 1年 7月 6~ 7日上海嘉定特大暴雨及β中尺度低涡进行大、中尺度分析 ,认为特大暴雨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北侧、北部西风槽与南部台风倒槽相连的形势下形成的。利用改进的区域 η坐标模式 (REM)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数值模... 对 2 0 0 1年 7月 6~ 7日上海嘉定特大暴雨及β中尺度低涡进行大、中尺度分析 ,认为特大暴雨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北侧、北部西风槽与南部台风倒槽相连的形势下形成的。利用改进的区域 η坐标模式 (REM)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 ,发现降水先于 β中尺度低涡形成 ,强降水是在“风速偶”之间的强辐合作用下触发的。探讨了“风速偶”特别是弱风中心形成的原因。根据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物理量场对 β中尺度低涡与特大暴雨的形成进行分析 ,探讨了它们形成的机制 ,结果表明 β中尺度低涡的形成是由于强降水使气柱增暖加强了低空原有的正涡度的情况下形成的 ,低涡与降水存在正反馈机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台风倒槽 数值模拟 Β中尺度低涡
下载PDF
2008—2013年我国暴雨分布情况及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17
15
作者 闵爱荣 廖移山 邓雯 《暴雨灾害》 2016年第6期576-584,共9页
根据2008—2013年我国暴雨统计结果,分析了6a间我国暴雨分布情况、变化趋势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我国年降水量分布总体趋势由西北向东南依次递增,西南地区东部、江汉地区、江淮地区、江南地区及华南地区是每年暴雨的多发区域,华南... 根据2008—2013年我国暴雨统计结果,分析了6a间我国暴雨分布情况、变化趋势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我国年降水量分布总体趋势由西北向东南依次递增,西南地区东部、江汉地区、江淮地区、江南地区及华南地区是每年暴雨的多发区域,华南南部(尤其是海南)为显著的暴雨多发区,年暴雨日数常常超过10d。我国每年平均暴雨日数为217.5d,以6—8月为最多;平均每年出现39次主要暴雨过程次数,其中8次由热带气旋登陆引起,约有58%的主要暴雨过程出现在6—8月,以7月最多;每年平均出现特大暴雨26站次,以华南居多,年最大日降水量介于336.1~614.7mm之间,主要出现在6—10月之间。每年遴选出的强度强、范围大、影响显著的10次重大暴雨事件均出现在5—11月,其中以南方暴雨占多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暴雨 气候分析 暴雨年鉴 暴雨过程 特大暴雨 重大暴雨事件
下载PDF
初夏青藏高原东侧一次特大暴雨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37
16
作者 张弘 孙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2-239,共8页
分析了2002年初夏发生在高原东侧的一次特大暴雨, 认为这次暴雨的成因是新疆低槽与高原槽合并东移并引导较强冷空气在高原东侧与四川至陕西的西南暖湿气流交汇而形成的。高空西风急流增强、我国东部高压的阻挡及低层偏南暖湿气流的加强... 分析了2002年初夏发生在高原东侧的一次特大暴雨, 认为这次暴雨的成因是新疆低槽与高原槽合并东移并引导较强冷空气在高原东侧与四川至陕西的西南暖湿气流交汇而形成的。高空西风急流增强、我国东部高压的阻挡及低层偏南暖湿气流的加强、北伸为发生暴雨提供了有利条件。冷锋前暖区内中β尺度对流系统(MβCSs)的活跃直接导致了特大暴雨的发生。低层中尺度辐合系统与中β尺度对流云团的活动、大暴雨出现的时间和落区等密切相关。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散度垂直分布的特殊结构, 即从对流层低层到高层存在的辐合—辐散“双重结构”对大暴雨时强烈上升运动和深对流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特大暴雨 青藏高原 形成原因 对流
下载PDF
2003年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的环流背景及其与大气热源的关系 被引量:41
17
作者 王黎娟 管兆勇 何金海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共7页
利用NCAR/NCEP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和降水资料,分析了2003年夏季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的环流背景及其与大气热源的关系。结果表明,2002—2003年的ElNino事件是本次暴雨的前期背景;南海地区的视热源和视水汽汇异常可能是副高偏南维持的重要原因... 利用NCAR/NCEP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和降水资料,分析了2003年夏季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的环流背景及其与大气热源的关系。结果表明,2002—2003年的ElNino事件是本次暴雨的前期背景;南海地区的视热源和视水汽汇异常可能是副高偏南维持的重要原因之一。与2003年夏季相比较,6月21日—7月22日淮河流域为正的异常视热源和视水汽汇,并且二者的高值中心与该时段雨量中心位置基本一致。孟加拉湾地区的异常加热源在其西北侧强迫出的高层反气旋性环流有利于南亚高压在青藏高原、江南、华南地区维持,从而使得淮河流域位于高压北侧高空西风急流入口区南侧的上升运动区,有利于淮河流域强降水发生和维持,形成该流域洪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致洪暴雨 大气热源
下载PDF
湖北省暴雨洪涝致灾指标研究 被引量:52
18
作者 郭广芬 周月华 +2 位作者 史瑞琴 李兰 万君 《暴雨灾害》 2009年第4期357-361,共5页
利用湖北省76站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耿贝尔极值Ⅰ型分布和百分位方法,分别对日最大降水量和过程最大降水量计算湖北省暴雨洪涝各等级的阈值,并统计洪涝历史发生次数,与实际灾害次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虽然强度较大的日降水量也... 利用湖北省76站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耿贝尔极值Ⅰ型分布和百分位方法,分别对日最大降水量和过程最大降水量计算湖北省暴雨洪涝各等级的阈值,并统计洪涝历史发生次数,与实际灾害次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虽然强度较大的日降水量也能导致灾害发生,但过程降水量则能更好地反映持续性降水累积效应的致灾作用;(2)百分位法中"分区域指标"和"全省统一指标"的渍涝次数两者接近,但是轻涝和一般洪涝在三峡河谷地区"全省统一指标"的次数明显小于"分区域指标"的次数,较重洪涝和严重洪涝次数在鄂西北和鄂西南地区"全省统一指标"统计结果明显偏少;(3)与实际洪涝灾害个例对比分析表明,百分位方法中"分区域指标"统计的洪涝灾害次数与各区域代表站的实际灾害次数更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耿贝尔极值Ⅰ型分布 百分位 重现期 洪涝等级阈值
下载PDF
1998年7月21~22日鄂东沿江连日特大暴雨成因探讨 被引量:60
19
作者 胡伯威 崔春光 房春花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79-491,共13页
分析了1998年7月21~22日连续两天发生在鄂东沿江的特大暴雨的环流背景特点和中尺度演变过程,并对其成因作了初步探讨。揭示了一种晚梅雨期特有的能把沿江东移的暴雨系统阻滞在鄂东形成持续和重复大暴雨的环流形势。结合当时... 分析了1998年7月21~22日连续两天发生在鄂东沿江的特大暴雨的环流背景特点和中尺度演变过程,并对其成因作了初步探讨。揭示了一种晚梅雨期特有的能把沿江东移的暴雨系统阻滞在鄂东形成持续和重复大暴雨的环流形势。结合当时的环境气流背景,讨论了大别山与鄂东南山地之间的NW-SE向河谷地形导致暴雨在夜间沿河谷产生和持续的可能机制。其中包括地形的机械和热力作用导致的中尺度环流变化,和在此情况下形成的一种长生命,强对流云系动态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中尺度分析 地形作用 1998年 成因 环流 热力作用
下载PDF
RegCM3积云参数化方案对中国南方夏季强降水过程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李建云 王汉杰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9-160,共12页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的最新并行版本,选择Anthes-Kuo、MIT-Emanuel和Grell 3种积云参数化方案,对2003年7月发生在淮河流域的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多组模拟试验,重点分析比较了3种参数化方案对降水总量分布、主要降水时段和基本气象要素...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的最新并行版本,选择Anthes-Kuo、MIT-Emanuel和Grell 3种积云参数化方案,对2003年7月发生在淮河流域的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多组模拟试验,重点分析比较了3种参数化方案对降水总量分布、主要降水时段和基本气象要素场的模拟能力,并相对实测降水和要素场进行了统计检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发现RegCM3对中国南方夏季强降水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不同参数化方案对中高层流场特征的模拟没有实质性差异。但对低层850 hPa流场结构(切变线、副高、低空急流、湿舌等)和水汽输送状况模拟存在一定差异,这也是它们能否正确模拟降水分布及过程、强度等特征的关键,也是Kuo方案降水模拟效果相对优于其他两种参数化方案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强降水 极端气候事件 积云对流方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